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庄子的著作范文

庄子的著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庄子的著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庄子的著作

第1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很多年前的夏日晚上,我们把躺椅搬到家门前的空地上,每人拿一把扇子,一边驱赶着蚊子,一边享受着吹来的南风。虽是酷暑,但是那时候丝毫没有感到热。抬头望着星空,安详而美丽。我们寻找着北斗七星,勾画出它的模样。我们在那时候等待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天空中偶尔开过几架飞机,我们猜想着它们将会飞往哪里,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坐在飞机里,飞在天空中。东面的那几座山黑压压的,在静谧的夜里,总是以一种姿态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也曾经以为山的那边就是海,于是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去登山,希望可以看见那边的海。

望着窗外,依旧是那片星空,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情。当我们都各奔东西,曾经美丽的星空在过了多年之后又在诠释着什么呢?依旧有飞机飞过,只是再也不会去胡思乱想,它们都有自己的目的地。东边的那几座山,山的后面真的是海吗?这个村庄的空气没有以前那么清新,不知不觉中,弥漫了更多的污浊和压抑,太多的钢筋和水泥是否也在击溃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没有了那条可以让我们自在游泳的河流,没有了那片桑树地,连那半座山的杨梅林也都不见了。于是找不回那些睹物思人的惆怅感,但是却多了一份物是人非的感慨。也不知从何时起,便没见了萤火虫,恍若隔了许多个年头,怎样也无法重演萤火虫飞舞的情景。

我闭上眼,不愿再呼吸这充满了各种不明物的空气。我关上窗,现在的村庄还真是安详,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小路上没有灯,一片幽暗。家面前的房屋是多了一排有一排,还多了那么几根高高的烟囱,在这深夜里努力地排着黑黑的烟。过去,前面是一大片的田,还有几处鱼塘。几个野孩子,赤着脚,拿着自己制作的钓竿,领着水桶,田埂上的泥,很滑,有时不小心滑一跤就掉进田里了,一身泥巴,回到家就会被父母恶狠狠地骂一顿,但是玩的时候那是多么尽心尽情啊,就像奔跑在草原上的一匹马,自由而快活。

穿梭在山间的我们是多么快乐,偷果子,被主人追赶,就藏进了山里的养鸡场;玩捉迷藏,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坐在草地上,我们一起享受山间的风……而现在,我们所谓的“文明”,让一切都离我们好远,我们美好的童年也只能存活在记忆中了吧,我们的山被工厂所代替,我们的小溪还能流着清澈的溪水吗?我们的鱼塘早已经不见。

第2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功的尝试,我心中的世园会,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给孔小皇帝的新装续写注

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注进万顷碧波,使单调而平静的海面而变得有些色彩了。皇帝的新装续写注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看他年纪不过二十来岁,脸色苍白,像没有睡好觉似的皮泡脸肿。他老是皱着眉头,不大说话。笑纹几乎在他的脸上是绝了迹似的。他穿着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个一样。清瘦的下巴壳,亮耸的肩膀,显得很没生气。物,给孔子的一封信,草船借箭

第3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全人教育的视野,通过以嘉兴学院为样本调研,总结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瓶颈,分析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众多问题。

关键词:全人教育;高校资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63-02

一、前言

家庭困难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独特的群体,受着社会更迫切的关注和期望,也更迫切地需要实现个体的价值和人生自由。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着对贫困生认定标准、资助形式、资助后续监管等困难,而对贫困生本身而言,资助工作侧重物质而轻精神,在学习、心理等综合素质方面有所缺失。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同时对于高校内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抽样调查,对于贫困生在学习、心理、资助认可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本次调研共抽取调研样本534份,回收网上有效问卷334份,纸质问卷200份。

二、嘉兴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概况

截至2015年底,我校已入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4627人(其中含独立学院南湖学院1013人)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18.9%,其困生1053人,占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22.8%。全年受资助学生共4105人,资助率达88.7%。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本校经济困难学生致困原因主要是贫困地区生活水平所限32.34%,家中有人重病(22.16%)和子女太多(10.48%)。可见,对贫困生致困原因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但事实而言,以上因素对同一个贫困生个体来说往往是错综交叉的,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既处在偏远落后地区又是单亲或多子女家庭。而贫困生很多时候是由于贫困地区生活水平限制,具有区域性。

三、嘉兴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调查

1.济资助等常规工作。目前,嘉兴学院资助工作运行多年,已经较为成熟,建立了与其他高校较为一致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资助体系。每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我校开展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选活动。同时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基础上,我校还组织评选了社会类资助奖学金,如福慧张国伟奖学金、福慧达利奖助学金、嘉信医药奖助学金、乐天奖学金、丰跃奖学金、“大艺树地板”慈善助学金、吴明福奖学金、中房助学金等。共发放金额76万元,受助学生共计415人。我校同时设置了1440个勤工助学校内固定岗,截止到2015年,共发放校内勤工助学补助9756人次,补助金额约540.92万元。此外,我校还发放了冬衣补助14.05万元。

2.发展性资助相关工作。嘉兴学院资助工作一直秉持着培养自强、诚信、感恩意识,构建“解困・励志・强能”资助模式。前期调查的结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培养上,仍然有需要多加尝试的工作。据调查,20%的学生有自卑和失落感,53%的学生在面试兼职时缺乏信心,还有38%的学生课业负担压力较重,2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上有所缺乏。除了经济资助之外,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周围同学的友情和关心的同时,希望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激励计划。

四、高校资助工作认可度及相关分析

1.传统资助工作认可情况。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调研结果显示,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周围的同学存在一定程度夸大或谎报家庭状况的情况但比较偶尔,其他学生则多数选择“不清楚”。此外,70%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奖助学金评定基本公平。这一数据表明奖助学金的发放评定过程有待完善。我校一直重视资助工作,传统的资助体系也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帮助在校大学生基本能够负担在校生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如困难生界定不清、资助形式较为单一、资助对象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

2.困难生消费观念。经济问题一直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最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贫困生在消费观念上现在已经与普通学生逐渐接近。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消费上从不与其他同学攀比,有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羡慕他人的高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如食堂吃饭之时,多数学生注重经济与营养的平衡,但仍有10%左右比例的学生选择“越便宜越好,一般一个菜”,可见,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过于节俭”的情况。针对是否存在高消费的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周围困难学生存在高消费行为,有12%的学生认为贫困生有权利高消费,对于消费观念和助学金的使用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应该有所教育引导。

3.人际交往与心理问题。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际交往状况令人关注。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要承受着很多非贫困生不能理解的来自经济、社会、家庭甚至自身的各种压力,其人际交往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调查中,67%的学生认为与宿舍关系很好,但有33%的学生认为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好甚至受到歧视;知心朋友的个数上,多数学生集中在3―4个,相当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经常感到不自在,与人交往时有着较强的自卑、怀疑、羞愧甚至嫉妒心理,对于人际交往存在种种困惑,从而产生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应当说,经济上的窘迫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

4.学习与课余生活。课题组也就贫困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是否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从调查结果来看,学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业努力程度上旗鼓相当,二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78.14%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较为满意,约为17%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本调查无普通学生作为参照样本,故并不能真实反映贫困生的成绩优秀度。在对于周围贫困生的成绩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56.59%的学生认为周围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普通同学差不多,41.92%的学生认为比普通同学好,只有约2%的学生认为贫困学生在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弱。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来自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程度不够,在大学阶段适应较为吃力,但实际调查结果却不同。同时,课题小组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访谈中了解到,贫困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相对于普通学生更懂事。正因为家庭贫困,才希望以努力学习来提升在同学中的地位,改变自己,脱离贫困之路。

5.就业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环境走入下行,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岗位数量缩减,就业成本的大幅攀升,限制了贫困生的许多就业机会。二是社会人脉限制。他们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只能靠拼搏。三是就业压力与心理问题。与普通同学一样,贫困生接收就业相关的辅导途径只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而短短几节课并不能使学生对就业拥有全面认知。在对今后就业的设想中,多数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和考研,比例占到80.5%,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十分在意自己的前途。在其他的调查中,78.7%的贫困生认为他们的家庭不能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接近60%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为害怕面试,53%的贫困生就业方向不明确。贫困生的家庭经济较为窘迫,一般处于农村、小城镇和城市底层,缺乏有效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就业准备不足也和贫困生的个性特征有关。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情况而言经济困难生面临的困难选择时,除了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选择了经济问题外,还有学习、就业、心理、人际问题都是多数家庭困难生困扰的问题。由此可见,资助工作从“保障性”到“发展性”已是高校资助的大趋势,目前部分院校在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方面已进行实践,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学校在资助政策的制定中和资助过程中应当反思不足,既要帮助家庭困难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用奖励性的资助体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奋斗情怀,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能完成学业,顺利就业,成为国家和社会栋梁之才;培养学生的反哺之情,全面培养其自强、诚信、感恩意识,走向社会,让资助和感恩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2]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03).

第4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庄子有一天睡觉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忽上忽下,翩翩飞舞,非常快乐。醒来之后,庄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如果庄子没有做梦变成蝴蝶,那为什么庄子会体会到蝴蝶飞翔时的快乐?如果蝴蝶没有做梦变成庄子,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子的记忆里?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子是一个善于思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有一个人非常重要,那就是惠施。庄子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称他惠子。惠子博学多才,善于辩论,口才过人。庄子每次和惠子碰面,必然会有一番精彩的辩论,擦出智慧的火花。有一天,庄子和惠子站在桥上赏鱼。庄子说,你看这些鱼游得那么从容自在,它们一定很快乐。惠子反驳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你凭什么说我不知道鱼快不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但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同样不会知道鱼的心情。庄子说,你开头问我,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不是快乐?按照你前面推己及人的推理,从这个问句可以得知,你已经认可鱼是快乐的这个命题。惠子无言。庄子从逻辑上说服了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精彩的辩论。

庄子和惠子关系很好,但是他们之间也出现过一些危机。惠子做了魏国的相以后,很长时间没回家,于是庄子想去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庄子还在路上的时候,惠子身边的人就悄悄告诉他,来者不善,庄子肯定是来争夺相位的。惠子觉得有些害怕,于是派人到处监视庄子。即使庄子来到惠子的家,惠子也很提防他。庄子看出来后,没有正面指出他的想法,就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类似凤凰的鸟,叫(yuan chu)。这种鸟只栖息于梧桐树,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甜的泉水。在飞行途中,遇到一只正在吃死老鼠的鹞鹰。鹞鹰以为要抢它的食物,抬头对大喝了一声,意思是你别抢我的食,但是若无其事地飞了过去。讲完这故事后,庄子说,惠子,你现在也想对我这样大喊一声吗?惠子被问得哑口无言。但是庄子没有就此与惠子绝交,而是继续保持着与惠子的友谊。

惠子做了魏国的相,而庄子不去做官,谢绝了楚国国王一千两金子请他做相的邀请,继续在他的橡胶树园里面,做小小的守林员。惠子觉得一个人的智慧和成就要通过做官来得以施展,并且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惠子对庄子说,你不做官,你的理论都是没有用的,你空有满腹才学。庄子说那你就得明白什么是无用的用处了――你看,地这么广阔,但是人的两脚所及只是脚下站立的这么一小块土地,按你的说法,其他的地方就是没用的,如果我们把其他的地方挖掉的话,周围就会变成深渊,人站在这么小块的地方还能动吗?那一小块土地有什么用?周围的土地难道真的就没用了?

庄子因没有做官而受到了惠子的嘲讽,但是他潜心研究学问,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当年做过大官的惠子,基本没有什么著作能留下来,如果不是在庄子的著作中被提到,他便会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出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唁,却见到庄子张开两腿坐着,一边敲击陶盆一边唱歌。惠子就责备他说,你夫人和你一起生活多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去世了,你非但不哭泣,还在那里唱歌。庄子说,不是的,她刚刚死的时候,我确实非常难过。后来仔细想一想,人本来就有生有死,恍惚之间成为了有形体的、有生死的东西,现在返回到原始状态,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现在,她平静地躺在这里,如果我在旁边号啕大哭,那就是不理解生命的概念。所以我不再痛苦,反而要为她能够重新回到初始无生的状态而唱歌。

庄子晚年,像大风中的一根蜡烛,他的思想之光也渐渐要熄灭了。他的弟子围住他对他说,万一先生死了,我们要厚葬你。庄子听了以后,告诫他们大可不必这样。他说,我是以天地为棺材、以日月星辰为陪葬晶的。为什么庄子能有这么通达的思想?实际上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观点:人死了以后,物质是不灭的。所以他的妻子死了以后,他觉得不需要悲伤。庄子认为宇宙一开始就是没有生命的。他有一句名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千百年来流传在哲学史上,流传在文人的笔墨之中。

第5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将《庄子》视为“哲学文本”,意味着庄子的玄思并非妙手偶得的奇思妙想,而有着深思熟虑的细腻脉络。这样,虽然“系统化的形式”是在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不得已”之追求,但鉴于庄子哲学自身既已蕴含着某种理论系统,作者认为以庄子哲学为代表的先秦哲学“并不逊色于古希腊哲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关键在于,“不逊色”并不意味着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理路或观点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实际上,庄子对宇宙论、知识论、人性论等核心问题的探讨与西方哲学大异其趣,这些差异反而更加证实了庄子哲学的高明品质。《讲记》的目标是“通过与西方哲学进行参照,在深入的对话、切磋的背景下展现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考特征”,这既是对前人之研究典范的主动继承,亦为对当下之某种浅妄学风的自觉回应,体现出的是一种明朗而笃实的研究风格。

作者对庄子哲学的理解,以“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为基本区分。“思想世界”对应的“物境”是可思想、可言说的,涉及“道境”的“精神境界”是可觉解、可体认的。然而,“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却并不断裂或冲突,毋宁说两者乃“递进”关系,“思想”之“鲲”可以化而为“境界”之“鹏”。《讲记》强调的是,尽管“精神境界”比“思想世界”更高级,但只有深入理解了“思想世界”中的理论问题,才能真正跃入“精神境界”之域。也可以说,庄子哲学兼具“哲学沉思”与“理论激情”,但“激情”必须奠基于“沉思”。由此,我们也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严谨的哲学分析”的重要性了。

在“严谨的哲学分析”之下,庄子哲学呈现出的面貌肯定是复杂的而非简单的,是均衡的而非极端的。实际上,如何避免对庄子哲学的简单化、极端化理解,也是作者颇为着意的问题。在《讲记》中,我们看到的即是一个复杂的庄子、均衡的庄子。例如,庄子的“若有真宰”是对“或使”与“莫为”这两种极端宇宙论的均衡,“无待”与“物化”并举是对“独立”与“联系”之存在论两极的均衡。庄子的这些观念尽管看似“语焉不详”,却蕴含着深远的“未尽之意”;尽管貌似“左支右绌”,却又是那么谐调地“左右逢源”。顺此理路,庄子最欲均衡的即应是“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或者说“物”与“道”、“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均衡的f子”这一灼见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补偏救弊、正本清源之作用,由此我们才能把捉到庄子哲学的细腻、深刻、丰富与开放。

第6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 古 时 期 ;神话传说

(2)先 秦 时 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 汉 时 期:辞赋 乐府民歌 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 代 时 期:诗

(6)宋 代 时 期:词

(7)元 代 时 期:曲

(8)明 清 时 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

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 释 自 然 现 象 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 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 映 社 会 斗 争 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 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 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 主,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

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

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 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它是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 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06、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详。今存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

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

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6) 名 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满招损,谦受益|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亡羊补牢,犹为迟也

07、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

(10)名 句 :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8、汉处著名文学家——贾谊

(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2)贾谊的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贾谊的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 鸟赋》

(3)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

09、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

(1)“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

(2)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枚乘的《七发》等。

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 班固的《两都

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

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 张衡的《二京赋》 蔡邕的《述行赋》等。

(3)“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10、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开始漫游,三十二岁继父职为太始令,四十二岁开始

写〈史记〉。后因李陵(李广之孙)降匈奴一事得罪汉武帝受宫刑并下狱。出狱后发愤著书,历经十多

年,完成《史记》。

(2)《史记》,又叫《太始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本纪(12)、

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记载了从传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报任安书》

(5)名 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1、班固与《汉书》

(1)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

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

(2)《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帝记(12)、列传(70)、表(8)、

志(10)四部分记载了从汉武帝到王莽共229年历史。

(3)班固 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两都赋〉)

(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汉乐府民歌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

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3)乐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它与北朝的《木兰诗》

合称为“乐府双璧”。

13、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反映孔子思想(孔子,名丘,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反映孟子思想(孟子,名轲,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反映荀子思想(荀子,名况,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

(5)《老子》:道家经典。反映老子思想(老子,名耳,道家创始人 。)

(6)《庄子》: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庄子,名周,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反映韩非思想(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第7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摘 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与儒家思想并驾齐驱的派别,强调自然、自由。对于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使文人们深入的了解文学的规律,在文学的创作中进行艺术的创新与突破,实质上比儒家思想对文学本身的贡献更巨大深刻。

关键词:道;自然;古代文艺思想;影响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66-02

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源头之——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生产的本源,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要顺从尊重规律,崇尚无为自然。老子还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在 老子看来,人为的创造没有价值,破坏了自然之美,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最美的是没有人工痕迹的,自然而然。老子并不是不 追求文艺,他追求的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境界,有无相生,虚实相容,完全符合道的艺术境界。这种文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这就为 后代的文人们追求那种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道”,并且从文艺审美上提出了怎么样认识 “道”,在创作中追求“道”这一境界的方法与途径。庄子提出了“虚静”,要求人们要“无知无欲”“绝圣弃智”。而获得“虚静”的方法是心斋与坐忘。当心中 平静忘却自己的存在,世间万物的存在,那么便能达到与道的统一,从内心把握道的规律,自然的规律。其实庄子把这种境界与人的认识与实践对立了,但是也正是这一点使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创作出很多符合自然,纯真质朴的作品。

老庄思想处于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动荡时期,人们希望生活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环境里,但是现实社会中的黑暗与斗争使这些人找不到出路,对人的种种行为厌恶,对人为采取一种否定的看法,认为最初的天然的环境才是正确的,因此大加推崇。所以说道家思想看似飘渺虚无,其实是当时人们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是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二、魏晋南北朝玄学的流行——老庄思想的变体

汉末魏初时,儒家思想的大一统局面已经瓦解,思想自由开放个性化,继承了道家思想崇尚自由自然的传统,在文学上摆脱了汉代儒学经学的桎梏。

魏晋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流行。由于佛教也主张“空无”,这和玄学的主张是一样的。因此玄佛合流并且快速发展对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起着深远的作用,出现了两部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最杰出的一部书。刘勰出身寒门,年轻时期政治追求积极,处世的态度是儒家思想。但是刘勰精通佛理,并有自己的关于佛学的著作,可以说是佛教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因此刘勰也非常推崇老庄思想,他在《文心雕龙》中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美学原则,十分推崇自然之道。

《文心雕龙》的首篇就体现了老庄的思想。阐述文学的本质“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2]德就是道,文就是道的体现,天地也是道,所以文和天地并生。这很明显可以看出刘勰在对于文学的认识上是和老庄思想一致的。

《诗品》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钟嵘出身贫寒,在政治上想有所作为但是不得志,思想受到老庄思想更加多些。因此文学理论主张也继承了老庄的思想。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要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3]性 情就是指作者内心的活动,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作者的“性情”。这是一部论诗的理论著作,认为诗歌的最高美学原则是自然,诗歌要自由的抒感,用词表现上 要求清新流畅的风格,重视艺术表现上的本色,反对雕琢之美,反对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典故造成晦涩难懂,继承了庄子自然天成的美学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文学理论著作明确认同老庄自由天然的思想,很多诗人在创作中也深受老庄玄学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虽然心怀积极入世的态度,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由于不满社会的黑暗他依靠老庄思想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老庄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改变了汉代文学为政治礼教工具的状况,使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为后世唐宋明清时期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学习。

三、老庄思想在唐代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然而受到六朝文学柔靡、无真实情感的影响,唐初的文学延续着六朝的文风。很多文人批评这种创作风格,其中一部分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提出并创作了很多不同于当时文风的作品,使得唐代的文学呈现出新的气象。

受到老庄思想最深远的诗人便是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情感不受拘束,自由奔放,随意挥洒,完全符合庄子天然自由的创作理念。

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自由的主张对李白的影响是至深的。李白的艺术理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秀丽,自然天真。这不仅是李白的诗歌艺术理想,同时也是唐代诗人的诗歌艺术理想。

老庄思想所倡导的审美观点,不仅使唐代的文学从六朝的柔靡空洞中走出来,并且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改进的方向,追求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了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中的最高峰。

四、宋代老庄思想的延续

北宋时,苏轼是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苏轼接受佛老思想并从中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安慰,并且他的文学创作理论也深受影响。

苏轼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要对表现的事物认识的清楚,不仅要认识外形,还有客观规律和内在特点。《日喻》中苏轼提出“水之道”。认为只有掌握水的规律,才能 在水中自由出没,即使在激流中也能自由的游动。物形于心,“心识其所以然”,这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样的,显然受到庄子深刻的影响。

苏轼认为 要“心识其所以然”就必须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真正的对这个事物了然于心,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苏轼还运用的了 佛家术语“空静”阐述作家进行创作时应该具备的心灵状态。“空静”是指超脱俗尘,空无寂静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使作家集中精力对事物进行了解, 达到“其身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主客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物化”。 [4]

五、明代老庄思想的影响

明代在理学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的同时,个性觉醒的新思想逐渐壮大,提倡思想解放,影响到文学。

李贽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思想叛逆激进,带有启蒙主义的思想色彩。他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并提出著名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5]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所以作家摆脱了假道学的束缚才能写出最美的文章。李贽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他的文艺主张:提倡真情人性,反对假道学的理性,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的人的本性,所以文学的创作不是礼义道德上的表现,而是人们心中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其实李贽的思想很复杂,他吸取了老庄思想和禅学的美学思想,并把这些应用到反理学,反传统,把老庄思想进一步的创新丰富了内容,成为明代文艺思潮的重要特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文艺新思潮中还有公安派,主要是提出了“性灵说”,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实也就是要求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抒发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自然天 性的流露,反对无病拟古之作。公安派的思想也是反对道学家的束缚,思想解放,独具个性,对于反礼教解放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并且不断的发展创新,在不同的时期老庄思想对于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艺术的方面比儒家思想成就更大。因此老庄思想成为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之一。

 

参考文献:

[1]许啸天.老子[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

[2]刘勰.文心雕龙[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梁]钟嵘.诗品[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第8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一说到《庄子》,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老庄哲学”、“遁世无为”、“消极避世”什么的。好像《庄子》的思想就是一门教导人们怎么样无所作为的哲学。曾经,这是被打击和边缘化的理论哲学。

说到避世,那是高人的作为,至少得有卧龙凤雏的能耐,否则那不叫避世,那叫“自以为是”。对,就是这个词。别乱用避世这个词,既高看了别人,也高估了自己。

随着心理学发展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开放,或许,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视觉看待《庄子》这本古代哲学著作。

2

“相濡以沫”的悲催。

那种能够同甘苦共命运的夫妻,我们会用什么词句来描述?“相濡以沫”或许比“伉俪情深”来得更加贴切吧,也更加让人赞颂。

是的,那种不离不弃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成长,是多么的让人心动和心酸!只有经历过若干的磨折和打击,爱情,才是值得歌颂的。那种坐享其成的倾慕,怎么天花乱坠的解说都会落入下乘――尽管我们也相信一见钟情你情我愿的火花,可就是缺少那么一点刻骨铭心和不离不弃的感动。

或者,那份感动和付出只有“相濡以沫”可以概括吧!

然而,我们一直理解错了“相濡以沫”的最初意义!这就是后世文学的悲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原文是这样的。

看了这个原文,还有谁说“相濡以沫”是真情吗?不是真情,是无奈。如果有更多的水,没有哪条鱼愿意把自己的唾液用来湿润别的鱼。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这无疑是最有意义的方式。上帝不是说了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看来,鱼,在庄子那个年代就已经明了这个理论。而我们,却在社会的发展潮流中选择了忘却这个道理。

3

“才与不才”的烦恼。

话说庄子在山中旅行,看到一棵大树。

哇,好大一棵树!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山里人说:“因为这棵树枝节太多,不能作材料。”

哦。

庄子来到山下的朋友家。朋友看到朋友来了,准备杀只鹅来款待一下庄子。

古人就是那么好客!

杀哪只呢?肥的固然好,瘦的也不错!朋友的儿子拿不定主意,来问自己的父亲。朋友说:“杀那只不会叫的。会叫的那只留下来看家。”

嗯?

古人的鹅是当狗用的,朋友,你猜对了没?

好吃好喝的摆在面前,庄子却无法提起兴致,不是不好吃,是没心思吃。为什么?因为庄子郁闷了――为什么树因为没用得以活了千年,而这只鹅因为没用却被摆在了盘中?

要说,这思想家活的就是一个累啊。要是我,还不甩开腮帮子起劲的吃啊,管他有用没用,吃饱肚子最有用啊。

总听人说,“不招人妒是庸才”,那么能不能说“总遭人慕是蠢材”呢?

庄子曰:“周将处乎才与不才之间。”

高啊!

4

《庄子》一直都是老庄哲学的补充成分,一直被忽视从未被遗忘,打击的时候没有少,凸显的时候没有份,但是它依然是不可磨灭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璀璨之珠。其中可以拿来讲的故事很多很多。

《庄子》是中国的《伊索寓言》。有先贤是这样评价的。

当孔子雕像可以屹立于广场边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怀疑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肇始者还会被人一直遗忘。尤其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那些被神化了的“军师”级人物,又有谁没有“道”的色彩在?

顺势而为,这是道家的根本所在。对于个人,其意义更加显著。

人类发展史上,若干思想家如恒河沙数,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等外国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中国的思想家并不比外国的差了什么。跨越历史的千万年长河,只有这些思想还在闪光,而那些创始人早已灰飞烟灭。

第9篇:庄子的著作范文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是让人们无闻和禁欲,让人们修身齐家治天下,庄子是老子的思想的继承者,庄子是春秋末期的楚国人,他是哲学家和文化学,写了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和夸张口味的散文,庄子的散文可谓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瑰宝。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是一部包罗万象影响及其深远的著作,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的感情和力量,庄子的很多文章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传奇的夸张色彩。那么,老庄思想和电视色彩学有什么联系呢?

电视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也就是30多年的事情,电视色彩学是研究电视剧、电视电影、电视卡通片等等的学科,舞台美术和导演制片人都是通过电视剧里的不同的环境色彩和其周围色彩的变化来表述符合人们心理需要的情景。

老庄思想和作品的包罗万象,自然是和电视色彩学能联系上的,电视节目的播出也是以自然界所发生的事情为前提的,这正是符合道家思想的,电视上的色彩,也是对自然的描述,也是来源于自然。这和《道德经》里面的玄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色彩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属性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人们忽略了物质和光的关系。如果光和物体都没有颜色,电视所表现出来的色彩肯定也是没有颜色的,所以我们日常所看到的颜色,都是和道家的理念相吻合的,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万物的存在的,这和道是非常的相近的。所以,电视的色彩学和道家的思想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