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发展史

第1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1.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2012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强化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并配套出台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建立以基层科技部门为主、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力争到2015年,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突破10万家。②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为进一步营造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省科技厅指导下,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围绕江苏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选取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了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最终,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从13个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的244家企业中,择优选取了100家作为第二届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③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江苏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把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扶持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截止2012年底,江苏省已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家;国家级软件园7家。孵化总面积达2150万平方米,江苏省孵化器总数、省级和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孵化器场地面积等多项指标均连续数年居全国第一。④强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破解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行动计划,积极运用多种金融手段,不断拓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贷结合”新模式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现了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

2.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由地方科技部门牵头,所在地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体制。将省民营科技企业的资质确认工作下沉,由各省辖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负责本区域内的资质审核工作,报省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备案,强化地方协会的工作手段。②进一步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由各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协会作用,整合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覆盖江苏省的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培训、产学研合作、中介咨询、投融资等服务。③进一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力争明年率先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5%以上。④进一步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人才计划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加快载体、项目、金融和服务的“四位一体”联动。

作者:张玮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第2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 指导思想 工作重点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65-0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方式和要素组合方式。其基本内涵是采用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分粗方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状况是技术创新缓慢,劳动者素质较低,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增长的代价高,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波动性。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来推动,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增长的代价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强,增长呈持续平稳状态。现在,党和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就是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轨道。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的比重低,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经济发展代价大,能源消耗大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能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我国每年的技术专利有7万多项,但专利的实施率为10%左右;我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已是“半壁江山”,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在市场上明显受制于人;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缺乏应变能力。民营企业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即使今天艰难地生存下来,也难逃脱明天被淘汰的命运。所以,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使后危机时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二、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是个漫长的过程。自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15年,一直到去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才引起大家的重视;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从国情、省情、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正确的工作方针;三是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期间,一些落后的产品和生产方式会被淘汰,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创新的成功会带来“枯木逢春”、“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快乐。四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伟人创伟业,奇才创奇绩,人才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组织保障。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要以创新为重点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为重点。民营企业创新首先要提升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改变“要我转型创新”成为“我要转型创新”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系统变革,产业转型的同时伴随着观念转型、思维转型、文化转型和管理转型,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因此,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要搞好技术转型,从仿造向创造转变;品牌转型,从贴牌、定牌向自主品牌转变;管理转型,从传统的家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文化转型,从家庭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变。

创新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代价,要做好扎扎实实的工作,集中起来是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实践表明,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企业生存困难;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5%,企业才有竞争力。二是抓研发,企业不搞研发,创新是句空话。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建立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研发中心,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三是抓“产、学、研”联盟,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抓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高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五是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建设,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载体,产业化基地环境好,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才迈得快。六是抓龙头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靠龙头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抓好了,才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七是抓重点项目,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同重点项目结合起来,既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又使企业在建设中转型升级,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要坚定信心,未来十年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民营企业经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困难,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这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只要痛下决心,认真搞好产业转型升级,过了这道坎,民营企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现在在民营企业面前展现四大商机:一是抓住产业转型提升机会,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抓住贯彻国务院“新36条”机会,使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三是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抓住扩大内需成为大国经济发展“重头戏”的机会,在扩大内需方面做大文章。最近,知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的经济在转型,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改变,“未来十年一定是新兴市场的十年,而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而内需主要靠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已经成为提振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应该提振信心、立足长远。”

第3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实障碍、突破性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借助灵活的经营机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正逐步弱化,以前被掩盖的诸多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自身障碍与外部障碍己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在市场化运作和法制化运作方式下也面临着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针对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现实障碍入手,分析总结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无明确的发展战略盲目进行多元化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从战略发展来看,企业在趋于有效经济规模以前,实施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不经济的,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会越多。与其说企业的多元化是出于调整企业单一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分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初创期追求高额盈利的一种短期行为。

从规模来看,民营企业的规模离有效经济规模普遍较远。常常不考虑自身发展和适应能力,在产品尚未取得优势下冒然进行经营转移,盲目扩张,结果导致有能力投资,没能力经营的软肋,从而使企业对市场灵敏度降低,产品线过长。

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卖方市场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种同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面临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不仅没有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而且难以进行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上升为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抗。仅仅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起步到现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从整体上说,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同其他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库。

管理水平低经营者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也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员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不考虑企业的管理需要,内部授权权利边界不规范,管理职责混乱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质较低;有时还出现造假卖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化领导,决策权控制在家长手中;这往往导致经营方针或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家族视其与外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录用。

不难发现,在创业初期,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融资渠道单一筹资规模有限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据统计,占GDP增长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这与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业主、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合伙集资等内源性筹资方式筹集,并通过其他方式再投入。同时,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利用资本市场。

从外部环境看,第一、我国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起一个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与民营企业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其融资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它们的贷款能力。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倾斜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制,对于民营企业支持有限。第三、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管,民营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存在“惜贷”心理,不敢贸然向其提供贷款。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尚未成熟,为尽量缩减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其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有诸多限制。第五,外资已经对内资形成冲击。外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内资的投资空间。

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政府政策与企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直都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民营企业,在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按照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运作。

法制环境方面,我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法规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长期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发展,当权益被侵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确立了以平等市场主体为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但仅仅是对企业某些具体活动加以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进行认知和立法;其次,某些法规的模糊性也造成民营企业发展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准确的经营机会,这在当今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产权关系模糊结构单一

第4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中小城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更是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活化剂。较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地处文化产业集群的边缘,面临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中小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具有很多普遍特征: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布局分散,区域品牌难以形成。但是这些城市区域特色明显,往往人文和旅游资源丰富,也为这些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小城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必须依靠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对承德的实证研究,探讨地方政府引导和扶助民营文化企业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提供参考。

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现状的实证分析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最北端,背靠蒙辽,处于华北和东北、西北的过渡地带。该市在部署文化强市战略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利用独特的经济结构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迈克尔的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各方面因素。

承德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

第一,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承德市是河北省矿产资源大市,钒、钛、黄金、白银、铜、铁等金属矿和石灰石、莹石、沸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承德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绝佳优势。

民营经济的引擎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承德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振兴地区经济、促进就业、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到2012年底,承德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1%,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的58.1%。承德市的民营经济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凭借国内外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可能持续充当承德市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升级的引擎。

第二,发展劣势。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承德地处文化产业的中部集群和西部集群的交汇地带。该市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体制不完善,发展观念滞后,其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型文化产业,如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培训、美术品推介、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服务等,而其它文化产业门类如创意内容产业几乎没有,这种文化产业的结构导致承德市的民营文化企业缺乏内生性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毗邻京畿放大吸纳效应。承德市与京津的地缘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流失。承德在地理上紧邻北京、天津两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受大城市吸纳效应的影响,各种生产要素被吸聚到大城市,导致承德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人才、资金、知识等文化产业资源严重匮乏的窘境。

第三,发展机会。文化优势引领经济转型。长期以来,承德市主要依靠矿产资源采掘和冶炼压延加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为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承德市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精心培育高端旅游业。政府助推矿业民营企业介入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以皇家、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为主体,以休闲旅游为重点支撑的旅游产业正在成为促进该市经济加速转型的“助推器”。

创建生态城市品牌。多年来,由于担负着为京津保水源、阻沙源的重任,承德市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对资源的依赖和捆绑一度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近年来,承德市确立了建设生态名城的战略发展思路,于2009年制定和实施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承德市以良好生态创城市品牌,依托城市生态和环境资源,促进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近年来,承德市为解决交通落后这一“瓶颈”,建设“一市连五省通三港”区际铁路运输通道和通往天津、唐山、辽宁等地的高速网。目前,承德市已成为面向京津、通达辽蒙、辟通港口的交通枢纽。承德市积极改善交通和物流环境,有利于营造企业经营和项目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发展挑战。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承德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多数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小,大中型企业多为综合企业,文化业态只是其经营产业中的一部分,而且其在承德的投资也主要依托旅游文化资源,比如承德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依托双滦元宝山风景区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项目。另有一些大型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也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从宏观看,承德的民营文化企业业态布局仍不成熟,企业过度依赖文化和生态资源,欠缺产业化的内生性动力。

政府引导和监管缺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承德也经历了由于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文化产业被利用的困局。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业,往往以较低的准入条件招商,有些项目的民间投资方以文化产业为名暗中圈地,或者运营过程中转用贷款私自开发其他房地产项目。政府早期疏于监管是造成这种困局的重要原因。

地区文化产业观念的局限。受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观念影响,承德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矿区和传统的经济落后市,一直比较重视对GDP增长作用较明显的采矿和冶金业,而发展周期较长的文化产业则难以得到重视。这种传统观念的惯性,在很大程度上冷却了民间投资的热情,也一度扰乱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

承德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

近两年,承德市通过对本市民营文化企业的SWOT分析,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举措和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城市优势定位文化产业。2010年以来,承德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重新定位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承德市根据本市生态环境优越,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的特点,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与现代休闲养生理念融合,打造个性化的“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城市品牌。良好的城市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定位,使承德市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得到“华北之肺”的美誉。另一方面,承德市政府转变传统的“旅游推介”观念,着力进行“城市营销”。借助多种媒体、多渠道的强势宣传,开展对外营销,全方位塑造城市形象,目前品牌效应已显现。到2012年,承德市共实施总投资845亿元的休闲旅游项目43个,1至10月份接待中外游客1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5%。

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承德市政府为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在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环境方面做出努力。营造生态、休闲、人文城市的地标,积极修复和维护地区植被,整治城市自然环境;修复滦河老街,恢复老街的基本格局和古建风貌,使之成为避暑山庄的延伸;全面推广城市形象品牌标识,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传媒和政府机关公务用品,将城市品牌以不同形式全方位涌进人们的视听。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积极组织“中国・承德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国际旅游文化博览会”、“中国・承德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在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民营经济的独特地位得到重视。配合城市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承德市政府扶持、引导民营采矿和冶金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政府对文化项目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成立文化发展基金,扶持重点文化项目的发展。由民营资本运行的文化产业项目完全采取市场模式运作,如承德热河展演基地的中国首部大型多媒体皇家歌舞诗《帝苑梦华》和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的。承德市对文化产业给予的政策、制度保障,既活跃了承德的文化市场,也提升了承德文化产业的投资吸引力。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转型新兴业态。承德市以引导新文化业态的发展为杠杆,推进民营文化产业的业态转型―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融合,为地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地域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承德市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鼓励支持腾氏布糊画、满族剪纸、活性炭等特色文化艺术品的研发生产,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数字娱乐、设计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星月5D科技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培植文化创新企业30家。2013年,承德市凭借坚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绿色崛起的优势做法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培育文化产业园区的骨干企业。承德市以示范企业为典型引导,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这对带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5月,承德绿世界活性炭有限公司、承德广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承德天成印刷器材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通过首批河北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他们都是承德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

培育新型文化园区。2010年,承德市学习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市丰厚的民俗资源,打造集旅游、民俗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碧峰门民俗文化街”,该园区坐落在碧峰门居民生活区内,毗邻避暑山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创意不但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知名文化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落户,也为本市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入驻提供了便利空间。将商业旅游与地方观光文化、传统乡土文物、民俗活动和文化庆典很好地结合起来,兼顾商业与民生的同时,也丰富了承德市基层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活动。

积极与研发机构合作。承德市在筹备高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稳中求进,注重产业园区筹建之前的论证,利用毗邻北京的地理便利,变人才劣势为产业研发优势,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进行《承德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及《承德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对本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在此过程中,承德市还委托研究机构进一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智库作用。

中小城市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路径与对策

科学定位和经营城市品牌。地方政府在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过程中,首先要帮其确定好文化城市的定位。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城市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引导。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城市应更加注重挖掘城市的独特优势,比如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地域景观、交通和邮递、生活和生产成本等,各种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吸引文化创意和技术人才的独特性特征,都可以考虑将其抽象并包装为城市品牌,但关键是城市品牌和地标必须由政府组织协调,进行长期的维护、保障和强化。

政策制度的有效支持。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贷款、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具有稳固的政策平台。其次,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项目的审批、评价和监督制度,尤其要加强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后期跟进,预防文化产业投资有名无实或者名不副实的情况发生。其三,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初期,应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待企业发展稳定之后,政府再让位市场,以企业经营为主体,靠产业政策来规范,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设想,把促进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重点推进,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民营资本的转型。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使民营资本有信心投资地方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一体多翼的跨产业发展的综合型企业。

培育新兴业态和骨干企业。中小城市应借助传统产业和科技方面的特长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第一,通过引导传统产业的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现传统业态与文化业态的结合。第二,在文化产业园区内扶助和引导多个企业不断地完善,逐步使企业群在创意、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中形成产业链条。第三,培育骨干企业,将其经营模式、方式、技术和体验,在产业园区中推广和辐射。

第5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摘 要 随着汽车行业在柳州市工业经济所占比重逐年增大,汽配企业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解放柳特等整车企业的拉动下,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聚集效应,而汽配行业中民营企业更是占95%以上比重,因此民营汽配企业的发展关乎柳州市汽车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本文以2015年柳州市民营汽配企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为例,探讨了民营汽配行业发展的情况、问题以及建议,为民营汽配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汽配 问题 建议

一、2015年柳州市民营企业在汽配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柳州市民营汽配行业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州特种汽车厂等整车企业的拉动下,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聚集效应。目前,柳州民营汽配生产企业有500多家,从业人员7.56万人,主要产品涵盖了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喷系统、滤清器、后桥、钢圈、减振器、钢板弹簧、车架、内外饰件、汽车空调、汽车油漆、汽车电器、线束、助力转向器、灯具、车身覆盖件、冲压焊接件等汽车重要零部件,涌现出了如方盛车桥、乘龙专用车、华力实业、超凌顺、延龙汽车、利和汽配、嘉城汽车饰件、双英汽配、远翅塑料、柳新冲压、威鹏汽配、双飞汽车电器、华航电器、华航电器、东鹏汽配等一批民营汽配骨干企业。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汽配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10.65%,实现利税36.9亿元。汽车零部件出口稳步增长,2015年,柳州市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达37830万美元,同比增长31.24%,其中柳州市民营汽配企业出口额5389万美元,出口东南亚、美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柳州市民营汽配企业除满足本地整车企业的配套需求之外,还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并取得了不俗成绩。方盛车桥(柳州)公司生产的商用车、客车车桥已经进入东风公司、东风创普、北汽福田、厦门金龙、厦门金旅、郑州宇通、苏州金龙等国内数十多家整车企业的配套体系,方盛”牌车桥现已成为国内商用车、客车首选品牌之一。柳州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是上汽集团在中国西南地区设立的唯一汽车变速器生产基地。公司产品在立足上汽通用五菱各车型变速器配套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现已成功进入浙江众泰汽车配套体系,实现了东部转移产业产品返销东部。

(二)2015年柳州市汽配行业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情况

近年来,柳州市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非常重视技改项目的推动。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2015年,柳州市民营汽配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38项,涉及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其中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2015年柳州市汽配行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鼓励引导民营汽配企业技术创新。一是积极争取自治区技术创新资金。2015年柳州市民营汽配企业共有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汽车覆盖件模具表面热处理上的运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柴油发动机后处理尿素溶液电磁阀式喷射器产业化项目、重汽运力铝合金粉粒物料运输车产业化项目等3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技术创新资金扶持480万元。二是积极争取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其中民营汽配行业有一阳科技公司年产200万只铝合金轮毂建设项目、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纯电动汽车技术升级及扩能改造项目两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补助500万元。三是组织企业申报2015年柳州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其中汽配行业民营企业资金项目6项,涉及项目总投资4985万元,支持金额180万元。此外,民营企业重视技术中心的建立,目前,柳州市民营汽配企业建立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四)2015年柳州市汽配行业民营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情况

目前,柳州市非公汽配管理模式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围绕上汽通用五菱配套的企业普遍借鉴上汽通用五菱“低成本、高价值”为企业经营理念进行管理,如嘉城汽车饰件、威鹏汽配等;另一体系是围绕东风柳汽配套的企业普遍借鉴日产“QCD”管理模式,如方盛实业、柳新冲压件公司等。但总的说,柳州市非公汽配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基础管理薄弱、现场管理混乱、组织制度建设滞后、生产经营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是柳州市从每年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扶持供应商能力提升项目,如从2007年到2015年,市财政累计扶持上汽通用五菱实施的供应商能力提升项目资金达到900万元。企业通过供应商驻线管理、供应商三层次培训(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供应商过程能力提升/质量问题攻关、建立供应商信息化管理系统、2mm工程、精益物流管理推广等方式不断帮助供应商提升生产、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逐步成为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二是通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柳州市在第九届中小企业服务月期间组织了中小企业大讲堂、转型升级研修班、政银企对接交流会、融资情况调研座谈会、校企手牵手专家服务行、校企项目交流会等40多项活动。三是全面推进柳州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平台上半年举办公益性培训3期,培训人数达到400多人次。实现全年为150家以上民营汽配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提供咨询辅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和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二、2015年柳州市民营企业在汽配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

我市民营汽配企业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上,都存在着资金不足;二是在上新项目时存在着资金缺口;三是受国家经济下行的影响,2015年非公企业尤其是中小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除了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不足,银行惜贷外,柳州大多数银行停止对中小企业办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二)人才劳动力短缺

我市非公汽配企业在规模和结构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设备的不断引进,高级设计人才和技工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企业规模小,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人才来企业工作,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肯定,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原因,不论是在高级人才招聘还是培养方面的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

(三)汽车产业非公企业缺乏技术支持

目前,随着国外资金、技术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已进入全球化,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更高的市场份额。而我市汽车产业中的非公企业一直是靠自己滚动发展,缺乏源源不断的技术平台支持,难以得到整体提升。

三、推进汽配行业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好、用活财政扶持资金,通过减轻非公汽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非公汽配企业发展环境等多种方式,扩大非公汽配企业的扶持范围,切实有效地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非公汽配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在积极与各商业银行的沟通,切实推进非公汽配企业融资服务和贷款工作的同时,做好融资辅导、咨询和需求调查,进一步完善项目库;深入推进非公汽配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实施非公汽配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以及信用机构评级工作。

(三)提高非公汽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现有的汽配企业为基础,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配件厂与整车厂协作为突破,抓好共性技术的研究创新,推动我市汽配产业的升级换代。

(四)继续加大对非公汽配企业的培训力度,不断扩大 “中小企业管理技能培训”系列培训的范围及领域。

(五)做好非公汽配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汽配企业“走出去”,利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东盟汽车及零部件博览会”等平台载体,进一步拓宽非公汽配企业与外界的合作渠道。

第6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明清时期;徽商;晋商;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092.6;F270.7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我们能从中国历史上的商帮治理中学到很多东西。

明清时期涌现了很多商帮,有“十大商帮”之称,其中最突出的是晋商和徽商。晋商和徽商的商业范围覆盖全国,甚至波及国外,在商业上取得一样的成功。但他们的商帮治理模式却有很大的区别,徽商是以血缘为基础,依靠的是族法、家规约束商帮成员的行为,而晋商更强调是以地缘为基础,整体上放弃了血缘关系,更多是选择同乡来做经理和伙计,更重要的是,晋商利用的是正式的号规约束,也就是使用所谓的股权和奖金,激励商帮的成员。

另外,两者所处的区域文化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徽州,商人一方面经商赚很多钱,另一方面也非常重功名、重科举,另外他们又有举族外迁的习俗。而晋商则相反,更多的是“学而优则商”,同时又安土重迁,不鼓励携家眷外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但为什么兴起于大约于同一时期的这两个商帮却形成了如此不同的商帮治理模式?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商业治理模式会取得同样的商业成功?结合今天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一、徽商、晋商商帮治理模式比较

如果看这两个商帮兴盛的时间、经营的产品、经营的范围和集散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徽商更多的是在长江中下游、京杭大运河,包括闽南一线,晋商更多是在北边,但也跨越两湖流域。当然晋商有著名的票号,徽商没有票号,只有更加当地化的钱庄。

徽商主要依靠以血缘网络为主的宗族势力,所谓人力资源的来源,商人(即今天的老板),以及普通员工,基本上来自于宗族子弟。他们的激励方式主要是靠薪金,实行工资制。奖金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突出。更重要的是身份和地位的晋升,员工得到了商人的赏识就可能得到职位的提拔。甚至商人愿意出一笔钱给员工一个商铺经营,让员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人。此外,庄仆如果在商帮里面表现突出的话,他们的社会地位会从奴仆提升到跟其他人一样的平等地位,甚至有的人通过他积累的钱财赎身获得平等的地位。

宗族治理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徽商中不管是在家乡还是外地经商,都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习俗,他们的族长通常是商帮的头目,这样商帮就可以动用族法家规来进行管理。如果哪个商人侵犯了商帮的利益,就会被开除出家族。这种开除族藉对商人来说,是最大的处罚。另外也可利用宗族里面的社会地位,为那些对宗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进行精神奖励,表彰商人或者员工,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这部分奖励不需要太多金钱,只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宗族资源,做一本万利的买卖。

晋商的商帮治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东伙制;身股的创造;股权激励;号规管理。

晋商的员工来源不是祖宗子弟,而是同乡,即使作为企业的财东也没有把亲友安排进企业里的权利。商号里有两类股,一类是银股,企业的出资人拥有银股,可以选择大掌柜和分红;另一类是身股,主要购成者是未出资者,包括经理或者员工,他们依靠对商号的贡献,获得一定份额的股份。身股是没有决策权的,只能分享红利,而且身股不仅是大掌柜和高层经理可以持有的,部分的员工也可以因为他对企业的贡献拿到身股。

晋商跟徽商最大的区别在于,晋商有非常严格的号规约束,比如员工不能向商号借债、不能赌博;财东不能没事到商号里闲坐、串门等等。晋商的号规约束在某些方面比现代企业还要详细和严格。

在晋商的整个激励体系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抵押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身股的分红,并不是一次性支付清给员工,而是有一部分会被扣下来,延期支付,作为抵押。如果员工有不良行为和表现的话,抵押会被没收。另外,不管是经理还是伙计员工,都需要有殷实的亲友作为担保,如果员工有违规行为,保人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晋商还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携带家眷到外地经商。家眷在当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抵押,这对员工的越轨表现有很有效的约束作用。由此看来,晋商激励体系的设计是十分精巧的。

二、徽商、晋商形成不同治理模式的原因

为什么这两个商帮会形成如此不同的治理模式?这和两地的区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地域有着重要的区域文化的区别。一个在历史界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宗族文化的兴盛主要是在南方,在北方宗族关系很早就慢慢衰弱了。

由于在徽州存在发达的宗法制度,徽商可以利用宗族里现有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地位、包括族法家规,奖励和惩罚员工。加上商帮的头目,同时又是宗族的头目,宗法关系就可以成为一种治理的主要资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徽商在激励的时候不靠股权、不靠奖金,也不靠明确的号规来约束,因为徽商能靠宗法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体系来激励或者约束这些员工,这就相当于他们非常巧妙的借用了这里的资源而节省了他们的现金激励。

为什么徽商没有多少显性的合约,因为他们不需要。徽商清楚在什么特定场景下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徽商把宗族里面对企业有用的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而晋商没有这部分资源,只能用地缘资源,就是人们俗称的老乡,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非常严密和精致的制度,用股权、奖金激励员工。正是因为晋商不存在严格的族法家规,所以不得不设计这样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也是他们排斥亲族关系的原因。因为企业中的亲族关系会影响他们严格执行这样的规章制度,这恰好反映了晋商怎么利用地缘关系帮其形成非常强大的激励体系。

这也解释了徽商虽然积累了巨额资本,也有遍布全国的商路网络,但为什么没有经营票号,而晋商却可以经营票号,就是因为徽商需要宗族关系支持他们的发展,而票号的特点是必须在全国各地设立不同的分支机构,把家眷全部带出去,分布不同地方,这是很困难的。但晋商的治理模式相对来说,具有浓厚的非人格化特征,所以才能把票号系统在全国铺建起来。

从晋商和徽商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文化之下,两个地域都借用了自己特定的区域文化和资源,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治理机制。而且治理手段之间都内在一致,相互配合,这表明,不存在唯一有效最佳的治理模式,所有的模式都得靠商人所存在的经营环境及周边的社会文化、社会资源,靠这几方面的整合或者耦合决定其是否能形成有效的经营模式。不能说徽商利用了宗法关系,是封建的做法,就一定非常落后。中国有很多家族企业,利用的恰恰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甚至家族观念,对企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经济学的主流对家族企业一般持负面的观点,但家族企业跟当地的文化做了非常好的结合。

三、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出路

第7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民营企业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但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对物流产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投入,第三方物流市场在细分中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极大促进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引爆国内外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并对我国物流企业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带来长远影响。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企业竞争类型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正处于国内外各类型企业同台竞技,企业优胜劣汰、迅速成长的时期。根据不同物流企业发展的背景、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和经营方法的不同,我国参与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

由某一传统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目前都是全国性的公司,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处于垄断领先地位,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物流设施比商业储运公司好。一般能提供全面的基本物流业务和部分的增值服务,价格较商业储运公司稍高。但地方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多数客户很难享受到较为全面的配合和统一的协调。大部分服务商在观念上比较落后,效率也不是很高。部分企业还残留着行业老大的痕迹,对客户需求不够重视,灵活性较差。如中外运(sino-trans)、中国邮政、铁路系统、中远(cosco)、中储等。

(二)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

外资企业经过市场的洗礼,在新设备投资(特别是工厂方面)、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能够提供较全面的跨区域服务。目前,中国市场拥有近51万家物流企业,其中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外资企业仅占0.13%,即680家,但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却高达8%。随着中国市场开发,它们的威胁不可小觑。这类企业目前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由于要负担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特别是外籍员工),因此收费水平较高。如:宝隆洋行、ups、tnt等。

(三)民营物流企业

根据不同的发展背景,本文将民营物流企业分为两类。第一,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这类公司主要指地方的储运公司,一般依托原来的仓储系统,仓库结构和设施比较旧,拥有自己的车队,多数还局限于传统、分离、单一的基本业务,但其收取的服务费用比较低。第二,新兴内资跨区域物流企业。这类企业为避免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而带来的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采取第三方物流模式,它们的物流运作更有适应性及灵活性,并已开始具备与大型外资物流服务商相竞争的能力。但在服务或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方面还略显不足。同时,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它们的许多物流作业不完全依靠自身资源。如,宅急送。

二、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分析

国际性物流公司远不能满足我国对三方物流的多层次需求,国有物流企业也面临转型和改革的压力,而民营物流企业经过1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更能适应我国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更具发展潜力,将充当我国物流产业的主力军。下面就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内部发展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两方面来分析其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中的优势在于:第一,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税收和提供就业方面民营企业做出重要贡献,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第二,民营物流企业网络建设和资本积累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了一定竞争实力。第三,积累了丰富竞争经验,在辅助跨国公司物流外包业务的过程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合作关系。第四,民营企业相对人力资本、制造成本低,善于捕捉国际大集团闪失和先天不足,市场定位低,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第五,民营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转型快,能够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为了企业生存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中的劣势在于:第一,民营企业合作意识较差,多数企业孤军奋战,经营规模上不去,综合化程度低。第二,服务功能少,多数企业目前还主要经营单一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较少从事物流策划、组织以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第三,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十分健全,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第四,公司人员管理经验与经营服务意识目前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第五,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此外货物在航空、铁路等垄断性公共物流平台中丢货较多,不在保险赔偿范围内,企业不堪重负。

(二)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机遇与挑战

民营物流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面临的外部机遇在于:第一,国家建立了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在税收、海关、质检标准工作方面也进行了具体安排,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加入wto后,中国民营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服务过程中快速学习;此外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依靠低成本和熟悉国情优势,明确特色服务内容,进行适当市场定位。第三,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加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因为竞争而导致新一轮“洗盘”,民营物流企业将出现合作联盟的发展形势,例如: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的合作;自主开方物流平台;建立综合物流服务品该以及连锁加盟等,民营企业需要认清形势,抓住发展机会。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中面临的外部挑战在于:第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大都沿用各自的标准,如:铁路运输标准,海运国际标准,公路运输更是五花八门。第二,我国整体第三方物流运作机械化程度不高,职能化、自动化仓库较少,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中间环节过于复杂,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使信息流通不畅,很难对物流市场需求达到全面的掌握。第四,民营企业物流人才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具备技术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具备企业实战经验的人才更是难得。第五,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同时缺乏相应抵押物,融资困难。在税收方面面临物流服务核算、纳税人资格认定、企业类型确认以及所得税征收不平等方面的问题,值得业界关注。

三、中国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企业优势,进行企业内外改革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激烈竞争中,一方面改革企业制度,从过去私营、合伙制及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公司制,这样企业才能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企业市场定位,顺应企业联盟趋势,相互取长补短。

(二)加强企业基础性工作,促进物流工作发展

民营企业需要注重企业基础性工作,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主要包括:重视企业科研和创新工作,推动企业物流服务质量;建立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设施、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标准;企业建立“信誉机制”,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创立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共享规则,实现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强化企业人才建设,形成完善用人机制。

(三)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创造良好融资和税收环境

建立民营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规范企业开展增值服务,以便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国家税务部门要加快民营物流企业试点改革,在企业物流业务环节实行统一低税率,内外资物流企业制定统一税率,允许物流费用抵扣增值税,设置物流行业统一专用发票等。

参考文献

[1]李鑫; 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忠诚度研究 [d];大连海事大学; 2007年

[2]刘万强; 顾客导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 2007年

第8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一、“管理层收购”方式的选择

以往,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制往往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即员工持股。这种方式对于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做法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方面公司的所有权被广泛分散到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的大量投资者手中,很难对董事会及企业经营产生较大影响,而企业经营者也由于持股数量较少,造成经营压力较小、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管理愈加复杂,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加剧,股东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下降。在管理人员不占企业股份或股份比例较小时,管理人员为提高公司业绩所付出的劳动与其得到的报酬可能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会出现置股东利益于不顾,而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在经营上耗费大量资源、进行奢侈性支出、减少小股东的股息分配等,即出现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

2000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相继采取了“管理层收购”即MBO(Man?鄄agementBuyout)方式转让股权,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的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它追求的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结合而非严格的分离,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经理人实现对企业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矫正企业过度分权产生的成本和道德风险。

在目前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效率,亟需向民营企业转制的进程中,对部分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方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西部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本量有限,相对国外管理层收购的90%股权集中度,中国的管理层收购是相对性收购。根据对国内所发生的10多起案例统计,管理层平均持股比例为25%,仅保持了管理层在股权上的相对多数和对公司的相对控制。对于西部地区企业外援融资困难条件下,中小企业股权转让资金数额要求较低,难度也大大减小。另外,中小企业多数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一的特性使成本降低,市场反应更加灵活,更能提高决策速度,使得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空间和提高经营利润能力。

二、“管理层收购”方式的作用

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通过向管理层转让股权就是要明确企业的契约各方在权力、责任、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构建企业长期激励机制。从出售方角度来讲,国家或集体是通过企业并购和剥离来解决“国退民进”的问题,也就是说,卖给本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不是惟一的选择。然而目标企业的原管理者因其独特的地位,更加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因此,也就往往容易成为企业竞购中的获胜者,或者说是卖方考虑把企业卖给谁的优先人选。

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委托成本过高问题。国有企业的最终委托人虚化导致难以形成完整的委托――链,割不断的政企关系必然形成的过度行政干预和严重内部人控制并存的局面,事实上存在软预算约束。通过“管理层收购”方式,形成了经营者持大股的产权结构,实现“贴身经营”,有利于降低委托――成本,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再有,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前提下,政府由原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变成了小股东、债权人,同时能够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护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其他股东或经营者的侵犯。管理层收购后,政府对企业不再行使监控职能,也就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结果。国家以合理的定价将企业转让给经营者,使存量资产没有损失,国有资产也不会流失。通过这种转化,国有资产从不必要的行业及领域退出,由私人资本予以弥补,一方面提高了市场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使有限的国有资产可以充实到国家急需资金或须重点扶持的领域,实质上是优化了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合理的国有资产布局。而企业经营者通过收购,从受托人的角色,直接转变为企业所有者的角色。企业的利益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纯粹的外部性因素,而是成了内部化因素,自身利益的激励使得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家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们的才能优劣以及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管理层收购有利于完善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极大地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在中国形成真正的企业家阶层,并且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营。

三、实行“管理层收购”方式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目标公司的选择。管理层收购属于杠杆收购,管理层首先要进行债务融资,然后再用收购企业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消费品、商品流通等竞争性的产业领域,往往发展较为成熟,选择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成熟行业,有利于“管理层收购”方式的顺利实施。

公平确定资产的交易价格。国有企业中国有股大都占据较大比例,但是无法上市流通,以往管理层收购过程中,资产转让价格一般是采用协议的方式来确定的,大多数情况下都较大幅度地低于市场竞争价格,导致了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进场交易、公平竞价确定“管理层收购”方式股权的转让价格,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遵循保障国有股权益原则的关键。

收购资金的来源。融资问题可以说是“管理层收购”方式在我国实施的瓶颈问题。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明确规定收购者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借款,也不得用拟收购的企业资产作抵押进行融资或贷款,同时银行也不向权益性投资提供贷款。因此,建立相应的贷款机构和抵押机构来解决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国内许多信托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层收购”方式基金,利用信托工具实施“管理层收购”方式,在规避收购主体的合法性,解决融资困难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如TCL成功实施“管理层收购”方式的关键是从增量资产而不是存量资产上核定,他们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5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当时TCL的净资产为3亿多元,规定每年企业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管理层从增长部分中按不同比例获得股权激励。这种方式无疑提供了另一种资金渠道,但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9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人才资源; 人本管理; 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9.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39-02

面对国人破解“现代管理”的高招,包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派系抱团、与后门特权等,经理人该如何做呢?其实,先进国家都是以人本管理补足“现代管理”之不足的。那么,厦门市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情况如何呢?

一、厦门市民营企业在人本管理上的现状及误区

(一) “家族式管理”还是“职业经理人管理”

家族式管理模式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巨大障碍,但那些不搞家族化的企业又面临着人才流失以至企业机密流失的隐患。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正是民企解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必经之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扩张及技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化,资本所有者们由于受其文化、知识、能力限制,无法单单依靠自身及家族内部实现企业更快发展,需要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独立的管理阶层——职业经理人来承担。

(二)企业 “等不起”人才

许多民营企业家说,商场如战场,企业需要的是实战型人才,最好招进来就能冲锋陷阵,企业哪有工夫去培养人才。说白了就是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他们总在想,自己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去培养人才,万一人才跳槽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空。这种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是很多民营企业的致命弱点。人才的发现和使用离不开培养。企业的机制和环境更是各有差异,企业不给人才提供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却要求人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怎么能发现人才?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即使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才,却只有知识的消耗而没有充电的机会,专长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因此,厦门市的民营企业应有可持续的培训计划。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实施岗位培训、专业培训,通过授课、外派学习、横向交流等形式,使人才不断获得新知识。国外的许多企业也都把对雇员和工人的培训看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手段。美国通用电气(GE)之所以成为优秀企业,与其一贯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分不开。他们从录取员工开始,就讲究和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要求,且在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视全员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例如,近几年GE搞全员的6培训,仅此一项,每年竟花费6亿美元。培训是人才成长的最佳途径之一,是使人才充满活力,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薪水留人”还是“事业、感情留人”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兴旺发达。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这种认识。由于“我给你钱,你就得给好活”的思想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只要有钱,什么人才都可以引进来;只要给钱,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该做什么。所以,许多民营企业即使高薪聘请到了人才也会因为不会使用而留不住。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计件制工人按工作量付酬,而对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有些企业关键技术的管理人员,常常24小时开着手机,随叫随到。无论是否发加班工资,即便在经济上有一定补偿,但长此以往,员工身体也难以承受,必然选择离开。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由每一名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企业更多的应该是给予员工积极配合而非纯粹的利用,这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而厦门的民营企业恰恰在这里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尊重个人”应是善待人力资源的前提。尊重人才,意味着企业家与员工彼此之间在人格上是同等的,也意味着工作本身不是强迫人必须服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考虑员工的需求,赢得员工的认可和赞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措施保障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参加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一个人才选择服务的企业时,考虑的因素很多,薪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企业是否有潜力、能否发挥其才能等都是很重要的标准。民营企业尤其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然后才是薪水留人。

(四)“为企业家打工”还是“彼此利益共享”

很多民营企业有着美好的规划前景和企业文化,但往往不为人才所接受、认可,因其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真正落实的并不多。民营企业是属于企业家自己的,这就给传统的“父业子承”、“家天下”观念以巨大挑战,使破解产权结构的难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民营企业家们要正视人才的需求,如可以采取股份制、期权制等形式予以保障。例如,厦门市仁真工贸有限公司,在走出企业个人化、迈向公众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真正实现了人才有股份,使人才与企业整体有利益关联。这样,企业就是和人才站在同一条船上,分享着同样的成功喜悦,尽管存在着利益大小的问题,但毕竟使人才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经营与利益分享中了,不再是“为企业家打工,”而是“彼此利益共享”,企业的发展也就是人才利益的发展,从而会很容易共同为着愿景而努力。

二、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人本管理的关键是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企业需要追求效益增长,员工需要实现个人价值。怎样把二者需要完美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成才的优良环境,是企业人本管理致力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要从尊重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帮助员工发展的角度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员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促使员工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自觉将自身职业发展需要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再者,要帮助员工成长得更快,这既是员工的需要,也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企业将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当作促进员工成长的重要手段,使员工成长的每一过程都在有效的控制之中,使员工快速健康成长。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是由人形成的”。有鉴于此,现代企业经营者要在管理中首先做到万事以人为本,坚持任人为贤,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关心、引导、扶持人才健康成长,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爬滚打,锻炼成为企业后继的骨干力量,推动企业永久经营和蓬勃发展。企业员工在企业中找到个人价值,并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才会稳定持久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员工能力得到提升

人本管理应该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成长得更快,既是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要高度重视智力投资、人才开发及员工的培训教育,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使之达到知识结构合理化,管理技能高效化。要切实搞好人力资源管理,运用激励机制,发挥员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努力增强职工整体素质,促进企业迅速稳健发展。利用培训、工作实践、轮岗、职业指导等措施提升员工的能力。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使之不仅可能在同一职系纵向晋升,还可以在不同职系横向移动。让员工养成每天学习习惯,在企业中有机会分享学习的成效与收获,使员工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感与愉悦感。

(三)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快乐、轻松的工作

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保证员工的健康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发挥才智。充分信任员工,而不是靠制度与监督约束员工,让员工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拥有了优秀的员工,企业就拥有了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也就有了希望。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尽快从约束人、限制人的管理模式中走出,过渡到以培训优秀员工的人本管理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