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第1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为人们网络购物生活带来了的极大便利。OTO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原材料,租金,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服装企业带来了全面的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服装企业举步维艰,多家国内的服装生产商面临着生存困境。与时俱进的调整商业模式,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

商业模式的定义

根据学者研究得出,商业模式的定义总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济定义,将商业模式归结为企业获取利润(租金)的商业逻辑。二是管理定义,从战略和运营的角度进行界定。三是系统定义,将前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或组织拥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内部拥有关键要素或结构模型进行支撑,拥有短期和长期的利润评价机制。

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1.客户利益最大化原则

一个商业模式能否持续盈利,与该模式能否使客户利益最大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不能满足客户利益的商业模式,即使赢利也是短暂的,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反之,一个能使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即使暂时不盈利,最终会收益的。因此,应该把客户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当做企业追求的价值观。

2.持续收益原则

企业能否持续收益是判断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外在标准。因此,在设计新型商业模式时,盈利成为首要原则。持续受益是指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即要有发展的后动力。

3.资源整合原则

资源整合是通过组织协调,将企业内部与外部拥有共同的使命却相互独立的经济利益合作伙伴整合成为一个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最佳收益效果。

4.组织管理高效率原则

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来看,一个企业要想高效地运行,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生存、成长的内动力,也是员工积极的理由。尤其是有一套科学的实用的经营和管理系统,解决系统协同,计划,组织和约束问题。最后还要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方案,解决的是如何让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成果问题。

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形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其重点在于对实施过程的探讨。一些学者在研究实施过程时借鉴了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的部分思路和成果,形成了基于战略规划,持续改进和IT变革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事实施问题的不同思路。

1.基于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

客户主要考虑企业新的价值主张是否可以显著的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或是创造新的细分市场,以及原有客户能否迅速适应新的价值主张。现有的基于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较为清晰,容易理解。对企业如何分析市场的机会,挖掘和执行新型商业模式等问题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战略规划只是从宏观上去剖析,并未阐明如何避免或减少企业再转型过程中遭遇到的风险。

2.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为了降低风险,或者受到资源的限制,许多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往往采取持续改进的方式。这种商业模式的实施风险较小,适用范围也比较广。这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判断不同层次商业模式的标准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但没有具体介绍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转变的方式。

3.基于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IT系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都谈到了IT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并强调IT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基于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视角,但由于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得到IT企业产品的支持,反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市场环境剧变,企业应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服装企业尤其是传统服装企业应将商业模式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具体原因:

1. 服装成本不断攀升。以拥有门店运营的服装企业为例,服装成本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其中产品成本包括服装面辅料成本;管理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营业费用成本;销售成本则包括物流成本、店铺租金成本。随着国内PMI,CPI指数不断上升,服装生产中的这些一般性成本也在不断增长,导致最终的服装价格不断上升。

2. 消费者需求不断的变化。消费者对潮流趋势和品牌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必然要求服装在各方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因此,在时尚、品质、外观等一系列要素一定的情况下,价格成为服装企业竞争的关键。

3. 企业竞争同质化。由于我国国内服装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竞争思维,服装企业常出现对成功相互模仿的“趋同”现象,很多服装企业提供类似的产品,争夺消费者,营销手段基本靠价格战,导致竞争尤为激烈。

结语

第2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当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多变、市场竞争激烈、内部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时,这个问题别无选择地摆在每一个企业家的面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在诠释商业模式问题上,“以其昏昏且使人昏昏”是断断不行的。

今天,对多数企业家来讲,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已耳熟能详,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家不思考商业模式就出手。面对询问,他会说:哦!我们当然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且比较成功 !如果进一步追问企业家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则一定是仁智各见。

其实,我们在《实效管理》的创刊号上,已经讨论过有关商业模式的问题,今天再次专题讨论,无疑凸显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正是坚持商业模式的创新,使IBM、丰田、苹果、戴尔、淘宝等公司在剧烈行业变化和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从优秀走向卓越。

那么,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有人说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或者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还有人指出,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及方式;朱武祥教授和魏炜教授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他们特别强调: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还要包括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提出了设计商业模式的“三把尺子”,即交易价值、交易成本、交易风险等等。

分析上述商业模式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即:在明确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础上,坚持从客户需求管理入手,进一步厘清企业在市场中与目标用户、供应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特别要明晰交易结构中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和资金流动向,完善财富创造的制度。比如,我们在分析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时,比较经典的描述是:通过聚集一大批卖家以及货源来吸引买家,即由于淘宝有效地控制了“稀缺资源”,所以可强势地制定游戏规则。那么,淘宝的商业模式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认为,淘宝打造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了丰富信息、创造了巨大的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控制了交易风险、完善了促成交易的机制。

它在目标客户和企业信誉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讲述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在淘宝实现梦想的故事。重要的是:它使交易的参与者愿意相信这个故事。

百年老店 IBM的故事也令人寻味,作为世界级的“绩优蓝筹股”,IBM的成功秘诀不仅是持续的产品和技术革命,更包括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从托马斯·沃森父子(Thomas J.Watson&Jr),到刚刚卸任的彭明盛(Palmisano),100年来,历任 CEO审时度势,在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促销等方面可谓与时俱进,但是,在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中,却又有着某种“永恒”的东西,正如 IBM的经营理念中所强调的:一切皆可改变,除了信仰。它强调模式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IBM的信仰就是服务、就是努力去成就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正是这百年不变的信仰,构成了 IBM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核心逻辑。她为我们诠释了商业模式变与不变的奥秘。

可见,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解决企业在发展和创新问题上的方法论,使用方法的关键在于恰当,故对企业而言应该是“有模式而无定式”。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设计交易结构的选择,当然,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于企业家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从 100年的现代工业之父亨利·福特发明生产流水线,解决了大规模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到互联网时代的戴尔公司开创“定制加直销”模式,解决了大批量产品的订制问题,我们看到了技术革命始终在影响着商业模式的演变,我们显然无法预知未来的商业模式,但是,凡建设性的商业模式,都必然要重视对人的正向激励,他们都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第3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财务战略;盈利模式;竞争优势

引言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它的兴起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其得到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Teece,2010)。此后,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商业模式研究呈现出“井喷”之势(Zott & Amit,2012)。当前的商业模式研究涉及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不同的经济管理领域,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将商业模式与其研究对象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与其所研究对象的多样关系,导致商业模式自产生开始就伴随着多样化的研究特点。所以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定论,这也将限制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将简单归纳分析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及定位;其次,将根据不同的学科属性,论述商业模式当前的发展情况。笔者发现,商业模式与战略财务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如2014年(第三届)中国财务管理全球论坛的主题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公司财务重构”。同年,企业财务转型高峰论坛上提出商业模式驱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变革。2014年CIMA全球管理会计报告中,CIMA中国代表汤谷良研究揭示了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方向。即:商业经营、资本经营和货币经营,其中商业经营的核心内容是商业模式的发展变化。商业模式是财务、战略、管理等学科研究发展的突破口。然而,当前基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中,较少有将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相结合的研究。要推进商业模式的全面发展,必须将其与财务战略相结合。

一、商业模式学科属性与研究方向

商业模式是与经济、财务、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普遍相关的综合学科,这决定了其研究方向较为分散。

(一)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

商业模式是经济、财务、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王雪冬、董大海(2012)还认为商业模式与运营管理、营销管理有关。单独将其归为某类学科都不能体现商业模式的综合性。商业模式正在被用于解释不同经济、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其综合性学科属性及定位也已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认可。

(二)基于学科属性的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当前关于商业模式的文献较多,通过分析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按照商业模式不同的学科属性将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本文根据学科属性将商业模式研究主要分为商业模式内涵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和结合学科的特定研究。

1.商业模式内涵研究

Drucker最早称商业模式为经营理论;加拿大管理学家Mintzberg称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是获取财务绩效的战略思想。当前对于商业模式内涵研究较多,国外研究主要学者为Zott & Amit和Teece。Zott & Amit(2007,2008,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相互连接和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用来决定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和风险投资者“做生意的方式”。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本质是企业向顾客传递价值、引诱顾客支付价值和转换支付为利润的商业方式。国内主要研究学者为翁君奕、原磊等。翁君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原磊(2007)在研究国外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特别是顾客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3―4―8”体系。

从财务角度来看,商业模式致力于解决企业创造利润并持续获得现金流的问题。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的作用通过顾客价值体现,在有关商业模式的大量研究文献中,形成共识的是商业模式构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取得。这是商业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核心要件,其中隐含的财务要素显露无疑。然而,当前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财务要素研究还并不广泛。

2.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是指设计一个新商业模式的活动,如创造、实现和验证活动(Massa & Tucci,2013)。许多企业现有商业模式是无效的,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Hayashi,2009)。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障碍、路径等。由于组织惯性和原有传统机制压力,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Sosna et al.,2010)。Sosna et al.(2010)认为,成熟企业不得不解决组织惯性和其他源于之前商业模式的锁定效应。Bouchikhi & Kimberly(2003)认为,企业身份陷阱(Identity Trap)限制战略选择;克服障碍对策包括致力于实验和学习(Morris et al.,2005;McGrath,2010;Chesbrough,2010;Teece,2010;Sosna et al.,2010)、采用加速商业模式更新的领导行动议程(Doz & Kosonen,2010)、建立伙伴关系(Chesbrough,2006)、找到各种可用的“隔离机制”防止竞争对手模仿(Teece,2010)、强化企业良性循环、弱化对手循环和将竞争者变为互补者(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1)。国内学者王鑫鑫和王宗军(2009)发现,行业特征、企业规模、市场地位、治理结构、企业高管、组织结构、文化、与合作伙伴关系等因素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财务方面也有一定研究,目前国外学者Amit和Zott(2001),Malone et al.(2006),Henriksen(2012)和国内学者程愚(2005),王翔、李东、张晓玲(2010)等对商业模式创新与财务绩效、财务战略关系的研究展开了尝试,他们大都是采用了对商业模式先分类,再展开实证研究的方法。Henriksen(2012)还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体现着明显的动态性。然而,当前商业模式对企业财务的相关研究开展的还比较少(Coen,Hidde,2011)。

3.结合学科的特定研究

当前,以商业模式为主题的文章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但总体研究仍处于“新理论”的阶段,结合学科的特定研究总体呈现了三种基本研究脉络,包括商业模式概念和具体要素研究、商业模式在战略领域的研究以及商业模式在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重视对商业模式要素、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间关系和商业模式与创新管理间关系的研究,却鲜有学者研究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财务战略之间的关系。王雪冬、董大海(2012)将商业模式归纳为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管理学不同学科所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科系,并相应指出商业模式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商业模式性质研究、创新研究、商业模式与营销学结合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结合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研究、商业模式评价研究,却未提及商业模式与财务之间的研究。

然而,商业模式对企业财务,特别是财务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Christensen(2010)中指出,苹果公司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大家普遍认为的新技术,而是把新技术与卓越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汤谷良、戴天婧、张茹(2012)进一步架构了“企业价值财务战略(现金流结构主导)盈利模式(轻资产模式)商业活动与资本行为财务业绩”的财务战略驱动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主要方面)的理论框架。商业模式关系着企业战略层的决策问题,保证企业战略顺利实施需要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间关系,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纳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极其有利(王满,2008)。

二、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研究方向

(一)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基础研究

商业模式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包含的财务内容非常丰富。本文阐述了商业模式包含财务内容的几个方面,但在未来研究过程中,商业模式与传统财务,特别是战略层上财务战略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同时,当前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因此,未来研究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研究如何设置财务战略与商业模式的模仿壁垒,避免竞争对手快速模仿使得企业丧失优势。

(二)商业模式与企业财务战略关系研究

企业的财务战略按照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环节,划分为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财务战略的执行与控制、财务战略的业绩计量(王满,2008)。

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是研究企业财务战略内容的关键。企业财务战略进行决策与选择时,应当考虑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首先,应当综合考虑是通过财务战略驱动商业模式选择,还是根据商业模式选择与之适应的财务战略。如果企业已确立商业模式,应当考虑财务战略的综合类型,进一步选择财务战略的职能类型。其次,企业还需要根据商业模式执行财务战略并进行控制,并根据商业模式的不同形式,选择适应财务战略的控制原则和方式。最后,应制定与商业模式相关联的业绩计量方式。

(三)商业模式基础下的财务战略交叉内容研究

1.投资战略选择研究

企业商业模式转变时,企业财务战略相应转变,财务战略的转变会反向带动商业模式的发展。此时,企业应当考虑创新商业模式的资金来源与途径。对于不同企业,如制造企业,应当分别考虑产品盈利能力基础上的投资战略、产业链整合基础上的投资战略以及产业扩张基础上的投资战略。不同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及产业特点分析其商业模式基础下的投资战略选择。

2.融资战略选择研究

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企业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转型时期或高速发展时期产品尚不能及时转化为充足现金流收益的情况下。此时,企业应当分别研究盈利能力基础下的股权融资、盈利能力基础下的债务融资,进行融资渠道优化与创新。

3.分配战略选择研究

影响股利分配主要有公司、社会、行业等原因,这些原因是企业选择商业模式的基础。根据企业的商业模式选择适当的分配战略,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现金流,也能够向市场传递积极信息。如对一个业务扩展企业的公司,可以考虑低现金股利加额外股利的股利分配战略,这种分配策略具有固定股利支付率和稳定持续增加股利等特点,这也是商业模式在内部的自生复制性导向低现金股利加额外股利的分配战略。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见,商业模式是经济、财务、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科系,当前国内外针对商业模式与经济、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却忽视了商业模式与财务,特别是与财务战略之间的研究。商业模式与财务之间的研究需要大量数据或需要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研究难度较大。商业模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科系,当前学者们较少研究其与财务之间的关系有其客观性,但只有进行全面研究,才能深入推进商业模式理论和财务理论的发展。

商业模式与财务特别是财务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商业模式研究的薄弱环节,因而,未来必须加深商业模式与财务战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2):172-194.

[2] Amit R,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3):41-49.

[3] Morris M.,Schindehutte M.,and Allen J.The ra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6):726-735.

[4] Amit,Raphael,Christoph Zott.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2001,(6/7):493-520.

[5] Pauwels K & Weiss A.Moving from free to fee:How online firms marker to change their business model sucessfull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5):14-29.

[6] 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3-9.

[7] Chesbrough H W & 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3):533-534.

[8] 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6.

[9]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10] 翁君突.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 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2):33-38.

[12] 汤谷良,戴天婧,张茹.财务战略驱动企业盈利模式――美国苹果公司轻资产模式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23.

[13] 王满.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36-38.

[14] 时龙龙,张巍巍.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策略――以用友软件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3,(8):14.

The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business model

YANG Xia ,WANG Liang-liang

(Business college,Xi'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第4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进化逻辑;媒介平台;商业模式

一、 引言

信息时代,蕴藏在媒介背后的技术对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来,在不同互联网逻辑的主导下,国内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也处于不断演进与创新的过程中。理解互联网技术的进化与媒介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逻辑勾连,对于指导互联网媒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

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然而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维度和视角不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学者对这些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大体可以分为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原磊,2007),但从根本上讲,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秦志华、王永海,2013),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的开放性价值网络,进而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紧紧连接(陈道志、王平华、宋远方,2016),而如何定义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以及获取价值,应该成为完整理解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点(王雎、曾涛,2011)。也正因为此,从价值维度解读商业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商业模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价值视角切入,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由价值定义、价值创造系统、价值获取的多维网络体系(如图1)。

其中,价值定义指向媒介产品的需求端,即目标受众的需求及其满足方式,反映媒介平台的市场定位,是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价值创造系统指向媒介产品的生产端,强调媒介平台如何通过建立关系协调机制,进而将所能调动的资源转化为媒介产品并将其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互联网媒介战略研究的终点;而价值获取则指向盈利模式,是指媒介平台如何通过媒介产品盈利,作为一种以媒介产品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平台,媒介平台价值获取的潜在方式贯穿生产端与需求端,其中“客户需求是商业模式的利润源泉”、“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的基本支撑点”(孙永波,2011),因而,“价值定义”、“价值创造系统”共同定义了媒介平台“价值获取”方式的可能,而三者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

三、 互联网逻辑与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

毋庸置疑,互联网对传媒的影响是内在的与革命性的,互联网时代的三个基本逻辑――“连接”的逻辑、平等的逻辑、“免费”的逻辑――构成了当今时代传媒经济的前置条件。其中,“连接”意味着开放,这是互联网的本质,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彭兰,2013);“平等”意味着“去中心化”,背后隐含着传播权力的深层次转移;内容“免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和应有之义,“产品(信息)生产几乎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量使用‘虚拟资源’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2014),也正是在“免费”的逻辑下,共享成为互联网精神的重要内容。

互网的这些潜含逻辑,不仅构成了传媒经济宏观性的背景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演进也在重构着媒介平台相关主体、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商业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Osterwalder,2005),因而,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新闻门户”:需求满足方式的悄然改变。Web1.0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本质是聚合、联合、搜索,其聚合的对象是巨量、芜杂的网络信息(Capriotti、Carretón、Castillo,2016),这种聚合、联合催生了新闻门户网站。对于互联网来讲,一个门户实际上是进入网络世界的一个入口点,门户网站通过提供基于web浏览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新闻信息。“新闻门户”主要是指新浪和搜狐,“新浪”的战略目标是“为全球华人提供新闻与内容服务”,而搜狐则将自身定位为“中文社群传媒帝国”。

从“价值创造系统”来看,与传统媒体时代一样,新闻信息的生产依然为专业媒体所掌握,网站及代表它们的网络编辑对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搬运”与加工整理,而后推送到门户首页和对应的各个“子门户”。新浪和搜狐为了增加互联网的点击率,将新闻内容作为重中之重,其中新浪网甚至建立起强大的新闻编辑队伍,二十四小时更新门户网站内容,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这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遵循着相同的逻辑。

发生改变的是媒介产品的需求端,互联网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成为主动寻求感兴趣领域信息的主体,媒介平台基于受众需求“自觉满足”的特征,对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建立起各个子门户,迎合受众的主动特性。这种转变也带来了广告投放方式的改变,门户网站开发出了弹出窗口、强迫广告、浮动广告等多重广告手段,广告被较为精准地投放,且广告流量的监测更为细化与准确,这是Web1.0时代媒介平台与传统媒体显著而重要的不同。尽管此时的门户网站已经创造出了包括技术服务、在线旅游在内的多元化收入模式,但由于巨大的访问量以及精准可测的广告投放方式,广告收入是“新闻门户”价值获取的主要来源,新浪在2008年的广告收入达到1.111亿美元,而搜狐的广告收入在其总收入中也占据大部分比例(刘辉,2009)。

从价值视角来看,相较于传统媒体,这一阶段的“新闻门户”,尽管也是“广告支撑型”的盈利模式,但由于受众需求满足方式转变为“主动寻索”,其实质却发生了悄然改变。若以“价值三角形”逻辑概括的话,“新闻门户”的商业模式为“自觉寻索+专业生产+付费广告”。

2. 社交媒体:“分享满足”与生产主体的转移。社交媒体是Web2.0时代的产物,借助于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互联网搭建起以人为核心的关系体系,其典型特征在于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王伟军、孙晶,2007),个体用户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平台”、“社交”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词,社交媒体随之兴起,博客、微信、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以关系为核心的媒介平台成为主流,其中微信、微博至今影响力巨大。

这一阶段,社交媒介平台的运作机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商业模式也产生革命性的更新,无论是“价值定义”还是“价值创造系统”,抑或是“价值获取”机制,与Web1.0时代都截然不同。

最为显著的是“价值创造系统”的改变,新闻信息的生产主体出现了转移,媒介平台不再生产新闻信息,而只是担任信息载体提供者的角色,“仅提供基本的平台功能与开放式的接口”(窦毓磊,2014),信息的生产权被让渡,形成了包括职业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非民众个体的组织传播主体的“三元”传播主体结构(杨保军,2013)。媒介平台将新闻内容生产权让渡出来,媒介平台成为一个可以由用户自主设置和定义的平台,而这导致了新的盈利方式――增值服务――的产生,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开放了包括语音识别、客服接口、OAuth2.0网页授权、生成带参数的二维码等九大高级接口,通过开放接口,为商业主体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同时收取增值服务费用,这样一来,既能让企业用户能够在公共平台发挥更大的空间,也能更大程度地方便个人用户(傅瑜、隋广军、赵子乐,2015)。

从“价值定义”角度来说,用户的需求满足机制既不是被动的输入,也不是主动的寻索,而是分享式的满足,社交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基本都是基于“强关系”或“弱关系”的分享信息,人被定义为“分享的动物”,媒介平台越发像是一个有着固有规则的良性生态系统,“平台型商业模式”渐渐成型。媒介平台将包括游戏、电商、广告在内的“盈利性产品”巧妙嵌入“生态系统”,商业主体、新闻内容生产主体、用户被深度整合,“多边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竞合而不是竞争”(王千,2014),媒介平台的“价值获取方式”也愈发多元。

以此看来,诞生于Web2.0逻辑的社交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而基于“分享满足”的需求满足机制的诞生与新闻信息生产主体的转移,是“平台型商业模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3. “算法媒体”:“自动满足”与“生产补贴”机制。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算法媒体”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意味着Web3.0时代正在到来。建立在1.0时代和2.0时代基础之上的Web3.0时代既要实现个人“碎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又要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徐璐、曹三省、毕雯婧等,2008),还要实现“物与物相连”、“人与物相连”的智慧网络(高钢,2010)。

“算法媒体”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结果,其背后潜含着“技术至上”的哲学逻辑,相较于Web2.0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价值定义的角度来看,“算法媒体”的需求满足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受众既不主动寻索信息,也不依赖分享获取信息,其信息需求以一种“自动”的方式得以满足。媒介平台引入智能分发机制,受众将观看新闻的选择权部分让渡给了技术,用户历史点击行为和点赞行为会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此为依据判断用户的偏好和兴趣,并进行后续的推送,技术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用户自我选择机制。

而从“价值创造系统”来讲,“算法媒体”采取了“生产补贴”机制,以增强其新闻内容的竞争力,这种“生产补贴”机制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优质内容的补贴,一是针对优质内容生产者的补贴。针对优质内容,“算法媒体”同样引入智能机制,某条信息被点赞和转发的比率会成为其后续被推送与否、推送多少的关键性要素,信息的点赞率越高、被转发率越高,会被平台推送给更多的用户,而这类信息中携带的广告所产生的费用,会以提成的方式分发给内容创作者;针对优质内容生产者,会有专门的补贴,以“今日头条”为例,其下设有“千人万元计划”、“百群万元计划”,与优质内容生产者签订合同,从而获取优质内容的首发权。

“算法媒体”依赖优质的内容及针对性的需求迎合机制,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形成了新一代具有影响力的媒介平台。从“价值获取”的视角来看,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媒体”的盈利方式主要在于广告,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广告被巧妙植入媒介平台,形成了良好的效果。当然,除了广告之外,佣金、电子商务也是其盈利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中佣金是指媒介平台作为其他APP营销渠道,当用户通过媒介平台发生购买行为时,需要与之进行利润分成(陈卓,2016)。以此来看,需求满足机制的“自我满足化”和对内容生产者的补贴机制是“算法媒体”商业模式的显著特征。

四、 媒介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方向

从“新闻门户”,到社交媒体,再到“算法媒体”,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经历了从“广告型商业模式”到“平台型商业模式”再到基于算法的新一代商业模式,在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互联网技术逻辑进化的身影,而技术的进化,主要从“价值定义”与“价值创造系统”两个方面推动着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需求满足方式”与“新闻内容生产机制”的变迁,构成了媒介平台商业模式演进的主要索。

当然,互联网的进化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使得不同历史阶段衍生出的媒介样态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接纳新的技术特性,进行新一轮的“互联”,与蓬勃新生的媒介平台共存,甚至相互竞争,这种情况下,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会在以往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创新,商业模式也会越发复杂化、深刻化。

以历史的视角来看,Web2.0技术的运用还有极大的空间,Web3.0也不过是刚刚兴起,因此,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是刚刚开始,从Web3.0的特性来看,媒介平台商业模式向前演进的可能性突破路径在于:

1. 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发生改变。人的主体地位继续受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大踏步前进,形成“人机共创”的信息生产局面。这种信息生产权的再度转移,毫无疑问会造就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进行,包括谷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正在尝试“机器人”写作模式,新闻内容生a主体的再度转变的存在着较大可能性。

2. 对人的需求机制的深度挖掘。这种思路本质上在于对人的不同定义,以新浪为代表的“新闻门户”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分享”、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平台认识到“技术可能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新闻需求”,均导致了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因而,未来对个体心理结构与需求满足机制的深度发掘,形成新的关于“人”的定义,也是媒介平台商业结构演进的可能路径。

3. 媒介终端的形态演进。当今的互联网媒介平台的依托媒介主要是PC、手机、平板等终端,技术不断进化的情况下,媒介终端将进一步演化,从而重新构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社会经济生活中各要素连接机制的改变,会构建起全新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2-81.

[2] 秦志华,王永海.商业模式的企业价值测评功能与内容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3):70-79. [3] 陈道志,王平华,宋远方.价值视角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10):48-50.

[4] 王雎,曾涛.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2):114-125.

[5] 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 2011,(7):182-183.

[6] 彭兰.“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3,35(12):6-19.

[7]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8] 陈卓.聚合型新闻客户端的盈利模式及创新[J].青年记者,2016,(17):106-106.

[9] 刘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三大门户网站战略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4):144-145.

[10] 王伟军,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25(12):1907-1913.

[11] 窦毓磊.社会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12] 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 2013,(12):32-41.

[13] 傅瑜,隋广军,赵子乐.单寡头竞争性垄断:新型市场结构理论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考察[J]. 中国工业经济,2014,(1):140-152.

[14] 王千.微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87-91.

[15] 徐璐,曹三省,毕雯婧,等.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08,(5):50-52.

[16] 高钢.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0,(2):68-7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号:7130206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号:13XJC630010)。

第5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 商业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85-0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迅猛发展,在线阅读、手持终端阅读、手机阅读渐次普及,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个庞大的新兴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数字出版不仅丰富了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而且颠覆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强劲的上升势头,并逐渐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链和商业盈利模式都处在探索过程中。数字出版企业面对极为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相互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出版企业如何构建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并对其运作机制进行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数字出版及商业模式的内涵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

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价值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商业模式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的商业模式是在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条件下合理存在的;二是商业模式是一种结构或体系,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合作伙伴、客户、外部环境等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三是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1]。

2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运作特征分析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运作具有如下特征。

2.1 产品创新速度快,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

作为刚刚兴起的产业,数字出版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成长中的数字出版企业带来严峻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以高科技和时尚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出版产品表现出创新速度快、相关消费观念和客户市场极具不确定性、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等特征,数字产品从设计理念构思到产品进入市场、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也非常短。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涉及众多不同的产品及其细分市场,不同企业由于不同的创新能力其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一些产品(如科技文献、电子论文库)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进入成熟期;另一些产品(例如移动阅读、移动下载的出版物)处于高速成长期;还有一些新形态产品(如利用云计算的数字内容产品)则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因此,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相关企业进行协调和资源整合,以提高产品的创新速度,是数字出版企业构建商业运作模式必须考虑的。

2.2 协调和整合是进行商业运作的主要手段

数字出版企业是数字内容的提供商。优秀的数字内容必须经过加工整合部门、网络平台运营商、软件阅读器企业、智能终端设备生产企业等多个环节的运作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里。顾客所需产品的附加值不仅由数字出版企业本身的精耕细作所创造,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企业也为终端产品的价值创造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要实现客户的终端数字产品需求,数字出版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商业利润,就必须加大纵向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同时要进行与产业链相关的横向资源、技术、标准、制度和政策的整合。因此,协调和整合是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商业运作的主要手段。

2.3 知识产权保护是进行良好商业运作的关键

由于数字产品的复制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数字出版企业的合法权益就会被侵犯,各种盗版产品就会充溢整个市场。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利润的合理分配,是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企业进行良好商业运作的关键。

2.4 数字出版企业商业运作的利润分配特征:微笑曲线

产业链中利益分配的“微笑曲线”是指制造业产业链中左端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和右端的品牌销售企业创造了主要价值,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装配和以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则“流汗多、拿钱少”的价值创造和利润分配格局。事实上,在所有能明显区分出核心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的产业中,都可能出现这种“微笑曲线”,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也是如此。由于数字出版大量利用通讯和网络技术,通讯设备企业、网络运营商在商业运作中往往占据产业链利益的制高点,传统出版企业作为内容提供商常处于不利地位(即微笑曲线的底端)。这在手机阅读的发展合作过程中已现端倪。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在商业运作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注重产品的价值创造,以形成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

2.5 商业模式运作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相对封闭性不同,数字出版产业涉及内容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等多个行业,参与的企业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业中的企业动态重组和进入退出非常频繁。因此,数字出版产业没有标准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基于创新的多样模式不断涌现,表现出更加开放和动态的特征。

3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比较及其创新动力

3.1 商业模式比较

出版企业主导的商业运作模式,母体是传统出版企业。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根据发展需要将传统纸质产品开发成数字产品,成为数字内容提供商;同时出版企业也进行产品内容方面的创新和用户培训。在这一模式中,出版企业起主导作用,通过联合相关的数字软件开发企业、终端设备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等企业,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制度安排,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如,2001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新汇光盘(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入股,创建易文网从事数字出版业务。该网定位以内容创新和提供为主,努力主导和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并先后携手深信服科技公司、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等企业解决电子书制作阅读、下载等技术问题,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电子书阅读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数字终端设备商主导的商业运作模式,主导者是数字终端设备商。数字终端设备商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数字产品终端设备,并主动寻求数字内容提供商、数字软件开发企业、渠道运营商等企业的支持,把终端设备推向消费市场。如,国内最大的电子书生产商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启动向上、下游拓展的步伐,目前已有数百家出版社成为汉王书城的合作伙伴,力图实现内容提供商、汉王平台、读者消费一体化的商业运作模式。

数字产品软件开发企业主导的商业运作模式,主导者是数字产品软件开发企业。数字产品软件开发企业自主研发优秀的数字产品阅读软件,然后通过市场推广与上游出版企业、数字终端设备商、战略投资者等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以软件开发企业为核心的商业运作模式。如方正、世纪超星等就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数字出版的软件企业。它们通过自主研发优秀的阅读软件,整合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典型的以数字产品软件开发企业为核心的商业运作模式。

以网络平台运营为驱动的商业运作模式,以数字出版产品网络平台运营商为核心。网络平台运营商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推广能力,它们向上游集成个体作家、传统出版企业、网络内容资源提供商,向下游整合终端设备生产商、阅读软件开发商等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优秀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如,盛大网络旗下的盛大文学首先通过资本整合收购了起点中文、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多家原创文学网站,然后通过数字版权贸易、数字版权衍生品生产和营销,联合相关动漫、影视制作企业,打造了一个以文学为核心,整合影视、版权、无线通讯运营商等多方资源的数字出版商业运作模式。

3.2 创新动力分析

以下将从四个视角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动力。

技术推动视角。商业模式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新兴的互联网经济而出现的。早期研究者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Kodama(2004)[2]、Yovanof和Hazapis(2008)[3]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更广泛的IT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推动了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这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创新带来利润;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也在多个领域得到研究证实。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创新的数字终端设备、数字软件产品以及各种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数字运营平台,这些技术领域的创新在促进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和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同时,也推动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需求拉动视角。随着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从网络经济拓展到更多领域,人们发现有些商业模式创新并不是由技术推动的,而是通过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形成。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2002)[4]在对15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后发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不是通常认为的技术、法规和政策等因素,而是企业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基于需求拉动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顾客对产品的偏好定制产品。如,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移动商务、在线电子阅读、网络文献下载等需求的增长,直接拉动了如苹果、汉王、盛大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外部竞争视角。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会导致企业面临许多经营压力,迫使企业寻求创新机会以超越竞争对手,因此也是逼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IBM(2006)对世界范围内765名首席执行官(CEO)或公司高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其中40%担心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前景,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参与和掌控这种创新。在目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往往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整个行业,因此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整合合作伙伴的资源,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对于数字出版企业来说,竞争更显激烈,迫使企业必须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建立竞争优势。如,数字出版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数字出版非核心业务外包等都是为适应外部竞争需要而建立的商业运作模式。

企业高管视角。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但企业高管是影响和决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Linder和Cant Rell(2000)[5]对70名企业高管的访谈和对二手资料的整理表明,企业高管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接受调查的高管把他们30%左右的创新努力放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因此,企业高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影响着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如此。

4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4.1 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打造合适的企业盈利模式

当今,从参与数字出版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传统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通信网络运营机构、软件开发企业、终端设备制造商等企业。在经历了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目前主要呈现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形式多样化等特征。接下来必须构建高效的数字出版产业链,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共赢局面。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内容商+渠道终端”盈利模式、“运营商+内容商”盈利模式、“产业一体化”盈利模式和“作者+渠道终端”等。这些盈利模式决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利润分配机制。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优势互补,进行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因此打造“内容+平台+终端”一体化的产业链运作模式是数字出版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4.2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实现顾客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

良好的商业运作模式应该关注顾客的消费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发达国家数字出版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优秀的商业运作模式都是不断挖掘顾客的真实需求,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如,亚马逊商业运作模式的本质就是打造服务大众消费者的数字出版内容平台,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谷歌的商业运作模式就是向整个网络开放图书搜索资源,并建立一个可以与其他网络服务互通的系统,以满足顾客搜索网络资源的需求。

从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出版业务正受到新兴数字出版业务的冲击,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挖掘和发现消费者需求,为顾客学习、阅读、娱乐等提供便利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方式。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3 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是在国内外技术快速发展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诞生和成长的,要取得竞争优势核心在于产品创新。数字出版产品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内容创新,这是数字出版创新的根本,包括文学作品、网游、动漫和时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原始内容创新;二是数字出版软件技术创新,就是相关企业通过开发通用、方便的软件为顾客提供附加值;三是终端设备技术的创新,目前终端设备的主流还是国外设备,如苹果的iPad、亚马逊的Kindle,而我国终端设备的市场占有份额依然很低,竞争力不强,因此加强终端设备的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四是加快传播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数字出版产业链要整合相关网络和通信技术,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建立先进、高效的传播方式。

4.4 完善数字出版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的数字出版商业平台

数字出版产业的最大特征在于纵向整合趋势不断强化,企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行业标准滞后,信息数据交换格式、出版物阅读格式、数字出版防伪保密格式等都没有形成标准,导致企业运作效率低下。如,新华书店和大型物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交换信息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接口不统一、编码不一致、数据得不到及时处理。因此,要提高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运作效率,就必须完善商业链中的出版流程和行业标准,构建内容创建、应用集成、销售管理、客户下载的统一平台,让出版内容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终端设备商、销售企业等相关企业的系统都能够进行统一的集成管理,为整个产业链中数据的整合提供标准、统一的平台。

4.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和盗版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电子阅读的收费下载模式不规范、版权保护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遏制。这严重损害了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我国一些数字出版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数字版权保护软件和技术,如方正自主研发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能精确统计下载销售的电子书数量,保护作者、出版社、网上书店、图书馆、读者的共同利益。今后,只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链利润的合理分配,促进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从而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注 释

[1]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2]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2):33-38

[3]冉继军.我国数字出版业的现状与前景[J].出版广角,2010(8):64-65

[4]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J].数字出版,2010(10):39-42

[5]李苓,彭丽.中国数字出版改革与产业“链化”的运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0):197-200

[6]钟健华,王亚非,刘成勇.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共同思考[J].中国编辑,2010(6):55-58

[7]Miles, R E ,Miles ,G,and Snow. Collaborative ent repreneurship:A business model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J].1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6,35(1):1-11

第6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对VC/PE机构而言,非常希望能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被投企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一些早期项目,清晰的商业模式将为被投企业加分,增强VC/PE机构对企业的信心。很多创业者有时恰恰忽视了一点,他们觉得自己的商业模式需要保密,因而对VC/PE机构含糊其辞;还有些技术为王的企业,可能只重视产品,而忽略了商业模式设计,导致其产品转化率偏低,最终与VC/PE失之交臂。

“魏朱商业模式”创始人之一、清华大学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主任朱武祥认为,事实证明,没有商业模式,企业的发展就是一纸空谈。一个低成本、高转化率、有投资价值的商业模式正是需要被投企业向VC/PE机构展示的重要内容。

商业模式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微观生产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逐步优化升级,以满足不断变动的市场需求。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正面临转型升级。传统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正在向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行业转变,以往既定的适应粗放式经济发展的传统商业模式也因而受到挑战。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VC/PE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投资机构都在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对此,朱武祥认为,VC/PE机构以往通过IPO退出获得丰厚回报的商业模式也到了转型期。只有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行业才能走出发展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投资与合作》: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您认为商业模式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具体到VC/PE行业,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朱武祥:产品最终要由客户买单,产品不好,客户就不愿意买单或支付溢价。但在现代竞争环境下,产品只是一个源头,仅仅是产品好还不足以提高行业进入壁垒,维持长期竞争优势。以柯达为例,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其产品和内部管理都堪称一流,可最后还是以破产收场。

产品和商业模式互为唇齿,好的产品配上合适的商业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护产品价值空间,提高进入堡垒,从而能够持续地赚取更多的利润。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产品的持续创新,产品相当于好米,而好的商业模式相当于巧妇,好米加巧妇才能成就美餐。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只要是开门做生意的企业,就必然有一定的商业模式。但面对同样的商机,不同的企业在组合人、财、物要素从事产供销活动时,为什么经营效率和投资收益会有明显差异,为什么经营效率和投资效益会有高下之分?这需要从商业模式角度来加以解释。

现实中,虽然企业都力求差异化,但不少行业内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容易出现同质化。此时,商业模式的价值就更加突出。这好比大家都用普通大米做饭,经巧妇之手做出来的饭味道也会不一样。具体到VC/PE行业,各个投资机构的职责非常相近,一般都涵盖募、投、管、退四个环节,经营目标也非常一致。在各个投资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想要在同业竞争中胜出,商业模式尤为重要。这里强调的是有比较优势的商业模式,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投资业合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意义和价值是怎样的?

朱武祥:按照金融原理,企业价值是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价值大小是由企业的成长空间、成长能力、成长效率和风险决定的。空间大、能力强、效率高、风险低的企业其投资价值自然就高。企业如何做到成长空间大、能力强、效率高、风险低呢?除了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内外资源的能量。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来有效聚合内外资源的能量。

好的商业模式的积极效果表现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成本低,资产收益和人均效益高,持续经营风险低,投资价值高。要达到这些效果,就需要科学设计交易方式,对闲置、被压抑或者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激发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用少数优势资源激发更多资源所蕴藏的能量,从而减少自身投入成本,降低运营和监督的成本及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讲,商业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把市场资源、供应商资源、政府资源、人脉资源、团队资源有效组合在一起。这些资源就像散落的珍珠,单独看每粒珍珠的价值可能都不是十分大,但如果将这些珍珠串成珠链,总价值就能够翻倍增长。商业模式就好比串起珠链的一根金线,它将企业拥有的多种资源融会到一起,资源整合的效应也随之显现。好的商业模式就像好的建筑结构,你看国家大剧院结构很简单,但是它很优美,也很牢固。好的商业模式的结构也是这样,它看似很轻巧,但能以一当十,促成资源形成合力。

《投资与合作》:请您谈一下商业模式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朱武祥:企业是一个系统,商业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基础。只有设计好商业模式,企业才能够组织业务流程,之后才会有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这一切搭建好之后,企业才能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商业模式好,本身就是竞争优势和进入壁垒。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执行的保证。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就失去了实施的根基和依靠。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过改变经营模式来提高经营效率的例子。在那之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制度,农民吃大锅饭,劳动积极性不高,日子非常艰难。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国家收入也有了可观增长。在这个案例中,土地、农民、生产工具、生产对象都没有变,改变的仅仅是经营模式,但结果却是革命性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投资与合作》:当前,互联网商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电商之间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阶段,有些曾经经营很好的电商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请您以京东和阿里巴巴为例,阐释一下商业模式对于电商发展的意义。

朱武祥:我对电商没有深入研究,只谈一点粗浅看法。阿里巴巴与京东的企业业态和边界不同。京东帮助客户降低了搜索成本,节约了时间成本,创造了客户价值。但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客户体验,京东除了建设交易平台外,还从事物流配送。京东组建了庞大的物流队伍来保障其商品的销售配送,也就是说把原本成千上万顾客需要自己承担的物流成本扛到了自己肩上,由此造成经营成本比较高。因此,企业的投资价值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阿里巴巴则不同,它只是一个交易平台,配货送货是入驻商家自己的事。与京东相比,阿里巴巴更像一个农贸市场,农民来这里售卖,顾客来这里挑选,它只提供一个卖场环境。阿里巴巴同样降低了客户搜索成本,为顾客节约了时间成本,创造了客户价值。而成千上万客户的配送成本并非由阿里巴巴一家来扛,而是分散给卖场里众多的商家,它只坐等收取商家的管理费,属于低成本运营的商业模式。

京东旨在建立一个高门槛,形成庞大的客户基础,从而产生一系列延伸、衍生收益来源。京东将来可以分拆为四大业务板块:交易平台、仓储物流、配送和金融。交易平台可以运用大数据去帮助企业精准生产。随着仓储规模不断增大,京东可以把仓储做成物流地产。另外,京东也可以做互联网金融。这几个板块的运营会推动京东成为一个平台电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B2C的平台电商,最终与阿里巴巴殊途同归。与阿里巴巴不同的是,京东走了一条高成本运营的道路,这种商业模式对于其他实力较小的电商而言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有句古话:“夫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京东将来的商业模式可以升级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开放平台模式。这种模式的经营目标不是要把同类型电商KO掉,自己一家独大,而是创建平台,把更多的B2C电商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使自己成为一个交易平台。

《投资与合作》:商业模式是否是VC/PE机构筛选项目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朱武祥:当然。实际上,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就是投资界提出的。投资人经常说,投企业的关键一个是看人,一个是看事。人即是团队,而事则包括了商业模式。

VC/PE机构看企业主要关注4个指标,即4M:第一个M是Marketing,是指市场空间有多大;第二个是Model,指商业模式;第三个是Management,指管理团队;第四个是Money,是看企业价值。投资界对商业模式并没有一致性的定义,通常比较强调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与其所处的商业环境有关。以往VC/PE喜欢参照国外企业商业模式来评价国内企业,国内创业者也喜欢模仿国外企业商业模式,但有时候效果未必如人意。例如在欧美国家,打印复印服务使用的自动设备通常放置在某些办公楼的公共区域,需要打印复印文件的人可以自行投币操作,从而省却许多人工费用。这种商业模式在欧美非常流行,但在国内的经营状况却不大理想。因为国内经营打字复印业务的一般都是夫妻店,这样的店在社区、学校随处可见。它们用的设备都是二手设备,成本低廉,人工成本也非常低,打印复印成本也相对较低。显然,这种商业模式更适合当前中国的国情。由此可见,在一个地方体现出先进性的商业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地方,从而也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VC/PE机构在看企业的商业模式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

《投资与合作》:经过之前的野蛮生长,VC/PE行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有专家预言,今后几年VC/PE机构总数将会减少90%。面对这一困境,VC/PE自身的商业模式应该如何变迁?

朱武祥:VC/PE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面临发展瓶颈时同样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

第7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比亚迪;商业模式

引言:温室效应中的CO2有25%来自于汽车尾气,日趋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也要“归功于”汽车的使用,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的威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模式的选择。本研究在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入手,来探索走出新能源汽车发展困境的对策,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后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着力点演变

本国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始于1991年,从开始颁布的研发政策到现在的应用推广及产业化发展政策,经历了从“八五”到“十二五”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和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促进研发启动、推动研局、推进产业化转化和加大推广力度四个阶段。

表1: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着力点演变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在前期的研发中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推广阶段开始的时间较晚,发展力度不够。从我国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可以看出第三和第四阶段,在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加大了力度,2012年出台的产业规划,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国家在未来的六年多时间里,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困境

1.核心技术不够成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今,我国给予了不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说纯电动车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技术的研发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缺乏电机、电控等的核心技术,在电池的续航能力、使用寿命、造价等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整车控制核心硬件、电机控制芯片等关键的零部件还需要依靠进口,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很多企业处于装配加工比较低端的阶段。

2.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最大的困难在于用户充电,所以要发展纯电动汽车,国家得建设充电网络。可以通过对加油站的改造来建立充电站,考虑到纯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作用,这项投资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现阶段使用快充方式充电需要耗时20分钟,而使用家用电源充电则需要5~8个小时,充电时间太长。由于私人用车行程不固定,因此完善充电设施,实现能源供给方便快捷非常重要。如若充电站无法形成像加油站那样的规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恐怕会停滞不前。现阶段电网和市政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充电站不够普及,这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

3.商业模式缺乏系统创新

美国的汽车销售量在1908年只有65000辆,加上昂贵的价格、经常出故障以及并不宽阔的公路,社会人士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抱着悲观的看法,银行家们也拒绝为汽车产业提供贷款。当时的通用汽车创始人杜兰特先生因为期望汽车的年销售量达到100万辆而被称为疯子。两年后汽车的年产量超过了100万辆,在这期间并未出现技术上的突破,造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福特发现了流水线生产法,这是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从各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历程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有成熟的模式来参考复制,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需要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虽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在商业模式方面还没有找到能使产业的发展进行变革的创新模式,这将是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基于比亚迪的案例研究

1.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案例分析

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困境,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电动车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能源供给产业链的构建。由此看来,新能源汽车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创新,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创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案例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给予了很好的诠释。

(1)比亚迪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采用的模式是“电池租赁”模式和“整车购买自充电”模式,2012年11月23日比亚迪创造性的提出了“三零”创新商业模式,分别是零元购车、零排放和零成本,这减轻了公交车行业一次性全额付款的难度。“零元购车”是指集团客户可以采取零首付与分期付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购车,这样不仅避免客户一次性出资的压力,而且客户可以利用油电差价来还月供。如在深圳每台比亚迪E6出租车消费者需要承担的售价为18万元,如果采用零首付模式购车并在五年内分期付款的话,每月承担3576元的贷款,油电差价每月为7166元,客户还有多余的钱进行其它消费,而且路程越远,可以节省更多。为了满足公交公司和租车公司的差异性需求,比亚迪还推出了买方信贷、融资性出租、经营性出租的操作模式,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合作模式。比亚迪的第二种商业模式是“袋鼠模式”,比亚迪采用了战略转移和内部的垂直整合方法。通过整合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加上把IT零部件和汽车业务中的一些优势部分进行整合,来调整整个企业的产业布局,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在这种模式下,比亚迪利用企业的强大资金、人才和管理力量,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建立了汽车产业基地,依次行程里模具、研发、行销、制造的产业格局。

比亚迪的第三种商业模式是进性产业的转移,首先在主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势头,竞争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形成了一个母体的“保护袋”,为新产业的成长造就了时间,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在技术研发方面,比亚迪区别于国内很多企业,比亚迪很注重技术的研发,使得集团在新兴产业领域有很丰富的技术储备。最后在产业布局上,比亚迪拥有远见卓识,选择了发展不久但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使得自己不至于打持久战,可以尽快的完成原始积累。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非意味着彻底改变固有的商业元素,而是将新的商业元素与原有的商业元素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比亚迪之所以可以成功的实现从电池到汽车的成功转型,其关键在于比亚迪本身在电池领域已经遥遥领先,在培育新的汽车产业时做到了对原有核心能力很好的传承,避免了两方面作战的危险。与其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如说是价值方面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商业模式对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

电动汽车辅助设施建设情况的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电动汽车能否最终在路上行驶,也关系到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能否真正打开。针对此问题,比亚迪已经开始建设储能电站,通过将夜间的“谷电”或是平时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来对供电中断或电力紧张阶段进行电力供给。与此同时,比亚迪还采用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策略,来进行推广。比亚迪首先与深圳市形成合作,来发展电动汽车,完善辅助设施的建设。在比亚迪的促成下,深圳市政府计划到2015年建设公职车充电桩2500个、公交充电站50个、社会公共充电桩200个。不仅如此,在2014年的2月,比亚迪与ABB集团开始合作,计划在中国建设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将在6年内向全国范围内的腾势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至此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3)注重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技术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技术不够成熟问题,比亚迪利用规模化的研发团队,来对核心技术进行探索。比亚迪现拥有约14万人的员工,其中做基础项目研发的工程师有1.2万名,大约占到员工总数的9%,2008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为11.6亿元,对于新能源汽车业务,2011年比亚迪对e6的研发投入了10亿元,比亚迪为本港电动车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并投放了接近4000万元用于充电设施的建设,2013年5月,在港推出了45辆纯电动车出租车,并建成了首批3个充电站。同跨国的企业相比较,比亚迪的研发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低成本的研发人员,以300%的工程师人数也要换取1%的领先,这在比亚迪内部被号称为“301效应”。比亚迪依靠研发的规模效应,从设计开始入手来全面的整合产业的价值链,并且通过对零部件的自制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在手机的EMS业务上,这种操作方法已经被成熟运用,目前也被成功的运用在了汽车业务上。

四、结论

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龙,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亚迪创造性的提出“三零”商业模式、“袋鼠模式”和进行产业转移的商业模式;不仅如此,比亚迪还注重联合政府与企业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注重前期的技术研发,比亚迪成功的宝贵经验,值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方面进行借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汽车行业的重大变革,而且是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在世界各国已经处于国家战略高度,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市场遭遇冷落,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比亚迪成长至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其进行探索和借鉴,不仅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促进意义,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肖俊涛.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院,2011,(3)

[2]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2009,8

[3]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2006,4

第8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胡院长讲的卓越领导力让我受益颇深,企业的管理者相当于企业运营者中的火车头,火车开得好不好,火车头至关重要。作为企业领导要清晰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有管理远见,有事业心,分析好处理事情轻重缓急,做好人才管理,树立职位权威、人格权威、职称权威。卓越领导者对于智商、情商、逆商的要求的三商齐头并进,尤其是情商,情商表现为不仅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有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自我激励、用同理心理解别人的能力。做到三商在线才能管好人用好人。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品德优秀,技术专业,才华横溢,重点解释了什么人材、人财、人裁、人才的区别,对于企业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和不可替代人才的特征进行了重点说明,作为员工要端正态度,提升能力,提高从业素质,多让领导做选择题。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能抱怨员工素质不行,要学会训练员工,少做员工的问答题,不做员工的论述题。

这些管理常识,管理细节让我对于企业管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看法,感慨颇深,让我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合格的领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下午2点半,王鑫博士对于疫情时代的商业模式的分析让我对当下商业模式有了新的看法,同时也让我对于职业发展产生了危机感。

第9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咸阳71208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1189)

(The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f TUN,Xianyang 712082,China;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摘要: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当下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领域所聚焦的商业模式这一构念进行解构分析,旨在为商业模式的价值塑造功能机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this paper deconstructs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paradigm for analyzing the value reinvention mechanism of business model.

关键词 : 商业模式;价值重塑;行动者网络理论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value reinvention;actor-network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51-03

基金项目:藏民族学院青年学人培育计划资助项目成果——商业模式对西藏动漫产品集成创新的情境调节机制研究(13myQP01);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14XZZ003);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赵毅(1982-),男,河北沧州人,西藏民族学院讲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0 引言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互联网与数字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价值。商业模式首先得到广泛认知和运用的领域是在企业内部及投资者之间,他们非常关注如何设计、构建、创新和调整商业模式来让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并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共享财富成果,即: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Zott & Amit,2011)。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已然成为当下时代的

关键词 ,被商界、政府、公众、传媒等密切关注。然而,当下对商业模式的学术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技术工程领域和管理学领域,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商业模式在社会构建方面的功能机制,尚属空白。

商业模式本质上反映企业经营业务的价值逻辑(Teece,2010),并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着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客户价值主张(Johnson,2008),例如:苹果公司的电子娱乐产品集成了产品设计、功能、应用程序、在线支付及多方参与一系列的价值主张于一体,呈现给客户一个精美的解决方案。再比如,万达集团在国内着力兴建和打造的地标性商圈——万达商业广场,则集成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描绘城市商业繁荣的标志性景象,这一商机也被各大地产集团纷纷效法,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更多的各具特色的商圈。还有充分的例证在向人们展示着全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这种转变正在或将要革命性地改变社会体系的构建,改变着人们对社会的感知、认可及行为方式。

商业模式在新兴技术商业化进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遵循着对商业社会价值发掘、创造、传递和分配的型塑逻辑。然而,学术界在充分论证和辩驳技术对社会建构的影响及重大意义时,往往忽视或淡化人类主观能动地创新性地认知和建构社会体系这一历史进程,正是这一进程赋予了客观技术实体以社会属性,进一步地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过程也会被打上时代与社会的烙印。本文基于社会学领域中较受关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解构其价值形塑的机理,为进一步分析商业模式的价值功能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

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想

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的重要代表人物Michel Callon,Bruno Latour及John Law在基于大量的人类学、社会学及符号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行动者网络理论。该理论首先消解了在科学活动中主体——客体的二元认知模式,提出“行动者(agent)”这一概念来强调人类与非人类都构成广义的社会构建的积极参与者,进一步提出“广义对称原则”来强化对参与者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平等地对称性地处理(吴莹等,2008)。同时,行动者构成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人与非人因素在形成社会意义的认知过程中是被对等看待,并在社会构建过程中都扮演着积极地参与者角色(郭明哲,2008)。

行动者之间的联结——“网络”——是透过“转译”来进行建构的。转译(translation)强调一种对待行动者(包含传统观念下所有的主体和客体)的态度,在这种态度认知下的行动者具备全新的利益、角色、机能和地位,并主动融入网络,重新界定、设置和自我赋予意义。而“网络”并非单纯技术层面的实体网络,而是强调一种通过转译所达成的描述联结的方式,突出交互、流动、转化的动态过程(郭明哲,2008)。转译的过程即是网络构建的过程。

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突出强调:在异质行动者彼此相互联系的过程中,通过转译过程形成网络的动态过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特定问题的聚焦点则强调运用异质成分构建网络的性态分析(展开,稳定,合成)(Latout,2006)。

2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商业模式解构及其价值型塑机制分析

目前,在管理学界对商业模式的普遍研究较能一致性认同它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功能,以及以Johnson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的四种相互依赖的要素(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关键流程,收益模式)所构建的分析模板。在此,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解构商业模式的价值型塑机制。

2.1 行动者交互的价值发掘机制——结构塑造效应

Johnson等(2008)指出客户价值主张包括三个元素:目标顾客;客户利益,要完成的工作即解决某个重要问题,或满足目标客户的某项重要需求;提供物,即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它的内涵不仅包括销售的内容,同时包括销售的方式。在企业明确目标顾客对象后,目标顾客的数量结构、空间领域,将影响企业对提供物的载体形式、覆盖范围、诉求响应模式的设计规划;客户对象面临的问题、需求特征及所处情境将影响企业对客户利益的价值功能、附加价值、情感利益等方面的开发决策。

Sidorova和Sarker(2006)认为基于某一问题的行动者都有自身的利益(interests)主张,并能说服其他行动者的利益与其产生共鸣而形成一个联盟。当这种说服的过程变得很有效果,那么行动者网络就被构建出来了。从这一观点角度出发,恰恰说明客户价值主张的型塑正是由多方参与者不断加入、整合、调整和定型,从而凝练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值主张。

在构建和传递客户价值主张的过程中,对目标顾客的界定和客户利益的定位最终体现于企业对提供物的构思上,它所呈现的价值效应一方面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另一方面对经营环境有示范效应。这种吸引、示范的综合效应称为“结构塑造效应”,其表现之一为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传递过程中取得更具优势的资源和流程,如苹果公司推出MP3与iTune的捆绑模式,使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聚焦于产品实体和核心功能利益的对称设计:MP3的功能扩展和升级紧密联系于iTune中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同时,吸引了许多企业从事苹果产品的附加价值开发(配件产品或嵌入游戏)。这种效应的表现之二是向外界的辐射和示范效果。以苹果品牌推广的一系列产品使得苹果公司本身、业务伙伴及其最终消费者共享唯一独特的“苹果文化”,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

2.2 转译过程的价值创造和传递机制——技术与合作替代效应

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实现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价值承诺。对关键资源的考察侧重企业持有资源的特异性、独占性,以及资源组织形式和企业对关键资源的维护活动;对关键流程的考察侧重于企业关键流程活动所处价值链环节、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交易关系深度、关键流程响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这里,最好将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和流程这一构成要素既设想成促进(或阻碍)企业获取关键资源的不同网络结构,又理解为嵌入网络或结构的资源特性。那么,关键的经验问题就变成:怎样的相互兼容能够促成流程与资源之间相互放大对方的价值特性。

资源和流程的结合方式在价值开发过程中呈现的技术替代效应,以及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呈现的合作替代效应(李东等,2010)。前者主要实现价值开发的经济性,如有效节约资源和提升流程效率;后者在节省资源和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扩大了价值主张的利益空间,如参与到通信运营商体系下的资讯提供商。

2.3 网络集成的价值分配机制——边际收益效应

关键资源和流程的有益整合是可能的:需要认识到组织内外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及网络的特征(如:价值网络、管理结构、渠道网络等)与嵌入结构或网络的企业资源的性质之间存在的分析差异(analytical distinction),进而区分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价值网络与组织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对外和对内运转活动的结构特性,而企业资源则更加强调在这个结构体系上的内容特性。结构和内容是并行兼容、一同发挥作用的,因为它们关注价值开发和传递过程的不同维度。

成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固定成本主导还是变动成本驱动。例如,公司以变动成本驱动其运营,那么相关变动成本因素的价格弹性是否被公司主导,将反映出企业对可变成本设施控制的可能性及能力大小。

收入模式,已经超越简单的数量价格乘积模式。首先考虑的是企业在提供物方面能够控制和支配的利润收入的高低水平,即企业获利的价值边际;其次,要考虑公司的定价策略是固定价格还是灵活定价,以及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销量空间;第三,必须考虑公司有多个收入驱动点(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形式是什么,或是通过外延产品收入盈利)。最后,涉及资源依赖性的企业,要考虑公司对原料、产品存货的周转,加速周转同样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创造可观的盈利(如:电子产品销售领域)。

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突显出价值主张定位与资源流程的综合作用结果。创造和传递的提供物是能够为目标顾客提供利益的价值载体,承载着成本和价格信息,二者之差即是企业的盈利边际。既然是边际收益,自然存在边际收益的递减和递增两种不同的效应。前者表现为:规模经济下,突破市场需求弹性后(弹性小于1)呈现的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减少;后者表现为: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知识产品的使用呈递增性质,顾客对产品形成深度适应性,以及消费者注意力锁定于技术领先的企业,这三种原因促使消费者持续深入消费某一品牌的产品,强化领先生产者的市场优势,边际收益递增。斯莱沃斯基(2007)在其著作中向人们展示各种盈利模式特有的魅力,对盈利模式的创新、设计思路和重要原则给出深入的分析和丰富的案例。

企业在提供物开发过程中,随着资源不断融入到组织的流程体系内,以及对流程结构的动态调整,呈现出收入模式与成本结构的互动调整。例如:在产品研发阶段获取到政府的科研基金资助以及在销售环节能够获取到的市场补贴都将改变企业的既定成本结构与收入模式;与业务伙伴展开的营销活动会转换成本支付方、调整成本分担比例及收入分配比例。这些相关利益者参与的价值创造活动,其规则和方式可以纳入到客户价值主张当中进行分析,其展开的活动纳入到关键资源和流程中进行分析。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行动者行为理论的分析架构,解构商业模式的基础四要素,阐释各要素是如何在行动者层面集结,转译成关键资源与流程交织的网络,减少成本,增加收入的价值发掘、创造、传递和分配的型塑机制。从该视角出发,对管理学者和从事管理实践的人士提供以下策略建议,希望有所启示。

3.1 积极建立市场规则体系来构建和强化行动者之间的交互机制

首先在客户价值主张的结构塑造上:一是对称调节目标顾客与客户利益。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定位和规划活动应当与对客户对象需求特征的认知密切联系在一起。客户需求特征(客户问题及利益基点)应当能够与顾客所处价值链环节及客户规模(地域、容量、购买力)处于对称调节的地位。二是构思和设计提供物以有效创造客户利益。企业在客户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价值载体(产品或服务)形式的开发,以及与目标顾客保持紧密联系以持续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

其次在关键资源和流程的技术替代和合作上: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与企业赖以为客户提供价值并取得盈利的价值流程之间应当实现良性的兼容互动。一是关注资源的特异性和流程的通畅性。二是强化资源和流程之间的兼容关系。企业控制的相关资源与其基础业务流程是相互兼容和嵌套的。三是突出资源的价值定位与流程再造的重要性。在一开始企业管理人员就要为已经构建的客户价值设计一整套逻辑严密的资源和流程体系。企业应当关注资源的价值定位(即:既定的资源放置在什么位置上会更有利于释放资源的潜在价值)以及对流程驱动的管理(常规管理中,适时对流程进行修正、调适,改进流程的设置和运行,以增强流程的适应性)。当然,存在颠覆整个流程体系的可能,届时企业将面临流程和能力体系的再造。

最后在盈利模式的边际收益释放上:一是统筹设计收入模式并优化成本结构。借助设计与关键资源和流程相契合的收入方式并进行有效地收款循环管控,那么,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销售收益的增加,或是节约成本开支和加速资本周转。二是控制盈利边际、提升获利预期。当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发生结构性转变时,都会促成企业对盈利预期的重新思考,进而会带来对盈利边际的重新调整和设计,这也反向促成对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的深入调节。

3.2 构建各行动者之间互动传导联系,推动积极的价值效应

首先是稳定调节各行动者之间的对称关联性。目的是希望企业能够密切关注内部在价值定位、创造、传递和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活动之间的关联和协调性。本研究建议对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应当理性而谨慎地“微调(fine turning)”,前提是,企业仅考虑对现有商业模式功能的改进和潜能释放,或在既有商业模式基础上考虑企业的战略转型,并非企业生死存亡时的“颠覆”突破。

其次是转译的着力点——行动者自身利益定位。一是精确聚焦,抓住产生战略效益的关键环节施以策略;二是有效预期,对各价值效应的认知上升到操作层面后,企业能够形成对各效应的结果形成理性预期,从而降低整体革新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王一鸽.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一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J]. 社会学研究,2008(2): 218-234.

[2]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8.

[3]Johnson, M. W., Christensen, C. C., & Kagermann, H.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86(12):50-59.

[4]Zott, C., Amit, R., & Massa, L.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37(4):1019-1042.

[5]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一Network一Theo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6]Sarker, S. & Sidorova, A. Understanding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failure: An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6, 23(1):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