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科学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

第1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成立于1934年的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在2001年,其彩色胶卷等感光材料的销售额首次超越了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追赶的行业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然而数码相机的兴起,让彩色胶卷的市场规模从2000年开始逐年以20~30%的幅度锐减。核心业务的衰落使得相关业务迅速陷入亏损。

在进行了壮士断腕一般的结构改革之后,富士胶片终于从生产感光材料为主的企业成功转型为拥有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印艺系统、光学元器件、文件处理、数码影像等六大板块的多远经营企业。

“为什么富士胶片能够适应环境的巨变而顺利生存下来?”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给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带来彻底变革的今天,适应环境的巨变成为每一家企业所要面临的问题。本期高端访谈邀请富士胶片会长兼CEO古森重隆先生解答富士胶片的改革历程。

Q: 富士胶片当时所做的改革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A: 首先是胶卷项目的结构改革。我一直坚信照片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文化,市场规模即使缩小也不能停止胶卷的生产。但是,一旦z卷的需求减少,遍布全球的胶卷生产项目的大规模厂房设备、销售公司等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出现大量损失,这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因此,我下决心对公司胶卷业务大胆实施包括裁员在内的结构改革。

其次,在推行胶卷业务的结构改革的同时,对今后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新兴领域进行大胆投资。通过开拓新兴领域的业务,弥补了核心产品滞销带来的损失。

Q: 在当时的危急关头,你为什么能够大刀阔斧地推行彻底的改革呢?

A: 推进公司的经营改革,在我2003年就任CEO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构筑一流企业,持续百年经营,使富士胶片在21世纪继续占据国际领军地位。”如果想要苟延残喘,公司有多种选择,只要不断割肉放血,砍掉亏损业务,就可以维持生存。当时,公司的财务状况足够应付裁撤亏损项目。但我从一开始就排除了这个选项。作为经营决策首脑,我要思考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以及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还要将计划传达给每一个员工。

2004年,公司了中期经营计划“VISION75”,计划明确了三个基本战略,即“实施彻底的经营结构改革”、“构筑新的发展战略”和“强化关联经营”。我强调为了实现这三个基本策略,重点是提升员工意识和活力。

一旦作出决策,只有下狠心果断实施。经营决策者不仅要展望20年、30年,还要考虑更远的未来,为公司的繁荣和兴盛,肩负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实行就要果断实施,这是决策者的责任。现在回想起来,在短时间内大幅削减胶卷项目规模,压缩固定成本,在时机上和规模上都恰到好处。如果当时不能当机立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Q: 富士胶片是如何抓住技术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转型的?

A: 在选择开拓新业务领域时,富士胶片注重应用自有的核心技术,选择确保公司能够“不断取胜”竞争对手的业务领域,其中最关键的是研发中心。在VISION75中,重组研发体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

富士胶片原本拥有化学、电子、机械电子、光学、软件等广泛领域的核心技术,同时还拥有很多优秀的技术人员。但原有的研发体制以胶卷技术为主,研究所也根据性能分布在各地。

巨变的时代,需要应用多种技术解决的课题越来越多。汇集所有领域的技术人员,融合横跨整个集团的尖端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开发新业务领域和新产品的核心技术的研究所,这就是新研究所的基本理念。

第2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程度提高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经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他们不仅希望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还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灵活的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也希望到海外证券市场筹资、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发展与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稷度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在整体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发展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关联性,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参考因素之一。

1.整体市场走势头联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证券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显现,而各国经济贸易的关联性使得国际化的各国证券市场整体市场走势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影响越来越直接,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样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中国证券市场还会受到亚洲各邻国和香港地区等与我国经济关系紧密的证券市场影响。

2.产业结构发展关联

人类进步的不同时期都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现在以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的蓬勃发展带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其证券市场上不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反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产业兴衰的理解。美国的NASDAQ市场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证券市场,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关联性使得各国证券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科技板块的发展异军突起。最近,NASDAQ市场的下挫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和海外上市的表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关联性十分明显。

二、中国证券而场国际化的现状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外国的证券发行,这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这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证券业自由化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外国发展,这是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可能更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但从国际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看,则更倾向于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始的。1991年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发行上市,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重大步骤。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国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国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S(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从国际证券投资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A股市场不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者只能进入B股市场,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目前,B股市值仅为A股2.8%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国外证券市场,我国券商规模小、竞争力差,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只是少数。所以,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证券市场远远未达到投资主体的国际化。

我国即将加入WTO,WTO对证券业的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少量持股(起初为对33%,三年后增加到49%)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33%)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加入WTO后将面对的市场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逐步缩小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差距,使证券市场同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相适应。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得

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具体表现为:

1.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从纵向看,中国证券市场扩张较快,但从横向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融资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抵御国际化的风险。(1)上市公司数量少。1994年,世界范围内拥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其中,拥有10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达7个(具体情况是:美国7770家,印度7000家,日本2205家,英国2070家,加拿大1185家,澳大利亚1144家,捷克1024家)。中国1994年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国才超过1000家。(2)上市公司规模小。1994年,世界各国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日本、瑞士、瑞典、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分别为16.8、11.9、11.4、11.3、9.88.9.6.5亿美元。中国仅为1.5亿美元,列世界第36位。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这些年虽有迅速扩大之势,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准。(3)资本证券化水平较低。评判证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资本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总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而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型市场。199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其比例仅为10%。而在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过100%,例如,美国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香港为150%,日本为53%,德国为39%。

2.证券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

我国的证券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是依靠投资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是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平均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国家股、法人股转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只是极少部分。同一企业根据其发行股票的对象、地点不同,又分为A股、B股、H股、N股,不仅A、B股市场相分离,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主体的A股市场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也不允许外国的公司来中国上市,而且B股市场也不统一,上海和深圳的B股市场分别用美元和港币交易。这种结构性的缺陷扭曲了证券的变现机制、市场评价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使得我国证券市场高投机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成为真正的开放市场。

3.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流动,必然会受到货币兑换制度和出入境制度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实行较严的金融管制,汇率决定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投资者参与投资的证券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无法保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此外,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还造成A、B股市场分离。

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规范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其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不够,仍然存在许多非市场化的操作,行政干预色彩还很浓厚。而且,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有效、及时,会计制度没有完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统一。

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给中国证券市场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外资进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大大缓解证券市场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大的机会;新的技术、经验、管理方法及新的金融产品和经营理念也随着开放被引进,我国证券机构也可抓住机遇开拓国际证券市场。开放带来了竞争,这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都将是一个促进和提高。引入外资券商及投资者,从业者的多元化和平等竞争,将促使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证券市场国际化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些功能齐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手段先进的外资证券公司的进入,证券市场份额争夺将日趋激烈,上市公司也将受到巨大冲击,而且由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源和资金相对贫乏,技术相对落后,很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此,面对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历史趋势时,我们要制订合理的战略选择。

1.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实施。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印度、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B股市场为起点,分阶段、按比例将外资引入股市,逐步实现A、B股的合并,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渐进式发展。我们可以从有限度的开放阶段逐步推进,直到全面开放阶段,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国际化。

2.扩大市场规模,按照国际惯例规范证券市场

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国证券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证券市场规范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进行改革和调整,规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逐步向WTO准则靠拢,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3.发展共同基金,培育能与国际竞争的证券公司

第3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关键词:发展中大国;涵义界定;遴选方案;综合影响力

作者简介:欧阳i,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湖南 长沙 410081)

罗富政,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罗会华,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5)

张培刚先生(1992)在《新发展经济学》中提出了改造和革新发展经济学的途径,强调要“注重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并认为发展中大国是指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后来的经济学家却没有沿着他的思路加强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甚至没有对“发展中大国”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更加细致的分析。本文试图对“发展中大国”的概念进行合理界定,根据其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遴选出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大国,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为构建“大国发展经济学”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中大国:“发展”和“规模”双重涵义

发展中大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大规模国家”,因而应该拥有“发展”和“规模”双重涵义,并且是两者的结合体。为此,需要分别对“发展中国家”和“大规模国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界定“发展中大国”。

涵义之一: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即从“落后国家”到“欠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富国和穷国的分野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但是那时的世界各国都处于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国家开始步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以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这时的世界各国被划分为工业国和农业国,由于它们在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前者被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后者被称为“落后国家”(Backward Countries)。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摆脱殖民主义统治而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开始走上谋求发展的道路。考虑到这些国家虽然经济上落后,但是存在一种潜在和尚未开发的能力,所以改称为“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在经济学文献中缩写为“LDCs”。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意识特别强烈,开始实施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实现工业化,追赶经济发达国家,而且展现了发展的希望和前景。因此,“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区分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吉利斯等,1998),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联合国组织文件和发展文献中正式使用“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的概念。同时,人们在国际关系中还使用两个相似的概念,即“第三世界国家”和“南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学者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概念。冷战时期,北大西洋组织成员国被称为“第一世界”,华沙条约成员国被称为“第二世界”,其他不结盟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在地球南北之间把世界分成“穷国”和“富国”,所以人们把工业发达国家称为“北方国家”,而把发展中国家称为“南方国家”。然而,“第三世界”属于政治的概念,有的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南方国家”属于地理的概念,有的是富有的石油输出国,它们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所以,在经济学意义上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更加具有科W性和规范性。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涵义,美国哈佛大学编著的教科书写道:“一切传统社会都有着两个共同的特点:低人均收入,没有现代经济增长。除了这些简单的共同点之外,各国的历史过程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很难将其一般化”(吉利斯等,1998)。根据这种理解,以往国内的发展经济学教科书,有的将“发展中国家”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而现在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陶文达,1992)?t?;有的认为“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马春文,1999),确实有些不够科学和准确。一般而言,学者们将发展中国家的定义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发展尚处于不发达状态,其二是该类国家在不断探索新模式以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两方面的理解显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涵义之二:大规模国家

所谓“大国”就是大规模的国家,根据设定标准的不同,可以形成“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工业大国”、“农业大国”等一系列的大国概念?w?。我们研究的大国,应该是从总体上讲的大规模国家,它有两个初始条件,即人口规模和国土规模,由此出发可以推演出市场规模和经济规模。倘若没有设定这两个初始条件,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就会变得不确定,有的国家会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而变成大国,随经济总量的缩小又变成小国。在经济学史上,对于国家规模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7年国际经济学会在海牙召开以“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专门研究了国家规模以及大国和小国的优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大国具有稳定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假设。后来,库兹涅茨(1971)?y?和钱纳里(1975)对大国经济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他们主要以人口规模为标准界定大国,随着时代的变化先将超过1 000万人口、1 500万人口、2 000万人口和5 000万人口的国家列为大国,Perkins & Syrquin(1989)则以人口和幅员为标准界定大国,他们认为“一些结构上的差异归因于人口规模不同,同样或更可能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地理面积不同。将人口和地理的影响相分离是特别困难的,因为这两个变量本身是相互关联的。”确实,幅员辽阔也是导致大国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在两个初始条件的基础上增加直接推演出来的市场规模特征,将大国定义为具有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的国家。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目前的人口规模都超过1.5亿人,国土规模都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都超过1.0万亿美元,因而属于超大规模国家。

二、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特征和“规模”特征

从对“发展中国家”和“大规模国家”的理解,可以看到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特征和规模特征。发展中大国的特征是发展中国家特征和大规模国家特征的叠加,我们应该在分析两种特征的基础上,将两者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发展中国家和大规模国家的综合体,从而更好地表述发展中大国的特征。

如果从发展中国家寻求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国民收入水平低。发展中国家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国民收入水平低,以及相应的国民生活水平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世界银行确定的具体标准是动态调整的。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人均GNI将各国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前两者属于发展中国家,后者属于发达国家。2001年人均GNI低于74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高于745美元但低于2 975美元的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2008年人均GNI低于97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高于975美元但低于11 906美元的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GNI低于1 04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高于1 045美元但低于12 746美元的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第二,劳动生产率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国民收入的高低,因此,由技术、管理和资本投入不足造成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从1992年的数据看,属于发达国家的美国、德国、日本分别为23 240美元、23 030美元、28 190美元,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印度分别为3 470美元、1 905美元、310美元,差距很明显。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人均GDP在1 870~20 526美元之间,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均GDP平均数为56 710美元,差距仍然悬殊。第三,经济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没有完成,这种转型的时期,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二元结构和技术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分布和产业分布极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相差很远,市场发育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差异性。2004年印度各地区人均GDP 的差距在5.6倍左右;2005年中国东部的上海市与西部的贵州省的劳动力人均GDP差距高达11倍;2015年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的收入,等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收入的19倍。随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迈进,二元经济结构将向新的经济结构转换。

如果从大规模国家寻求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点,也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庞大的人口规模。国家是由人类构成的集合体,人口数量是大国最基本的特征。张培刚先生在《新发展经济学》中谈到,1988年总人口超过1亿人的10个国家中有7个发展中国家,即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庞大的人口基数再加上高速的人口增长率,这就使得发展中大国的特征更加明显”(张培刚,1992)。到2013年,上述国家的人口数量分别达到13.57亿、12.52万、2.49亿、2.0亿、1.73亿、1.56亿、1.82亿。人口数量的规模可以直接地决定人力资源的规模和市场的规模,对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第二,庞大的国土规模。一般地说,土地面积庞大的国家、自然资源储量就比较丰富;同时,国土规模还可以影响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总体结构,导致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世界上有一些国土面积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956.3万平方公里)、俄罗斯(1 709.8万平方公里)、巴西(851.6万平方公里),也有一些国土面积很小的发展中国家,如斯威士兰(1.7万平方公里)、东帝汶(1.5万平方公里)、科索沃(1.1万平方公里),@些大国和小国的土地面积差距为数百倍至上千倍,它们在自然资源的储量和种类以及区域差异等方面应该会有惊人的不同;而且,这里还有人口与土地的比例问题,保持适宜的人口密集度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第三,庞大的市场规模。从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国土规模,可以推演出庞大的市场规模,或者说是庞大的市场潜力。所谓市场规模包括潜在的市场规模和现实的市场规模;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遵循需求决定市场的规律,它应该有潜在的市场规模,如果这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它就有了现实的市场规模;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庞大的国土面积,遵循斯密提出的“市场范围”假说,它也应该有潜在的市场规模;如果这个国家交通便利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它就有了现实的市场规模。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它们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根据《国际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三国的住户最终消费分别为8 905亿美元、6 446亿美元和5 197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第9位和第13位。

以上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大规模国家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发展中大国蕴含着“发展”和“规模”双重涵义,需要把两者的特征结合起来,从而对发展中大国做出全面和准确的界定(见表1)。佟家栋(2005)曾经对“发展中大国”的概念做出解释:“通常是指那些国家具备形成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市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可以将“发展中大国”定义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市场潜力很大,劳动生产率和国民人均收入较低、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目前仍在追赶发达大国的国家。简而言之,就是拥有大国特征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正在谋求发展和追赶发达国家的国家。

三、发展中大国的评价指标和遴选方案

1. 发展中大国的评价指标

为了遴选发展中大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使它较好地反映“大国”和“发展”的涵义。构建发展中大国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又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归类计算等因素。笔者从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一个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体系(见表2),其中的高层次指标是低层次指标的综合,低层次指标是高层次指标的表现。

(1)基础指标I:人口总量

该指标反映人口统计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劳动素质、劳动数量等,主要用人口数量指标来衡量。笔者以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214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平均每个国家人口约3 300万。大国的人口数量应大于平均值,按8分位法,75%的百分位数为2 240万人,87.5%的百分位数为4 930万人,因此,大国的人口应在5 000万人以上,小国的人口应在1 000万人以下,中等国家的人口应为2 000~5 000万人。

(2)基础指标Ⅱ:国土规模

该指标反映国土统计特征,包括国土面积以及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主要用国土面积指标来衡量。笔者以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21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平均每个国家的国土为62.7万平方公里。大国的国土面积应大于平均值,按8分位数,75%的百分位数为46.6万平方公里,87.5%的百分位数为109.9万平方公里,因此,如果以87.5%的百分位数为大国的标准,大国的国土面积应该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

(3)发展指标I:国民收入

该指标反映国民收入特征,主要是人均国民总收入。世界银行制定的《世界发展指标》是现行的权威性指标,以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主要标准,将各经济体划分为低收入经济体、中等收入经济体和高收入经济体,其中的低收入经济体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为发展中国家。按照2013年的数据,高收入经济体是指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2 746美元及以上的经济体,那么,发展中国家应为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 746美元以下的国家。

(4)发展指标II:人类发展

该指标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特征,包括国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定的人类发展指数是目前的权威性指数,这个指标越是接近1.00,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按照2014年公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指数,发达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应该在0.85以上,因此,人类发展指数在0.85以下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2. 发展中大国的遴选方案

笔者首先采用人均国民收入和人类发展指数两个发展指标划分出了149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指标具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所以我们主要遵循基础指标(人口总量和国土规模),从发展中国家中遴选发展中大国。

(1)基于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的人口总量遴选

为了进行人口规模的遴选,同时也为了进一步验证5 000万人口的判断标准的客观性,笔者利用SPSS软件在149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据基础上进行了k-means cluster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见表4。

表4中前3类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量区间维持在5 486万人至137 496万人之间,这与前文中5 000万人的判断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在前3类中,印度和中国是超级人口大国,巴基斯坦、巴西、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在人口规模上次之,随后便是埃及、埃塞俄比亚、俄罗斯、菲律宾、刚果(金)、墨西哥、南非、泰国、土耳其、伊朗、越南共11个国家。后文中,笔者将在5 000万人口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三个指标进行进一步的遴选。

(2)国土规模遴选

依据大国的国土面积应该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判断标准,本文剔除了孟加拉国(14.76万平方公里)、菲律宾(30万平方公里)、泰国(51.3万平方公里)、土耳其(78.06万平方公里)、越南(32.96万平方公里)共5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人口规模特别大,土面积略小,如尼日利亚的人口数量为1.736亿,超过标准2倍以上,国土面积为92.4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的人口数量为1.82亿,超过标准接近3倍,国土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经过综合衡量,将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列为发展中大国。

经过综合考虑,由于俄罗斯属于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等方面同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所以仍将俄罗斯列为发展中大国。综合起来,选定13个国家为发展中大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刚果(金)、南非。

各国的主要指标见表5。

3. 发展中大国的层次划分

上述发展中大国也具有差异性,可以依人口规模和国土规模指标,在规模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同样,也可以依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在发展上划分为三个层次(见表6)。可见,发展中大国在“规模”和“发展”程度上具有多样性,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规模上看,不同规模的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有所不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属于超大规模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力;其他国家的规模相对小些,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力也相对小些。从发展上看,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有所不同,俄罗斯、巴西、中国、墨西哥和伊朗的发展程度和人均国民收入较高,属于向发达经济体迈进的第1梯队,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属于低收入国家,现阶段的任务是尽快走出贫困。

四、发展中大国影响力的评价及分析

富国和穷国的经济权力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的支配。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学说,认为在全球经济中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发展中大国属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利益被发达国家占有,而且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发展本国工业的机会。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它们凭借其自然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产业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和治理影响力,在国际经济格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力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对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力进行评价,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发展中大国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各方面影响力的因素特征,又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归类计算等因素。笔者从自然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产业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和治理影响力5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体系,见表7。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指标评价权重计算

为了将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分析,笔者选取了国土面积大于均值的全体发展中国家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由于各评价指标的数量级和量纲不同,故在评价之前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设xmn为第n个指标下的第m个变量值,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其中,maxxmn和minxmn分别为xm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而vxmn为标准化后的数据值。

笔者在指标评价权重的计算上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即AHP)。AHP是Saaty(1977)提出的把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模型化、数量化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它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照支配关系进行分组,进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而后通过两两比较来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确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本文运用yaahp软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权重结果为:人口总量(0.424 0)、国土规模(0.239 3)、经济发展水平(0.084 2)、济发展潜力(0.037 9)、产业优化升级(0.029 7)、经济区域比重(0.084 2)、对外开放程度(0.033 6)、市场干预能力(0.033 6)、政府治理效果(0.033 6)。

基于上述指标和方法,本文测算出了2001~2014年世界33个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影响力、自然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产业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和治理影响力的评价值。

2. 发展中大国影响力评价结果的分析

为便于时间序列分析,本文测算出了2001~2014年33个发展中国家每年综合影响力评价值的均值。图1显示出了发展中国家综合影响力均值的走势。由图1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0.144 9上升到2014年的0.181 3,增幅25.12%。由于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2007~2009年发展中国家综合影响力的上升趋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笔者还发现,综合影响力的标准误差值由2001年的0.125 7扩大到2014年的0.148 6。这表明,2001~2014年发展中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一些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而一些小国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被忽视。

为了进行空间分析和结构分析,本文测算了2001~2014年33个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影响力、自然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产业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和治理影响力评价值的均值,测算结果见表8。

(1)发展中大国的综合影响力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更高。经计算可知,发展中大国的综合影响力均值为0.240 3,显著高于全样本下的综合影响力均值(0.163 9)。综合影响力排名前五的国家均是发展中大国,如中国(0.704 7)、印度(0.490 7)、俄罗斯(0.434 9)、巴西(0.318 2)、墨西哥(0.197 7)。当然,这是就平均水平而言,并不是发展中大国的综合影响力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大,因为大国主要考察国土和人口两大特征,而综合影响力考察的因素会更多,如经济因素、产业因素、行政因素等。阿根廷并不是发展中大国,但其综合影响力却达到了0.178 7,显著高于伊朗、南非等发展中大国。

(2)发展中大国的初始条件使它在世界格局中有着重要的自然影响力。人口因素和国土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也是划分大国和小国的初始条件。从世界银行的2013年数据看,本文遴选的13个发展中大国的总人口数量为41亿人,占全球人口数量的57.7%;陆地总面积为5 14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8.3%。这样规模宏大的人口数量和陆地面积,在国际格局中的自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发展中大国谋求经济发展的愿望强烈,后发优势明显,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世界格局将由两极逐步走向平衡。经计算可知,发展中大国自然影响力的均值达到了0.137 2,显著高于全样本下的综合影响力均值(0.063 5)。

(3)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贡献使它在世界格局中有着重要的经济影响力。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增长很快,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在增大。根据2013年的数据,本文遴选的13个发展中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94 282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67%;这些发展中大国的增长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2013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3%,而在13个发展中大国中有8个国家的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的增长速度均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从“金砖国家”看,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已经成为20国集团成员。发展中大国经济的群体性崛起,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4)发展中大国的产业水平使它在世界格局中有着重要的产业影响力。随着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实现了质量上的跃升。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重要突破,已经不再是发达经济体所独到和独享;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航天工程、资源工程、通讯技术和大型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发展中大国都可以大显身手。从研发资金投入规模看,2012年中国名列世界第2位,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进入10强。许多新兴大国把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投入推动,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几百年来由西方国家掌控世界工业和现代化进程的局面正在改变,发展中大国的产业影响力迅速提升,它们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共同推动全球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变革。

(5)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实力使它在世界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区域影响力。随着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变化,它们在国际经济各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或领头羊。按照世界银行的地区划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巴西和墨西哥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埃及和伊朗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和刚果(金)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在欧洲和中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可见,发展中大国在国际区域发展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区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6)发展中大国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革使它在世界格局中有着重要的治理影响力。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及其能力变化,必然产生跻身国际经济事务中心舞台的要求,使它们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发展中大国的积极推动下,国际经济秩序从一极向多极变化,特别是大国关系出现了新的调整,传统大国和西方大国的范畴注入了新的内容,“新兴大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与传统大国的关系、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逐渐被公认为是现代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中,新兴大国不仅履行“压舱石”的责任,以本国经济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与发达大国共同协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从而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积极建设者。

注 释:

①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②彭刚:《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构成与分类》,《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9期。

③吉利斯、波金斯、罗默:《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④陶文达:《发展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页。

⑤马春文:《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⑥徐秀军:《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3期。

⑦欧阳i等:《大国经济发展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

⑧欧阳i、刘智勇、罗会华:《大国的经济特征及其u价指标体系》,《求索》2009年第9期。

第4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超越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原来一国性的证券市场变成了国际性的证券市场。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各国竞相建立创业板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大联盟。2000年,纳斯达克上市的4829家公司中有429家外国公司;纽约交易所上市的2592家公司中有405家外国公司;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外国公司的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66%;其他市场外国公司的比例分别为阿姆斯特丹40%,布鲁塞尔42%,瑞士42%,新西兰34%。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交易所一直在寻求结盟;伦敦、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也在探讨合并;纳斯达克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香港;新加坡证交所与美国证交所的合作也在拟议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也逐步国际化,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程度提高,相互影响更加明显。中国加入WTO以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针对当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制订全面合理的步骤与对策,最终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开放与发展。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使中国证券市场

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程度提高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经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他们不仅希望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还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灵活的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也希望到海外证券市场筹资、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发展与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稷度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在整体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发展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关联性,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参考因素之一。

1.整体市场走势头联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证券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显现,而各国经济贸易的关联性使得国际化的各国证券市场整体市场走势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影响越来越直接,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样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中国证券市场还会受到亚洲各邻国和香港地区等与我国经济关系紧密的证券市场影响。

2.产业结构发展关联

人类进步的不同时期都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现在以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的蓬勃发展带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其证券市场上不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反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产业兴衰的理解。美国的NASDAQ市场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证券市场,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关联性使得各国证券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科技板块的发展异军突起。最近,NASDAQ市场的下挫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和海外上市的表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关联性十分明显。

二、中国证券而场国际化的现状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外国的证券发行,这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这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证券业自由化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外国发展,这是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可能更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但从国际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看,则更倾向于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始的。1991年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发行上市,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重大步骤。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国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国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S(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从国际证券投资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A股市场不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者只能进入B股市场,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目前,B股市值仅为A股2.8%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国外证券市场,我国券商规模小、竞争力差,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只是少数。所以,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证券市场远远未达到投资主体的国际化。

我国即将加入WTO,WTO对证券业的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少量持股(起初为对33%,三年后增加到49%)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33%)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加入WTO后将面对的市场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逐步缩小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差距,使证券市场同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相适应。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得

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具体表现为:

1.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从纵向看,中国证券市场扩张较快,但从横向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融资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抵御国际化的风险。(1)上市公司数量少。1994年,世界范围内拥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其中,拥有10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达7个(具体情况是:美国7770家,印度7000家,日本2205家,英国2070家,加拿大1185家,澳大利亚1144家,捷克1024家)。中国1994年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国才超过1000家。(2)上市公司规模小。1994年,世界各国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日本、瑞士、瑞典、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分别为16.8、11.9、11.4、11.3、9.88.9.6.5亿美元。中国仅为1.5亿美元,列世界第36位。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这些年虽有迅速扩大之势,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准。(3)资本证券化水平较低。评判证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资本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总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而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型市场。199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其比例仅为10%。而在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过100%,例如,美国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香港为150%,日本为53%,德国为39%。

2.证券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

我国的证券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是依靠投资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是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平均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国家股、法人股转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只是极少部分。同一企业根据其发行股票的对象、地点不同,又分为A股、B股、H股、N股,不仅A、B股市场相分离,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主体的A股市场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也不允许外国的公司来中国上市,而且B股市场也不统一,上海和深圳的B股市场分别用美元和港币交易。这种结构性的缺陷扭曲了证券的变现机制、市场评价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使得我国证券市场高投机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成为真正的开放市场。

3.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流动,必然会受到货币兑换制度和出入境制度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实行较严的金融管制,汇率决定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投资者参与投资的证券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无法保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此外,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还造成A、B股市场分离。

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规范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其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不够,仍然存在许多非市场化的操作,行政干预色彩还很浓厚。而且,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有效、及时,会计制度没有完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统一。

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给中国证券市场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外资进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大大缓解证券市场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大的机会;新的技术、经验、管理方法及新的金融产品和经营理念也随着开放被引进,我国证券机构也可抓住机遇开拓国际证券市场。开放带来了竞争,这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都将是一个促进和提高。引入外资券商及投资者,从业者的多元化和平等竞争,将促使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证券市场国际化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些功能齐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手段先进的外资证券公司的进入,证券市场份额争夺将日趋激烈,上市公司也将受到巨大冲击,而且由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源和资金相对贫乏,技术相对落后,很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此,面对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历史趋势时,我们要制订合理的战略选择。

1.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实施。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印度、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B股市场为起点,分阶段、按比例将外资引入股市,逐步实现A、B股的合并,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渐进式发展。我们可以从有限度的开放阶段逐步推进,直到全面开放阶段,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国际化。

2.扩大市场规模,按照国际惯例规范证券市场

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国证券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证券市场规范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进行改革和调整,规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逐步向WTO准则靠拢,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第5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这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从公司的规模来看不过数百人,从公司的历史来看不过12年,完全无法与诺和诺德、礼来以及赛诺菲安万特这样的医药巨头企业相抗衡,但是它拥有一个杀手锏,让它有着足够的底气站出来与上述三家巨头公司分庭抗礼。

这家公司就是北京甘李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甘李药业),而杀手锏就是其自主研发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甘李药业目前是唯一能够生产第三代胰岛素的国内企业,2008年医院终端采购金额为2500万元左右,2009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净利润1500万元。

凭借这个杀手锏,启明创投心甘情愿为其注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完成了甘李药业的首轮融资。“尽管甘李药业的产品线比较单一,目前来看公司的规模也比较小,但是他们拥有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生产工艺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经在中国以及全球20多个国家取得了PCT的专利注册。”启明创投合伙人梁颖宇表示,甘李药业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

专注15年

1995年8月,在通化安泰科公司竣工的现场,甘李药业董事长甘忠如和通化东宝的董事长李一奎紧紧握住了对方的双手,这次可以载人人类医学历史的一次握手,正式拉开了双方开始通力合作破解“生命哥德巴赫”的序幕。

“胰岛素是针对糖尿病患者最好的用药,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的口服药,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口服药就失效了,因此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甘李药业国际业务部总监都凯表示。

然而在当时,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科学和核心技术,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只有美国和丹麦

两个国家能够生产,正因如此,甘忠如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尝试,1998年在李一奎专门建立的实验室中,甘忠如终于研制出来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并销售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

然而,巨大的胜利并没有让甘忠如得到满足。1998年他带领一批和他共同搞科研的人创立了甘李药业,再次挑战研制属于中国自己的人胰岛素类似物。2001年甘李医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超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速秀霖”,200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长秀霖”,并且在2004年在北京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的现代化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生产基地。

“胰岛素一共分为三代,第一代胰岛素是动物胰岛素,这类产品疗效较差,已经在发达国家被淘汰,目前在中国也仅仅出现在低端市场。第二代胰岛素就是人工合成胰岛素,目前是市场上的主力品种,主要生产厂家是诺和诺德、礼来以及通化东宝。第三类则是胰岛素类似物,主要是利用重组DNA技术,通过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生成的,可以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物质。”都凯介绍,第三代胰岛素能够克服原来胰

岛素本身的缺点,例如第二代人胰岛素,注射到体内需要提前30-40分钟,因为它的起效时间是45分钟,再例如有一种长效胰岛素,起效时间是十几个小时,有自己的峰值,这些因素导致胰岛素的作用没有发挥,新的胰岛素类似物就能够克服这些问题。

目前全球拥有甘精胰岛素专利技术的只有中国的甘李药业和法国的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由于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和EASD(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的推广,甘精胰岛素将在未来全面代替其他基础胰岛素,成为胰岛素的一线品种。

手握创新技术

胰岛素市场是一个全球性垄断竞争的市场,如果要打破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存在着―定的困难,而药品开发的时间周期长及未来能否上市销售等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确实成为新进入者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通常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实验等一系列过程,即使是研发成功并且注册上市之后,一旦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随时都可能被终止应用。

以辉瑞在2008年所停售的全球首个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为例,就让辉瑞损失了十几亿美元。“每一个药企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甘李药业也因此采用了次序性的研发过程,在研发的过程中进行积累,有的药进行到临床三期,有的药可能进展到临床二期,所以能够保持每年都有新的药品面市,维持一个长效的发展过程。”都凯表示,作为一家专注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公司,甘李药业除了目前的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之外,还会在明年推出新的产品上市,例如预混胰岛素,即中效胰岛素。

生命科学领域的瓶颈问题就在于技术,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核心才能够拥有至高的“门槛”,让竞争对手无法望其项背。“我们首先看中的就是甘李药业在技术上的优势。”梁颖宇表示,“甘李药业在胰岛素及类似物方面的研发成果是不言而喻的,而由于胰岛素是生物制剂,因此生物制品对于产品的纯度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甘李药业的提纯工艺同样要非常厉害。”

据介绍,目前甘李药业的提纯工艺能够保证公司的产品纯度高达99.6%,甚至高于国外的产品纯度,而这种提纯工艺的核心技术就是甘忠如所发明的分子伴侣技术。

分子伴侣是一类蛋白质,它的功能是帮助新合成的蛋白质形成正确的二硫键及正确的构象(全过程成为蛋白质复性),甘李药业将分子伴侣的理论运用到胰岛素生产中,这种运用是目前世界上顶尖的胰岛素生产工艺。在胰岛素的生产过程中,分子伴侣可以保护胰岛素在大肠杆菌内不被分解,提高胰岛素表达量和复性收率,简化胰岛素和类似物的生产步骤,使得胰岛素纯度更高。“分子伴侣技术使得我们整体的生产流程减少了。原来国外公司的生产流程需要三十多步,我们只需要十几步就可以完成整个生产流程。”都凯如是说。

卡位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的胰岛素市场已然成为外资巨头的天下,诺和诺德、礼来和赛诺菲安万特三家公司已经占据了糖尿病高端市场(即三级甲等医院)的大部分份额。“诺和诺德的市场份额大概占有70%左右,礼来的市场份额在10%左右,赛诺菲安万特的市场份额则在7%左右,而中国的所有企业家在一起仅仅占5%,因此整个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都凯介绍。

尽管甘礼药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全面的产品成为了其重要的竞争优势,根据起效时间不同,第三代胰岛素能够分为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前者是维持人类血糖保持在平衡状态,后者则是在人体进食之后迅速降低血糖的药品。目前即使是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这样的外资巨头也只是能够生产两者之一,而一些实验室尽管能够生产这两种胰岛素,但是却因为造价高昂而难以规模化生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超过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现在全球糖尿病病人约有2.3亿。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有超过9200万糖尿病患者,另外还有1.5亿将成为潜在患者。

中国城市人口治疗糖尿病直接人均医疗花费为451美元,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花费则高达1694美元。预测算到2025年,全球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规模达1.74亿人,中国也将达到2700万人。

国内外胰岛素市场规模未来将持续扩大。预计全球每年胰岛素类药物市场规模增长将达25%以上,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每年有将近10%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会发展成为糖尿病。

一方面有着庞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有着独立自主而又领先的研发技术,甘李药业获得资本的青睐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的生产基本已经稳定,但是在和这些跨国企业竞争的时候,真的需要很多资金去支撑市场的运作,而作为一个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决定融资。”都凯表示。

第6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2016年6月2日,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宣称,25名科学家将于今年筹资1亿美元,启动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按照此计划,科学家将在十年内,把人类DNA中的30亿个碱基对进行装配,组建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教授Jef・Boeke判断,新计划将极大地刺激基因合成技术。

基因合成,就是在生物体外,通过机器或者手工合成双链DNA分子。

生物学研究中一般都会用到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有时需要重新设计,由于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就必须人工合成。“而有的基因片段,本身稀有或者生物体不易获取,也得借助基因合成技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戴俊彪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大部分人不一定了解,基因合成与克隆工作,已成为许多生物学实验室的必选动作,是生物学研究生、博士生们的“日常”工作。事实上该行业已经发展十几年,行业运作非常成熟,尤其在占据了基因合成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美国。

基因合成,入行门槛并不高,因此也出现了低门槛行业的通病,如低价竞争造成市场混乱等,而且,国内外皆缺乏对这一行业必要的监管措施,致使安全风险加大。

一个科研机构或者个人,就可以请公司定制材料,然后自己合成完整的病毒。

实验室脱出一个小产业

“妞妞”是中国首批转基因克隆牛的后代,诞生于2012年。与普通牛不同的是,妞妞肌肉间脂肪含量增加,这是牛肉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妞妞”的培育,源自一台核苷酸合成仪。2004年,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倪和民,以3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核苷酸合成仪。在这台机器中输入相应的基因序列,就能合成大量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妞妞”及其后代的特殊标签是,中国首批含有脂肪性脂肪连接蛋白基因的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

人类首条人工合成基因,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还是手工合成。如今,科研人员可以像织毛衣一样,将基因序列输入机器,依照“针法图样”做出所需基因片段。

除了转基因研究,制药、生物等很多领域都需要大量合成基因。因此,不仅倪和民团队,许多科研团队,也纷纷购买仪器合成基因。

为了获得更精细的基因片段,研究人员需花费高价购买设备,少则几万美元,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

实验室自己做合成基因,要跨越两座大山,一座是“合成速度”,另一座是“试剂”。“我们以前每次合成十几个都很困难,后来可以合成七八十个核苷酸,然后再拼成一个大的基因,速度大大提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对《财经》记者说。 国际上公司之间的基因片段买卖已经很普遍,国内还没有到国外去买基因的。

合成基因还需要大量试剂――即使每次只需要合成十几个基因,使用的原材料数量却不会因此减少,生产后剩下的物料都会浪费掉。姜韬说:“如果在实验里单独弄一台仪器,再找几个人来做这件事,成本太高,不值得。”

2011年,戴俊彪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回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全基因组设计与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中少不了要合成基因片段,当时合成成本太高,“实验室根本没法承受”。姜韬、戴俊彪们发愁的,是全球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的痛处。

抱怨之下,这项生物学研究中的基础工作,逐渐从实验室转移到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分工悄然出现。戴俊彪回忆,1998年,两家专门进行基因合成的公司美国Blue Hereon、德国Gene Art成立,初创人员均出自生物领域的科研团队。

做基因合成的人,最早是从引物合成开始的。引物又名引子,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核糖核酸),是DNA复制的起始点,可用来做分子杂交。当时,有些研究者发现,引物的需求量很大,便从实验室中独立出来,专门为各个实验室甚至全球的科学家提供“合成引物”的有偿服务。

仪器也同步独立出来,进而发展出DNA测序服务、基因合成服务、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服务等,自此,基因合成产业渐成规模,承接科研团队与生物医药公司的基因合成工作。

2012年,戴俊彪参与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将基因合成工作独立出来,由专人合成基因,而自己将精力放在科研上,“刚开始就是为了省钱”。

两年后,这家公司开始对外接收订单。9个人,3台设备,没有销售与市场营销,订单都是熟人介绍或直接联系,每年可以完成几百万元的基因订单,按照目前的设备配置,一年可以合成1000万个以上碱基对。

在国内,像这样的专业基因合成公司,近两年相继成立。如同许多行业一样,几家有实力的公司占领了中国市场份额80%以上,剩下的归属于一些小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对《财经》记者分析,现在基本没有实验室自己进行基因合成,一般都委托企业去做。

基因买卖得有监管

合成基因本来是科学家的工作,但是分化出来后对提高规模、降低成本有好处,于是科研中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可以产业化的部分,逐渐都商业化。监管问题也随之出现。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系读博士研究生的范逸临,日常实验中用到很多基因片段,在他眼中,订购基因的流程和在淘宝买件衣服没有什么差别。

“上网,输入序列和需要的数量,然后大概四天左右就快递过来了。”国内订购基因片段的流程也相差无几。

美国用IDT DNA公司的产品比较多。“我们设计好了交给公司,告诉对方基因名称、具体序列,对方合成后会测序,确认无误后再发回终产物。价格跟基因长度有关,我们需要的基因序列一般是几百个BP,89美元一个片段,还算比较合理。”范逸临告诉《财经》记者。BP,即碱基对,是形成DNA、RNA单体以及编码遗传信息的化学结构。

国际上公司之间的基因买卖已经很普遍,国内还没有到国外去买基因的。在戴俊彪看来,国内的基因合成产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缺乏资金投入,没有监管手段,没有外在的质量监控系统,价格也是行业内部自行形成,“也没有行业协会指导,只有一个自发的基于生物安全的讨论”。

在基因合成行业,专业公司完成合成后,通常会提供该基因片段的测序序列,以便向用户展示自己的展品与用户的需求100%吻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质量监控系统。这种没有监管的环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在获得引物后,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个人就能合成完整的病毒。

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专家研究制造了与小儿麻痹症病毒RNA遗传密码严格对应的DNA分子,然后再用一种酶将其转录成小儿麻痹症病毒的RNA。当这些RNA被放入装有特定化合物和酶的试管中后,它们就开始自行复制,并生产出蛋白质,最终形成大量小儿麻痹症病毒。

实验表明,这些“人造”的小儿麻痹症病毒,与“天然”的小儿麻痹症病毒具有几乎相同的传染特性。这一成果向世人展示了,从网上下载技术资料,再通过网上商店定购所需的简单器材,然后就可以坐在家中制造“致命病毒”的一种可能性。

在拥有众多DIY实验室的美国,也没有对应的政策来规避上述做法,但美国的生物公司一般有一定的行业自律。范逸临称,为了保证安全,生物公司会筛查客户所要合成的基因是否会表达毒蛋白。

国内行业有一个共识,即不能接收合成完整病毒的业务,这完全靠行业自律,没有来自第三方的监管。

未来路径不确定

美国基因合成产业发达,有赖于发达的生物产业,政府与企业在基因业务上投入比较大,而国内大批量投入的科研产业少,基因合成市场有限,客户主要是科研单位。未来中国的基因合成产业,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对生物产业的政策引导的影响。

国外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包括工业级和科研级在内的合成基因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其中中国1.2亿美元,仅占6%。这个小数据表明,国内生物产业自己研发的东西太少,大部分国内生物制药企业,还是持续依靠复制国外专利,甚至等专利过期后直接拿来用,这样并不需要合成基因。

因为合成基因只有在前期研发的时候才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如果研发投入少,基因合成出来没有消耗的市场,投入相应就会小很多。国内生物制药企业长期只是模仿,路会越走越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

从另一方面看,各国的生物产业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由行业特征决定的:生物产业是一个长期投入、高投入、成功率不高的产业,不像其他行业那样能更快地产业化。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整个基因合成行业已经很成熟,然而,也引发了一系列行业问题。由于进入门槛低、竞争无序,国内企业不得不凭借国内人力成本低的优势,趋向到国外接单、国内合成的业务。

作为一家基因合成企业负责人,杨涛对此颇有“怨念”。七八年前,杨涛刚入行时,一个BP可以卖到10元,现在一两元,“客户不懂行情,频频压价,谁价格低就给谁做”。

基因合成入行门槛不高,一些小的公司买一台仪器,三四个人就可以从事这项工作,一个人去跑市场,攒够订单后就能开机。

基因合成行业拼的主要是仪器的通量。企业开机一次合成低于1000条BP是亏钱的,大规模、大通量才可以降低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规模大的公司,采用的仪器通量大,平均下来的生产成本便大幅降低。“基因片段不像成品商品摆在那谁都可以用,是定制化的”。

挤入这个行业者众多,但基因合成技术还处于1.0版本,合成能力有限、合成周期较长、通量不高,因此,成本高。合成价格对于需求方而言仍然昂贵,也是国内基因合成产业发展缓慢的主因之一。

戴俊彪分析,基因合成产业将解放生物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他们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来做各种各样的质粒,“只要把价格降下来,很容易实现”。

他寄望于新的合成技术出现后,将价格降一个数量级,甚至降到几毛钱一个BP,到时候所有的实验室都会将这一工作开放出来,“一个实验室每年需要做几十、上百个克隆,每个花费1万元,就是很大的量”。

南京一家基因合成公司的销售人员,向《财经》记者展示了一份针对生物学科研人员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科研人员有基因合成服务的需求,近半数科研人员每月订购合成基因1次-3次,46%的研究人员预计来年会增加该需求。

戴俊彪更看好未来合成生物学带来的产业发展。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初新出现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阐明并模拟生物合成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将工程学科的理念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达到人工设计并构建新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系统。

第7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现状;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e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new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 new ener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4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表1:2009年~2013年我国GDP的增长情况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如图2、图3所示,中国2015年光伏装机量要达到10GW,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日本地震十分重视,重新检讨了能源结构,把新能源(PV)看做了重点。除了ICTresearch传统意义上要求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以便在有限的财政补贴内最大限度的推动光伏发展外,另外一个因素是电网建设。这主要是要解决长距离输送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建设(电网的覆盖范围要包含新疆、内蒙等)和输电成本的下降(主要包含超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等技术的突破)。随着今后国家输电网络的完善,给西北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打下基础。但是,2011年多晶硅、硅片附加值、电池片附加值、组件附加值等各光伏产业链走势低位盘整。

第8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进出口月度增幅继续回落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1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占外贸进出口比重27.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87.9亿美元,同比增长11.5%,进口46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受欧债危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月度增幅有所回落。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元区危机加重,全球经济增长环境恶化,经济贸易风险上升,6月份以来出口呈个位数增长,连创2009年以来月度出口增幅新低。虽然从绝对值上看,进出口规模缓慢增长,但总体表现后续增长疲弱。

(二)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仍居主导,部分领域进出口提速

2011年,我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类等传统领域出口仍居主导地位,全年出口52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较整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高1.2个百分点,占比增加至96.6%。单类产品出口额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便携式自动数据处理机(1058.8亿美元)、手持式无线电话机(627.6亿美元)、集成电路(325.7亿美元)。除生命科学技术类、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出口提速外,多数领域出口增速下滑。其中生命科学技术类产品出口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8.7%,较上一年度提高2.9个百分点;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出口45.9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较上一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2011年,电子技术类产品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进口产品,全年进口2139.7亿美元,占比46.2%,较上一年度下降1.3个百分点。单类产品进口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集成电路(1707.7亿美元)、液晶显示板(471.7亿美元)、手持式无线电话机的零件(190.0亿美元)。在整体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萎缩的情况下,生命科学技术类产品进口速度提高,全年进口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较上一年度增加12个百分点,进口占比提高至3.4%。

(三)外资企业贸易增速趋缓,其他企业增速依然强劲

从企业性质上看,外资企业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2011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80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37%,全年出口4527.53亿美元,占比82.5%,较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进口3487.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占比75.3%。国有企业进出口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全年出口318.1亿美元,占比5.8%,下降1.1个百分点,进口占比11.0%,下降0.5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等消极因素对民营企业出口影响更加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其他企业四季度出口环比折年率萎缩17.52%,进口环比折年率萎缩24.22%。尽管如此,其他企业全年进出口占比仍有所提升,其中出口642.2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占比11.7%,提高1.7个百分点,进口占比13.6%,提高1.9个百分点。

(四)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明显,加工贸易份额继续缩减

2011年全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898.3亿美元,增长20.2%,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1228.9亿美元,增长18.5%;加工贸易出口4221.2亿美元,占比76.9%,下降1.9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全年出口38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1.53%,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69.69%。2011年,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初见成效,部分在金融危机中向周边国家转移加工产业的企业回流,加工贸易下降幅度较2010年度有所收窄,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加工增幅下降,其中苏州、广东两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增幅分别为-1.03%、8.12%,均低于8.8%的全国平均水平。从高新技术产品各领域内部来看,各领域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变化不十分明显,说明加工贸易占比萎缩对不同领域影响大致相同。

(五)主要市场进出口增速放缓,传统市场占比下降

2011年我国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萎缩态势,其中出口至欧元区794.8亿美元,增长4.08%,较上一年度下降35个百分点,四季度环比折年率萎缩13.28%。由于欧债危机蔓延,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受到普遍拖累,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四季度我国出口到其他“金砖四国”高新技术产品62.3亿美元,较三季度下降13.7%,环比折年率萎缩44.53%。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看,亚洲地区仍是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地。2011年,我国从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进口289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占比62.4%,较上一年度下降1.2个百分点。中国香港、欧盟和美国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合计占比64.6%,较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在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类领域出口至上述三个地区的高新产品占同类技术领域比重分别为69.35%、67.33%和65.68%。

(六)中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占比继续下降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集中地,但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迅速增长,特别是出口增长强劲。2011年全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1.7亿美元,同比增长80.2%,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出口217.4亿美元,同比增长58.2%,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出口5098.8亿美元,同比增长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重继续下降。2011年中西部地区进口增幅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68.1亿美元,增长46.9%,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进口增幅下降较大,进口增长10.0%,下降22.2个百分点,占比由93.9%下降到92.1%。中、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在传统产品领域之外的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贸易比较优势。2011年,东部地区在传统领域出口占比仍占据绝对优势,光电技术类产品出口314.16亿美元,区域占比97.86%;中部地区材料技术类产品出口6.43亿美元,占比13.63%;西部地区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出口8.24亿美元,占比17.93%。

(七)整体国际竞争力略有下降,产业内贸易指数下滑

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所下降,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由2010年的0.0881下降到0.0848。传统优势领域中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类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5832下降到0.576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有所下滑。随着我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高新产品中部分新兴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其中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类和材料技术类领域虽然仍处于净进口状态,但是国际贸易竞争力较2011年均得到提高,生物技术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0856提高到-0.0465,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由-0.6540提高到-0.6062,材料技术领域由-0.1340提高到-0.1111。近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下滑趋势,但在国际分工格局方面变化不大,中美之间在高技术领域贸易仍表现为垂直分工,中国与东盟之间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贸易仍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中美之间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由2010年的47下降到2011年的43,中国与东盟之间的GL指数由2010年的65下降到64。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多数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处于50以下的较低水平。我国与日本之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73,两国在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贸易领域属于水平分工,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技术贸易领域属于高度水平分工形态。我国与东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为64,为水平分工;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达到了88和76,属于典型的高度水平分工状态;在材料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也达到水平分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排在第三位的是欧盟,为58。其中,我国与欧盟在材料技术领域贸易属于典型的高度水平分工,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领域贸易比较活跃,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贸易不活跃。我国与美国之间在高技术产业贸易属于典型的垂直分工,两国在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领域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95和98,属于高度水平分工状态。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国内经济贸易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与问题依然突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全球贸易增速回落,高新产品出口增长面临下行压力。2012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上一年度的缓慢增长态势,虽然部分经济体的经济景气度指标呈现向好迹象,但考虑到宏观政策空间有限,各国对欧债危机能否顺利解决仍持怀疑态度,整体经济观望情绪较大,经济表现温和复苏。下半年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仍主要取决于欧债危机的解决、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表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月份《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减速似乎已成定局,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1.2%,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5.4%。从全球贸易来看,表征国际贸易领先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似乎也预示了贸易增速回落的事实。2012年开年以来,该指数始终处于历史低位运行,2012年2月下降到647的历史低点,不到2011年的2161高点的1/3,虽然3月份以来该指数缓慢上扬,但全球贸易复苏动力不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增长率3.8%,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看,实现稳定增长难度加大。2011年欧债危机对中欧高新产品双边贸易影响明显,特别是下半年危机恶化后导致中国出口大幅萎缩。全年我国对欧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124.5亿美元,同比增长滑落至个位数(3.5%),占高新产品出口比重降至20.5%。2012年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245.0亿美元,季度环比(-20.3%)与季度同比(-1.04%)双双萎缩。目前,欧盟是我国高新产品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欧元区及欧盟成员经济收缩将通过贸易渠道产生溢出效应,加大高新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

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剧,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供给动力不足。2012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相反,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结构性问题,低成本竞争优势正不断削弱。预计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刘易斯拐点”的逐步呈现,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以及随之而来的外贸企业用工难问题将成为困扰外贸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普遍性的融资难问题将加重企业的经营困境。自2010年三季度至今,我国政府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导致市场资金趋紧,银行借贷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费用上升,特别是大量从事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被排斥于银行授信额度之外,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转向高利贷或民间借贷,导致融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外贸企业在经历“用工难”、“融资难”之后,企业盈利受到影响,企业家信心不足,部分东南沿海城市出现“跑路潮”风波。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家企业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2012年一季度,企业盈利指数为51.19,经营景气指数为64.35,均创2009年三季度以来新低,企业家信心指数较2011年四季度略有回升,为2009年三季度以来次低点。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向新兴产业领域蔓延,高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难度加大。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经济仍未完全走出危机阴霾,贸易保护主义相继抬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2年以来,我国共遭受了8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0%。从贸易摩擦领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对象。自2011年至今,美国相继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和应用级风塔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伴随“双反”调查的还有各种专利侵权诉讼、破产限制购买法令等措施。2012年,全球经济在低迷中缓慢增长,美、法等国家政治大选、主要发达国家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在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预计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增不减,国际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二)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领域的宏观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产品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新的增长引擎逐渐发力。为促进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此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陆续。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有利于未来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目前,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强劲,新能源等领域发展态势迅猛。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2012年2月最新的全球风电市场报告,全球风电产业2011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41000MW,中国排在首位,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4%。从产业国际化发展来看,部分领域出口竞争力稳步提升,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提高。

二是企业研发支出持续增长,知识产权国际化程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向高技术含量升级有望。近年来,我国研发支出呈稳定增长态势,研发强度不断提高。美国巴特勒研究所最新的《2012年全球研发投资预测》显示,中国研发支出年增长率12%,研发强度从1995年的约0.6%提高到2011年的1.6%,如果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长保持11.5%,美国保持4.0%,到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研发大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在五大专利局(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和中国)获得授权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目前所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相当于欧洲和韩国总和的2倍。从所获得的专利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数字计算机、电话和数据传输系统、无线和有线传输系统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向高技术含量迈进提供了技术准备。

三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不断发展,新基地不断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的产业基础逐渐成型。经过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前三批认定的58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已经积累一些龙头企业,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目前,基地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业已形成相当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显著增强。2011年,上海张江等10家生物医药基地进出口483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1.24%,其中出口229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江苏省无锡市等5家新能源基地进出口84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出口499.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4%;江西鹰潭市等14家基地进出口175.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73%,其中出口100.59亿美元,同比增长72.21%。2012年,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务部、科技部将针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领域,从国内相对成熟的地区培育一批新基地。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载体,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高技术产品贸易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奠定、巩固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政策建议

(一)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一是继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地区结构和国别结构;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优势,重视进口对外贸协调发展的平衡作用;三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升新兴领域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比重。

(二)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并出台支持创新的配套政策;二是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鼓励企业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与科研院所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重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三)着力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点

一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出口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销售物流等环节拓展;三是鼓励高技术产业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合作,以技术、服务带动产品出口。

第9篇: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

从2000年第一张行业电子保单开始,到去年末正式成立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中国大型保险企业发起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回顾泰康在线,也走过了一段专属于它的“泰康之路”。

泰康在线总裁兼CEO王道南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专访时直言,泰康的互联网探索之路是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如今积累了超过8000万用户。

那么,一家险企老兵的“触网”,会如何理解互联网保险,又有着怎样的运营逻辑?

保险场景化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的《2015年度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称,互联网保险异军突起,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234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爆发式的增长让2015年成为互联网保险元年。

不过“泰康在线”的起步早在16年前,雏形是泰康人寿内部的电子商务部门。彼时,互联网“初长成”,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就看好互联网领域,坚信通过网络渠道实现“保单设计、投保、核保、缴费以及后续服务”会是不可逆的行业趋势。王道南回忆道,2003年的SARS保险就是通过泰康在线实现网络销售的。

2008年,集团确定“发展大个险,建设大分公司”的战略后,这部分网销业务被划归到了公司的创新事业部,互联网的地位在内部被进一步强化。从渠道价值到产品思维,互联网在泰康内部的入侵也遵从了这个发展路径,只是这种跨越和改变倒不是平地惊雷式地颠覆,而是静水深流式地渗透。

陈东升曾将保险的意义总结为:尊重生命。相比人均保单数5-6张的发达国家,人均保单数不足1张的中国,保险的渗透率非常低。

从事保险事业数十年的王道南,也无奈:“2008年汶川地震时,泰康准备了几千万的承保金额,但最后只承保了不到500万。”在这个风险意识尚未常态化的市场环境下,泰康很期待能够通过互联网产品与全新的传播方式,使保险具有“普惠金融”的属性,让更多用户低成本地获得保障。

于是,2009年后“泰康在线”开始与众多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场景的合作,将“保险+互联网”的概念转变为“互联网+保险”,把简单的“将传统保险产品搬到互联网上卖”的互联网保险1.0时代过渡到了“为互联网用户设计保险”的2.0时代。

互联网上的大流量、多场景以及更年轻化客户层次的特性,让泰康需要设计一些定价更低的小微保险。例如,泰康在线与淘宝合作推出的专门针对卖家的“乐业保”,月缴10元就可得到10万元的住院、癌症、意外伤害、意外死亡保障;与微信合作推出了1元起投的“微互助”短期防癌健康险等。“你会发现,这些产品大都是围绕着这些平台用户的特点来设计,要不就是有利于平台生态建设,抑或结合了平台社交、安全的属性,这就是互联网保险产品设计的趋势。”王道南说。

泰康在线获得产险牌照后,也补齐了泰康人寿在产险方面的缺失,能够与寿险业务更好地互补。成立的4个多月时间里,泰康在线已经将产品线延伸到了家财险、货运险、宠物医疗险,产品涵盖了财产险、健康险、理财险、意外险等多个种类。

需求精准化

对于长期经营寿险业务的泰康团队来说,产险与互联网保险都是全新的业务领域,在产品设计、风控体系建设方面都要做出很大的调整。快速、精准地找到用户痛点,并设计出保险产品成为跑赢市场的关键。结合泰康人寿的“医养战略”,泰康在线也设立了“互联网+大健康”,这一更为细分的3.0样本。

“基于互联网开发产品,其实是在逐渐消弭保险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王道南坦言,相比电销形式下的保险,互联网保险因为有足够具体的场景,与用户的粘性就会提高,“互联网是一个大数据平台,可以让产品设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设计卖点。”2015年11月18日,泰康在线正式挂牌当天,推出的首款财险产品就是9.9元的“Ai(癌)情预报险”。

“我们第一次在官微推出健康测试的时候,设置了60道题目,让用户了解自己的体质。当时我第一感觉是,耗时这么久,谁愿意完成?”但事实上,王道南质疑的这份体质测试,完成度远超预期,而这些用户对于产品的打开率与购买率则是未完成测试用户的六、七倍。当时团队就意识到,健康势必是个热门话题,健康类的产品或许能倍受青睐。“我们在打造一个‘泰健康’会员体系,依据健康测评、疾病基因检测以及和拥有社会化大数据的公司合作,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级,继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保障产品和服务。”

不过,王道南也感叹,互联网用户的心思不好猜,在产品设计的实践中碰上了许多“意想不到”――有时是“惊喜”,有时是“惊吓”。两年前“微互助”上线之初,因为独特的社交性几乎是刷屏朋友圈,为“泰康在线”带来了20万的用户增量,但这款产品只火了一个多月就进入了沉寂期。

事实上,一款保险产品从策划开发到上线宣传,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但如今的环境下,生命周期却变得越来越短。王道南坦承,既要提高效率,用户需求也要更精准、细分。接下来,他及其团队将会针对不同病症、不同体质人群,开发各类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类保险产品,“现阶段就把用户服务好,产品做扎实,至于很多人眼中的‘赚钱’那是后话”。 2011-2015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