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法制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政课 法治教育 大学生 法治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法律常识的内容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思政课堂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法律常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为此,要在这个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就必须重视思政课堂这个重要阵地。
一.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状
1.课堂时效性差
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教材中在三个章节中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法律权利义务,理论性强,较抽象,趣味性不高,所以直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差。
2.学生法治意识不高
第一,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神圣追求和坚持体现,是人们从心底对法律的一N认同。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将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但是,受传统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传统法律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没有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二,法治观念和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专门法治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无法系统化地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法治意识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是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享受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由此加重了社会法治意识淡薄的风气。
二.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成因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
思想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一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仍应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如其他学科那样灵活多变。
一方面,思政课法治教育涉及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养成、《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以及法律权利义务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且内容多是用专业术语介绍法律概念和常识,说教味较浓,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间存在距离感,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老师授课的方法单一,往往是片面地将知识简单罗列呈现给学生,没有将社会热点和法律知识点内容结合,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2.大学生个人因素限制
第一,学生个人法治意识缺乏自身内在的需要。大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由此忽视了对和就业关系不大的学科的学习。第二,一些大学生过分地重视自我,导致个人的自大和自私。现阶段很多95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为人处世方面较为自我,不懂得与人分享、合作交流。在法治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可能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
3.家庭文化环境教育落后
一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展成熟,为此忽视了孩子成长中幼稚、不成熟、逆反心理的存在,无法对自己孩子形成科学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规划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生活举止以及社交活动过度干预,在重压之下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违法的行为。
三.在思政课堂中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法律案例
从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中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部分内容多为法学理论和宪法。对于这些较为理论抽象的法律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也无法对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在实际的法律知识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对所教授的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社会热点案例和法律教学内容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向他们渗透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讲座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内涵特点,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和优化,从而提升法律教学的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进行,从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专题化讲座,并结合思想政治中的观点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和法律教学的整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2.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对最终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采用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受传统思想认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的现状限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渗透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单一的法律课堂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和理解。为此,需要对现有思政课堂法律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并综合应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条文、规范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对学生个人法治精神的要求,让学生动脑筋进行自主化学习。
3.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更加成为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的进步发展下,课堂教学手段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比如多媒体课件以其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能够并存的优势,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更为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成效。为此,思政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渗透需要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将讲和看进行结合,以更为直观化、生动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利用教学APP来引导课堂教学,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老师的资料,可在课前课后与教师之间实现网络实时互动,这样不光提升了课堂实效性,还很大程度增加了课程趣味性。
4.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
思政课教学考核的重要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核。成绩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和实现教育的有效发展,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卷面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在考试阶段采取不同手段来应付考试,为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临时走捷径的可能。为此,需要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化、自主化的学习。思政课的量化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的60%、期末成绩的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勤、课堂纪律组成。期末考试部门可以变得更为灵活,比如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书写调查报告。
5.在思政课之外优化法律文化环境
A.打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文化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长,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形成一种客观的认知,从而根据孩子在法律、思想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法律文化环境是指在家庭全体成员的长期生活中,家庭上下共同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文化形态,为孩子的法治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
B.打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为此,法律知识的培养需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支持。首先,通过打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培养学的的法治意R。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思政课堂上需要透过思政教学模式来向学生有策略地渗透法律文化知识。首先,将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开展教学。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在思政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书本的知识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最后,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在课余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法律知识。
C.打造社会法律文化环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认知。为此,需要针对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学生居住的社区,也应该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首先,要发挥司法部门的重要引导职能,尤其要加强对社会负面消息和新闻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营造健康积极的环境。其次,社会教育、文化、电影、出版等部门要注重对法律理念的宣传。最后,学校之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要形成正向的舆论价值导向,适当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洁.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文章总结四点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 ; 教学 ;学法 ; 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挥想象力
通过锻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曲线等信息,在头脑中产生有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情景,这是人脑特有的功能。通过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例如,把线粒体比作“动力工厂”,把叶绿体比作“有机物制造车间”、“光能转换站”,把细胞膜上的载体比作“客船”,运载的物质比作“客人”。
二、加强记忆力
高考性质是选拔考试,因此,高考命题往往通过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条件,考查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看,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即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做支撑。因为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并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能力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互动过程。
而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熟悉考试说明,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了解的、识记的、理解的和应用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该记住的知识一定要首先记住,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
三、培养迁移力
所谓迁移能力就是从已知的知识中,选取相关的原理,运用到新知识中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及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学科内的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既能学为所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学习有氧呼吸时联系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学习光合作用时联系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讲酶的知识时联系无机催化剂、蛋白质的特性及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利用这种思维,既便于对旧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对新知识的强化。
四、提升归纳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情境导入;教学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即使是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浓厚的兴趣仍是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中学物理教师如何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进而让学生想学、爱学、学好?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讨。
一、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都是活生生的实践课,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引发学生的好奇、探索欲望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是加强物理教学效果不可替代的途径。例如,学习物理课“大气压”一课时,用玻璃杯子装满水,再用平整平滑的硬纸或木板片盖住,再把它倒过来,我们会发现水没有溢出,纸片或木片也没有落下,让事实证明看不见的大气压的直观存在。再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使学生在物理课学习中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在亲身实践中零距离对物理课内容理解得深、记得牢,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效率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求知、求趣、对新知识好奇渴望的心理特点,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讲授内容,并因地制宜地安排好相关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尽可能地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实际生活和物理息息相关,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一直对一位物理教师讲的圆周运动线速度方向印象深刻,他在讲课时先说起古人相亲“抛绣球”的故事,然后拿出准备好的“绣球”开始实验。在学生瞪着眼睛看结果时,教师很幽默地说:抛绣球者一定要是个物理高手,看中意中人后抛给意中人可不简单,只有“绣球”和意中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意中人才能够接到“绣球”。要是物理学不好,会葬送自己的幸福!然后教师开始讲解“线速度方向”。通过实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活生生且富有刺激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二、熟练运用情景导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秀的物理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懂得把握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学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好时间段,优秀的教师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章节内容,设计一些情景,比如设计一个小实验,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设计“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用小碗盛些水做杂技上的“水流星”,小碗做垂直圆周运动,速度很快,即使当小碗运动到最高点时,水也不会往下洒。但是转速慢下来后,我们会发现慢到一定速度时水会洒落。我让学生思考:要使水不洒落,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自然不留痕迹地引入课题,学生的学习记忆力会很深刻。
三、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会把教学变成一种艺术
教学虽不是相声,但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有机智、生动、风趣的语言,但每个教师都应该追求语言的精练生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合适的自我心理调整,才能在课堂上轻松愉快、游刃有余。例如,在设计“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不满一岁的婴儿时,你妈妈将你抱在怀里;当你长大了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外出转转;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去,滚出去玩吧。’”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跳下来进行比较,简简单单就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经过自己的积累,可以积累幽默的语言。一个教态自然、落落大方的物理教师,高涨的情绪对每个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感染,鼓励的眼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热情的期望。心理学认为,幽默生动、情感丰富的物理课堂教学,能有效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会使学生收获最佳体验。
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物理课上,优秀的教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例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条件的话,针对一些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这都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五、设计问题,激发思考
一、学生体育学习方法
1.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跳绳等各种体育器材,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法来完成教师提出的练习任务。学生敢于到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师也不因为学生做得不好而制止和取笑学生,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更加愉悦,使之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从而树立自尊和自信,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尝试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行为。例如,在组织中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榜样。这样既有利地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
3.尝试创新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际上,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常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或手里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构建自己想像中的天地。中学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或集体创设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创新,创编自己喜爱的舞蹈或徒手操、健美操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棍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
4.尝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探究行为是学生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例如,为什么篮圈与地面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行吗?低一点行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例如,单杠是不是只能用来发展力量,滚翻究竟应该翻得快些还是慢些,滚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
5.尝试评价式学习法,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活动,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韵律体操时,学生分别出列演出,请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评价学习过程。例如,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我会说:“某某同学的动作做得也不错,如果多练几遍他一定会做得更好。”因此,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二、教师的学法指导
1.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必须从体育教育的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法指导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知识经验在不断积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体育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结合学段的体育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学法指导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教的成份较大,许多教材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观察法与模仿、练习法为主。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此时可指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和理解、思维学习为主。在中学阶段,学生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可以指导学生以自主练习、创造学习为主。
4.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法指导。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武术、田径、球类等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田径教材可选择目标学习法、对比学习法等,武术教材宜采用评价学习法、模仿练习法等,球类教材则可采用合作学习法等。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学生素质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如我在讲高中政治必须二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些原则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五、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一、通过生物发展史,培养学生思维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1.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生物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闪烁着科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发现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孟德尔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创立等。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探究得出结论的具体思维过程。并适时让学生大胆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法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学生不仅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
2.从生物学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教师应充分地把科学家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启迪学生领会科学方法,且能运用到实际的实验设计中。
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成功探究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对DNA X射线的衍射图谱的分析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等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再如,在遗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遗传的两大规律,与他精心选择实验材料有关,当然还有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他在观察时,对纷繁复杂的杂交现象,只看其一对性状,而对其它性状暂且不管,这就使研究对象大大简化了,特别是他把数学统计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老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已设计好的方案或者教材实例进行参考模仿。
要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预习的方法有好多,如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做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2 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要跟着教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
3 认真记好笔记
3.1 讲新课时要做补充笔记
教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画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3.2 实验课要做好实验笔记
实验课要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
3.3 习题或试卷评讲课要记好改错笔记
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教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错误,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重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3.4 复习小结课要记好系统笔记
复习小结时教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4 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4.1 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是很生动、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4.2 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进行实验时,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5 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6 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
7 读化学课外读物
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好的读物的内容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8 引导学生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化学教学和科学普及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工厂,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求,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一、改革、完善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
首先,法制教育应该走出教育内容上一直存在的重刑法轻民法、重法律规定轻法制观念的误区。法制教育应当以大量的法律基础知识为主没有知识做底蕴,是很难形成法律意识的。但法制教育不应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注重法律条文的传授, 而不注重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应让学生学习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立法精神所指引下的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学内容应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相联系,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可作为学生的常规普法内容,,会计法、税法可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法制教育的效果。
再次,法制教育的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又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采取新颖、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不是照本宣科, 搞生硬的说教。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
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讲授与生动、真实的案例相结合,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中多选用典型事例和案例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剖析违法犯罪原因。使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教师应该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积极性、自觉性。
(四)开展多种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强化法制意识
适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旁听审判、模拟法庭、观看法制专题节目,如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多让学生参与其中, 做到寓教于乐、讲求实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五)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庭审观摩, 参观少管所, 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能加深学生对头脑中的法律规范的理解,让学生的法制知识学以致用。由学法、守法升华到用法、护法。
总之,教师要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才可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律修养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探索》钟懿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彭斌,《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一、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与生活有联系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教师先问学生:“喜欢动画片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接着演示动画片,4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小猫的车轮是方的,小熊的车轮是椭圆的,小狗和小白兔的车轮都是圆的,但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比赛还没结束时让学生猜猜谁能得第一?为什么?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通过以趣激欲,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
二、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生活化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
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
例如:学习统计图知识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开展“文化宫路口通过车辆的情况分析”调查活动。调查小组中有的专门负责数汽车、卡车、自行车数量,有的专门把车辆分类记录,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填上具体的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制成环保情况调查的统计图,排列出污染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写出分析报告,从中发现汽车的行使对道路、空气污染情况以及改进的发展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借助多元智能理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的差异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各学段的数学课程标准都强调,注意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而且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数学。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看,人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学习形式的差异,二是学习水平的差异。前者是由学生只能结构不同,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后则者是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特有符号体系的状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理-逻辑只能既是被开发的对象,又是一种学习者与教学内容沟通的媒体和手段,或者说是一种进行思维的方法;数学的原理具有特定的符号体系,它只存在与逻辑数学的世界里,只能以数学的语言为媒体来沟通。对于数理逻辑只能较强的学生,他们比较容易理解数学语言,即数学符号,并且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式解释或表达。而对于一个数理逻辑只能不好的学生来说,数学语言有的甚至根本无效。所以教师必须将一些数学语言比喻成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比如空间模型、身体运动模型、使得学生的其他只能在理解数学原理的过程中起作用。而借鉴多元智能利润进行教学的老师们显然更容易理解课程标准的这些理念,他们自如地产生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做法。
总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教育需要提供多样的机会、多方面、多角度、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现所多一把尺子的评估学生,以更多元的方法来描绘出学生学习的全貌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与教育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