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现状;阅读现状;显;隐【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cides that the reading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read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reading, the vocational English reading course doesn’t realize its original goal. The thesis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vocational English reading course from two aspects, the dominant function and recessive function of the reading.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0-02
引言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反映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英语书面材料,能否高效快速准确地获取现代信息。
一、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制约,我国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在课堂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仍然占统治地位,强调阅读的顺序先是字母、单词、词组,然后是句子、段落和语篇。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从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的过渡,影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而且也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的表面意思上的理解,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从而忽略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最终导致阅读失败。
二、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由于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第一步往往是先弄清楚每个单词、词组的意思,遇到生词就查字典。此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了指字阅读和心译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使学生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缺乏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英语阅读教学建议
显是指教育通过外显的方式发生于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影响,或明显地反映出来的对于社会的直接作用。隐是相对教育的显而言的。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渐进性和延时性特点,在特定情境中可以内隐的方式,非计划、非预期地对学生和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它往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长期发生作用。[1]
3.1 显
3.1.1 阅读教学应结合写作技能的培养。 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写作一样属于书面能力。阅读要求的是理解和领悟能力,写作要求的是运用和表达能力。读和写的关系相当密切,互为促进。如Online Growth Continued (NPE Book 2)一文。首先,文章开篇介绍了网络的作用,提出论点,然后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网络是怎样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最后,展望网络发展的未来。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并学-分-总的写作技巧,通过篇章理解培养构建篇章的能力。再如For Conversation Press #1 (NPE Book 2)一文。文章开门见山就提出了一个疑问“I’ve got a cell phone, email and voice mail. But why am I so lonely?(我虽然有手机、电子邮件和有声邮件,但是为什么我会感到如此孤单呢?)”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继续阅读,那么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接下来的文章是探究孤单的原因。作者分别以自身经历以及对周围人、物的描述,答案慢慢浮出水面——随着人们之间几乎每一种可以想到的联系都变得自动化起来,疏远指数也就随之上升。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不难看出,这篇阅读文章也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阐述。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学习,也就是模拟写作的过程。然后,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反复借鉴、模仿写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反复练习,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为进一步的独立写作创造条件。[2]
建议一:让学生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数学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助思。在阅读初期,为了使学生读有方法,思有深度,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提纲,让学生按着提纲自读,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读题的方法:(1)与前面的知识对比一下,找出联系与区别;(2)能解答例题和对应的练习题;(3)寻找解题规律;(4)联系实际,思考本部分知识的作用,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让学生明确阅读书本不应只是泛泛而读,蜻蜓点水,要读出“重点”,读出“门道”,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建议二:让学生的阅读与表述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本质内核,二者相辅相成。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数学概念、计算或其他方面的教学,都应多让学生答题,多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说的过程中,凡是学生会说的都应让学生说,如果学生独立说有困难时,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点拨下,试着说,或者降低说的难度后再请学生说,还要尽量让学生说完整话。但只通^师问生说的方式,恐怕有不少学生没有说的机会,那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甚至自己说给自己听等多种方式给每个学生以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途径。
建议三:让学生阅读与议论相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议,就是合作探究。议,要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首先,要拟定“议”的话题。学生在阅读之后概括出了知识的关键处,也产生了许多不明的疑点和待解的问题,教师就可结合实际,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共同拟订讨论的议题。问题在读、思中产生,将在议、做中解决。其次,要调动学生“议”的积极性。每个学生在议的前夕,都经历了深思熟虑,有备而来自是侃侃而谈,但也要防止部分“尖子生”的“一言堂”现象,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人人发言各抒己见。第三,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参与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每个人都要谈,思维将在不断撞击中产生创新的火花。第四,当学生在议的过程中思维卡壳时,教师也不要急于公布“标准答案”,我们还可以回头再读读,再思量思量,受了其他同学的启发,读书时是否有灵感顿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建议四:让学生阅读与练习相结合
一、补充背景知识,奠定阅读基础
文化是语言的主要构成部分,一定的语言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西方民俗民风、语言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语言内涵,这对课文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穿插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利用多种文化信息差来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诱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让他们学会根据具体语境来正确运用语言知识。
(一)扩充词汇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词汇是影响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些词汇或词组的含义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学生如果是按照汉语思维,那么理解上会有所偏颇。如汉语的“倾盆大雨”,在英语中则是“rain cats and dogs”。若不了解有关文化背景,仅仅是按字面意思理解,则相差甚远。再如英语词汇“breakfast”是由 “break”与“fast”组合而成,意为“早餐”。其中,“break”一词可表示“打破”,而“fast”这一词汇可表示“禁食”。西方国家把 “打破禁食”的首餐称作“早餐”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词汇的褒贬性。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由词汇入手,适当分析词汇的文化背景,或者补充有关西方习俗、俚语等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消除阅读中的词汇障碍。
(二)发掘文中的文化信息,适当引入。在英语阅读学习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课文阅读与理解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巧妙穿插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3 Let’s celebrate中的Reading部分“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时,教师可借助口头形式或者多媒体手段来简单介绍“Halloween”的来源及其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为课文阅读做好准备。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实物、图片、插图等直观手段来补充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指导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要教学目标。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学习能力,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的阅读策略、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指导学生根据标题或关键字词来预测。在阅读教学中,预测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技能。课文阅读,是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情感,与文本的沟通对话过程,而并非被动、单一的接受信息。同时,这一对话过程开始于标题解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文章标题或关键字词等来预测主要内容。如Unit 1 Life in Mars中的Reading部分,在课文阅读之前,教师可利用有关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结合标题来试着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诱导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 文字训练 读写结合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其实,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立足简约,追求完美,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就是看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要合情合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导致重点不突出,任务完不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避免拔高教学,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主次不分。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以读导悟,然后得出结论。
(4)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反馈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出示玉米粒)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出示句子)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反观现在的阅读课堂,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实际上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训练的效果,你会发现,学生的字写得更好了,文章写得更通顺了。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端于德国的一种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关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端于德国的文学理论思潮和流派。在接受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一个是以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着重于读者研究,关注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另一个是以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着重于接受活动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关注于阅读过程的本身和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的来说,姚斯和伊瑟尔二者的理论相互呼应,并呈现出相互一致的关注,即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文本关系转向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一)期待视野
姚斯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认识文学文本由于其审美特点而使我们感觉并理解什么东西的话,就不能从分析已获得整体形式文本义一问题入手,而必须从最初的感知过程入手。在这里,文本犹如一个‘内核’,指引着读者。”[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说,姚斯认为作品的价值只有透过读者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而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前在理解或者一种前在认知的状态,这种前在理解的状态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在进入阅读欣赏之前,因其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文学造诣、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阅读经验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定式,因此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产生怎样的理解,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其期待视野。正如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一个读者在进入阅读活动中的时候,总是因为原来的经验、趣味、素养等因素所构成的期待视野的影响,所以,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不断的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二)召唤结构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活动的认知,基本上认为作家的作品完成,文学活动便随即终止,因此对文学的阅读活动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一直到接受美学的发展与兴起,才开始重视阅读对于文学活动实现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一直非常重视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创造,正如萨特所说的:“读者意识到自己既在揭示又在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揭示,在揭示过程中创造。”[2]因此,接受美学将读者放在揭示活动的中心地位,认为文学意义的实现,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只有通过读者的审美感知,文学作品才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任何文学作品的语言构造,都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在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中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召唤结构”,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具体化。因此,文学交流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阅读过程中空白可以被读者不断填充,并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和欣赏”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4]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学生如何通过提问、讨论和对话学习的方式表达其个人的感受,并能够针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然而以往过度依赖教师讲述和分析作品内容,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并从中掌握鉴赏作品的基本认知和方法。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文学作品意义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由作家或单一读者所赋予的,而是阅读过程中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的。
从教学的观点来说,阅读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呼唤和建立学生的“期待视野”,就成为阅读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第一步。不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在文化和个体上都是独特的,所以阅读并没有标准答案,在引导阅读活动的朝向上,教师更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本身不仅是一个外部阅读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加入读者个人体验的经验过程,所以整个教学的重心应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积极与文本对话,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者反映”,并引导与其他读者进行分享对话,为之架构更大更宽广的阅读期待视野。在阅读活动之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与领悟能力。因此如何教授学生以一种审美的阅读态度把握作品的世界,成为提升阅读教学的关键。
三、小结
不可否认,接受美学理论有其本身的制约性,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比如作者“义指”比较确定且恒常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由于这两类问题通常是表达作者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等的某种观点或者是解释说明自然界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因此,这类文体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甚至不允许违背作者的原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元解读”依旧甚至必须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不过,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主要环节的观点,对于现行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而言,仍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能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作为读者的自觉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对范文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感悟和解读,是有可能改变传统范文教学形态的既有模式,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成效。
注释:
[1]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萨特.萨特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郭敬璋.在“多元解读”的误区中突围——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理性思考[J].语文月刊,2013,(4).
1. 课文编排总体情况
(1) 精简课文篇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下原来安排课文26篇,修订时,删除或移用他册13篇,保留13篇。现安排课文24篇,其中,新编入课文计10篇,分别是:《晨光》《叶子的眼睛》《特别好吃的饺子》《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中国红》《团团和圆圆》及《古诗二首(春晓、草)》。
删除的课文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反映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如讲述爸爸上业余电脑培训班的《好学的爸爸》一文,在电脑基本普及、网络连通世界的今天,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故被删去;有的则根据相同题材作了重新编创,如原一下《草原的早晨》一文删除后,在二下编入了同样是描写草原美景、展现草原人民生活画卷的课文《草原上的盛会》,保留原主题的同时,编入切合主题的新内容。
(2) 加大古诗比重。本次修订对课文中的古诗词作了调整和充实,依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目录”,从一下开始,每册直接编入3~6首古诗,或两首古诗组合出现,或以诗词故事的形式把古诗嵌入文章中呈现。第一学段直接编入课文的古诗由原来的7首增至13首,其中,一下直接编入课文的古诗有5首,分别是《春晓》《草》《咏华山》《悯农(一)》《悯农(二)》,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加强。
(3) 优化单元编排。本次修,单元编排进一步优化,表现在:一方面,每单元容量更趋合理。修订前,一下课文有6个单元,编排5篇课文的有4个单元,编排3篇课文的有2个单元。修订后,有4个单元编排了4篇课文,1个单元编排5篇课文,1个单元编排3篇课文,相比较而言,每单元课文篇数更趋均衡。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单元主题的统整,统整的路径包括体裁和题材两条线。如第二单元,《晨光》《春笋》《叶子的眼睛》《世界多美呀》都属写景类的课文,是一首大自然组曲,展现了新时序的开端、新事物的萌发之诸种情态,寄寓着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美好情怀;第四单元《乌鸦喝水》《咏华山》《司马光》《月亮和云彩》则讲述了一个个“聪明”“智慧”的故事,以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六单元是科普单元,由4篇科学小品文组成,以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讲述科学知识;第七单元则弘扬时代主旋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单元整合并不拘泥,组元线索或明或暗,时显时隐,避免刻意为之的牵强附会。
2. 课文选编标准
苏教版教材修订时依然坚持“编选结合”的方式,新编入的课文有教材编者创作的,如《中国红》《特别好吃的饺子》《团团和圆圆》《水滴的旅行》;有教材编者根据相关材料改写的,如《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也有教材编者遴选的作家作品,如金波的《晨光》、陈木城的《叶子的眼睛》。选编课文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1) 渗透国家意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是国之大事,课文应体现国家意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和,维护民族团结。新编入的《中国红》,书写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更是喜庆、热闹、祥和的民族文化符号的渗透,是浓浓中国情、拳拳中国心的隐喻与诠释,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团团和圆圆》以赠送给台湾的两只大熊猫为题材,寄托了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南极的主人》既写出了企鹅的生活习性、憨态可掬,又起到普及极地知识、培养极地意识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层融化,原本宁静的南北极被人类的需求打破,其蕴含的丰富资源以及航道优势等逐步受到重视,其战略意义愈发凸显,今天的学生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眼界。
(2) 彰显时代特色。《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提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苏教版小语教材修订选文,力求反映时展变化,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渗透现代意识。如《团团和圆圆》书写了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生动篇章;《特别好吃的饺子》以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儿童的欢聚,折射当今世界融合发展的趋势,渗透了“团结、友好、尊重、合作”这一人类的共同追求;《南极的主人》把学生的视线带到遥远的南极,让学生看到南极的勃勃生机,意识到生态平衡是时代的主旋律,两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体现儿童视角。即课文应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启迪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而言,在课文中渗透国家意志、展现宏大主题,必须有相应的儿童视角,否则就不能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例如,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完全统一。在当前情况下,两岸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全体中国人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这种重大主题如何在课文中呈现?教材编者选取了“熊猫”作为契合点。熊猫是儿童最喜爱的动物之一,而“团团”“圆圆”又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和平使者”,《团团和圆圆》既写出了熊猫的可爱,台湾民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一下第四单元集中编排了一组科普文章,《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表述,介绍了太阳系行星这一天文知识。《会睡觉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探究有趣的自然现象,并用“睡眠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为了更好地生长”,提示学生要有足够的睡眠,以保持身心健康。
(4) 坚持文质兼美。语文世界是一个蕴含着美、展现着美的世界,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词句的含蓄美、段落的匀称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完整美、事物的形象美、人物的心灵美、意旨的哲理美、情感的真挚美、道德的崇高美等等”(王钦韶语),语文教学即是一个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重塑美和表达美的过程。对此,教材编写者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文化自觉,自然要选编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学生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打底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力求给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一下选入的《晨光》《叶子的眼睛》《世界多美呀》等著名作家的诗歌、散文,语言凝练优美,意蕴丰富,充满想象力,是学习语言表达、感受语言魅力的很好凭借。编入的课文《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会睡觉的植物》《团团和圆圆》等,经编者反复打磨语言,数次修改文稿,力求遣词造句准确、规范,表情达意生动、传神,思想蕴含丰富、隽永,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阅读教材教学建议
1. 提倡“识读同步,寓识于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突出识字写字这个重点,因此,苏教版小语教材主张“识读同步,寓识于读”。
读书先要认字。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集中力量把全课生字音、形、义一次性解决好,然后再开始读课文。而“识读同步,寓识于读”则是以读为本,随着读书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对生字的音、义、形学习逐步深化。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使字词的学习有了文本做依托,变得饱满起来;同时,阅读理解又以字词学习为抓手,通过字词的学习,提升语言的温度,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读书质量的提高。
经过一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认字的本领,教师阅读指导时,主要是要处理好识与读的关系。对不认识的字,放在课文中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自动化水平。试想一下,如果用了20分钟的时间在黑板上识字、学词,然后再去读书,恐怕书是读不好的;而如果用了20分钟的时间“寓识于读”,多数学生可以把书读得正确、流利,这样,生字的音和义可能也不会存在多大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把目光主要放在汉字上,遇到不认识和记不准的字,再快速扫视一下拼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注重教给学生这样一些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大大缩短识与读的距离。
需要强调的是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根”。第一学段的阅读课应该以识字为重点,甚至说,第一学段的阅读课,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多识字”也可能不算为过。因为打不好识字写字这个基础,就会给学生的语文素养造成“致命伤”。识字学习也绝不仅仅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在阅读课内,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写字时间,一二年级的写字任务最好都能在课内完成。如果“阅读理解”把写字“挤”到了课外,学生不但写不好字,而且可能会形成不良的写字习惯。
2. 提倡“书不读熟不开讲”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一般来说,学生不读上五六遍,是很难把课文读流畅的。张先生说的“开讲”,就是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想一下,如果书没有读熟,磕磕巴巴,学生是很难把书读得有感情的。但是,不少老师对于“初读”已经“不屑一顾”了,他们或“一晃而过”,或“完全省略”,快速地进行了表情朗读“展示”。其结果,即使老师指导得很到位,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但由于认读没有过关,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碰到了种种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另外,第一学段如果不打下扎扎实实的认读基本功,到了中高年级,有些学生认读可能仍有障碍,甚至小学毕业,有的学生还不能过好认读关。因此,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既是保底要求,又是难点之一。
由于一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且阅读视幅太窄,读书时即使没有生字,也可能会一字一顿地读。甚至有个别学生目光移动迟缓,有时一个字需要多次注视,还会出现反复重读或回读现象,这样就会把词语读破,把句子读断,难以形成连贯的语流,影响对语义的了解。这些现象必须及早纠正,建议老师们尝试以下办法,加强增大视幅的训练。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注意品质。要求学生不读便罢,一读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字字入目,句句过心”。通过口诵、耳闻、心惟,捕捉语言信息,学会自我调整、修正,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在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来进行阅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认读单元。特别要引导学生借助口语经验,逐步提升断句能力,防止惯性与惰性等不良读书习惯的滋生,诸如不加思索的两字一顿地机械停顿、齐读中整齐划一的唱读等。再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块”的积累。对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注意,强化其信息刺激,整合认读单元。这在课后练习的“积累运用”中作了很多提示,如第19课《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课后“读一读”中,列出了“蒙着字帖描”“照着字帖写”“写一手好字”,可以先领着学生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就不会把这些词句读破了。
3. 提倡“表情朗读”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指导表情朗读是培养语感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一年级尤其是这样。因为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特别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用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要坚持“好读书不求甚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感的培养上来。而决定语感的生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表象。因此,指导学生表情朗读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对词语的理解要与相关的事物表象联系起来。儿童的语言特征总是把词语概念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来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如能善于用课文中的词句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鲜明的语感也就产生了。比如,读第9课《咏华山》,课文中有“情不自禁”一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寇准情不自禁吟诵的诗句,并联系寇准在山顶看到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使学生感悟到寇准吟出的诗句,是由他看到的景象自然生发出来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课文内容,而且对“情不自禁”的感悟也更加具体、真切。
(2) 用课文中的语句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由句子或句子组成的语段,往往表示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或事件、人物活动的片段。阅读课就是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过电影”,呈现表象和画面,通过课文语句所描述的情景,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事件、场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如读第3课《叶子的眼睛》,要借助插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山上树木葱茏,清晨雾气迷蒙,阳光洒进了森林,树枝摇曳,晶莹的露珠一闪一闪,好像叶子的眼睛一眨一眨。这样,他们不仅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能激起对美好情景的向往,产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心,同时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艺术
一、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张。所以,很大程度上,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英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其中需要突破的就是英语的口语和理解。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切实需要的能力,值得深思。中国在英语教育中存在显著的“贫富差距”。很多沿海大城市,英语普及的时间早,从胎教、幼教、初级教育就开始涉及和灌输英语重要性的理念,所以很多沿海及大城市的孩子们能很早地接触到英语,对英语产生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传统的中学英语阅读教育
许多地方传统的中学英语阅读教育仍处在于粗放阶段,就是不断地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死记硬背单词,不断地做阅读理解训练。这种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教育上没有任何艺术可言。一句话:多背单词,多做训练而已。在讲课上也就是老师把全文翻译成中文进行讲解。学生无法有效地学习到英语的精髓。对于那些对英语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更加无法吸收。所以在目前体制下,学生的英语成绩呈现非常大的差别。
三、新课改要求下的英语教学艺术
在高中阶段,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巩固和扩大其词汇量、获取广泛信息、增进对英语使用国的文化的理解,发展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等的最主要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任务并且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阅读技能,以此来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水平。
1.英语阅读教育需要运用提纲的方法
英语阅读教育,在原始的教育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单纯地全文翻译,翻译成中文后,再根据题目进行讲解。但是不同的文章有不用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没有方法的阅读会让学生产生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方法,针对不同的文章运用提纲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类型,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2.英语阅读教学要不断创新
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地剔除传统英语教学的粗放教育。新课改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特别是英语教学,很多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对英语有极大兴趣,但是到了高中,随着英语的难度不断提高,涉及的知识越来越深,许多学生渐渐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果不是中高考要面对英语,许多学生还是会放弃的。所以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多样式地尝试不同的课堂类型,民主地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导课堂。运用英语双重模式教学,构建“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英语产生热情与兴趣,让他们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使用英语,真正用英语同他们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和阅读
能力。
3.创新模式加反复训练
许多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很容易走到形同虚设的地步,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在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斗争中以失败告终。很多学校的新课改只是单纯地应付检查,所以平时是偶尔尝试的新课堂渐渐地流于形式。检查完之后,又回到了传统的粗放型教育。所以,我们要不断面对和迎接新的事物。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产物,它真的有许多值得尝试的地方,我们要不断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要不断坚持新课改的方法。不断坚持革新思路,创新和突破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坚持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摇。教育学生把英语阅读看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
一、全面了解学生是科学合理分层教学的关键
全面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爱好,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学生的自身个性是教师分层教学的重视依据。教师必须发扬民主,不能凭个人印象或平时水平,主观、硬性地对学生们进行分层,然后采用相应方法,这样必然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分层不科学,必然会导致学生目标性不强,学生动力性不足,从而分层教学的试验失败。
在将学生分层时给出三个层次的既定目标,第一层:有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能略读懂高于教材难度的文章能根据文章 进行有关内容的自由对话;第二层:有效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能在教师指导下,读懂相当于教材难度的文章,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在85%以上。第三层:对英语有一定畏难情绪,是英语的学困生,但愿意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来提高英语的水平。然后,通过不同的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依照从学习英语到现在的英语水平和平时表现进行不同类别的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自愿申请不同类别学习。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每位同学所处的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可能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根据学习效果重新选择自己所处的类别。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和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自主学习,自己是主体,更会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二、选择合适教材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阶梯
在划分层次时,教师已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定。因此培养目标不同,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必须慎重,要选择适应不同层次,要求好的阅读材料。
对第一类别的学生的要求应以扩大知识面,深挖英语深层次的内容为主,推荐《新概念英语》、《中学生英语阅读》、《英语沙龙》等材料。第二层次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学习能力较好,心理素质较差,为其选择的阅读材料不易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易失去信心,易转化为第三类别。太易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英语水平。第三类别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竞争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合作精神和自信心,所以我从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选择的教材既简单易懂,又有益趣,这样在上阅读课时学生们就有人人有书读,个个乐读书。
三、加强方法指导是分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初中生所阅读英语文章较少,没有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大有必要。
理解词义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词汇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未学过的生词和旧词新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训练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或 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性、词义;或寻找文章内在的“脉络”。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对第 一类学生应介绍快速泛读,即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要求读的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即可。注意要明确阅读定额,定额要结合一类学生实际情 况,切实可行。对第二类的学生采用计时阅读、第三类采用略读法,可跳过某些细节,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不需要高度理解。
四、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各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观念、条件资源和内容的限制,学生的英语语感、阅读速度、兴趣能力都受到限制。利用网络,它的高速、时效、娱乐等特点为我们英语教学解决阅读资源短缺的难题材,提供了可能。
如何辅导分类的学生的网络阅读呢?首先班级要建立以英语教师为主三类阅读小组,要对各组进行思想教育,英语教师要替学生充当“过滤器”,选择适度、适宜的材料。教师要随时随堂监控,指导各类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如何下载精美的片段语句;如何做好阅读笔记;如何上网交流阅读心得;如何检查自己的阅读水平,阅读能力,测试他们的阅读速度,组织阅读比赛,公布比赛结果、成绩,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意提供学生阅读材料要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律。在初始阶段,采用学生熟悉的紧贴教材的资料。如课后辅导材料,或采用简单的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通过网络和老师用英语交流读后感。当学生对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逐渐接触一些原汁原味,有一定难度的英语材料,真正达到利用网络阅读的目的。
五、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情感的交流活动
传统教育造成师生不平等,学生不能参与知识的传授,而当今教育正在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在学习活动的顾问、朋友转变。阅读教学分层的目的不是人为地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学困生的师生关系更别僵硬,而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他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的受益者。以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课堂教学 有效性 思路构建
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英语新课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要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而以往的以提高学生词汇量为标准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词汇数量,还要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保证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就结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现状,简单阐述一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英语阅读课堂的一些构建思路。
一、精选英文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载体,由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尚短,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相对有限。因此,在材料的选取上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阅读的文章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首先,英语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做到与实际相连,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一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教学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文章要有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最后,文章要与中考内容紧密结合,并贯彻英语阅读教学大纲予以选取,避免文不对题的现象发生。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利用课堂周边的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阅读学习的有效环境的方法。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文章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与运动锻炼有关的图片,或者将班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照片放映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实现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办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阅读教学更加灵活多样。例如,教师在讲有关校园生活的文章时,就可以与学生形成问答方面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问:Do you like school life?或者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 like?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优化互动,还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合理利用作业巩固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我国教育部门在《英语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词汇量要求。初中生需要如此巨大的词汇基础,单单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善于采用作业方式予以完善,发挥作业对英语阅读的巩固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首先,英语作业要符合课堂阅读教学内容,保证阅读作业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与课堂的教学文章相衔接。例如,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阅读文章是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那么课后作业的布置阅读文章就可以是I dream of dancing;其次,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只有单一题目式阅读作业,可以适当的布置读书文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最后,英语阅读作业的布置要形成一种反馈,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开辟意见专栏。学生可以在那里谈谈自己对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看法,从而与教师形成良性的沟通,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教育教学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新课改的全面落实,社会各界对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精选英语阅读材料,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并发挥作业的巩固功效,坚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英语水平的完善作铺垫。
参考文献:
[1]洪小丽.注重反思教学激活阅读课堂――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130-131.
[2]陈幼开.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83-84+106.
[3]马爱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