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资源与园林设计是当今被非常关注、民众聚焦的热点。现在城乡建设速度迅猛,土地管理已提到法律的高度,园林设计正为人居环境的改变力求完美。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要与园林规划合一,既要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园林规划科学化。根据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的现状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
(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
2.当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园林设计理念。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主张大量种植灌木,就是少建造建筑物多种植花草树木,在园区的建造过程中单纯地注重植被覆盖率,忽视园林和人的和谐相处。现代的园林设计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在发挥园林美化城市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人的作用。因此,园林的建设必须实现和人们发展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园林设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现阶段园林的设计活动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追求。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方案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园林的设计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3)园林设计简单模仿缺乏个性创造。
(4)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绿化体系不完善。园林绿化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论证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园林的规划论证必须是科学合理的,除了需要考虑园林规划设计本身的思路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以及功能,使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协调。
二、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问题的解决策略
1.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制定并健全法律法规。如果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第一步就需要将与土地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健全以及填补建立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依法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2)执法力度需加强。有关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健全之后,需要贯彻到实处,有关的执法力度需要全部加强。
(3)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提高。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处于合理使用状态,还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2.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理念、价值追求、绿化体系以及设计者自身方面都存在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园林设计本身价值的实现与园林功能的发挥。为了真正实现园林设计的目标,更好追求园林设计自身功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转变园林设计理念,树立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从转变园林设计理念开始,树立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园林设计理念,使园林设计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科学考察,将人文因素融入原理设计中。
(2)注重强调园林设计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原理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园林的社会价值,使得园林的设计能够满足社会公共的审美以及娱乐享受。
(3)解决园林设计者存在的问题。对设计者要加强专业上的培训,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4)建立完备的园林绿化体系。在园林设计的前期规划活动中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考虑园林设计的整体性思路,使得园林的设计符合区域性的自然特征、人文气息,和本区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相适应。
综上所述,在搞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把园林设计规划合理化、科学化。园林的建设营造就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园林空间的游憩过程中能够得到美感享受和放松需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分析现代园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园林设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给予.浅谈土地管理与园林设计.园林规划.江西出版集团,2017.2.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问题;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今,我国人口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不容浪费。但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严峻的问题。现代土地资源管理的观念在改变,引进现代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和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的无规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切实的做好土地资源的管理,高效利用现有的土地。用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与健全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土地的分配和规划,促进土地利用和开发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努力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一、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方面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土地科学合理利用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进行土地管理的部门过于松散,没有紧密联系和密切配合,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无法统筹全局,集中力量,从宏观上调控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配置土地资源,和谐城镇发展。这种从管理层方面的体制的缺失导致了土地开发的无序无规律,很多的用地规划与时展趋势不符,土地管理的不全面不细致,在城建中不断发生拆除再建的浪费现象。第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监督体制不健全,土地规划分配的公开透明度不够,而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拥有支配权,大量的土地隐形交易产生,真实有效的土地信息被掩埋,很多的由此而生,国家对土地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无法付诸实施。第三,土地资源征地补偿配套政策不健全,土地配置机制不完善,与民众生活的协调性不够。在市场化经济下,管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很多土地的配置罔顾自然环境,罔顾人民的利益,造成土地的利用与社会发展脱节,造成了社会矛盾,群众上访、闹事、拒迁、暴力维权,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严重损害社会的健康稳定。
2、土地利用率低
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真实国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步入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各项事业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为了使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符合国情,我们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化使用土地,而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用地问题,城市集约化与农业集约化。打造集约型城市,发展高效用地新城市,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新时期,做好对于城市用地的规划十分重要,而目前我国的集约型城市用地仍处于构想阶段。另外,关于农村土地使用,保护耕地资源,保证粮食产量显得十分重要。农村土地利用率主要是因为耕地摞荒或是闲置,缺乏指导。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可以种两季,却只种一季,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符合集约用地的政策出台。
3、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行为屡禁不止
在城市建设中,建设规划滞后、违章建筑、超标准用地、乱搭乱建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止。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缺少清晰的规章制度,没有加强对明文禁令的宣传,在有些小城镇很多合理规范的用地标准不为大众所知或者是重视。其次,对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行为执法不严,打击力度不够,特别是城郊和农村有人违法建筑交点罚款就可以了事,而执法人员趁机可以攫取利益,执法松懈,使得这类问题一直禁止不了。最后一点在于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中宏观调控乏力,土地配置机制不完善,土地资产运作中出现漏洞,许多违规用地暗地有权力支持,滋生钱权交易。违规建筑与非法用地往往会造成城市发展的无序,西拆东建无疑是劳民伤财,而地方政府往往是重视罚款高于重视防患于未然。
4、土地资源污染问题加剧
土地资源污染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无疑是牵引着广大百姓的心。一个好的土地资源管理意味着对土地的保护和惜而用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面向第二产业的外资注入,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约有 1.5 亿亩耕地受污染,固体废弃物占农地200 万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尽管我国每年会投入以亿为单位的环境治理费,可是土地资源的破坏难以禁绝。
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
土地浪费现象与土地紧缺无疑特别矛盾,可是二者却是我国很多地区土地利用的现实。首先是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市容市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行政的干预下没有走得更加健康。地方政府为了提升业绩,地方官员为了提高政绩,盲目地招商引资,甚至前任领导更改建设方案,使土地资源利用陷入混乱,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农村土地利用,耕地与住地交错,零碎的土地上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耕作,也限制了农村交通的发展,无法为农村经济助力。
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的问题的相应措施
1、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土地资源管理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部门,关键时刻不推脱,健全和完善土地统一管理机制,实行政府土地专项部门负责制,建立严格的土地供应机制、强化土地监管的监管机制、统一土地规划审核机制、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土地利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违规用地的处置力度,加强对不奉公守法官员的处置力度,提高违法用地的经济成本,提高违法乱纪的经济成本,严肃处理违规使用土地案件,严厉处理土地贪污官员,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也要设立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人员,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督考核。将土地法的切实执行具体到第一线的发现举报,到第二线的执法打击,发挥法律的效力和监察的威力,从根源上避免违规土地利用的发生。
2、做好土地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科学的土地规划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下我们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核心所在。当前立足土地实情总体的规划,是意味着各项土地建设利用事业沿着可持续、促进城市的健康,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协调各个行业的发展的方向前进,不可以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重视私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做好土地规划要虚心学习而不盲目照抄照搬,国外城市发展比我们成熟,吸取借鉴合理先进的规划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国外学理念,从中国找现实,在进行类似旧城改造时,不可以胡拆乱建,杜绝劳民伤财。在进行新城开发时,合理规划,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另外做好规划方案要经得起检验,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公开,经得起大众监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聆听批评欢迎指正,反复修改,努力做出最佳的最科学的城市规划。
3、加强对土地管理法规和土地利用标准的宣传
土地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科学的土地利用利国利民。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保护耕地,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面向百姓普及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和土地利用标准,一方面让人民有监督意识,一方面让人民有守法认识,避免因为不知道而违规。对于宣传层面,我们可以使用电视媒体、报纸、广播、公告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名人效应,邀请名人进行讲座,让土地利用准则深入人心。还可以通过事例进行宣传,对违章违法建设的进行曝光,将处罚政策进行曝光,对土地利用好的典型进行宣传,让国土资源的使用和保护都靠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4、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宣传科学发展观
经济水平提升,工业化的进展不一定非要拿土地的污染作为代价,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问题,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措施做在前,经济与环境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如此。一是要相关企业安装治理污染的设备,减轻对土地的直接伤害,承担对污染土地的责任,禁止在上面进行农作物培植,造成二次伤害,威胁人的健康。二是要提倡全民参与,树立环保意识,虽然乡的土地利用有差异,但是全民参与可以提高对土地的重视,农村可以尝试使用科学合理的耕种方法,保持水土的肥沃,不乱耕乱垦,城市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标准
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的主体还是在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入手就需要将土地管理官员的重心放在干实事,做对事上,将考核政府行政政绩的标准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上,避免为了单纯的追求GDP,追求大建筑数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和城市破坏,因而,将科学宏观调控土地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是必要且可行的。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科学的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利用,优化用地配置,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措施对于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也有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磊,张林,陈建叶,王彩霞. 丘陵区土地整理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06)
[2] 梁留科,曹新向,汤蕾. 土地意识与土地道德建设初探[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3] 阳艳弟,王力,陈宵,钟正和.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4] 马发生.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关键词:城市空间拓展;土地市场;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1土地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关系的理论基础
1.1土地市场特征
一个完善的市场必须具备完善的竞争。完善的竞争必须具备4个条件:同质性,即同一种商品由多个销售者进行出售,不会产生垄断;有足够多的销售者和消费者.没有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任何资源都可以自由出入市场;消费者对市场有充分认识。与这4个条件比较,可知土地市场在本质上是不完善的。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土地市场机制失效不可避免。
土地有双重价值: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使用价值指土地的空间利用,投资价值是土地的产效用。城市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时,对土地空间的需求往往超过土地的供给,土地价值因此上升,因而在房地产投资时,投资者会有一个期望:土地价值会上升。如果这个期望值很大,房产租金与房产价格的比例会下降,导致房地产过热,加重了对于资金市场的冲击,加重市场崩溃的危险。因为土地的双重价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
1.1政府与土地市场的关系
土地经过开发才具有使用价值。可达性是城市土地具备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道路交通设施是使土地具备可达性的基本条件。使城市土地具备使用价值当然还包括其他基础设施。因为经济外在性的缘故,楼盘之外的土地开发投资基本由政府进行。政府公共投资因而对土地市场塑造起关键作用。
在土地公有制国家(地区),这部分投资的回收可以通过土地出售实现。在土地私有制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征收房地产税回收。因为基础设施改善会提高房地产价值,房地产税与房地产价值直接关联。美国地方政府3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当地的房地产税。香港政府除了售地之外,也同时征收房地产税。
在土地相对稀缺、人口高密度的城市,地价随经济发展而升高。香港和新加坡政府都因此通过土地使用权出售而提高本身的财政收入。政府如何与开发企业进行合作?在怎样的前提下合作?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市场个体来说,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基本问题。经济大气候是决定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形式的前提。双方的地位受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由此而决定合作的性质。当某一城市经济在增长之中,或有迹象表明它将有较大发展时,开发商受着比较明确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会积极提出各种开发计划。政府可退而为管理者的角色,由开发商在前台从事城市的开发活动,政府则指导和控制发展的进程。当城市经济不景气时,开发商不再积极活动,甚至于开始撤出资金,此时政府就必须增加预算,投资开发,以填补私人开发商撤出后留下的空白。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建筑行业劳动者的大量失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更新城市建筑以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并帮助恢复市场的信心,以形成良性循环。没有政府管理的市场运作,注定无法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而政府干预若是缺乏对于市场的理解,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的方案是选择合作,将公共目标与私人利益统一起来。只有在理解房地产市场及其机制的基础上,政府才能与开发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有关的公共政策。
1.3土地市场与土地使用规划
由于土地的上述特性,城市土地市场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政府干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建立城市土地开发秩序,对下列因素进行引导和控制:外在性,即一块土地的开发对于周围地块及地区的不可避免的影响。确定性,房地产开发一旦投入,就成为不动产,无法撤资。没有事先制订的土地使用安排,就意味着不可预见的“外在性”,开发商无从确定该地段今后的发展趋势,因而也无法确定眼前的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市场决策基于局部和个体考虑,而整个城市范围的基础设施安排需要整体考虑。公共设施如绿地、学校等。因为没有利润,市场不会提供公共设施,然而这些公共设施对于城市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土地使用规划作为政府的干预手段,可用来确保“外在性”的内在化,防止不良“外在性”对于周围地区的影响,提供地区开发性质的确定性,制定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计划。土地使用规划的总目标是对城市范围内各个区域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和发展强度进行划分,以提供一套合理的土地发展模式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
2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建立合理的供应机制
必须严格按照土地供应计划控制近、中、远期的土地开发供应总量,切实把土地存量盘活,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方向,限制有限的土地用于过量开发房地产,特别是高档商住、娱乐设施。年度土地供应总量的确定应在中、远期调控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具体确定,而不是搞平均主义。只有近、中、远期相结合,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才能使土地市场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保证政府从土地批租中获得的收益。其次,必须建立用地计划指标体系。在建立用地总量控制指标之后,还应建立包括交通、市政设施、公用设施、房地产开发、开发区建设、预留用地等各项专项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各项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使之在城市土地供应计划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2.2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可以保证土地资产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同时政府应减少对土地二、三级市场的干预,积极放开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并运用供地计划、地价、税费、规划等对土地市场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和指导。政府在垄断土地供应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地价的控制。当房地产价格出现暴涨苗头时,多推出一些土地平抑地价;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则紧缩供给,防止地价滑落。目的是将地价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2.3积极引导土地供应时机和空间分布
在土地批租中,应选择恰当的批租时机。首先应顾及市场的需求,协调好多个项目的开发时间表,控制批租地块的数量和类型,避免供过于求的情况出现。如香港机场快线沿线的土地批租,就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避免在同一时间,有过量单位推出市场;华盛顿北法拉嘉车站周围的土地批租.也等到市场状况好转时才进行,而非盲目推向市场。其次,土地批租应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升值的同时批租用地,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如新加坡政府在公布快速轨道交通走向前,先收购沿线土地,等快轨建成后再抛出这些土地,使土地增值的收益归政府所有。政府对土地空间分布的引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土地供应与城市的用地发展方向、产业发展目标和环境发展目标相结合。批租的大部分用地应与城市主导用地发展方向相一致。优先发展的产业用地宜根据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土地批租。
(2)集约化原则。批租用地在时序上、地段上要相对集中,结合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而且能产生规模效应.加强区域形象。
(3)超前性原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超前发展,而不是滞后弥补。超前发展可以提高土地的价值,吸引投资,避免建筑建成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
(4)可选择性原则。政府可提供一定数量的批租地块,明确各地位置、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控制指标,让开发商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批租地块,这样既引导了投资方向,又给开发商以充分选择的自由,政府和开发商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结束语
总之,在城市空间拓展发展战略过程中,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土地管理做出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钱陈.试论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4(8)
关键词:阶段式;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08-02
一、“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和学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年为时间轴线,在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
1.第一阶段: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参观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铺垫方向。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从高中跨入到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他所学习的专业。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微,因而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详尽、具体的专业介绍可以弥补学生对专业陌生的缺憾。所以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后就要着手安排校内外资深的专家、专业的教师,以讲座、座谈的形式,具体讲授一些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分配情况和各个学年工作的重点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各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入校时就可以根据专业介绍为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制定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激发了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第一学年授课的重点是在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的教学上,很少接触到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懈怠,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频繁的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保持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第二阶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在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陆续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如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或是到相关土地管理单位进行参观,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上,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味的依赖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双赢的效果,教师除了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中,使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包括授课、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结业考核等)和学生主动的学(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问等)来共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第三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操作能力。学生进入第三、第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基地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是较大的,但它对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实践环节,根据各科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论文写作、到相关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参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第四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按照“结合设计自主选题,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努力提高设计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岗位,面向实际来选题。教师要结合单位实际、结合岗位选题开展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前半年制定并给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申请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确定之后,学生可选择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实习中,指导小组应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并在毕业答辩中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和过程监控,因此,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安排、制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实验实习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等,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需对指导教师的资格、选题、设计、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教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各阶段安排及内容如表1所示。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根本,它确定了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进步安排等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计划能否得以实施。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综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得失,在充分考察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之后,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2.加强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外学习的主动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查阅方式无疑可以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学校可以联合学院(系、教研室)成立并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资料室,对图书馆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灵活,以便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动态。
3.重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性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提供条件。
4.编写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整个实习过程有顺序、有步骤,就必须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制定相关的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适当的分配教学环节与实习环节占总成绩的比例,以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曲晨晓,孟庆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50-52.
[3]高凤杰,雷国平,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21-222.
[4]胡伟艳,蔡银莺,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2-45.
[5]汪应宏,张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74-176.
耕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精髓,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人类与耕地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为了带来更大经济效益,一些地方和企业片面注重发展建设,严重忽视农业发展,导致未能贯彻落实耕地保护规定,使得人与耕地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土地资源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出现大规模耕地搁置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作物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大幅度降低农民经营土地的热情,很多从事的农业生产都涌入到城市进行务工,导致农村耕地出现大规模闲置。同时一些农民为了获得较大规模的建筑用地进行开荒种地,在获得土地承包权后对土地实施荒芜处理,在一定年限后再通过占用非耕地名义来对申请建房,使得耕地出现闲置。此外,一些单位盲目地占用大量土地来进行项目开发,然而缺乏未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使用,使得部分耕地出现闲置。②农村耕地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地形、土壤以及气候等相关外界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大。一方面,我国坡耕地在我国耕地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坡耕地的坡度相对较大,缺乏绿色植物,使得土地肥力不断流失,加上人们对森林的破坏,使得坡耕地土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在农田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资金不到位,过度追求对耕地的利用,忽视了对耕地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加上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耕地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使得耕地土质不断下降。③缺乏有效的耕地控制手段。目前,我国在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出现严重的耕地流失现象。④缺乏土地集约管理意识。一些地区的缺乏耕地保护意识,如农村住房建筑面积超过规定标准,一些家庭拥有的宅基地面积较大,一些乡镇存在着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同时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使用土地,甚至底价出售土地,直接影响农村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地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未在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盲目进行城区扩建,大面积破坏良好耕地。在盲目进行城区扩建时,由于缺乏规划、资金等问题,使得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或是已建成城区成为空城,破坏大量耕地,严重浪费土地资源。
2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2.1提高土地管理者专业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土地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土地管理人员,缺乏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土地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加上一些土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认识,导致其土地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直接影响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当加强对地土地管理者,尤其是基层土地管理者进行土地管理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土地管理者的土地管理专业技术水平,打造高素质土地管理队伍,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2.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在发展经济和推行城区建设时,应当注重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并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和城区扩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当成立相关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土地管理责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对土地使用采取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联合审查的机制,同时严格实施土地供给制,对土地使用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此外,严格审查用地,以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相关部门应当对土地使用进行严格审批,拒绝批准任何缺少预审的项目,如有违规划、相悖国家相关政策、预审未通过以及相关补偿款无法落实等项目,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2.3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缺乏土地节约和集约管理意识,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时,应当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实现耕地与其他生态的和谐,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计划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注重空间限制和用途限制的有机结合,有效缓解城市扩建与土地资源间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3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规划
一、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城市土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应当构建起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土地规划应当具备超前性,这样才能使其先行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才能让使用者事先获悉各个地块在城市规划中能用于何种途径。鉴于此,在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对用地规模、空间控制标准等进行规范化。同时要保证制定的规划满足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并根据级差地租理论,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安排及利用。其次,合理制定城市土地供应计划。想要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合理制定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当前的经济、人口、环保、文化教育等因素。同时,还要确保土地供应计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并实行“五个统一”的整体思路,即城市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此来保证土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这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再次,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明确土地不同的经济用途,使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之外,还需要市场的有效调节。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查、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并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总体利用规划。另一方面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如税收、地租、信贷、利率等,对城市的土地市场加以调控。
二、加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管理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实现集约、节约用地。首先,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为了确保土地利用合理化,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杜绝城市用地盲目扩张,严格控制城市用地供应总量。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要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积极开发利用存量土地,鼓励旧城区拆迁改造和土地置换,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其次,改革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城市土地管理要从资源管理向资产经营转变,合理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土地市场,将土地资源的利益分配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明确各部门职能权限。积极推进有偿使用城市土地发展,在保证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土地使用权自主化,以达到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再次,维护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能力,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在保护现有土地的基础上,严格把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如控制用地单位绿化率、容积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以确保土地生态系统具备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避免城市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三、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为确保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应对城市土地市场进行逐步完善。首先,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土地市场严加管控,政府则应当对土地一级市场进行高度垄断,并根据国家现阶段产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情况,对土地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政府可借助土地利用计划对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进行垄断,借此来控制出让总量,合理运用政策手段影响土地的供给价格。其次,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需要通过城市二级市场来完成,故此,可将城市二级市场的管理重点放在土地规划及对土地使用者的审验环节上,严把产权登记关,并对优先购买权加以充分利用。再次,对三级土地市场、房产交易及消费市场,国家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这样不但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而且还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最后,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价格体系,应建立能够可持续利用的核算制度。该制度除了应当包括土地资源在经济上所发挥出的效益,还应包括使用该土地时的生态环境成本。
四、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土地资源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土地资源管理的局限,加快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土地信息统计的准确性。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土地登记、土地规划的电子政务服务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国土数据整理工作,而且还能提高土地登记、规划、利用的透明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高度共享。在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土地管理与信息技术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集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与土地资源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并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对管理业务进行重组,优化政务流程,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土地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切实缓解人地矛盾,积极推进城市土地经营管理进程,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相互促进,从而为城市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明国.对现代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城市地理.2014(10).
[2]李丹.符海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宏观调控;土地集约利用;社会效益
一 前言
我国资源型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主要类型包括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冶金城市和森林城市。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矿业城市在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用了资源开发战略,而大部分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这就决定资源型城市将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发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度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城市目前普遍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其
中如何合理调节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1.土地利用以资源开采为主
资源型城市大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分散。对于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使得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的原则主要是围绕矿产区布置地面建设及附属设施,如铺设铁路,修建矿区公路,兴建居民点等。各类用地为资源生产用地让路,不管土地质量优劣,哪里有资源,就在哪里进行资源采掘活动,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很大程度上受资源开采的制约。
2.资源生产用地面积大而分散
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用地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分散态势,实际建成区用地比重低,城镇分散,布局失调,功能弱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少矿业城市夹杂着良田、菜地等非城市景观,聚集度较低。尤其是煤矿城市,由于受到随矿建城模式的影响,以煤矿为中心进行各项建设,工矿用地多为组团式,占地面积大,分布比较分散,功能不够齐全,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百里煤城、城乡交错的格局。
3.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复垦难度较大
经过多年开采,矿竭城衰成为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资源型城市经过大规模资源开发,土地随之被占用,未利用土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所剩无几的后备土地资源也基本上是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即使在煤矿塌陷区及工矿废弃地尚有部分土地经复垦后可加以利用,但复垦费用较高。
三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粗放,利用效率低
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建设时间短、速度快,用地面积大而分散,形成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格局。这些城市建设范围大,但实际建成区比例低,城市的聚合度低,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2.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依托于资源开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一般较为混乱,生产用地过大,生活、商业和公共设施用地少,道路、绿化用地等严重不足。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与一般城市相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土地的区位优势和土地级差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乱占滥用耕地现象突出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矿产用地的制约,难以对土地利用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各企业以各种矿产为中心进行建设,随意占地,致使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工矿用地多为组团式,分布比较分散,占地面积大,其中塌陷和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问题十分突出。
4.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采与土地利用存在严重的矛盾。矿区塌陷面积日益增加,造成农业绝产,房屋倒塌等情况频繁出现;森林过度采伐及草原盲目开垦、超坡开荒,使水土流失面积日益增加,致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工业三废导致土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四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1.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处于衰退期,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转型与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意味着建设用地的需求仍将有较大的增长,不断加大的土地需求压力将驱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逐步向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粗放增长模式转变,保证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第一,政府行为科学化。我国资源型城市中不少是先有资源的开发才有城市的发展,因此,长期存在着“大企业、小政府”的现象,在城市管理方面往往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问题。由于体制原因造成了条块分割,企业和政府同时管理着城市,而且许多企业级别高于当地政府。这些企业只重视自身的生产经营,不愿也无力进行城市其它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龙头作用,在制度、规范和政策方面进行积极引导,组织、指导、协调各部门统筹安排。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管道安装等都应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科学规划。切忌各自为政和长期、中期、短期行为不一致,以免造成城市土地多家管制,有利大家争,无利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慎重批准用地项目,避免项目不当,建成后利用率低甚至长期空置,造成土地与土地附属物投资的双重性、长期性的浪费。应合理确定一切建筑物、用地项目的占地标准,避免盲目贪大求宽,造成土地与投资双重性、隐蔽性和持久性的浪费。
第二,增加土地复垦和整理投入,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和深度。土地复垦对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土地开发的外部性问题,避免土地粗放利用、资源配置不合理,调和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城市整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土地复垦和整理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能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三,合理调整用地空间布局。从区位论的观点来看,土地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土地的区位条件不同,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就不同,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效率也会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级差收益的形成。因此,分析研究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土地上社会经济活动的运动规律和集约程度,研究各种己有配置在土地上的作用及其对土地的影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显现土地利用的区位差异,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
五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1.提高全社会对土地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意识到土地粗放利用和土地生态破坏等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环境的严重危害性,同时认识到珍惜土地、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集约、合理、可持续利用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集约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从而为推行土地集约利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城市规划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数量、交通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科学的安排。城市规划既应注重规划的超前性,为城市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又要注重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3.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造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衰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单一,以致于资源一旦枯竭,就会使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因此,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最终目的是实现由单一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向多元主导型产业结构转变,由单一国有经济所有制向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转变。通过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土地收益,而且可以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4.加强资源矿产区土地的复垦与整治工作
加强资源矿产区土地的复垦与整治工作,既可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又可以美化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复垦与整治,解决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要规划好、使用好经复垦与整治的土地,解决好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间的关系问题。
一、把握三项原则
第一,必须要服从经济发展。一是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工作。搞好土地利用指标的分配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国家和市、县重点工程、城区建设和全县旅游基础设施用地的需要。摸清全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情况,做到提前介入。用足用好年度用地计划,坚持有限用地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向符合规划、符合产业政策、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倾斜。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对于新上项目尽量安排利用原破产国有企业或废弃地等,同时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处置力度,在供地环节上尽量安排利用存量土地,对新上马的建设项目能够使用存量土地的,不批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三是加强用地管理。严格把好用地审批关,极力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同时,对一些企业档次较低或经营状况不佳造成厂房闲置的,可以进行调整布局,通过协议收回后,安排给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的企业。
第二,必须要坚持工作创新。一是坚持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的原则,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尤其是对于占地较多、后备资源又比较少的地区,更应如此。二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相结合。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在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清理工作,摸清后备资源的底数。三是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与农业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做好设施农业建设指导,尤其是对集体土地流转工作,要掌握好政策规定,切实把好事办好。
第三,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一是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对照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部门的执法职责,对行政执法依据进行集中梳理、归纳,该清理的清理,该废止的废止。二是制定《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分解方案》。针对各个具体执法岗位,明确每个执法岗位的具体责任,从局长、科长、科员都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执法职责。同时,制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每个执法岗位的过错追究责任。三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制定《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向社会各界公开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作出工作服务承诺并予以公告。另外,通过网站、电子大屏幕开辟政务公开专栏,增加的透明度。四是强化行政过错追究。因渎职或过错造成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案件中败诉的,或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相关责任人必须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
二、建立四项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层层签订《保护耕地目标责任书》,明确第一责任人。对耕地保护不力,工作失职或违规违法,造成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遭到破坏且数量多、影响大的,在全县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涉及违法的追究刑事责任,且作为任期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国土部门内部上下级管理部门之间也要签订《责任书》,制定《保护耕地制止违法用地百分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做到奖惩分明。二是执法监察长效机制。按照土地执法监察经常化的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监察网络,聘请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制定《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管理办法及职责》,全部持证上岗。三是联动机制。实行联合检查制度,利用春初秋末违法用地多发期,组织土地监察系统实施定期、分片联合检查或抽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降低土地违法发案率。此外,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建立土地监管网络指挥系统平台,实现实时监管。利用GPS现代化手段实施动态监控巡查,力争将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始发期。四是土地征用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征地补偿标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关键词】 战略地图 民办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地图的内涵
战略地图(Strategy Map)是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实际上,战略地图是一种图形工具,应用在组织战略实现过程的分解环节之中。它形象地展示了为确保组织战略得以成功实现而必须完成的各种关键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驱动关系。因此,战略地图亦可被形象地比喻成“蓝图”,这幅“蓝图”有助于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了解组织的战略实现过程,同时了解自己的绩效是如何为组织总体战略目标的达成作出贡献的,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更有助于组织战略的实现。
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之间的关系。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在应用中的产物,是其发展和升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华成教授称战略地图为平衡计分卡的持续之旅。平衡计分卡用于衡量战略,战略地图用于描述战略,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战略、衡量战略和管理战略”完整且严密的体系。因此,战略地图是组织战略的形象化、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平衡计分卡本身。
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战略地图的意义
1、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取得的成果。民办高校已经不再是创办之初举步维艰的境况,近年来,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自身办学特色,重视其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2012年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是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2、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其困境主要集中在教师规划、招募、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若干方面。(1)教师规划困境。教师规划是指根据民办高校未来的教师需求和供给分析,找出教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制定民办高校在未来平衡教师供求关系的各种相关计划。而当前民办高校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相关数据缺乏,教师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波动较大,难以预测。(2)招募困境。招募困境并非是招不到教师,而是招不到资源优秀的教师。从学历角度来看,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学历普遍都是硕士,而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寥寥无几,即民办高校在招聘市场中的竞争力弱于公办院校。招募困境是与民办高校的社会名声、编制、福利等密切相关的。(3)培训与开发困境。民办院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培训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培训与开发投入低于公办高校。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的资源比公办高校教师资源薄弱,更需要接受培训与开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由于资金限制等原因,能给予教师培训与开发的机会更少,因此形成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的双重困境。(4)绩效管理困境。公办院校普遍有悠久的办学经验,社会知名度和认可程度高,在教师绩效管理方面经验丰富,而民办高校大都是在近年来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所积累的经验有限,教师绩效管理也处于不断摸索中,一些民办高校在绩效管理方面过于模仿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并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5)薪酬与福利困境。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同层次公办高校相类似,但是福利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而这也正是很多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竞争力低于公办高校的重要原因之一。(6)员工关系困境。与公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的教师资源老中青三代分布均匀,而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集中分布在青年,缺乏教师关系中的互相传承。在高校中,工会是组织教师活动,交流教师感情的一个重要部门,而民办高校工会相对成立历史较短,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尚有待提高。
3、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战略地图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具重要性的资源,民办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教师资源的培养更是关系重大。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实现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总体战略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实现纵向整合;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实现横向整合。战略地图是描述人力资源战略实现过程之间因果联系的重要工具。
三、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战略地图的途径
1、明确民办高校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民办高校的总体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责任,培养大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其次是盈利目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小,更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盈利维持其日常的运营。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战略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招募战略、培训与开发战略、绩效管理战略、薪酬与福利战略以及员工关系战略。(1)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及院系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对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出体现民办高校特色的人力资源工作方案。(2)招募战略。民办高校招募战略主要包括高薪战略、培训战略、广泛搜寻战略三种,这三种战略可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结合应用。(3)培训与开发战略。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且学历层次普遍比公办高校教师要低,因此制定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战略应首先为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培训的途径和机会,然后鼓励教师接受在职学历教育并提供政策性支持。(4)绩效管理战略。民办高校应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循环、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机制,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合理选择绩效评价的主体,例如对于教学质量的绩效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对于教师行政工作的绩效评价主体应该是学院的领导。(5)薪酬与福利战略。民办高校应制定绩效奖励计划,即教师的薪酬应在教师本人的职称、工作量、科研的基础上,随着个人、专业、院系绩效的衡量指标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福利方面在法定社会保险的基础上,重视为员工服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教育援助,包括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讲座以及政策性鼓励员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供教师儿童看护帮助、饮食服务等。(6)员工关系战略。民办高校员工关系战略的重点是民办高校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管理实践与自己的教师达成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组织内部关系,实现双方之间的经济契约与心理契约的有机结合。这六大方面的战略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制定民办高校战略地图
民办高校的战略地图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为民办高校欲实现的总战略目标;中间层次是为实现总目标,民办高校在日常运营中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层次是为达成这些运营结果所需的教师态度和行为(见图1)。
四、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战略地图的注意事项
值得提出的是,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结合应用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战略地图是描述人力资源战略实现过程之间因果联系的重要工具,单独使用战略地图可能出现只能界定难以衡量的问题,平衡计分卡是衡量人力资源战略实施效果的工具,单独应用平衡计分卡可能出现衡量对象偏差的问题,因此,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结合应用方能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卡普兰、戴维・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