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54-03
【作者简介】刘海燕,江苏省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将核心素养在特定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具体化,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就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具体表现。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没有了学科核心素养,课改就没有了灵魂。但是,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确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着一场新变革。笔者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如同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的表述的那樱骸把习,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的相遇与对话,同自我的相遇与对话。”[1]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从教师的理论对话与孜孜以求开始。
1.教材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中的一节内容。这一节在概述转基因成果的基础上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食用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以论坛的形式,分别从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三个维度呈现了不同的观点与态度,使学生能多角度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几个专题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介绍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其知识和技能的成分更多些,而本节课主要是进行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具体而言,在内容上更具有广度与深度,在充分运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个观点背后的科学性;在呈现的方式上,更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将学生的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每一个问题的讨论以及辩论活动的实施都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和考察。在思辨与综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依据所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感受科技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教学环节设计。
(1)教学引入。
播放科普视频,在沉重的史实(棉铃虫成灾)与丰硕的现代农业成果之间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聚焦课堂核心概念“转基因”,即让生物体获得它原来没有的基因;点明核心技术“转基因技术”,即这种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最终使得生物得到原来没有的性状的一项技术。
(2)教学活动串设计。详见文末表。
二、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反思
1.“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把学生真正放在教育的中心,要真正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习得特点。
反思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关注“学生”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本身,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这一对象所被量化的部分――分数。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但只是为了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课堂内我们和学生一起“作业和试卷齐飞”,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都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刷题目”,更不用说还有海量的习题、各类补习班和高考指挥棒了。教师与学生都累,当教育等同于高考试卷上的数字时,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相看两不厌”的惬意而是“相看两生厌”的无趣。45分钟的课堂教学,硬生生地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我们同在一个时区,却有一辈子的时差”的感受,“素养”二字当然也是渐行渐远。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作为选修3中的一节,就高考分值而言,这节知识点可能只占2分左右,单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这节课的内容可能会被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略过不讲。但是正是这样的一节课,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当有争议的现实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再以这些生物学事实、现象为支撑,经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建立概念,通过演绎、类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基因工程”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举措不仅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我们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因为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其实往往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导入”模块,我和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基本的科学事实,那就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转基因转的是什么基因?为什么要转这个基因?转了这个基因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连续的发问快速直指转基因生物产生的深层缘由:服务于人类的生活。所以,转基因生物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如影随形,比如信仰冲突,比如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等等。生物学里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和“生态”,它们是沟通核心概念的桥梁,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在形成概念网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生物学思想,并由此达成对生物学的理解。
3.把探究过程还给学生。
探究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人文生长、精神成长。一方面从培育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物课程要特别关注科学精神的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2],探究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从寻求论证逻辑的严谨、发展理性的怀疑精神,到形成多元思考、平等讨论的意识和宽容的品质的过程。另一方面,探究活动之外的教育价值同样意义重大,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在这些探究互动活动中培养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往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递与再现”为中心,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学习,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同时培育丰富的感悟,陶冶面向未来主体的生存的人格”[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所以,无论从近期的要求,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上好每一节课,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学习的过程更富有挑战性和成长性。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蔡德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2).
[3]古藤泰弘.教育方法学的实践研究[M].东京:教育出版公司,2013.
关键词: 激发 ; 中学 ; 生物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39-01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探究学习的潜力可挖,关键是教师要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合作意识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3.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要重视科学本质,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
4.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科学精神,能为学生一生中技能、能力的发展和运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长久动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善于合作,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学中我通过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并引用一些课外的"科学家与他的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内容时,要通过介绍或播放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而每天与合作者蹲在稻田里反复实践、观察研究,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后,永不气馁,不断总结,执着追求,最后获得成功,创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动植物新品种的艰辛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与成功,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他们的每一步成功都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不断地探索通力协作,才能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教材中,"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孟德尔和他的遗传规律"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素材。教学中,尽可能地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这种隐性课程资源,再现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人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培养科学素养,要变革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的功能,适时高效的评价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方向及效果。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改变原有的单一纸笔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整体出发,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观察、实验等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及技能的准确性、灵活性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好奇心等。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 讨论"问题,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巧设质疑,诱发兴趣。二、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书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推理、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答案。辩论式的学习方式不但能使上层的同学更加积极参与思考、辩论,也把中层特别是下层的同学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辩论式的学习方式既符合中学生的争辩心理,还能使学生形成敢于对知识进行大胆质疑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改善生物学教学的大环境;优化教学方法、手段;重视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取得最佳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