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第1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的中国,就是通过自身的国情来进行经济的发展,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政策,经过了不断的努力、通过了解放、注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在这些年来不断飞跃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我们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方针,这样的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对内,我们通过努力建立、完善“健全社会保障“的体系,以“时刻关注民生”为导向,国内的社会秩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保证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开始以经济的建设为中心,经济学这门学科也逐渐的受到了重视,成为了一门显学。但对于经济史来说,它只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真实的经济现象。另外它还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性质,因为它的研究是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的。

“经济、经济史、经济学”这三个概念的区分是学好经济史的前提、基础。经济史是以经验的归纳法和历史的分析法来对人类的活动以及历史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的社会生产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对于它的研究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修养,还能激发人们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史和经济学这两门学问是相得益彰的,经济史的学习可以有效的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经济史的内容中有着反对脱离事实的抽象,这有助于让经济学真正回归到社会科学这一类来。现在很多经济分析中犯下的错误,说着是因为其他条件的欠缺而导致,但视乎大多数都是因为缺乏历史的知识、经验,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有效的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已经合格的资料。

第2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这次比赛我们不仅代表了个人,还代表了学校,我们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这场竞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对本次竞赛的情况作如下总结,以便为下一届参加竞赛的学弟学妹们做个参考。

1、心理素质是影响竞赛的关键因素。比赛不仅比技术,也比心理素质。技术再高的人如果欠缺一定的心理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发挥。那究竟怎样克服心理障碍这点呢?第一,拿到题目后不要紧张,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自己见过的还是没见过的,首先要把考题和以前遇到的类似题型相比较,然后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第二,做题时切记不能三心二意,做题时一定要专心,不要一题做一下另外一题又做一下,最后反而都没做好。第三,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把每一次练习当成比赛,这样才能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大家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遇到问题时要互相讨论,相互指出各自的不足,相互交流,相互考核,团结作战,共同成长,有了这样的团结精神,才能在比赛中“厚积薄发”。

3、要有速度、要细心。每个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都不相上下,比赛比的就是操作的速度快不快,在操作的过程中细不细心。竞赛中失误大部分都是不细心所导致的。拿plc的编程来说,程序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拿到题目时要仔细读懂题意,弄清题目所要实现的功能,这就要求在编程时不仅速度要快,而且不能遗漏触点和指令,一步一步的编,但不能盲目地追求速度,这样才能保证编程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另外,在离开考场前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首先要把桌面清理干净,再次要把实验箱和导线收拾好。

4、要学会自学。我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自学能力是我们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遇到难题和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去查资料,不要因为没有学过而灰心而失去信心,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很多知识是要靠自己去学习和积累。这次比赛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比赛中用的plc设备都是三菱的,而我们在课堂上学的是西门子的,而且学得都很浅,根本就适应不了竞赛的要求,各种指令与西门子的完全不一样,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变频器和mcgs以前根本没接触过,如果自己不去自学,那么这次比赛肯定会失败。

第3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要搞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多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时间中不断完善工作方法。通过这次聆听两位老班主任的经验交流,让我豁然开朗。具体体会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应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班主任要有责任心。

教师肩负着即教书又育人的重任。首先,班主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雄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班主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使命感。这样就会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就会有甘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老师在讲到班主任素质的时候,讲到了五爱,“爱生如人,爱生如生,爱生如友,爱生如子,爱生如己”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认识到做为学生老师的班主任,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班主任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用爱关心每个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课。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

四、班主任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教育影响力。

班主任的德才学识、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会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班级,教师不仅要是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的,也要是态度和蔼、风度从容的。教师应该以好的精神面貌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第4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7月22日19时,银川市北部贺兰山沿山地区突降暴雨,在接警救援过程中,西夏区公安分局镇北堡派出所辅警王永良在奋不顾身抢救被困群众时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王永良的安危,牵动着全国公安民警辅警和社会各界群众的心,大家时刻关注着搜救行动的最新进展。7月26日15时40分许,辅警王永良的遗体在贺兰县金山村北侧蓄水池内被找到并打捞上岸,确认英勇牺牲。王永良同志在抗击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为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全区政法干警做出了表率。

王永良总是这样,工作中“标榜”军人体格冲锋在先,生活中以“年长自居”多干,他艰苦朴素、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解救群众于危难之中的英雄壮举中,把毕生的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他所深深热爱的事业和人民,用奋斗和奉献的一生庄严地履行了一名基层警务辅助工作者“誓保一方平安”的职责。

人们不会忘记逆水而行的英雄——王永良!通过辅警王永良先进事迹我体会到要时刻为民服务,坚守岗位。要增进群众感情,主要心得体会如下:

一、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心系群众的赤子之情,统筹做好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让英雄安心;学习王永良同志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继续发扬能打硬仗、敢拼能赢的工作作风,激发磅礴的精神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要坚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坚决克服冷硬横推等旧警察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尊重群众,工作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中心工作。公安机关坚持执法为民,就要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观念,把公安工作摆到这个大局中去考虑、去筹划,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竭尽全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管理、服务等职能作用,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5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按照省厅的的要求部署和市局的具体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通过学习加深了对纪律条令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对纪律条令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时刻牢记纪律条令,时刻以纪律条令严格要求自己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下面把我对纪律条令学习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在今年将于6月21日起施行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这部条令的出台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纪律以及对违反纪律行为给予处分的部门规章。然而,条令”最引人注目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开创性和系统性,还在于它在处罚上的刚性。比如,“条令”不但设定了76种具体违法违纪行为,也分别规定了这些违法违纪行为应适用的处分。

在现代国家里,警察是与公众打交道最多的执法人员,警察的形象往往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中国过去曾长期处于权力本位的管制意识之下,特权观念影响深远。而今,中国已然迈入千年未有之大转型,新的时代以法治为政府运行的基本规则,权利本位意识在社会层面日益生长。当特权观念遇上公民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以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形式为公权力设定运行的轨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也有助于避免权力滥用伤害民众利益

当然,光有“牙”还不够,当“条令”被违反后,这“有牙的老虎”还得及时反应,并让违法违纪者感觉到实实在在的痛。只有做到了违法必究,违纪必罚,“条令”的规范意义、威慑和指引功能才会显现出来。

第6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幸参加在深圳市举办的“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在培训期间,听取了《产城融合的规划与实践》及《新经济形态下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等讲座,参观了前海自贸区、深圳科技园、比亚迪公司、天安云谷等地方和企业,深刻的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在产城融合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圳从改革开放前的一座小渔村,用30多年的发展,如今成为了一座领跑全国的现代化大都市,其中有非常多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开发区去学习借鉴。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什么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会选择到深圳发展?这里面除了深圳包容开放的环境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圳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将各种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了一体,拥有大量优秀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每个来到深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 深圳产城融合的先进经验

(一)逐步实现了全城一体化发展。熟悉深圳的人知道,以前的深圳分为关内和关外,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属于经济特区,俗称“关内”,约占深圳面积的四分之一,宝安和龙岗两个区不属于经济特区,俗称“关外”,约占深圳面积的四分之三。从关外进入关内要通过海关检查站,直观的感受就是关外遍地是工厂,治安也比较差,城市建设也比较落后,关内遍地高楼大厦,秩序井然,环境优美。除了地理上的明显界限外,在政策上也是有很大差异,关内享受经济特区全部的优惠政策,关外的两个区则没有,形成了“一市两法”的奇特现象。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阻隔关内关外的各个海关检查站得到了逐步拆除,对宝安、龙岗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优化,设立了龙华、光明、坪山、大鹏四个新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市各区的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产业高度聚集,行业领军企业众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工业化、城市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期间诞生了大量的行业领军企业,这其中有:华为、中兴、富士康、腾讯、比亚迪、创维等等。据悉富士康在深圳龙华的一个厂区的员工就有30万人,这家企业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其产业聚集效应也非常明显,带来了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深圳作为一座只有30多年历史的新型城市,不像北上广等大城市一样,有一定的积累,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几乎是从零开始。如交通,从建城之初深南大道外,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更不要说地铁和高速公路了;如教育,深圳大学是1983年才建立;如医疗,在10年前,深圳几乎没有一家在全国知名的大医院;但是深圳非常重视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利用特区的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配套设施的建设,建成了密集的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网络,引进了北大深圳医院、港大深圳医院等知名医院,国际国内众多的知名高校在深圳设立了校区或研究生院。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又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到深圳求职创业,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活力,让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我区目前产城融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工业园区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员工不满,人才难留。经常去我们工业园区的人就会有个直观的感觉,我们的工业园基本没有什么人气。虽然园区内的企业也不少,但就是见不到多少人,好多企业偌大的一个院子里面,除建了些厂房外,到处杂草丛生,与深圳那边的企业无论什么时候都人头攒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觉得很大原因就是园区内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企业的员工没有吃喝玩乐的地方,吃个饭、看个电影、买件衣服都要跑到市中心去,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员工的生活成本,引起员工极大的不满,最终选择用脚投票,宁愿背井离乡跑到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去打工。

(二)交通不便,无休闲场地。开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不方便,公交车覆盖范围有限,每天下午6点钟之后,大部分线路的公交车已经停运,全区范围内也没有一个比较像样的公园。这给生活在开发区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宁愿一个平方多出几千块钱也要把房子买到章贡区去的原因吧。

(三)企业有心办社会,但政策、资金方面有困难。我们开发区有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也承担了一些社会职能,如我们大家熟知华坚鞋城就有自己办的幼儿园、华坚科技学校等,该公司上万人的职工也在华坚路周边形成了一个人气较旺的小商圈,带动了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华坚鞋城的转型,生产线缩减,员工减少,这个良好的社会效应也在逐步递减。

(四)规划设计、产业布局不合理。我区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与深圳那边的先进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园区基本上全部是工业用地,园区里面基本没有安排商住用地、公园用地等,这意味着在工业园上班的人要住到工业园外面去,与产城融合的理念背道而驰。

(五)园区建设方面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我们开发区的工业园这些年发展比较快,建成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据了解,好多来我们开发区投资的老板,买下一块地来,盖几栋厂房后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生产干脆空置在那里,要么就是对外出租做其他事情,如办驾校、做仓库等等,造成了部分土地的低效利用。大部分标准厂房是我们开发区自己投资建设的,建成后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空置的也不少,园区公共设施建设同样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三、做好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招商工作要加大力度,做到招大引强。产城融合的关键是要有好的企业,好的企业哪里来,关键环节在招商。招商没招好,不仅不会创造效益,还会浪费土地,甚至造成污染。建议我区今后的招商,一定要把好入门审核关,招到一些知名的、有实力的企业和老板到我们开发区来投资兴业,在我区建立起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吸引各方面人才到开发区发展,提升开发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创造产城融合的有利条件。

(二)调整园区规划设计,推进产城融合。建议调整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根据布局合理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办社会,对不良企业用地回收或合资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在工业园或周边安排第三产业发展用地、住宅用地、公园用地,通过让在工业园上班的人能够实现住在周边、玩在周边、消费在周边来切实推进产城融合。

(三)完善园区交通设施,方便工业园区来往市区。建议区购买社会车队服务的方式开通园区内交通,并与市公交公司加强对接,增加开发区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乘坐人员较多的线路要延长公交运营时间,政府也要增加对公交公司的补贴,将共享单车引入工业园区,进一步增加工业园区上班人员出行的便利性。

第7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首先是要注重理论学习。通过将新课程改革的那些理论性的定量性的背诵熟读,严格按照这些理论要求进行施教。经过教学实践的作用,使得语文教师的课程观、课本观以及学生观得到较大的改变,使得崭新的天地在语文教学当中。特别是将语文学习的主人确定为学生,坚决贯彻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为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立的学习活动必须将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如在教学之前给学生展示教师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这个学习目标来相应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可以自主确定自己的作业。

其次是要注重自主学习。在每个学期的开始阶段,在进行语文课文教学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一是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工作,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整册课本的内容基本结构。对于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介绍,如对合作、自主以及探究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注重对于社会、自然、家庭以及校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

再次是注重对教学形式的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坚决摈弃以往那种教学状况下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长期的简单枯燥的重复的形式,而必须寻求突破。在这其中的突出重点就是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以及对所从事的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进行突出,立足于整体感知的角度在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以及局部的深入研究,再次基础上,再从整体上进行归结,从而使得对于文章的认识得到深化。

最后是积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了使得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以及主动进行学习的欲望得到满足,必须充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由于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要想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着最佳的精神状态去主动、积极以及自觉的参与进来,这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自己的起点之上。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举措上,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进行辅助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在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有着积极的热情。在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三向交互活动,从而得以基本技能和知识得到掌握,使得学生能够良好的个性得以形成。

第8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动力

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首先要思考“为什么”的问题,即谁是提升的动力。就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而言,主要是因应以下三个方面的诉求。

1.1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举世瞩目。但是,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比,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很薄弱,“西方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大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及中国对西方的了解。”[1]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创新文化要求高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增进本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1.2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内部环境来看,由于历史传统、院校性质等原因,多数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以及科研机构之间,学术研究失去创新的空间。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体制障碍,高校与科研院所自成体系,虽然也有各种合作,但基本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急需打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改革,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2],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管理模式,为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

1.3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先后出台了《科技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旨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措施。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数量众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主要表现在:在研究群体方面,研究者大都习惯于“单打独斗”;研究团队多数以本学科领域人员为主,缺乏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的动力。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研究方法的借鉴,即使是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在学术观点方面,相当多的研究都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缺乏新观点、新发现,亟需推进跨学科研究。

2.协同创新理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启示

协同理论最早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部,如果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能够协同配合,那么就能产生1+1>2的“聚变反应”,产出协同融合的“聚集成果”。反之,整个系统必然陷于混乱无序状态。“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并提供了如下重要启示。

2.1创新研究方法是学术创新的前提

协同创新理论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互相借鉴彼此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大胆地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积极借鉴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这对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2.2多元学术评价机制是学术创新的土壤

协同创新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构成创新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以提升创新的绩效。从长远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在注重专著、论文、项目等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探索建立多元的学术评价机制,切实将质量导向、分类评价的要求和标准体现到学科评审、人才评价、教学评估、项目评审、成果评奖、机构评定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3],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创新的土壤。

2.3学科交叉研究是学术创新的途径

协同创新理论认为,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新的学术领域,科学上的一些重大突破,大都由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而产生,并被历史的经验所反复证明。例如,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凭借自己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就是“社会科学知识综合运用与相互融合”的结果。整合现有研究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的力度,进行多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和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3.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路径

借鉴协同创新的理念,我们认为,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宜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改进科研评价体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根据协同创新理论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要以创新质量、解决需求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改变以往单纯以期刊论文、成果获奖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摈弃依靠论文数量、项目经费和科研获奖的评价模式,代之以创新质量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作为评价标准。

3.2打破学科藩篱,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

现代社会是一个大科学的时代,“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往往带有综合性、复杂性和集成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和应对”,也很难出标志性的成果。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已成为新形势下科研创新的基本要求。协同创新要求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协同起来,通过学科交叉,一方面以多元化的视角切入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在学科的交叉点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从而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使创新能力的提升。

3.3注重环境育人,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会在无形之中塑造人、感染人。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过程,要真正使不同利益追求的创新主体形成合力,必须打造一个使各方都能认同的文化基础。首先,要在协同创新体营造一种自由、宽容互相尊重的团队文化,使相关创新各方实现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使具有不同个性的优秀人才找到实现价值的平台。其次,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积极开展有利于师生协同意识培养的创新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激发各种创新潜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融入师生的思想。

注:本文为天津市社科理论界“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基层调研项目立项“天津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调查研究”(项目编码:ZZG-13280)的阶段性成果;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科研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码:13YB35)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东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Z].2012-5-7

第9篇: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会计教学体系中,会计实训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结合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会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来看,实训教学作为一项兼具实践性、岗位性和职业性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会计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才做技能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培养会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方法。

可以说,在现有的会计教育体制当中,教育部门在实训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面已经形成共识,积极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开展成为各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立足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会计实训教学的组织及开展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我国会计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会计岗位对于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地位也因此而不断突出。尽管教育部门及各级高校对于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目前我国会计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开展依然存在以下几点亟待解决的不足之处:

1.实训教学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目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设置基本都处于脱离实际的状态,实训课程与会计实际操作缺乏必要的关联,因此,学生在参与实训教学的时候,往往只能够接触到某一部分的会计工作,无法对完整的会计流程进行充分且足够的认知,自然也无法通过实训教学来对所学的会计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例来看,实训教学中,对于《会计基础》及《财务会计》的学生,往往使学生在进行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的时候,无法对相关税务条例、法规制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会计实务能力无法在实践中逐步养成。

2.实训教学的教学组织脱离情境。

一般来讲,真正的会计岗位工作会以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为标准,比方说,一般企业的会计岗位基本都设有两名会计工作者,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形成相互依赖、相互监督以及相互牵制的状态。但在会计实训教学中,所追求的往往是一种大而全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规范,因此与实际的工作情境相脱离。这样的实训教学实难让学生对真实的会计工作进行切实体会,也无法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毕业之后所要面临的会计工作环境。

3.实训教学的团队建设存在不足。

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会计实训强调的是以真实的会计岗位工作为基础,让学生在一种高度相似的会计环境中对所学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应用。因此,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参与实训教学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能够对会计岗位工作有准确的把握和了解。但基于会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多数在职的会计教师无法参与到一线的会计实务当中,而拥有丰富会计从业经验的会计人员也不能直接参与到会计教学工作中。基于这种实训教学团队建设的不足,我国会计实训教学的质量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由此看来,目前我国会计实训教学活动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实训教学作用的发挥,不仅无法实现会计教学的整体目标,同时也无法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针对这种基本现状来看,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会计环境下,会计实训教学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与完善呢?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实训教学的优化与完善

结合以上对我国会计实训现状的分析来看,要在转变会计实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实训教学进行有效的优化与完善,以下几点意见与策略可供参考、选择:

1.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更新。

目前,实训教学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脱离了会计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脱节。因此,在组织会计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各级高校必须对实训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工作进行必要的分解和穿插,通过相互交融、相互贯通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同时,会计实训教学还必须根据我国会计政策、会计准则的调整以及会计技能的发展等,对实训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新与调整,在强调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对实训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制,以便于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及时性,为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

2.对实训教学课程进行科学规划与设置。

实训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科学体系和教学层次的设计。结合实践来看,会计实训教学课程设置可参照以下方式进行安排:

第一,在会计基础课程完成4~6个课时的教学之后,可以开始进行相应的实训联系,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企业模拟账套让学生进行处理,加深学生对会计凭证登记的整体性认识。

第二,在进行中级财会课程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必要的实物性操作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使教学质量与教学进度都得到保障。

第三,安排会计模拟实训,以校内实训或者是校企合作的定岗实训两种方式进行会计实训教学,让学生可以切实对会计岗位的会计实务处理进行体验,形成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性认知,使学生会计知识应用能力和会计技能的应用水平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以有效的师生沟通形成教学的互动。

当然,即便是实训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整体性的交流过程,其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感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辅导和帮助。实训教学中,应当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较为亲密的沟通和交流关系,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具体来看,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穿插部分教材中尚未涉及的会计实务的内容,让学生在对会计实务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参与到实训教学中,进而为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4.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注重技能实训。

目前,会计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仅仅对会计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并不能使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基本需要。所以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社会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会计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比如说,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将教学活动与职业资格考试进行挂靠,将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穿插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考试的相关练习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定的实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