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科学技术方法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1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数学是科学之母。一门学科之是否成为科学,决定于该学科的问题描述是否能化归为数学。工程技术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工程技术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产生直接联系。数学问题的分析解通常是极难得到的,因此必须归结为数值计算问题。例如:人造飞船的轨道研究、汽车耐撞性问题研究、大型桥梁设计、天气预报等都必须数值求解。数值计算方法作为研究数学问题的近似求解方法的课程,既有一般类数学课程理论上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又有工科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验性特征,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理论涉及面广、方法应用性强、内容丰富,再加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优秀数学软件层出不穷,数值计算方法更能与计算机相结合,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现已成为各高校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数值计算方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专业为例,起初该课程为学科选修课,选课学生少,且其中大部分是为了凑学分而来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所难免。后来学科培养计划改变,该课程归入专业必修课,选课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是学习热情还是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本课程主要解决以下几大类问题:非线性方程求根、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数值解法、插值与拟合、函数最佳逼近、数值微分与积分、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求解等。需要先修的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学生只有掌握这些课程中的基本内容,才能学好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而这几门课程均是难度较大的数学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本来就不好,甚至学过后已经忘记。由于同时要学习其他机械专业课程,学生不愿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或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特别是本来就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所以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就会陷入“听不懂,听不懂就没兴趣,没兴趣就不想听课,不听课就不懂”这样一个死循环。

2.教学课时的限制。该课程的内容覆盖很广,如“插值方法”这一章,就算法而言就有Lagrange插值、Aitken插值、Nevile插值、差分与差商形式Newton插值、Hermite插值、分段低次插值、三次样条插值、B-样条插值等。然而,总学时设置仅为32学时。即使不面面俱到,挑选几种典型的插值方法讲解,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因此,教师的课堂时间主要用来讲解各问题相关算法的理论推导和算法设计,几乎没有帮学生回顾相关数学知识的时间,且在课堂内也没有时间及时将理论运用于具体问题。学生觉得这是一门纯数学课,枯燥无味又难懂,没有学习兴趣。

3.没有与计算机很好结合。数值计算方法的一大特点是面向计算机。一个好的数值算法要通过程序设计在计算机上实现,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最快的速度、最少的存储空间来实现某种计算结果。要达到上述要求,要求教师和学生既要掌握数值计算算法,又要能熟悉并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而现在的课堂教学重点大都侧重在理论讲解上,没有很好地结合计算机编程,学生把这门课当成了数学课来上;且学生在课外也没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算法付诸于计算机上实现。导致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三、如何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综合上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想教好这门课、使学生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情,才会把精力付诸于课程学习上。那么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该课程的趣味性,主要从下面几点出发。

1.结合专业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有限,而且授课对象主要是机械这样的工科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为后续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那么教师在安排课时要懂得取舍,选择与机械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讲解,课程主要浓缩为如下几个主要内容:非线性方程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插值与拟合、数值微分与积分、常微分方程数值求解。而每个内容应该针对其中的经典算法进行讲解。如非线性方程的求解,只需就二分法、简单迭代法、Newton迭代法进行详细讲解,其他算法如弦割法、简单Newton法等只需简单提及即可;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只需对Euler法和Runge-Kutta方法详细讲解,其他内容略讲即可。例如非线性方程求解中,判断迭代法收敛的充分条件,复杂的证明过程可以略去不讲。这样一来,教学课时和内容安排合理,整堂课就不会全在枯燥无味的数学定理推导中度过,即使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能掌握并运用。而且学生能运用定理判断一种迭代法是否收敛,本身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自信心,而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这之上建立起来。

2.对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要求。该课程研究的是几大类数学问题的数值算法,懂得算法之后,一定要结合计算机进行编程实现。但本门课程又不是专门的计算机编程课程,且由于学时限制,课堂上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教授学生编程知识,因此该课程的先修课程还需要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现今的主流商用数学软件主要有如下几种:Matlab、Mathematica、Maple、MathCAD、C/C++、Fortran等,应选用一种熟悉或较易掌握的软件将各种算法进行计算机实现。另外,也可选用如Mathematica这类商用软件进行编程,该类软件界面简洁,语言简单,且功能也比较强大,自学便能很容易上手。

3.将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相结合。在课堂上利用数学软件,绘制出直观的可视化图片,这样可以把课程中涉及的抽象原理、方法以及复杂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相关算法有更直观和清楚的认识,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可加强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编程计算的能力。如对非线性方程求根之前,先要找出有根区间,这时可以运用数学软件先画出函数曲线图,找出有根区间的大概位置,然后选择某一算法编程,观察根在迭代过程中的收敛性特征;又例如讲解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时,可以运用数学软件将拟合出来的函数图与原函数表对比,可更加直观地理解插值和拟合函数中存在的误差。

4.课程中穿插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某一算法或某类问题讲解完后,应举出一些算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解决的办法,选择怎样的算法合适,怎么编程实现等。对于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学生直接在课堂上编程求解并运行结果,然后一起讨论该结果的可靠性,或者对编程和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么改正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同时能提高学生当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等。

5.课堂教学生动多样化。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如在PPT中增加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多种感观刺激,使原来学生误解的枯燥、抽象的数学课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避免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出现。除教师讲解外,还可让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分成小组讨论某个算法的优缺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法,或采用小组竞赛模式,针对某一问题看谁的算法简洁、效率高、结果可靠等。

6.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算例。算例的选择应有特点,或与学生专业相关,或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关,而不应该是单纯的数学习题,应联系相关的背景或出处。如对于车辆专业的学生,讲述曲线拟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计算汽车车身外形曲线轮廓线为例讲述曲线拟合的过程,那么可先给出一些典型车型的外形轮廓图,然后针对某款车型,给出其轮廓线上某些型值点的数据表。学生在看到丰富多彩的汽车图时,首先会感到眼前一亮,兴趣马上会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得到活跃,而曲线拟合的知识也能很容易领会。

四、总结

第2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dependenceoninitial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1029/303496.shtml

[2]姜璐.系统科学之窗./chistory/xtno3.htm

[3]朱式庆.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开放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第3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概述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不仅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更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形成初步的认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需对学生珍贵的生活经验表示尊重外,同时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大量的教学实例表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明显已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这一现状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教学创新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离不开正确的课程评价。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价放在一起,也可将日常评价和期末总评结合在一起,一味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正确的。本文列举了以下几种教学评价方式,如学完输入法后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绘图软件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用绘图软件完成一幅画作等。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自主学习的探究模式对学生将来深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十分有利。

二、小W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合作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操作与知识巩固、学生作品展示以及课堂内容的整理与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营造这一氛围的关键在于合理教学情境的设置。以绘图软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一些绘图软件绘制的画作引入本章节的学习,并让学生对画作进行评价,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师生合作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并将自己定位为起辅助作用的角色。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实践能力。

3.实践操作与知识巩固

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往往会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此时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清学习思路并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4.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结束后大多数教师都会及时布置一定的作品任务,因此,教师需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可综合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这三种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除需给予肯定外,还需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进步的喜悦。

5.课堂内容的整理与总结

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需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探索与研究,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三、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方法

1.课程导语创新设计

新课伊始,教师的引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时首先需关注课程导语创新设计。小学生处于求知欲极其旺盛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课程导语设计,并吸引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文字编辑”章节的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文字编辑只要会打字就行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认真。还有些学生在遇到不会的地方时就会放弃,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对此教师可多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为例,让信息技术不再蒙着神秘的面纱,并让学生更加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增加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尽管小学生的求知欲极其旺盛,但他们却很难坚持到底。正是由于学生这一特点,教师持续讲解与管制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课堂上要启发、辅助学生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需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信心技术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同时还需要给予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将学生的疑问重新抛给所有学生,让大家分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将交流结果反馈给教师后再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学之间还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孩子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极具好奇心,且拥有极强的可塑性,信息技术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时需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俭.浅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J].考试周刊,2010.

第4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游泳技术;规范化教学;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受到奥运会的影响,我国人民群众中学习游泳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培训学校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很多的培训学校中都存在着教学不规范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与教学效率,必须规范化游泳教学,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发挥最大化的效应,从而实现规范教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游泳培训学校社会效益的提升,从而为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也为想要学习游泳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培训学校。

一、游泳培训规范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游泳健身认识的不断提高,游泳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热门的健身项目,各个城市也纷纷建设游泳场馆,开设游泳培训课程,以帮助学习游泳的人民群众达到安全、自由游泳的学习目的。但是,受到思想认识、教学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很多的游泳培训学校并不能给予学生以规范化的教学,从而导致游泳培训教学效果不高,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形势下,规范游泳培训教学则成为目前相关教育部门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关研究人员曾经针对某一城市的各大游泳馆以及游泳培训学校的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经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有22%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游泳技术,需要进行再次进修;有82%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适宜,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游泳教师一职。通过对游泳教师队伍(50名教师)的调查发现,96%的教师本身并不是游泳专业出身,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来进行游泳教学;有93%的教师并没有正式的教师教学证以及游泳指导员证书;另外,在对家长的交流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现今的游泳教学前期准备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游泳教学的规范性亟待提高。

二、游泳培训规范化教学的对策

规范化教学,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遵循教学规律与相关要求的教学过程。对于游泳培训教学,教师必须做到规范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游泳的安全性,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游泳培训学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出现不规范教学的原因

随着人们对游泳重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游泳培训市场的潜力,不同办学层次的游泳培训学校逐渐出现。这些学校有的并不具备相关办学经验,而是只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教学的管理,造成游泳培训市场混乱局面,引发游泳教学的不规范性;游泳培训学校除了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管理之外,与体育部门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相关体育部门对游泳教师的岗位审查不严格,轻易地颁发游泳指导证书,导致很多非专业的体育人员持有游泳指导证书进行游泳培训教学。另外,体育部门对各个游泳馆与游泳培训学校的监管力度不高,未能及时制止不规范教学行为,致使不规范化教学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游泳教师是游泳培训教学的指导者与组织者,他们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规范化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游泳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只注重教学阶段的教学效果,忽视后期效应与社会影响,难以形成规范化的游泳培训教学。

(二)游泳规范化教学的策略

第一,游泳培训市场的混乱,对规范游泳培训教学是不利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首选应该对游泳培训市场进行整顿,对一些在安全防护、培训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不合格的游泳场馆要提高重视,严令其进行安全、规范整改,以保证游泳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相关体育部门也应该严把游泳指导证书颁发关以及游泳教师技能审核关,正确引导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游泳培训教学活动,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约束游泳培训学校的教学活动,使其向着健康、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二,游泳教师,作为游泳培训教学的主体,对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提高负有直接责任。因此,教师本身需要提高认识,积极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游泳教学综合素质,并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评估等方面都进行规范化的制定与选择,从而促进游泳培训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第三,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的基础与依据,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游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进行科学分组,同时,结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规范化地书写教案,将教学时间、要求、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游泳动作技术等内容都书写在教案上,使教学准备呈现规范化发展趋势,为游泳培训教学的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教学过程是时间最长、涉及问题最多的阶段,对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学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游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自身游泳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尤其是示范教学过程中,更是需要以规范的动作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教师需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科学规范,明确规定各项活动的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课堂纪律严明,紧张有序,这样对安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有利的。最后,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都需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练习技巧交代清楚,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促使教学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五,对教学结果的评估也需要以规范化的方式进行,可以将学生平时表现与结业测评结果相结合,尤其是对学生动作技术考核需要加强力度,以进行技术评定,促使学生正确掌握游泳动作技术,保证游泳学习的效果。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游泳培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规范化教学的研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学习游泳的安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质量,促进游泳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虽然现阶段,我国游泳培训教学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但是相信,随着我国游泳培训学校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游泳培训规范化教学重视的不断提高,必将促进游泳培训教学向着高质量、高效率、安全化、规范化等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游泳培训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丛宁丽.成都市青少年游泳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9(09):27-29.

[2]付剑鹏.初学游泳的大学生消除恐惧心理的训练方法[J].第一健身俱乐部,2009,63(04):58-61 .

第5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高中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逐渐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一、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因素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使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更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但从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讲,仍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品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成熟,这就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出现偏差,引发不良现象。

2.教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足

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中,往往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副科”,认为它不重要,因此,没有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这就导致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没有达到很好的优化和调整,另外,大部分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往往身兼数班,而每个班级的人数在50至60人之间,这就导致教师的任务量重,而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只能大面积地进行讲授。

3.硬件条件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相应的教学工具比较缺乏,尤其在落后的山村地区,多媒体、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些高中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中,计算机落后、缓慢,缺乏定期的更新和管理工作,这就不利于学生综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改进和创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高中教育工作者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讲,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就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而面对日常繁重的课业压力,高中生会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一些低年级学生往往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枯燥、乏味、抽象、繁琐,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喜好和特点出发,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应结合这一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着“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投入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而教师应在一旁监督和辅导,对于学生发生疑惑的地方给予解答,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从而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积极的配角,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而创造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游戏等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知识问答”、“作品展览”、“小组游戏”等,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对于高中生来说,更应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能力,利用科技手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恒丽,张新明.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反思[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

[2]姚剑.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3]潘萍,黎瑞成,张卫国.海南省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第6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很高兴能站在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论坛上,与大家进行交流。按照市委的要求,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提出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

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委把解决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作为首要破解的问题,这对于##来讲,应该说是一副清醒剂,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正视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自我激励。

##作为河北第一经济大市,有山、有海、有矿,资源丰富,区位也很好。近年来发展得很快,形势也很好。这让我们##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如果沉醉在这些优势和成绩的光环之中,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不思进取,就会丧失大好机遇,就会葬送大好前程。我认为,##忧患来自四个方面:

1、忧患源于竞争的压力。近追大连、远追深圳,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目标,但要看到,目前我们与他们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从直观上、表象上看,gdp、财政收入落后一大截;从本质上、深层次看,经济转型慢了一拍。我们还处在要素驱动向资源驱动转换的阶段,而人家已经到了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甚至是财富驱动转换的阶段,在发展阶段的转换上落后了一步。这一步之差,意味着我们丧失了许多优势,增添了许多劣势。我们的赶超任务异常艰巨,丝毫不容懈怠,丝毫不容乐观,必须以忧患自省,以危机自励。从滦县来讲,这种压力尤为突出。市委提出的两条带,山前城市带、沿海经济带,我们都没包括在内。北部山前城市带凭借多年积蓄的“飞轮效应”,正在快速发展,南部沿海隆起带借其独有的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如果我们不警醒,没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这种形势、这种忧患,逼迫着我们必须要加速、加速、再加速。缘于此,我们确立了“全面加速,奋力赶超”的主基调。

2、忧患源于经济转型的压力。我们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的困境,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经济转型并不能自动实现,涉及到观念、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甚至是思想文化体系建设等广泛的问题,在实践中也要面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和要素优化的再配置,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绝非轻而易举。

3、忧患源于观念转型的压力。经济转型要从观念转型开始。我认为##人的思想文化观念有许多不适应。一是小富即满,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相对较好,不需要温州人那样四处拼杀,闯荡世界。##人不想走出去,外面的人也很少,流动人口很少,商业文化的氛围不足。创造是在流动中产生的,不流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封闭的小环境,甚至会出现一种“沼泽化现象”,一潭死水,不跟外界交流,水越来越肥,低级生物可以生存,高级生物会被窒息。《大国崛起》里有这么一句话:人类历史每一个伟大的转折,都源于多元文化的凝聚。凝聚得好,能创造一个伟大的开始。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凝聚外来文化、吸引外部力量的开放氛围。二是创新和开放内在动力不足。##由于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民营资本的大量积累和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这种状况,一方面刺激了资源型产业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则抑制了政府和民营企业培育新型产业和实现招商引资的强烈需求,使创新失去了活力,开放失去了内在动力。三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我们与南方相比,在敢想、敢闯、敢试上差距很大。南方人敢于与政策赛跑,善于利用政策、抓住隐含在政策里的机遇。中国改革是一种实践理性。南方人的实践几乎都被中央政府事后追认,成了全国性的政策。政策的起点不一样,如何与他们竞争?南方人敢为天下先,超前预见,超前决策,敏锐地把握住了每一次加快发展的机遇。南方人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就像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说的那样,“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所以,他们在近30年的开放时代里,不断放飞梦想、成就梦想,不断呼唤奇迹、创造奇迹。

4、忧患源于发展制约的压力。目前,我们面临的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很多,但突出的一是人才制约。##毗邻京津,这是一种区位上的优势,但京津对##的吸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人才和资金、项目被京津吸纳,尤其是各县区,别说是从京津引进人才很难,就连我们自己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回来,名牌大学的几乎几十年没有回来一个,造成人才极度匮乏。三是政策制约。我们地处首都门户,承担着比其它沿海城市更多、更重的政治责任和义务,这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有些事情人家可以干,你不可以;人家干没事,你就有事。

这些问题、这些不足、这些制约,都需要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去对待,去认真思考,去认真解决。

二、如何破解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

每个人的忧患意识并不是头脑里固有的,需要外力引导和强化。怎样增强忧患意识?我个人认为,要采取综合的手段,从理论、实践、机制、政策等诸多方面入手:

一是坐下来。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居安思危。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增强责任感、危机感。要深入思考市情特点和发展阶段特征等重大问题,既要从纵向看进步,又要从横向看差距;既要看优势条件,又要看困难和挑战,从而保持头脑的清醒,增强忧患意识。

二是走出去。去看,去比,对照先进找差距,在对比中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年6月份市委组织各县区出去考察,效果很好。我们也准备组团出去看一看先进地区的发展态势、发展魄力、发展激情,真正接受一次洗礼,受到深刻震撼。走出去很有效,很必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久了,思维方式就会和他周围的环境高度融为一体,就会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视野和胸怀就打不开。如果走出去,看到另外一种全新景观、另外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就会让你受到一次熏陶和冲击,就能让人醒悟,让人反省,让人不再自以为是,帮你走出已经形成定势的思维。

三是请进来。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敞开大门,让外来的和尚来讲经,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发达地区的官员来##搞个论坛,多角度、全方位地交流,借“第三只眼”来看##的“得与失”、“成与败”,

可能这样会看得更清楚、更客观、更科学,对我们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更有效。

四是走下去。古语讲,“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市委搞的献计献策活动很好,把群众的意见建议、真知灼见收集上来,就会使我们思想更解放、思路更宽阔。我想要真正把意见收集上来,应该鼓励干部走下去,离百姓更近一些,听到的话会更真实、更广泛。百姓说的是土话,反映的是实情;讲的是小事,蕴含着大道理,反映的是政策的是与非。近期我们结合谋划明年工作,组织县级干部开展了大调研活动,每人带着一个题目,走下去,到村子里直接触百姓。

五是动起来,就是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激活多方面的活力、调动积极性?应从机制上下功夫。①用人导向机制。就是要创新、创业,就是要“支持发展、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崇尚实干”。昨天我们搞了12个镇的书记、镇长口头述职,重点述干了什么事,有什么成效。把你一年来的工作摆到桌面上来,让大家作个评判。②工作落实机制。就是按照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理,把标准具体化,推行“六步法”。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六个明确”。无论干什么事情,无论事大事小,必须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谁来负责,明确谁来督查,明确如何奖惩。③创新督导检查机制。实行问责制,突出执法过错,无为追究,干好干坏有个说法儿。④科学决策机制。为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我们完善了《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建立了科学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

三、解决忧患意识不强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1、通过增强忧患意识,使近追大连、远追深圳的目标成为全市干部的自觉行为。近追大连、远追深圳,使我们的战略目标更清晰、更具体。敢跟强的比、跟快的赛,全面加速、奋力赶超,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魄力和雄心,也代表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第7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1.1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包括在高考科目中,并且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中也没有将其作为基本考试科目,课堂教学根本实现不了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未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器材配备不足,更有部分地方的高中学校中没有电脑。即使是各项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也始终以高考至上为教学理念,这从地方教学评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中学高考过线人数、考上重点院校人数等,这些才是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成果评估的核心。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中仍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要想真正转变这种思想还需要一段时间。

1.2教学效率不高

在高中所有课程中,信息技术课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由于不涵盖在高考范围内,多数学生上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借机上网,或者是玩网络游戏,有的学生甚至翘课。这种现象在学校中经常发生,校领导与教师也没有加强管理。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远远达不到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加快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由于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培养信息素养高的人才队伍才能达标,而培养的关键阶段就是高中时期,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思维十分有利。

2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2.1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是指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觉地筛选、设计以及探索学习目标,自己确立学习方法及途径,是学生学习中能够自我管理的一种能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实际要求,将所有软件的部分核心功能介绍给学生,剩下的交由学生自己实践。

比如:在教电脑绘画知识过程中,分析教材后能明显看到画圆角矩形、矩形及圆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只需要向学生介绍画圆角矩形的方法,关于矩形与圆的方法初略讲解即可。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这样学生就会根据画圆角矩形的方法学会其他两种图形的具体画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获悉所有软件中具有的功能。该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和掌握新软件的能力。

2.2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能力与个性不同的学生而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通常是由年轻教师负责,所教授的对象也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当前,电脑已经普及到了家庭中,多数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并不是一概不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力争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比如:教师可针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部分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巧的学生,应积极鼓励他们全面发挥自己在编程方面的优势,也可到其他小组中对同伴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若遇到了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解决。这样,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2.3培养学生综合信息技术素养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本身掌握多少信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积极构建一套高效完善的、能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要教学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及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开发学生智力,以增强他们的分析与操作能力。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料库,让他们在资料库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并且通过资料库中的诸多表格与图片进行一番加工处理,制作出通讯录、值日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而且还全面调动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8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许多理论课程总体上讲具有内容抽象、体系呆板、实践性弱甚至枯燥艰涩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教主体教学热情、教学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又会引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厌学情绪,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从而影响甚至背离教学和培养目标。

客观地讲,高等学校金融类理论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性表现为大多数理论课程所共有的基础性强、实践性差;逻辑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而特殊性则表现为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经济金融类理论课程的内容又往往和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尽管可能有一些人对经济金融缺乏兴趣,但却无法回避经济现象和金融问题,非但如此,对金融问题的理解或回答还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金融理论课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我们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金融理论课程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借此形成重视是优化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从逻辑上讲,这个工作是包括金融理论课程在内的所有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所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好。它对于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解并形成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也花了必要的时间对课程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逻辑体系、课程要求和任务、学习方法等做了介绍,但对于决定学生正确思想认识和学习兴趣的课程地位和作用问题不是轻描淡写,就是寥寥带过,甚至索性跳过直接进入内容部分,即使那些对此投入了些许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在更多情况下也是出于教学大纲中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抑或教学督导对教学日历落实检查的形式需要而被动为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般源于两种渠道:先天自发和后天引导,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大概了解了课程主要内容甚至无须了解内容仅凭课程名称就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却需要教师通过使用严密而自然的讲述、科学而耐心的阐释以及必要而恰当的氛围的去引导他们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个时候必须大力强调和发挥教师作为施教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和促进学生迅速地形成对课程的科学认识并建立浓厚的兴趣。

至于引导的方式,可以从金融理论课程的特殊性直接获得。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与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主体密不可分的货币金融活动(如国家助学贷款、新学年学费缴付方式、信用卡诈骗案件等)出发来吸引学生步入兴趣轨道,也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货币金融热点、焦点问题(比如当前的次贷危机、央行降息、增持美元债券等)作为切入点,上述这些范畴或事件显然都是货币银行学理论所能覆盖并可做出解释的。而引导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既要通过这种强相关或高关注度的货币金融事件作为“药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促使其配合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求,同时又不能一下子将上述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迅速地击穿道破,要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愿望和余地,从而形成一个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件悬念”。

二、注重并善于使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掌握效度的有效手段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具有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和规范课程内容的重要课程,在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这也是许多经济类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又一重要特征。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包括金融理论课在内的许多经济类课程在学习起来,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要显得相对艰涩。但是,这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换句话讲,通过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消化并最终掌握许多金融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以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创新为例,理论上金融创新经常被定义为市场主体为了加强竞争力、开拓市场、寻求利润来源、规避金融行政管制等目的而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组织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革新、创新活动。这样的解释就字面而言从语法和逻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但估计也仅限于此,因为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效果,而效果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问题的透彻理解和不易淡忘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观察、分析思考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前述这一看似语法合规、逻辑一致的金融创新概念表述实际上很难被学生从更深程度和更长时间所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配合以必要的历史分析,比如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制度类型中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众多的教材往往将其定义为由大的商业银行出资建立一家持(控)股公司,再由该持(控)股公司收购其他银行的股票从而实现控制其他银行的目的,单就定义而言,这句话是讲清楚了这种制度的内涵,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从更直观的层面理解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美国银行制度的历史特点去说明美国历史上由于各州的独立利益追求等原因而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范围,导致商业银行为了突破制度限制拓展生存空间进而通过设立持(控)股公司来变相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经营范围的话,那么学生对这一银行制度和该制度所揭示的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解将变得清晰、深刻和长久;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这种解释能够被理解但很难持久,而且也割裂了它的背景,假如我们能够结合历史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国的参战使得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遭到冻结,从而迫使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产生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美元并最终形成欧洲货币市场,那么对这种资产、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三、运用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以及施受主体间的互动性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知识属性上的相互衔接与互补,又表现为知识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前者如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IS-LM模型和金融理论课程中国际收支理论下的弹性分析、吸收分析、M-F模型分析之间的衔接关系,又如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贸易条件分析和金融理论课程中的汇率理论之间的衔接互补关系;后者如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与金融理论课程中的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分析之间的工具支撑性配合关系等。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不仅实现一箭双雕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国家或所在省市的历年可获取数据来进行模拟方程的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以及预测等,最后得出利率(或汇率)对投资(或贸易顺差)的解释程度,这样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析感受到金融变量的社会经济功能,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而且可以顺便使得学生弥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对上述涉及的几门具体课程的学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对增强学生认知能力、树立学以致用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

主体互动是活跃气氛、鼓励参与、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师生间的双向提问和作答,也可以是必要的角色互换,当然也可以在计划学时之外利用课程网站以及课程教学QQ群等形式来展开。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发挥了至少这样一种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彰显了教学过程中施受双方主体的全员参与性:使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都能得到展现,使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这种互动以较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观测和感知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层面或视角的存在状态,另外,这种方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审视、重新认识自我和改造完善自我的契机,给教师则提供了一个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检验过去、检讨自己、不断调整和优化(未来教学方法、理念等)的平台,这样,课堂互动就实现了帮助学生间填补认识上的鸿沟和帮助师生间跨越交流沟通上的代沟的功能。

在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课程进度的状态安排1-2次课堂讨论,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这种讨论全部学生必须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各组规模应有所控制,4-5人为宜,太小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耗时也长,太大则会产生“免费搭车”效应,确立讨论主题后分头准备,集中于约定时间进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要求另一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同时要求前者作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这样就避免学生讨论的走过场,保证讨论质量,这是生生间的互动;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立场、方法和依据,评判其科学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分辨学生不同组别间的讨论在上述环节的共性和特性,总结分析原因,寻求启示,尤其是寻找出学生在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容易走入的误区或偏颇之处以便据此调整日后的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对各讨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千秋长短,这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既是思考和解说的艺术,也是倾听和理解的艺术”正是这一过程的写照。这种多层次的互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成为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四、建立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考核措施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和发力点

如果把课程考核的目的划分成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话,那么,中间目标的功能无非是检验反馈和约束控制两类,最终目标当然是通过有效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间接地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一点,金融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金融理论课由于课程内容和属性的特殊性,它还具备一定的激励功能。这种激励可以是对学生参与行为的促使和引发,也可以是对其学习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前者着眼于兴趣的激发,后者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下面仍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以课程论文和平时作业为主。如前所述,货币银行学研究内容所对应的相关金融问题有许多同经济学中的流派一样,观点各异、主张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区别,没有正误;但同时还有一些内容是古今学者达成一致的或是原理性的东西,具有排斥性和唯一性。对于前一类内容的考核,包括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探索,比如对利率降低条件下为什么我国储蓄余额未见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等,应以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安排,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外部的认可,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信心,当然这种考核的选题也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次的主题,要既能够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还要有比较大的探索思考空间和理论弹性,又要具有必要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能把学生吸引到看似枯燥抽象、实则生动有趣的货币金融世界中来;而对于后一类内容的考核,则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规范严肃地给出应有的成绩等级,这样可以使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改进提高。因此,通过课程考核安排上的区别对待、宽严有度可以做到引导、规范和控制改进的作用。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芮莉.关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87-289.

第9篇:科学技术方法论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