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第1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林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森林既是吸收碳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林业部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学习挖掘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2.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

3.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2.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 的CO2, 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3.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4.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

[2] 王春峰: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

第2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首先,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所以,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所以,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因此,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其次,科学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一,科学理解林业低碳经济,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第二,努力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第3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鼍?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第4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是国内气候变暖最显著、产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省份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观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低碳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要增力口紧迫感,强化低碳意识,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全省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

一、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进展。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7年、2008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75%;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力口,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启动建设,绿化龙江大地行动全面展开,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资源大省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省发展低碳经济难度大、潜力也大,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工业生产工艺和装备设施面临升级改造,通过节能挖潜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空间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供热、供电、交通等领域能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我省低碳能源资源禀赋优越,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天然气、水能等资源丰富,为优化能源结构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

在通过广泛宣传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适时建立区域性碳排放监测、管理和交易体系,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群体进一步壮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中一批大中型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在低碳技术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大幅度提升低碳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天然气和煤层气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洁净煤技术广泛应用,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1.发挥产业技术优势,打造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低碳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打造装备制造产业新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现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改造提升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装备紧密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的低碳装备骨干企业群,加快产业技术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

(1)电站成套设备。依托哈电集团等大型电力装备企业,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核电装备、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设备、风电装备等高效火电装备和清洁能源设备。

(2)重型机械装备。依托一重集团等优势企业,发展新一代大型连铸连轧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装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及辅助机械、煤矿综采设备等高效重型机械装备。

(3)交通运输装备。依托哈尔滨长安集团、齐铁车辆集团等企业,发展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铁路运输设备等低碳交通运输装备。

2.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统筹规划能源开发、运输、储存、加工、转换等环节,实现煤、油、气和水电、风电等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扩大新型能源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率,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清洁煤技术、低热值矿物燃料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设高参数电厂、大型坑口电站和中心城市大型热电联产工程。

第二,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支持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研究发展能源作物、燃料电池、核能、氢能新能源。

3.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低碳化进程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观代服务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以有限的碳排放实观经济产出最大化,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佳木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煤化工、硅基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等四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巩固发展装备制造、石油石化、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观重大突破。

(2)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上大压小”战略,综合运用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查、实施差别电价等多种手段,加快淘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淘汰类产品产能和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钢铁、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妥善解决好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

4.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建设低碳社会为努力方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建设以节能高效、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交通、建筑和农业体系,减缓生活与消费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1)建设低碳节能工业体系。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实施生产过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工业企业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

(2)完善低碳高效交通体系。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管道运输的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构建低碳生态农业体系。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利用气候变暖、积温增加带来的新增生产潜力,选育作物新品种,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布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太阳房等节能设施农业,推广节能机械,提高农业能效水平。

三、保障措施

1.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规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完善政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管理体系,组织编制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逐步完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标准和规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

2.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人才支持能力

建立健全低碳技术体系。积极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配置、节能和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探索发展碳捕捉与封存利用等前沿技术。

3.培育发展市场化合作减排体系

充分利用碳减排合作市场机制,加大资金与技术引进力度。通过扩大宣传,开展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合作减排机制的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对具有碳减排市场开发潜力的节能与提高能效、清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类项目,建立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欲做低碳经济先行者,中华会计网,2010-3-9.

[2] 黑龙江代表委员热议"低碳经济",中国网,2010-3-1.

第5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Kaya碳排放恒等式 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目前山东省的经济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80%左右。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山东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影响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国内外对碳排放量的计算一般采用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 建立起联系,具体可以表述如下:

CO2=(CO2/PE)×(PE/GDP)×(GDP/POP)×POP

在这里,CO2、PE、GDP 和POP 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内人口总量。其中,CO2/ PE、PE/ GDP、GDP/ POP 又可以分别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 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见表1。

根据以上公式,四个影响碳排放量的变数为:能源结构因素、单位GDP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人口。

山东省碳排放因素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89-2009),《山东能源年鉴2009》,部分数据来源于宏观数据挖掘系统。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3。

根据Kaya碳排放恒等式的四个影响因素和山东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山东低碳经济发展

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表2和表3数据看,山东省早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据统计,2006年山东一次能源消费量是28158.5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耗原煤有22442.3万吨标准煤,占79.7%。2007年,全省共消费原煤24000万吨;到了2008年,全省煤炭消耗量就增加到27000万吨,煤炭年消耗量大幅度递增。山东煤炭消耗占一 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山东能源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较为落后等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保障任务越来越严峻。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在20%左右,所占比例和增长率均低于现在国家平均水平,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更少。根据表1可知:Fi(碳排放强度)煤炭>Fi石油>Fi天然气>Fi电力,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且远超过了石油和天然气,电力的碳排放强度为0,因此四者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将是在不同时空范围碳排放量不同的重要因素。计算表明,单位标准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等标量石油排放的1.23倍,是等标量天然气排放的1.75倍。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制约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单位产值能耗大限制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单位GDP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单位一般为:吨标煤/万元。可以体现能源的经济效率。亦称单位产值能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强度,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等。通过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能耗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相当长的差距,就是和印度比,差距也不小。“十一五”期间山东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2% ,1978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4.19吨标准煤,1984、1992、2002年分别下降到2.76、1.91和1.19吨标准煤。2007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1.18吨标准煤,比1978年下降3.0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29%。2008年比2007年下降6.47%,从纵向比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山东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2007年,山东工业能耗为23082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98.7%,年均增长14.7%;占全省能耗总量的80.8%,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4.7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1.7%,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山东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加快上升。2007年,山东能耗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2.0倍,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8%,比2002年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净调入17368万吨,对外依存度升至54.8%,提高37.7个百分点;原油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129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31.7%。

(三)碳排放量增加进而抑制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能源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需能源作动力。在一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经济规模越大,能源需求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高”。 经济规模增长,导致经济活动副产品(碳排放)增加。从表2来看,山东省人均GDP不断增长,从1988年的1395元增长到2008年的33083元,增长了23.7倍。但山东的GDP增长是靠高耗能行业来支撑拉动的。2006年山东水泥、化肥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钢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三,火力发电位居全国第二,全省耗煤量以每年2000至3000万吨递增,2007年山东省耗煤2.4亿吨,2008年耗煤2.7亿吨,生产了全国5%的产量,却消耗了全国总产量10%的煤。预计自2010年之后山东省耗煤将达到3亿吨以上,每年需要从外省净调入2亿吨以上煤炭,并且对外省煤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山东省实有经济可采储量不足40亿吨。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矛盾日益突出,为全省提供能源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人口基数大且质量较低使得山东低碳经济发展压力大

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存在两种方式:一是较多的人口对能源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越来越多;二是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了森林破坏,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等,这些都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也增加了碳排放量。人口因素在CO2排放贡献中,始终占据一定的份额(累计约14 %),山东省人口基数大,2011年总人口为9579万人。是全国人口总量第二大省,人口基数大的同时人口密度值也位居全国前列,人口越多排出的二氧化碳势必也越多。

以上是根据Kaya碳排放恒等式得出的四个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山东省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山东省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山东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以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较大,造成山东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小,而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大。山东省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占产业中的比例分别为:9.6%、57%、33.4%,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山东省矿产资源总量潜在总值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50%左右,属于人均资源偏少的省份,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0%左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相当全国人均水平的1/6,居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2008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17.70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33505亿标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道断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使得生态碳汇能力降低。

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

国际研究表明,实现碳减排有三种途径:一是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节能减排;三是回收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隔离,即碳的捕捉封存。山东省在前两个方面都具有比较好的条件。

(一)山东省新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初步具备

丰富多彩的新能源赋存是山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海洋能资源丰富。

山东拥有雄厚的风能资源,据测算,山东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且山东电网消化能力较强,风电本地化消纳条件良好。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为生物质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山东省17市皆有地热资源赋存,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储量仅次于天然气资源储量,大多分布在鲁西和鲁西北平原区。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并转化为新能源产业是合理展开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拥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百余家。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不断成长。目前,风电是山东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截止到2010年2月,全省已经投运风电场共24个,装机容量约为101万千瓦。另外,山东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优势明显。2009年,山东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产量超过400万台,面积有1300万平方米,其比重达到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仅皇明、力诺和桑乐三家企业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就达到880万平方米,占山东总产量的67.7%,占全国总产量的21%左右。除此之外,山东在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成果显著。山东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山东已投运生物质能发电项目25个,装机容量达42.5万千瓦。山东省17市均有地热资源,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目前,山东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应用于洗浴、供暖、游泳和水产养殖等领域。2009年动工的海洋核电项目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总容量8台125万千瓦的AP1000核电机组全部投运后,将以其“零”排放的优势,每年比同类装机规模火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多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2万吨。2010年5月,荣成市成为山东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城市的确立以及山东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山东近年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到“十一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22%左右、CO2排放量削减20%、COD排放量削减18%的任务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46%;省重点考核的千户企业49项单位能耗指标同比下降的占91.8%,节能334万吨标准煤;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3763万吨;建成水污染治理项目408个,形成COD削减能力4.4万吨;燃煤电厂现役机组建设脱硫的装机容量达到6377mw;SO2、COD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1%和1.6%,实现了两项指标的“双下降”。2012年山东省建筑节能的三项重点工作是: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年内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800万平方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一五”期间19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鼓励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加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第6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关键词:低碳消费;日本经验;中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20-02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低碳消费是其重要环节,它既是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又是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低碳消费通过现实需求引导着低碳生产的方向,同时又通过消费市场上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在低碳消费方面的诸多举措,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有着重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低碳消费的经验

(一)政府引导

一是完善法规。日本在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方面首先从完善法规入手。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等与低碳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日本还通过各项法规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

二是率先垂范。在完善法规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政府的公共设施率先使用新能源设备,建筑物率先安装太阳能设备,政府使用绿色能源车,在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和兴修水利等工程中也必须使用新能源。地方行政单位也必须在本地区优先使用无污染能源,通过利用新能源努力建设无污染、无噪音和无热岛现象的街道。2005年6月日本政府了详细具体的政府机关节能对策。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主要内容有:“夏季商务”和“温暖商务”活动。且规定每月第一个星期一为无车日,不许使用公务车:对政府办公楼进行全面检查,探讨节能措施。政府内阁各省厅还开辟了节能网页,开展节能宣传和普及活动。另外,在政府部门从官员到职员所使用的信纸、信封、名片和手纸等,都是由“再生纸”制成的。为了宣传节能和环保,信封或名片的一角还印有“用再生纸制成”的字样。手纸的包装上也印有同样的字样。

(二)企业主导

一是制度创新。日本在对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是卓有成效。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日本企业都将节能减碳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节能中心半年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既是对日本企业的鼓励与警示,同时也为消费者低碳消费提供了指导。日本政府还通过改革税制,对日本环保企业给予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大力开发和使用低碳新产品。

二是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购买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是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了“产官学”一体化相结合,实现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不仅大力推广使用现有先进技术,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可以领导世界的技术领域,确保日本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日本企业成为节能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发明了大量的低碳技术,而且向社会提供了一大批低碳产品,创造出非凡的节能成果。

(三)媒体宣传

日本国民的低碳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日本媒体功不可没。日本主流媒体非常注重发挥自身的组织功能,经常主动发起低碳消费方面的议题、活动,以此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通过宣传培育出广大读者和观众的低碳消费理念,读者和观众牢固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后;反过来更加欢迎这方面的内容,因读者和观众喜欢这方面的内容,媒体又会增加这一方面的报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由于日本人喜欢节约,各媒体经常举办一些以节约为主题的节目,这些节目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例如“看明星如何用1万日元过1个月”“抠门比赛”等。这样的节目人气非常高,带动很多日本人发明新的节能方法。另外穿二手衣、用二手货在日本非常普遍,跳蚤市场非常发达。

(四)公众参与

在政府的号召下,低碳消费已变成全社会的行动。据《读卖新闻》的最新民意调查表明,71%的日本人认为低碳消费要从我做起。在日本媒体中,经常出现家庭节能运动的“能人”,他们在社会中树立了榜样作用,有效强化了低碳消费意识。同时,近年来日本民间自发性的节能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成果斐然。比如东京都的民间组织自发成立了“节能自愿者联络会”,这个组织和东京都政府共同实施“定点熄灯行动”,其内容是在同一时间内关闭城市主要建筑物的灯饰,以节约能耗。这项活动得到了东京市民的欢迎和支持,并坚持在每年5~6月的某个时间,将著名的东京塔、彩虹桥、新宿摩天大楼上的灯饰熄灭。这项活动意外地吸引了大批民众观看熄灯的景象。目前,东京都的“定点熄灯行动”已传遍世界。从而使同时熄灭建筑物灯饰活动成为了世界性的共同节能行动。在日本,节能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国民的自觉意识,一种民族传统。有民意测验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日本人将节约能源看作个人的责任。从政府官员,到大小企业和普通百姓,都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真正做到了将“低碳消费”根植于心。

二、中国低碳消费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低碳消费尽管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取得长足发展,完全取代原有的消费模式, 为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使中国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却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是低碳消费观念淡薄。中国很多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不强, 对低碳绿色消费知识也知之甚少。大多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等健康消费方式认识不够, 认为环保是政府该去负责的事, 自己只要花钱了就应该满足自我的消费需求, 追求的是个人享受与满足, 造成过分消耗资源与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大行其道。

二是低碳产品昂贵。不少低碳产品因为成本和技术含量较高, 售价相比普通产品要贵, 如低耗能的电子产品,价格往往比高耗能的要贵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个时候消费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取舍。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支撑低碳消费这种高层次的、高质量的消费。

三是低碳技术落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 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其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六十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六十多种技术里有42 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技术障碍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门槛,因技术问题导致低碳产品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给低碳消费造成较大影响。

四是政府规划缺位。我国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国家又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促使私家车涌入都市,尾气排放剧增。另外,城市垃圾、废水废气的无序管理,给消费者形成类似破窗理论的影响,使消费者难于对自身的高碳消费行为自律。在建筑标准方面,政府缺少关于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综合利用的设计要求,居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再有,城市绿化保洁工作不力,环境脏乱、灰尘多,必然会增加纸张洗涤用品及水的消耗。

五是企业低碳生产不力。目前, 大多数企业对低碳产品抱着谨慎和保留心态, 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低碳产品的推广难度大而导致销售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低碳产品本身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另外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长, 企业就愈发注重短期利益, 再加上国家金融信贷资金往制造业的倾斜不够, 许多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因此,更加不愿意为了一个前景不甚明朗的低碳消费市场而大举投入, 客观上阻碍了低碳消费的建设和推广。

三、启示

(一)加强政府引导

低碳消费观念能否深入人心,政府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政府应在践行低碳消费中起到表率作用,为低碳消费方式的推广做出积极努力,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陋习。一方面,政府消费本身就可以为低碳消费的实现贡献非常重要的力量,政府在采购环节和在具体办公过程中应注重低碳消费;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层次,制订和实施单位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改变不良的社会消费模式、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从消费者看得见的地方入手进行优化治理, 让每位消费者把低碳消费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同时,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对使用低碳消费用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对高碳消费方式课以高税赋。

(二)强化企业责任

企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理应承担减排的重大社会责任。积极引导企业坚持减量化、重复循环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和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企业实现循环生产。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材料的消耗,积极研发可替代、可回收的新材料,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低能耗的产品,并争取不让价格成为低碳消费的“障碍”,争做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同时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生产者,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纽带。只有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才能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当然,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强化社会减排意识,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耗,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借助媒体宣传

低碳消费的真正实现, 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社会媒体应积极发挥宣传教育的传播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传递低碳消费信息,普及低碳消费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节电节水活动,使消费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出低碳理念。通过常规化、系统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 在全社会建立合理的低碳消费结构和多样的低碳消费渠道, 从而形成倡导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为耻,以节约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为荣的思想意识。

(四)扩大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低碳消费的社会基础。在低碳消费中公众应积极参到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投入、高耗水的消费;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低碳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习惯,购买低油耗、低排量的节能型环保型汽车,步行上班,使用自行车、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方式;随手关灯、减少电梯使用、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因此,应该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立足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消费,用低碳消费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实现公众的低碳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参考文献:

[1] 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借鉴[J].科技与产业,2009(1):99—102.

[2]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3]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21.

[4] 郭力方.低碳消费.低碳经济的根基[N].中国能源报,2009-09-14.

第7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低碳经济;产生;内涵

20世纪化学燃料的过度消耗,引发了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此产生的能源、生态、水资源以及粮食问题,一方面严重地冲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隐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国际问题。如何看待和解决全球变暖现象,进而合理引导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问题引发主流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正是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以“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为口号的全新发展模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冲击和影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孕育着全新的变革和突破。

一、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其内涵

1.绿色会计的产生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使得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遭到破坏。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也纷纷开始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复式记账这三大会计基本支柱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未涉及环境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绿色会计则以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努力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做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

(二)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

1.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目标是在环境会计目的指引下设定的对绿色会计职能作用的要求,是绿色会计目的的具体化。绿色会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协调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使它们能够均衡发展;具体目标是向环境利害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状况和环境行为方面的信息。

2.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政策性原则。社会资源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要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所以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2)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业绩,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管理和调控。

(3)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原则。该原则是指绿色会计核算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兼顾生态和社会环境效益,要综合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环境,将会计主体置于生态环境之中,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综合计量和揭示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以规范企业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自觉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

3.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1)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蕴含了大量生态环境的内容,要求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尽管绿色会计中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核算和监督的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绿色会计建立的基本前提,是构造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根本条件。

(2)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于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于边际价值理论。

(3)多重计量假设。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绿色效益的模糊性,若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和绿色效益,因此绿色会计在计量上应是多重的。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等,有时候甚至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计量方法。

4.绿色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的界定须符合资产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此项资产可以在将来给企业带来收益;第二,资产的所有权必须属于本企业,另外还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即此项资产须是自然资源,如海洋、土地、石油、森林、煤、天然气或者它们的使用权,或者是生态资源,如水土保持、环境美化等。

(2)环境负债。企业由于过去或者现在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需要在将来支付的债务即是企业的环境负债,另外,还有一个或有环境负债的问题,或有环境负债或潜在的环境负债是指过去和现在的环境行为,按现行的行为规范无需企业承担任何责任,然而未来可能会为之承担的责任。

(3)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与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4)环境收入。环境收入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利用环境资产获得的或者即将获得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环境效益。环境效益计价是指以货币计量实现的效用价值。由于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形成的过程不同,其计价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直接环境效益渗透着人类劳动,其效益可按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计量;间接环境效益通常没有人类劳动的直接参与,其效益的确定带有很大主观性,可按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和包含效用的货币表现计量。

5.绿色会计的计量

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实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边际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性市场法和生产率变动法等;二是以非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有指标体系法、图表法、文字叙述法等。具体使用哪一种计量方法,应视企业具体的事项和涉及的会计要素而定。

6.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绿色会计披露的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以满足决策者分析、决策的需要。现有的会计报表只披露能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事项,主要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鉴于绿色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重大影响,而单独编制绿色会计报告难度较大,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在会计报表中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的办法披露有关绿色会计信息,应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列明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等,必要时应针对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编制特定的环境信息报告。

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低碳经济”一词始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白皮书中,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作为岛国的英国资源并不丰富,对能源供应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依靠进口。因此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应对未来发展。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发表了《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每年用GDP1%的绿色投入来回避未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美国未来将力图走低碳型的发展道路。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在本次大会中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25%-40%。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目前国际学术界对此概念尚未统一。从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狭义上讲,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效率的利用问题和结构问题,它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能源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因此,我们既可以将“低碳经济”视为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来建构新型低碳市场、贸易规则与财税体系的一种国家政策,也可以将“低碳经济”视为一类涵盖各类国民活动,通过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消费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形成整个国家的全新消费活动的国家活动。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解决发展经济与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根本。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必将是低碳经济的竞争,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英、德两国都将发展低碳发电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切入点,认为煤炭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日本投资化石能源减排技术装备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切入点,如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建立烟气脱硫环保产业。美国政府则把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先进燃烧系统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的研制开发作为低碳排放的切入点。

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归纳如下:

第一,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加速碳减的实施。通过立法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低碳消费变成自觉行为,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上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强化执法监督,确保低碳经济各项规定的贯彻执行。

第二,加大低碳经济理念宣传,强化民众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可以使民众树立与低碳消费相协调的正确价值观与消费观,感受绿色消费的好处,倡导绿色产品,减少化学物质在生产上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家用电器,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

第三,国家财政扶持低碳技术研发和节能产品的生产。利用低碳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转化技术研究,鼓励生产、使用清洁节能产品,提高社会碳减的技术含量。

第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有能源结构,对原有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现阶段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当前的经济建设也绝不容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对那些排放不达标、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和停产;对于低碳技术不高、污染不是太严重的企业可以被低碳技术较高的企业并购,实现资源的整合。

三、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1.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环境因素,实行绿色会计,才能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2.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备条件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必定需要健全完善低碳会计制度,以此为制度基础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3.绿色会计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

随着各国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GDP由于没有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再实用,进而引入了“绿色GDP”的概念。“绿色GDP”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剩余的才是科学的、真实的“可衡量GDP”。而绿色会计恰恰是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来分析环境质量效益,从而有助于“绿色GDP”的计算,进而可以更好衡量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二)低碳经济实施中的绿色会计发展对策

1.设立专门的权威机构,确定绿色会计准则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运行低碳化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利实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国家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专门的权威事业机构,尽快制定绿色会计准则,推广开展试点工作。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筹建中国绿色会计发展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法律专家、经济学家、环保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快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付诸实施的进程。

2.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绿色会计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既不能以片面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片面保护环境而忽略经济发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力求做到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即发展低碳经济,而绿色会计正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些都要向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加强全国人民努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尽快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

3.建立绿色税收机制

从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环保经济问题开始,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自然资源、环境得到长远的保护,增加民众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是我国当前绿色会计实施的基础。

4.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努力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的惩罚执行力度,破除阻碍企业使用绿色会计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

综上所述可知,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手段和实现途径,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进一步推动后者的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吉.低碳时代绿色会计新探[J].经营管理者,2010(11).

[2]金莹.基于低碳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3]黄瑞丽.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模式构建初探[J].财会天地,2011(7).

[4]陈留平,张珊珊.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1).

[5]王清武.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J].科技创业,2011(1).

[6]路国莲.绿色会计理论与制度建构[J].西部财会,2009(9).

[7]杨妍,宋子义.关于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8]钟卫稼.关于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8).

[9]李宗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学术界,2010(6).

[10]刘佳,龚唯平.低碳经济内涵及发展途径:一个述评[J].经济研究,2011(4).

第8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 陕西省; 对策建议。

“ 低碳经济” 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 2003 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 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 1990 年削减 60% ,并于 2020 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 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 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 60% 至80% ; 2007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 年7 月8 日,G8 峰会提出,到2050 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 1990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 80% 以上,到 205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 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 2050 年的 4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 80 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 1978 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 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 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 7400 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1. 66 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1. 6 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 5 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 2 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 2 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 4 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年耗标煤 5000 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 565 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74. 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 97. 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 - 产品工业 - 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 年 12 月 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 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 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 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 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4. 5% 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3% 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UNDP)[1]; 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 - 状态 - 响应(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DSR) 模型[2]。张亚欣( 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朱守先( 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付加锋( 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朱有志( 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 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 付加锋,2010; 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 表 1) 。

2. 1. 1 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 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 1. 2 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 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 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 1. 3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 1. 4 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 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 1. 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 2008 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 2. 1 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 2008 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 0.4873 万元 / 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 0. 5668 万元 / 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0795 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 年陕西省为 0. 9208 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 1. 0550 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342 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 69. 23%,全国为 71. 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2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 2. 2 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 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 3. 7373 吨碳/人,低于全国( 3. 9945 吨碳/人) 平均水平 0.

2572 吨碳 / 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 1. 8896 吨碳 / 吨标准煤,接近全国( 1. 8613 吨碳 / 吨标准煤) 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1. 0860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 0. 947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 0. 1381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 01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 2. 1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 0. 18 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 2. 3 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 或地区) 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 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 3. 6076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4. 3794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11. 3917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12. 7055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 0. 0178 吨碳/人,全国平均为 0. 1910 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732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 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 2. 4 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 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 90%,全国平均为8. 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0 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37. 3%,全国平均为 20. 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8%,全国平均为 38. 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5 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36 元,全国平均为 4761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25 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27 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858 元,全国平均为 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923 元,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 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1) 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 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 2) 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 3) 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 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 4) 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 1998 年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以来,2008 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 37. 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 38. 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 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UNDP.2007/200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2]CS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Third Edition) [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7.

[3]张亚欣,张平宇。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 6) : 43 -47.

[4]朱守先,庄贵阳。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 以吉林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0,32( 2) : 230 -233.

[5]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8) : 38 -43.

[6]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 - 低碳经济及其评价和指标[J]。 中国国情国力,2009( 12) : 4 -6.

第9篇: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的触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方式是低碳旅游。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因此,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1]。旅游业是低污染行业,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上。构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运用低碳技术创新吸引物类型,也可以直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包装成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提高设施水平,也可以直接使用低碳技术旅游装备,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对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既可以通过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增加绿色环境对碳的高吸收、高贮备能力,也可以通过高碳汇机制的创新来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在引导旅游消费过程中,既要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也要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1]。如果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旅游理念的话,那么低碳旅游便是一种旅游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可操作性。

二、旅游“三体”的低碳化

旅游“三体”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从旅游“三体”的角度看,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三者的性质、功能、状态等均合乎旅游主体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追求。

旅游客体的低碳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客体的低碳化包括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它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旅游媒体的低碳化是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提供主体都是沟通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的媒体。旅游媒体的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其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低碳化。旅游媒体的低碳化有赖于培训、教化和企业文化的再造等。

旅游主体的低碳化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市场角度看,旅游客体和媒体的低碳化都是服务于旅游主体低碳需求的。但是,仅有旅游客体和媒体的低碳化是不够的。从一定意义说,旅游者自身的低碳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旅游主体的低碳化在于正确的低碳观的确立和旅游行为的低碳化实践。

三、低碳经济对旅游“三体”的影响

(一)对旅游主体的影响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产生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旅游业和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2]。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是研究旅游主体的重要内容。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个人收入、旅游产品的价格、其他物品的价格、个人偏好、闲暇时间。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对个人偏好的影响来影响旅游者需求[3]。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低碳理念如低碳旅游,旅游者就会在旅游需求上提出一些低碳的要求,比如将有低碳理念的景区、低碳的旅游活动作为首选。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行和游览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它涉及旅游的六大要素。在低碳旅游观念的影响下,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方式将会有所改变。(1)采用低碳旅游交通方式,如尽量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放弃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2)在选择同一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3)在选择住宿餐饮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饮工具。(4)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如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

(二)对旅游客体的影响

旅游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对象与之对应,这些对象物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等。旅游景区是这些对象的主要的载体。低碳旅游的实现路径主要是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低碳旅游设施。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游业的行业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热潮将要来临。在景区开发方面,一些本身具有低碳性质的旅游资源如森林、海洋、湿地、湖泊、江河等,将会得到开发,而一些已经开发但是收效不好的旅游吸引物将会得到重新包装。一些有远见的业内人士,已经在推进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山东德州皇明集团打造的“太阳谷主题公园”,展示的是具有显著低碳、微排特征的未来生活场景。太阳谷正在朝“一个低碳社区,一个低碳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一个高品级低碳旅游景区”的方向发展[4]。在景区建设方面,政府会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低碳经济渐成共识的当下,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应该成为景区评定的硬性指标。低碳旅游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绿色、环保、生态。中国景区建设需要转变固有的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必须以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为根本。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低碳旅游道路,使用低碳旅游交通工具等,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使用低碳材料建设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

(三)对旅游媒体的影响

旅游企业在旅游者与旅游对象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是克服旅游障碍(语言障碍、货币使用障碍、生活习惯障碍等)的重要保证。现代旅游中的国际旅游,大多要借助于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媒体的桥梁作用才能得以实现[5],而新的旅游理念主要是从旅游媒体中传播出去的。

1.对旅行社的影响

旅行社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需要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产品。如神舟国旅集团,于2010年2月推出了“畅游新春:天宁塞班同业家属团”低碳旅游新品,选择直航包机,在线路的行程安排上加入低碳元素,价格经济实惠,让游客领略到迷人风光的同时又能深入体验发达国家居民的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旅游者可能一时难以接受。旅行社则可借此机会重新组合旅游线路,或者冠以新的形象,推出一些旅游目的地。如2010年3月重庆商报推出了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即燕子沟、峨眉山、张家界、香格里拉、大兴安岭。

2.对旅游交通的影响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由此可见,旅游交通在低碳旅游方面任重而道远。

外部交通方面,要倡导选择公共交通和直接包机形式。包机不仅机票价格便宜,而且节省了不少旅途时间,可降低油耗,减少碳排放。游客从北京去马尔代夫度假,如果从北京直飞曼谷,往返时间只需15个小时左右,比以往节省了10个小时,这意味着会少向大气层排放8万kg的CO2。在景区内部,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开始以电瓶车取代机动车。如西溪湿地景区,陆地交通工具变成了电瓶车,水上交通由漕舫船承担。在改变交通工具之后,以30km计算,人均的碳排放量比乘坐大巴要减少一半以上[6]。

3.对旅游饭店的影响

酒店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且呈上升趋势。对于酒店来说,节能减排不仅能凸显酒店企业的社会责任,为酒店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更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要求,“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5年内要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对酒店业来说,选择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不只是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响应政府的号召,更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流程、定位、行业、供应链、价值链,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创造价值并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