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金融服务标准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服务标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服务标准化

第1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金融体系。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形成有其特有的时代烙印,并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调节作用。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社会层面上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户或者自然人等优质客户,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金融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撑,而金融体系又越来越倾向于服务价值取向较高的客户,中小企业等客户还不能与大中型客户享受到同等的金融服务,甚至被排斥在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之外,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和微小型企业为了生计和发展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被迫接受代价高昂或条件苛刻的其它金融服务,如民间私人借贷、借高利贷等。因此,依靠技术革新和政策支持来推动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向市场提供种类更加丰富、价值更加合理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减少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最大限度地为中小客户群体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

(二)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发展普惠金融是要从政策性、制度性和规范性上破除各种障碍,将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微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拓展,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发展普惠金融就是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将市场资源跨主体、跨行业、跨地区进行有偿移动,提高社会面资金配置效率。发展普惠金融要创新金融服务的手段和方法,让那些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穷人和微型企业获得更平等有效的金融服务,以帮助他们脱贫,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增强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理强调:“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不论是怎样的财富创造者,是国企、民企还是个体经营者,只要靠诚信公平竞争,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普惠金融发展正是要求在金融领域注重体现“人人都有平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这一理念,真正体现“客户第一”的金融服务理念。金融服务的主要宗旨在于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在传统金融中无法正常得到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户以及贫困人群能够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促进社会面人员就业创业,不断改善民生,化解社会面可能积聚的金融风险,促进共同富裕,从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一)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做到深入普及。目前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有时被过度的泛化或者是误读,最主要的表现是认为搞普惠金融就是要政府出钱,搞平均主义,这是被误读的概念。我们认为普惠金融不是一种新的金融体系,而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新型金融和金融服务理念,而这种理念是贯穿在整个金融服务过程当中,它强调更多的是给予更多需要金融服务的对象提供便利有效的服务。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深度和广度,需要各级政府层面和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基础设施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的大力支撑。普惠金融关注的重点是针对需要金融需求服务的对象提供有效的金融需求服务,更专注的是弱势群体,一定不是高收入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主要体现在低收入群体、缺乏行动能力的残疾人等特殊的群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缺乏地区的农民等等。以上种种情况在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和深入,与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还相差较远,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加大宣传和推进力度,推进普惠金融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

(二)普惠金融的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指向,构建较为完整的普惠金融体系框架就是要建立多层次金融需求、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监管有效、竞争适度、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结构和层次都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维系普惠金融体系的规划、发展和持续运行的体制机制还没有构建形成,普惠金融作为政府的职能定位还不清晰;金融保障和服务的基础性架构还很薄弱,中小企业、弱势人群享受金融服务还存在比较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小型社区类便捷型金融机构(网点)的布设和完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与金融服务需求的差距还较大。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都严重抑制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优化机构布局和运行管理。要不断加强金融专营机制建设,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研究将传统金融与现代新兴金融业态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提升和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真正做到金融普惠于民。

(三)普惠金融的商业驱动持续性还要强化和提升。普惠金融是为所有人群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金融的核心之一是商业性,不是政策性,它必须在商业化可持续的基础上,才能够为服务对象不断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给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务提供机会和途径,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金融服务。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在可持续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理论指导缺位,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信用环境不配套、不完整,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形成;内生机制缺乏,发展动力不足,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对称,需求大,供给少,资金的配制不对称,农村地区的存款多,贷款少,资金的失血现象严重;发展信息不对称,与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收集、传递、接受和运用少;金融基础设施保障还不到位,尽管我国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农村和偏远地区与普惠金融的保障要求比差距还较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行业环境,构建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性引导,创新工作思路,激发政府引导、金融机构主导、居民共同参与的发展活力,加强监管标准化建设,制定切合实际的差异化监管标准,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措施,用科学的机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扩大普惠覆盖面与提高精细管理相结合。在中国离开了农村、农业和农民搞任何形式的普惠金融活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者可以说是作秀。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是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是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它的根本所在。让金融服务下沉到最基层,渗透到实体经济末梢,解决传统金融体系覆盖不到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人群、个人消费者等金融服务问题,是普惠金融的又一重要任务。因此要围绕“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普惠金融,扩大普惠覆盖面任重道远,要在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普惠金融推进环境等方面不懈努力。同时扩大普惠覆盖面要加强与精细管理相结合,坚持向管理要效益,逐步推行目标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考核清单的清单制管理,实现创新工作项目化、日常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保障精细化的管理目标。要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挖掘内部潜力,深化转变发展方式,向资本节约、资源节约的发展新路径全力推进。

(二)互联网金融运用与加强风险管控相结合。依托、运用和研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等来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当务之急、之要、之需。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服务行业领域的运用,将大大延伸普惠金融产业和服务链,逐步改变传统金融服务中不合时宜的一些服务方式(如:融资贷款等服务过程中要提供的种种纸质证明、层层进行的人工审核、形式性复查等),大大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从而有效解决“三农”和小微群体面临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让普惠金融服务真正普惠大众。注重运用互联网金融为普惠金融助力的同时,要加强风险管控,要在精细化管理基础上实行金融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在对辖区实施全面服务的同时,联合最基层客户以及社区乡村一道运用高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手段,对网格辖区内的用户、单位进行信贷信用的评估评定。建立先进、动态、标准化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完善和规范风控流程,从信息处理、评审审核、审批贷款、跟踪服务、考核激励等方方面面形成一闭环管理控制链。

(三)健全完善体系与持续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原则,从国家层面和行业监管层面来完善顶层设计,解决普惠金融的理论问题、监管问题,探索成立跨部门的普惠金融工作机制,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并出台专门政策法规。加大对市场协调、信用支持、法规协调、信用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统筹规划协调,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税收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对金融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机制,引导提高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参与度,为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优化普惠金融推进和发展环境,推动普惠金融市场化运作,积极协调地方和金融机构,按照合理、所需、便利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的布设、运用和完善,解决基层最基本的存、贷、汇等基础服务,促进金融资源均衡分布,积极协调银行卡联网通用,坚持在“保本微利”经营模式下,激励和推动金融机构延伸金融服务链,识别和满足新金融需求,多层面地为新金融需求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金融服务效率,使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真正做到赢利与尽责共生、品质与服务并举,逐渐成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第2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区域差异;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59-05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优质、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仍有1696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营业网点。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在以上现状和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区域差异及形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如孙翯和李凌云(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整体和地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状况存在着差异并且农村金融服务与地区经济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李明贤和李学文(2008)从存款、贷款、汇总和保险等方面,综合考虑供给和需求,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进行衡量。杜伟等(2011)在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测算的依据。二是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相关的政策与建议。如唐青生等(2010)对云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网点建设问题,提出了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与建议。赵延平(2011)提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重要性,并从政策性与商业性矛盾、贷款门槛、政策性短板和金融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完善。章俏慧和金献幸(2011)对温州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探寻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障碍,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借鉴。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对农村金融服务评价与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帮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用主观赋值法确定农村金融服务的指标权重,导致评价与分析的结果带有人为主观的影响;二是缺少对农村金融服务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不足,针对各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较少。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一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农村金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以避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检验对不同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判断与分析,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提供基础。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选择

本文选择三类8项具体指标来对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指标是为农村经济主体(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网点和人员数。金融服务包括基础性金融服务(存款、贷款和保险服务)的覆盖状况,用人均数反映各省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状况。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理论上应包括存款、贷款和保险服务的覆盖范围,但因数据的可得性和贷款业务对农村经济主体(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生产具有最重要影响的作用,所以本文选择农村地区获得贷款的农户占比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占比两项指标代表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2、数据来源。本文以201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和数据不全的上海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银监会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多变量族的少数线性组合(新的变量族)来解释全部变量的协方差结构,挑选最佳变量子集,简化数据,提取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法,新变量之间不相关,新变量方差尽可能大,但新旧变量方差和保持不变。主成分析分法的分析步骤比较规范,各原始指标的权重确定不带人为主观意识,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步骤如下:

1、指标标准化采用如下公式:

标准化公式:X= (1)

2、计算标准化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求特征方程λI-R=0 的非负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3、通过λi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第i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该值越大,则说明该主成分概括各指标数据的能力越强,m为全部主成分的个数。表示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k的选择一般是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根大于1,就认为前k个主成分已基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

4、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主成分Fi(i=1, 2, 3… …k)表达式和分值。

5、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

其中λi表示第i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的选取和用excel计算主成分分值。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得到主成分矩阵、特征根、方差贡献率,见表3。

本文主成分的选择以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3%和特征根大于0.8作为标准,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选择4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综合计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得分并进行了分类,见表4和表5。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具体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地区(分值在0.4-1.0之间),包括浙江、内蒙古、北京、天津、江苏和陕西。第一类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开展和服务的覆盖面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地区;这类地区一是经济发展地区,如浙江、北京、天津和江苏。二是在某类农村金融服务业务表现突出的地区,如和陕西省,陕西省因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指标突出,而因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和人均农业保险费收入两项金融服务业绩突出,所以综合得分排在第一类区域。

第二类地区(分值在0.15-0.4之间),包括新疆、辽宁、吉林、山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黑龙江、四川、山东、青海、河北、宁夏和江西省,第二类区域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介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

第三类地区(分值在0-0.15之间)。包括重庆、湖北、甘肃、云南、河南、安徽、贵州和广西。第三类区域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人员配备和业务覆盖面等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较差的区域。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本影响因素的选择

1、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Lgdp)。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是指农村地区各项贷款与农村地区GDP的比值再乘以100。这个指标能够反映金融机构贷款服务投入在某地区能够带动其经济增长的程度,表明该地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代表经济金融化的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是金融资源聚集地区,金融机构属企业性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增加该地区的金融服务。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nc)。根据Kempson and Whyley(1999)研究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相应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能够反应农村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直接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Ac)。即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产值占比从侧面反映了地区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即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发展能够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ons)。农村居民消费水映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如果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意愿强烈,对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汇总和保险等服务的需求较旺,故引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

5、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Edu)。一般认为受教育水平会对金融服务需求有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接受和使用各类金融服务,会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

(二)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双边检验(Two-tailed)来判断影响各地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因素。应用SPSS16.0软件得到以下结果。

1、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Lgdp)对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Lgdp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38,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之间密切相关。如浙江省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118.9,说明浙江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广度和服务深度较强(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得分为0.8276),经济的金融化程度高;反之河南省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仅为21.79,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为0.0987,金融贷款服务资源效率低,金融机构缺乏对该地区金融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该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nc)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Inc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8,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有明显的促进影响,也进一步证明金融服务需求是居民收入的正函数。金融服务的提供是以经济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金融产品能力。

3、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Ac)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Ac对农村金融服务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522,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农村金融服务呈负相关关系,即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的经济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村金融需求有限,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低,金融产品单一。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ons)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Cons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84,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很旺,有利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提供。

5、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Edu)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Edu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为8.32年,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数据的标准差为1.14,差异较小。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实际特点,积极探索、提供适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重在实际效果。要坚持优化服务和风险可控原则,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进和提升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审慎稳健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二)不断引入竞争机构和竞争对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的影响因素上看,百元GDP贷款贡献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机构要服务于农村、农民和农业,但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服务“三农”的基础,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放低金融进入门槛,让更多的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参与农村金融各项服务。竞争机制的形成,能够促进金融资源通过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业务范围,不断提高保障

农村保险不仅包括农业保险,农民对小额人身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的需求都有较强的愿意,保险业务的拓展,一方面可以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提高利润;另一方面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伟,熊学平,石礼娟.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48-50。

[2]李锋.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J].西部金融,2012,(8):26-31。

[3]李明贤,李学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现实考量与分析[J].调研世界,2008,(8):17-22。

[4]孙翯,李凌云.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状况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31-137。

[5]唐青生,陈爱华,袁天昂.云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与网点覆盖建设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8):

179-184。

第3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同质竞争 异质性 问题导向 3C战略三角模型 流动银行

一、金融同质竞争问题的提出

(一)金融同质竞争问题的产生背景

改革开放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与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我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建、中、农)为例,2005年到2009年期间,建行(2005年)、中行(2006年)、工行(2006年)、农行(2009年)相继推行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盈利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下,依托国有控股、实力雄厚的经营优势,采取了机构网点设置扁平化、绩效考核市场化、服务流程标准化、面向客户(企业客户与个人客户)丰富产品种类等一系列经营措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均得到了快速成长,金融经营涉及的内容日趋广泛。但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而言,股份制改造均起步较晚、公司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经营经验需要不断积累,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

问题的焦点集中体现在金融同质竞争所带来的诸多异象,包括:产品设计同质化、硬件设备同质化、经营模式同质化、盈利构成同质化、营销手段同质化等非良性竞争行为。以A银行(我国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例,就我国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以上金融同质竞争行为对市场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A银行、竞争对手、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要利益相关者中谁是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这是一个首要的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找出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并站在其角度思考、分析、诊断问题,所得出的措施与对策才拥有执行者、才能体现价值。下面,将分别围绕主要利益相关者展开探讨。

(二)谁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利益相关者行为简析

1、客户

现今的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如何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赢得客户青睐,这始终是商业银行营销活动的核心。如何赢得客户青睐?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仅仅满足客户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取悦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竞争其实就是围绕者如何满足客户、取悦客户来展开,否则,商业银行将面临客户资源的流失;但是,满足和取悦客户的手段、方式毕竟是有限的,而金融市场上各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期望,取悦、进而留住客户,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竞争手段与方式出现类似、趋同、攀比,即“同质竞争”。客户并不反感金融同质竞争,恰恰相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客户期望(事实上也能够)从金融同质竞争这种争先恐后满足和取悦客户的过程中获得基本利益之外的附加利益(如:金融服务折扣、金融费率优惠、礼品、增值服务等);但客户也不会花费过多精力去关注金融同质竞争,毕竟金融同质竞争不能增加自己的基本利益(如:薪资水平、生活质量层次)。因此,客户不可能成为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

2、A银行

从A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而言,竞争的存在意味着A银行客户流失的危机与A银行市场份额下降的危机,但是,竞争又不可能消除,因而在竞争的压力下、包括A银行在内的众多商业银行都在不遗余力地取悦客户:VIP增值服务、折扣、赠品、试用、费用减免……不一而足、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取悦客户手段的相同或类似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金融同质竞争的日益泛滥,产生了一群被“宠坏”的客户与一群被“累坏”甚至“压垮”的银行干部员工。因此,不言而喻,从A银行的角度来说、虽然A银行自身不可能消除金融市场上的同质竞争(即:不可能决定同业对手的行为与决策),但A银行对金融同质竞争是深恶痛绝的,金融同质竞争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剧了银行与员工的经营压力,乃至损害到了A银行经营业绩与员工的薪资待遇等基本利益。因此,以A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是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

3、竞争对手

金融市场上同业竞争对手(如: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的另外三家)与A银行所处境遇是类似的,在此不再重复论证。A银行的竞争对手也是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

4、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

商业银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监管机构为例:金融同质竞争属于非良性竞争范畴,但尚未触犯到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就遏制金融同质竞争本身而言,范围广、涉及面宽、界定模糊,立法的出台、完善尚有一定难度。目前,银行监管机构最关注的,还是银行内部缺陷、客户纠纷投诉等问题,而非金融同质竞争。

(三)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视角下的目标设置

结合以上论述可见,主要利益相关者中,商业银行是最关注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者,但又不可能依靠外部力量(客户、竞争对手、监管机构)去消除、避免金融同质竞争,因此,只能从自身内部的角度寻找突破口。同质竞争具有类似性、趋同性、模仿门槛低等典型特征,与之相对立的是差异性,即:异质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从内部经营管理优化角度出发、充分塑造和展现商业银行的独特个性与魅力、以差异性形成排他性和独占性,才是应对金融同质竞争的最好途径。综上,笔者将目标设置为:在中短期内(如:一年内)发掘异质性措施以应对金融同质竞争。

二、基于目标解决的问题整理与分析

(一)问题整理

1、界定范围

一旦认同了某个目标(发掘异质性措施以应对金融同质竞争环境),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界定问题范围。问题的范围是指解决问题应考虑哪些内容,主要步骤如下:

(1)考虑约束条件

金融同质竞争问题的约束条件主要有:环境、同业对手、客户关系、员工素质、工作流程、绩效考核、产品功能、服务水平等。约束条件是情景的一部分,并和情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考虑约束条件有利于对金融同质竞争问题解决边界的充分识别与理解,并做出科学选择。

(2)绘制工作范围树

通过绘制范围树,可以罗列研究的主题和子主题、以设置金融同质竞争问题的诊断边界。但是,范围树构建可能使用到的分析框架是众多的,如何合理、恰当地选择分析框架?通过本文之前的利益相关者行为简析可以看到,客户、竞争对手均是金融同质竞争问题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笔者结合日本战略研究领军人物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提出的3C战略三角模型——公司自身(Corporation)、客户(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ion),构建了范围树(见图一)。该图确切展示了为实现目标,公司企图追求什么。它给予了我们讨论为达成目标所需条件的机会。

(3)构建问题树

问题树是对于目标可能如何达成所预估的建议加以组织。换言之,即:从任务目标开始(在中短期内,发掘异质性措施以应对金融同质竞争),而后按照范围树的原则形成一个关于所预料建议的层次结构(见图2)。

2、构建假设

当然,问题树中所给出的建议毕竟属于“预估”的范畴,需要在构建假设环节中进行论证、甄别。那么,围绕A银行能否在一年内发掘异质性营销措施这一目标,合理的假设如何来构建呢?具体而言,基于范围树与问题树框架、从什么地方寻求异质性突破并建立模仿门槛,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实问题。可以考虑的途径有如下几条:

(1)假设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途径来寻求异质性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主要有:提高客户可量化利益,诸如:提高客户投资理财收入、增加获赠礼品的经济价值等;提高客户非量化利益,诸如:改善客户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优劣程度(理财沙龙、理财资讯、各式联谊会、增值服务)、提高客户心理需求满足程度、节省客户自身资源(时间、金钱)等。但是,这其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满意陷阱”。据美国贝恩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宣称满意或很满意的客户,65%~85%会转向其他公司的产品,这种高满意度、低忠诚度就是所谓的客户“满意陷阱”,客户高满意度、低忠诚度的现象并非完全归因于商业银行工作做得不够或不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客户与银行合作关系的逐利性。客户与银行间没有永恒、纯粹的朋友关系,通常意义上讲的客户与银行间的朋友关系,其实质是在与银行的合作过程中,客户过去和现在获得的可量化利益与非量化利益让客户自身感到的愉悦和满意程度在当前的延续以及未来的变动(程度提高、持平或降低)。

二是对手模仿。例如:一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沟通从而间接了解到进而模仿竞争对手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的一些亮点方法与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途径并不能够寻找到有效的异质性措施:一方面,客户满意并不意味着客户忠诚;另一方面,即使是通过提高满意度进而促成忠诚度的那小部分客户,也面临着竞争对手的激烈争夺与竞争措施模仿。

(2)假设通过在金融细分市场(如:信用卡市场、理财产品市场)超越竞争对手的途径来寻求异质性措施

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悖论:当A银行通过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如:集中一点战略),终于在金融细分市场超越竞争对手的同时,其实也埋下了被竞争对手超越的伏笔——暴露了A银行由于竞争优势所带来的超凡表现,从而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跟踪、仿效。并且,就我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建、中、农)而言,实力相当且缺乏占据明显优势的行业领军者,要想短期内(如:目标设置中提出的一年)在金融细分市场(如:信用卡市场、理财产品市场)超越竞争对手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假设通过优化、创新A银行产品或服务的途径来寻求异质性措施

具体而言这涉及到问题的两个方面: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功能、增加或改进金融服务项目的内容。但是,优化与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产品功能或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层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也是表面上的、暂时性的。因为,一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可以自由地进出其竞争对手的营业网点,找到产品定价、产品功能介绍、促销活动、金融服务项目、金融服务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但他并不容易搞清楚这些表象背后的过程,诸如:业务操作系统、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服务提供过程以及那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因此,如能将异质性措施更多地基于组织能力、基于商业银行各项资源和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上,那么这就将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模糊化了,也使模仿者的模仿行为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服务相比于产品具有无形性、服务过程易逝性的特点,并且如果不刻意创新服务、标新立异,而只对原有服务进行服务过程的整合、优化,还可以节省服务创新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因此,基于企业各项资源和能力相互作用以优化或改进金融服务提供过程,是可以发掘出异质性措施的。那么,这一假设是否可行?具体怎样操作?下面将开展进一步分析。

(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供过程主要靠实体渠道(如:一线营业网点、VIP理财室、机关各业务条线设置的客户接待室)、虚拟渠道(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ATM取款机、CRS存取款一体机)这两大渠道完成。从金融同质竞争视角来看,这其中存在着明显弊端从而给竞争对手的模仿行为提供了巨大空间——两大渠道所依托的资源清晰化程度高、流程标准化程度强,因而可复制性强。以实体渠道中的一线柜面服务为例:大到营业网点布局、营业大厅装潢、LOGO设置、桌椅、板凳、沙发,小至每一个柜员的服务用语、服务动作、工作着装、业务办理流程、服务情景……能标准化之处都尽量标准化。但标准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值得充分肯定的是,标准化能够体现规范化、展示员工与商业银行的专业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但另一方面,这种建立在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基础之上的标准化本身就隐藏着同质化、可复制性的倾向,标准化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组成因素让更多的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知晓,然后商业银行会发现,他们花了巨大努力、试图通过标准化模式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也采用了,从而与商业银行战略者们原来期望相背离。

那么,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供过程是否还能够依托其他渠道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笔者把基于企业各项资源和能力相互作用以优化或改进金融服务提供过程的具体形式构想成MSV模式(见图三):流动银行(mobile bank)+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虚拟组织(viRualorganization),其中:

1.流动银行:是能够独立的、流动的银行综合营业网点,打破了传统实体网点受辐射区域限制的不足,可以迅速实现金融服务半径的延生和扩展,以全面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这种流动银行由美国田纳西州杰克森市的第一国民银行推出,由一部安全、特制的卡车改装而成,卡车的每边各设置两个出纳窗口,卡车每天都在购物中心、工厂、商业繁华地段、社区、学校之间巡回,上门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流动银行在时间安排、辐射半径、行驶进程、服务情景、服务场所等均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与多样性,能有效避免竞争对手在服务过程中的跟踪、观摩、参考,在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方面(建立模仿门槛)具有天然的优势。

目前,我国也有这种流动银行雏形的出现(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临时搭建的银行——“帐篷银行”),但仅限于非正常时期使用与运营,尚未持续性地深度发掘流动银行在改善客户服务、降低成本核算方面的日常价值。

2.战略联盟:指的是基于共同利益,在目的地、营销目标、营销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动银行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以承诺为特征的合作活动。

3.虚拟建设:1996年,美国发明者协会第一个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运用到金融领域,是指相互独立的流动银行等多个伙伴可以组成联盟性的虚拟银行,每一个伙伴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诸如:策划、营销、培训、服务、内控等方面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三、基于MSV模式的异质性对策措施例证

案例一:现场金融服务,助力农业贷款

2012年春耕时节,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农村信用社组织5只支农小分队巡回全镇46个行政村,通过设立“流动银行”“挎包银行”等形式,为当地农民提供及时、周到、便捷的信贷服务,全力支援春季农业生产。截止到当年2月18日,已累计发放春季支农资金80余万元,扶持农户购买农用机械112台(套),化肥160多吨,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良种11万公斤,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银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简评:这是商业银行基层营业网点通过整合人力资源、信贷资源、财务资源,上门服务、现场服务的实例。其中的5只支农小分队初步具备了流动银行的雏形,但在服务规模、服务内容、风险防范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案例二:发挥联合优势,共创品牌效应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工行深圳市分行9个一级支行共派出包括营业主管、理财经理和柜面服务人员在内的70余名专业服务人员组成多个“流动银行”,通过“流动银行”走访了龙岗人民医院、深圳地铁、广深铁路等13个奋战在大运服务一线的企事业单位,向这里的一线人员提供了上门金融服务。

简评:这是商业银行二级分支机构运用流动银行的理念,通过多个流动银行的支持与配合,向对公客户、个人客户提供较大规模金融服务的实例。在打造品牌效应、提升社会美誉度与增加经营业绩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两点启示

(一)流动银行+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的异质性措施,能科学、合理地对应金融同质竞争。尤其是流动银行,它弥补了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不能实现客户与银行面对面交流的不足,代表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服务过程创新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避免“流动银行”概念的滥用。流动银行是能够独立的、流动的银行综合营业网点,可以办理银行实体营业网点所能办理的全部金融业务。而外出驻点宣传、金融知识讲解等,并不能称其为流动银行;即便是上门金融服务(如本文所列举的两个真实案例),所提供金融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也是有限的,只能称其具备了流动银行的雏形,尚需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4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农村金融服务站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农村金融服务站点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但是,正是基于其现有的功能及特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实际运营中存在以下几个潜在的风险点: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是从消费者(储蓄人)手中获得资金并将它借给需要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中介(包括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资基金等)统称为金融中介,其设立由相关法律赋予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一般由人民银行组织相关金融机构设立,虽然是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媒介,并不具备储蓄投资转化的功能,其实质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中介。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服务功能,尤其是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可以为农户办理小额现金存取服务,更加强化了服务站点金融方面的特性。因此,功能的多样化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与银行机构网点功能的重合和界限的模糊化,容易对金融知识储备相对缺乏的农户产生误导;尤其是在各地服务站点名称不一、百花齐放的情况下,更容易混淆视听。一旦农户混淆两者的概念,误将金融服务站点当作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在出现经济纠纷或问题时,部分金融机构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在相关委托关系终止后,一旦服务点利用先前的权从事违法活动,银行机构也可能依据《民法通则》产生法律责任而承担相应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资格准入门槛。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基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制度安排,为充分发挥其范围经济效应,目前对其从业人员并无明确的准入门槛要求,均是驻村便民超市、农资站等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仅接受了有限的培训;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站点过程中,银行机构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兼职工作人员无法主动建立有效的工作考核机制。此外,由于服务站点通常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乡镇一级的银行机构网点很难及时跟进日常巡检和业务指导,服务站点的经营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因此,准入门槛和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日常经营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实际中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方面,从业人员业务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单边账等情形的出现容易引起农户与服务站点间的经济纠纷。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位,服务站点工作人员一旦获悉农户的银行卡密码等核心信息,容易产生多转少付、盗取银行卡资金等不良行为,给农民带来资金损失。金融风险的聚集地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点,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在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中,在机具布放、机具通讯、维护宣传等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根据目前有关规定,基于惠农的目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费标准较低,导致服务站点亏损状况较为普遍。以某大型银行的一个二级分行为例,该行2011年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入14.3万元,支出45.9万元,亏损31.6万元,即使将基础设施投入按4年折旧摊销,仍亏损10.8万元。在成本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一方面,无法保证银行机构基础投入到位,如在监控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打折扣。近期一项对241个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调查显示,82%没有配备保险柜或保险箱,90%以上没有配备验钞设备,安防设施非常落后。因此,一旦银行机构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或缺位,服务站点极易成为金融风险防控的“低洼地带”,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管理漏洞从事套取现金、洗钱等违法违规活动。另一方面,无法调动银行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在日常巡检和业务督导没有持续跟进的情况下,服务站点有可能利用银行机构的声誉和信用,从事违规揽存、非法集资等活动。促进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充分、推介金融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是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重要功能内容。但是在实际中,服务站点大多是利用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网络实现资金划转与给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而其服务对象多为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金融知识相对贫乏,对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安全使用知识更缺乏了解。因此,这些服务对象在接受金融服务站点提供的转账或取现时,更容易对服务站点的操作产生误解,容易与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发生纠纷。一旦出现纠纷,银行机构难以主动提供有效的监控信息进行举证,很可能处于不利境地,给自身声誉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风险防范建议

第5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网络金融;互联网技术;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1.网络金融概述

网络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迄今为止仍未形成一个被业界公认的定义。网络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结合的产物,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和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相比,网络金融具有参与度高、成本低、操作便捷、形式广泛等众多优点,这使得网络金融在这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网上银行、支付宝等一些网络金融服务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社会大众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不断加深,网络金融必然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其发挥的作用也日愈明显。但是网络金融发展也面临着网络安全、网络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及时地采取措施规避这些风险,才能为网络金融提供可靠的保障,网络金融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

2.1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其产生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金融得以实现,互联网技术是网络金融的基础,牢靠的基础使得网络金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网络金融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节省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金融行业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互联网反应迅速的优点,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用户的等待时间,其能够更加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网络金融网点和业务种类,这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还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日常生活。

2.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是其产生的原动力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加快一体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金融行业快速性、安全性、便捷性等多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网络金融就是在这些因素驱动下的产物。网络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金融行业能够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的发展。

3.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3.1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日益丰富

网络金融通过借助数据库和数据处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如今的早已被大众熟悉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服务已经相当成熟,与此同时新兴的网络结算业务也有巨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等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金融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只有坚持顾客为上的服务宗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让更多的人选择网络金融,才能让金融行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一体化服务平台迅速发展

一体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工作效率,其也可以有效地节省用户的选择时间,使得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相关的金融服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的一体化进程应该不断加快,只有有了一个将众多资源整合在一个一体化网络金融平台,网络金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具有的优势,才能更加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要想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企业必须加大合作与交流的力度,要对当前的市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改造,只有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才能让这个一体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更具市场竞争力。

3.3服务品牌的认可度日愈提高

随着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多的网络金融服务者的出现,这会使得网络金融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更多网络金融服务者的出现,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用户也会对不同金融服务者提供的服务进行比较和选择,这对金融服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金融服务者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品牌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才能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同,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服务品牌的建立是网络金融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更多地在安全、信誉、技术等方面更受用户认可的网络金融服务品牌。网络金融服务品牌的建立,不仅有助于该品牌自身的发展,还有助于带动整个网络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网络金融的一个主要方向。

3.4网络金融的个性化和标准化的特色日愈明显

网络金融的服务对象众多,而不同的客户往往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网络金融服务者更多地从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网络金融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服务,这要求金融服务者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为客户制定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当前的网络金融服务由于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而稍显混乱,这不仅降低了网络金融服务的工作效率,还不利于保障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随着网络金融客户和网络金融服务者的不断增加,标准化的服务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其也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4.网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简介

4.1网络技术风险

网络金融由于对互联网技术有强烈的依赖性,故其网络安全也必然会影响到网络金融的安全性。由于互联网的环境复杂,网络安全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威胁,这都可能给网络金融服务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网络安全出现问题,客户的密码就可能被别人窃取,其财产就会受到严峻的威胁。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安全性,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尽最大努力保障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让客户没有后顾之忧。

4.2业务管理风险

业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随着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诸多非传统金融行业开始涌入其中,这使得整个网络金融行业异常混乱,缺乏一些统一的行业标准。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对各种潜在的风险不够重视,这都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上,很多网上理财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在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只强调产品所能带来的高回报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时,必然会引起客户的强烈不满。其次是很多网络金融提供商都没有准备应对各种风险的预防性操作,例如采用在选用信用支付业务时,一般都是先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垫付,故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在网络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网络金融服务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更加安全便捷地为客户服务。

4.3法律政策风险

近年来,网络金融发展迅速,相关的部门也出台了诸如《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网络金融的市场环境变化迅速,而这些法律大多数都是基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制定的,其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故当前的网络金融市场还是存在较多的法律盲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在出现问题时交易双方很难通过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当前的网络金融电子支付中通常都是采用协议的方式,但是这些协议往往没有对双方的责任进行详细的划分,如果在支付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一般都只能采用仲裁方式解决问题,这难以使客户的利益得到可靠的保障,故不完善的法律政策对网络金融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5.规避网络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5.1努力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互联网是网络金融的基础,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故在网络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应该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保障,网络金融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5.2加强对网络金融的监督管理

由于网络金融行业的环境复杂,相关的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又不是很完善,故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网络金融的监管力度。只有有了更多的监督和管理,金融服务提供者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

结语

网络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网络金融行业的不断成熟,必然会更加快速地发展,但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潜在的各种风险,只有如此网络金融才能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一、影响个人金融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人金融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自身的需要和其支付能力两部分。其中,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是人自然属性的一种体现,是由人的年龄、性别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人,人的精神需要往往因为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并随之改变,也可以视作为人的社会需要。本文选取年龄作为人生理需要的代表,职业作为人社会需要的代表,收入水平作为其支付能力的代表来建立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函数,即D=F(A,J,I)。其中,D表示需求,A表示年龄,J表示职业,I表示收入。

首先,在不同阶段的年龄段中,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成年之前的金融需求基本以储蓄和结算为主;成年后不管是继续接受教育还是进入社会就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多元化,贷款和投资需求开始逐渐增强,此时所需的金融服务品种相对来说达到数量最大、要求最高;退休后,个人对金融服务功能的需求又开始逐渐减弱。其次,从社会需求看,不同职业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同的金融需求。例如,同样月薪的白领和出租司机的金融需求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倾向于个人发展需求,而后者在储值保险等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最后,收入水平高低是制约个人金融需求的重要因素。低收入群体对金融产品要求相对较低,与投资相比则更倾向于储蓄需求,主要以储蓄和日常结算为主;中高收入阶层则对琳琅满目的金融商品日益关注,除传统金融业务外,会运用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现代金融工具,同时,在品种和品质上会有更高的要求,投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二、以个人综合账户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可分为保管(储值)、结算(出纳)、融资(贷款)和投资四大类。这些金融业务都可以通过个人在商业银行开立的个人账户来实现。本文所提出的个人综合账户其设计思想是以银行卡为媒介,将储蓄、贷款、结算、投资和收付业务等有机组成,借助柜台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传递渠道,实现个人金融业务功能的综合化。该综合账户主要由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和储蓄投资账户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账户是结算账户,即承担客户资金流动并实现分配的功能。此外,基本账户也是保管账户,每期资金运用的余额和活期存款都计入该账户。贷款账户是指客户从银行取得货币资金所需要的账户。贷款账户中资金的流入是指取得贷款后从银行机构得到的资金,以及来自于基本账户的用于支付固定贷款利息的资金。资金的流出主要是指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归还。储蓄投资账户是按银行资金管理的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原则设立的账户。在储蓄投资账户下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可以设立如储蓄账户、基金账户以及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子账户。贷款账户和储蓄投资账户分别通过基本账户实现资金的流动。该三个账户共同构成一个综合账户体系,成为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账户基础。商业银行各种金融服务业务都依托于该账户体系。

以个人综合帐户为基础,再结合不同年龄段以及同一年龄段由于职业或收入水平不同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差异这一特点,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即体现在金融服务的不同组合形式上。挑选不同的金融服务并加以优化,这就是综合服务平台产品化的过程。

三、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产品化

所谓产品化服务,就是形成一套成型的程序和模式,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服务产品化后,服务就可以复制,当成模式进行推广。服务的标准化和流程化,一方面提高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银行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服务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服务转变成管理服务,银行不仅仅作为一个提供资金流动服务的机构,它更承担了个人资金管理者的角色。这一转变也体现了中资银行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与国际先进的银行管理水平靠拢的趋势。

不同年龄、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客户可构成无限多的金融需求组合。无限多不同类型的客户要用有限多产品来满足。个人金融业务如上所述可以划分为保管、结算、融资、投资四大类,不同类型客户其服务品种都只是在这四大类中选择和组合。因此,有很多的选择都是重复或者类似的,这就为我们预先设计各种个人金融服务产品套餐提供了依据。

在套餐设计中我们采取“两头限定中间补充”的办法。即先设定一个“全功能”套餐和一个“最基本”套餐。全功能套餐包含所有个人金融服务的产品,而最基本套餐则是功能最简单的个人金融服务产品。在个人金融业务中,基础套餐由结算和保管两部分组成,相对应需要用到的账户是基本账户,其余两个账户可以暂时不开通,视以后需要再进行使用。而全功能套餐需要包含的金融服务有结算、保管、融资和投资,相对应用到的账户是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和投资账户。确定了两头后,中间套餐就是在基础套餐上添加各种金融服务组成新的套餐,而套餐中要用到的账户也随之增加。根据账户各种组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A表示只有一个基本账户套餐,B表示包含基本账户和投资账户的套餐,c表示包含基本账户和贷款账户的套餐,D表示包含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和投资账户的套餐。由于各个账户下面还有二级子目或是三级子目,因此在B、C、D三大类下还可以分别有各自的具体套餐形式。

本文用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级别的贷款授信额度,用a、b、C分别表示投资账户中安全性账户、流动性账户和收益性账户,用数字1、2、3分别表示贷款账户中的甲级授信额度贷款、乙级授信额度贷款和丙级授信额度贷款,用小写字母s表示短期贷款,t表示长期贷款。各类套餐形式如表1。

表1中是所有套餐的排列形式。如B(ab)套餐表示包含基本账户、安全性账户和流动性账户的套餐;C(2t)套餐是指包含基本账户和长期贷款账户,额度是乙级的套餐;而D(abcls)指的是包含基本账户、安全性账户、流动性账户、收益性账户、短期贷款账户并且额度为甲级的套餐。

A套餐最主要适用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该类型客户由于所能运用的资金较少,一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另外两个账户的金融服务;B套餐比较适合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客户;D套餐较为适合事业、家庭都步入稳定期的中年人,他们一般收入稳定而且较高,因此,这部分的客户对储蓄、投资和贷款的需求都会比较大。D套餐中的D(ablt)、D(ab2t)、D(ab3t)比较适合处于青壮年期的客户,他们面临结婚、买房、买车等人生重大支出,因此贷款需求较其他需求更为突出,在投资方面也以定期储蓄、买卖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为主。而D(abels)、D(abe2s)、D(abe3s)、D(abelt)、D(abe2t)、D(abe3t)的适用人群是事业比较成功的高收入人群。该类型客户由于占有资金较多,在各种金融服务品种当中都能分配到一定的资金。由于存在其他类型的投资以及二级子目内还可增加三级细目,如在流动性账户里面还可以增加货币市场基金账户和国债账户,客户在选择具体的金融服务品种时将具有自,可以自行选择或者调换服务品种,这是客户个性化的体现。

从成本理论上讲,套餐中包含的账户越多,银行的经营成本就越大,因此出于成本回收等的考虑,银行可以根据账户数目和种类计算年费。理论上来说,当账户数目达到一定量后,成本会开始下降,这是规模效应在账户体系中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定价中虽然每个账户都有其自身年费,但是总的年费不是各个账户年费的加总,而是各个账户年费加总后再乘以一个百分比的值。这个百分比则由各个银行根据其具体的经营成本来决定。

第7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诸城市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站简介

诸城金融服务站是由政府主导、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设立在社区一级的代办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金融咨询机构,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征信建设、非现金支付结算、国债知识宣传、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知识宣传等业务的办公场所,其目的是满足农民对存、贷、汇、支付结算、中介、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诸城市的208个农村社区已全部开通金融服务窗口,实现了金融服务在社区范围内的全覆盖。

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建立主服务银行制度和运行、报告、交流及奖惩等基本制度来保证金融服务站的运行。其中主服务银行制度即是将最早选定并在该社区开展业务的银行作为该社区的主服务行,由其负责建立该社区的金融服务站,并在该社区全面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在金融服务覆盖全部社区之前,其他银行不得将该社区作为其主服务行,但可在此开展业务。由政府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共同组成“社区金融服务协调小组”,各相关银行定期对服务站的金融服务基本情况、贷款发放情况、自助设备业务情况、金融咨询服务情况等向其汇报(见图1)。此外,政府对银行通过服务站新增的贷款,每年按增加额的0.5%予以风险补偿,人民银行对相关银行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的支持。

贷款是基础金融服务中最复杂的一项,图2所示是社区农户资金需求反馈流程。农户将资金需求情况反映至金融服务站或者社区服务中心,协理员或客户经理会到农户进行审核,然后将情况反馈到相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会根据上报情况做出是否放贷的决策,并将决策结果信息反馈至农户和社区征信系统。其他咨询、业务大都也遵循这样的流程,区别在于社区的客户经理或协理员大都能解决农户的这些需求,不需要再到银行网点办理这些相对简单的非现金业务,在社区范围内就能解决。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针对金融服务站作为非正式的金融机构不能办理现金业务的限制,开发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来办理小额存取业务。农民可以利用农合行安装在支农协理员家里或者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包括基于信通卡、一本通存折或活期存折的小额现金存款、转账、定活期互转、查询、补登存折、口头挂失、自助缴费、信息等常见业务,也可以办理新农保缴费、中间业务缴费、惠农补贴的支取,公共信息的查询等业务。截至目前,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在社区共计有243台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服务站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本文在诸城市选取了枳沟和百尺河两个镇为调查地点,随机调查了40户农户,针对其基础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需求程度、供给评价等方面展开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并对当地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潍坊银行等相关机构负责人和所到乡镇党委办公室和社区服务站负责人员以及客户经理和支农协理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文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出发点,认为基础金融服务具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特性,故借鉴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的基础性、迫切性、广泛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为框架,结合SMART原则以及PM&E方法制定出的金融服务站公共物品属性分析指标(见表1)。其中,基础性指对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生活所必须;迫切性指服务项目关乎目标群体最直接、最现实和最紧急迫切的利益;广泛性是指项目会影响到相应社会范围内的每个家庭及个体;可行性指服务的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财政能够承担。

基础性

金融服务站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对于农户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准公共物品。首先,关于基础金融服务重要性排序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有子女在外地读书和有成员在外地务工或经商的家庭将汇兑服务放在了第一位;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家庭则将贷款放在了第一位;而大多数以务农为主的家庭则将存款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基础金融服务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从表2农户对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情况和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来看,37%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很需要各类基础金融服务,其中存款服务的需求达74.5%,占第一位,这是由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缺失,农民将储蓄作为防范风险的手段决定的。农户使用最多的基础金融服务是存款和汇兑服务,这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一致,贷款和业务使用的相对较少也说明了农民面临着金融排斥。最后,从表3也可以看出,基础金融服务至少对86%以上的居民生活会产生影响。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少有人表示完全不需要基础金融服务,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使用过基础金融服务并且基础金融服务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都表明了金融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的服务具有基础性。

第8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继续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着重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提高承办企业配送能力。加快推进农家店“一网多用”,扩大药品、电信、邮政等产品经营,提升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商业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金土地店店通”工程,支持承办企业与农家店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打造信息畅通、配送快捷、管理高效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体系。

大力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有步骤地进行升级改造。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大型批发交易区、质量检测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信息采集和冷链物流系统。鼓励农贸市场改善经营环境,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推广《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充分发挥第一批标准化菜市场的示范作用,培育一批环境整洁化、价格大众化、商品品牌化、量器具统一化、消费安全化、设施人性化的企业。

第9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

经济金融政策的传导者。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末梢,对国家实施经济金融政策,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市)支行需要适时向地方党政通报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使其及时了解掌握每个时期的国家金融工作动向,为地方经济决策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在当前县域金融改革仍未到位、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县(市)支行密切关注县域经济动态,配合地方产业政策的实施适时对银行机构进行窗口指导,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高度关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加强和改善支农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的作用。

县域经济金融信息的反馈者。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对基层人民银行包括县(市)支行的经济金融运行统计、分析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市)支行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数据分析透视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跟踪调查反馈国家经济金融等政策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县域金融工作的协调者。县(市)支行的职能作用之一,就是协调好地方党政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促进地方党政与金融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县(市)支行应充分考虑并根据基层人民银行工作职责的要求,把握、协调、处理好与相关各方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银行的职能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县域金融稳定的维护者。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县(市)支行在预警分析、判断和协调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需要县(市)支行积极结合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研究建立县域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县域金融风险状况,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工作机制,形成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工作合力,确保县域金融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