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学科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者收获很少,则这个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或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或者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情感上有所收获,总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收获为导向。
1.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1 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地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
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2.计算机辅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感不强,这种方法可形象描述学生所在地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下载需要的软件,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网址:earth.省略/
2.点击: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点击:I’mgoodDownloadgoogleearth.exe
4.下载完毕,安装即可
5.点击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3.模拟法
模拟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景模拟案例或者设计一定的情境和情节,要求学生假设为该情景中的某一个角色,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3.1 学生模拟。
3.1.1 自制模拟: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操作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强调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从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3.1.2 角色模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的公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其它同学注意绕转中心及方向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寓学于乐。
3.2 教师模拟。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不过,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演示模拟地球运动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结论,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请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同样模拟演示,请同学以地球仪上的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再以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通过这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学完了这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
3.3 课件模拟。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件对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让教学生动起来。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适应社会变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才能。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合适的课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地球的运动中,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用课件模拟的方式呈现,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实际生活体验法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要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请同学谈谈夏季、冬季的昼夜长短情况(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从上学、放学体会到);中午12时太阳高度的变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观看北京奥运会的时间等类似的生活情景体验,使得复杂的情景简单化,有利于学生接受,也使得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知识信息灌输到学生的长期记忆库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以及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做些实验,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如在火山形成时,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碟子置于塑胶火山模型上模拟火山口。在碟子放几匙重铬酸铵并在其中插入镁条,用火柴点燃镁条,于是火山喷发的奇观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观看了模拟火山的喷发,大家个个激动不已,跃跃欲试,于是我还布置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让学生课外去做。如讲到澳大利亚的自流井时,我鼓励学习发挥聪明才智,在家进行自流井模拟实验。很多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模型和写的实验小论文带到学校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谈到了对自流井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很丰富,能促使学生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如讲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时,有的教师将学生组成几个研究小组,调查农村的污染种类和城市污染种类及污染程度,但是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我认为每组学生研究的侧重点在选题的因有不同。我与他们进行了共同的分析和重组,其中来自农村的几个学生有的家里有塑料大棚或用地膜种植蔬菜,他们对农用薄膜的污染感触很深,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后来他们就确定了“农用薄膜的污染”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由于来自城市的同学对此所知不多,所以他们便退出该小组,选择了“生活垃圾对城市的污染”等课题。
三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心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如在美英对伊拉克宣战前夕,国人关注的热点是伊拉克到底有没有核武器、美英会不会向伊拉克动武等问题。对此,我先让他们了解伊拉克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信仰、气候、境内地形出口的特产、四周邻国等,然后引出的问题:(1)伊拉克为什么石油资源如此丰富?(2)运往西欧最便捷的路经过哪些海、海湾、运河、海峡?(3)美英为何要打击伊拉克?学生们看新闻查资料,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选题。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肆虐、沙尘暴频繁这一热点问题,我以《沙尘暴探源》为题,进行了一次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这一活动,同学们了解了沙尘暴的产生、我国沙尘暴的源头及路径,还知道沙尘暴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能缓解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正是他们平时想知道又不甚知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空间。
一、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的实践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兴趣也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兴趣是一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起点。
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是相互的,学习成绩越好学习兴趣就会越大,对学习充满热情;相反,兴趣越浓,学习成绩即便开始很差,最终也会慢慢的提升。这就说明培养兴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从学生的学习入手,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环境就没有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学生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到函数的最值时,提出:如果我用 元进了一件商品应该以多少元的价格卖出去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的学生提升学习函数最值的积极性。(2)尝到甜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自然就出来了。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就让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作,并让他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完成后当着全班同学向他大力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刺激他的学习积极性。(3)刺激求知欲,要提高学习兴趣就要不断的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要多鼓励,对于学生的好表现和好成绩教师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学生会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教学过程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然后我们的学生经过反复记忆、训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知识的形成都是我们的前辈们通过大量的分析、思考、计算、反复验证,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而我们的同学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差异又很大,有的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感知,理解知识,而有的学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知识,更无法学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使更多的学生更快的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真正学会知识,应用知识,以达到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课堂活动的45分钟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有效r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这时间和空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理解更透彻,极容易掌握知识、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数学中的恒成立问题,我首先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 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让学生分组分析、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当我们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 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们再次分析、思考、讨论这个问题;经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让同学们总结一下解决数学中恒成立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总结出: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为最值问题。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已知函数 则证明:当 时, 恒成立;刚开始同学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经过有段时间的分析、讨论以后有一位同学提出来:将二元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我立即说:“好!”。接着又有一位同学提出:转化为最值问题。我又说:“对!”。同学们很高兴,很快同学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时我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设 ,当 时,不等式 恒成立,求的最大值。学生的想法很多,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探索新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应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知识,认识知识,从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让每一位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的学习方法,而不仅是知识本身。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住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的更新观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弘扬学生个性,才能让学生的自住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学习;地理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56-01
传统的地理学习目标重知识和能力,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强调“三维目标”和个性发展,要求体现自主性、生成性、独特性,体现师生互动对话关系,体现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如何在地理课上落实这些理念?可以从“体验性学习”那里获得思想的源泉。
一 、建构体验性氛围――前提
建构体验性地理课堂,就是建构“为了体验”而学习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既不再是“应试”状态下的被动性学习,也不再是只求知识本身的结论性学习,而是为了获得主体的自身体验,以及在体验中自我发展的意义性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教育理念。
(一)营造情境,建构体验氛围。营造和谐的地理课堂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搭建体验性课堂的桥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是使学生融入课堂的重要手段。当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想说时,他们就会有“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因此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
(二)贴近生活,构建体验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入手,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太阳高度角”与热水器的安装有什么关系?“地转偏向力”与水池放水时的旋转方向有什么关系?我国房屋大多坐北朝南;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房子都是墙体很厚、窗户很小等等。在教学中,借助与地理关系密切的生活经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
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建构体验性学习过程――关键
建构以体验为过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构“在体验中”进行学习的课堂模式。一定的体验过程总是依赖于一定的体验方式,因而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就必然会在学生的体验方式中推展。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经历成了学习的起点,学生的经验成了学习的背景,整个教学程序的安排和组织也都是围绕着学生的主动体验而进行的。例如通过“创设情境―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产生矛盾―反思提高―主动应用”的学习系统逐渐推展体验性学习的过程,可以确立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并拥有更多发展和选择的机会,从而使体验学习程序化、科学化。
三、建构体验性评价机制――手段
(一)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合理的课堂评价方式是实现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动力保证。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地理学习、探究、进步、发展的过程。选择多元的评价方法,如地理辩论、答辩、图表制作、模型制作、读图分析等灵活多样、开放式的测评方式。从学生参与课堂的态度和质量,分组活动的态度和质量,提出和解答问题的质量,小制作、小论文情况,交流与合作程度,课外活动等各项课目综合地评价每个学生,避免一卷定终身的偏激方式。
(二)鼓励开放性、可争议的见解。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按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去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所以学生在围绕情境性问题所展开的合作互动学习中势必会产生一些“超常规的”、甚至是出乎教师意外的看法或结论。对此,教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享受体验性学习目标――结果
体验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实现体验。“实现体验”这是学生基于体验学习的终极追求和必然结果。根据体验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从具体体验起步,经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运用,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体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体验是核心,学生在行为体验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则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中学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通过挖掘教材,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达到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的效果,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地理素养。魏格纳在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兴建了窑洞等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大自然的有心人,通过对知识、能力的体验整合,达到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发展。
总之,构建“体验性学习”的地理课堂,不只能让学习者获得各种知识的滋养,而且能丰富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 案例教学 成效 不足 体会
地理案例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 选择地理案例,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研究, 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应成为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索,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注重知识迁移,达到预定成效
1.1 知识迁移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热点、来自不同的地域,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综合等各类地理基本技能。但是,案例教学与教案例有着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是学科教学中的更高境界,知识迁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忽略知识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仍然只能算作“教案例”。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 3 第三章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中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是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田纳西河流域是世界上河流综合开发的成功案例,但只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一条不大的支流。因此,从地理学科“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点决不是田纳西河流域,而是河流的综合开发,是从中抽取的一般规律。同样,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等拓展案例的重点也不是流域本身,真正需要学生将本节知识和原理加以运用的具体地域,恰是教材并未涉及的我国的大江大河。因此,知识迁移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
1.2 运用拓展案例实现知识迁移。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手段。如 “荒漠化的防治”一节,“我国西北地区”是教材所选择的典型案例,“非洲萨赫勒”和“前苏联垦荒区”则是两个拓展案例,其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自然环境相似、具体的人为原因也相似,这是荒漠化问题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知识迁移。
从更高层次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来看,在教学中还应该增加关于其他类别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知识迁移。
2.研读课标,避免“教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人点,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分析相同的知识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不小心就会成了“教案例”,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四章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和“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对各类影响地貌形成和变化的外力作用进行类似的分析。因此,若局限于教材内容,仅仅围绕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展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纠缠于侧蚀、溯源侵蚀等名词的含义则更是偏离了教学重点。
3.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重视实践和归纳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途径来记忆所学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效率。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为重要形式。学生围绕一个个高中地理案例,收集地理资料、组织环境资料、分析地理资料来回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而且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当前农村中的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节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原因及对策》案例进行教学。
4.因材施教,注重案例成效
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视野开阔,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然而,案例教学需要在大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薄弱,必然会影响案例教学有效实施。因此,日常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背景资料,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把握教学节奏。同时,应该提倡一例多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加强前后联系,看清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形成综合、完整的地理思维。
5.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有:
5.1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5.3 高中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优劣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呈现一个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见解,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为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资料和力创造条件。为此,教师必须作充分的课前准备,选择典型的又能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的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另外,还要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观点有所估计,使学生讨论不致偏离主题。
参考文献
[1] 卫作辉,王建春.《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中学教育》1999年5.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袁孝亭,王向东.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 No.7-8.
[4] 左世荣,.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 No.7-8.
【关键词】高中地理 概念导学 知识体系
我们国家对标准概念的解析是:“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而德国工业标准则将概念定义为―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无论如何定义,概念都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由某一事物的概念可以相应地延伸出与此概念相关的知识,从而构成相关的知识网络。
以概念为线索的教学,在高三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时,笔者曾尝试性地应用过,觉得效果较好。首先,是对整个单元里每一节中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然后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整理出与各个概念有关的知识要点。以大气运动为例:本单元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以概念为线索,构建地理学科知识有――大气组成和分层、气压、大气热力状况、大气环流、天气和气候等。其次,引导学生找出各基本概念,即有关大气与地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单元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生通过这样的知识整理过程,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且能很快地熟悉知识点,最终能将知识点运用自如,还可以进一步迁移,达到课程标准里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在应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概念导学”的适用范围
“概念导学”适用于高中地理的所有的章节,主要应用在对本单元知识的网络构建上。因为每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既是知识体系,就必然有其相关的名词。而对这些相关的名词概念的理解又是学生掌握整个内容的基础。
另外,单元里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同一知识体系的不同分支,它们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区分这些概念的差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概念导学”指导学生找出不同概念的区别联系是将知识这张“网”织得更坚固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联系越多的知识点,问题就解决得越完善。所以要把知识网织得更大更坚固,还得注意它与不同单元的联系,这就是知识之间的互相迁移。因此,“概念导学”适用于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
二、“概念导学”的核心理念
“概念导学”的核心理念是倡导理解应用,切忌死记硬背。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理解某一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一地理事物,而不能最终转变为自身知识和技能素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不相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让概念和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概念是由若干个科学、精准的词语共同组合而成的,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首先提炼出概念中的中心语,然后再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这样就能主次分明、层层深入地剖析清楚概念中各个要素的含义,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再次,要在比较中辨析概念。有些概念从字面上看,差别并不大,但从本质上看,却大相径庭,落差很大。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区分,学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体系。此时教师可以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加以引导区分,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例如,在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和“城市布局形式”的分类中,名词字眼非常相似――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城市地域形态);同心圆状、扇状或方块状、多核心(城市功能分区结构);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城市布局形式)。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来说,就显得非常有效。
三、概念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概念教学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概念教学的尺度,“淡化定义”,要注意慎用。
首先,强化核心概念,淡化一般概念。对于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要“重锤出击”,使之清晰透彻;对于一般性的概念,大多数只需“轻轻拂过”,了解即可。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
引言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古板,加上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知识范围广泛、知识内容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掌握以及最终地理意识的形成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涵养。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后,不难发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就是终身性。一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形成,那么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其次就是实践性。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方面的问题。最后就是全面性。地理知识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一)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提问
不论是哪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1]。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程改革中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位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生命体的存在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除了要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及趣味性等特点。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激发探究欲。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仔细思考,慎重对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后,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2]。
(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到教材知识的讲解和教学问题的提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有效的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问题不仅不会打扰到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演变水循环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水是怎么循环的,水循环共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四)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发现,如果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融入相关的现实生活实例,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生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高中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融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巨大的差异,再由于教育基础和生活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结语
关键词:地理素养;课堂教学效率;想学;爱学;会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时间变短,要在缩短了的时间内完成以往的教学内容,这就必须向课堂要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提高思想认识
初中生甚至部分高中生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普遍不重视。而且在很多农村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也不重视地理,可想而知,地理教学会是什么样子。所以,首先要让师生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让学生“想学”。
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自身包含了文科和理科,与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天气预报、地震、泥石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等,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生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以上两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他们自身是很有用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去认识,去体会地理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切,那么教师就必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新的师生关系――民主。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赞赏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只要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和学。有的时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抓得越紧他越不肯学,他们就是不想屈服于教师的威严。所以只有师生关系变得民主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就会自愿去学习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教师对地理感兴趣
教师对地理有兴趣,上课就会有激情,就会去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情绪、行动就会感染学生。学生听起课来就比较有精神,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2.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
不仅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有其他,比如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等。地理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初中生好奇心又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有话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昏昏欲睡,课后再去背诵。这样没有活力的课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会对这样的课反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的东西,而没有兴趣,这样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课堂效率就比较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留一些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课外去调查研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让学生去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让他们去找出污染源,再让他们去想方法解决污染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去做了,他们就会感受到河流污染的严重性,就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心,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有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爱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知识。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高效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做好引导者、促进者,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掌握知识,不是被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掌握对其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熟知相关新课改的精神,领会其实质内容,通过考试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给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高中毕业生。
2.熟悉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教材所体现的重点、难点。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中选择了四方面内容: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他三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当前。地理学更趋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深入研究国家建设,人文地理学日益成为地理学的发展重点。新课程中选择了这四方面的内容也正是考虑了这些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课程中的重点。而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成为其中的难点。
3.学习地理,引导学生特别重视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这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纲要。它把人文现象作为该课程的研究主体,通过对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和相关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侧重了对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探索和揭示。人文现象中的空间分布与它的发展演变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地理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下面以高中湘教版地理Ⅲ(必修)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章节内容为例,作进一步阐述。本章在这册教材中属于第一章,放在开头,地位重要,这是后两章内容的基础,不能掌握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就无法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对这两方面的认识,对地理信息的技术应用根本无法谈起,因此,第一章的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在这一册内容里也至关重要。第一章的内容又包含四个小节,即: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其中第一节的内容又是关键的内容,主要讲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了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内容,在这三方面中,第一个是概念,第二第三一些实际情况,这就非常明晰地讲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因此,明确了第一节的内容,区域的发展阶段、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也就相应地容易理解了。那么,第一节的内容毫无疑问成为关键,而在高考中,第一节的几个基本概念就是必考内容了,或以解释题型出现,或以判断题型出现,还可能结合某方面的具体内容,以此为原理加以分析综合。这就涉及到了人文地理的学习了。
4.处理好细化和概化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目录,明确章与节的关系,这样不至于遗漏知识点,而且对所掌握知识能够进行清楚明白的梳理。比如在必修Ⅲ中,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以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研究和应用合在一块复习,第一章的四个知识点与第三章的四个知识点综合概化到一起,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复习,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里的六节内容是本册课本的精华,也是难点,而且是必须细化复习的内容。在这六个方面的区域发展中,都有具体的事例来分析印证,同时,又是综合运用的实例,需要细化复习,但是,在细化中,还需把概化的原则运用其中。这样一直清晰地分解所要复习的内容,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弄越乱。
5.悉心研究高考题型。2012年的高考是河北实施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同样也有小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当前高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主要也是形式上的变化。内容上变化不会太大。2012的河北高考可能会以河南宁夏高考试卷为范卷,但绝对不会照搬,因此可以充分研究近几年新课程高考有关试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尽可能博采众长,突出特色。高考题型的专项突破实际上是根据高考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试题设计形式、做题方法和技巧等来进行专项训练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应该研究这方面的题型,同时加强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方法、步骤、技巧,到达尽可能多得分、得高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