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校园环境的变化,高校出现了许多存在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违规违纪、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特殊群体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极易出现自杀或伤人等心理危机性事件,不但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还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度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研究其思想行为特点、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学生健康成长及校园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存在障碍或问题的大学生的集合体。据笔者调查,这部分学生大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据初步统计,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中的大学生特殊群体类型是指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学生群体及心理行为异常群体。
二、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群体类型也不断增多,不同群体类型学生各有特点,但也存在共性。
1.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自我认知即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特殊群体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不完善,有些学生过低的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确的悦纳自己,经常出现自卑、自闭等情绪体验;还有些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自视清高,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出现自傲、自负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其人际关系。
2.存在情绪困扰问题
特殊群体学生负性的情绪往往多于积极的情绪,经常会受到情绪的困扰,如:焦虑、情绪低落、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合理控制情绪、适当的排解和宣泄心中的苦闷。
3.社会适应能力差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家庭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影响,多表现出自卑、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等问题,往往出现适应不了新的环境,无法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等情况,就业压力等问题突出。
三、创新及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及方法
1.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注入到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致力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以期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力和优秀品质,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从主观层面研究了人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从个体层面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从群体方面研究了组织的积极体系等。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不高,学生自杀、跳楼等恶性心理事件持续上演,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高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倡导下,高校应更多的将其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通过主题讲座、团队心理行为训练、讨论分享、心理情景剧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营造一种快乐、幸福、积极向上的环境,让特殊群体学生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敢、诚实、宽容的积极品格,让他们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团队的力量,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
2.建立“学校-学院-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学校层面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创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组织参加各类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和专题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水平,增加心理咨询方面教师的配备等。另外,要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咨询与访谈、问题学生危机干预三个层次上的作用。其次,要营造和谐健康的宣传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校园网络及校报、橱窗等广泛宣传,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
(2)学院层面要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首先,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二级学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建立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档案,充分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其次,应建立以“学院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班级心育委员-寝室长”三级分层垂直的学生组织管理体系,做到心理健康工作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学生当中。最后,应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汇报制度。寝室长、班级心育委员每周要向院系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汇报是否存在心理危机学生的情况,如遇紧急事件随时汇报,保证信息的及时畅通,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家庭层面重在引导和配合。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夫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等都深深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成长。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通过家庭的关爱与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学生层面要加强心理委员及心委会干部的队伍建设。选择乐观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学生担任班级心育委员和心委会干部,在学院内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及心理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创建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与意识,促进心理问题的正确预防。
(2)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第一,通过心理测评,如16PF、SCL-90等科学量表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如性格、家庭、成长环境、存在的心理问题等,逐步规范和科学,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利用网络进行个体学生的咨询与访谈。第四,开展团队的心理行为训练。根据不同的特殊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如对于贫困生群体可以设计人际交往、树立自信等团队辅导;对于学困生群体可以设计执行力、诚信等团队辅导,让特殊群体学生在训练和分享当中体验。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整齐的草坪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亲和力的师风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乐观而又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5.25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心理影片展、心理大讲堂等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活动中不但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了心理素质,还建立起了特殊群体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了集体。
4.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工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
(1)高校要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深入学生公寓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预防心理突发事件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配合,如校医院、食堂、总务部门、公安处等,以便及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处理与预防。
(4)合理的利用校外资源。校外的心理专科医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民间的心理咨询组织可以给学校提供某种业务支持,如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通过转介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治疗、聘请他们中的一些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等。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8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特殊原因造成了一部分特殊的孩子,他们与同龄人相比,表现得更趋于敏感、自闭、固执以及偏激等等。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帮助这些特殊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改善和克服心理问题,促进他们个人成长和班集体整体发展,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学生个体情况,积极地摸索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多一份信任――正确地提升自我期望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信任,对于心理缺乏关爱的特殊学生而言,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是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师不但要充分信任这些特殊学生,而且要引导班级其他同学信任他们、亲近他们,使他们从身边师生的信任中受到鼓舞,获得前行的动力。在信任的力量感染下,特殊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丢弃胆小懦弱和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积累下,逐步形成自强自信的信念,提升自我的期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待特殊学生时要及时地展开沟通,摈弃那些生硬的条条框框,努力将教师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部需求结合起来,相信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将语文教与学建立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上;同时教师还要为这些特殊学生尽力消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藐视以及家长的训斥等等,使得他们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抬起头来,鼓足信心,不甘落后。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以此作为提高自学能力的第一步。教师为学生明确了预习步骤,细化了各个环节的指导。在检查预习效果时,教师有意识地向特殊学生倾斜,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能抓住他们的小小闪光点给予鼓励。
二、找一个位置――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要启发学生寻找正面的自我感受,逐步积累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这些特殊学生不仅仅将焦点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更要科学全面地认知自我,对自己的优点也有清晰明确的认可。只有帮助特殊学生找到自己在同伴之间的准确位置,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并在集体的认同感中找寻到积极的自我感受。
在引导特殊学生进行自评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互评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努力克服畏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教师风趣地引入采集自网络的《学生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让学生根据从课文主旨中获得感受去评价这个充满戏谑的《学生铭》。在轻松的笑声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一部分特殊学生表露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自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耐心地倾听,对于他们自嘲般的“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表示理解,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为他们细致地解惑,帮助他们寻找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现,使得他们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的自我认知,增强了这部分特殊学生的耐挫力。
三、换一种期望――合理地协助自我定位
教师要协助特殊学生设定合理的自我期望值。一个恰当的期望,有利于促进这些特殊学生自身的心理平衡,避免他们陷入不必要的自我否定和连续不断的挫败感中去,使得特殊学生也能获得较为轻松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暗示着他们不要急于求成,面对挫折要能够学会正确地分析失利原因,找出失败的根由和问题的根源,重新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取实现自我的突破;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特殊学生转换自我认知的角度,学会以人度己,从而形成对自身的合理期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方位研究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协调各系统内部及系统间关系,推进系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根据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以论证其可行性。对这些研究进行回顾,发现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需要研究者和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
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生态学理论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审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聚焦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更应立足于整体,关注所有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来源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把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其周围环境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关系系统。根据该系统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将其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四个子系统:最内层为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位于最外层的是宏观系统,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资源。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下,莫茨等人和帕玛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称生态学理论(thetheoryofecology)。该理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响因素,即不仅需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破聚焦有限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从障碍定向治疗观拓展到以增强能力为主的提高定向观上。按照生态学观点,学生心理健康由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决定,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解后的必然结果。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的基本理论,可以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导。
2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时就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及实施方法作出了说明。该理论认为,生态学定向包括:(1)对青年学生的干预应该和在环境系统中的变化相联系;(2)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构建起预防和干预的桥梁;(3)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个体行为;(4)改变环境系统中多重变化的过程。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吴曼、吴诗涌(2008)[1]对生态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李涛(2013)[2]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实践的生态学模式。该模式包括:(1)确定目标: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2)把握原则:把握好工作主体的全方位原则,工作方式的多途径原则和监控系统的动态化原则;(3)丰富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多种形式和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4)拓展实践途径:从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等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模式从多方面构建了生态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针和具体实施方法上作了详细说明,但它依旧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相对中小学而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普及工作更加完善。虽然近两年才开始专门探讨面向大学生的生态学取向模式,但理论成果更加丰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李永兰[4](2014)针对高职学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体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框架,从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四个方面运用生态学理论。李玲的模式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观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加入生态化的理念。而李永兰的思路更贴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些模式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传统模式的框架依旧明显。近几年来对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来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态学理论指导,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缚,实现生态学理论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结合。同时,模式的发展需要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教育环境系统作进一步的细化和个性化的完善。此外,对特殊群体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也需要引起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比如张庆、陈燕[5]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支持系统的建构;李成才[6]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对这些特殊对象的模式探索虽处于萌芽阶段,却标志着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希望在更多的对象、场合中有效运用。
3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中引入新理论前,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个性化、本土化的应用,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丰富、针对性不强和人员素质不齐等不足,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这些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关文薇[7]和杨峰[8]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构建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从教育、咨询、管理、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等五方面展开。教育上,他们认为要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采取必修、选修课程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组建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动心理自助与互助;咨询方面,强调预防和干预并重,坚持心理测评普查与访谈结合,个案与团体咨询及远程咨询相结合;管理方面,坚持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结合,学生日常管理与预警系统建设紧密联系;队伍建设上,坚持心理学专家、德育工作者、医生相配合,专职与兼职结合,构建心理工作与全员育人的桥梁;理论建设方面,坚持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理论与方法结合,理论的应用要符合实践的需求。这些方法都为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人在实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条件不具备时考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备选项。具体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的结合,可建立院系年级、班、寝室的学生心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队伍建设是体现生态学取向的最明显的方面,我国学校中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需求,需要从各级环境系统中发掘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理论建设上,可充分考虑在各级环境系统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纪初美国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热潮。在倡导综合利用社会的所有资源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时代要求下,产生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生态学取向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了解到干预再到评估都要需要综合的、系统的理念进行指导,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质量要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衡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学生态取向的相关研究近十几年才获得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对这一理论的模式研究不断增多。在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以我国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态学理论,借鉴国外该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其次,对于模式的探索已经遍及中小学和大学,甚至涉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特殊群体。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态学理论取向获得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参考了我国国情和各级教育体系的差异,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理论开展研究。我国对于生态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虽已初见成果,但实践探索却为数不多。未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是将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运用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切实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生态化理论只有落实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为此,需要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生态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取向,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将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不论是模式构建还是实践分析,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一线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因此,生态心理健康理论以及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任重而道远。
作者:蔡婉君 单位: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曼,吴诗涌.生态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3):41—44.
[2]李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7):60—62.
[4]李永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7—59.
[7]关文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生态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村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迅速成长,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存在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控制、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评价不客观、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等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城市、农村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规模,而很多农村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许多农村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下,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有许多农村教师还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城市的学生才会有,认为心理问题是一种富贵病,农村生活节奏慢,生活单调,农村学生不存在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以致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表现认识不清;把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等同等。
2.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教育过程还是以学生的智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水平低下,如有的学校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匮乏,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对其重视不够。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单一。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比如许多农村的中学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由于教育体制、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途径单一,存在注重普遍性忽视个别性或者注重个别性忽视普遍性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的注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有些仅停留在辅导个体学生心理问题的单纯心理咨询上,忽视了课堂教育、团体辅导等的作用,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4.师资力量的匮乏。由于城市乡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问题。我国许多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一方面,当前在农村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他们缺少实践经验,将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时候缺少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多为班级的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他们虽然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相对缺乏,理论和实际也不能很好地结合,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更新和转化观念,提高师资水平。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认识,重视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招聘心理学专业毕业可以胜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例如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讲座,使教师能够系统地接触和掌握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一是注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开设专题讲座;另外,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二是注重与学科课程的渗透。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三是注重利用农村有利的自然资源, 开展独具一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和挫折教育, 同时还可培养集体观念、竞争意识、环境意识和稳定的情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民办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较之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学生也自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如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薄弱、自律性不强等等,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基于此,民办高职院校如何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深远,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要的是建立起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其一,让心理学走进课堂,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课堂内容应从不同年级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出发,突出重点,分清层次。如,做好新生的第一堂入学教育课,加强入学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调适好心态,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对于大二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情绪困惑、恋爱心理等调节工作;对于即将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三学生,则强调人生职业规划、择业心理调整、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道德培养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人生新的阶段。
其二,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载体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可利用校园网、校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刊、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现场咨询、心理信箱、心理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均以课堂传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兴趣不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难以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完善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工作,以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功能。
其一,将素质拓展训练与传统的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参与式的教学,其教学重点就是自我体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真正理解和学会如何突破自我、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等多种技能,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去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可以将公寓开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把学生公寓区设置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如此,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对症辅导。此外,还可以借鉴德育工作的手法,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各种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双重提高。
三、建立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学生正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迅速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心理变化尤为激烈,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一旦这些矛盾冲突不能得到合理的疏导,长时期积累,就会形成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积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其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当前,心理测试系统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普及,民办高职院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特点,引进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心理测量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普查,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有效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注意具有轻生及自杀意念、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等三类特殊学生的教育辅导,初步建成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力求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二,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监测网络。为了有效预防及消除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隐患,还应积极构建起以学生心理队伍(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辅导员及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业老师、兼职心理教师等为主力的心理异常情况监测网络,用以指导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应及时反映并协助开展工作,从而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
其三,实施心理健康干预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干预,最大限度地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针对筛选出的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和组织一定的团体活动,引发团体成员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巩固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学校、家庭和朋辈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心理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等等。
总之,因多方面的局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本文从实践方面就如何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育我国众多教师的基地,是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人才的摇篮。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人民教师,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为了促进高师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对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对高师学生心理引导的有效方法。
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特殊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师范性”,注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保证师范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面向高师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特性来展开活动,不仅要考虑到高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变化,也要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解决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加以重点培养。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服务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使高师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加关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发挥以身传教的意义。
二、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体现在了两方面,一个是教育主体,一个是受教育主体。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高师学生要极大的发挥主体性作用,体现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能自主提升内心思想觉悟。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视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注重自身教育的主导型、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精神。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师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在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是从高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内在也要提升,要使高师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观念,这样才能成为全面的、综合的现代教师人才。
三、关于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在落实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需要有系统的、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规定和章程,规划对高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同时,在设立学校内部心理健康咨询室后,提出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相关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学生的案例分析,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的建议及方法进行研讨和交流。
(二)组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师院校在针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平和高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是重要前提。高师院校要定期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积极参加全国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交流会,从而不断提升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也能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自身灵感,从而打造属于自身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之路。
(三)建立健全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其不仅关注了高师在校生的心理状态,也对高师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身心健康以及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我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在今后的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着力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86-02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面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日益成为时代的使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说
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了内容,充分发扬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1]但是,在具体的内容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学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必然要求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和发展这一方面的研究,争取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1.2 从心理健康教育者说
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所涉领域的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单单表示一种教育方法或一种教育技术,更多的时候已经代表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与其他部门和人员并无密切关联。事实上,高校除了与外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校园内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生活在高校内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必然受到校园的空间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影响,而营造校园心理和谐氛围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2]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员,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确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心态正常[3]。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书育人,幸福有成”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的主方向,偏离了学校的主目标,自然得不到校长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不仅“危机干预,保证防线”,还旗帜鲜明地提出“幸福有成”,“幸福”体现“育人”的境界,“有成”标志“教书”的追求,具体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全脑潜能,使教师爱教、会教、教会,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有效克服厌教厌学,使全体师生减负增效,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与工作,愉悦地收获成功,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支点”。[4]
2.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转变工作方式,扩大教育领域,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6]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7]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2] 仲稳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2):225-227.
[3] 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J].职业教育研究, 2010(2): 23-24.
[4]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12
[5]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0-126.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