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传统文化的机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机遇

第1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文化;传统;元素;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028-02

The Composition and Design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LIU Jian-bin(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Dalian Campus Metal and Jewelry Studio, Dalian 116650,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daily products, art work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strong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attract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belongs to the nation belongs to the world, so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o modern design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Chinese design and product manufacturing go globally.

Key words :culture; tradition; element; design

Internet :.cn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积淀,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贡献。具体由两大方面文化元素构成,即由传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视觉物质形态构成。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20世纪90年代国人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如在现代化产品的外型上加上传统的原型图案;以构成形式设计的现代化建筑在屋顶加上古典造型的琉璃瓦,现在看来将这些传统的图形与现代设计直接的组合,有点简单或牵强。但他们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先例。经过近30年发展,今天有诸多的本土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并取得成功的案例,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当年开创先例的有识之士。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认真深入的研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把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是中国设计与产品制造走向世界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由两大方面构成,一方面由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形态文化元素构成的“意识形态元素”,也可称为精神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是传统视觉可视形态,也是“物质形态元素”,前者是历史各时期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积淀的“意识形态”产物,后者是劳动人民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改进和创造的“物质形态”产物。今天我们心中的经典传统文化形态元素,是经过五千年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而延续下来,因此它是令人敬畏的。

(一)传统思想意识形态元素的构成

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形态文化元素,是由其历史各统治时期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思想、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等观念形式组成。是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也是精神文化元素的体现。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形态虽然经历诸多的历史朝代的变革与文化的影响,但儒家的思想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世界各地开设许多“孔子学院”。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流。

(二)传统视觉物质形态元素的构成

传统视觉形态也是物质文化元素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大到故宫长城,小至窗棂门钉。大致可分为壁画与装饰图案、青铜器与器皿、丝绸与瓷器、庙宇与建筑、文房四宝与古典书籍、服饰与蜡染、诗词与书法、家具与日用品、手工艺与工艺品、餐具与食品、园林与自然景观等。具体说来,凡视觉能看到的经典或具有特色的都是视觉形态构成的元素范畴之内,也可称为物质文化元素。中国传统视觉形态元素,主要表现在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呈现的形态、器皿和建筑上的图案、皇宫贵族的室内及服饰色彩,这些从平面到立体的经典元素形态。是构成传统文化视觉形态元素的主流,也是今天人类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运用传统元素的重要素材。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是当今艺术设计界很久的话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接受了西方外来的现代艺术设计思潮和创作理念,诸如构成的、抽象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等等,于是我们的产品设计在“形态构成”设计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产品造型设计有很大改观;艺术作品也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融入国际社会。然而我们毕竟有五千年传统文化渊源,完全与传统割裂的现代设计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如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接运用到现实的设计中,尽管有怀旧的感觉,但采取模仿和复古形式进行的设计会让人感觉缺少时代审美情趣和原创。因此传统的文化元素必须进行提炼加工或创新转化,提炼符合设计主题思想创意的新形态。具体在设计实践中可尝试将意识形态元素的“寓意化”、 视觉形态元素的“简洁化”、制作材料元素的“置换化”、 色彩形态元素的“直接化”、表现形式元素的“时尚化”等设计方法。

(一)传统意识形态元素设计应用的寓意化

设计实践中的寓意表现手法是常见的。意识形态元素的“寓意化”是赋予形态新的含义,作品表现可运用“寓意化”的手法,将传统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具体视觉形态元素表达出来,是完成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设计作品的关键。诸如佛、道、儒、太极、阴阳、八卦、五行、法宝禅宗等,必须要通过寓意性或象性征来表现。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意识形态要素为当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传统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当今许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品出现。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 和而不同,高铁机车的名称“和谐号”等体现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对指导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意识具有非凡的意义。天人合一是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准确的表现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精神,是当代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传统视觉形态元素设计应用的简洁化

传统视觉形态元素的“简洁化”,是将传统的可觉形态如建筑形态、青铜器皿、饕餮图案、历代经典图案、石窟壁画、明清花饰等繁琐的形态,进行提炼加工提取原形态的特色元素,去掉那些冗繁的、琐碎的形态,最终实现创作具有简洁的、明快的、时代感强的新形态。1999年建设完工的上海金茂大厦,其外部金属构件形态与玻璃的组合,构成现代抽象形态,局部形态简洁化的组合构成整体“塔”的形态,远处观之,其外观形态似乎有中国传统“塔”的形态要素,堪称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

(三)传统材料形态元素设计应用的置换化

材料置换是当代设计的表现手法之一,简单的说将传统的形态直接运用到新的设计当中,但原形态的材料必须采用现代新型材料,否则仅是一件仿制品。新材料、新工艺必然带来新的形态。如平面图形设计可借鉴立体形态;立体形态设计可借鉴平面图形;传统材料的形态可置换为现代新型材料;今天的具有传统形态元素的现代设计比比皆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将传统的夏商周时期鼎器的形态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而将传统的青铜材料置换为现代的钢铁与合成材料,真可谓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新型材料成功置换的典范,在展现了国人盛典气势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传统色彩形态元素设计应用的直接化

色彩是设计作品表现最为直观的形态元素之一,色彩元素“直接化”是将传统色彩形态元素直接运用到设计中,当然不应该简单的将传统色彩随意的运用,应“形色合一”,而应采用现代抽象的形态,作品才能充分的表现传统色彩艺术与现代形态的结合,即形态与色彩的有机结合,这需要作者的巧妙构思与聪明智慧。中国传统经典色彩元素以“中国红”和“皇中黄”著称,尤其“中国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传统的“中国红”色彩元素与现代抽象形态相结合,充分表现当今中国的伟大复兴与建设盛世的决心,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色彩表现运用恰当,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引来世界目光,而目前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中国红”再一次震撼世界。

(五)传统表现形式元素设计应用的时尚化

“时尚化”已成为当下人们购物消费的主流,所以设计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或产品是当下设计师首先关注的重点,但纯粹的现代感产品有时也会显得单调。因此将传统文化元素形态或图形进行提炼或转化,使单元形态简单化,再运用现代构成设计的表现手法重新进行组合设计,在赋予传统产品“时尚化”的同时,也会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表达出来。2008年的奥运“会标”设计及系列招贴设计更多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成功结合案例,受到世界的称赞。

结语

显著的GDP增长,已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国,随之中国设计也一同与产品走出国门,尤其是那些“中国制造”的产品成为世界的关注点,我们迎来了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的设计作品、产品一同走向世界,只有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这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比我们先走一步,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不久的将来会赶超他们。今天我们的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设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实现完美结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2008年奥运会“会标”及系列招贴设计让人惊叹;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展馆建筑设计,将传统的“中国红”元素与纯粹的现代抽象“构成形态”结合,又一次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的作品推向极致。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三维立体作品和二维平面作品成功的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全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的时刻,本土设计师们应首当其冲。

参考文献

[1]高阳. 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8.

[2]贾楠,周建国.中国传统图案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

第2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引言

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有序,并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中形成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本土风格,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不可避免地受到景德镇地域文化的深重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

景德镇地域文化和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略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鄱阳湖流域的昌江中游沿岸,群山环抱,在长期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德镇以陶瓷文化而闻名世界,被誉为瓷都。从总的文化圈来看,景德镇自古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属于江南文化圈范畴,自古有江南雄镇之称。从民俗文化上来说,景德镇的文化为江南文化圈中的赣文化与徽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涵盖了大量其他外来人口文化元素,具有显著的兼容并存的多元化特征。景德镇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陶瓷文化气息,其他文化大都围绕陶瓷文化来展开。景德镇早在东汉时期即开始制陶,景德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一的传统手工制瓷而支撑了上千年经济发展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的民风民俗、、城市格局、建筑形式等等,都与陶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手工制瓷史中,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猛,在宋代时即已经跻身于中国六大窑系之列,以青白瓷而闻名天下。而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枢府白瓷、颜色釉瓷开始兴起。经过元代过渡以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宫廷在景德镇设立官窑进行皇家用瓷的烧造,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天下瓷都,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状态。与其他产瓷区相比,景德镇是唯一自瓷业兴起后一直保持繁荣的城市,在2006年,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分工极为细密,主要工序达到七十二道之多,核心工序主要为拉坯、利坯、施釉、彩绘和烧造。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延续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地域文化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体系的独特性。景德镇地处江西东北部的江南丘陵地带,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独立的文化环境造就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景德镇工匠代代相传的手工制瓷技艺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是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所绝无仅有的,其中的许多为景德镇所创烧,如古彩、粉彩、青花玲珑、颜色釉等技艺.其次,多地文化所形成的行帮文化,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方式的二元化。在历史上,各地工匠为谋生而大量到来并聚居在景德镇,成为各地文化杂处地带,各种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中心,互相融合影响,为了维持手工制瓷技艺的稳定传承,二元化传承方式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以精确传承的重要保证,但同时也使技艺传承被限制于较小的范围内。而行帮还对技艺传承设置了大量的规矩,这也大大限制了技艺传承,使部分技艺因此而可能失传。最后,皇家用瓷烧造所形成的官窑文化体系,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明清时期设立更具权威的御窑厂,打破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单调性,官窑带来了丰富而先进的技艺,民窑通过效仿官窑,模仿学习了大量新的技艺并进行传承,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内容。

新时期地域文化变迁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影响

第3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儿童立场;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国术;国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59-05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于2005年9月建校,在开启校门的同时,我们启动了以“国学启蒙”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天为尊,和为美”的办学理念、“天道酬勤,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和“天法自然,和生万象”的教育追求。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发实施“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一、时空规划,建构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体系

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总书记所说的“一脉相承”的“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教育者一以贯之地坚守和弘扬。

时代变迁,“五四”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外来快餐文化的侵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儿童生活渐行渐远。这就使儿童的成长失去了“根”的滋养。让现代儿童更直观地面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体验传统文化,是小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1.为儿童建设洋溢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

在学校空间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学校应该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先后建设了儒家文化墙、国学园、节日文化长廊、苏州文化体验馆等文化景点,为学生过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提供空间,为“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场景。

学校大厅内,我们修建了儒家文化主题墙,墙的上半部分镌刻了孔子行教像和他的名言,下半部分是整部《三字经》。我们希望管理者、教师、学生每天进校门默诵经典,感悟人生,坚守“人之初”,践行“性本善”。

正对门厅的是国学园,核心景点是孔子讲学雕塑群,孔子居中而坐,威严而慈祥,晨迎暮送天和师生。环绕雕塑群的是一条小溪,取名“流觞曲水”,以此表达我们对书圣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敬仰之情。小溪的水通过水泵提升后,在背景墙上形成水幕瀑布,使溪水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绕着孔子雕塑群回流循环,象征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端坐千层石上的至圣先师孔子,隐在小溪后的书圣王羲之,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两圣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智慧。

雕塑群背景墙后面有一石(太湖石似数峰连绵)两树(松、梅)一丛竹,在门厅或校门口远望似一幅以背景墙为框的“岁寒三友图”。

园中小道分别串联了四座智慧门,门楣镌刻着由吴江区书法家书写的“道、墨、法、兵”四个大字,智慧门的一侧镌刻了各家名言。儒墨道法兵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走过智慧门是太极广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情趣盎然。散落在草坪中有八组灵璧石石桌。桌面上分别镌刻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作品,每幅作品旁都有一个不同字体的特别醒目的“和”字。体现了学校以“和”为核心的文化追求,也体现了学校对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不懈努力。

在文化景点建设过程中,我们着意追求师生当下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和融。如孔子讲学雕塑群的设计,突出了互动性、情境性:孔子端坐于椅子,弟子抱书成立桶,我们的儿童可以爬到孔子怀里小憩一会儿,可以和孔子弟子相拥而坐,更可以散坐一旁聆听孔子讲学。每年我们都会在孔子塑像群前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典礼:儿童们向孔子塑像行礼致敬,在小溪中放养锦鱼,在孔子怀里拍入学照。

我们坚信,在孔子怀里长大的儿童更有中国味。

2.让儿童度过富蕴着农历智慧的一年四季

看黄历过日子,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公历盛行农历淡出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慢慢遗忘农历文化。让儿童生活在农历的天空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意境。

过有滋有味的农历生活。苏州美食家叶正亭说:“一年四季,吃是跟着时令走的”,在反季节蔬菜、冷冻食品泛滥的时代,儿童对季节的感悟已经迟钝,饮食也只有欲望,没有了文化。苏州人从文化层面将24节气与时令美食的整合做到了极致,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素材。春季开学第一天,学校食堂有一道传统菜――春卷,食堂师傅把春天卷成美食,学生在满足口欲的同时,在春卷中寻找春天。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学生走进了“吃五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四片头、纹纹头)颂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立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联系好的农家乐春游野炊,挖竹笋、摘蚕豆、剥豌豆、垒灶头、捡柴火……,儿童乐在其中。他们享受的不仅是香喷喷的野火饭,还有“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的诗人情怀。到了冬天,学校食堂的腊八粥,不仅是一道香糯的美食,更是仁人爱物、君子恻隐美德的传承。

过趣味盎然的传统节日。当传统节日的仪式被万圣节的搞怪、圣诞节的狂欢击败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节日,更失去了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如洋溢在诗词文赋中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对先人的怀念追思、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让儿童过情趣盎然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刻意规划的校园生活,我们重点在传统节日的趣味性上下功夫: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中秋做月饼、重阳登垂虹塔、春节写春联……,每次活动都能点燃师生校园生活的兴奋点。如端午系列活动,我们开展了编五彩手链送妈妈、制作香囊送爸爸活动,让亲情爆棚;学校买了龙头龙尾,每个儿童画一片龙鳞,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艘旱龙舟带着儿童们的欢笑在校园角逐,让激情飞扬;端午文化小报、端午故事比赛、拉歌形式的端午诗歌大赛,让才情荡漾。

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校园生活更有中国味。

二、多元整合,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理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解决。”我校曾到各地学习尝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遭遇了课时难安排、教师难调整、课业负担难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谓举步维艰。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我们尝试通过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课程校本化的方式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基于国家课程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我们理解的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使二者互为支撑,成为一个整体。主要形式为:一是校本课程嵌入国家课程,建构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二是国家课程拓展出校本课程,搭建学生特长发展的平台。课程融合的基础在于校本课程目标体系与国家课程目标体系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在“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时,从总目标、项目目标、主题目标三个层级进行系统规划,分别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标准、年段目标进行匹配。

在课程目标体系的引领下,我们逐步建构了校本化的课程模型。我们开发的民族文化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普惠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嵌入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在国家课程的教育时空内实施,如国学系列的诵背课程、国术系列的基本武术套路、国艺系列的艺术欣赏课程。另一类是选择性的社团课程,助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这类课主要由国家课程拓展而成,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呈现,如书法、国画、古筝、古琴、柳琴等课程。建构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普惠课程和社团课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在课程模型建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儿童出发,从国家课程起步。

一是从儿童出发。我们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凝练了三句话:2010年,写下了“‘三国’演绎精彩人生――国学修身、国术健体、国艺怡情”,阐述了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以提升学生人生素养为追求的。2014年,在天和梦想舞台的廊柱上写下了“明天更精彩”,师生有了一种期待:下一次的才艺展示更精彩,明天的天和生活更开心,未来的人生更美好。2015年,在学校操场围墙上写下了“下一个球更精彩”,提示师生,精彩就在脚下、就在当下,只要起步就可能邂逅精彩。三句话是我们推进项目建设的心路写照:从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到关注当下的校园生活。

二是从国家课程起步。我们积极探索从国家课程起步,解决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时间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国学”课程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形成了语文学科通文意、音乐学科知吟唱、美术学科画意境、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明事理导行为的教学特色。“国术”课程主要与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整合。武术是我校体育课、校园体育活动、大课间的主要教学和活动内容。“国艺”课程与美术、音乐、书法课程整合,形成了普惠的国艺欣赏微课程和助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国艺”社团课程。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模型日趋完善,我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逐步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师生生活。

2.基于常态的教育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益

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在无形中增加了教育任务,需要优化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提高教育效益,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拓展时空。

以“和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拓展空间。考虑到我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与国家课程整合、重点在课堂内落实这一特点,提升课堂教育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晓庄学院彭小虎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有了“和美课堂”的雏形。我们对“和美课堂”的初步理解是:在“以和为美,以美启智”的课堂教学理念引领下,追寻和谐、愉悦的教学意境,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气场。在教学氛围和谐、知识能力融合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流程的和畅之美,思维广度深度的交融之美,教学相长的和而不同之美。形成了“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预习单提示课堂教学重点、主导学生自学、导入并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科关键素养引领精讲多练,以单项学科素养竞赛推动写字、朗读、习作、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以组块教学的理念归纳整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以小组学习、同伴互助等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现在我校超过50%的教师获得了区级骨干教师以上专业荣誉,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以“和润德育”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我校位于城郊接合部,80%学生是新苏州儿童,其他主要是农村拆迁家庭子弟,大多数学生家庭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我们从提高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开始,强化思想动员,形成了“和润德育”模式:以“春风化雨,雨润万物”的自然现象为启示,坚定而温和地引领学生走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启真善美的人生。建构了“静为常态、阅读成习惯,动则有序、行止高雅”的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公德”为内容的礼仪教育体系、以“小主人、小先生、小导师”为载体的责任培养体系,形成了“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文化陶冶中涵养学生高雅的道德品质”的德育特色。

随着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我校如润物春雨般不留痕迹,无处不在。

三、分层要求,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推进体系

“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看全体师生是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收获于其中。可见,全体师生的参与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示范引路,分层要求、全程考核。

1.教师:示范引路,逐个突破,人人参与

在“三国”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之初,遭遇最大的问题是老师的不作为。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没有能力作为;二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是国家课程之外的任务,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通过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提升其传统文化修养。我们请吴江区太极协会的张会长到校以“太极与养生”为主题开设讲座,当张会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舒缓遒劲的太极招式,生动形象阐述了太极功夫对调理五脏六腑、缓解修复颈椎、腰椎等职业病的功效后,老师跃跃欲试。讲座后,学校承诺凡是报名参加太极修炼的老师,都可以得到一身太极服、一双练功鞋。结果和预想的一样,所有教师都报名参加了太极培训,数年坚持,我校教师人人能打太极拳,人人能辅导学生练习太极拳,学校武术教学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常态发展之路。

我们请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讲授《论语》,陈教授的讲座如火种,燃起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倾慕之情。尤其陈教授中师生、小学教师、大学生、教授的丰富人生经历,更是唤醒了很多教师曾经有过的那份学习激情。学校因势利导,成立了“三国”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以此为平台组织骨干教师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涌现了主攻书法的钱娟英老师、主修国画的王伟老师、爱上民族乐器的吴琴老师以及对《论语》、《三字经》、苏州文化、《笠翁对韵》颇有研究的谈海珍、吴晓雄、王丽琼等一批优秀教师。有了示范者,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如“学成语背《论语》”课程的实施,起步阶段由校本教材的编写组成员谈海珍老师上大课,各班语文老师听课,一年下来就有12位语文老师在谈老师指导下和学生一起系统学习了《论语》,有了一群能讲授《论语》的教师。通过骨干示范,现在我校语文教师大多能胜任《论语》《三字经》《笠翁对韵》等的教学。

2.学生:分层要求,全程考核

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起点要低、速度要慢,考核要勤、奖励要多,教学要有趣、空间要打开。

起点要低,速度要慢。我们主要从量少、易懂、贵在坚持上下功夫。如国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每节艺术课进行3―5分钟的经典国画、书法、民乐欣赏,要求老师结合上课内容以经典艺术作品导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经典诵背,我们坚持背诵内容删减(删减一些生涩难懂的语段、诗词)、故事辅助理解、吟唱助力背诵,每天坚持5分钟,每周设置一课时。由此,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每天背诵的量是小菜一碟,稍微用点心就能完成任务;每天背诵的内容通过故事阐述,也能给自己心灵留下一点温馨的滋养;每天5分钟摇头晃脑的吟诵也挺愉悦身心,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感。经过六年的日积月累,儿童的背诵量也相当可观。

考核要勤、奖励要多。老师每一次微笑的鼓励,都是儿童坚持的动力。我们要求老师每天检查表扬一名学生,组长给每个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贴星,每月班级颁发诵背积分卡,每学期年级组组织抽签背诵活动,期末进行积分卡兑换奖品活动。陈列在学校走廊橱窗内的奖品,每天都在激励学生将背诵进行到底。

第4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广告设计越来越机械化、模式化;而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广告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设计家要突破各种常规,在注意信息传达功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独特风格的发展,用富有创意的设计去打动消费者的心。于是人们发现,将情感融和到设计之中,广告会获得更易打动人心的力量。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每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人们在传统文化中受到最为单纯、最为原始的温暖人性,因此,在广告设计作品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会使人倍感亲切、温馨、信任,从而在心灵上引起共鸣,激发消费者消费的欲望。现代广告设计只有真正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才能实现最佳的广告效果。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中去?其作用又有哪些?这自然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是照搬照抄,还是将传统文化放置一边,不予理睬?笔者认为好的设计应着重于人与人、人与空间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对传统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征:或者把传统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表达设计的理念,体现民族个性,这是对传统文化再创造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合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构图的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些文化又包含了国画、剪纸、建筑、皮影、雕刻等等。而传统文化又与广告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在构图上的融和关键在于广告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审美性。之前我们说过;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国,每个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必然导致我们对“美”的崇拜和追求观念不同与西方国家,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色的广告作品。因此,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性影响着广告设计作品中“美”的体现,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广告设计是属于“瞬间艺术”,人们驻足于前的时间短,视线集中的程度有限,要想在这苛刻的条件下给人留有印象,广告的设计就不能太过于复杂,必须要做到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的设计总是尽可能采取假定的设计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来吸引消费者。所以在广告构图中,要突出重点,就要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是背景。这种设计手法与国画处理构图的手法一致。例如:在国画构图中要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或者“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构图要概括集中,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理念中去,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真正的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广告设计的传播效率与文化艺术意蕴。另外,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和还可以有效增加广告的附加价值,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有的功能性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本身就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起到增强附加价值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构思的作用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我们在跟随西方现代设计潮流的时候,已不满足于纯粹跟随,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并应用传统文化的构思方法来结合现代广告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及自身的文化内涵,把握并创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广告设计作品。广告设计是一种“瞬间艺术”,好的广告作品不仅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在广告设计中要具备精湛的构思。清代一位学者曾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广告设计作品也是如此。它要让人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如:“独具匠心”指的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这也是在广告设计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种构思方法。“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等,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最为常用的构思手段。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内容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传播成功的基础,而现代广告传播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滋养才具备了强劲的精神发散效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广告同样适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怎样在广告设计的内容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一个“意”字开始,广告设计内容上的意字,指的是传统文化所要表达的意蕴,也是意味深长之意。“意”是传统文化在内容设计上的关键,也适合于现代广告设计所提出的吉祥如意的设计理念,更符合中国人在广告设计上的要求。例如: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孝敬咱爸妈,送礼还送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就是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意”的理解。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脑白金”定位成一种礼品,并且是一种能带给人健康的礼品,极力宣传送礼更要送健康的“意”念。这个观念定位恰好顺应了中国的传统,为广大消费者所能接受,从而有效地树立了企业、品牌形象。整个广告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既符合了广告主的要求,又达到了准确的广告定位。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它能完美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理念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中华艺术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推广和弘扬。我们只有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传统文化融和到现代广告设计中,才能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更好地利用它创造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广告设计理念。

第5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以傲人之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拥有让西方人目眩神迷的古建筑、绘画、书法、青铜器、玉器等艺术精品,更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心灵与智慧的哲学、文学、宗教、医学等几大思想、知识体系。他们共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本系同门,又独立成长,繁衍,传承……然而,无论是在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还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确已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中与西相遇,新与旧碰撞,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从而,人们不禁思考与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在当代设计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2010年3月,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的四十年回顾展在法国巴黎美术馆震撼登场。为此,巴黎服装博物馆己歇业近半年而精心准备。展览以大师的从艺生涯为主线展出超过三百套精品之作。我们看到,从七十年代开始,伊夫圣罗兰陆续以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服饰文化为灵感设计了多个系列作品,如中国式,非洲式,摩洛哥式等。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位大师在四十年前带有明显中国风格倾向的作品:上身为类似对襟马褂的黑色上衣,胸前正中有一个红色的圆形装饰,再配上一个很大的盘扣。下身是把裤脚塞进皮靴的宽腿裤。头戴一顶红色的锥形帽(这多少让人联想起电影中的清兵服)。服装的整体造型宽松,简洁,可以看出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服装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使用素材转移的手法创作了这组服装。假设我们不考虑服装的流行因素,在西方人的眼中,这一设计应该是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或者说,圣洛朗的设计正好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猎奇心态。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设计不外乎新人穿旧衣,只让人觉得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国人在早期对中国知之甚浅,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仅凭一鳞半爪的认识来设计中国风格的服装,只求形象,而不问神似。因此,就算是伊夫圣洛朗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只能是仅此而已了。

一、中、西方审美中的对立统一

笔者认为,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除了转移、借用的构思手法外,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各层次各范畴的组成部分,领悟其神髓所在,进而设计出具有真正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中国古代审美追求的极至是超越本体之美,也即“神韵”,“意境”之美。如果只是从某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上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这恰恰与其本意背道而驰。所谓的中国风格,正应该如它几千年来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论一样,作为一种精神溶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对立统一是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更是古今中外哲学、美学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明确地提出“有对”之说,认为矛盾是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易传》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孑吁也曾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如美丑,难易,长短,有无,刚柔,动静,巧拙等对立范畴。他们认为,“有对”之所以能使事物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转化与发展,就是因为对立面的性质相反,是相反势力的“相推”、“相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事物变化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两种对立力量内部的相推相摩。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尤其讲究运用对比手法,如构图的疏与密,线条的刚与柔,形态的虚与实,墨色的浓与淡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对立因素在同一空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对比。他们严格区分物我之间及物与物之间的界限,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由“斗争”而获得的美体现在艺术上,我们看到,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的发泄,一种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迷狂。这种蕴藏在作品深处的情绪,往往能给人以视觉上紧张的动感,如欧洲传统女装,人们通过各种整形手段来塑造出丰满的胸脯,纤细的腰肢和肥硕的臀部。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起伏强烈的体形轮廓和几近失调的身体比例是一种最为生动的“美”,以至于很少有人去考虑“和谐”的问题了(图1)。又如当代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JOHNGALLIANO和 JEANPAULGAULTIER等,我们从他们的充斥着各种异质元素和造型手法的作品中,总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洋溢的张力。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动感”,无非是服装上性质相反的各种元素在势力上形成均势,相互争斗不休的结果罢了(图2)。

二、服装设计的“中庸”之道

在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中,对比往往是运用不同的元素或加强同一元素的差异方面来体现对比的效果。可以说,任何的视觉效果中都包含有“对比”,如服装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对比、色彩对比等。然而这些对比并不是为了对比本身而存在,它应该是为着走向最后的和谐。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一致,避免各种对立关系的矛盾与冲突。魏晋时有人说:“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是把“中和”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建筑更是讲究中和之美,例如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就鲜明地体现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建构思想。

后人对孔子的“中庸”之说有种种的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的解释是:“中庸就是用中,意即掌握住事物对立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运用正确之点。那么这个“正确之点”在那里呢?事实上,衡量事物是否“中”并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而是应该怎样做“适宜”就怎样做。如古人就认为符合如义、礼、仁、善、贤等标准就是行事的“中”了。同时,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一直在不停地交替和变换之中,对象自身也在变,种种“两端”之间的“中”也必因之而变。这也告诉我们,必须要在一切的运动变化中对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去考虑、抉择。这证明,所谓“中庸”之道并没有为我们宣扬一成不变的,僵腐不变的教条。相反,它教会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并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设计“中国风格”的现代服装,我们可以首先找出对立的两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它可以是文学、绘画、服装、建筑甚至是道教、武术、围棋等等,择一而用。另一是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立体裁剪服装,如合体内衣、西装西裤或衬衣等。然后主观地加以判断应把侧重点放在哪里: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来充分表现主体呢?还是在西式服装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画龙点睛呢,当然也可以两者势均力敌,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动感。这就要看立题的要求和设计者的意图了。最后,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动态,服饰流行趋势等综合资讯,使作品溶入更多的时代气息,体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服装设计的“和谐”之意

“和”,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混合”与“和谐”之意。“混合”即各种不同的元素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里,互相渗合。就好象音乐有高、中、低音之分,一个交响乐团里有各种不同音响效果的乐器,可是他们在集体中各司其职,又互相协应,组成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一首只有低音的乐曲是不成其为乐曲的,同样,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也不可能只有弹奏主音的钢琴。

我们还看到(或听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常常是由诸艺术要素围绕着某个要素而进行着交流、转化和融合,而最终达到的,就如在服装中常同时使用几种面料,而以一种面料为主,其余面料为辅常常是获得统一美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连满汉全席也有主、配菜之分呢。可见,“和谐”事实上是同一系统内对立因素间的一种静态关系。要使对立的双方取得和谐一致,只能让其中一方占主导地位,另一方为辅。所谓“一阴一阳,一柔一刚”,总之,异质的事物相依相存,有主有次,才能最终趋于“和谐”。在西方人那里,对立的两端最后是不可能停止斗争的,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动感;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对立因素之间可以互相调节、转化,并以“和谐”这种静态为最美,从而进一步达到人与事物的“和”,即人与人之间以某一艺术形式为载体进行的情感交流。

把“中庸”与“和”的美学观点联结起来,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依据一一中和之美。如果说“中”是把握事物间的正确之点的方法论,那么“和”就是促使对立事物间动态关系转入和谐的准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关于现代“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方法的例子,以“中”的方法论为指引,我们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把设计重心放在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之间的任意一点上。而“和”则要求我们应密切注意各种对立要素之间互相联结交流、转化生成的运动过程,使他们主次分明,相依相存,达至静态的和谐美。因此,设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现代服装,就要抓住“现代服装”这一目的性,把设计的“正确之点”侧重在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服饰上,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作点睛之笔,再结合现今服饰的流行趋势,使古与今,中与西的种种概念与元素相互碰撞与交融,共奏一首有序、和谐的乐章。

第6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 传统道德文化 基础教育 教育方法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国民生活中的发展。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6两会期间,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说道:“应分学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现在就开始着手。”作为一位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它。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有重要作用的。如今不少学生在自身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不利于他们长期持续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块巨大的宝藏,可以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巩固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在将这一巨大的宝藏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的时候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主要用于教师实施教学时,对于本身没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课本,要用积极诱导的方式使学生感兴趣。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欲望。在传授有关道德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或者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这种故事或问题必须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够很容易被儿童体认,这样会使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然后通过努力将其同化或顺应,让他的认知结构重新达到平衡。这样激发其动机以产生学习行为,最终习得道德知识。这一过程中要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老师要更加贴近其生活,提出各种问题和故事,使其内心产生矛盾冲突。这样有利于儿童道德阶段的向前发展和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2.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古国――中国。由于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教授时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要按照它应有的次序交给学生,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

循序渐进是由孔子提出,经其弟子孟子继承发展,之后又被朱熹纳入朱子读书法中的。孟轲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消退也快。他通过“揠苗助长”的寓言告诫人们:必须懂得教学是自然有序的过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揠苗”的方式助长,否则“非徒无益,而有害之”。

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要求教授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夸美纽斯要求学校“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3.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加重要。即学以致用,学习如果不能应用,那么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学习道德更应该是这样的,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就要体现于生活实践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不是抽象的学问,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把它付诸实践的一门学问。其目的在于促使传统文化对社会、个体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还要结合行动,将其内容运用于实践是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以行为为最终目的,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追求的是对学习者从外到内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这四者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教学。要注意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的时候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尽可能营造真诚和谐的环境,充分利用儿童原有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自己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感知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并注意引导儿童把已获取的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间接经验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最终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质本青莲.让传统文化成素质教育必修课[OL].国学教育网,2015.

第7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设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1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同步推进文化发展,社会的发展以文化作为支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设计并形成了本国设计文化,德国以“严谨”、“科学”的设计文化延续到今日;强调“人情味”、“手工艺”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众所周知;而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也打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日本擅于吸收与借鉴,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与设计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表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提,但在大众视线中的频率过低,年轻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种种现状都迫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则需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2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极具底蕴的传统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例如儒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布局上的规划,对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影响深远。传统水墨画对当代的设计影响更为深远,传统水墨中的笔触、虚实的关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借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力量。中国文字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字形与结构的组合在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也是本土化设计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十分重要,同时设计师也要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的创作精力,才能让中国设计更好的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3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教育入手,现今许多高校也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互结合,得到了一定的反响且效果良好。高校艺术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许多高校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在教学时通过让仅学生进行图案的移植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缺少创新性的引导,设计稍显枯燥。现今,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在应用范畴和传播媒介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更注重信息的有效沟通。中国的设计过于普遍,表现手法较为单一,不具有个性化特征,识别性低。设计按照西方审美进行设计,在设计手法上不如西方设计成熟,无疑暴露自身缺点。

4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4.1进行传统文化理论教育

拼凑的符号代表不了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设计,更代表不了中国如此灿烂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完整艺术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强调艺术教育的合理性、多样性,将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授课时的要正确分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设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

4.2丰富教学形式

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表现,也是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必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喜爱传统文化。基于喜爱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性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创建设计工作坊,在进行设计引导前,在工作坊中学习传统技艺,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除了教师授课以外,也可将技艺传承人请到课程中,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将实践引入到专业课程中,将民间技艺人请到课堂对学生进行更专业且更详实的讲解并演示壮锦编织,丰富的多样化课堂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力。

4.3注重设计创新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式教育下,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将传统进行创新,让大众熟知并喜爱。我们看到精美的传统图腾,经过创新、生化变成了简约的几何图案例如,广西的壮锦图案经过设计变成了简约几何图形应用在南宁地铁场所设计中。将传统纹样进行设计、生活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大众,在传统文化的之上的设计也逐渐成了当代的趋势之一。要关注当地的传统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利用地方资源将本地资源最优化,将当地民风民俗融入到设计中,进行地域化的艺术教育,提倡学生在当地参与实地的调查。在调研过程中引导学生讲创意思维转换为设计实践,并最终以成果进行展现。为此,可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对传统艺术的而爱,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8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 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历史漫长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是可以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汇聚成果的总和,与此同时对社会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景观设计领域,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另外,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更加能够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对自身环境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主要产生与情感、生理、文化等方面,因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发挥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作用是现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1 传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对于景观设计工作而言,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可以展现我国的民族美,也同时能够彰显地方特色。

(1)融入传统文化,可有利于形成本土审美观。在我国,传统的造园设计便同西方世界存在区别,其中最显著的方面就是我国的设计可以将人文、自然、对万物的看法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在古代,为抒发自身的感情,文人墨客经常将情感寄情于山水中表现出来,或作诗或作画。而景观设计中也利用师法自然这一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通常借助借景和造景等方法进行表现,主要形式是台基以及木构架为主。在不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可以形成特有的审美观,在景观设计领域具有重要作用。(2)让传统文化得到统一。对于传统文化的归一性而言,不仅需要人们有文化认同感,进而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价值,并且在设计领域继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同意识,其中的代表作即是吴良镛的“菊儿胡同改建”并且因此得到了世界建筑领域的认可。这类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现代景观建筑的实用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2 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 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之前的几年,国内的设计行业非常流行草坪和广场形式设计的潮流,这种设计风潮都是盲目跟从外国的设计理念,并不符合我国的建筑需求,这种抄袭的景观设计会因为民族习惯和气候差异等因素造成建成景观的实用性降低,导致这些广场和草坪最终只能成为“城市化妆运动”中牺牲品,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最后,这一景观设计理念便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现在的设计人员虽然将传统文化应该用在设计之中,但是这种融合是生搬硬套的融合,是无法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那种牵强附会的园林设计以及建筑物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有相关学者指出,景观设计需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应用不需要人们刻意的去传承,更不需要做一些所谓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其发展。若是设计无法与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这一设计作品便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也就无法做出符合时代变迁的创新。若是做好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甚至能够起到引导时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将其融合到景观设计中?这些问题都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优质的景观设计所能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而是能在环境中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韵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若是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单做设计,其美感是不完整的,在建筑之中,景观和建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交相呼应。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与设计想融合,是景观设计的精髓,是能够将建筑、环境、人群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

2.2 传统文化应用在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已基本上呈现西化趋势,如今的建筑物更是不能和传统的中国风建筑相比较,无论是在使用材料或者设计需求均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已经看不到继承的影子了。为了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从多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形式美。对于中国的景观设计而言,应用形式美的设计手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简单的说即是将语言和符号融入景观设计中。形式美主要是利用点、线等的连接形成面,在连成面的过程中将结构的美感勾勒出来,并通过形式的再模仿和创造过程将组成面的小品展现在景观设计理念中。(2)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情感,将创造者的思想传达给大众。无论是在创作诗歌、写作书画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在景观设计中更是如此,景观设计中的意境是设计者从自然、社会中体会到的感悟,并将这些感悟与景观设计结合,把设计者自身的感情寄托在景观中,让景观不仅能够为现代人们服务,还能够让人们从场所中能与设计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达到以人为本的创作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是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若要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则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达到“艺术再生”的目的,即在景观设计中,尊重传统文化的存在,并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再创造”,使景观设计中既存在开放性、独特性又存在民族性,让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为景观设计服务,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以景观设计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能够推动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骥林.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良影响及其对策[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5(6):27-28.

[2]王焕志.试析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房地产导刊,2015(23):279-279.

第9篇: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室内设计 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喻意丰富,意境深远,影响着历代的室内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磨合的过程中,人们深刻体会到了现代文明对人们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人们开始追求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这种思想表现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就是讲究“适宜”,恰到好处。

佛家思想——“禅”。禅宗提倡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少能胜多。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深受消费者喜爱。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道家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它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的。道家思想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丰富了室内的空间内涵;其次就是空间意境的营造。通过用色、材质及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在相互争鸣、相互融合中不断地繁荣和发展。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儒、佛、道三家思想渗透在室内每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虽然儒、道、佛的文化传统特点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有一致之处。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的是“借景”,利用虚实的围合,强化空间流动感、通透感。现在人们的私人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在室内设计中力求将外界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室内,来满足自己亲近自然的愿望。这自然就用到了“借景”的手法。如贝聿铭大师在北京香山饭店大厅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将室外自然景观引入室内。

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傢具饰品选用及陈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不是单纯的符号堆叠,而在于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在室内通过限量的家具和陈设品的布置来向受众传达一种思想。如在室内陈设一些造型设计简约现代的“禅意” 家具,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禅意”美,留给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无声胜有声。

2、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使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使设计的空间更加广阔。然而却有些设计师或者受众盲目追求新材料、新技术,而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意义,这造成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畸形发展。明清时期,“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标准。“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也就是说室内设计要繁简有度、雕琢有度,把新材料、新技术发挥得恰到好处,因材适用才可。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的个性发展,诸多客户希望在室内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凸显个性的现代室内设计往往只注重了形式美而缺少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通常缺乏生命力,存活的时间较短。只有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既彰显个性,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融合。现代室内设计无论运用什么风格,都在讲究一个“简约”,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即使是现代中式的设计风格也在讲求简洁,将传统的中式符号进行提炼、简化,去除繁杂的图案,以简洁的外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只片面注意室内的艺术效果,设计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室内设计师需要着眼于整体环境和功能,充分理解并利用建筑的风格特征与构造,认真研究空间环境的功能布局,把功能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使形式和功能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保持设计的完整和风格的统一。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结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注重细节才能突出效果,在室内设计的细节装饰方面,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传统文化,使室内装饰风格具有现代感;以中式家具及陈设品来装点现代室内空间,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中国元素,才能让现代中式风格的空间散发出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野》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