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生物科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科学的意义

第1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第2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如今,在很多人看来,传授给学生一堆知识,倒不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那么,怎样才能够实现这一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呢?依靠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现如今,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之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只有在有了问题意识以后,头脑中产生问题,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产生更多新的想法,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生物学科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显然也无法避开新课改的大潮。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努力打破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生物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师生观念中,教师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真理传授者的地位,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课,牢记教师所讲的每句话,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作业,师生关系呈现出不平等、知识单向传授的特点。而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而在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思维。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习惯性地跟着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导致主动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缺失。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就要从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入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能动的主动学习者,而非固化的知识容器。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课堂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变得更加活跃,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会不断地涌现出问号,推动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究,实现多方面素质的提升。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以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试想一下,当学生对某问题完全不懂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课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规律,还要广泛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并培养基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等,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有机会发现更多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从而诱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变得越来越开阔,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思考探究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三、善用提问的技巧

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缺乏技巧性,反而会桎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到“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进行如下的提问: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哪些部分所组成?听到教师的提问以后,学生会立刻翻书,然后找到答案: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所组成。接着教师继续提问:DNA分子由几条链组成?学生回答:两条。教师再问:碱基的配对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A和T配对,C和G配对。以上这个提问的案例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提问的方式过于直观化,很多的问题学生翻开课本就能够轻松地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方式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获得任何的发展,相反,还会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固定在课本之中。所以说,这样的提问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地提高问题的难度,以推动学生思维的扩展。另一方面,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把握了这些提问技巧,才能够在提问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

四、注意生物教学的生活化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高中生物课本上的很多生物知识看起来往往显得高深莫测,令很多学生摸不得头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即使想提问也不知道从何问起。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生物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努力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例如,在讲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侦破、亲子鉴定等为例子,引导学生认识DNA,探究DNA能够准确判定人的身份的奥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一些DNA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熟悉的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变得更加活跃,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迸发出来,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进入高中生物学习阶段以后,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不能再单调地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还要注重知识以外的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就等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在生物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究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敢于突破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以推动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晓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打造高效生物课堂[J].新课程(教研),2011(12).

第3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有各种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课堂,从中了解了一些原因并想到一些对策。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如《细胞的分化》一节的教学,我的处理是:首先安排学生看书33页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意义和结果;接着教师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教师安排学生阅读39页——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并让学生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也是这样的处理。整个课堂基本上是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对教材没有做任何扩展,也没有提出相关的问题。

评析:通过研读《优秀教案》后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好像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教法上由单向灌输变为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等。实际上本节课没有达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起来课堂教学轰轰烈烈,但是仔细想想,本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应学的东西。

对策:根据《优秀教案》提示: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本节的目标是:1、知识目标:(1)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2)了解细胞分化的原因;(3)能说出几种已分化的动植物主要细胞的名称(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4)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5)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干细胞。2、能力目标:(1)学生能叙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非洲爪蟾的蝌蚪实验”、“克隆羊多利培养”过程;(2)学生能说明上述实验设计的大致步骤;(3)能说明上述实验得出的相关实验结论;(4)能看懂图2-25和图2-26。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尊重科学,能将有关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目标确定好以后,课堂教学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但是必须考虑学生能学到哪一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那些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至于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每一节课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是教师心中必须要清楚的。

问题二:先概念后举例

如我在教学中一般是先讲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然后再讲“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过程;讲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也是先讲概念再讲过程等等。

评析:通过研读《优秀教案》后发现这是非常典型的前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因为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问题——假设——探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

对策:《优秀教案》提示:先引导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假设,讨论这些假设可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与自己的设想产生联系或冲突,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再形成概念。

问题三: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是一个模式,就是用很快的语速,一字不漏地复述教材内容或者是相关生物知识,教师完全是一个“演讲者”,学生就是一个“听众”。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嗓子嘶哑;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有的一直低头,有的甚至睡觉,也有部分学生能够听到底,但是下课后又不知道教师讲了些什么。

评析:通过听示范课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是学生动脑不足。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忙,学习的主体——学生没事干,只有听的义务。这样的教学首先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对策:《优秀教案》向我们提出“三讲”“三不讲”原则:“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看得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讲”,对教师克服“单向灌输”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帮助。认真体会“三讲”、“三不讲”,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

除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外,还有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不到位;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不重视板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缺乏层次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问题(语速、语调、板图能力等);教学只面向部分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等等,都大量存在于生物教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现状,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效果,以至于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年轻的生物教师要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教学策略。这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应该引起我的高度重视。

第4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2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在我国广泛推行。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思想,例如: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的教学思想。现代教学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既要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全面发展的机会,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因此,在初中阶段打好学生的生物基础关系到学生能否进行更高层次的生物研究。本人根据多年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展开论述。

一、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生物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需要。进入21世纪,生物已经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已经发展到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高新科技领域,与此同时生物学也成为新世纪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近年来在我国也受到重视并得到很大发展。

生物学不管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生物学一直都被视为一门副科,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也不浓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生物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广大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生物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生物教学活动的发展。

二、通过树立学生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传统生物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生物知识,通过生物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素质,因此,生物教学既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也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了新的意义,进行生物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踏入生物科学之门的钥匙,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鉴于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生物教学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动力更加十足。

正确的学习观念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尽的动力,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之始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做好课堂导学

所谓课堂导学就是在课堂之始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生物学的这一特点,做好课堂导学工作。

教师既可以将生物教材上的有趣实验引入课堂导学,也可以引入教材以外的生物小实验,实验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学使学生在课堂之始就变得极其兴奋,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变得更加清醒,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自然更加浓厚。

四、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生物实验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学生能够亲手进行操作,是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很多语言叙述的生物现象,或者教材上提到的生物实验,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进行实际观察,通过观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进行生物实验的机会,还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有效指导。对于初中生而言,初次接触到生物实验,学生不仅对实验步骤掌握得不熟练,而且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也不熟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有效进行生物实验,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耐心进行指导。

生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将教材上的实验落到实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生物实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五、将生物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进行生物学习必须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传统教学认为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世界。实际上,进行生物学习不仅要有效掌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在我国肆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通过生物能够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很多环境问题都能运用生物学理论加以解决。通过生物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奠定了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通过生物技术的运用,能够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第5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科研创新 人才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时代给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新的导向,是否具备科研创新能力是评判一个人是否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1]。面对时代要求,我们的教研团队在以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多样化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有一定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改革。

1.1重点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我们采取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解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科研思维的启迪和引导;结合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讲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时,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知识,学生对其理解抽象而不具体。鉴于此,一方面,教师通过重点展示共聚焦图片,使学生理解光学切片及三维成像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和探讨,了解仪器的构造和详细的工作原理。这为他们今后科研中使用该仪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总结每章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2]。我们鼓励学生绘制每一章的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图文并重,发展了学生的记忆、阅读及扩散性思维能力。但是,总结思维导图是一项费时费神的工作,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我们将思维导图作为课程考核环节之一,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

1.3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培养科研探索精神。

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授课方式,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开展了课堂讨论式教学[3]。在内容上我们优先选择本年度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奖研究成果、当今生物学研究热点,如肿瘤的靶向治疗、转基因食品、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等。在拟定好题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课外自行查资料,制作PPT,课堂派代表讲解,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并将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课堂讨论,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及思维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科研的积极性。

1.4播报科研新闻,培养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科研新发现。我们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研网站,如丁香园、小木虫、生物谷、科学网等,培养学生自己探寻科研的习惯。学生对科研新闻的汇报在每堂课中占用时间不长,仅5~10min,但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科研新事物的兴趣,培养其关心身边科学的素养。

2.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4]

除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外,我们还强调注重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密切注意科学发展的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另一方面,我们依托本校的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让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国家级课题研究中,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期得到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

网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平台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条件[5]。我们主要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及其附属的多种功能展开师生间的课外互动,使得课堂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可在课后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网上的密切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兴趣及重视程度。

4.结语

我们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立足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利用网络资源扩展课堂。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讨论式教学存在课堂人数不能过多的局限性;作为正处于发展中的三本院校,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得还不够好。今后,在总结以往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我们将扬长避短,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改革和尝试,优化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超.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2]Buzan B.The Mind Map Book[M].BBC Books,1995.320.

[3]杨飞.基于PBL的分组讨论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3.6.

[4]余光辉,程旺元,龚汉雨,覃永华,徐鑫.基于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12):1246-1251.

第6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比存在很多弊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使大家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更有个性和活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会更好。

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把原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角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配角。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教师要学习教育的艺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新课程注重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等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活动,减少了繁难的计算,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加了,这些改变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课标,读懂教材。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知识,加强专业素养的提高,要认真学习课标,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标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纲要,从理论到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育者真正领会它的精神,咀嚼它的内涵,创造性地实施它的要求,把新课标从一个单向的静态的理论转变为一个多向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依据。教师只有研究新课标,心中有新课标,备课时才能不偏离方向,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使用了大量的图和图群,再配合简洁的文字,使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具体化,深奥的生理过程直观化,繁琐的实验过程概括化,微观结构宏观化。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因阅读大量文字描述产生的抽象与枯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依据新教材编写的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思维、归纳、处理信息,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提升,思维得到了提炼,能力得到了彰显。面对一幅幅惟妙惟肖、化抽象为具体的精美图片,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锤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探求重难点突破的途径;教师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更好地从已知走向未知。努力让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用生物课堂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容易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引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内驱力。设法在教学中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以获取知识并提升能力。

二、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化。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还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前和课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性的自主学习,课中倡导与他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前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查阅资料,在自主预习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课中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互动交流,学会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学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会独立钻研和大胆创新。课后反思探究,如鼓励学生感悟、总结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给学生提供新的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拓展。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教学。

①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浓厚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会促使其对这门课投入更大的精力,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顺利进行,这是进行“和谐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吸引力、深受学生爱戴的人。

②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把学生当做平等、自主的人,学生才没有压力,思维才能活跃。在课堂上给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去学习。教师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通过在课堂中传递与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创设问题情境。

当代生物教学的理念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显得非常重要。较好的做法是尽量以“问题”促“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知。在这种较好的做法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要注意使设置的问题适合中学生的思维水平),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与坏、巧妙与否对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等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在生物学研究中有许多相关实验;但由于中学实验条件有限,许多实验还不能设置为学生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弥补。因此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也可利用小资料、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生态系统概念时可讲述诺贝尔奖授给DDT的发明者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失误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体味新教材的意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真实可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这样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曦.《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7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初中生物可以渗入医学常识的内容很多,各册书都有。比如七年级上册讲了病毒的结构、种类、同人类的关系等,可以很自然地和医学常识结合在一起。七年级下册讲了人的几大系统,几乎每一章都同医学知识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八年级上册中的“细菌与真菌”,八年级下册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等,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医学知识。

二、生物和医学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同医学常识进行关联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七年级中“血液”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和医学常识进行综合,学生会非常容易理解并接受。第一,我们从导入的过程来看,课本中的初始部分用医学常识问题导入会非常方便:“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外事故,有许多人是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若是能够对其及时地输血,失血者就有很大的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血液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第二,在正文的讲解环节中,资料分析一部分内容也是展示医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从检验科报告单这一角度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与功能。三种不同血细胞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涉及众多的医学常识。白细胞拥有防御保护功能,其数量不在正常范围就可能发生炎症。另外,红细胞具有输送O2与一部分CO2的作用,红细胞减少会造成贫血的情况发生;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凝血,血小板数量降低会导致异常出血,数量升高会形成血栓。从这节课来看,自始至终都可以有医学常识渗入,在课堂中合理渗入相关医学常识,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三、生物课渗入医学常识的作用

1.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自觉性

所有人都对自身健康非常关注,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生物课堂里渗入医学常识,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自觉性,减少教师强迫其学习的烦恼,变“让学生知道”为“让学生想知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可以极大地提升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同学习生活实际贴近了,学生也就会更为关心,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对于初中生来讲,平常的感冒谁都得过,知道疾病的痛苦,想要身体健康,想多了解医学常识是极为普通的心理。

这样,生物课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的一个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3.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医学知识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所起到的是桥梁纽带的作用,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概念,可以通过医学常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了解掌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好这个桥梁纽带,将学生更自然地引入到教学当中去呢?

第8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2l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及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分子 生物 学数据 以爆炸性速度增长。面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芯片、分子进化等大量的生物信息,在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分析技术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下,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当前,生物信息学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物信息学实践课还没有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医学院校进行生物信息学实践课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医学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1 疾病基因的发现与鉴定

据相关研究表明,约有6000种以上的人类疾患与特异基因的改变有关,这些关键性基因或其产物的结构功能异常,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使用基因组信息学的方法通过超大规模计算是发现新基因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构建肿瘤 cDNA文库,我们可以揭示肿瘤发生的分子水平变化,寻找靶基因。

1.2药物设计与新药研发

生物信息技术为药物研究、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生物信息药物设计常用的方法有:(1)三维结构搜寻,寻找符合特定性质和三维结构的分子,从而发现合适的药物分子。(2)分子对接,建立大量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依次搜索小分子配体使其与受体 的活性位点结合,通过优化使得配体与受体的形状和相互作用最佳匹配。(3)全新药物设计,利用计算机自动设计出与受体活性部位的几何形状和化学性质相匹配的结构新颖的药物分子。

生物信息学方法为药物研制提供了更多的、潜在的靶标,大大减少药物研发的成本,提高研发的质量和效率。

1.3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将流行病学的遗传和非遗传性的研究与生物信息学结合起来,会对疾病的机理、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在群体中的分布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 医学生物信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课教材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实践课教材。而国内各大高校使用的生物信息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翻译版本,这些教材一般内容宽泛,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且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实践环节的指导较少。

2.2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很多院校开设生物信息学实践课仅是以验证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为目的,缺乏针对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讲授内容单调,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3学生实践课学习基础存在差异

生物信息学实践课的授课内容需要学生使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完成,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运用能力。不同学生在计算机的操作技 能和网络使用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基本上都是英文版本,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英文素养,学生英文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实践课学习的效果。

3 医学生物信息学实施方法和对策

3.1建立具有模块化的教学大纲

根据医学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建立模块化的教学大纲,例如:导论模块、数据库及使用模块、基因组信息学及其分析方法模块、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模块、代谢和药物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模块等,使学生清楚每个模块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强化实验教学

生物信息学的学习是运用生物、医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的实践过程,强化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3.3结合多媒体技术与双语教学

教学过程中可以打开相关软件和网站进行演示,使抽象的生物信息学知识以具体的、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此外,生物信息学涉及到的数据库、网站、应用软件多为英文界面,所以双语授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对课程进行中英整合讲解。

3.4结合科研实例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的科研背景和具体的研究方向,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路,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9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科技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