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第1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

中图分类号:F7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28-03

目前,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 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管理工作薄弱, 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2006年6月,国资委制定并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对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6月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大中型企业实施, 该规范强调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然而, 纵观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尚存在许多问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以新的措施和方法予以改进。

一、风险管理概念

1.风险。风险是伤害、损毁或损失的机会,或是损失的可能性程度。我们可以推而广之,风险就是由某种不利因素产生并可能造成实际损失,致使组织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效率的可能性。企业风险除涵盖一般的风险项目外,更包括了财务风险、形象风险、营运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人力风险、业务风险等等,而根据美国损失控制协会对于美国企业18 000例巨灾的统计,其中70%未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在遭受巨灾后五年内会结束营业。

2.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从某种角度来说,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企业的内部环境不仅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对策,还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行为的制定和执行。

2.目标制定。根据企业的愿景,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分解和落实。

3.事项识别。事项识别是确定哪些因素会给经营管理带来风险。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因素和内部的因素。内部因素反映了管理层的选择,包括基础设施、员工、流程和技术等。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过去和未来。

4.风险估测和评价。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主要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量化,预测和评估风险大小,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风险损失频率估计和风险损失程度估计。估计风险损失频率,主要是通过计算损失次数的概率分布,这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风险暴露数、损失形态和危险事故,三项因素的不同组合,影响着风险损失次数的概率分布。如果企业建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可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历史数据来估计损失频率。一般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将风险分成五类: (1)几乎不发生,约每一百年或更长时间发生一次;(2)可能但未曾发生,约每二十年发生一次;(3)发生过数次,约每五年发生一次;(4)经常发生,每两年发生一次;(5)绝对发生,一年发生一次或几次。不同的企业还可予以细分。

5.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风险的控制应该贯穿于整个风险系统之中。风险控制包括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以便在项目过程中对风险事件做出回应。当变故发生时,需要重复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量化以及风险对策研究一整套基本措施。

6.风险管理评价。由于市场条件不同,各主体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为了对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及管理方法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新的状况。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关注的是经营中的风险。内部控制评估管理活动中突出的是风险点,负责重要的风险控制活动,在风险管理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无从谈起。内部控制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四、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内部控制对控制环境的关注不够。内部控制理论认为, 内部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以及风险的识别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国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而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例如,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很多公司虽然形式上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但实际中,因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原因,中小股东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2.内部控制不能应对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服务高层管理者控制资产、业务的需要,侧重于对企业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的控制,对于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执行董事缺乏制约能力,而企业往往会因为缺乏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和监管而带来风险。

3.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风险管理思想和理论尚未融人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重收益、轻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4.风险管理中过多强调传统的内部控制风险,对传统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关注不足。目前中国企业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强调分工和牵制,但对于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却缺乏关注,如外部重大不利事件、法律变化、技术变化、收购兼并等风险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

5.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定量依据。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决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扩充丰富这类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弹性。因此,实践上就要求中国各类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和利用。由于缺乏这类基础数据的支持,使企业的经营决策依据不足,带来企业风险管理的被动状况。

五、改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的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从而防范经营风险,其重点就应是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建立健全。应考虑交易授权;职责隔离;对财产的有形控制以保证其安全;精确记录交易数据及汇总保存;周期性地核对和分析数据;有规律地将经过分析数据得到的信息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控制程序和活动应由职员的日常职责构成,通过财务会计控制,及时发现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设计应特别关注收入和费用循环,因为大多数欺诈行为都发生在这些环节上。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加强:

第一,构建起健全、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机制。经营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经营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功能体系。构建完善的经营控制机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1)建立起经营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2)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规避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最为有效的是建立经营预警系统,加强经营危机管理。建立经营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3)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权、责、利三位一体。

第二,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是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体系,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会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起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内控体系无论是单独设置还是在会计制度中体现,设计时均应充分考虑体系的严密性、有效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并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能动作用。

第三,强化相关人员思想认识,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一切好的内控制度和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对会计作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就目前情况及案例看,出现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不落实。因此,一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近期出现的反常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双管齐下,使内部控制工作得以有效施行。

第四,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任何机制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内控机制也不例外,相关的评价制度是促进其运行有效的必要条件。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应该执行哪些评价程序,遵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评价形式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才能有现实的可运行性和有效性。

第五,强化内控制度的检查考核,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造成什么后果,这些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那些违反规定、钻制度空子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惩罚,而对那些认真履行职责、与违规行为做斗争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做到奖罚分明,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形成长效机制。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控风险所必需的。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以下简称美国COSO委员会)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中明确地把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内。两者在风险的管理上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互相融合,有效保障了企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达成目标。下面我们就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管理目标、管理范围、关注侧重点、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他们两者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发展历程

1.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将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程序、措施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后,以制度和流程形式形成的一个严密和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防范和有效管控风险为目的,以一系列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全方位梳理、识别关键控制点,以流程形式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官方定义正式出现在财政部等五部委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根据该项文件的指示,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由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员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含义的界定与上述文件中的基本一致,不同处主要在于表述上的稍有差异,即将我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表述成了“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思路。要准确理解内部控制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以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为基础的;二是内部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主要是对企业或组织实体关键风险点控制的方法、流程、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和固化,形成管理规范,以达到对风险的管控;三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或组织实体的经营效率效果,可靠准确经营财务数据的获得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合规经营;四是内部控制须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管理原则,并按照业务导向和管理简化原则进行水平提升;五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内部监督的内容,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部门也有所不同,但内部控制均需要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的协调、参与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2.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上世纪40年代,在会计界首先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到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以下简称美国AICPA)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通过组织多位学者共同研究,发表了对于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即《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对内部控制出现了第一次官方解释。1958年,美国AICPA了29号《审计程序公告》,该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即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初步搭建了内部控制工作的体系。还在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直到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才完整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架构。2002年7月,由于安然事件和世通舞弊案的影响,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进行上市审查时内控体系也成为一项必要且关键的审查内容,随后世界范围内纷纷效仿这一制度规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考查,增加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在我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文件的成为指导我国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基本依据,被广泛推行。文件内容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共七个章节的内容。

二、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及发展历程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企业通过经营性活动赚取经济利益,任何交易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企业实现发展目标都具有影响。我们称之为风险。当然,风险有纯粹性和机会性,它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纯粹风险指的是只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类型,而同时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叫做机会风险。当企业经营中面临市场准入放开、鼓励产品创新、政策法律解禁、经营环境变化后,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经营成效也随之变化和波动,企业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措施的决策过程中,对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与匹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预判可能存在的损失,从而进行规避,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管理的含义为企业风控部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判断和预防。在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算、计量、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实施精准、有效控制,以降低或转移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尽可能在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基础上,实现最大成效和安全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并不是要完全消灭风险,风险与机会同在,拒绝风险等于拒绝财富。风险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精明承担风险,以最小可承受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官方的解释,即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经营需要以及工作基本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在各个部门间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上工作内容形成了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模板,从而为企业风险控制流程提供了制度前提。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则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应对措施执行以及工作改进,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美国COSO委员会2004《全面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解释为由董事会、股东会等管理层依据经营决策需要而对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的过程,由此保证决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要准确把握并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去认识:一是全面风险管理是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多方面,包括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战略的确定、风险偏好的选择、风险的收集统计、风险的评估评价、风险管理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方法执行、风险的预防方案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改进,这一过程是风险转移、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是风险与机会的选择;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全员的参与;三是该定义表明风险管理并非要完全消灭风险,也不是为了减轻和降低风险而不惜一切代价,而是要尽量减轻、降低风险,使风险可以承受,精明地在所承担的风险上获取最高收益。其实企业经营中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做出合理的保证,而不是做绝对保证。可见,现在风险管理在传统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更强调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传统风险管理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纯粹和灾难性风险。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保险和风险减免的控制手段。在管理方式和目标上只是就单个风险实施管理,并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管理理念更是被动地将风险管理作为成本中心,不设专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来管理。而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战略层面去考虑,全面集中管控企业和经营组织中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和类别,既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同时涵盖交易风险、财务风险、执行风险等内容,配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工作体系,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专门部门来管理,从理念上已经积极主动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中心。在管理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更是紧密结合企业和经营组织发展战略,依据风险偏好寻求风险优化,同时运用现代金融保险功能和内部控制等多种方法、手段,以达到企业和经营组织经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所有利益方的共赢。另外,我们也可从英文“Risk,风险”单词上来探讨风险管理概念的两种解读,也颇有意思。第一种理解:R:代表收益(Return)、I:代表免疫力(Immuniz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风险管理技术和知识(Knowledge),即通过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管理系统,形成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免疫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种理解:R:代表监管(Regulation)、I:代表信息(Inform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关键风险点(Keypoints),即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运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且注意要加强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和约束。综上所述,目前想要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核心就体现在全面性上,在于管理的全员参与和管理全部业务、全业务过程和全风险类别,以及在风险应对上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可理解为是指经营单位和组织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的全程管理。2.全面风险管理发展历程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虽然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但人们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认识和运用并不久远。直到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于1955年进一步对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及1956年《哈佛商业评论》上风险管理文章的出现,这篇名为《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名词》的文章,至此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切入企业的管理,进入人们的视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95年共同制定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该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随着人们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风险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各种风险的发生、反思与应对,2004年以美国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起点标志,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正式建立,并被广泛采用,风险管理真正意义上正式步入到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并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的全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在金融企业界全面推行,而后逐步延伸到其他工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才更加深入人心并得以逐步深入。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即《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意味着我国自此拥有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志性规范,推动企业风控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对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当前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的范畴界定具有争议,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包含合并关系。也有人反过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则认为两者联系紧密并正在融合。在我国,从相关部委对两者的重视态度上看,国资委更强调全面风险管理,财政部更强调内部控制。但我们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实践中,深切感受和认识到内部控制确实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完全必不可少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必要的组成部分及必须运用的管理手段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二者管理目标和所依托的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流程来讲,可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涵盖了内部控制的。而从目前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自身完善发展中,看到二者也已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统一到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1.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因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和威胁而产生,他们有着一样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产生都基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全面风险管理而言更早,但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对于后续全面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面风险管理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升华版本。两者在企业的运用实施过程中,它们都会强调全员参与性,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另外,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及各人员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他们相互分工协作,相互独立牵制。2.内部控制的方案和流程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风险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条件,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才能控制到位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具备充分的积极性,并且把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类型,判断方案是否准确、执行手段是否落地,才能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完善的内控系统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内部控制是很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被广泛运用。此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为应对合规风险,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内控系统。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之体系健全、统一、规范,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所必要的组成部分。3.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从企业管控风险的根本性质和作用看,他们都归于和服务于企业对经营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都对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成效、资产安全、经营信息及时准确具有保障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两者的结合运用,将更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和方针,保护企业经营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管理科学规范水平,更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4.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目标、关注焦点去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全面首先,在管理范围上,内部控制是企业依靠和运用系统化的规范、规章、制度、形成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以遏制与防范对经营目标实现中的不利风险和负面影响,保障和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层来考虑风险的特征、偏好和管控,依照经营环境的可能变化,在事前制定经营目标时就注重和进行各种风险的分析、识别、存在可能,并运用专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按照风险可测、可控和有效应对要求管控各种风险危机事件,明显包含了战略目标范畴。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所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的是风控体系的全面搭建,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控制,以及财务与信息披露的安全,并且保证所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并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强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使内部人员职权清晰、相互牵制,以达到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公司经营所有业务流程其过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更加全面,其目标除内控的相关目标外,还要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和识别风险,以及对发生风险的有效应对上下功夫,以有效防止和降低或者转移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造成负面影响,保证所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全面风险管理所关注焦点已包含企业战略、市场、信用、合规、财务、现金流、声誉风险等所有经营风险。5.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所运用的管理方式和应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上看,内部控制已完全融合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已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所负责和做的相关工作、活动、内容,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及风险管理后的相关活动中都已包含,如对风险进行的分析评估和由此而实施的控制措施、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纠错等工作。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活动、内容、步骤比内部控制做的明显要全面、宽泛和复杂得多。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的构建与完善,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以及整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还包括风险管理模型、风险处置、风险报告程序等组成部分。在对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上,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业务流程控制和嵌入各项规章制度约束来应对。而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则不仅包括了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风险判断、风险对策等内容,还包括风险偏好、风险计量、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体系、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十分广泛。有鉴于此,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全面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并且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规避风险,降低工作成本,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两者在各有侧重、优势的深度融合中,最终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促成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何玉润,编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0.

[2]刘守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8):21-22.

[3]孙海燕,张荣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研究.管理学家,2010(9):99-100.

第3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联系

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企业中各种管理形式的总称,其管理目标就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效生产。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涵盖了企业内部控制,所以在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实际已经正向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发展趋势演变,这也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成为社会争论的热点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作为管理中较薄弱的环节,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对国有企业有所帮助。

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虽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课题中的研究重点,对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步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较晚,并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这两方面功能的发挥。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容不全面,缺乏整体协调性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原则之一就是全面性原则,其特点在于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但在业务的整个流程中,各部门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利害关系,从自己部门的角度去执行程序。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注重对财务工作的管理,而财务部门往往也只考虑成本控制方面,很少考虑生产部门的产品质量所需要的成本付出,或者是销售部门对产品价格的控制等等。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部门单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并没有覆盖到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导致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各部门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这容易造成风险管理部门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反馈,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只能流于形式。

(二)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实质性发展较晚,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因为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也造成企业管理者对这两要素的认识误区,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理念薄弱,内部控制不到位,风险问题频繁发生。同时目前的企业存在一个共同点:喜欢在某件事发生后进行总结和强调管理,在事前对风险根本就没有进行预测,事中也不进行相关控制,一旦产生风险,就难以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

(三)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不明确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作为在风险管理中一种新增加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极容易忽视此战略目标。一旦忽略风险战略目标的实施,就会导致企业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尚失风险防控意识,尤其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就会作出一些组织结构和人员重组以及规模扩张等方面的改革调整。这些调整如果缺乏有效的战略管理,就会造成战略方向和目标的迷失,使得投资成本浪费和加大,分散大量的资源,企业最终会陷入财政危机。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出现的现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但重点还是要先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虽然社会上都承认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着联系,但对两者之间的异同却没有达成共同的认识,如果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规避各种风险,就必须先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内容使得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点,首先,它们都体现了全体人员参与的观点,也就是在作出某一决策时,都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各部门和人员各司其职;其次,它们在日常管理中都具有一定的运行程序,比如在一些经济活动中,这些日常管理过程的运行程序就构成了常规的运行机制;另外,在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障时,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除了同内部控制具有相同的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并且,两者在其组成的要素方面也具有重合性,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企业的风险管理则是在技术与市场达到一定成熟度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深入发展,它有利于管理层在面对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时,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所以,两者都具有维护投资者利益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的作用。同时,企业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度,便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2、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管理中能起到监督的作用。风险管理通过内部控制中的审计环节,从而得到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并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参与风险管理,对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解决措施。可以说,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使企业的风险维持在可控和能控的范围内,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达到基本的状态。

3、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具有独特的作用

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环境的发展使得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逐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这就使得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在保证经营效率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从全局的角度,客观上对风险进行识别,将存在的风险报告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并采取措施制止风险。另一方面,正是内部控制采取措施有意识的避免风险,才使得企业的经营减少了经济损失,降低了经营的成本。

(三)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1、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

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有多种因素,从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不难发现,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因为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

首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以董事会为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正确处理董事会与其它管理层的关系,在内部建立公平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企业的重要决策科学合理化;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保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后,风险管理要覆盖所有的流程领域,对各部门实现横向延伸和纵向管理,实现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监控。

2、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企业的风险管理重点是预防为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风险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控制部门,特别是审计部门的设置要独立于其它部门,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的调节。对潜在风险和已发生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与风险解除相结合;其次要强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风险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

3、企业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面对市场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除了要树立竞争意识之外,还必须培养风险管理理念,在每一个目标的制定方面都要进行风险预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生产中;同时应让相关部门在关键问题的处理上意识到其对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形成从决策到管理,整个企业都能在风险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经营,最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把握风险,从而实现健康发展。

第4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一、科学认识三者的职能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活动,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经营,定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主要为管理层服务,突出服务的内向性特点。主要审查各项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会计及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合法、完整,对经营绩效以及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对企业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服务。其作用突出表现为:保证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企业的健康发展;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为企业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二)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总称,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控制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主要作用有: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三)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促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偏好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在协助组织管理风险从而实现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在董事会层面综合报告不同的风险;提高对主要风险及其广泛影响的认识;对重要事项集中管理;减少意外或危机;在组织内部更加关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对将要采取的行动增加变更的可能性;具备为获取更高回报而承担更大风险的能力;更有依据的风险承受和决策。

二、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执行监督评价活动,协助单位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在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定义中包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两者目标都是消除风险、增加价值,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大部分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时,将内部审计列为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有的企业还特意安排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开展监督与评价,并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有前提条件的:应当明确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职责;审计人员职责的性质应当写入内部审计章程并由审计委员会审批通过;内部审计不应当代表管理层管理任何风险;内部审计应当提供建议并支持管理层作决定,而不是他们自行做出风险管理决定。内部审计不能同时为其所负责的风险管理框架的任何一部分提供客观确认。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是紧密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而服务的。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差异来讲,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青少年期,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成年版。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而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例如企业目标设定;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明确定义为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内部控制中没有提及对风险的对策。

三、加强三者之间统筹结合与实施的措施

(一)树立“统筹融合思想”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必须紧密融合,统筹建设,形成了一个良性系统循环:风险管理为起点,内部控制做过程,内部审计评结果,结果再反馈给风险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企业运营体系和监督体系的高效。建立三道防线:内部控制系统第一道控制防线在各业务运营部门,第二道防线在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部门,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部门。

(二)建立健全企业“综合控制治理机制”,打造统筹结合平台

由企业董事会建立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运作高效,形成一个“综合控制治理机制”,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三道防线”的作用,构筑起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监督控制体系。

(三)严格执行“两个规定”、“两个评价”,确立统筹实施依据

一是严格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的要求,在企业风险管理文件中规定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责,审计部门每年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可结合年度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二是严格按照国资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2〕68号)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要求,在企业内控制度文件中规定内部审计监督评价职责,审计部门做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年度自我评价工作,加强对重点子企业、基层子企业和关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评价。

(四)做好“两个传递”、“两个反馈”,打通实务结合路径

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将风险评估结果信息传递给审计部门,以供内部审计进行年度审计项目立项时参考使用,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事项的审计监督;也要将风险评估结果信息传递给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以供内控部门确定关键控制环节、风险点,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审计部门要将年度审计发现问题情况及风险管理监督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管理部门,以供其对风险清单重新进行确认、完善、更新;也要将年度审计发现问题情况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反馈给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已便于继续改进、提升。

第5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426.22/F407.22

一、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

(一)内部控制

国外较为经典的是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而本文是针对的石油企业,所以在此处内部控制定义为石油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性,确保会计科目数据的来源可靠,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性、效益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鉴于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特殊性、全球资源的日益短缺性,石油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当前及未来面临的现实问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理论和实践证明其已经成为促进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而由于其管理体系庞大,部门分支众多,若内部控制出现不协调因素则容易造成秩序紊乱、管理失效等问题。

(二)风险管控

石油企业中的风险管控是指管理者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尽可能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有预见性的降低风险事件造成的潜在损失。如果风险管控工作处理不当会给石油企业带来致命性危害,甚至使其陷入破产深渊,而这样的案列在国内屡见不鲜。石油企业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有效处理稳产上产、成本控制、国际油价波动等风险问题,因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石油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三)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的关系

1.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相互依存

通过上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的论述,可以发现风险管理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内部控制也是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两者联系十分紧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在石油企业中,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针对其特有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从概念可知,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而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在石油企业的组合运用

秉承不同管理理念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的组合策略,但概括来说,石油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时组合情况无非就是以下四种:

(1)低风险,低控制

在企业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甚至可以不进行控制,形成某种形式上的企业动力。

(2)低风险,高控制

在企业中存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对于石油企业,这种现象的存在将导致增加成本,应予以及时调控。

(3)高风险,低控制

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现状,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构成危机。此时,企业需要调配较多的资源投入,对风险进行控制。

(4)高风险,高控制

对于此类情形,企业需要对此类事项给予较高的关注度(即监督检查),防止出现任何偏差。

二、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在通过法律条文对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控提出要求,多数石油企业也的确加大了两方面的管制力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过于依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来管理企业

石油企业的成败不仅依赖于先进有效的管理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氛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在良好文化氛围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离开了企业软文化,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本质上来说,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只能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供相对合理而非绝对的保证,只有将两者与良好文化相结合才能确保石油企业获得良性而持久的发展。

(二)理论与实际脱节,容易出现形式主义

风险管控理念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与我国传统的理论观点和制度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且由于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这种情况将导致石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难以把这些概念和框架很好地贯彻到日常管理活动中。甚至在一些世界百强企业,也常常出现先进管理理念盛行,相应的实际行动却少有落实的情况,管理者较少能在语言和行为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多数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三)企业风险意识普遍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渐深入,国家深化改革步伐的快速迈进,在企业发展机会日益增多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且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多变,难以把控。在我国,石油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因而在市场化浪潮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会更多。比较典型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中任何一个的出现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害都是难以估计的,因而石油企业要想将损失最小化,就必须具有较高的风险和防范意识。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通常会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项目中,甚少关注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更不用说针对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当风险真正发生时,企业管理者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再想补救就要付出多倍代价,甚至根本无法弥补。

(四)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现阶段我国多数石油企业不仅风险管控意识薄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也亟待提高,相关管理人员通常将目光集中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由国内企业已有案的可发现,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石油企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如此,我国很多石油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将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有效作用。

三、加强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石油企业实施风险管控的外界条件,也是影响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石油企业管理者要想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1)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2)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并充分发挥各机构职责。企业各层级各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确,并相互监督、相互牵制。(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4)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

(二)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石油企业管理者在构建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时应关注一下几点:(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2)建立风险评估体系;(3)建立风险反应机制。体系不完善,则基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风险管控工作时秩序容易紊乱,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对具体的管控工作有详细的说明,管理人员分工明确。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我国的石油企业多为国有单位,其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力度和范围与民营企业相比较为宽松,这显然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主导的体系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而,管理者应积极建立与完善审计与监管体系,并有效利用其反馈信息对管理制度作出相应调整,逐步提高企业相关风险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要确保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避免其受本企业管理人员的牵制,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审计报告制度。反馈信息是对事物变换的及时反映,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能为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提供重要参考性建议,从而有效避免决策的偏离性,最大限度减少决策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庆龙.石油企业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2]王亚娟.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3]邵启德.基于风险管理下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4]冷婧.基于风险管理的S采气厂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5]张伍喜.石油企业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02:383-384.

[6]袁斌.浅谈石油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J].经营管理者,2012,17:155-156.

[7]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8]白丹.我国石油企业财务内部风险现状、成因与控制措施[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0:32-33.

[9]刘李福,邓菊香.风险管控与风险管理审计:研究评述与框架[J].中国内部审计,2014,05:24-27.

[10]王洪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联分析[J].财会通讯,2014,17:70-72.

[11].强化资金风险管控不断提升企业效益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J].交通财会,2010,07:89-96.

[12]杨永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J].经营管理者,2013,30:238-239.

[13]李力.浅谈现代石油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3:87.

第6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一、当前路桥施工企业的主要风险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企业的外部风险,通常具有不可管理性。但是市场风险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是有价值的。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通常是可控制的,对路桥施工企业来说,包括管理和营销两个层次。当前,路桥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等环节。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也是可控的风险。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发生在企业资本金不足、投标保证金的融资环节、施工过程中的资金垫付和各种保证金的占用、违约带来的资金赔付、索赔管理的失误等方面。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后果是发生以现金断流为标志的财务危机。

4、监管风险。监管风险主要在建设、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行为不可预期时、金融和税收等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变化时产生,路桥施工企业来不及调整企业行为而产生风险,因此也具有不可控的特点。但监管风险相关的信息对企业的管理同样具有价值。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尤其是可控风险的管理。

1、广泛和系统的基础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发挥作用,并且由于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以牵制作用、监督作用为核心,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系统的。

2、其他管理手段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风险管理的其他手段,如会计制度设计、现场与物流管理、内部审计管理等,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也依赖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果。

三、新建路桥施工企业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1、形成科学的分权和授权机制,是路桥施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步骤。由于路桥施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施工作业地域广阔、牵涉的关系方众多且复杂、资金来源的渠道分散、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分权和授权是明确职责权限的关键步骤,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当前,项目经理制是新建路桥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从而分权和授权应以项目经理制为核心而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法人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分权与授权关系。尽管企业法人对所有项目均需承担法律意义上的责任,但科学的分权与授权,能够在企业内部合理地划分权利和责任,从而有利于企业对项目的控制。在分权上,企业应为项目经营的宏观条件承担责任和义务,如地方关系协调、资金周转便利、工程质量的监管及人员素质的控制等等;在授权上,项目经理应得到企业明确的授权后方能代表企业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合同管理、原材料采购、基本业务支出等环节的审批权限上。二是项目内部的分权与授权关系。项目经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负有管理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分权与授权机制。分权上,项目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均应由不在同一岗位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经办;授权上,建立岗位责任制,各岗位根据项目经理的授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路桥施工企业在组建伊始形成了科学的分权与授权机制,就为内部牵制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2、完善和发挥内部牵制作用,是路桥施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路桥施工企业的特点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在时间或空间上产生漏洞,这需要通过内部牵制制度来加以改善和克服。内部牵制发挥作用是基于对“不相容职务”(即不适宜由同一人或同一部门的人去担任的两项职务)的认识。同其他企业一样,路桥施工企业的职务可以分为内部行政部门的职务和内部会计部门的职务。这两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不相容职务,而两者之间也有不适宜由同一人交叉担任的职务。⑴行政部门的不相容职务有:企业未经有关部门授权,不得从事工程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等应由建设单位来完成的工作;工程项目的施工和工程质量的监督或验收;工程支出的审批和具体业务的经办等等。⑵会计部门的不相容职务有: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这三种工作;出纳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制单与稽核工作等等。⑶不适宜交叉的职务有:工程采购人员、物资保管人员两者之间及这两者分别与会计记录工作;物资保管和账实核对工作等等。通过对每项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企业内部各职务之间就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发挥完善的内部牵制作用,能够使路桥企业直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3、建立严密的业务文件记录、档案记录和资产记录制度,是路桥施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保障。路桥施工企业跨地域作业的特点,决定了对经济业务进行书面记录的重要性。要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设计一系列业务处理的标准程序,建立档案专管控制,进行资产的动态记录。首先,针对工程物资采购及付款和施工费用支出的审批、执行、付款,工程款的收拨以及工程物资的保管等一系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业务,制定处理程序和手续的标准化模式,使每项业务的各个环节形成步步核查、环环监督的控制。这样,把施工过程中的各部门和岗位串在一起形成整体,有序地、规范地完成各项业务,同时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其次,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业务的书面记录,运用一定格式的凭单或表册来实现审批、保管和记录,如工程物资请购单、定购单,收料单,发料单,临时工工资结算单以及会计凭证等。对这些业务记录,应建立档案专管制,实行责任到人的保管。这些实行专管的资料,是路桥企业跨地域作业条件下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此外,要对工程物资、机械设备和管理设备等资产实行动态记录,配合对重要资产的防火和防盗装置、质检和保险等防护措施,从而实现对资产的增减、保管及记录资料的严格控制,防止错弊和不法行为的产生,成为内部控制的可靠保障。

第7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没有注重对环境的控制

在企业中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环境的控制,以至于由于企业的一些外部环境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同时还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而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划分到企业的会计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整体的考虑到企业的各个因素,以至于在内部控制管理无法正常的运行。

(二)内部控制无法应对高于内部控制的风险

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在企业今后的运行中,无法应对高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由此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进行控制,而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却缺乏一定的束缚力,以至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工作疏忽,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管理手段落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的风险管理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重收益轻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从而忽略了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其次,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没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在对风险预测以及防范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风险的预测意识弱,从而不能正确的预测以及防范风险。最后,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在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

(四)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大多数的企业风险管理中,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在风险管理的决策上也缺乏一定的依据。因此在对风险的防范以及预测中,不能及时的掌握相关数据及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风险的防范水平,以至于在今后的企业竞争中企业处于被动的状况,在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还给企业来带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企业的日常运行以及企业今后的市场竞争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效的避免因风险带来的损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改进措施:

(一)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完善的经营控制机制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完善经营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建立起经营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从而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及时的对风险有所防范,从而能及时的避免风险。其次,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能及时的避免企业的资金受到损失。最后,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实行全员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的内部,从而使企业的全体员工能共同承担风险责任。

(二)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在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时,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不仅能束缚企业的全体员工,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内控管理更为规范。在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能提高内控管理意识,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在制定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时展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

(三)推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同时,也应在企业内部推行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使企业的员工能清楚的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同时能及时的提出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广益,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得到完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观,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四)强化内控制度考核,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检验内内部控制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内控制度的考核,通过一定的考核,找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的改进,从而及时的避免因管理上的缺陷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在强化考核的过程中,也要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能及时完成内部控制工作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中,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关系着企业能否在今后的竞争中立足,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营运。因此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注重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使企业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更好的预测风险,从而做到有效的抵御风险,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 会计研究, 2007,(12)

第8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愈来愈多,很多企业把注意力引向了全面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机制方面的设立,但只有少部分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企业设立了有效的风险监控职能,大部分企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管控缺陷的问题。如何建立、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治理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内部控制是组织运营和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等五个不同的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阶段指的是20世纪以前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内部牵制以查错防弊,保护的财产安全为目的,针对控制对象以职务分离、账目核对等方法发挥分权牵制、实物牵制、机械牵制和簿记牵制的职能。

2、内部控制系统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大致为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推动下,内部控制由早期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为涉及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业务处理程序和内部审计等比较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的两大使命,适应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的特点。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控制环境作为一项生根内容被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为;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 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结构;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影响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

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 年9 月,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 COSO) 在的报告《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 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 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目标包括合理地确保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要素包括: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5、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3年7月美国COSO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企业风险管理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影响的,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为企业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发展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研究得到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风险管理框架的范围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

相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创新在于:在目标上:提出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为风险管理应贯穿战略目标的制定、分解和执行过程,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在内容上控制要素构成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在概念上提出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三、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1)管理范围不同。

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要大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职能,主要作用于事中与事后的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事前就有了一定的预见性的风险考虑。

(2)具体业务流程不同。

全面风险管理涉及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选择风险评估方法、聘用管理人员以及报告程序等环节,而内部控制不涉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设立,只是对目标制定的过程进行控制。负责如对报告的评估、对信息交流的监督、对错误的纠正等等。

(3)风险管理不同。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预警、风险对策等方法概念,因此,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该框架可促使企业发展战略向风险偏好靠拢。根据投入、风险、回报之间的联系,合理进行资本分配。这些功能都是内部控制框架能力范围之外的。

2、联系

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的五大发展阶段可知,随着企业管理者的治理理念的改变,全面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重要的组织制度,为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而提供了保障。有效的内部控制保证企业营运有效、财务可靠,使企业风险值降到最小,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产生于战略决策之中,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包括经营目标、战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二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主要有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对策、信息交流、控制监督;三是企业的各个层级的设置与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企业整体、各职能部门、各业务线和企业下属各子公司,以及各个层级的风险控制职责。

第9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

1.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1.1控制环境

环境通常是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而我们所说的控制环境,主要研究范围是在软环境这一块。所谓软环境,就是指企业管理阶层以及各级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待控制工作的行为、态度等等。概括的说,就是管理者的思想以及经营作风。企业管理者以及所有员工都是内部控制的约束对象,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1.2财务控制

主要是针对企业财务核算以及监督等活动而言的,它是对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在进行财务控制时,工作人员需要将各种财务账目进行准确记录,务必要做到有账可查,有据可依,同时账目数据的真实性一定要有所保障;财务人员能够随时为企业领导提供财务信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最为有力的依据,从而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企业财务监督部门是财务控制的执行机构,正规、完善的财务监督部门是企业财务控制顺利进行的前提。

1.3控制程序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领导巩固管理职能,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从其目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前者的控制范围是在企业财物、会计信息以及财务活动方面。主要是为了确保财物安全,信息准确可靠,财务活动要合法合理;而后者的控制范围则是在企业经营、决策方面,是企业决策方针正确可行的保障,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2.内部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的管理控制过程中,很多措施能够同时适用于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企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控制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工作准确无误的进行,并能够为企业提供最为可靠的数据信息,管理控制则是保障企业各项措施、策略的正确性及可行性,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

二、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分析

首先,内部控制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内部控制管理不当,必然会导致企业风险加剧,造成经济损失。其次,内部控制包括企业风险、经营效率以及经营效果等方面,所以说内部控制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大,内部财务风险的控制基本依赖于内部控制。最后,一旦企业出现财务问题,必然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提高等众多问题。综上所述的种种问题都直接影响这内部控制管理的开展,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同为企业服务。财务风险是目的,内部控制是手段,财务风险的规避离不开内部控制。

三、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1.强化企业基础工作,规避财务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的规避企业财务风险,首先需要强化企业基础工作,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企业各项决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制定各项发展策略,所以说一旦会计信息失真,那么必然会导致企业经济活动的失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危机。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首要问题。具体来说,针对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积极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行满足,重视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提高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进而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2.加大企业内部各项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行为约束力。

会计人员的行为得以约束和管理,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的优化配置。众所周知,不正确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增加市场风险,阻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企业,企业财务风险与市场风险紧密相连,稳定外部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内部财务风险的降低,而会计制度作为一种行为约束的准则,能够有效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增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会计控制制度。

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审计监督力度的不断强化,也是促进会计及制度控制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企业中会计工作组织结构必须要进一步明确,理清会计业务中相应权限工作岗位的职能,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制定体系,从而有效控制一些违法行为的出现。然后,针对企业财产实物以及价值进行整合管理,会计部门不仅要将监督反映企业经营价值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而且也要通过与其它业务部门的实物管理相结合,及时准确的对两者差异进行分析调查,将不利差异或错误扼杀在摇篮中。外部审计与招投标也为企业节省了较多的资金。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