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

第1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缺失

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而高中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缺失的问题

(1)当今社会,高中生受到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这种影响有利就有弊。当代高中生大多个性张扬、反对束缚、崇尚自由,但也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特立独行,所以阻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明白正确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以此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

(2)受应试教育和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不能因材施教,无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实施。

(3)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良好的个人品格、高尚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表率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职业修养低,对价值观教育仅注重形式化,因此没有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间接导致高中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4)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本身就包含着有关价值观的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课文时都会有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来加深他们对有关价值观内容的理解,并适当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写作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在写作时融入对现实价值观的探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但是,在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秉承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而这种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高中生的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性。

二、有效提升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个人素质、职业修养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价值观教育,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个人的道德品格和职业修养,在教学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更好地帮助高中生建立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出所教授的课文内容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去探究作者文章中隐藏的个人感悟,继而引发对文章中崇高价值观的自觉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2)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独立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不要总是把课文的内在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忽视价值观多样化的可能性,不给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空间。另外,受传统思维模式、教育模式影响,部分教师仅仅只是重视字词和段意的理解,教学中缺乏价值观导向环节,只会机械地重复固定教学内容,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缺少价值观引导的语文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核心,扼杀了高中生对课程的热情以及兴趣。那么,我们应该依照课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以充分展现课文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要表达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该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意义,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3)因材施教,全面提高高中生的价值观。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积极改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经历和成长经历,并且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应当多样化,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信地成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助高中生正确建立和评判复杂的人类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玉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J].现代企业教育,2011(15).

第2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生产实习;问题;对策;思考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第一批教学教改专业。为有效推进教改进程,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该院从教学改革入手,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试行1+0.5+1+0.5的教改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彰显职业教育特点。但教改试行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教改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学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不足

试行的教学改革模式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学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于第三学期统一安排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生产岗位进行为期五个月的生产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企业,感知企业文化,丰富社会阅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初到企业,由于环境的差异,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让同学们感到新鲜。青年学生特有的好奇心和对新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在实习初期热情很高。这种好奇心和热情很快随着环境的熟悉,单一而平凡的实践操作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思想情绪的波动,对重复工作内容的厌烦。学生认为自己是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理论,不应到企业参加生产劳动,把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割裂开来;认为生产实习对学生学习没有多大作用。再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较好的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理解和思考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把生产实习当做单纯的生产劳动,完全忽视感性认识对专业学习的基础性作用,主观能动意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少数学生生产实习收效甚微。

2、对社会需求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单纯强调专业对口

现代社会需要大量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种需求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个人在选择职业(工作岗位)的同时,社会也在选择个体(劳动者)。在这种双向选择中,社会是主动的,即社会上有这样一份工作需要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人来做,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因为某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学历、技能,社会为他设定该项工作以及适合他的岗位,让他来做。让社会适应个体显然是不客观、不现实的。

整个实习阶段学生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在校学生。这种双重身份,极易让学生在遇到困惑或困难时,找到借口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保护。实习中,初触社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随着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逐渐淡漠,在与人相处遇到困难时、因企业制度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时,他们向往在校的生活,便以实习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太长、生活不适应等为由,向企业和学校双方提出提前结束实习或更换工种或改善生活条件等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如:装配钳工,维修钳工,普车,数控车,普铣,数控铣等不同实习岗位,总有学生提出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从事机械装配的认为应该从事机械加工;从事普通机械加工的,认为应该在数控加工岗位上;在数控加工岗位上的,认为所加工的零件应由自己编程等等。

这是一种主观上强化学生意识的表现,学生片面强调专业学习或专业对口,认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专业对口。无疑,学生强调学有所用、专业对口是正确的。但是,学生认为的专业对口是以个人主观喜好为前提的,从自己的一时兴趣出发,感兴趣的工作是专业对口;不敢兴趣的工作就错误的认为是专业不对口。殊不知专业对口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专业对口指的是某行业而不是具体的某岗位。导致学生产生片面认识的原因,是学生对社会分工、社会需求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懂得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及社会需求的客观性。社会分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社会需求是社会所需要的某方面的人才,不是你学什么,懂什么,而是要求你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也就是说社会需要劳动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同时更看重的是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中能做什么,为社会提供怎样质量的服务,即劳动者技能的高低。高技能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只懂专业不具备专业技能是不受欢迎的。正是因为学生对专业对口与社会客观需求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才会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从而遏制了专业技能的提高。

3、纪律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企业和学校作为不同的社会团体,在管理模式、方式和手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明显的区别在于企业以完成生产任务,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用经济手段实施管理;学校以培养人、教育人,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主要以引导、指导、疏导的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习惯学校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管理方式。例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迟到、旷课、未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只是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希望学生怎样做,顺利完成学业。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方式,不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更不可能危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企业不同,作为一名员工,无论工作时间迟到,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等等,首先采取的就是经济制裁方式,迟到扣工资,产品返工不计报酬等,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经济利益受到影响,身心受到伤害,轻者发牢骚,重者抱怨社会不公。学生实习中对企业采用经济手段管理方式不能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的存在,一方面学生在实习中只把自己当成学生,没有认识到在企业实习,企业给一个适合的岗位,自己就是企业的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未能从观念上融入企业,反映出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学生因自身过错受到相应处罚后产生的思想上的松懈、行为上的反叛,反映出学生纪律观念淡薄、团队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不足。

以上三个方面是试行新教学模式,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切实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完善学生生产实习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二、关于完善学生生产实习管理对策的思考

1、灌输职业教育特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

调查显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学生对所报考专业并不十分了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当现实与求学目的超过他们理想化的范畴时,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实习中反映出的厌烦情绪、行为上的反叛和被动等等,从不同角度暴露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知之甚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改某些环节的顺利实施,制约了职教特点的彰显。因此,学校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逐步灌输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的定位,确保学生明确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培养懂专业、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型教育。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为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全面了解职教特点,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才能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充分认识实践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就会成为参与实践的主导者。

2、淡化专业对口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学生进校后接受某一专业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实习中学生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的片面性。我们所说的专业,是指一种类型,或一个行业。专业对口是指在这一行业从事技术研究、生产销售的具体工作;也就是说专业对口应该是宽泛的范畴。实习中学生强调的专业对口是狭隘的、片面的,是特指某个岗位、某项具体的工作,或产品的加工手段(方式)。这种认识若不加以引导使之得到转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后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积极加以引导,使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技能。正确理解专业对口、树立专业宽口径观念,为学好专业、提高技能、选择职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思想基础。

3、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如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等等。学生在社会群体中是一种特殊的角色,即以学习为己任,主要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夯实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但部分学生把学生这一角色的责任理解为学习好,其他事情与己无关,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实习中表现出对产品质量的忽视,工作上马马虎虎,更有少数学生甚至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不能及时完成角色转换,主观上始终定位于一名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为第一己任。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发觉前方有那么多需要自己担当的事。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翁,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做人良知。因此,学校应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有利时机,结合产品质量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责任大于天”,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6]16号.

第3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工程质量;有效控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建筑质量问题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需要消耗较多建筑成本的高等建筑来说,更应该要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管控。这不仅能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进行保证,还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的安定。高等建筑施工管理应该是从设计就开始入手,对于整体的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的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问题等等都是管控施工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能够及时解决施工质量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让每一位入住的居民以及开发生都能够获得利益。

1 高层建筑的特点

想要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进行保证,就一定要从建筑的特点入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制定管控的方法。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建设规模都比较庞大,楼层都是在九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功能都比较复杂,可以用来当作商用住房,也可以是商场、酒店等等,建筑内部的系统也都比其他建筑要复杂很多,建设标准也要高,所以,对于整个建筑的建设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1 建筑规模大,成本高

高层建筑的施工选用的材料、施工的技术以及施工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层建筑的质量。高层建筑规模比较大,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算,要能够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要能够保证施工材料具有较高的质量,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也都是可靠的。另外,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要比普通建筑长很多,所以,就应该要结合各个部门的力量进行施工进度的统筹,制定出科学的施工计划。通常,项目投资方投入的资本较大,那就选择使用质量较高的材料。无论是以竞标的方式还是自主施工,都应该要对工程成本的投入进行科学有效的预算,确保项目投资能够对施工质量进行良好的保证。

1.2 建筑高,施工难度大

建筑高度的增加,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也变得更加的恶劣,风速加大,温度降低,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队伍除了需要保证建筑的自然造型,还要保证施工的质量,这些都加大了施工的难度。高空建筑,作业空间有限,无法使用一些大型的设备,工期就会加长,受到自然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另外,高空的环境也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带来影响。

1.3 高层建筑功能复杂

除了需要满足本身建筑功能之外,还需要在建筑内部安装规模较大的电力、空调、排水等等系统,这些系统在建筑中相互交错,这就需要施工方在进行良好设计的同时,还需要有过硬的组织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些复杂的系统全都融合在一个建筑中。

2 高层建筑施工中质量问题的管理与控制

2.1 施工前期准备措施

2.1.1 工程地质监测

施工方需要对施工的地点进行事前的考察,要能够确保所获得地址参数都是准确的。这过程中,需要对当地地质进行检测,从中确定施工地点基岩的厚度,地下水具体的位置以及深度以及土层的厚度等等,这些数据对于高层建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施工方一定要充分重视施工地点的勘测,减少损失,另外,施工方还应该要派遣专业人士对于施工地点进行勘察,确保工程的参数准确无误。

2.1.2 施工设计方案的制定

施工方对于工程的设计一定严格把控高层建筑设计者一道关卡。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来说,都是在按照设计一步一步进行,不仅包括楼层的整体高度,就连建筑内部每一个布局走线都需要按照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所以总体设计方案对于建筑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之前,一定要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确保方案中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最细致的思考,避免问题的出现。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可以是聘请专业的建筑设计院的人员进行设计,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还能够对工程的质量有所保证。施工单位还需要对所聘用的设计方资质进行考证,在整体设计方案完成之后,需要将设计图纸交由先关审查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查,若发现存在问题,就需要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直到将其中所存在的隐患都消除,严格确保设计方案的质量。

2.2 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2.2.1 施工原材料的选择

建筑工程的质量很多情况下都会受到建筑材料质量的影响,高层建筑中还会用到大量的水泥、钢筋以及沙砾石头等等建筑材料,建筑施工部门中负责材料质检的人员应该要严格把控建材的质量,要能够确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合格的,杜绝出现为谋私利而采用劣质建材。对于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一定要能够进行抽样检查,严禁使用不和要求的原材料,无论是钢筋的规格,还是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测。

2.2.2 施工设备的选择

建筑施工进度对于整个建筑质量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都会遇投资方之间签订施工合同,合同中有着明确的工程项目的验收时间。这样一来,施工方就面临着一定的时间压力,工程时间一紧迫,那么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偷工减料、等等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所以,施工方应该要选择打夯机、搅拌机等等高效率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

2.3 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2.3.1 施工中混凝土和钢筋的使用

高层建筑施工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混凝土,混凝土的质量将会对整个建筑的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建筑施工的需求,严防出现混凝土离散程度过大,造成强度过低。除了混凝土的质量需要严格控制之外,还应该要对钢筋的质量进行监控。钢筋是支撑起整个建筑的重要力量,钢筋的质量应该要有材料监管部门进行监管,钢筋的具体使用就由施工部门自行进行负责,施工部门一定要能够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需要来使用钢筋,使用钢筋的地方一定不能够用用其他的材料进行替代,否则将出现安全隐患。

2.3.2 高层建筑裂缝的处理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比较高,所以建筑墙体就容易出现裂缝。在加上水泥的热化作用,释放出大量热量,使得混凝土温度产生变化,在温度和收缩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裂缝。裂缝产生之后,不仅是对建筑的美观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建筑整体的耐用年限也会产生大大的折扣,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用一些中低热的水泥,减少大体积使用混凝土,或者也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缓凝剂,以这些方法来减少建筑裂缝的产生。

2.4 施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将会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要对每一个施工项目的负责人下达制定的任务指标,定期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工程能够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另外,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要保证这些人员都能够听从负责任的领导指挥,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这就需要提高使用人员的专业水平,加上强烈的敬业精神,高质量完成高层建筑的施工。

参考文献

[1]王铁军. 高层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李思南. 浅析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J]. 科技致富向导,2012,26:395.

第4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成长教育 人文关怀 运用 价值

近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特殊补助、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多方位的帮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这些资助体系基本达到了不让一名大学生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标准。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对贫困生成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重视不够。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注意对贫困生成才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运用,并提高对此过程中人文关怀价值的重视程度。

一、高校贫困生中人文关怀的运用

1. 将经济资助与心理救助结合运用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最佳途径。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更易有抑郁与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感、独立和封闭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多由经济贫困而产生,故称这一现象为“心理贫困”。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并借此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贫困生开展工作。高校应提高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相应的机构,设立专项经费保障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其次,在高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生掌握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消除贫困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一些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掌握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2. 提高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等工作人员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意识。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情感投入。这也决定了对高校贫困生的成才教育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渗透了爱心的情感交融。所以在进行贫困生困难认定时,高校工作者应积极地深入地了解学生,发现某些贫困生的难言之隐。同时对贫困生的个人隐私做好保密工作,以免伤其自尊影响贫困生的正常生活。

3. 针对贫困生弱势群体的特点,开展勤俭、励志和感恩教育等,引导贫困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能吃苦和积极向上的有用之人。学校不仅应通过介绍一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及事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利用各个地方德育资源优势,建立爱心奉献基地,促进其道德品质的进一步优化。这样才能使感恩情结、回馈社会的理念在贫困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成才后对社会的回报又会成为典型激励更多的高校贫困生。

二、对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价值

1.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可使其尽快走出“心理贫困”,这是贫困生成才的心理基础。家庭环境使贫困生肩负的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改变整个家庭的重任。一些贫困生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及体制等方面造成的,从而滋生不平衡心态。而人文关怀正可弥补这些贫困生的心理缺失,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由此人文关怀具有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贫困”的重要价值。

2.人文关怀在贫困生成才教育中具有持久性和高效性,它是贫困生成才教育中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资助方式无论是直接的经济援助或间接的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若无人文关怀始终伴随其中则只能帮助贫困生一时。因为这种外在的经济资助并不能完全激发贫困生的内在成才动力。除此之外,缺少人文关怀的经济资助还会加重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进而降低经济资助在贫困生成才教育方面的效率。甚至有些贫困生为了避免泄露家庭信息而放弃申请资助。由此可知,单一的经济资助在贫困生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人文关怀在贫困生成才教育中却具有持久性和高效性。它不仅可以激发贫困生成才的内在动力,达到持久性的效果,还能照顾贫困生的自尊心,使其更好地融入集体,使贫困生教育具有高效性。

3.人文关怀的价值还在于让贫困生懂得关怀,这是贫困生成才教育的根本目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才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明白要“感恩”,懂得关怀他人。对贫困生的成才教育更应注重感恩。无论贫困生进入社会后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他们懂得感恩社会便是有用之才。人文关怀不仅是对贫困生个体有积极作用,最重要的是使贫困生能将这种人文关怀回馈社会。这些均不是简单的经济资助所能达到的,而人文关怀可以从心理上影响贫困生,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而且也使其学会这种关怀。由此,可使贫困生走上“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是对贫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文关怀价值的最大体现。

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是注重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重视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的价值。通过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中的运用,使贫困对高校学生的积极作用达到最大,消极作用降到最低,最后达到利于个体、家庭及社会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乾熙.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J]. 管理科学文摘,2007(7).

第5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一、季节性问题

所谓季节性问题,是指某些生产或销售季节性很强的企业(如农牧业、旅游业、建筑业、某些零售业等)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在中期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季节性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或销售主要集中在年度内的某一个中期,另外的中期几乎没有生产或销售,相应的,收入的获得和费用的发生也主要集中在一个中期。这时,如仍按收入和费用发生时进行确认的原则,就可能对年度收入和利润的预测产生误导。例如,我国的中报的资产负债表报告日力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的最后一天,如果在中报中没有特别提示,投资者往往会根据“中期业绩简单乘以2”的模式来预测年度业绩,这种预测对季节性很强的企业来说显然是毫无意义。为了避免误导投资者,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收入和费用之外,都应当在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并要求具有高度季节性的企业提供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十二个月的信息以及上年中期财务报告日前十二个月的比较信息,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季节性波动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问题

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问题,是指某些周期性发生的费用(如年度大修理费用、广告费用、审计费用等)是否分期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对此问题,各国存在不同的看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编制年度会计报表时不能预计或递延,则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不应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递延。而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则规定,如果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收益期超过一个中期,就应在各受益的中期间进行分配,如果无法确认受益中期,则应在发生的中期进行确认。显然,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观点较为合理,如果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发生在某一年度的前一中期,若不对其加以分摊,则在编制中期报告时就会因负担了巨额的费用而影响中报业绩,而下一中期的业绩会人为地得到“改善”,这往往会给投资者造成一种假象,即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提高,从而降低了中报信息的有用性。同理,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发生在年度的后一中期也全出现同样的情况。因而,对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首先应判断其受益期是告超过一个中期,进而确定对其是否进行分配,而不应一律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三、资产减值准备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要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提减值准备,但计提通常是在每年度终了,这就产生了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如何处理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各国对此问题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都认为既然编制年度财务报告时需要考虑资产减值准备问题,为使中报信息具有更好的决策有用性,在编制中报时也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还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期财务报告日某资产的市价明显低于其成本,但能够合理预期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时其市价将会回升至现在的市价,如某些产品销售价格存在季节性的波动等,这种情况下,资产减值准备应如何处理值得探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在此问题上,中期财务报告应与年度财务报告采用相同的标准,对中期后、年度终了前的可能回升的情况不予考虑。而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则持相反的观点,规定如果资产减值是暂时的,企业能够合理预计下跌将在年度报告日前回升,则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不应确认损失。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当前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中报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我们应该采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在中期财务报告日应采取与年度报告日相同的标准计提减值准备。

四、重要性问题

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由于要非常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和中报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而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中报中列示的各个会计报表项目时要充分体现重要性原则。与编制年度会计报表不同,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判断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而不应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对此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为便于理解中期数据,应以中期数据本身为基础拟定确认和计量政策。因此,特别项目和非常项目、会计政策或估计变更以及重大差错都应以与中期数据相关的重要性为基础予以确认和计量,以避免由于不披露而产生误导性干扰。另外,由于相关会计准则对重要性一般没有提供量化规定,所以判断重要性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估计,但估计的标准应以能够保证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包括了所有与理解企业中期期末财务状况和中期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

第6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价值 缺失 重构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理性的社会价值观。

一、人文关怀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毕业生,使之成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和后备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解读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3]。此外,过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使其研究和实践变成一种工具理性[4]。这些认知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作为发源于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充分理解和尊重为前提,深切地关怀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质量,以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的一个基本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5]充分肯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的人学理论正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二)人文关怀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首先,社会转型期环境的快速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而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p小社会转型期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等的变化。“崩坏和建构的过程充满着不稳定性”[6]。

此外,由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尽匹配,某种道德失范对某些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有害思想的侵蚀[7]。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可以使大学生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准确定位自己,追随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肯定自我,发展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某种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社会转型期破解问题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实践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某种程度人文关怀缺失,提示我们特别关注人文关怀的价值核心。

(一)在价值主体上:重教师,轻学生。

高校教育受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往往敬畏于教师的权威,不会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益的互动,只是一味地消极接受知识,不论效率和质量。而这背后仍然是陈旧的价值理念,古人对知识的敬畏转移至传播者――教师身上,赋予其神圣的光环,而社会的发展事实上已消解此种敬畏的基础,但观念的滞后性仍然在生活中显现。

(二)在教育内容上:重课内,轻课外。

一般来说,课内课外相结合都是更有效、更有益的学习方式。纯理论的学习往往显得枯燥乏味,扎根于课外的实践学习更能够促进理解,甚至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目前,高校并不缺少适合的场所和组织,让学生投身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等,多元化的渠道更符合大学生的取向。此外,空间环境的营造也十分重要,课堂教室的布置固然是一部分,课外的运动场、餐厅、宿舍等场所也是大学生的重要“据点”。这些地方和场所的气氛、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精神状态[8]。然而,现实中的某些高校往往缺乏对这些课外资源作用的认知,不能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互动。

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定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很少涉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得不到切实的满足,不易体验到“教育”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效。

三、高校人文关怀理念的重构

(一)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双主体”的互动。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发挥积极引导和鼓励的作用,使学生踊跃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社会热点问题的即时讨论、课外的社会调查与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学会主动和独立,更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提升教育者自身的人文关怀、人文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讲解文本内容,是对其人文修养的考验。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文修养,才能驾驭所有的文本内容,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7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 高职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构建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1-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意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又要注重社会人的培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素养的提升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文素质课程的构建及管理受制于单一中心治理的理念,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系统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性质,因此,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阶段人文素质教育阶段性目标界定不清。我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接受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历经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每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有区别的,并且应该体现顺序递进的特点。此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两者的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有侧重点。近年来,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通过制订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然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目标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区别开来,造成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上就存在问题,教学目标不清,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设置自然就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没有理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课挤占公共课的现象比较常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职业定向性相当强。但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绝不是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样是培养社会人的教育。所以,高职教育既包含专业教育,也包含人文素质教育。在重新构建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文素质体系如何做到相对独立,又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渠道比较单一。高职院校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涵盖的范围相对狭窄,教育渠道比较单一。单一的教育渠道既难以体现人文素质课程丰富多彩的特性与魅力,又难以满足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要求。

(四)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十分短缺,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存在缺失。据相关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很少投入项目资金专门引进或培训人文素质类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专业对口不多,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兼职教师、外聘教师临时充任。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 其创立者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 incent Ostrom and E linor 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奥斯特罗姆对多中心的解释应是最权威完整的: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就是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会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多中心治理理论被社会科学家赋予了比较新的涵义和内容,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多中心是相对于单中心提出的,它强调多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其实质就是多个权力中心和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责任目标提供服务。

将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理念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一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价值观、人文行为能力。人文素养是依靠长期教学环境的“熏陶”,以各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教育、浸透,才能够“内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最终成为自觉的人文行为能力,其形成过程呈现为“熏陶―浸透―内化―自觉”。人文素质的形成相对专业技能来说影响素质更纷繁,环境更为复杂,周期更长,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问题。二是人文素质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过去习惯性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已经对其课程体系构建造成了阻碍,主要表现为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被压抑的创新发展意识、被边缘化的课程职能等问题。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曾进行过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但往往都是“拓展―缩小―再一轮不同范围拓展―再缩小”,伴随着这种反复,高职院校管理人文素质课程的部门分分合合,结果往往是“放乱收死”。多中心治理的分析单位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商业企业、立法机关、政党、公共机构甚至民族国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其设置和管理需要新的管理模式。鉴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高职整个课程体系中公共课程属性,我们可以将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的优势就在于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不仅可以把局限的但独立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管辖单位,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管辖单位的资源。

三、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多中心治理视角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须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高职人才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细分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审美素质、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安全素质、创业素质等;专业素质主要有通用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应以上素质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一个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浸透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思想政治课程、体育选修项目课程、心理健康与安全意识课程、就业与创业课程、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其人文视野,其中,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拓展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审美素质等;以提升学生人文价值与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为目的,设置学生素质工程、校园文化活动等两个实践课程模块;同时将学生人文行为能力培养浸透到专业拓展课程、通用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三个课程模块中(见图1)。

图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成图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上包括了高职整个课程体系,其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还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时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单中心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要求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管理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重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全员参与课程管理,包括产业、企业中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院校方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人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院校层面应该善于通过建章立制将人文素质课程管理的执行权分配给相关的管辖单位,比如根据图1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打破常规单中心治理思维方式,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每个部门的一项任务,列入绩效考评范围,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只由一个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及管理,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

(二)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多中心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形成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部门,必然会存在各自利益的追逐与竞争,应通过这种竞争形成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在课程管理中谁参与哪些层面的决策,以什么方式参与?形成怎样的合作制度?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得到什么?对合作中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督、惩罚?如何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冲突行为?这个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要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尝到甜头,以长久地吸引高职院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中。

(三) 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将会被不断扩大,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资源整合巨手将会从院校内部延伸到其他高校乃至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引入了北京超星集团旗下的尔雅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尔雅依托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技术平台,与国内外100多家教育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名师合作,整合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推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整合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整合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之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东盟合唱团,以音乐艺术课程教育为基础,除围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庆晚会、名家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年音乐会、音乐沙龙等为主要表演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注重对接社会实践,如以“东盟合唱团”为主要引导载体,通过参与东盟民歌节、南国周末音乐沙龙、亚洲声乐(合唱)节等对外交流演出,把艺术教育实践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各行业组织演出单位的重要资源,同时校内教师也将这种活动过程整合为本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上)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4]龙献忠.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内涵、必要性与意义[J].江苏高教,2006(6)

第8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二维码 PDF417码 指纹识别 学生管理

一、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据统计,2009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 招生数达313.4 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 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自扩招以来,学校招生每年规模达万人以上。不仅仅招生规模的庞大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种种问题,而且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入校后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例如2015年新闻报导部分高校内竟然出现吸毒贩毒的学生,如果学校管理方面疏松,这种吸毒贩毒现象将会越演越烈,学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求知、学习一技之长,家长又如何放心。还有高校不断出现的学生自杀、消失、犯罪等现象从而更加说明学生管理的缺失,因此管理的严格性必须着重考虑。高校学管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投资,而软件的投资必不可少,它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给学管工作带来很多便利。

二、关键技术

1、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技术目前应用广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实质是将线条与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符号。一维条码是垂直方向上存储的条形码,存储容量小,没有错误纠正能力,只能存储数字等简单数据。与之相比,二维码具有如下特点:信息容量大;保密好、防伪性高;成低廉、容易制造;译码可靠率高、抗损纠错能力强。其中PDF417、QR Code、Code49、Code 16K、Code One 等都是我们常见的二维码。本系统采用的是PDF417码的编码原理。

(1)PDF417码的编码原理

PDF417(portable datafile)条码被称作是便携式堆积数字文件。终止符除外,4个条和4个空组成条码的每一个符号,每个条(或空)的宽度为1~6个模块,其总数为17,因此称为为417条码。例如:码字31111136的图形如1所示。每个PDF417条码由3~90行组成,每行由起始符、左行指示符、1~30个符号字符、右行指示符、终止符组成。PDF417条码包括929个码字,取值范围为0~928。其中:0~899码字根据当前的压缩模式和GLI解释,用于表示数据。码字900~928,在每个模式中,用于具特定目的的符号字符的表示。如:900、901、902、913、924用于模式识别,其他请参照国家标准。PDF417中字符集由3个簇(分别称为0、3、6簇)构成,每个簇包括以不同的条、空形式表示的所有929个码字,序号对应为0~928。在设计条形码过程中,需要根据待设计的条形码的行下标选择各码字所在的簇号,具体是:第1、4、7、10…选用第0簇的码字;第2、5、8、11…选用第3簇的码字;第3、6、9、12…行选用第6簇的码字。对于某一行来说,应该用的簇号可用如下公式进行确定:簇号=[(行号-1)mod3]*3,具体编码如图1所示。

2、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是人类众多生物特性中的其中一种,例如有虹膜、声音、掌纹等。经科学验证,人的指纹不仅都是唯一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对指纹识别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ISENOR DK等人提出了一种用图匹配来对两幅指纹图像进行匹配的方法。HRECHAK A K等人用结构匹配指纹识别。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FBI细节点坐标模型做细节匹配。它利用脊线末梢与脊线分叉点这两种关键点作为特征来进行指纹识别。通过将特征点表示为点模式,自动指纹识别问题就转化为点模式匹配(细节点匹配)问题。所有的生物识别系统都包括如下几个处理过程:采集、解码、比对和匹配。指纹识别处理也一样,它包括对指纹图像采集、指纹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指纹验证或辨识等过程。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优点在于其可靠、方便和容易被接受。具体流程见图2。

指纹的唯一性,不容易丢失,相对人的其他特征它便于采集,终身不变,因此在国家的安全机构、重要部门的门禁系统,重要证件、机场安检等方面指纹识别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此技术应用到庞大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对高校的管理将带来诸多便利。

3、两项技术的结合

指纹采集:学生入校报到注册时通过指纹采集器现场指纹采集,并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特征提取并写入后台数据库中,与库中人员学生id等相互对应。学生基本信息采集:采集学生的姓名、学号、性别、身份证号、生源地、所学专业、所在年纪、班级、大队、班主任、宿舍楼、宿舍号等必须的管理信息,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

二维码的制作:数据管理员根据采集的指纹图像的特征数据和学生基本信息通过PDF417编码原理,生成二维码。并将其保存在后台数据库中,学生本人可以随时通过学校校园网的应用服务程序将二维码下载并核对学生本人的信息。与学生本人对应的二维码可以保存在学生手机中,省去了随身携带磁卡的麻烦,及磁卡折断、消磁等种种问题,这也给学校办卡省去人力和财力。各部门通过二维码扫描就能获得相应的指纹特征和学生个人信息,而指纹采集仪可以进行现场指纹采集,通过管理软件进行指纹特征提取与二维码中的读取的指纹特征比对,如果联网它们还可以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指纹库比对,达到多种渠道指纹识别。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技术的结合发挥了很大作用,二维码的制作及指纹识别流程见图3. 三、基于二维码存储的指纹识别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高校的数字校园网的发展越来越好。无线网覆盖校园,实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上网不再成难事。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越来越多,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学生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多,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事件也时时影响学生,造成学生交上社会不良朋友,从而出现学生早退、旷课、打架、夜不归宿、考试作弊等等现象。而我们的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督,不少学校管理松散,学生管理成了高校棘手的事。 教师仅仅课堂点名耗去很多时间,加之有的学生冒名顶替使得教师无法识别。学生宿舍管理同样如此,还有学校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管理等等都是学校的难题。

下图4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指纹识别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1、学生考勤管理

首先学生在校期间要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迟到、早退、旷课)进行记录,目前学生冒名顶替,上课中途退出,迟到偷偷从后门进入教室,加之学生上合班课人员多难以管理,许多教师无法对学生上课进行一个很好的记录。在教室安装指纹仪、指纹登记终端及二维码扫描仪,它们与指纹验证终端相连,学生课前提前10分钟到教室进行指纹的验证识别。指纹登记终端从指纹仪获取指纹,然后提取指纹特征传送到验证终端,验证终端根据二维码解码取出的指纹数据与采集传送指纹数据进行比对,将比对结果、比对时间、教室信息等在验证终端形成记录,通过学生考勤管理程序,教师可以根据分配的账号,随时下载学生的考勤记录,实现了学生考勤的无纸化、网络化办公。

2、学生考试管理

对于学生来说无需携带任何证件,考生到场时,先获取考生的指纹信息,并且把提取到的指纹信息进行预处理,然后把处理后的指纹信息与二维码中解码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匹配结果将发送到后台数据库中,应用服务器对参加的考试科目、学生、考试情况、考试时间、比对结果等进行管理,教务处通过系统下载EXCEL形式的学生考试情况记录。作为系统的管理员需要提前对考试的科目、考场信息等及时维护。现场指纹识别很快,避免了在庞大的数据指纹库中搜索,因此二维码存储指纹方便又准确。面对考试,学生无需再为携带证件发愁,只要提前下载好二维码即可,当然有的学生即使忘了,我们可以通过学号或者身份证号在数据库中快速的找到学生对应的指纹信息。这种指纹识别的考试系统对学生替考作弊有一个很好的防御。

3、学生宿舍管理

高校的学生宿舍通常有两道门,一道为宿舍楼门,一道是学生居住的宿舍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对进出人员进行一个很好的管理。学生带闲杂人员进入都无法很好的察觉,这对学生宿舍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威胁。学生夜不归宿、半夜回宿舍等也是管理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在宿舍楼大门安装指纹识别系统,学生进宿舍楼门进行指纹识别,之后与宿舍管理系统后台的学生宿舍数据库进行比对,当宿舍楼号、指纹信息匹配成功时宿舍楼门打开。对于宿舍房间的门则通过指纹识别锁来识别指纹的正确性。和我们传统相比,学管人员只需通过登录宿舍管理系统就可以调出学生的宿舍居住情况,包括学生入宿时间。而传统的宿舍管理,当学生毕业离开宿舍时,钥匙要重新订购和匹配,耗资巨大,损坏性强。通过宿舍指纹识别系统管理员只需要每年更新正确的指纹信息和学生宿舍信息,再导入到宿舍管理系统中即可。从金钱、人力上来讲确实收益很大。

4、学生图书借阅管理

学校的图书在量和种类上增多,哪些是学生所需要的书?这也是一个图书采购部门必须掌握的。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快速的在图书借阅系统中显示学生的信息和指纹信息,通过指纹仪采集指纹在系统中提取指纹特征后与二维码获取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验证成功后在系统中进行图书借阅登记。借阅的书或种类将在系统中显示排名,对于学校图书采购有一个很好的导向。

5、其他

由以上可以看出基于二维码的指纹识别系统非常方便、经济。如果将此项技术用在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学生各项缴费系统管理、学生证管理等项目将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学校的各项管理的数据收集、整理非常方便。对于繁杂的学生资料的整理更是带来很多便利。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利于学生,更利于学校的管理。

可以说,二维码和指纹识别技术是现在比较先进的技术,而且在一些领域已经很好的运用了。在高校的应用还是少数,高校的管理各项技术不统一,造成兼容性差,共享性不足,信息重叠,数据爆炸。因此如果将这两项技术很好的结合在高校应用,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给学生管理带来便利,同时校园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家长也更加放心。

参考文献:

[1]周宝建.指纹识别在高职学生考勤管理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马莉.二维码技术在高校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2012.

[3]晏燕,王大程,王前前,孙婷婷.基于二维码的校园考务信息应用方法[J].2012.

[4]滕旭.基于二维码的指纹存储研究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

[5]杜海舟,张超,周平.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高校学生日常考勤系统[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2.

第9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各B股上市公司:

按照我会新近修订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准则第三号  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要求,凡属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拟在下半年办理配股申报事宜、在中期拟定分红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以及我会和交易所确认的其他情形的上市公司,其中期财务报告均需经过审计。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含同时发行了A股的公司)原则上执行该准则,但在中期财务报告审计问题上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一、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公司,可以只进行中期境内审计(指中国注册会计师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对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的审计,下同),不要求进行境外审计(指会计师依据国际审计准则或境外主要募集行为发生地审计准则,对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境外主要募集行为发生地会计准则调整的财务报告进行的审计,下同)、审阅;

二、拟在下半年办理配股申报事宜的公司,可以不进行中期境内、境外审计、审阅。但在上报配股申报材料时,须按我会要求提供有效期内的境内审计报告;如境外主要募集行为发生地证券监管机构有要求的,还须同时提供有效期内的境外审计报告。

三、在中期拟定分红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的公司,不要求进行境外审计、审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