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
计算机最早是在美国发明出来,世界上的首台计算机于20世纪问世,人类的信息化时代也是从那一时刻正式步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科技发展到现在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制造成本越来越低,开始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经过长期的研发设计,计算机已经由单一领域的发展转向多元化的领域发展,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国家的经济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对于计算机科技发展史的研究
1946年美国生产出全球首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巨大,占地面积大,重量重,同时成本高、运行速度缓慢。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政府部门与部分大型企业公司开始配备上少量计算机解决关键性问题,英特尔思维中央处理器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进步与发展。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诞生,计算机的成本降低,同时计算机技术开始在一些其他领域应用,一些小企业和部分家庭也开始用上了个人计算机。现阶段,在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科技仍然出现在军事、科研等国家机构继续深入发展进步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计算机向微型发展,并开始逐渐融入各个行业当中。
2为什么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飞速发展
2.1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需求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计算机科技也有了巨大的提高。二战特殊时期因为有着大量的数据信息等需要大量高端计算机的参与,于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设计,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现阶段,计算机正在逐渐普及,同时政府机构、军事机构、教育机构等许多领域都对计算机有十分强烈的需求,一些特殊的高端机构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储存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计算机研发领域,只要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研发出新技术就会获取大量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都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是促进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信息共享的发展基础
信息共享是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信息共享加快了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速度,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任何新型技术的研发都会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与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新技术的开发周期。
2.3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得到了很多的设计灵感与新的理念,同时可以在新的设计上运用这些刚刚诞生的新的理念与设计灵感。理论上的内容要想正式使用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在实践检验的同时又经常会发现产生一些新的技术或者设计灵感,这就会极大地带动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产生,同时在实践的检验过程中常常会找到一些不对的地方,对这些错误进行改进、创新又会诞生出新的技术,然后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会极大地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当计算机的新技术成熟以后,也会对下一代新技术的出现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2.4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
计算机技术与各行各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也会间接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与繁荣。应将计算机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促进各行各业的进步与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成为科学技术的基础。
2.5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各行各业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对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产生与进步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很多行业中,计算机新技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力极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有可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因此,许多行业间经济的竞争已经渐渐转变为计算机新技术间的竞争。同时计算机行业在很多其他学科中也在快速进步、融合、发展,这也促进了计算机科技能够更好的解决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了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
3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3.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
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有着独特性,市场经济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的影响十分大。程序语言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种版本的程序语言。在现在,计算机软件科技的关键发展趋势就是工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互相结合,它的发展与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3.2计算机科技不断环保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断的对计算机的储存容量和运行速度提出新要求,计算机的能耗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也在不断的加长。为了降低能源的消耗,引进“量子”“光子”等新型计算机设备,取代以往的硅架构计算机。在制造计算机的材料选择上也要有规划,尽量使用可回收材料。
3.3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渐智能化
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就是上网,在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是关键。现在的人们都通过网络汲取有用的信息,对自己进行学习提高,不断地自我完善,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开拓自己的眼界。当代大众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智能化解决种种问题,这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文明的发展。
3.4计算机科学技术向人性化发展
计算机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让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人与计算机更有效的交流,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在计算机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以便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占据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飞速发展是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需求,也有着信息共享的独特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坚实稳定的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各个领域行业竞争压力下的必然结果。根据分析与研究,计算机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智能化、环保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燕凤.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93~95.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起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申报学校(盖章):_____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制xx年x月
填写说明:1.此文要求a4纸打印。2.合同编号由教育部科技司按项目编号编制。3.项目的组织部门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4.项目合同的甲方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合同的乙方为项目承担单位。
一.重大项目主要研究内容(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大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内容及考核目标第一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大项目经费预算1.经费投入预算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算数(万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费支出预算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额(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育部拨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承担单位自筹 分类16.其他 分类2合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同签约各方主管部门(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一、对数学课题学习的认识
1、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必要性
各种测试与研究表明,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创新精神与创造性较差;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自觉性、积极态度等发展不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而课题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且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虽然课题学习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经验,做一些无用或者走一些弯路,就不需要这样做了。这样会让学生失去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机会。因此,在教材中编制一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展开专题研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特别是现阶段广大师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经验相对缺乏、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教材中设计一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显得很必要。
2、数学课题学习的可行性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课题学习的精髓,所以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课题学习而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之一,而课题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具备了较强的这种能力,学生是不难应付各种考试的。因此,我们不用因为担心课题学习无法考查,而放弃课题学习的教学。所以数学课题学习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题学习在具体教学操作中的探索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已经注重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但"课题学习"更具深刻性。"课题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课题学习希望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作用。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中,明白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实施课题学习教学中应考虑的几点:
1、选题: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内容既要有数学知识方面的,又要有实践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图形的镶嵌》时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实例,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时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最后才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由于结合实际,又注重阶梯性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体现题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素材选择时还应关注问题的数学性,力图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数学拓展已经成为可能。
2、时间的安排: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把课题学习与教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我在《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这一课题学习时,首先提前一周以短周期作业的形式下发第一组课题给学生:
(1)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2)如果设这张正方形的纸边长为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应怎样计算无盖长方体的体积?
(3)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h的增大,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如何变化?怎样才能直观而形象的表达这种变化?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2-3天的时间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然后进行班级的汇报与交流。同时我还注意深入合作小组摸清学情,鼓励学生针对课题答疑,鼓励同学间批判性地倾听与思考,勇于尝试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等。学生汇报交流时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发表困惑,还可互相间提问、互相解答。对于学生的想法,我也注意给予了一些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从而使同学们获得对正确的探究方法、探究方向更明确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得到的结论应用到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粉笔盒,如果要装的粉笔多一些,应如何制作?
在第一课时汇报与交流结束时,发放第二组探究问题:
(1)用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纸片,你能制作出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吗?
(2)阅读课本p235-236
(3)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有什么猜想?有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同样要求学生通过2-3天的探究撰写课题报告,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在第二课时汇报交流前,要收齐学生的课题报告,通篇阅读后,给部分同学恰当而有分寸的引导,适当安排发言次序,使同学们的结论由易到难地出展示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老师恰当的指导,这样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课题式作业+分组探究模式:适当布置给学生一些的课题式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学习小组,确定组长。组内可分工负责,完成课题作业和进一步研究。以上列举的各个实例始终都贯穿着这一模式。再如:我在设计《拼图与勾股定理》这一课题式作业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的拼接,让他们在轻松环境中操作、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等。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亲身实践并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间的情感。这正好体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精髓所在。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再加上认真去实施,不断的探索,你就有更多的体会和惊喜了
4、撰写研究报告:由组长主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结果是否完成预定的计划、能否得到想要的信息、收获与困难等方面,将各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写成研究报告。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引者的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课题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课题学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让学生成为课题学习的主人。
通过课题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用数学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亲身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学习进行体验和积极探索;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各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开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从而在课题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2、课题学习不能急功近利,重在过程。
对学生来说,课题学习极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的指导要具体一些,问题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课题学习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另外,课题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不能以有正确的答案为满足,要让学生在数学课题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其乐趣。
3、课题学习要精细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技术文化;四大奇器;复制;文化自信
1“奇器”成为传说的论证
江晓原先生及其对武王伐纣历日的推算,是引领历史学出身的笔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兴趣的“第一功臣”。他新近出版了大作《中国古代技术文化》,笔者读后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不敢苟同之处,最典型的就是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指南车、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和司南这“四大奇器”基本都是传说这一议题。江先生书中的观点是,要真正复制这些古代仪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复制品要达到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功能;(2)复制品不能使用古代记载中不存在的技术手段。据此,司南不符合第二条;候风地动仪至少不符合第一条(近些年地震频发却未能预报);水运仪象台复制者众多,而且往往缩小了比例,但至今没有一座能够真正依靠水力运行。江先生遂将“四大奇器”的情况归纳如下,见表1。于是,江晓原先生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一书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只有指南车复制成功,可以相信古代确有其物;而司南、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三器,迄今为止只能认为是古代的传说,即使确曾有过,其功能也只是传说。除非今后司南得以出土或真正复制成功,结论才有可能改变。
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笔者有幸聆听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科技史》讲座。张所长在讲座上首先讲解了“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和“中国古代有多少发明和创造”两大问题,并且结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挂图,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如水稻、丝织、瓷器、造船、机械等发明创造,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命题。在张所长看来,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不仅有“历算”这门学问,还有记载“历算”及其发展的“律历志、天文志”,这些内容都是科学,只不过有别于近代实验科学而已。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江先生的这一议题忽视了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近现代西方的实验科学存在的差异。这个条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时代因素(古代和近现代)与科技发明的基础(经验与实验)。在某种意义上,按照近现代西方的实验科学为依据,中国古代许多发明创造只能属于技术,甚至是传说。此外,笔者从治史角度出发,还考虑到三条重要的因素,也可能使江先生得出“四大奇器”(特别是候风地动仪)大多属于传说的结论。其一,张衡是否将候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交给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史官;其二,就算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内部结构被官方存档,但是这在中国古代属于“奇技巧”,因此也未必会记录到文献中;其三,近代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改造甚至是破坏,也许是导致候风地动仪“失灵”的间接因素。
3文化自信要讲究理性
笔者的观点与张岂之先生在几个月前的演讲异曲同工。张老认为,当今有些人只承认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否认中华有自身独特的科学精神。而在某种意义上,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文化论证为“传说”,本质上是缺乏文化自信。这种做法如今应当加以澄清。紧接着,张老以屠呦呦得奖与《黄帝内经》作为例证,以战国时期的儒、墨、道、阴阳学说为佐证,论证了自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来的“天人之学”就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化学、古建筑学,这些学问都取得了卓越成果。有鉴于此,张老强调:中华文明中独特的科学精神必须加以肯定。当然,在重拾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从缺失文化自信这一端走向另一端,即把西方近代以来的科技成就强行附会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概念、术语上,以显示中国科技文化的先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因此不能只承认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西方古代的科技发明也是耀眼夺目的。我们要记得历史的教训: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大梦是闭目塞听的结果,而这一美梦在坚船利炮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的,如今的“中国梦”不能重蹈覆辙!笔者治史出身,学识有限,又是为加强国人的文化自信而发此议论,浅显之处期待行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2]杨永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刍论[J].创新科技,2016(4):46-48.
1.信息技术于备课的优化
备课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中学数学具有教学内容难度大的特点,知识比较深,而且比较抽象.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教师在教学内容分析、备课资料的工作上花了不少的时间.为此,下面将从这两方面入手,去探讨信息技术在备课中的优化.
(1)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的可视化是通过图解的方式分析知识的方法.其工具如Mindmanager等可以画出层次分明的知识图,数学是一环扣一环的知识,知识之间的关系综合而复杂,使教学内容分析上出现了不少困难.借助知识可视化的软件,通过图解的方法合理地分析知识,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教学设计也更加方便.
(2)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师在日常备课中需要查找大量资料,如果要教师在书库里逐本翻页查找的话,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更加需要大量的练习题资料,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教师在各种数学教学的专题网站能够方便地从分类中拿到自己合适的资源,节省了不少时间.
2.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中学数学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一方面,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多种方式展现同一教学内容,使教学变得生动和具体.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通过函数图像工具,轻点鼠标便可把抛物线从描点到变化展现得一目了然.而另一方面,在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下,多媒体课件等使信息应用具有了互动性,学生仅可以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还可以和教学信息进行交流.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单一乏味,让本来难度就大的教学内容更加让人学不下来.通过局域网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进行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辅导等,还有利于自主探索.可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呈现的教学资料上,还可以有利于多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这一切都使中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具体可学.
3.信息技术于课后练习与复习的优化
中学数学教学练习逻辑性强,可变性大.首先在题目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去分析题目,例如几何画板,有利于学生在题目的探索中学习探索,理解知识.而另一方面,对于题目的答案解释,传统的书本上的文字叙述显得枯燥难懂,新型的动画显示答案的方式在动画的配合下解说题目,图文并茂,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方便地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一题多变多解,巩固了旧知,学到了新知.
4.信息技术于教学评价的优化
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试卷形式改卷工作量巨大.数学有大量的填空题和选择题,通过有效的计算机智能化改卷,能够代替老师的人手改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老师能够集中精力地用于解答题的评卷中.另外,数学的评价形式变得多样.例如,数学知识中概念关系综合并复杂,利用概念图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结构是否清晰,利用认知地图建立的测评能够有效地追踪学习问题的根源.可见,信息技术带来的多种评价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得到反馈.
二、结论
一、采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找一种或多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你的教学,让你的课堂科学又精彩。某些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运用教学理念而导致单纯教师讲或者单纯学生做的单调局面,影响课堂效果。所以要针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恰当、先进的教学理念,当然也不能盲目地使用教学理念架空实践。分组教学,要注意任命有责任心的组长;分层教学,要注意学生层次,规划好不同级别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注意过程评价,防止课堂散乱和学生不作为;问题解决教学,要注意问题的生动、实际、明确。教学方法很多,但是理念无非就是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多让学生动手,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创新性,提倡多样化学习。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激活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引入是课堂的门面,不宜太短让人感受不到精彩,也不要太长让人感觉唆;讲授要准确而简练,可以结合提问进行启发和总结,不要讲读课本、自问自答、自顾操作;提问时要对学生有鼓动,有表扬,有鼓励,让提问的师生、生生交互起来,严防严厉地批评学生;学生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及时指导,统一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板书或投影公示等,切忌学生练习时教师坐着休息;总结时要简明扼要,适当结合学生成果,切忌唆和重复演示;展示学生作品时,切忌雷同演示,控制好学生演示的时间;评价要注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结果的公开要适度,切忌点名批评学生。
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和疑义,对难题刻苦钻研,对解决问题后的自信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四、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如上物理教材《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有的根本没有见过这两种自然现象,很难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录像、剪辑、课件制作等手段,把整个日食、月食的过程制成一个完整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时候再来对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信息技术的介入,弥补了观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学习资源。
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提高,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很重要。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出一批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六、避免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获取知识真实的再现变化过程,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因此有些老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过程或通过播放录像等形式进行演示。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
《新课标》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会贯通。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教师要“会用”
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用”
1.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教师要“巧用”
1.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
4.化肤浅为本质时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有关几何初步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的来进行动态模拟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几何形体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他们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师要“合理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1.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要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实用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社会对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本科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需要。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用技术技能已经成为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2-3]的重要课题。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将对本科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
1 大学计算机实用技能教学现状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的教育一般采用2+X的方式,即2门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1门或多门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应用中对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的需求,例如,能够使用操作系统,但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维护,防范病毒等安全技能缺乏;能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但不能很好的配置网络,常见网络使用问题的处理能力不强等[4]。不同专业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能力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弱的问题。
2 计算机实用技能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使学生具备今后工作中一些必要的计算机实用技能,如计算机组装调试技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技能、小型局域网组建技能、网络常见故障处理技能、常见软件高级使用技能等,我们建立了大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培养的机制。
2.1 实用技能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本科教学对于一直未开设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而本科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又迫在眉睫。参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网络信息部从2009年下半年,专门为本部和大兴两校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实用技术全校公共选修课。学时为24+16学时。其中24学时为授课,16学时为实验上机。现开课三个学期、六个班次。
2.2 实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实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开课,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都值得进行大量研究和探索。
基金项目:2009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研项目(Y09-32)。
作者简介:孙雷,女,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
2.2.1 教学对象分层次
1) 修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校学生。
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是一门非零起点的课程,2009―2010年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后,教学对象为先修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全校学生,课程性质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学生经过近一年多的大学计算机类课程学习和实践,技术技能程度有较大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选修该课程,对计算机实用技能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分级考试的一年级新生。
目前入学的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娴熟,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几乎可以说是“零起点”。根据学生情况,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 城市生源的应用水平好于农村生源;
② 男生的应用水平好于女生;
③ 汉族学生的应用水平好于少数民族学生。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初高中教育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计算机教育受地区软硬件环境条件和师资资源的限制,存在城乡差别、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的差别;
二是对计算机技术兴趣的差异导致男女生应用水平的差异,尤其是在计算机硬件组装、网络技术等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为解决教学安排一刀切所带来的弊端[1],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打破新生入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的限制,从2009―2010年第一学期起对大一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水平分级考试,达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免修标准的学生即可免修该课程,转而选修计算机实用技术课。选课学生情况如表1所示。
2.2.2 教学内容分模块
为解决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应做到:1)跟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形势,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2)尽最大努力满足我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贴近学生的未来工作和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真正受益[1]。
根据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参考其他同类高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基本部分,如表2所示。
模块名称 模块细化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优化 计算机硬件组装调试 通过实践操作要求每个层次学生均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拆装、并能解决选配、组装过程中兼容性的问题,独立完成排除计算机一般硬件故障,具有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熟悉当前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操作系统优化 要求每个层次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系统如何安装、合理划分、释放硬盘空间以及合理调整硬件“属性参数”;系统优化、升级方法和工具,具有保证系统高效率工作的能力。
网络技术基础 网络的配置与检测 要求每个层次学生掌握网线及网络接口的判别,个人计算机设备参数的检测方法,IP地址的配置方法,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通畅程度;常用双绞线的制作和检测方法。
网络安全使用和常见故障排除 要求每个层次学生掌握检查本机是否中毒及被入侵的简单测试方法,常用杀毒软件的介绍及配置,计算机中病毒后的常用解决方法;计算机无法联网的可能原因及检测方法,常见IE修复方法。
常用软件应用 Office高级应用 通过贴近的工作学习需要的实例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ord长文档的处理,邮件合并和文档修订方法等;Excel中数据列表中复杂公式和函数应用、复杂排序、高级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等数据处理方法。
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音频、视频、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摄录像素材的获取和简单处理的方法;基本掌握Photoshop CS4和绘声绘影等音视频、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2.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实用性的特点,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实用技术的授课选择在校公共机房进行,打破理论授课和学生实践的界限。课程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采用教学课件讲授,结合实例进行演示操作,大量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对关键性概念、涉及面广的问题可辅以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
举例来说,在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教学中,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让学生完成一个计算机选配设计、报价、性能评价的教学项目,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硬件部件相关知识,具备选配与组装的能力。
网络技术部分教学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思考回答与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如计算机无法访问网络的可能原因,有什么具体检测方法,个人计算机是否中毒和被入侵,如何检查和防范等问题,达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常用软件应用部分采用现场化的教学手段,用大量贴近工作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实例演示,教师在授课同时,让学生同步动手实践,加强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实用软件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总之,实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4 考核方式客观化
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一门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为客观评价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如图1所示。其中学生的上机作业及实践操作练习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期末考查采用闭卷方式进行,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期末考查试卷题目类型主要为客观选择题,涉及理论知识、问题解决和故障排除、软件应用命令、实例调试等方面,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软硬件应用和网络技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查。
2.3 教学效果与反馈
为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建议和意见,以便对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改进,我们在每个学期末的考查试卷中都附加了课程调查问卷。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实用技术课程学习后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常用软件应用技术方面的收获以及在大学期间还希望学习哪些计算机的实用技能?
图1 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对三个学期、六个班次发出的227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97.5%的同学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了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用技术知识和技能,对日后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有部分同学对课程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如希望课程能增加Dreamweaver网页制作、Flas制作、3DMax等实用软件介绍,增加网络部分实践的课时,等等。我们将根据学生需求,在日后的课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合理化安排和调整,将实用技术课程真正建设成一门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并紧紧贴近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和未来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课程。
3 结语
计算机实用技能已经成为高校本科学生适用未来工作岗位和当代信息化生活的必备技能。通过对实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以及三个学期六个班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未来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力图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使实用技术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用技能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 饶正婵. 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构建[J]. 计算机时代,2010(4):59-61.
[2] 雷建云. 浅谈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2009(8):110-111.
[3] 黄陈蓉,黄坚,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6):28-30.
[4] 岑岗,魏英,王亦军. 计算机实用技术开放性实验教学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19-20.
Research on Course Teaching of Computer Practical Skills
SUN Lei, ZHANG K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Network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To meet the needs of university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computer practical skills, we analyse on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of computer,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to ope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practical skills, which is used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Some effec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the practical technology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ethods are done.
Key words: computer practical skill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上接57页)
参考文献:
[1] 潘松,潘明. 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
[2] 王靖,刘志文.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9(2):149.
[3] 张连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设计[J]. 电力学报,2008(4):78.
[4] 刘建粉,李玮瑶,吕海莲.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J]. 科教文汇,2007(9):27-28.
[5] 王良玉,戴志涛,杨紫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2):213-227.
[6] 谷海红. 高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66-68.
[7] 刘芳,戴葵,刘芸,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环节的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4):3-6.
[8] 何会民,潘雪增.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76-77.
Opinions on Design of Composition Principle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LI Liping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微课成为许多学校学习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微课程教学,不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新型的教育模式。而究竟何为微课,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又是什么。微课最早是由美国的一名教学设计师首创的,后来被引入到我国。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极为短小的视频,将教师在某个教学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或者教学环节的深入展开教学的过程录制下来,这就是微课。而怎样讲小学数学的微课设计应用地更好,就是本文即将展开讨论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
1.认识微课的特点
微课主要表现的就是课堂的小现象,研究一些小的知识小问题,将其细化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以PPT或者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通常情况下所讲的“微课程”。微课程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时间短、知识量少,时间控制在短时间内,这样就可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掌握更好地所学知识。而微课程就是数字化,所谓数字化的意思就是可以实施无教师课堂。数字化教学就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拜托了时间和地点上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反复观看,不用担心以前传统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微课程的最大优点。
2.小学数学微课程教学中需要做到哪些
首先,将微课程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效果。在小学数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第一步需要教师记录下他个体本身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就是,教师需要记录下自己的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讲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同学之间的相关互动和感情联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微课程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了。最后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一定时间之内,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只有短短几分钟,所以要把控好时间,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的微课应用研究
1.从实际出发,抓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微课的应用研究中,教师设计的知识要做到张弛有度,合理设计,选择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要用灵活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彰显教学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主次分明。比如在给学生进行正负数的教学过程中,微课设计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负数的含义讲解的更加有趣、生动,使其更具有趣味性,对比的方式也可以更加简单易懂,让学生看起来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2.找到核心要素,合理利用微课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特点要做出不同的调整,讲解不能过于生硬枯燥,这样非常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认为学习是十分无趣的活动。因此,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切记要做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选材的角度可以更广泛一点,但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微课程所强调的重要部分是深度而非广度,在精不在多。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从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微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微课制作不但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而且制作“微课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以只是手机加上白纸的方法进行设计,这种方法极为简便,如果具备极强的基础功底也是可以设计出简单高效的微课程的;其次还可以使用相关屏幕录制软件加PPT的配合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加入PPT的设计也可以使微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可以使用摄像机加白板的方法进行制作,这一方法也是极为简单高效的,目前许多高校的微课教学课程就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的。以上几种方法都是不同的微课程的制作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方法,用最简单的方式使自己制作的“微课程”达到更加高效的效果。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微课程是一个较为新颖、有效的方法和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教师也要正确合理地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对于微课程的设计方面不能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而过于形式化;在微课程的内容方面要做到有针对性、实用性,可以将部分重点难点放在上面进行教学,也可以讲解一些实验性的东西,内容上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就显得空洞无物,就是较为失败的微课程教学;最后在微课程教学的把握程度上要做到适中合理,不能过分依赖微课程而忽略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不能因为数字化的教育方式的便捷,而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循序渐进,逐渐发展,不能过于急躁,“拔苗助长”,导致最后的结果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合理地利用微课教学,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