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身心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他们的成长需要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配套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优质的专业资源、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使之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今后重要的发展途径[1]。
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及教育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对于特殊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结合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2]。
2013年济南医院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架构,成功转型成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级康复医院,2014年3月成立“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致力于拓展医教专业交叉发展,重点在于关爱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诊疗,从而全方位地探讨建立特殊儿童身心康复阵地的建设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济南市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填补了山东省特殊儿童医疗康复与教育无交叉专业合作的空白。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综合康复手段,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诊疗,通过特殊教育、综合训练、现代康复相结合手段,减轻功能障碍,弥补功能缺失,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1 创新“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1.1 多种形式发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对综合医院的康复中心、社区的康复训练机构、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体系;对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办特殊儿童康复特教班;同时,按照新形势下医改方案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1.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医疗机构殊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 发挥医疗机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对辖区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指导作用,特教老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医疗机构指派专业医学康复人员,帮助特教学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康复与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指导特教老师开展康复工作,并对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咨询。
1.3 发挥市级及各区县特殊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设备及技术特长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及各类残疾人教育与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
对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进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干预,但核心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教育康复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3]。“医教结合”广义上是指由特殊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家长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综合康复平台,共同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智能锻炼、身心多重干预、生活能力培养、潜能开发的教育教学过程。
3 完善“?t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评估机制
3.1 建立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康复教育评价体系 医教结合综合评估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实践证明,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和教育干预,能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功能产生代偿性改变。其中,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4~6岁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评估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节省康复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团队 建立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跨专业评估团队,建立评估团队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家校联合会,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评估效果,开发并细化学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客观公正并具有针对性的定期讨论分析评价[6]。专家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教育与康复建议,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建立档案,跟踪检查、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兼顾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营养干预,让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最优化的身心发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科交叉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培训计划。在训练中,既要注重增强儿童的肌体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补偿身体缺陷,又要重视矫正儿童的行为缺陷,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4 优化“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
现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已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传统专业,逐渐拓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与情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多个领域。这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更为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业务技能[7],同时特殊教师的岗位分工趋于越来越精细,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特长相互补充,建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的“走班教学”模式或将成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一是要多途径加强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保障机制。培训学校的教师应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残联的外聘人员应由残联拨款,应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考编机会,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考核获得事业单位定岗。其次是推进康复医师和特教教师的“轮岗”,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9]。通过轮岗制度,促使特教教师全面掌握入学评估和个性化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康复医师则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规范水平,从而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批分类培训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整合各康复培训机构的康复专业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及带动作用。四是引进专家支持,做好带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开展筛查、检测、评估、康复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加强日常医学护理的规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5 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融合发展并非“医”与“教”的简单结合与堆砌,如何让“医”与“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5.1 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实行个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残疾儿童的多元发展需要为基础,重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承认儿童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多元化,用不同层次、个性化教育服务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1]。开设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科大综合”课程[12],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年龄阶段和盲、聋、弱智、自闭症、脑瘫等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指南,编排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课程表,编制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充分发挥专用训练室功能,统筹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13]。
5.2 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特殊儿童潜能 专业人员应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科学调整和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5.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 尝试开设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特色课程,以及为儿童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
6 构建“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
6.1 建立特殊儿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特殊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的运行机制,建设特殊儿童筛查、首诊报告信息平台,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档案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2 确定医学诊断定点单位 进一步统一规范特殊儿童的检查标准和评估体系,贯穿每个特殊儿童不同教育阶段的全员及全程服务[14]。
6.3 建设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 实现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培训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教育与康复的专业支持。
7 开展“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家长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有限与薄弱,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儿童认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格的平衡发展,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16]。
“家校结合”的终极目标,是将家庭与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训学校要加大对家长进行专业化培训力度,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用正确的态度和适合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见面会、联谊会,定期进行家访,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视障儿童 早期教育 北京
笔者认为,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0-6岁,6岁之后就开始接受学校义务教育。通常, 欧美等发达国家视障儿童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0-3岁的教育, 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干预模式,视障教育专家则定期上门针对父母和视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3-6岁的教育, 主要是接受免费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视障幼儿就近进人幼儿园, 与同龄的正常幼儿一起学习游戏、一起接受教育, 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彭霞光,2006)
1.北京市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现状
1.1学校式
“学校式”教育即指由规模较大的盲人学校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北京市既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有残疾儿童班级的普通学前机构,全北京市只有一个视障儿童学前班那就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所视障教育学校,条件十分优越。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不是每一个视障儿童都能享受到的,根据它的招生简章,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只招收本市户籍和符合借读条件的4-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根据新浪里一位父亲的描述,孩子被要求参加6个科目,100多道题的入学考试,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当他质问盲校招生工作人员时,他说这是教委默许的,凡是非北京户口,原则上不收。
我们运用网络搜索只找到了一个——北京市房山区的“济慈之家”,它是由一对法国夫妇创办的。虽然民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可能不止这一个,但是它们都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所以办学条件难以得到保证,也缺少效益和规模。(李川,2009)
1.2融合式
“融合式”教育即指让视障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随着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颁牌大会的召开,北京市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已经有一所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幼儿园。(东城区教委学前科,2007)但是,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在全北京接收残疾儿童的19所普通幼儿园中,没有一个接收视障儿童孩子的。这就意味着虽然北京市政府大力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但是实际上北京的视障儿童孩子们根本无法享受政策福利,不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玩耍。
1.3家庭式
“家庭式”教育即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来承担喂养、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家庭式”教育也有问题。有些视障儿童的家长心态不正确,故而耽误了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当视障儿童家长们有了正确的心态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匮乏特殊教育知识而让视障儿童们无所裨益。事实上,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视障儿童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视障儿童孩子的进步,这就造成了视障儿童们早期教育知识的大量空白。在对北京市68名特殊儿童进行的一次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显示,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82.22%的家长需要专业人员咨询与指导。(张毅 陈亚秋 何文辉 刘艳虹,2004)
2.政策建议
第一,针对“学校式”教育,主要有两点政策建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政府应该取消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户籍限制,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扩大招收比例,切实保护那些外来人口视障儿童享受早期教育的权利。2、针对视障儿童学前班只能提供一至两年的学前教育的情况,我觉得北京可以带头建设视障儿童幼儿园。2011年7月,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的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琪琪幼儿园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市边雄乡开园。(何见远 丁宇,2011)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开办如此之晚,而且还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建设,可见视障儿童幼儿园教育基本在整个中国都是空白,走在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全国前列的北京市更应该带头引进这一机制,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视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办早期教育。
第二,针对“融合式”教育,首先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贯彻实施原有方针政策,比如根据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会议精神,明年本市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开展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工作,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政府将争取在2015年,全市近千所“随班就读”学校各配有一名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的支持。(仲玉维,2009)但是,政府在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的同时,应该打破接收限制,让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也能接收视障儿童孩子,让视障儿童孩子也能真正受益。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其实,古今中外“在家上学”不乏成功者,而失败者更多(尽管报道不多,客观结果却显而易见)。在我治疗的众多案例中,曾有一名,三岁就学习了“解方程”的“优秀在家学习”儿童,14岁时却逆反父母、厌学、冲动毁物、离家出走……。因此,科学地认识和实施“在家上学”至关重要。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有机结合
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成人不同,突出特点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有“交友”、“游戏”、“表同”、 “竞争”及“性别认同”等;心理活动的原动力遵循“享乐原则”,如果不及时完善社会化过程,会形成“好吃懒做”,图“安逸”的心理;当然,教育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做人”。显然,许多儿童的需求和发展在家里是无法正常满足的,一般父母没法充当多种角色;老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没有严格的社会规则和同龄人竞争,儿童“享乐的本能原则”也很难克服;更难以正常实施社会化过程,领导力和管理能力难以发展。即使学习成绩还好,走向社会也会困难重重。还有,不同老师的知识和授课方法,男男女女同学的游戏和竞争,社会规则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等,父母都是难以在家实施的。
多年来心理学对学习定义还是很科学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等的学习,既有学校中的学习,也包括从出生以来就出现并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因此,正常的学习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想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人尽其才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飞跃。“在家学习”和“学校学习”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过程。其实,目前许多成功的“在家学习”联盟,也是变相地成立了新型的,以“儿童为中心”的个体化和多样化的学校式“家庭学校”。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改革问题”,而不是否定学校教育和集体学习的模式。
当今的教育的确缺乏“个体化”和“特殊化”问题。而“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专业正是知道了这一点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想而知,如果教育能够做到“个体化”、“因材施教”,没有一个家长愿意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实施“在家学习”。事实上,爱迪生的妈妈也是出于无奈而选择了在家教育。
当然,人们会质疑,认为“你说的是理想化的教育”。是的,目前的教育的确需要改革,特别是“特殊教育”。作为了解国内外现状的“儿童精神科医生”,我有成功的经验也证实“特殊教育”需要改革和发展,实施“在家学习”和“学校学习”的相互补充,科学地教育好各种类型的“孩子”。在我的门诊,指导了许多“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甚至“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家庭,实施“在家学习”和治病。经历了个体化的家庭“特殊教育”后,大部分可回归学校,考上大学,成功地走向社会。当然,不可能“人人成才”,但能做到“人尽其才”。
“在家学习”的要求很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有时候“孩子”因为发育问题——超前或落后,学校恐怖等,而不适应普通“学校教育”,当然可以实施“在家学习”。但是,现在不是“爱迪生”时代,现在儿童精神医学快速发展,为特殊儿童的评估指导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因此,这种情况最好能得到专业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如,评估智商、情商、用脑习惯和社会适应等,做出科学的诊断和特殊教育的建议。这样,经过“在家学习”的调整,大部分儿童还会很好地回归“学校教育”,会更成功!
事实上“在家学习”对家长有较高的要求。至少应当具备“大学学历”;有教学的能力和经验;懂得“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好;即能做父母又能做孩子的朋友;社交能力强,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身体健康且精力充沛。
“在家学习”的环境的要求也很高。要具备或能利用普通中小学的基本设施;应该向当地社区或教育部门通报,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有条件的最好能参加普通学校的阶段考试和会考。特别是要创造合法的“在家学习”的环境,而现实情况是“在家学习”还缺乏相应法律保护;缺乏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对策建议;河南省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家长在抚养、教育留守儿童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守儿童的需求。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并对他们的需求予以及时的回应,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特意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程度
在受调查的91位家长中,71.4%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其次,是小学占26.4%,而没上过学的只占2.2%。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二)经济来源及收入水平
调查中发现,63.7%的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其次农业收入占25.3%,而经商只占7.7%。与此同时,34.1%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另外30.8%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家庭只有6.7%。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并不高。
(三)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在“对孩子不良习惯的了解”问题上,23.3%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是不讲卫生,14.5%的人认为是课堂违纪行为。而22.5%的认为是其他问题,另外19.6%的家长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对孩子了解程度”问题上,65.9%的家长只知道孩子的一些情况,非常清楚的只占25.3%。由此可以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孩子面临着家庭情感方面的缺失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51.7%的家长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持不满意态度,而满意度占45%,由此可见,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满意度偏低。在对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过程中,16位家长提到了教学质量太差,教育设施不完善。26.0%的家长最担心孩子的成绩问题,其次是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问题,分别占21.2%、18.3%和16.1%。农村留守儿童在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要求目前农村在教育方面要转变教学思想,要关注学生的多向、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还不完备,农村文教卫生等基本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有些家长明确提出: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今年在抗旱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些家庭没有安装自来水,儿童和老人在用水方面比较困难;车辆增多,但红绿灯等基础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增加了儿童外出的危险性;现在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附近的池塘、小河经常飘出一些恶味,孩子外出玩耍时特别担心;虽然农村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但是农村医院的医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成员的需求。
(三)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
关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的回答中,49.9%的家长认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一般,24.2%的认为不重视,只有19.8%的人认为很重视。对于“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的问题,26.3%的家长认为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责任感不够,25.7%的人认为是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家长期望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在“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注与关怀的方面”的问题上,26.2%的人认为需要改善经济条件,保证他们健康成长;21.5%的认为由于户籍问题导致孩子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另外还有15.8%的家长提出对孩子的道德和性格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需求的相关建议
24.8%的家长认为需要相关组织为在外打工父母提供定期电话、信件等服务来联系留守家中的子女,23.5%的家长认为需要同城待遇,20.4%认为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相关机构及开展相关集体活动,等。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方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政府层面的措施
我国的农村寄宿学校的食宿条件差,缺乏娱乐设施,使得学生的生活单一。19.5%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更新,以保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切实有效,同时可以减轻单亲监护和隔代照料的压力。
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为学校利用富余教育资源,给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全部学生家长开设旨在提高家庭教育素质的课程讲座提供便利。
我国必须加快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拆除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等领域存在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增加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机会,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或者通过改善当地经济环境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在本地就业,以更好地照料、教育孩子,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社会组织层面的措施
政府力量无法企及或者照顾不周的偏远地区,可以纳入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范围当中。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学校赠送图书、衣物、食品,来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经济负担。另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扩大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例如可以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家教效果。
3.学校层面的措施
学校要形成与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互动,使双方都能及时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学校可以为每一位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并建立与家长联系的专线电话。让留守儿童视为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真实的成长教育状况,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结合。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离开家庭以后完成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所造成的感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卫生方面的教育引导,扩大教育教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为青春期的孩子开设生理健康课程,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讲解,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引导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叛逆期。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科学,这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建议:
1.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以及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农业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增强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
2.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快构建城乡公路交通网,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同时,在道路拐弯处加设红绿灯,在过村路段限速,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便利的出行以及玩乐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系数,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精神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
3.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供热等生活基础设施
政府部门要加快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启动农村供热和供气工程,同时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留守儿童家长提到这样不仅保障留守儿童的用水安全,也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整洁、便利、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4.全力推动农村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坚持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取得成果。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农村地区要政策倾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有效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提高其承载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文明优质的生活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需要,也符合了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和期待。
(三)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公益组织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公益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个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整合资源
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往往能获得丰富的资助,而偏远的山区却常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社会公益组织是面对全体有需要人群的,因此要加强各公益组织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失灵,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帮助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公益组织必须提供人性化、本土化的服务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模式大都是借鉴外国的经验,由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公益组织要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本土化的服务,以切实满足留守儿童家长在教养、培育孩子方面的帮助需要。而且,公益组织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群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人性化,让每一位接受服务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都能欣然接受,而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公益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服务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当地留守儿童家长的真实、具体需要,将资源发挥到最大化,以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王青,华中师范大学,2006-05-01
幼儿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期的教育不良对整个大脑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良的教育环境会在儿童潜意识里留下的思想,增加青少年和成人时期的犯罪率。所以良好的幼儿教育可以很好的提高儿童的自我情感调节能力,增进亲近社会的行为,有效的预防犯罪、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教育上的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教育投资时间越早,投资越大,越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幼儿教育的投资可以增加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善贫困的生活环境。在公共安全上,早期的教育投资可以减少以后特殊教育的成本和犯罪的司法成本,在以后可以很大的降低救助比例。
我国幼儿教育的公平政策
改善幼儿教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做到公平的原则。要做好教育公平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扩大办学规模
我国的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一直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在幼儿教育上,扩大办学规模,使得更多的儿童有接触教育的机会,特别是针对农村、山村等特殊地区加大教育力度,让幼儿教育从城市走向农村,采取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式,例如公办、民办相结合,免除小学教育收费,提高奖学金等制度。
2延长学前教育年限
通常的学前教育为一年,为了使得幼儿得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可以将学前教育扩大到两年或者三年,以缩小教育时间上的差距。
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在较高的教育质量为前提的,低质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在注重教育公平时,不仅仅是在教育时间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品质上的公平。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要提高办学的监管力度,提供规范的政策,保证教育资源很好的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事业上。另外,针对幼儿的教育公平,政府要成为调控的主体,提高教育的福利性,把握好教育方向,提供公平的竞争政策,在宏观约束下,让教育体制在市场经济下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1地域差异
区域上的差别,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地域因素限制的。在东部和西部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差距还在不断的增大,幼儿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公平。
2城乡之间的差距
同一个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城市越大,教育资源相对就越多,在城市里,基本上幼儿都能得到学前教育,家长关心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而在农村虽然在东部地区能够达到很高的入学水平,但教育质量较差,幼儿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太少,在教育年限上也有很大的不足,另外农村公办幼儿园相对较少,家长选择性少,这些都是制约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
3幼儿教育的代价和机会不同
在同样的居住环境下,因家庭收入的不同,孩子的教育水平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一些好的幼儿园,收费较高,或者特权幼儿园,普通家庭不可能负担的起,享受较好的幼儿教育资源,这也过早的给幼儿留下了社会不公平的阴影。另外,儿童本身的特点对教育公平性有很大的影响,对与特殊儿童例如聋哑人,提供给他们的早期教育甚至以后的终身教育资源都很有限,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就会受到正常人的歧视,对其内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幅面作用。
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1政府在教育体制中起到主体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投资人和倡导者,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提高教育的福利,不要将学校教育作为盈利性机构对待。
2合理的利用市场经济的体制,鼓励全社会的参与,建立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我国人口众多,只利用公办的教育资源很难达到全面性,所以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倡企业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并给于特殊的保护鼓励政策,减少税率、提高补助,刺激社会办学的热情,并提供合理竞争机制。
3建立补偿制度,减少教育差距
在保障和救济上对全国的教育差距进行改善,公平并非完全的等价,而是根据地方的发展特点允许合理的差距,政府要合理的做好东西部以及城乡差距等教育条件,制定特殊的补偿制度,分段的阶梯型调节,不断缩短教育之间的差距。
4完善教师的上岗聘用制度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幼儿教育体制内一定要做好教师的上岗培训,培养老师的公平教育心态,不区别的对待在校的学生,并保证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培祥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一、多项选择题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有(ABC
)。
A.幼儿园的指导
B.社区的指导
C.社会团体的指导
D.个别指导
2.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有(ABCD
)。
A.饮食习惯B.
卫生习惯C.睡眠习惯D.
喝水习惯
3.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结构D.家庭氛围
4.消极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爱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养B.生活起居C.卫生护理D.
疾病防治
6.0—3岁儿童情意的培养应注意(ABC
)。
A.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C.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D.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
7.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ABCD
)。
A.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年活内容C.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
8.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应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细致入微,教给方法C.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D.
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
9.
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有(ACD
)。
A.听觉受到严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觉起到代偿作用B.语言交流遇到障碍C.个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D.学习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10.脑瘫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ABD)
A.
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B.运动、感觉的训练C.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训练
11.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D
)
A.
奠基性与终身性B.
安全性与多样性C.随机性与针对性D.
亲情性与权威性
12.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兴趣诱导法
B.
游戏活动法C.
实践操作法
D.
参观观摩法
1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学活动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有(ABCD)。
A.
食物喂养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D.
身体锻炼
16.
0-3
岁儿童语言的培养应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B.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C.
训练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17.
3-4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ABCD
)。
A.
思维与动作相伴随B.
认识过程体现元意性C.
爱模仿D.
语音发展出现飞跃
1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礼仪培养B.
挫折教育C.
亲子阅读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CD
)。
A.
及早发现,
寻求专业帮助B.
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C.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D.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ABD
)。
A.
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B.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C.
促进儿童心算能力的发展D.
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儿童家庭教青指导的形式包括(
ABC
)。
A.个别指导B.
专家指导C.
集体性指导D.
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
2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CD
)。
A.
系统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长道德素质主要包括(BCD
)。
A.
社会道德B.
传统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岁儿童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有(ABCD
)。
A.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B.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C.
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0-3
岁婴幼儿的卫生护理应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晒B.
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C.
经常给婴幼儿洗澡、做好身体抚触D.
婴幼儿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B.
自我意识初步形成C.
社会交往水平提高D.认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发展
28.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青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欣赏艺术美
29.
孤独症儿童的特征有(ABD
)。
A.
兴趣范围狭窄B.
语言发育迟缓C.
刻板的行为模式B
不主动与他人交流
30.
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青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ACD
)。
A.
随机性B.目的性C.
互动性D.
有效性
31.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语言教育C.
社会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从面上指导来说,
内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观念的更新
B.
儿童身心发展知识C.
家庭矛盾的处理方法D.家庭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与方法
33.0-3
岁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ABCD
)。
A.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B.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C.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D.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涉及(
BCD
)。
A.
自我保护
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
D.食物喂养
35.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统性D.
整合性
36.
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育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培养自护能力
37.
5-6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
好学、好问,
好动脑c.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D.
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3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39.
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涉及(ACD
)。
A.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B.
培养孩子的良好气质C.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D.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40.
截肢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应注意(
.BCD
)。
A.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C.
尽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学习D.
关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断题(将√或×坎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
来实现的。(对
)
2.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到家庭教青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青方式.(
对)
3.
1-2
岁儿童以有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持久性较低。(错
)
4.
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
但对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5.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6.
亲子游戏是家庭游戏的核心。(对
)
7.
对于3-6
岁儿童来说,
家庭教青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
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还能为学前儿
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
10.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的现状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错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韩国政府针对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导致教育危机而提出的。(
错)
12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
13.直觉行动思维是2-3岁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对)
14.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错
)
1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16.不同类型的家长亲子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
17.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18.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但对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
19.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对)
2O.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21.
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他助“
。(错)
22.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环境中的“
软件“作用不大。(错
)
23.
在家庭当中,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游戏,以及儿童操作摆弄实物所进行的实物游戏
是两种主要的游戏形式。(对)
24.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智力低下,
但也会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对)
25.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错
)
27.
对3--6
岁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艺术兴趣,
鼓励孩子创造美。(对)
2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29.
幼儿园、社区只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错
)
30.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1.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2.
家长的教育观间接影响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错)
43.
1-2
岁儿童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
(对)
44.
对特殊儿童的教青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对)
45.
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对)
46.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47.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间。(错)
48.
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和听觉信号系统的不同步。对(
)
4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50.
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
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O分)
1.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社会性?
答: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2.5分);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2.家长应如何教育孤独症儿童?
答:(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分);
(2)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2分);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
(1)
细心观察,及早发现(1分);
(2)
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3分);
(4)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4.
简述0一3
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活动的评价指标。
答:
(1)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1分)。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2分)。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
长进行细致的分析9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6
分)。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2分)。
5.
如何培养3-6
岁幼儿的社会性?
答:
(1
)
接纳、肯定孩子,
培养自尊、自信(2.5分);(2)
爱孩子,
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
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2.5分)
;
(2)
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分);
(2)
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2分);
(3)
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2分);
(5)
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2分);
8.
针对0-3
岁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1分)
;
(2)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2分)
;
(3)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6
分)
;
(4)
训练孩子的听力(2分)
;
(5)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2分)
四、论述题(16分)
1.请选择3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三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已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兴趣诱导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善于发现、利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深人的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儿童的兴趣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家长要善于利用儿童的积极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孩子的兴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兴趣需要家长的及时发现和栽培;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注意保护和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兴趣;孩子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需要家长通过后天去培养。
(2)游戏活动法就是家长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游
戏中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另
一方面要为孩子游戏提供时间和空间、材料上的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一起游戏。
最后,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
(3)实践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借助于儿童参与的各种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实践;第三,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第四,家长要鼓励儿童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4)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方法。对于物质环境的创设,家长首先应注意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干净、整洁,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长应注意诨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环境创设应做到:第一,为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体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5)赏识奖励法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良行为,并对孩子的
优良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方法。首先,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
和进步相联系;其次,家长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第三,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
(6)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种榜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学习榜样的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样是儿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同伴,还有文学、艺术作品中孩子喜爱的人物。要想给儿童起到好的榜样的作用,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同伴;家长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行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运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为语言的暗示、动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势、表情、暗号等)。暗示法运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孩子活动的兴致。暗示法经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长直接指出孩子错误的场合,暗示法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长的教育智慧。
自我认识从略。
2.
试从家长的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观念联系实际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
(l)阐明已选择的两个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
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元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
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
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做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认识从略。
3.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开展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
要求:(1)简述开展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相关内容s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3-6
岁儿童家庭、幼儿园合作教青的内容包括z
亲职教青、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资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家长会、约谈)
;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园合作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评价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事和资源共事。
自我认识从略。
4.
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
(1)
说明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
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
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作用:首先,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其次,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文字的美,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了机会。第三,在阅读中能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对时间的亲子共读的时间。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亲子共读有接种形式,可以妈妈读,孩子听了还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讲。在多种形式阅读中,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文字阅读的能力。长期与好书相伴,阅读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终身。
自我认识从略。
5.论述0-1、1-2、2-3岁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1)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发展变化迅速,身高和体重发展变化快,身体比例变化明显,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身体各部位和各项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发展水平较低;身体行为以无条件反射行为为主,条件反射行为慢慢出现;动作发展跨度较大。
b.心理发展特点:各种感觉在胎儿阶段初具雏形,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知觉有了初步发展,图形知觉和深度知觉较早显现;注意开始发展,由注意事物形状至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引起注意到选择性注意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婴幼儿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时间不断增长;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此时是婴儿语言发生和储备期,他们听得多,积累得多,说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影响婴幼儿情绪的主要因素,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期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与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多以照看者对婴儿实施生活照料和嬉戏行为为主。
(2)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1岁后儿童身体发展的速度相比于1岁以前有所放缓,但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处在继续发展时期,仍需得到保护。首先,从身高方面来讲,此时期的增长速度比起第一年要减缓。其次,他们的心脏承受能力较低,不宜多做剧烈运动。第三,神经系统继续发展,总体而言,婴幼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平衡,造成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导致他们不能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时开始练习独立行走,但开始阶段很不平稳。手的精细动作发展,逐渐学会拿东西做动作,从单纯摆弄物体发展到把物体当工具使用,开始学习使用工具。
b.心理发展特点:1-2岁儿童感知觉的精细程度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2岁时,目测物体大小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而且他们开始关注体积较小的东西。在颜色知觉方面,1.5岁儿童同色配对的能力很低,2岁左右,有30%的幼儿能进行红色、黄色和白色积木的配对。此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持久性较低,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意活动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积极主动性。此时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认识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参与。1岁半到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运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显行为来解决问题。此时儿童理解成人语言的水平提高,能够逐渐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语。情绪进一步发展,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对象,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是儿童游戏的主要伙伴。2岁时,社会性游戏绝对超过单独游戏,社会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呈明显下降趋势。
(3)2-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发展之中,动作发展的技巧性和难度也进一步增强。
b.心理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的思维方式,即儿童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假想性游戏,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特点明显。2-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准确地表达思想,言语中带有明显的“童年”特色。此阶段儿童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此时还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3岁婴幼儿行为的冲动性特点仍十分突出,虽然3岁前幼儿已经出现坚持性,但3岁幼儿坚持性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2-3岁的时候,幼儿掌握代名词“我”,是其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3岁左右幼儿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各方面发展变化迅速,但发展尚不成熟,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身体发展遵循四个原则:即头尾原则,身体发展先从头部和上身动作开始,然后延伸至身体的其他部分;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央部位逐渐延伸至外围部位,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等级整合原则,即简单技能先独立发展,然后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复杂的技能;系统独立性原则,即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总体而言,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自我意识萌芽,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性游戏逐渐超过单独游戏,与同伴的社会交往逐渐超过与母亲的交往。
内容有点多,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只答要点。
6.论述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要点: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
方式:(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有:家长会、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动开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联系实际论述日本、韩国、美国的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答案要点: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韩国教育: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美国教育:美国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儿童、父母参与,重视常规培养和亲子阅读。尊重儿童主要表现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惯常使用的说话方式上,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断,不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国文化尊重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美国父母很少会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与中国父母相比,美国父母更为尊重子女的意见,注重耐心的聆听和平等地交流;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对孩子自我选择的尊重上。美国家长对子女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家内事务的参与和家外(如幼儿园或社区)事务的参与。在美国常规培养中,“常规”的内涵不是“纪律”而是“习惯”。习惯养成后,按照习惯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家庭的常规培养主要体现在饮食、睡眠和如厕三个方面。外国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独立教育;
中国家庭应当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应当更加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题(24分)
1.2岁半的毛毛马上要上幼儿园托班了,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幼儿园托班王老师满头大汗地到了6楼毛毛的家门口,按下门铃后,里面的木门打开了,一位女士隔着铁门间道:“你找谁?”王老师答:“我是毛毛的老师,今天来家访。”女士谨慎地说:“我们不知道你要来家访,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不巧的是,我们正要出门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尽快说吧!”王老师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下个星期一带孩子来报到时,最好让孩子随身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想和您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女士说:“好的,谢谢您,王老师,沟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王老师无奈地与母子“再见”后,转身挥汗下楼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师的家访行为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吗?请根据“第六章儿童家庳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相关理论、观点或教材活动案例评价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宥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访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幼儿在
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2)家访活动应该目的明确,准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细节的处理,如:准备小礼物、提前预约时间、教师着装、征求家长同意、使用技术设备等。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应该在家访后整理分析家访情况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完整性较好,有始有(依据活动案例2评价)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2.
女儿非常好强,虽然只有五岁,可什么事都想亲自尝试。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骑着两个轮子的自行车飞快地从身边过去,非常羡慕。于是吵着要我把她的自行车后轮两侧的两个小轮也拆掉。我考虑到女儿还小,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准许了她。那天,我带女儿来到水泥场地让她练习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平时骑惯了四轮车的女儿,骑上了两个轮的车子,一开始还适应不过来呢,看着女儿骑车摇摇晃晃的样子,我心理总是悬着,不断作势要去帮她一把,可女儿却骑得兴趣盎然,根本感觉不到骑车不稳的危险。女儿没有我的帮助,着实摔了几下,但她跌倒了,又马上自己爬起来再骑。看着女儿不怕疼,很认真的样子,我也就索性放开手脚让她去练习了,只是在旁边及时给予一些点拨和鼓励。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儿逐渐掌握了平衡技巧,车技也有所进步了。看着女儿骑在车上骄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动。
请根据“第四章3-6
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个参考答案,任选一个
参考答案1
相关知识点: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复能力。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幼儿,心理良好、协调地发展。比如,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两种感兴趣的体育技能,有助于丰富幼儿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2
相关知识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1)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动作
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使亲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球类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家庭的共同兴趣和爱好。(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广泛接触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之后,孩子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3
相关知识点:
在和孩子一起锻炼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首先,要准备丰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对安全
的场地准备,第二,检查孩子的着装,要便于活动,检查好鞋带、衣服等。
(2)
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坚持体育活动,又可以增加他们的
交往机会,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要坚持,尤其是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克服
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3.
2
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卡。咱们比赛吃胡萝卡,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看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
请根据“第三章:3岁儿童家庭教青指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指导相关理论或观
点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
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
(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
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养者要
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4.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对我们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年来,我已经参加了4
次这样的活动。以往的半日开放活动,
就是让家长到幼儿园来看一看孩子们的活动,
看完孩子的活动,半日活动也就结束了。然而,幼儿园这次开展的半日活动部和过去有所不同,获益良多。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张观察记录表发到每个家长手中,使我们既能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半日活动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师对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让我们一边对照观察记最表观帮活动,一边做些简单的记录,在相应的铺导。比如,做操时,孩子的态度是否认真,动作是否开始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在积极思考,进餐时,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习惯等。在参与半日活动中,我们家长能在这份记录表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请根据“第六章
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家园合作教育方式的相关的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关键词]听障学生;自卑心理;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78-03
[作者简介]韩媛媛(1979―),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与学前学院讲师。
一、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杨某,女,某幼儿园学生。杨某是天生听力障碍者,但是在普通幼儿园就读。为了解杨某在学校、家中的日常表现、人际交往情况等,笔者分别采访了杨母、杨某本人和杨某的康复训练教师。现将采访内容摘录如下:
杨母:她父亲是个体私营老板,我平时(除)帮忙打理生意,就专门照顾她。双方家族中都无听力障碍史。我怀孕期间和她父亲起争执,他推了我一把,撞在桌角,结果孩子生下来就听不见。我们多处寻医未果,只得高价为其佩(戴)助听器,使她能和别人交流。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下决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让她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于是,我们送她到镇上的幼儿园上学。可她平时在家性格活泼、爱跳、爱动,像个“小霸王”,一到学校就像只“小绵羊”,上课不说话,下课也不和小朋友玩,整天黏在座位上。我们也多次和老师交流,可任凭老师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她几乎不跟任何人(除自己家人外)进行口语交流,有时只是点头、摇头。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后急着回家,怕上学。
杨某:在学校里,别的小朋友不戴助听器,和我不一样。他们要摸我耳朵,一碰到助听器,我就听不到。我说话时,同学们会笑话我,爸爸、妈妈不会(笑话我)!
康复训练教师:杨某刚来时,只是低头腼腆地笑,不肯开口。她母亲在一旁哄了半天,才勉强说了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她)说话时咬字不准,吐词不清,表达不是很流畅。
二、问题分析
客观原因:生理上的缺陷导致杨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较慢。因杨某有听力障碍,父母在其年幼时带她到处求医问药,且生活上对她关心备至,但是在其听、说能力的发展上,与同龄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上,没有给予及时地干预,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滞后。
主观原因:环境的改变使杨某不能接受自己的生理缺陷,产生了自卑感。杨某在家中是一家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但在学校里,她失去了“中心人物”的位置,周围也不再是对她呵护有加的家人,而是一群让自己显得“异常”的伙伴。失去了家人的庇护,杨某害怕自己被其他孩子歧视,于是产生了恐惧感和自卑感。小伙伴的好奇与嘲笑更使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放弃了不断练习的努力,进而封闭自己,不再与他人交流。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师、杨某家庭成员、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我们综合使用代币法、榜样示范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杨某实施了培养自信的心理辅导计划。
第一,从学习基本知识入手。康复训练教师从简单字母的书写、读音开始,纠正杨某的发音,并鼓励她大声数数。在学习过程中,当杨某注意力分散时,用代币法来增加她的学习兴趣。例如,用五角星、小红旗或者她喜欢的糖果(每三颗五角星换一面小红旗,每三面小红旗换一颗糖果)来记录她的每次成功和进步,并将图表挂在房间显眼处,每完成一次学习任务,杨某都会很欣喜地跑过去,自己在相应的一栏里填上五角星或小红旗。有时还会将糖果留给来接她的母亲,说很好吃。此外,我们建议康复教师教给她一些简单的与人交流的礼仪与方法。如:见面时要说“老师好”,离开时要说“再见”,等等,并通过实际练习给予巩固强化,使其能很清晰地表达。短期的辅导对杨某树立自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杨母反映,假期开学第一天,杨某就早早起床要去学校,想给老师、同学一个惊喜,“我会说话了”,“吓他们一跳”。
第二,联合家庭的力量,随时督促。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杨某家境富裕,给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但父母给予的仅限于物质方面,在家庭早期干预方面做得很少,使杨某到了入学年龄,虽有一定的听力,但口齿不清。而且在参与观察中,我们了解到杨父性格火暴,对杨某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要么捧在手心里,要么拉到身边就打;杨母对杨某则是偏溺爱。杨某在评价父母时,词语也比较贫乏,仅仅知道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衡量。因而,我们适时地给杨某的父母介绍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其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孩子。建议家长在家庭和公共场合引导、鼓励杨某多说话,并利用杨某爱看卡通片的爱好,引导其模仿电视里的卡通人物,或给父母讲述故事情节,强化语言训练,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
我们在辅导中也发现,杨某虽然听力上有一定的缺陷,但接受能力非常强。于是,康复训练教师通过给杨某预习一些新学期的简单知识,来进一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但康复训练的重点还侧重于纠正其发音,培养其语言能力,力图从源头上消除导致她自卑的因素。
第三,和随班就读学校教师达成共识,寻求班集体的帮助和支持。我们请杨某的班主任根据杨某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表现做摘要记录,并制成图表,展示其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以进一步分析杨某内心波动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辅导措施。此外,我们尝试用集体的力量帮杨某在班级中树立自信。为此,我们和杨某的班主任精心设计了一次主题班会,运用“炮弹轰炸法”,让同学们给身边的小伙伴找优点。在班会过程中,班主任特意点到杨某,让她站到教室中间接受别人的“轰炸”。笔者注意到杨某神情犹豫,以目光向我们求助,我们微笑点头。结果同学们纷纷提出了她的优点:衣服整洁、画的画很漂亮、写字很认真……杨某的眼睛立刻明亮起来。班主任及时介入,表扬杨某“身残志坚”,号召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杨某也频频向其他同学“扔炸弹”。
第四,挖掘其潜能和特长,助其获得成功体验,保持自信心。杨某在体育方面表现优异,画画也很棒,我们就鼓励她参加运动会、画展,为班级增光。杨某在各项比赛中表现不俗,不但在短跑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而且她的美术作品也在年级画展中展
出。学期结束,杨某被评为“三好学生”。
三、研究结果与启示
可以说,在消除听障学生自卑心理方面的研究,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杨某通过心理辅导之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尽管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消除,说话时仍伴有口齿不清的现象,但她已能坦然、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缺陷,悦纳自我、超越自我。通过对这一个案的观察与矫治,我们发现对有自卑心理的听障学生,找到其自卑的根源,确定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采取切实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其自卑心理。此外,从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同伴在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朴永馨,等缺陷儿童心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3]江小英随班就读聋童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5(3)
【关键词】幼儿;偏差行为;舞动治疗;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35-04
【作者简介】庞佳(1971-),女,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叶涛(1977-),女,江苏淮安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偏差行为是指儿童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幼儿偏差行为一般包括任性专横、攻击他人、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孤独自闭、态度冷漠等。研究显示,相比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儿童偏差行为的严重程度要低得多,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也有可能会演变成儿童心理和精神障碍。心理和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过临床诊断的精神障碍。因此,如何解决幼儿偏差行为就成为教师和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
舞动治疗与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的兴起直接受到教育生态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舞蹈学等不同学科前沿研究的推动,具有科学研究的时代特征。美国舞动治疗协会(AY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DTA)将舞动治疗定义为:“舞动治疗是一个将动作作为进一步强化个人情感、社会、认知和身体整合的心理治疗的过程。” [2]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幼儿园和家庭系统作为教育的一个生态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与在幼儿园情景下幼儿社会、情感等发展的互动联系,利用治疗性舞蹈来矫治幼儿偏差行为成为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针对幼儿言语能力表达不足的特点,通过舞动治疗,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心理需求,揭示其偏差行为的成因,呈现舞动治疗干预过程,形成有效的干预策略,以缓解他们的偏差行为,顺利进入小学教育。
(一)研究目的
1. 探究个案偏差行为的成因、舞动治疗技法和干预策略。
2. 探究个案在舞动治疗过程中,动作与心理动力、情绪表达及与研究者互动行为的关系。
3. 探究幼儿园和家庭系统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消除幼儿的心理失衡。
(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用来检验个案在幼儿园内的综合状况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个案对象Y是幼儿园园长介绍的,在征得个案家长的同意之下,开始随班观察研究,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观察法:观察法分为两种:一是自然观察法,即在不加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对Y进行直接观察,或是通过录像手段进行间接观察;二是控制观察,即控制Y的条件,或通过干预以观察Y的行为反应。观察项目和范围依目的而定,一般包括Y身体外观动作和言语,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应对方法等。
调查法: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Y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由于Y不善于交流,研究者分别与Y的教师、家长对其生长发育、疾病情况、生活环境等进行调查。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不断反思,解决实际问题。将反思的结果和实践经验化为干预行动,通过行动与反思之间持续的互动,不断修正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推进干预进程。
三、 研究对象
(一)个案的资料情况
个案Y,男,6岁半,某幼儿园。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过年才回家。Y平时由其奶奶和母亲照顾,母亲经常加班,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来,和他交流较少。Y说话早,能表达但不主动和同伴、教师交流,拒绝他人的“拥抱”,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指令无法做出正确回应;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攻击他人。喜欢吃甜食,如巧克力、糖果、棒棒糖等。
(二)个案的生态系统分析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四个环境层次,即微观系统(Microsystem )、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部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来重点对Y的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进行分析和干预。
1. 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环境系统最内部的层次,是由儿童生存的环境和直接接触的人构成的,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 [3]对于Y来说,他所在的家庭和幼儿园就是其成长中最重要的微观环境。
家庭:从教育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Y的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质因素体现在Y家庭生活条件一般,但只要Y喜欢的东西,家长均会满足。由于其父常年工作在外,母早出晚归,爷爷奶奶性格内向很少带他出去串门,所以Y没有与其他邻居和同伴交往的机会。精神因素体现在Y的早期依恋方面,Y很少接触父母,妈妈与奶奶之间的矛盾,均忽略了Y的感受,扰乱了Y依恋关系的形成,可能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和交流不畅现象。要知道家庭环境是影响Y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是Y生活的重要空间,而其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家长忽视了Y的行为偏异问题,他们总觉得Y还小,长大了这些行为就会好转,而家长认识上的偏差恰恰助长了Y的偏异行为。
幼儿园:教师因为和Y及家长交流不成功而感到心灰意冷,教师对Y的偏异行为束手无策,不敢对其过多干预,怕刺激他,由于教师放任其行为,可能催化了Y的偏异行为。
2. 中间系统
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中间系统,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影响,反之则会破坏这种支持性影响。[4]教师将Y在幼儿园的交流不畅和攻击等行为和家长作了交流,希望家长予以关注,建议改变一些家庭教育方式,而家长则认为Y不合群都是由于教师对Y关心不够,与家庭教育没有必然关系。之后,教师见家长对Y的偏移行为不管不问,就基本上放任Y了。这样以来,家庭和幼儿园中间系统没有为改善Y的偏异行为提供支持性的影响。
三、方案设计
通过对个案偏差行为的初步分析,Y也许在婴儿早期缺乏家庭关系的全能体验,这可能是造成其问题的根本原因。至高无上的亲情纽带关系将支持着Y的发展,因此,我们采取家庭、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舞动治疗模式,通过提供一种支持的治疗环境来调和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让个案及其父母、教师有机会在治疗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加以控制和扬弃,逐步矫治Y的偏差行为。治疗方案是伴随着治疗过程中研究对象表现出的不同问题和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而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干预的过程。我们根据Y的主要问题为其制订治疗目标与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治疗目标
长期治疗目标是提高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注意力;提高情绪与自控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短期目标根据动态的治疗方案而制订,如减少50%的攻击行为,增加50%集中注意力进行集体舞蹈活动,增强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交流能力等。
(二)治疗形式和时间
本研究在幼儿园活动室内进行,采用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每周3次,其中个体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集体治疗2次,每次约45分钟。以1个月为治疗周期,通过3个月治疗周期实现以上治疗目标。
(三)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创造性舞蹈本体疗法,该由美国舞动治疗学家布兰奇・埃文(Blanche Evan)创立,它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论(Alfred Adler)的心理分析理论和达克罗兹(Dalcroze)、诺威尔(Noverre)、斯坦尼斯夫斯基(Stanisovski)和门森迪克(Yensendieck)的即兴舞蹈理论为基础,强调儿童在创造自己舞蹈的同时又被舞蹈所创造的舞动治疗方法。该疗法基本目标是采用一些投射性的身体动作隐喻技术,协助Y通过各种身体动作体验来获得自我觉察的能力,允许其沉浸于无意识的身体表达,在积极的环境中去实践,以一种生动活泼的舞蹈活动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本研究主要采用创造性舞蹈本体疗法中的投射法、镜面反射法、触摸法、即兴创作法、舞蹈编排法等五种技术 [5]。
1. 投射技法
投射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鼓励研究对象将其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感情通过身体动作投射出来的一种技术。
2. 镜面反射法
镜面反射法是通过研究者自己的肌肉运动反射来模仿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的特质动作,利用肌肉运动感觉的移情的一种反射技术。
3. 触摸法
带有治疗目的的触摸可以分为两类:安慰和挑衅。安慰的接触一般是来自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友好、安慰的接触,如拥抱、握手;挑衅的接触是研究者有意地用身体动作刺激研究对象的情感物质,如推、拉。
4. 即兴创作法
即兴创作法是指以舞动过程的任何一部分为主题,在想法和情感方面给研究对象提出创造性舞蹈动作的建议。如跺脚、晃动拳头、边说攻击性语言边跳跃等。
5. 舞蹈编排法
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建立相互信任之后,研究者开始教授一些舞蹈动作来最终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客体关系行为,促进新的互动交流及自我表达。
(四)治疗策略
1. 行为模仿策略
行为模仿策略是指治疗师、教师或家长有意识地模仿Y的特定行为,与其特定行为保持“同步”。“同步”能够营造一种融洽的治疗气氛,让Y产生好感,并模仿对方的言行。
2. 问题调控策略
问题调控策略是指对Y偏差行为问题加以调控。例如,在“好朋友”集体舞活动中,如果Y能接受他人的“拥抱”,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奖励一块巧克力;但一旦有攻击等不良行为出现,便将其进行十分钟左右的隔离(远离集体)。
3. 学习迁移策略
学习迁移策略是引导Y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将舞动治疗活动中的“拥抱”“招手”“点头”等动作运用到其他场合(如见到他班同学或是教师,或是家庭成员)。
4. 家庭参与策略
家庭参与策略是家长(父母或其他特定照顾者)应与治疗师、教师相互合作、沟通,彼此分享Y治疗过程,使家长与教师、治疗师能有一致性的看法与做法,让疗程能事半功倍。
四、治疗过程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之后,我们对Y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治疗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表达感受、培养技巧和治愈舞蹈 [6]。
第一阶段: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致力于加强研究对象的社交、情感和交流能力开发和连接。治疗关系建立是与动觉移情密切相关的。
第二阶段:表达感受。培养研究对象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表达其感受、情绪、创伤,探索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
第三阶段:培养技巧。加强研究对象身体协调性,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培养以内在心理为主的社交、情感和交流技巧。
第四阶度:治愈舞蹈。将前面三个阶段习得的各种能力在舞蹈情景中加以运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合作下让研究对象探索舞蹈动作,并发现内在治愈力和快乐体验。
五、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来考察舞动治疗的实际效果,采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测验(WPPSI)、学前儿童50项智能筛查测验、临床记忆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行为社交焦虑量表、学龄前儿童行为发展量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等的基础上,结合舞动治疗自身评估特点,设计了一套“儿童舞动治疗评估量表”(因文章所限,此处不做详细介绍)。“儿童舞动治疗评估量表”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动作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舞蹈能力。所有量表均由研究对象的家长和教师填写,治疗前和治疗后各填写1次。通过所有量表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持续渐进式治疗,通过对Y的认知、社会往、情绪等方面有效跟踪评估,治疗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舞动治疗目标(评估过程及具体数据本处不做详细介绍)。例如,Y在舞动治疗前,缺乏行为交往经验,不主动和教师、同伴玩耍;而舞动治疗后,能与教师、同伴打招呼,在舞蹈活动中伴有“牵手”“拥抱”等身体接触。Y的母亲和教师均认为,“拥抱”的增加可以对Y的偏差行为有更好地控制,此外,和治疗师在一起分享自身的问题对她们的帮助也很大。
以Y的8次舞动治疗为例,从行为观察表中可以看出,Y的偏差行为次数减少,“专注力持续时间”和“主动参与活动”等方面均有提高。
以Y的“运用语言主动问好”“拥抱行为”和“攻击行为”为例,根据图2《行为观察图》的数据,得出Y的“攻击行为”出现次数减少,而“运用语言主动问好”和“拥抱行为”次数增加。
六、结论
通过幼儿偏差行为的舞动治疗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舞动治疗方法对改善幼儿偏差行为能起到缓解作用,并使其问题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导致Y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即家庭生态环境的失衡、同伴关系的缺失、教师对幼儿的忽视等均是幼儿偏差行为的诱因。因此,给Y创设一个表达情感、发泄问题的支持性的生态环境,让其把掩藏的问题通过身体舞动“说”出来,通过介入、干预、改善Y的生态环境系统,使Y的偏差行为得以缓解或消失。
舞动治疗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舞蹈和心理治疗方法在这种疗法建设中交织。今天,生态学、神经科学、早期教育研究、发展心理学、精神关系以及认知科学等理论必将有助于其疗效进一步得到验证,从而使更多的偏差行为幼儿受益。
【参考文献】
[1] 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6] Sharon Chaiklin, Hilda Wengrower.The Art and Science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Life is Dance [M]. New york:Routledge, 2009: 146,167.
[3] 虞永平. 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60.
[4]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