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移动金融;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比尔•盖茨曾预言: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随着移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金融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受时间、地点和物理设备限制的缺陷,改变了金融消费环境,提升了银行业务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作为移动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产物,移动金融为银行业务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将移动金融融入自身业务体系中,拓展了业务领域,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的客户范围,各银行纷纷在移动金融领域布局,将其视为应对未来金融变革的突破口,大力创新和推广业务,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同时,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也存在着支付安全威胁、风险监管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2.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来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它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深度结合的产物,具有业务覆盖面广、成本低廉、方便快捷、服务优质、横向渗透与资源整合等特点。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和日趋成熟的网上银行业务、自助银行业务,移动金融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未来金融服务的创新方向和主流业务模式。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原有服务架构的冲击,移动金融业务融入传统银行业务体系,扩大了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具体来说,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提高了银行服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二是实现柜面业务升级。三是实现了金融业务全流程自助远程办理。四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二、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分析
1.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简介
浦发银行在业内最早成立移动金融部,国内首家实现银行卡空中植入SIM并完成支付,第一家尝试在股权合作的基础上与通信运营商合作推动移动金融业务,第一家发行全功能手机支付信用卡……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浦发银行真正做到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移动金融市场上占得先机。先后推出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汇款、手机缴费等一系列移动金融创新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手机支付业务规模化发展的“移动金融领先银行”。
2.发展动因
(1)宏观经济环境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继续依靠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是不能取得发展成效的。各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创新业务模式,实现经营战略转型。(2)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实现业务模式转变移动金融是银行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创新性融合,是伴随着新的客户需求产生的。客户消费习惯及消费方式的转变不断催生新的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推动银行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3)信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移动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银行业务不断被替代,移动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客户进行金融业务的首选。智能终端消费方式的普及,使得手机作为移动金融的载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多种支付技术的出现给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商业银行开发出一系列的移动金融产品,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客户价值,促进了移动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4)提供普惠大众的金融服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均衡,传统的银行服务难以实现完全覆盖,这就导致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移动金融服务的便携性、灵活性使人们能够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很好地弥补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拓展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带来了规模相当可观的潜在客户群体。
3.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路径
(1)全力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的战略思路浦发银行一直把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作为自身的追求,并据此提出了“三三五”战略,即树立移动金融人性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三大服务理念;实现以概念领先为引领,以技术领先为支撑,以市场领先为目标的三维度、层次化发展路径;打造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社区、移动营销五位一体的移动金融业务体系。(2)共建“移动金融生态圈”,步入移动金融3.0时代浦发在2014年率先公布了移动金融3.0标准,即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分析,依托可穿戴型移动设备,让客户参与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实现用户和金融业务的相互融合。在移动金融3.0标准下,金融业务将与用户行为相互融合,电商化、社交化的业务模式将会成为未来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浦发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目标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研发创新移动支付技术,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与电商、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共建“移动金融生态圈”。(3)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创新潮流作为移动金融业务领先银行,浦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目标客户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手机银行远程和近场支付领域不断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始终保持移动金融创新的业界领先地位。在远程支付领域,浦发于2013年推出手机“拍拍付”功能,用户通过手机银行“拍一拍”就可实现收付款。同时大力开发微信银行,通过与微信社交平台合作,推出以微信为平台的金融服务;在近场支付领域,2014年浦发率先推出NFC手机支付技术,实现国内领先并在上海地铁全面应用。(4)确保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近年来国内移动支付产业迅猛发展,移动支付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诈骗短信、支付木马等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已成为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浦发为保障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在安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2014年浦发联合腾讯共同发起了“移动支付安全联合守护计划”,旨在加强移动支付安全产业链协作,打造支付安全保护体系,提供系统性的安全解决方案,为消费者的移动支付建立牢固的安全防线。
4.浦发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手机远程支付业务面临第三方支付的冲击。第三方支付依托自身行业及产业链优势,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通过创新支付业务、渠道业务抢占移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先机,对商业银行发起了挑战。同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更小的风险容忍度。其次,手机近场支付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产业链较长、支付链环节较多,统筹各方难度较大,且NFC支付必须以指定的支付手机为载体,用户接受度有待考量,用户的习惯有待培养。同时近场支付还需注意交易、支付安全等问题。最后,移动金融作为跨界、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参与各方应达成“开放、合作、共赢”的共识,妥善处理好竞合关系,应认识到只有以开放的理念实现彼此密切的合作,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5.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1)拓展和创新手机远程支付业务。依托浦发自身资源优势,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尝试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探索将手机银行远程交易与线下近场支付相结合,拓展业务应用范围。(2)促进手机近场支付方式的应用。加大手机近场支付方式的宣传力度,推进相应营销环境建设,大规模拓展商户,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同时注意提高近场支付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3)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思路,实现银行与电商、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搭建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促进移动参与各方进行经营管理、研发能力、系统支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移动金融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为实现银行业务转型升级,保持行业竞争领先地位,商业银行须认清外部环境、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握移动金融的发展趋势,从经营管理、创新策略、产业联盟、风险控制等方面着手,推进移动金融业务的全方位创新。结合浦发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历程,可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业务道路上应坚持的方向。
1.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营机制
移动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研发能力、运作模式等方面要求极高。传统业务机构设置使得行内资源因部门利益而难以实现整合利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理顺移动金融服务架构和业务模式,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并加以政策鼓励。
2.坚持移动金融创新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胜,获得持续领先地位,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勇于变革、敢于尝试,坚持移动金融创新策略,建立差异化的发展模式:第一,调整移动金融的发展结构和业务模式,创新移动支付技术手段,拓展移动支付场景,建立可控的终端管理系统;第二,利用客户基数庞大的优势和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及时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围绕客户需求快速定位,抢占市场先机,争取竞争的主动权;第三,提升移动金融服务品质,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创造客户价值,增强客户黏性。同时不断丰富移动金融产品线,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拓展服务覆盖面,推进普惠金融的实现。
3.加强平台建设,构建移动金融产业联盟
虽然移动金融业务产业链各方对主导权的争夺依然激烈,但随着移动金融发展环境的日趋成熟,开放、合作、共赢已成为参与各方的共识。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向用户提供高质量、全流程的移动金融服务,实现共赢。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应着眼全局、从移动金融生态圈的角度布局,打破行业间壁垒,谋求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在此基础上以开放的理念构建协同合作平台,不断挖掘合作内容,优化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巨大的产业链联盟,使得各方在经营管理、研发创新、系统支持等方面实现协同联动发展,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4.强化移动金融风险控制,筑牢移动金融的安全防线
移动金融是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了多层次的市场参与者和多系统的适应环境。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着层层风险和来自各方的挑战。为了应对移动金融风险、保护客户权益、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就需要从安全规范、安全措施、安全教育等方面着手,筑牢移动金融的安全防线。2012年12月央行《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对我国移动金融支付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各商业银行须严格遵守标准,实行标准化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移动金融业务安全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提高软硬件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创新安全保护技术手段,提高终端安全系数。最后,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天舒.浅谈我国移动金融创新[J].产权导刊,2014(,6):42-44.
一、消费驱动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消费、投资与出口,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作为社会经济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持久、最稳定的因素。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依靠高投资率来推动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供给转向需求、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是消费驱动型经济,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的高水平。
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看,现在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由短缺到丰裕的根本性转变,但有效需求不足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政府主导下持续增长的投资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超过62%一直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49%,其中居民消费率则由接近
50%降至2008年的38%,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只有居民消费水平上去了,才能有效拓展市场规模、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能、实现大量富余供给能力与需求对接,达到调整经济结构、改进发展模式的目标。
在这一轮“扩内需保增长”中,政府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出台了一系列拉动消费的政策措施,这不仅仅是使消费成为促进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应急之举,更意味着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的不断增加,城镇化程度的快速提升,消费需求结构的重大改变,伴随而来的必将是个人消费在总量上的爆发式增长、在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储蓄低消费状况将会有很大改变。可以预见,我国将迎来消费增长最快的黄金10年,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内在动力。
二、银行业是推动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帮助人们重新转移配置财富,拓展整个社会的消费空间,不仅是银行业在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中的重要职能,也是银行业自身推进低资本消耗发展、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金融业务200多年的历史相比, 我国的消费金融业务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银行业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消费金融业务不论是业务范围、服务内涵,还是客户结构、技术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我国的消费金融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在我国银行业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消费金融业务从上世纪80年代在短缺经济中起步,到目前已经形成十几个大类、数百个品种的消费金融品种体系。全国消费信贷规模从有统计数据的1997年的17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7万亿元,10年来增长200多倍;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由0.2%增加到12%,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优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
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由物理网点渠道、客户经理渠道和电子银行渠道构成、分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电子银行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2008 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合计30.8亿笔,金额286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共计26亿笔,金额263.6万亿元,便利、快捷的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习惯。
信用文化加快形成。消费金融使居民的收益和风险通过信用消费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消费信用文化正在加快形成。如信用卡已经成为国内最为普遍的支付和消费信贷工具,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行信用卡1.42亿张,当年消费金额1.1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14.8%,信用卡信用功能在更大范围和领域的覆盖,不仅有力推动了居民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而且培育了健康的信用生活方式。
三、工商银行致力于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工商银行是我国消费者使用最多的银行,我们始终坚持把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消费金融业务放在全行的基础战略地位来认识、来发展。早在2001年,我们就提出了以消费金融业务促进全行转型发展的经营决策,股改后制定实施了“第一零售银行”战略,推进了全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大发展、大提升。目前,我们约有40%的利润都来自与消费金融相关的零售银行业务。
确立了显著的规模优势。我行拥有国内个人金融业务最完备的产品线,涵盖了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各个领域,以个人消费贷款为例,种类达几十种,而且几乎所有的主要业务品种都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我们是中国第一储蓄银行、第一消费贷款银行、第一信用卡发卡银行、第一电子银行和第一财富管理银行。
确立了雄厚的客户基础。我行拥有国内最广泛的客户群,近几年个人客户总量保持年均6%的增长,目前我行服务的个人客户已达2亿个。
确立了卓著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在中国金融消费者心目中,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中,我行位居金融企业榜首,成为全球品牌价值第一的金融机构。
确立了领先的多渠道服务能力。近年来,我们根据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积极推动了物流渠道布局调整、功能优化和经营转型,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3200多家。虚拟银行服务渠道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确立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实力。工商银行一直走在国内IT应用的前列,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大型数据中心,目前日均业务处理量达到1.1亿笔;依托信息科技优势推动了个人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纵观发达国家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个人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早,但真正快速的发展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金融状况的较大变化,推动了个人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各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各国企业的资金筹措逐渐由过多地依赖从银行借入的间接融资型转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的直接型,使得资本市场的资金调度成为企业融资的中心,而银行借款则只是作为一种对直接金融的补充。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过程中,以传统存贷款为中心的银行业功能逐步发生转变,银行不再仅仅是从前单纯的存贷款中介,而是提供范围广泛的各类服务的金融服务企业,或者说是一种帮助进行资产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企业、资产经营企业,这是一种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银行努力探索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开拓个人金融方面的业务,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讲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领域,也是发挥自己网点网络优势的主要领域。
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并改变着世界,也促进和加强了金融领域的改革。高速通信网络和运算速度极快的个人电脑等使消费者个人水准的信息通讯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瞬间完成双向信息情报交流,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以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这场技术革命,使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具备了操作技术的可行性。在这两方面主要原因的促动下,发达国家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发达国家银行业功能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开始逐步表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过去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方式比较简单,主要采取的是营业柜台服务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不断应用,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银行纷纷开设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安装ATM机等,在银行和广大个人客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已发展成熟。随着服务渠道的增多,近年来,一些银行开始撤并网点、收缩机构,利用新的更经济的渠道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是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传统银行对私人客户的服务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导致信息无法沟通,资源不能共享。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
三是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个人金融业务最初发展集中在消费信贷方面,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90年代以来,在个人住房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逐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向股市、外汇、保险和基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但由于市场的风险性及人们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有了发展的契机。针对市场的需求,个人金融业务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广泛内容。随着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和规模的迅速扩大,个人金融业务收入成为各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转向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
四是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能有效吸引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绞尽脑汁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的不同逐渐涵盖社会生活各层面,如财务咨询、委托理财、外汇、税收、代收工资费用等,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服务,也开始根据客户的需求重新设计、包装。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在认识上和观念上的滞后,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只注重对大企业、大客户的金融服务,而忽视了对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的拓展,这也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几乎是空白,市场需求处于极大的压抑状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就是指单一的居民储蓄业务。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家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个人金融业务对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个人业务部,以加大个人金融业务开拓、管理力度,制定了以储蓄业务为重点,卡业务为龙头,代收代付业务为依托,个人消费贷款等个人综合理财业务为突破口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商业银行仍忽视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为主体的单一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另外,就规模上来看,其他个人金融业务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现有的产品构成中,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在各项中间业务产品中,成本高、收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占比很大而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无人问津。此外,虽然商业银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但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第四,技术手段落后,电子化及网络化程度低。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电脑网络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一些先进的自助银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还不普及,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中90%以上仍由柜面人工办理,许多简单的存款支取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完全可以采取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却往往集中在柜台办理,一方面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柜台压力,挤占了其他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造成业务处理速度低,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第五,人员素质尚需提高。个人金融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第六,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过程中从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手续繁琐,步步谨慎,费时、费力,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现实意义
个人金融服务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和潜力,使得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同时,就基础条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也已经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一方面,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截止2003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10万亿元,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0%多,并还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国内个人金融资产这块“蛋糕”中,资产集中化的趋势也已十分明显。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目前在国内资产超过100万元的家庭已经超过了1000万户,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人群层次已经形成。此外,可以说,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地催发市场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
其次,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个人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老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个人金融资产由过去单纯的保存保值型向综合理财、增值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正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向发展型、质量型、消费型转变,居民正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借款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拥有富裕资产和稳定高收入的个人群体,尤其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确保私人资产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增值,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银行分业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类批发业务获利空间逐步降低,信贷风险不断聚集,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拓展零售类个人银行业务去化解。据不完全统计:银行提供公司类批发性业务,只有2%-4%的利润空间。而提供零售类个人银行业务,则有5%-8%的利润空间。个人银行业务具有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和个性化以及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也是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从利润贡献上来看,香港恒生银行个人业务对该行赢利的贡献率已达48%,个人业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业务中占30%-50%左右,而国内银行都在10%以下,但这也正说明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迫切需要国内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抢占中国个人零售业务已经到来,国外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在发展战略、市场细分、科技运用、创新机制和产品、营销管理、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比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一般来说,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客户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二是机构客户,如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三是个人客户。对商业银行来说,20%的客户往往可以带来80%的利润或市场份额,而中国66%的储蓄额正掌握在10%的人手中,因此基于此规律,外资银行开拓在华业务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发达地区的重点客户,其中就包括这些富裕的“尖端客户”。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不尽快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就很有可能面临失去这些客户的危险。
四、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选择
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经营战略。经过2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已经具备很强的现实条件,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因此,各银行必须充分认识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个人金融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消费者个人并重,并尽快改变过去的运作程序和服务方式,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个人金融业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个人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个人金融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第二,加强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对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证券、保险、基金、债券、收付、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包括对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替、包装、重组,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合作将更加密切,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创造了条件。各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因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最能反映和体现其形象,银行也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获得忠实的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设计,努力推出能代表本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银行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第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银行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以此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国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对个人客户所提供的网络化服务大多处于试运行阶段。要想使我国银行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发展我国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利用网络技术,向个人客户提供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投资、咨询、评估、理财等业务,真正为个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第四,采取适当手段和策略,加强营销管理。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银行营销就是指银行在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用金融中介机构及其功能,实现货币的聚集和重新配置,使货币资金在银行和客户之间有序运行,创造出客户满意的服务并取得经济效益的经营行为。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会变得更加重要。我国银行要想把个人金融业务真正很好地开展起来,也必须确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必须通过对环境的客观分析,通过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策略。只有采用了适当的策略和手段,才能缩短个人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增强银行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联系,在客户与银行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把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说,目前各银行所开展的客户经理制是强化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五,加快培养和引进个人金融业务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决策管理人员、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优秀的一线操作人员是保证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其中,决策管理人员要负责研究市场需求、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管理控制;市场营销人员负责宣传策划、推销产品、拓展市场;一线操作人员负责客户的接待、产品的前台推广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的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业务及管理水平。为此,商业银行要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未来竞争打好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挂钩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分配比重,体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分配差距,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激励员工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与企业相比,个人搬迁、工作调动频繁,流动性大,不易管理。拿个人贷款业务来讲,银行很难了解借款人的信誉、品德、收入水平和还贷能力,很难确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另外,目前我国银行缺乏一套系统地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像对企业那样的资信评估方法,并且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债务追索、托收机制。面对个人客户大量的借款申请,银行不得不提高借款的门槛,增加审批手段,延长调查时间,提高担保的要求。消费者个人则因手续繁杂、长期等待和收费过高而望而却步。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像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一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构,在法律的保护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在客观、公正、中性的原则下评估个人信用程度以促进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任碧云,《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有效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姜志强,金融时报(2002年09月09日)
(3)《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李恒光,《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市场营销
一、引言
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按客户类型划分的专门以个人(家庭)为对象,提供各类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国际经验表明,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2006年12月11日,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履行加入WTO时关于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承诺,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全面融入全球金融体系。面对全球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扩展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1.经济环境
从经济环境看,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GDP 更是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4%,GDP总量达到20.96万亿元,人均为2043美元,同时,截止 2006年6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5万亿元,这表明居民金融资产在数量、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
2.体制政策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银行业管理仍然实行分业经营政策,中间业务不完善,且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导致银行不能自主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价格营销策略的选择,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也是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的因素之一。在进行消费信贷业务时,申请者的个人信用信息对商业银行的决策很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与居民之间缺乏互信机制,银行与居民个人在收入与信用方面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因此为了规避坏账风险,银行一般都在办理个人业务时制定了较严格的条款,对个人资产业务的拓展较为谨慎,导致客户要真正获得个人信贷很难,同时较高的审查成本使得银行的消费信贷等个人金融业务供给减少,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难度。
3.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个人金融业务很多还仅仅停留宣传阶段, 或摸索的实践活动中,而且已经开展的个人金融业务规模也很不均衡,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所采取的手段也相对单一,并未真正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服务,因此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银行和个人客户之间也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的、稳固的联系。
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意识薄弱,体制环境认识不充分
首先,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个人金融业务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利润,缺乏对个人金融业务甚至整体营销战略的研究,在实际的业务经营中也缺乏应有的动力。
其次,无差异市场策略仍然是我国大多数银行目前较多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策略忽略个人金融业务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而只提供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虽然其运营的成本较低,但是这种策略不能满足不同客户有差别的金融需求,因此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其实际需求并提品和服务,不能把握市场发展的先机,以客户关系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尚未建立,还远不能适应个人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变化的态势。
2.营销管理缺乏科学指导,规划性、系统性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营销手段和营销理念还较为落后。许多商业银行至今仍然坚持客户上门及实行机构岗点扩张的传统观念和老路,不能清醒的意识到现代银行业务营销的巨大变化,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及设备优势等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营销,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理念的陈旧。虽然目前大多数银行已经开始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但实际上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2)组织架构的重复。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采用“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模式,环节多、效率差,并且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无法进行统一的营销战略的整合和优化,不能集中银行的优质资源进行前瞻性的营销探索。
(3)市场定位不系统、不科学。在市场细分基础上不能准确把握个人客户市场目标,不能很好地对客户进行分层服务和差异服务,市场定位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导致无法把握市场需求。
(4)品牌建设滞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品牌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其在个人金融市场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5)售后服务不配套,不细致。虽然个人金融业务加快了创新的步伐,但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不足,致使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对金融产品的反馈调整营销策略。
3.产品研发和创新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不够的最大障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有了一定成果,但同质化现象仍十分普遍。2005年,外国商业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多达2万多个品种,而我国各银行只能提供260多个品种。花旗、汇丰等跨国金融集团的个人金融业务已占其业务总量的40%以上,而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仅占其业务总量的10%左右,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不足以满足目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原因在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较为先进的自助银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还不普及,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因此,硬件技术的落后限制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和具体应用;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对银行相应研发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但是目前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人员专业水平还较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知识和研发提供全方位个人金融服务产品的技能。
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1.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提升客户信任度
一般地,建设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组建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将来自于司法、工商、税务、商务、教育、社保及金融等系统的各种信用资料分类输入与管理,金融机构通过咨询资信数据系统获得相关资料,决定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方式及授信额度;二是成立专门的资信公司,资信来源由金融机构提供,资信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以会员形式进行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由政府牵头,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成立个人信用报告机构,将各种个人信息进行归集,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并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合作,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统一保证体系,这样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和预测优质个人客户的价值变化,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和及时的信息,使客户充分信赖银行,提升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
2.构建营销战略,实施多样化的促销策略
营销战略的制定是根据银行自身资源、优势和客户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是关键。营销战略的实施依赖于具体的营销策略,并集中体现在多样化的促销策略上,由于个人金融产品是针对个人客户为主要对象的银行产品,市场广泛,消费需求弹性大,属于感情购买,因此应以广告为最主要的促销方式,营业推广、人员推销等作为辅助方式,同时增强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推广,提升公众关注度和接纳度,巩固品牌和产品认可度。
3.创新个人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商业银行应进行积极主动的金融业务创新,及时调整个人金融业务的产品结构,适时推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产品。这就要求应在细致地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价值分析,对不同层次客户制定不同的服务策略,为各层次客户群体设计和推出适合需求的产品,实现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实现银行业务的增长和利润来源的多元化。
4.加快网络建设,增强网络营销实力
银行网络的发展直接决定着高端个人业务的发展速度和实现程度,因此应加快银行高效畅通的网络建设,逐步增强网络营销实力,通过网络提供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服务,并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方式,实现人机无纸化的高层次服务目标,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丽:个人金融业务营销问题初探[J].当代经理人,2006(21):349-350
[2]谭永全:全面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06(12):164-165
2010年初,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获银监会批准在天津试点。然而,与其他三家分别以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成都银行为主要出资人不同,该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股东是来自欧洲的PPF集团(表1)。2009年8月13日,当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还在观望之时,PPF集团已悄然进军中国多年,正紧锣密鼓地在华布局。
中东欧消费金融巨头逆势成长
作为中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PPF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私有金融服务集团,拥有100多家子公司,在欧洲、亚洲等多个市场开展业务,业务涵盖消费金融、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房地产等领域(图1),旗下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全球雇员超过24000人。
PPF集团旗下捷信集团(Home Credit)专门从事消费金融和零售银行业务,为消费者购买家电等商品提供小额消费贷款,是全球消费金融业最成功的品牌之一。自1997年成立之日起,捷信集团在全球消费金融领域迅速扩张,领先于竞争对手进入充满吸引力和高增长的市场,如捷克 、斯洛伐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捷信目前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了POS贷款的最大市场份额,确立了在中、东欧消费金融市场上绝对的领先地位。
即便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受到重创,捷信集团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一方面,其活跃客户、零售终端数等稳定增长(表2);另一方面,集团的业绩也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营业收入由2006年的3.86亿欧元增至2008年的9.79亿元,增加了154%;2008年税后净利达到4600万欧元,比2006年的1700万欧元剧增171%;2009年第一季度便实现营业收入3.83亿欧元,税后净利达到2000万欧元(图2)。与此同时,捷信集团加速了亚洲地区的扩张步伐,在中国筹建亚太总部,进军越南市场等。
以“资金运用+信用担保”模式布局中国
作为PPF集团在华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捷信集团可谓费尽心机。2004年,PPF集团便开始在北京设立代表处,酝酿开拓在华业务。然而,受制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捷信集团虽对中国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觊觎已久,但一直步履艰难。
为了规避政策限制,捷信集团构筑了一套“资金运用+信用担保”运营模式―资金筹集与贷款的发放等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民生银行等中国金融机构合作,捷信集团则通过在中国注册担保公司,以担保方的身份介入消费金融领域。对于捷信集团来说,以中方资金为依托,通过担保的方式承担整个消费金融业务的营销、审核、催收工作,既有利于其利用在中东欧地区已积累起来的消费金融运营经验与技术拓展中国市场,也可将每笔消费信贷的风险置于可控制范围。
利用这一运营模式,捷信集团以深圳、天津、成都等城市为中心,开始在中国各地步步为营、全方位进行布局:第一步,2007年,在深圳市设立Home Credit 集团总部,并于2008年分别开启了在深圳、成都、天津等地的消费金融服务。
第二步,以深圳、广州、成都、天津等地为根据地,迅速向周边地区渗透。以成都为例,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在成都的首笔业务起,捷信集团在成都广泛涉及家电、IT、手机通讯等三大板块业务,将苏宁电器、主要的大型电脑城、大型手机卖场等一网打尽,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在成都中心城区的布局;7月,其进入成都周边区县市并开展业务,目前已将业务覆盖范围扩展到温江、新都、双流等地。
第三步,陆续开拓未布局的地区消费金融业务,如浙江、江苏等地。而快速扩张使得捷信集团在合作伙伴、业务所介入的领域、客户等方面迅速增加。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捷信集团已在中国市场投资1亿多欧元,2009年底贷款总量为2.6亿元,其中2009年下半年增长了50%;拥有850多个合作伙伴,预计2010年年底零售商合作伙伴翻番达到1500家,在1800多家门店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在深圳的零售合作网络达250个,主要为手机、电子产品消费提供按揭式消费贷款,下一步将开拓家具、婚纱摄影消费领域。
然而,对于捷信来说,这种独特的业务模式是规避政策限制的权益之计,在时机成熟时建立消费金融公司,名正言顺地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才是其最终目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颁布后不久,捷信集团如愿获批在天津试点组建消费金融公司。2009年,PPF集团计划出资3亿元在天津设立“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预计将于2010年5月开业。另一方面,最为关键的是,利用这一独特模式进行全方位布局为未来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模化、标准化与批量化实现规模效益
消费信贷与一般的贷款不同,具有单笔金额小、数量多、标的复杂等特征,这就决定了消费信贷的每笔贷款的单位成本较高,如若不能控制好成本,难言盈利。那么捷信集团是如何实现盈利的?
从捷信集团在中东欧的经验来看,通过将消费信贷过程、对象、考核指标标准化,以标准化实现批量化审批、控制风险等,最终实现规模效益。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捷信集团之所以紧锣密鼓在华全面布局,不仅有利于占领制高点,而且符合其特色化盈利模式。
显然,要实现规模效益,首先必须达到规模化并且实现标准化。为了建立起庞大的业务群与客户群,捷信集团可谓做足了文章:第一,捷信集团建立起强大的分销网络,包括四个主要渠道:店内分期付款网点,自己的分支机构,邮局和直接渠道(直邮,电话营销)。其中,店内分期付款网点渠道是其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如图)。捷信集团在中国也同样将其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第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不仅选择零售商,而且发掘供应商。第三,在客户选择方面,与大多数银行不同,捷信不只是将高收入人群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更是将目光转向优质的大众客户。捷信集团为这些客户提供全面的贷款产品,包括店内分期付款,信用卡、现金贷款等。捷信集团将“优质的大众客户”定义为:不被传统的零售银行视为典型目标市场的部分。第四,捷信的业务范围不仅涵盖了信用卡主要的耐用品消费(比如电视、空调、笔记本电脑等),还包括了婚庆、学业、度假、教育、房屋装修、家具等消费。第五,申请、审批等手续较简便,缩短审批时间,且无需抵押担保。自金融海啸以来,国内银行为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了信用卡申请门槛,比如要求申请者提供收入证明、工作证明等,但捷信集团只需要消费贷款的一般申请人携带身份证以及其他证明客户身份的有效证件(比如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驾驶证、户口本之一即可)。
正是因为这种全方位布局和揽客战术紧密配合,捷信集团的客户数量迅速飙升。截至2009年底,捷信在全国的活跃客户数已超过15万,客户的飙升使得贷款业务单数迅速增长,2009年日贷款单均量约为1000个,预计2010年年底日贷款单均量有望到达3000个,为未来批量处理奠定基石。
与此同时,捷信集团做的另外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对消费金融业务进行标准化。就消费金融业务的本质来看,标准化是批量化处理的前提与基础,通过标准化程序,捷信集团将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消费信贷业务打包成业务群,在后台服务中心集中进行批量处理。正因为此,捷信集团在消费信贷的申请、审批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捷信集团的消费信贷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标准化步骤:1、客户选择心仪商品后直接在店内申请捷信分期付款;2、捷信销售代表检查客户提供的申请资料并帮助客户填写申请表;3、审核通过后,客户签署贷款合同并从商家提货;4、客户根据还款指引卡每月定时还款。
当活跃客户数量与日贷款单均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捷信金融便开始建立后台服务中心对标准化后的业务单元集中进行批处理―捷信集团在深圳投巨资建立了数据中心与提供贷款审核的后台服务中心。这样一来,PPF集团在天津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和捷信在其他城市的公司可以共享相同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后台服务中心,深圳的后台服务中心可实现日处理10万个贷款合同,这将使捷信可以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审理来自全国各地的贷款申请合同。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降低了单位成本,获取了规模效益,如消费信贷过程的审核步骤便可通过深圳的后台服务中心高效进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业务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全面替身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一)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拓展金融市场和增加利润的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日益发达的国家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主动适应内外部形势的要求,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变革和创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举措,在经营机制上完成了从储蓄业务到零售业务的转换,目前正向全面拓展具有深层次内涵的个人金融业务稳步迈进。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均不成熟,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营销手段尚显稚嫩,经营的总体规模和市场占比受到一定限制,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赢利能力偏弱,尤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适应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及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借鉴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成功发展经验,加快推进个人金融业务体制改革,是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有利于保持稳健经营和提升盈利水平。对商业银行而言,储蓄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利息税的开,正及储蓄实名制的实行,国内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出现负增长,对银行的负债业务造成很大压力。因此,通过积极开展理财、证券清算、保险、开放式基金等业务,把从储蓄中分流的资金留在银行体系中,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筹资、投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商业银行之问的资产业务竞争更为激烈,利润率下降。我国有13亿人口,以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突破口,改变过去个人金融业务粗放经营,挖掘个人客户金融需求潜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附加值、利润率和独特性,完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满足市场需求,是促进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赢利水平的重要领域和源泉之一。
(三)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可有效满足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和有效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首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持有资产和收入的增加,居民个人的经济交往和投资理财活动日益频繁,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对银行服务的方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作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种变化,从产品的设计、交易的安排、营销渠道的优化来满足变化的市场,争取主动,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其次,我国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就要履行有关承诺和义务,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地域、客户和业务经营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在个人金融业务方面争夺的领域并非传统的业务,而是新兴的各种中间业务、投资理财、咨询顾问、个人外汇等能带来较高回报的业务领域,争夺的客户是具有较高贡献度的高端客户群。因此,必须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客户,通过开发不同的业务品种,不断进行创新,实施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实行差别化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以巩固市场份额。
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营销。“酒香还要吆喝着卖”,境外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首先,境外银行重视对个人金融服务渠道的建设许多先进银行都建立了由联网电脑和钱包、声音应答、分支机构出纳员、商业销售点/邮箱、呼叫中心、互联网标准电脑、银行ATM、公共ATM、亭子、快递或邮寄等组成的综合服务渠道,各类渠道根据其技术能力向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次,境外银行非常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如花旗银行非常重视通过问卷调查、发信函等方式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建议,更为重视通过广告宣传、面谈、电话和邮购直销产品、举办客户研讨会、分行推销等形式进行市场营销;第二,境外银行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如荷兰国际银行集团、花旗集团、汇丰集团在个人金融业务方面都非常重视在全球树立统一的、强势的品牌形象,使这些大型金融集团分布在全球的分行都按照统一的模式为当地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产品开发要突出核心品种。个人金融业务种类品种单一,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业务品种繁杂,没有龙头品牌,核心产品,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县有强大竞争力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始终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是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具有高附加值、低风险的业务品种,力争50%的业务量通过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后台业务中心批发中心等渠道来完成,提高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应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一些具体做法,搞好个人信用的评估、资信审查和信用控制的研究,把消费信贷与银行卡业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银行卡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础和收贷渠道,找出切实可行的控制个人信用风险的方法,积极拓展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尤其要在个人住房信贷上大做文章。二是设立个人理财服务部,提供投资咨询、资金管理、证券、退休金信托等业务,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加快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银行卡业务是一项前景广阔的银行零售业务,其代收代付功能蕴藏着极大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加快和金卡工程的发展,银行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服务功能也将随着持卡意识的增强和银行技术支撑的进步得到更多的开展,服务范围将更大,银行卡的业务潜力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经营观念。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个人金融业务以其活动范同广、风险分散、收益稳定和与市场状况的依存度相对较低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已达到50%左右。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以往注重公司批发业务,轻视个人零售业务的传统观念,客观地从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去重新认识个人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领域所蕴藏的利润资源和发展空间。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个人财富的积累已经使个人社会经济活动从过去的劳动力提供者向投资者转变,由此形成的各种个人金融需求,又为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脱媒业务;金融创新
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金融行业逐渐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金融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网络金融用户数量的增加,公众的消费习惯也悄然生变,更多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了便捷的支付行为,为网络金融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h境。早在2014年国务院已经将网络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已重视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信息技术革新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对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也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这一全新的事物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互联网金融组织与传统金融部门尚缺乏完善的业务融合态势,双方各自为政,造成网络金融缺乏必要的监管与监督。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安全、规范管理、风险防范等难题尤为突出。因此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有更客观的认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且针对其提出可行性建议。
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一)传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该模式指传统金融业务利用互联网地平台进行线上金融服务。如大家熟悉的各大金融机构的理财工具,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和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来实现线上金融服务的。
(二)第三方支付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融合传统金融机构职能,在双方签约基础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所达成的业务合作。该平台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和信誉。在现实交易中,交易双方需要有相应的信用保障,或者在相应的法律规约下才能实现。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双方往往没有过多了解,对于对方的信誉、实力等一无所知,因此支付问题就造成其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从而产生第三方支付,来满足异步交换的市场需求。2014年中国网络投资用户进行投资的最常使用的渠道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20.6%),其次是网上银行(17.3%),再次是股票交易软件(14.2%)。随着网络交易不断被人们所接受,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重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
(三)脱媒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脱媒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比如阿里小贷,即整合了客户信息、供需信息、商品信息、资金信息等多重因素,成为信息流,利用网络中断将其转化为资金流,并及时传导与供应商,以此完成资金的流动与配给,完成相应的信贷业务。众筹、网络小额贷款等也是典型的脱媒业务。
(四)交互式营销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交互式营销以网络为枢纽,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营销的有机整合。并且改变了以往金融行业以产品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进而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崭新运营理念。交互式营销构建起网络金融与实体金融的交互联系,进而形成协调合作的网络金融平台。主要类型可分为三种:一是P2P模式;二是混业经营模式;三是交叉销售模式。在这样的金融大环境下,用户将获得更便捷的支付条件,信息成本也会大幅下降,有金融业务需求的双方可以直接取得联系,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3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用户资信情况、资金使用方向、客户真实信息的获取难度有所增加,由于信息不对称,再加之大数据分析可能出现误差,已经严重干扰信息使用者获得正确的信息。
(二)信用风险问题
由于当前缺乏规范有序的监督监管机制,因此网络金融风险持续累积。在网络金融业务中,消费者没有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这就极易造成业务风险不可控。一些网贷平台卷钱跑路者比比皆是,进而造成行业混乱,信用风险加剧。
(三)流动性风险问题
网络金融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同时还具有跨界联动的特点,资金流动较快,这些特点极易造成业内流动性风险。例如在网络货币基金业务中,会有90%的资金被分配到协议存款中,银行则利用这部分资金投入到高收益高风险的信托业务中,而信托业务资金则有可能流向地方融资领域,如房地产行业中,但在这个具有很强联动性的协作体系里只要一环产生问题和波动,那么就会造成典型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全体系风险因素的形成。
(四)法律与政策风险问题
随着网络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不少业务还处于国家政策和法律监管之外,这就很容易造成政策性风险。尤其是在网络金融异化发展,将会受到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风险将更为明显。
4 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
首先,政府需要针对网络金融发展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构建起完善的监管框架和实施原则,明确管理目标,突出其可行性。第二,实施分业监管,同时引入机构监管模式,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监督责任,进而出台有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管理条例。第三,在金融监管中突出协调性,在职能监督基础上突出综合监督成效。第四,强化信息技术的协调监管,尤其是现场外监管,加强风险监测力度,能够对各类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并进行有效处置。
(二)防范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外溢效应
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严守风险底线,尤其是在区域监管中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网络金融本身风险因素较多,设计技术、操作、政策、监管等多重风险,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监管盲区,消除监管漏洞。
(三)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
构建强有力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此协调网络金融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以及委托风险等,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最为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和消费者保护机制。
(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也体现出当前实体金融制度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如银行独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可得性、金融体系缺乏市场化运作、资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在金融价格的市场调控、行业建设、监督监管、权益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49 期:30-35.
[2]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3]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11-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背景下,以传统金融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和竞争的激烈性,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或业务互联网化,从而来适应人们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优势不断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并产生根本性影响。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截至目前,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特点
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自身商业模式带来的一系列优势,也尚且存在一定不足。
1.运行成本低。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点建设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资金供求对接及时有效。
2.工作效率高。通过计算机系统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轻松实现客户无需排队等候,批量处理,速度快且用户体验更好。
3.覆盖范围广。客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到更多所需金融资源,服务更直接,可供选择空间更大。
4.发展速度快。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伴随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
5.管理可控性弱。一是风控弱。成熟的信用体系尚未成熟,以及互联网金融在网络环境中存在一定不可控性导致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技术安全方面也时刻存在巨大隐患。
(三)发展趋势
1.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为客户建立新型的支付体系和交易平台,使海量的金融供求信息在平台上集合,满足投资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投资理财、交易融资的金融需求,使金融资源在信息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基础上,实现合理配置。
2.移动支付逐步取代传统消费支付方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消费支付的重要形式,集支付、理财等一系列消费功能,将成为普及应用的支付方式,并形成有价值的大数据资源。
3.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优化服务提升价值。随着数据终端与平台的快速发展,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发现客户需求点,完善金融营销方式,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提升营销与广告的精准性、发现新商机、拓展新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商业银行降低运行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商业银行与各大电商进行贷款业务合作,形成互联网融资供应链,使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间高度融合,同时借助互联网对贷款实施在线监控,促进贷款效率和安全性的大幅提高
2.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在企业贷款、消费贷款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并逐步形成网上金融消费习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网络活动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对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二)挑战
1.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思路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将是追求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的企业客户和年轻消费者。而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相应业务未能做到针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趋势做出调整,特别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安全方面投入缓慢。
2.网络金融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巨大挑战。网络金融市场上金融交易的运行必须依靠计算机,依靠网络,所有交易资料都在计算机内存储,网上信息的传递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金融市场的突出问题。商业银行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和设备更新速度较慢,不仅影响到信息安全问题,也制约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
3.缺乏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竞争,不再需要大量业务娴熟的员工,更需要新科技研发能力超强的科技人员。对于目前传统商业银行的人才队伍结构来说,全面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存在不小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行为的互联网化。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其核心是要在业务经营中注入互联网元素,要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思维融入到未来的业务经营中,要使针对客户的大数据分析对业务经营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要顺势发展就业把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脉搏,既要把握本质,又要创新发展,严格控制风险,保证安全。
(一)创新发展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商业银行首先要充分认知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积极向新型金融行业企业学习最新的商业模式,尽可能寻求合作结合点,在合作竞争中寻求最大发展,并不断全面学习和提升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培育出互联网基因。
2.搭建具有生态系统功能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传统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尽快搭建起集支付、理财、融资、消费信贷等生态系统功能完备互联网交易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整合支付等功能,利用原有的优质客户群,在金融互联网时代继续发挥信用中介功能,力求成为各类电商的交易支付平台。
3.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交互性强、平台开放等新特点。因此,传统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地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一是建立智能化网点。将物理网点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阵地,重新规划和设置网上银行、掌上银行体验区,并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使客户在网点既能享受柜台服务,又能切实感受到电子银行的方便、快捷。二是不断优化网银、掌上银行等自助平台操作界面,设立客户体验部,收集客户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三是整合业务流程和产品。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以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多业务为基础,充分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和产品。
(二)风险控制方面
无论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始终都面临着客户信用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两大难题。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信用采集、风险控制体系设计、技术设备投入、人才储备保证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控制风险。
1.严格控制从客户到运行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是延续传统的线下实名信息采集录入方式,确保真实性。这样有利于网络信用环境的形成,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构建出真实有效的信用体系。二是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必须在线上交易高虚拟化的形势下不断优化现有的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要灵活面对客户需求,还要对发生的金融交易实时风险监控。三是设计多元化的风险控制组合。互联网金融时代支付的最大特点是客户自我交易程度较高,这需要商业银行在支付环节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丰富的支付工具,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支付金额大小,进行安全手段的选择或风险控制组合。
2.加大科技、设备投入,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在思想认识到位、风险控制体系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必须通过强大的软硬件设备作支撑,才能够确保各项互联网金融业务顺利开展。商业银行要专于金融业务创新,还要善于利用好网络安全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在自身不具备研发和生产大型、高端的信息安全设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向世界级专业提供商进行定制相关设备,保证信息安全的软硬件设施可以最大限度防御外界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邮政金融网点要想平稳有效的发展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趋势来调整自身结构。其自身结构需要符合于现代金融的特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建立自身的线上金融交易平台和金融信息平台,最大化的支持用户进行移动客户端的金融交易,为用户提供最为便捷的信息化金融交易方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在现代金融交易格局初步发展的前提下,邮政金融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其他商业银行,也有着来自民间资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所以要想在金融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就要改变自身的金融交易方式,创新金融发展思路。将线上和线下的金融交易平台充分的融合起来,创新用户的金融体验模式,树立全新的金融发展理念,保障自身持续健康的转型发展。
二、当前邮政金融网点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规模小、业务范围缩水
在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由于人口规模的限制,金融服务业务的规模较小,业务范围有限,由于经济规模有限,人们的经济收入不高,金融业务开展的幅度受到严重的限制,人民对于金融投资无法进行准确的价值预判,不敢进行实际化的资金投入,导致无法大量的吸收闲置的资金,业务开展的频率提不上去,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有限,在相关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处于尚未化的地步,对于金融性的违规操作,界定的意义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对于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没有单独的法律依据,对于非法集资,非法资金兼并没有相关的条款立法来限制,导致金融市场混乱,上当受骗的百姓比比皆是,百姓不敢进行金融投资;同时政府等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切实可靠的金融执法力度,对于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核和实际情况调查,无法有效的规范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邮政金融业务责任区分不明朗
在金融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不同场景状态下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但是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根据集体经济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试验,必须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来进行落实。但是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邮政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扶持业务的开展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导致业务主体的责任区分的不清晰,职责性业务的混乱,资金落实不到实处,业务开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导致资金规模难以扩大,秩序性业务混乱。
三、对于未来邮政金融网点的转型策略
鉴于目前邮政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于邮政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旨在促进金融业务的开展,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推进金融立法进程
在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必须有效的提高的金融法律的执行力度,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政府作为金融市场的实际监管者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引导布局,加快农村扶持性资金的到位,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加快金融市场立法的执行,严格治理违法操作事件,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重构金融体系
城市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固有资金可协调性越来越低,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如何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城市居民的闲置资金成为了困扰各大银行的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政策不断调整的前提下,城市的人均消费所所占的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众多的新兴中产阶级在消费的习惯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在趋向于理性消费,更多的是趋于攀比消费和精神享受消费,且此项消费所占用的经济收入比重还比较大,在季度性的资金储蓄方面无钱可存,造成实际支出资金远远的超过实际可收入的资金,严重的影响了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但是社会的未来预期消费水平已经严重的下降,金融机构的信誉普遍降低,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资金吸收率的提高,必须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结合互联网技术推进线上交易体系的建设,加快线上邮政金融建设的步伐,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特殊性金融产品的推出
从经济体式走向的角度来看,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体现,是不同利益元素支配下的多控性经济综合体,能够满足于不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商业个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融性平台,具有多变性,趋势性的特点,所以在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要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向性的扶持,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