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二课堂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药学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79-02
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科学,已成为新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世界经济竞争的热点。现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很快,但人才却无法与之相配合,故急需要培养高端的药学人才,这也是新形势下药学教育面临的难点,在高等药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是过往一直被关注的,在各项设置上都很丰富,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让此课程很丰富。但是现今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关注还不是很重视,其可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应重视此课程的重要性,应把其做为一项知识的延伸教育。将其开展起来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故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挖掘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药学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第二课堂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教育早期的课外活动,其可作为是一次教育内容、形式的改革。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学习,老师传授给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按照教育计划逐步开展教学,学生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过往对其的研究内容很多,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充实。而开展第二课堂是作为第一课堂的一种补充,其不是教案中所安排的内容,其要带领学生进行各项对其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其可让对学生的教育更加丰富,让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其具有第一课堂没有的特点,其可以让学生的各项知识得到充实,并可进行实践的锻炼。其有利于塑造优秀校园文化,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进行药学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可具有如下几点主要的特征。
1.1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其开展起来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所有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考虑是否参加。一些活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这类安排可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在实践中可更好地对内容有所了解。其可让学生有自主创新的动力。
1.2 其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其在开展时可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其的空间、时间性都很灵活,其进行的教学也各种各样,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也非常的高。其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其可动用自己的开阔思维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1.3 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进行开展中,学生为整个活动的核心,而老师只是配合其完成,在旁给予其指导。
1.4 多元评价性。药学的学习很枯燥,长期进行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其缺乏了学习兴趣。但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会让学生充满兴趣,其不用再苦读硬背,其的成绩也都只是对其进行评价,给予其进行建议,提高其的积极性。且在活动中可让学生的团体意识更强,重视团体的作用。
2.高等药学专业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从文献分析来看,现今我国一些学校都已经开展了此类课程,已经对其的作用产生关注,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一些学校也专门设置了一些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但在开展红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其具有有如下几点:
2.1 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很不深刻,纳入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不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药学专业并没有对第二课堂做出教学计划,出现第一课堂重视成绩,而开展第二课堂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学,进行各项活动都没有深意,学生对其的兴趣不大,也没有开展第二课堂的系统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行其是,从而呈现“两张皮”状态。
2.2 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引导。首先,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在药学专业教学设施配备等硬件建设的安排使用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第一课堂的教学需要,在药学专业的政策制定、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以及设施完善等方面,第二课堂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现状。其次,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老师非专业化居多,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部门是高校的共青团、学生处等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政机关领导,这种格局的产生结果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很好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能。
3.建立药学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 构建药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要立足人的本性,关注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其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格差异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因素,创造性培养人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好专才教育基础上推动通才教育。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3.1.2 开放性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不再是围墙中的象牙塔,而是置身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也需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内容上的开放,第二课堂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而变化。
3.1.3 多样性原则。在专业教育模式下,第二课堂的目标须从学生获得全面的综合能力为着力点,这就要求第二课堂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其综合素质。
3.1.4 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第二课堂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以实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应注重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3.1.5 系统性原则。坚持“三结合”的系统性原则: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讲求工作实效。
3.2 构建药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2.1 加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首先,从领导层面加强重视,确立药学第二课堂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指导,合理确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以及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联系,构建适应第二课堂要求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第二课堂发展基金,健全第二课堂激励机制,构建促进第一、第二课堂和谐发展的完整体系,为第二课堂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着力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2.2 创新药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第二课堂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追踪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既重视大学生在人际沟通、岗位胜任力、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提升。体现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趋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使第二课堂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3.2.3 创设活动载体,建立学生社团,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注重第二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的衔接与融合、积极联合外界力量,寻求外部资源,开辟新阵地,助推校园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大力支持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学生第二课堂电子学档个人与集体展,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卫生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3.2.4 开展学习时应用网络技术。现今是高度应用网络的时代,其的发展迅猛,学生对其的认识也很深,其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体,而开展第二课堂正可以利用此项技术,利用这一平台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学生可在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设置网页,丰富各项内容,让学生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丰富其业余生活。
3.2.5 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当前我国药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普及工作还会遇到很多难点,其缺少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此项教学,一些教师自身的此项技术本身就不足,无法对学生开展更丰富的指导工作。且有一些教师因家庭等原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故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药学第二课堂的质量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团队。所以要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就应先对教师进行此项专业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4-26.
[2] 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9(4):65-66.
[3] 叶政.提高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浅谈[J].宁波大学学报,2005,5(6):87-88.
[4] 卢亚欣,朱元元,尹正,等.综合性大学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0,26(4):51-52.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自我教育实践育人、应用能力实践育人、文体娱乐实践育人、社会实践育人、见习实习实践育人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形成与医学院校实际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有利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将来所从事的医药行业中,做到重医德讲信义。为此,我院在新生入学之际,由基层党支部书记亲自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入党教育,从思想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基层党支部定期举办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进行组织策划,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接受党的教育洗礼,提高政治修养。如举办党团知识竞赛月、红色党史进校园、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等系列活动,以开展活动为契机,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
二、自我教育实践育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也逐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心,简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基层党支部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织机构,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平台。基层党支部选拔与发展的学生党员,基本上都是学生中的优秀骨干,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帮扶指导等活动,激发学生党员为大家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在学生中树立模范典型,号召全体学生向先进模范学习。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宣传阵地作用,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应用能力实践育人
应用能力作为学生在学期间培养的重要能力,是指在第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检验。基层党支部要积极筹划组织,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如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训等项目活动,基层党支部的教师党员及学生党员共同组织、策划、指导,其他学生广泛踊跃地参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的、全面的提高,这些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一致好评。基层党支部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检验,为造就高素质、强技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四、文体娱乐实践育人
第二课堂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我院基层党支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宣传阵地、战斗堡垒的作用,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达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效果。基层党支部精心组织、策划别具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如开展体育比赛、举办专题晚会等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院校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深入社会,感受工作环境,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基层党支部应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我院基层党支部在每年开学之际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评比,并组织优秀学生党员召开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分享宝贵经验,分析自身不足,利于共同提高;还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及其他学生参加“学雷锋、献爱心”“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在学生心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见习实习实践育人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1]。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地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目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过于强调第一课堂教学忽略第二课堂的重要性2)对第二课堂的教育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3)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和设计缺乏系统化。
一、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
1 观念上形成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认识,思想上充分重视第二课堂教育。
高校能否顺利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首先取决于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形成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是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前提条件[2]。第二课堂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了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开展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该引起重视,加强高校教师职工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培训,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第二课堂教育思想。
2 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协调各部门之间活动计划与工作。
容纳学生课余活动的综合性校园建筑,例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生以“交往活动”为媒介,完成自我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分成四个区域,办公管理空间,社团活动空间,学生活动空间和餐饮服务空间。大学活动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第二课堂教育提供活动场所,也可以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举办会议、策划活动提供工作场所,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是为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提供资金保证。如果长期忽视第二课堂的设施建设,那么第二课堂建设步伐将远远落后于第一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教育将与第一课堂教育脱节,长期以往将直接影响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提高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坚韧性不够、合作性差、表达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3]。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心理品质问题,才会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时只有三分钟热度。大学生心里变化多样,活动开展较难,所以大学生在困难面前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三分钟热度”。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由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了解、检查,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供了保证。另外,配合以上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措施,实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软硬件相结合,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秩序地进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大规模组织性第二课堂活动。
对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分别建立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由专项部门和人员负责,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大规模具有组织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以及个人情操,避免大学生在宿舍进行电脑游戏活动或去校外网吧的电脑游戏活动,也可以避免大学生在一起进行团体不良活动[4]。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制定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和实验基地,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促进各种措施的有效运行以及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分析第二课堂活动过程及结果反馈,不断调整与完善培养计划。高校应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构建第二课堂创新成才的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大学活动中心和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实现软硬件双着陆,提高大学课堂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魏培徵等.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9).
[2]李华.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J].2001(7).
[3]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关键词】语言环境;第二课堂活动;英语教学
我国的英语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费时多,收效少”得令人担忧的局面。对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英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
一、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教学是确保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施的关键,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然而,掌握语言这样一种交际工具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规则(usage), 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想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语言交际能力是不可能的,除了时间因素外,课堂的环境不同于实际的交际环境,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现象,而第二课堂活动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这一不足之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形式。
从另一方面来讲,课堂教学又是第二课堂的基础。首先,在形式上,第二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娱乐形式,它同课堂教学活动一样,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密的大纲要求,在科学的安排下系统的开展。其次,从内容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不应该是无本之根、无源之水,它应该以高等教育服务这一原则为中心,使其内容紧扣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寓教于乐。要做到这两点,我们不仅要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各种形式都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对其适合的人群以及活动效果都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基于这些认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第三,我们要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使其日益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开展第二课堂,创建英语学习的自然环境。处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的英语,即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一门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而缺乏自觉运用的环境。美国学者Robert W. Btair 就充分肯定了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作用,他认为在“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最有效率的学好这门语言。第二课堂活动实际上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一块属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 “绿洲”,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完全的沉浸在英语的交际环境当中,增强语言信号的输入与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英语语言本身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等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利于其理解并运用英语思维来进行思考和交际活动。
(三)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者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从而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第二课堂活动正是以一种新鲜的形式与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兴趣去探索发现新事物,有了发现与收获,就有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学生们的创造性自然会发挥出来。
(四)第二课堂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好形式。课堂教学对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学进度。为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二课堂活动以不同层次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它弥补了老师们片面追求教学的量而忽略了质的缺陷。
三、第二课堂活动探索的有效形式
我系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竞赛类活动、非竞赛类以及网络学习等三种形式。下面分别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竞赛类活动:在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就开展了很多的英语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各种形式的比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活跃了校园生活,也提高了广大同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第二课堂 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与英语正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外英语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实践真实环境与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自然情景下进行语言输出。 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小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魅力还在于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校园人文气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黄立鹤,2011)。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明确指出“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科学的评估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正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相对完善,并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来说,不同高校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同一所学校对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采用的评估形式也不尽相同。
1 调查过程
1.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本论文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在课后学学英语的时间、内容和方式。(2)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3)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的频率。(4)学校对英语第二课堂所采用的评估形式。(5)评估形式对第二课堂开展效果的影响。(6)评估形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的影响。(7)英语第二课堂评估形式中存在的问题。(8)学生对英语第二课堂评估形式的建议。
1.2 调查对象
本着开展调查的便捷性、调查结果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用性、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以及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次调查选取北京市5所重点工科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调查对象为30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调查对象的大学英语课时、教材、教学环境则各有差别。
1.3 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的工具为问卷和访谈。问卷包括16个开放式选择题,内容涵盖学生大学英语课后学习情况、学校第二课堂组织及开展情况、学校对第二课堂的评价形式、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估形式的评价、评估形式对第二课堂的影响。问卷回收后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则通过访谈的形式选择部分学生和20名被调查院校的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问卷如下:
(1)你平均每天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是?
(2)你在课下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
(3)你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是?
(4)你所了解的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哪些?
(5)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稳定教师参评价机制的有?
(6)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稳定学生互评机制的有?
(7)贵校对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情况有详细记录的有?
(8)贵校没有任何评估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
(9)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参加情况计入大学英语课程成绩的有?
(10)贵校英语第二课堂参加情况纳入学分制的有?
(11)贵校英语第二课堂参加情况与奖学金评定挂钩的有?
(12)贵校英语第二课堂参加情况与研究生保送挂钩的有?
(13)你最喜欢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是哪些?
(14)你不能坚持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15)你认为稳定有效的评估机制对第二课堂的作用是?
(16)贵校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2 调查结果
表1 平均每天大学英语课后学习时间(单选)
表2 大学英语课后学习内容和方式(可多选)
表3 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单选)
从表1看出,大多数学生大学英语课后学习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尤其有32%的同学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低于半小时每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表2说明学生课后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完成作业和网络自主学习为主,21%的同学选择了和同学进行听说练习,只有9%同学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学习实践。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来看(表3), 16%的同学经常参与第二课堂,18%的同学则从不参与,绝大多数同学只是有时或偶尔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从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统计可知,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发挥,仍有通过挖掘第二课堂来的巨大潜力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巨大空间。
表4 英语第二课堂评价形式(单选)
表5 英语第二课堂激励形式(可多选)
调查数据显示(表4),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估方式。后期访谈揭示,教师评价主要指由教师担任评委的竞赛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师长期稳定地参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评估的则寥寥无几。对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种模式,大多数也只是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所采用的评估形式,并非常态化评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24%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估机制。对于英语第二课堂的激励形式,统计数据显示(表5),30%和28%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奖学金评定和免试保送研究生挂钩,后期访谈表明,这部分活动主要指级别较高的竞赛类第二课堂活动,尚无第二课堂参与情况纳入大学英语课程成绩的统计结果,数据统计显示有5%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本科生学分体系中的实践环节。
表6 稳定的评估机制对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可多选)
表7 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中的现存问题(可多选)
表6和表7为开放式问题,未设置选项,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两个问题进行开放式回答。归纳结果表明学生认为稳定的评估机制对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改善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扩大第二课堂影响力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目前第二课堂评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被调查学生认为主要有:评估机制不够稳定、教师参与不深入、评估形式单一和未纳入学分制等。
3 对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的建议
3.1 建立稳定有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英语正规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科学稳定的评估体系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环节。对于英语第二课堂而言,学生可以从稳定有效的评估结果中获得对学习效果的系统评价,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时间精力的投入等。评估结果同时可以让教师了解第二课堂开展效果、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等。因此,英语第二课堂的评估形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多可少,而应根据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频率、组织形式、活动性质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估模式。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英语第二课堂评估的稳定性确实有待提高,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要么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估,要么临时确定评估形式,或者只是教师对竞赛类的活动进行简要的结果点评。零散随机的评估机制使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由于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估指导,参与积极性降低。
3.2 强调过程评估和多元评估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延伸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长期积极地参与,进行语言实践和知识积累,第二课堂评估方式除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外,同时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良好跟踪,鼓励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语言应用技能。鉴于此,第二课堂评估应突出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估,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方式、学习方法、内容、收获等方面进行消息记录和考核。
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求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为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安永军,2012)。与此相对应, 英语第二课堂的评估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可有教师评估、学生互评、自生自评等不同主体的评价模式,也可有学习档案、演出汇报、阅读心得、技能比赛等等形式不同的评价模式。
3.3 为教师评估创造条件
本次调研发现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参与度较低。从对教师的访谈汇总来看, 原因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方面对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第二课堂参与未纳入教学考核等。因此,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必须首先为提高英语第二课堂评估中的教师参与度创造条件,认识到第二课堂对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围,为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评估腾出时间、精力,激发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4 结语
英语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良好环境。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得的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实践所需的隐性语言应用能力。但目前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开展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评估机制不稳定、评估方式单一和教师参与度低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141305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一、第二课堂及其作用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育阵地和渠道。第二课堂,顾名思义是与学校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理念,即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种更多体现学生自我,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第二课堂在很多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能够促进大学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沟通,为大学生拓展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深度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优化第二课堂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学校把开展灵活性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第二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更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教与学相得益彰。对此,为了优化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提出以下具体实践途径:
1.制度保障为前提。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能否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制度体系是保证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在第二课堂制度方面应充分体现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等特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同时还应该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来,均衡考虑,系统设计,有效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监督和考评,使其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2.全员参与化。长期以来,高校都高度重视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认识不全面,重视不够,很多部门都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处和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少,积极性不高,导致有些学生活动虽然创意很新颖,但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而学生挖掘不到一定的深度而无法很好地开展。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有效发挥教师主导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塑造第二课堂课堂性的基础。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多是非师范专业出身,虽然有简单的岗前培训,但不足以使之全面掌握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也难有深入的把握。为此,高校应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针对第二课堂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提高教师对情景教学、协作教学等建构主义要素的设计与控制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并在相应政策上有所体现,注重对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3.多元化活动内容和形式。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第二课堂,使它们成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关键词] 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现状;创新模式构建
一、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在飞速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机制不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在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机制方面,多是随意的、经验的、粗放的,项目的设计不系统。从事高校第二课堂组织管理的教师往往对于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缺乏整体性的规划。由于没有国家硬性指标和要求的明确规定,第二课堂还没有真正贯彻到高校的学生教育计划当中,因而缺乏严谨的工作规划与安排,系统的规划设计更难以实现,缺乏一套适应性强的、综合性的管理机制来统合第二课堂项目管理的内容、过程、手段与方法。
2、运行机制不规范
较之第一课堂的育人机制,我国目前的高校第二课堂尚未形成成熟的、规范的运行机制,往往认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只是学校团委的事情,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和单位在第二课堂拓展方面积极性不高,没有把第二课堂的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学校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开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大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应用辅导体系的改革等方面的规范化操作都有待加强。
3、控制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面对的一个基本情况是大学生群体自身素质的差异性大,难以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合理的指标体系,不对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估与检验,则第二课堂很可能只成为学生中少数积极活跃分子的展示舞台,很难使所有同学投入到第二课堂中来。另外,第二课堂的评估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建立较完备的评估组织体系,这需要较多组织人员力量的投入。此外,就社会评价来讲,用人单位在评价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时往往并不看重其学业成绩,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如能在检验评价机制上予以完善,与社会需求相响应,则可以反过来促进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更好开展。
4、资源配置不到位
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到位体现在师资配备及资源整合两个方面。目前在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中,专业老师的数量不足,师资配备缺乏。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导师配备的比例更是较低,教学及科研中的专家和老师没有充分引入到第二课堂中来。在资源整合方面,目前高校管理中对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所占比例还较小,部门板块结构模式使得多部门的相互配合变得相当困难,在高校第二课堂与外界的合作方面,也缺乏深层次的稳定的支持与合作关系。
二、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1、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规划与设计,将其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安排体系中,通过建立系统性的管理模式,使第二课堂与基本的专业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文化素养课程一样作为学生整体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规划。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级来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别进行基础教育、巩固与深化教育以及毕业教育。通过制定《第二课堂教学大纲》,细化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2、规范运行机制
在第二课堂的运行机制方面,建议高校建立相应的领导负责制度,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对高校的第二课堂教育进行总体的规划与协调指导,以此来实现多个部门的联动与配合。通过全方位的、多样性的、创新性的富有特色与动态变化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与学生干部的创造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完善控制与评价机制
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运行体系,大学生第二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设计出合适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来整体考评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为此可以采用模块式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体系,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总目标,以学生的人文、体育、思想、科技、实践创新为主要评价内容,其下再设计更细化的考核目标,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对考核评定的方式方法予以确定,以此来实现对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控制与评价。
4、加大资源配备与支持
高校第二课堂的项目管理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资源配备与支持,第二课堂的发展需要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硬件设备的投入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上,为此需要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校内外的科技、人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在职业规划与自我认知方面的提升,进而促进其修身正心与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生取得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为依据进行设计,以探索性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程。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目标定位不完备,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力,监督机制不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我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因此,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学生T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不是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第一课堂化。而是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引入第一课堂教育理念。有效改革现有第二课堂活动的弊端。提升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质量。其变革有以下几点:
1、改变第二课堂的无序状况,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
目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组织者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都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与此同时,就每一具体学生而言。由于参加某一活动的不连贯。其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就十分的有限。因此,将每一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一是明晰每一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二是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系统编制活动教育影响因素,使之成为对学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完全自主、自发参与,以具体实践体验为特征,以课余校内外组合时空为特征,还应大量利用网络时空来实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不会也不应成为第一课堂在课余时间的翻版。
2、改变第二课堂无评价的状况。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传统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兴趣性充分,但系统性不强,自为性不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体验,认识也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应参加哪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检查衡量的标尺。我们实施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也就构建了一个从客观上可以衡量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成效的标尺,依据这一标尺,学生即可自我衡量其素质发展的状态,查漏补缺,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我们一是对照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了四大素质版块,设计必修课程。促使学生全面认知素质培养要求,二是于每一版块设计若干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在第二课堂课程选择上的兴趣性、自主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三是系列化的活动设计,不仅促成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训练过程。促使其将优良素质内化于头脑。落实于行动。
3、改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的状态。整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第一课堂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作为具有第一课堂补充功能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更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则相对较少且不系统。因此,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因此,构建形成学分制条件下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整体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1、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大学生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自愿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性,是决定与影响其实际成效的关键因素。为此,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第一次全国人才丁作会议鲜明地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启动与激励大学生参与。并以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导第二课堂活动。
2、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应重点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设计的指导思想,其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引领”作用。
第二、个性化原则。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学分制是尊重、发挥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活动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体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优势方面的发展,真正达到主体学生个性化或优化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原则的基本特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避免“千人一面”。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它由多个模块构成,各模块作为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活动课程体系中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认真设计、实践、观察,测试等手段,并充分运用“学分”这个激励杠杆,使宏大、复杂、繁琐的体系简单化、明细化,从而使活动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应有的目的。
3、活动课程的设置
我们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由学习领域和学习课程两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分为四块,思想道德、实践创新、文化艺术、体育。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活动课程组成。每一个活动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计划等,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活动单元。其中实践创新领域设计必修的专业类活动课程,学生必须完成一定专业类的活动课程学分。每一门课程修读完成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我们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并获得8个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4个学分,非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3,5个学分。学生必须在每一个学习领域内至少完成0,5个学分。在以上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个学习领域中选择同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课程来完成学分。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全位、多渠道地发展综合素质。
三、学分制条件下活动课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活动课程体系管理过程学分化,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最佳结合点。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既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了可能。又通过规定学生的基本学分和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的统一,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保证基本素质平台的实现。
1、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和活动课程的安排。活动课程的设计采用分级设计、分级管理。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管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充分调动校、系两级管理的积极性。学校一级负责设计校系两级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系一级具体负责本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检查。
活动课程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活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数、学分数、周活动时数、开展活动周数等。学校要叉,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活动课程设置安排做出总体计划,并且向学生展示每门活动课程科目的内容、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指导教师的情况以及选择某门课程所应具备的条件。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哪些是必选的活动课程,哪些是任选的活动课程,如何选课才能使自己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应达到的学分数。活动课程的安排原则是为学生的上课提供方便,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七、八节。活动课可采用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相结合来安排。必选活动课程每周可统一时间安排,任选课可分散安排在双休日。
2、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选课、排课、过程检查、考核四个基本环节。对于学生选课。要坚持积极指导和自愿选择相结合。为避免选课的盲目性,校、系两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课。对学生参与活动课过程的情况,由指导教师认真检查、严格考核。活动课程要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不宜强调用统一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交流体会、比赛、展览、表演等形式,对学生活动课的考核。一方面由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把出勤与效果结合起来评定出学生活动课成绩。
关键词:第二课堂;经管;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活动通常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活动。内容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包括文娱体育、学科竞赛活动、社团沙龙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它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
传统意义上普遍把第二课堂认定为丰富学生学业生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被认为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附属。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经管类学科的大学生而言,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第二课堂的特点和价值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内在价值。首先,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环节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第一课堂不但有统一的教材,而且教学的内容仅限于教材和与教材有关内容上,而第二课堂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具有非常宽泛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起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和参与相关的活动内容;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特色;其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领悟,对于提高学生品质、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具有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环节不同于实践教学环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旨在提高学员思想素质的政治教育、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有为在丰富学员精神生活的文体活动、娱乐活动和艺术活动;有为拓宽学员知识面而举办的各种讲座、读书活动;还有为提高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各种竞赛;锻炼学员任职能力的实践活动等。成果的评价通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学生会更主动的总结活动的收获,对其人格、意志的培养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再次,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学生从事的其他自主活动。第二课堂是高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活动,是高校教学理念对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干预和渗透的过程,这种干预表现为牵头组织一些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以计算一定学分相诱导、进行评奖评优考核相吸引、提供一定的经费场地以协助以及提供指导教师相扶持。第二课堂的形式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既可以是根据各个学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不拘形式地开展活动,在活动时间、地点、形式等尽可能满足每个学员的兴趣和要求,也可以在组织形式上以小组的、分散的、全队的、全系、全院等牵头的,既可以校内活动,也可以校外活动等,使第二课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品质、思想意识、创新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部门重视不够,缺乏支持力度。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第二课堂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部门之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不够,其引导、策划、组织等主要依托学校团委、学生处和二级学院学工部门,其他部门往往缺乏支持和配合的意识,导致对第二课堂场地、资金、设备等的有效投入不足,给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造成诸多障碍。
二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不佳。多数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体现不出专业特色。尽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从整体上来讲,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面还比较小,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特别是专业素养缺乏针对性,效果欠佳。
三是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缺乏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缺乏投入热情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指导活动开展。此外,有些协会因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导致学生自发组织的一部分活动形式虽然很新颖,但是挖掘不到一定的深度,拓展不到一定的广度,领悟不到一定的内涵,实效性差或因得不到支持而无法组织。
四是社团建设力度不够。大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社团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高校社团虽然很多,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社团的建设受经费、场地和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制约,部分社团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
三、第二课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构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互通互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设立第二课堂建设的组织机构。笔者所在的高校以经管类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教学与学工协同发展,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联动,专门成立第二课堂建设组织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工作计划,组建社团和兴趣小组,选配优秀导师以及遴选有关赛事等等,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有效保障和推动第二课堂的大力开展。
二是构建全方位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紧扣经管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色,分门别类有重点、有层次地科学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主要将活动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两大类,综合类活动课程如“社会实践协会”、“PPT协会”和“演讲与口才兴趣小组”等;专业类活动课程如“创业创新兴趣小组”、“经济热点分析兴趣小组”、“模拟招聘兴趣小组”、“商务策划兴趣小组”、“商务谈判兴趣小组”、“ERP沙盘模拟兴趣小组”、“财务实务兴趣小组”、“证券投资兴趣小组”等。
三是丰富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应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提升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增强活动效果。内容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包括文娱体育、课外科技、学业竞赛、社团沙龙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场地可以室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形式可以采取专家讲座、主题演讲、知识竞答、团队比拼、专题沙龙等等,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四是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硬件投入和成果孵化。设立专项经费为实施“第二课堂”创建好的硬件条件,搭建多层次、多环节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为增强学生提升能力提供资金和设施保证。笔者所在学院专门出台相关制度,明确社团每年的常规投入,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经费,并设置奖励办法。同时,设立“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成果专项孵化基金,有效衔接创业基地,将第二课堂开展中涌现出来的有价值项目进行转化,以激励更多创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五是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更好把握第二课堂建设和发展的有关规律,构建一套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涉及社团活动评价,指导教师工作评价,学生能力提升评价等方面,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完善方案,不断促进第二课堂建设与发展,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受益的重要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娟. 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1995(2).
[2] 郭涛.“第二课堂”: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州学刊,2007(5).
[3] 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的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4] 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5] 谢相勋,杜理才,李同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6] 严毛新.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作用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2).
[7] 何昌珏,周学锋.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地位和作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8] 罗浪,张剑锋.新建校区开辟第二课堂的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
[9] 刘德亮.抓好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员全面素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10] 刘莹.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