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大概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第1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问题;课堂教学;创新

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以应试为目的

知识的作用在于扩大或者加深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的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没有坚持新理念的新应用,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

(二)脱离实际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根本没有做到与新理念相连,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点分析能力。

(三)标准答案心态

历史是一个极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但是传统历史教学设定了一套价值观,把所有的历史事件纳入一个单一的解释体系。这样,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也被抹杀,课堂上没有参与感。接受标准答案的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对世界的理解会变得僵化;不接受答案的人,要么没有自己的看法,要么有自己的意见却找不到生长和讨论的空间,使得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四)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墨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呆板单一,课堂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思想和生存技能的人。具体到历史学习,在于扩大学生的眼界,通过接触各种曾经发生的事件加深他们对人情事理的了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新思路、新发展,做到以创新为基准,从而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法紧跟新课程理念的新思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情境模式。可以带学生去一些历史遗迹游览,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把握一些历史细节,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二、问题模式。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做开放性的思考。可以结合情境模式,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把学生设定成某个历史角色,让他想象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决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主动的探究,实现能力的扩展。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加深交流,坚持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心态而发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这一点对历史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历史教师也要坚持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新内容,能够抓住教材的重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另外,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个学科的内容都会涉及到。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交叉关联的地方,做相关的引申,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他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到某朝代疆域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展示世界地图,做更加细致的讲解;讲到古代的乐器,可以结合音乐和社会知识,了解古人的音乐水平和礼仪风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坚持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作用。

(四)师生关系的创新

想要保证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作用,就要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绝对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老师讲授,学生吸收,老师管理,学生服从,这种关系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厌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把学生当朋友,给以理解和信任。有了理解和信任,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疑惑表现出来。二、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求知者,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就事论事地和他们讨论问题,不以权威压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敢于自己去解决问题。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长处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把握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才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雷建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09,(33):57-13

[2]付俊.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六字方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5):124-37

第2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初中新一轮课改已十年,但大部分教师对开展活动课的认识依然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现状

1.开设情况不容乐观。现实情况是,由于中考压力和师资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对活动课教学不重视,尤其是农村校。以龙岩市为例:据调查,30%左右的教师基本不开设活动课;50%多的教师会择内容依课时开,大概七八年级每学期开一至两节;只有不到20%的教师开展比较正常,但都不包括九年级。因为九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学业负担重,根本无暇顾及历史这个纯等级科目。

2.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薄弱。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本身是应试教育的速成品,再加上常年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会考什么、怎么考”十分在行,但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对如何整合主题活动课与历史知识教学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直接导致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与创造性。《课程标准》中“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的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就显得非常困难。

3.学生对活动课缺乏热情。有些教师在活动课实施过程中,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主阵地,学生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有序的“探究”。而当学生不知该如何来准备活动课时,教师的指导又不到位,经常让学生感到“一上活动课,就不知所措!”这就导致学生对活动课缺乏热情,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所有初中历史教师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对策

(一)不断开发课程资源,让初中历史活动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接近

1.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深挖初中历史活动课内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它体现的很多是家乡历史文化,这就为深挖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捷径。

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我们利用永定地处中央苏区,是老革命根据地和客家聚居地的有利条件,摆脱了课程的刻意安排,引导学生从本校开发的有关本地的革命史和客家文化史等内容来设计本课教学。这一做法达到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与分析整理资料能力的双重目的。

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扩展初中历史活动课外延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整合主题实践活动与历史活动课教学就成了推动历史活动课深入开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永定二中历史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远足”来推动活动课的开展,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七年级学生徒步12公里到永定一个知青农场——西溪农场,教师们就根据课程安排,让学生去寻找农场与知青的历史;八年级学生到革命老区金砂,教师们带着学生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进文物古迹、走近革命人物……;九年级学生到永定土楼群中的南溪土楼群和洪坑土楼群,教师们带领着学生走进客家人的开创历史中,认识客家人的勤劳与勇敢、聪明与智慧。回到学校后,通过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故事演讲或做活动展板等,达到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这就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依靠中考命题,充分发挥命题对教师授课的导向作用

“中考是指挥棒!”只要有中考,人们在教学中的视线就不会离开这根指挥棒。因此,我们要真正达到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2012年龙岩市初中历史中考命题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第五大题综合题(一),是根据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来进行命题的。省市县普教室的教研员和一些资深教师对这一命题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触动了老师们的神经,在改卷场上,就有不少教师在探讨如何才能把活动课上得更精彩、更有效,使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改变教与学的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1.提供公共资源,解决农村学校活动课难开展的问题

在龙岩市,农村校占了多数,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教师方面,农村学校历史专业老师不足,有些边远山区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教师;学生方面,不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就是住校,这使得学生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很有限,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活动课的参与程度,削弱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怎样才能保证活动课的正常开展,是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组织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并将其整理成册提供给上课老师,有条件的还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校园网共享。

在上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四“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时,由于学生马上就要参加地理、生物的中考,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而大部分历史老师在下载及整合音乐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我们请教了音乐老师和计算机老师,合力制作出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将教学设计及相应的补充资料装订成册。我们把它上传到教育局域网,受到了县里其他学校老师的赞扬,他们说:从此能省心省力地上好这堂课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活动课,开拓的是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主动的、开放的和发现式的学习方式。

第3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9-02

新课改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以提问方式主动向教师索取知识,不再是教师强行向学生脑子里灌输知识。这样一来,不仅知识传播更顺畅、明确,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时间是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记,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学生常常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状态,等待教师强行“喂”知识,更有甚者,越“喂”越不想“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感到厌倦,以一副课堂与“我”无关的姿态来上课,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对人的发展功能就达不到了。

2. 教师教学内容单一

长期讲课也会使教师的思维陷入硬性模式,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把课本内容说一遍就马马虎虎地结束了一堂课。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没有形成发散思维和逻辑推导能力,这无疑是教师的一大失误。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角色,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面思考,帮助学生6多方面了解历史、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整个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教师在课堂设置好教学任务的情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提问的方式向教师展示自己不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和交流,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不再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玩的局面,而是二者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让学生明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是课堂的关键,运用问题式教学,学生提出历史问题和相关疑惑,教师和学生,或是同学之间对此问题进行相互交流,通过分析、举证、查阅文献、共同解决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问题性

问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些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就是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整堂课的主线,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合理方式解决问题。

2. 交流性

提出问题之后的下一步就是交流,师生、生生之间依据自身知识体系相互交流,深入开展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知识之间的相互碰撞更容易使问题的解决出现新的进展,从而交流出成果,交流出结论。

3. 开放性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或教师所设立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主观、不唯一的,这也合乎了历史的多面性。比如,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枭雄,有人认为他是小人,这种多方面的认识使得历史充满了迷幻色彩,所以,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是非常符合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不再使学生拘泥于教师言传身教的死圈子里,而是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之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

4. 过程性

问题式教学的模式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它主要是先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缺少任何一环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重视过程,按程序来开展此教学模式才能使问题式教学方法得到良好的运用。

三、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在创新精神和自主性方面稍有欠缺,同做一件事,可能我们循规蹈矩,他们却通过创新而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就应抛弃传统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历史不是靠死记的,只有深入到那个情境里,方能领会整个历史事件的缘由和来龙去脉。问题式教学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经提问、分析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 创造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根据课本提出问题不免有些枯燥,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为学生设置本堂历史课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感同身受,有利于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掌握事件的发展方向。关于情境的设置,应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多媒体放映相关视频资料、诗歌、图片,口述历史背景等。事实证明,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迈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2. 提出问题

情境铺垫好之后,就到了提出问题的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性,以开阔学生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此外,教师还应该带学生入情境,多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不要有顾虑。

3. 分析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首先应依靠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在问题式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独立思考问题,还应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积极和老师沟通,相互完善对方知识,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多视角、全方位,每个人的看法都不能忽略,要尽量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以符合事物的多面性。

4. 解决问题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后,每个人心中大概都对问题有了答案,通过合适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形成了问题的结论。结论总是可以不断完善的,所以教师可对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敢于怀疑,不断补充的意识,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识奠定基础。

5.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设置情境一定要到位,从此情境中,要让学生轻松地发现问题,要有暗示,并进行合理引导。

(2)学生共同讨论问题时,教师应在一旁观察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去,鼓励大胆猜想,合理假设,不可限制学生,必要时可点拨问题的关键点,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发掘问题本质。

(3)在学生解决完问题之后,不管讨论出的答案如何离谱,都不能一概否定。此时,首先肯定他们的成果和努力,然后引导学生审视历史,进行重新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有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历史记忆深刻,全方位地了解历史,其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如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协作能力等。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跳出了“教师教,学生背”的硬性模式,剔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2,(66).

[2] 亓晓霞.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设疑、质疑、释疑[J].中国教师,2010,(12).

[3] 王克盛.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第4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31-02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历史课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历史发展变革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上课期间没有太好的积极性和学习性,从而造成成绩下降。所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历史课堂的气氛问题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重要起来。我们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和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分析,得出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

1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非常简单,并且有着很好的效果,具体大概有以下几点:

1.1历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养成,学习的态度也不是特别的积极,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好学文科,但是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阶段是人生的最高峰,所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引用历史故事来赋予到课堂内容上,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1.2符合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故事,除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富含各种特性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除了要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引入适当的历史故事来对其他的知识进行传授,从而使课堂授课更加生动,并且更加通俗易懂。

1.3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

作为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历史课中能够将古代典型人物的历史事迹加以讲解可以从客观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这样除了能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能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历史故事应用的方法

2.1课堂小故事教学化解难点

例如,在对"半殖民半封建"这一概念进行讲解中,如果单纯的从概念入手,那么学生在理解上就会更加的抽象,这样在课堂上能够真正了解的学生就比较少,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堂授课中加入一些能够表现出当时社会情况的故事和史实,比如加入当时的公租界等相关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解,这样这种课堂难点就不算难点了。

2.2在课堂中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结尾

在课堂授课中,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或者相关的信息进行结尾,这样既能深刻的提升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点,还能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使其能够自发的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这样学生在对于一些自己在课堂中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可也伴随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自己进行理解。比如在对于商鞅变法的讲解中,本身这一举措可以对秦国的国力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商鞅变法的最后商鞅却被秦王施以极刑,所以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形,可以在讲解之余将商鞅被秦王的士兵追杀时,逃入到客栈之中,但是客栈掌柜却因商鞅颁布的法令而没有接纳他。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就算商鞅死了,他的法令还是执行了下去,没有废除。

2.3通过历史故事开始授课

一节课教学能否让学生学到知识,在课堂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课堂的开始就要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在课堂内容上。例如在对于《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节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故事加以讲解,从而使学生们在刚开始就被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情节引入到课堂中去,再通过秦朝的发展将"伐无道"的前因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学生。并且通过引入悬念,让学生产生"诛暴秦"的疑问,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的进行学习,从而完成课堂教学。

2.4选择故事的条件

如果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历史故事相结合的办法可以有效实现。但是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非但不能有提升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走神的情况。所以在故事选择上基本要参考以下这几个条件:

1. 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指故事的真实性,这是历史授课中对于历史故事引用的首要条件,因为如果自行进行杜撰,那么可能当时的效果比较好,但是课后学生了解了真像后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所以为了杜绝此类问题发生,必须保证所选择的故事的真实性。

2. 趣味性。趣味性是指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要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进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且在对于故事的讲解时要生动有趣,不能单调乏味,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劲头。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中,无论是在课堂的任何一处,都可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率的目的,并且在现代的中学教育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使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杨红琴 . 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 J ] . 林区教学,2011(06).

第5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1.知识体系的衔接困难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中间缺乏过渡阶段,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就是教师划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多采用机械记忆法,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便于记忆。同时,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这些都要加强记忆,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而且会非常深刻。

3.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观念,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总结

第6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

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课堂提问的设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如果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要善于挖掘课堂提问的导向功能

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价值功能

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第二个框题《新航路的开辟》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开辟新航路”中的新航路指的是从哪到哪的新航路?既然是“新航路”,那么在此之前一定有旧路线,请大家根据《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旧路线的大概情况。(2)既然在欧亚之间存在旧路线,为什么西欧人要另辟新路?(3)新航路不同于旧路线的地方在于它基本上是海路,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于远洋航行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就意味着开辟新航路充满了风险和危机。既然如此,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还要以身涉险?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有哪些?(4)哥伦布的航行方向说明了什么?(5)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是什么?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什么?(6)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人们开始真正的了解了什么是世界历史,那么根据我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请大家分析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这节课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不是我背下来什么,而是我懂得了什么。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及收获最大化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

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

第7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一提起“历史”这个词就会使人立刻想到布满灰尘的故纸堆。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才体会到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在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英雄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诗篇,有无数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世界的命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幅幅真实的画面,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加深对真实历史的感受呢?我想情境教学的使用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所以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就不会感到历史学习是一种负担。例如,我讲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时,就用了一个小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次我无意间在酒瓶里收集到一个小饰品就是司母戊鼎的模型,于是在这一节课中我就使用了这个模型,学生们通过近距离观察,感受到青铜文明的发达。同时这节课我提前让学生做了准备,用橡皮泥展开想像自制青铜器。通过这节课使初上中学的学生们对历史这一科目有了一定的兴趣,打消了一些畏难情绪。

二、使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得到升华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要求是三维的,既要注意知识传授,又要注意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那么,通过情境教学法就能很好地把三者结合起来,特别是新课标中强调的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为有时作为教师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只能理性地接受知识,了解个大概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当时真实地情况,去感受历史。

适当地使用情境教学法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使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书中只是大概介绍了的背景、经过、意义。课标要求体会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如果按课本讲这种精神的体会,只能是表面的。于是我讲了一个中具体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细细品味,什么是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途中七根火柴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们。使学生们的情感在具体的情境事件中得到升华,体会更加深刻。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情境教学设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如何设置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服务的。例如,我们经常设置情境的一种方法就是排演历史剧。这就非常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表演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设置和使情境教学发挥作用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情境教学的设置和使用要注意实效性

我们要了解教学中情境的存在是为了教学而服务,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记得观摩一次大型的教学比赛,一位参赛老师在讲解《》这节课时,利用了《甲午风云》这部影片的镜头,本来这是好事,能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这节课的内容,但老师却长时间的播放影片冲淡了教学的作用,不仅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历史课上成了电影课。真正好的情境设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我在讲《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用了兵马俑模型,一个小小的道具就把大家引到了几千年前的时代,如身临其境,很自然的过渡到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得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情境延续,引人入胜。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使情境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是以这课为例,讲到楚汉之争,结局项羽失败,假如你是项羽你在当时会怎样做?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这样不仅设置了历史情境,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所以情境教学不一定用道具,也可以是营造的氛围,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设置注意多样性

现代中学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也如此。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把声音、画面等方面完美结合。例如,在讲《三国鼎立》这课时,我在课前和课后分别使用《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曲目,一下子把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倍增。是情境设置的恰如其分,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除了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发动学生排演历史短剧,自己亲手编写、排练,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举两得。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如何利用呢?历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学生很感兴趣。几位同学分别试演了刘帮、项羽、项庄等角色,准备了充分的道具,表演活灵活现,赢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加深了学习的印象。这样的方式生动易于接受,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不仅仅是成绩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锻炼了能力。

(三)情境教学的设置注意延展性

刚写出这个词的时候我也考虑很久,如何通过这个词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呢?所谓的延展性我想应该就是延续性。历史不应该是断裂、片段的,它应该是完整的,所以情境教学既然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把情境延伸到课堂以外,例如《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就可以作为一种情境的延伸,让学生自己课下查找资料,更丰富他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加深对学习历史的认识。

(四)情境教学设置注意真实性

情境设置虽然是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假定和设想,但不能脱离真实的历史背景。它的设置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而不是随意夸张和渲染。所以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把握住这个原则,才能更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学习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更好的发挥他的作用,还需要继续研究、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日趋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加强对情境教学的使用。

第8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历史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历史内涵是指反映历史概念的定性,反映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含义,内涵是一个历史概念区分于另一概念的根本依据。而历史概念的的外延是指对历史概念量的规定,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包含的范围或者过程。因此,历史概念的定义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人的思维,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

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历史概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在学生方面,由于许多学生初中历史的基础不牢,对一些历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大部分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只是大概的知道有这个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缺乏准确性,加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概念非常的繁杂,影响历史的概念教学的效果;第二,在教科书方面,教科书上的概念太过浅显,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解释不到位,而且教科书的概念都比较零散,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思路,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历史概念体系。第三,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对历史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讲解不到位,自身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把握欠佳,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

1.先给概念后用实例印证的策略

实例印证概念法多用在概念的同化方面,是指先给一个历史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用各种实例来充实和解释概念的方法。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历史概念教学的目的。首先对历史概念进行“解剖”,也就是说明历史概念的内涵,分析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对涉及到的历史内容进行深入的说明,这样来丰富历史定义的外延,再用历史事件的外延转化为定义内涵的印证。把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分析和讲解,最终是学生深刻的把握历史概念。

比如在分封制的教学时,对分封制下定义。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等分派各地,建立封国,以拱卫王室。因为周公认为亲族、功臣等是自己值得信任的人,能够帮助周朝统治和管理地方。在给出了分封制的概念之后,与学生通过教学来找出实例来印证概念。

我:“根据地图,姬姓的封国有几个?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有四个封国是姬姓,说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姬姓的亲族。”

我:“除了姬姓封国,还有其他的封国吗?”

学生:“还有一些功臣、贵族等的封国。”

我:“周公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呢?”

学生:“因为周天子信任他们,让他们为自己管理国家的部分,然后让他们为自己打仗、交钱等,他们要听周天子的话。”

我:“是的,就是这样的。总结起来就是说受封者要在政治上服从命令、定期朝见;在经济方面要定期上交贡献,在军事上要保卫周王室,为周王室打仗。”

这样,先给出一个历史定义,让学生通过探讨找出实例来印证定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

2.先给实例后总结概念的策略

先给实例后总结概念的方法更加的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体地说就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历史概念的各自实例,这些实例一般都是概念的外延的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历史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概念的方法。

比如进行宗法制的教学过程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我:“在周天子去世之后,由谁来继承王位呢?”

学生:“让老大继承,让老二继承,让品德最好的继承,让最小的儿子继承,让女儿继承……”

我:“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啊,但王室的继承要有连续性,避免在继承时发生矛盾,怎么样做呢?”

学生:“固定一个比较特殊的位子,比如嫡长子,然后让嫡长子继承。”

这样通过实例来引出宗法制的概念,进行宗法制历史概念的教学。

3.分析对比法的策略

任何历史概念都存在与一定的时空当中,和其他的历史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在进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联系来进行概念的教学。通过对一些概念的对比分析、综合运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总结出同类概念的异同,这样使得历史概念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体系,加深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比如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把“宰相”和“丞相”两个概念弄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丞相是秦朝的一种官员名称,是三公之一。丞相是指一个正式的政府的机构的行政长官,对于这个行政长官就直接称其为“丞相”。而“宰相”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或者是政府机构。在唐朝中央的正式机构只有三个,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宰相”不是三者之一,而是这三者的行政长官都被称为“宰相”。也就是说,不能直接把某个官员称之为“某宰相”,而“丞相”可以。学生把这两者弄混的原因就是两者都是中央的高级官员,权力地位都差不多,而且都有“相”字。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就能彻底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对两个历史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9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结尾 讲述 提问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关系密切。人们常说,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的技艺,才能“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几方面:

一、导入宜引趣启思、激感,忌平淡乏味、形式单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的开讲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抓住,那么就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在21世纪的英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国家元首是女皇,去王宫的官员们必须走下汽车,坐上17世纪的马车,换上17世纪的官服才能进入王宫内,宫内所有的布局装饰卫兵穿着都是17世纪的。那么为什么在21世纪的英国要保持这种17世纪的风格习俗呢?17世纪的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人们至今念念不忘呢?”以此引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悬念导入抓住了学生疑虑、困惑、矛盾的契机,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能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儿童认知内驱力的产生,需要学习情境的新颖,学习内容的新奇,学习语言的生动有趣。如果开课就讲“同学们,今天我们上新课《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请翻开课本某某页。”试想,学生的思绪能跟着我们走吗?

导入的设计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资源而异,因班级而异,因势利导,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应用讲故事、猜谜语、幻灯片、诗文、时事、演讲、经验、联想,等等。

二、结尾宜抓住重点、承上启下,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兵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也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精心设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结束语,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进一步去探求知识的真谛。否则仅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环环相扣的中间,缺少耐人寻味的结尾而草草收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结尾可以回应开头,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可以这样结尾:“21世纪的今天,英国仍然存在古老的情景,是1640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它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至今,它是一个保守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自然妥帖,有始有终,化导入的问号为完美的句号。结尾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又暗示新课内容的问题,以激发求知欲。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结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的新秩序,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和平,但这种和平稳固吗?为什么?这一体系维持了多久?是怎样打破的?”这样的结尾比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效果好得多。当然,结尾也可以通过归纳串线式用一定的线索把新课的结构和内容联系起来并加以概括,或者明确重点难点,总之,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选择。

三、讲述宜条理分明、夹叙夹议,忌杂乱无章、干瘪枯燥

从2500年前孔子创办“私学”起,教书就被称为“舌耕”,直至今天,教师的“讲”在课堂上还是发挥主导作用。历史课堂离不开讲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结构必须讲清;谈古论今,融知识、情感、哲理于一炉,必须讲透;释疑解难、点拨升华,必须讲到位。

中学历史教材向学生展示了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过程中必有其特征和线索。讲述过程必须抓住历史线索,特别是一节课的主导线索,利用线索逐步展开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区别历史特征。例如,讲《三国鼎立》就必须抓住“三国鼎立的形成”这条主线,讲清楚几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发生,赤壁之战又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如果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孤立地分开来讲,学生必定听完之后一知半解,不利于他们对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也不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另外,讲述历史过程宜夹叙夹议,即史论结合、寓论于史。历史过程是有血有肉的,教师要增加一些感性的历史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评论,才能以事怡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易中天的《品三国》、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会受到热捧,大概跟他们的那种叙议结合的风格有关,这应该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地方。

四、提问宜启发思维、照顾全面,忌空洞肤浅、面向少数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它是联系主导和主体的纽带。然而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却常常把“启发式”理解成直白的“问答式”,结果一些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却根本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位教师在讲《的爆发》时,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组问题:“同学们,最想发动战争的是谁?”“。”学生齐声回答。“那么谁来充当的帮凶呢?”“美国。”学生更响亮地回答,“要发动战争明说不就得了,干嘛还要欺骗人民呢?”“时机不成熟,内战的准备还没有完成。”事实上,教师所抛出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毫无价值的、学生根本无需动脑思考的问题。诸如此类的“低级”问题如果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

课堂提问应当是有层次的、持续不断的,足以让学生不断地借助问题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例如,在学习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

提问在内容上要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并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题时不能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难度大、灵活性强的则问优秀学生。

五、讨论宜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忌放任自流、越俎代庖

讨论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的就是教学重在启发诱导。

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的学生基础差,讨论不起来”,所以干脆就不组织讨论了,或者是要么放不了手,要么放任自流,课堂讨论呈现低效状态。其实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引导。从讨论题的提出,到资料的寻找和方法的辅导,都需要教师提供帮助,讨论过程的因势利导更是提高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与点评,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使讨论更加深化。例如,学生对拿破仑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对外战争上,为了辩证地看待战争的性质,教师可以适时指出:“刚才几位同学都指出了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那么在1799年拿破仑为什么要进行对外战争?怎样看待那个时期的战争?”也可以指出“同学们围绕战争评价了拿破仑,那么在督政府内外交困形式下上台的拿破仑,难道仅仅进行了对外战争?”从而通过质疑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

六、过程宜开放生成、随机应变,忌按部就班、按图索骥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的教在备课中是设计好的,具有稳定性、封闭性。但新课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我们所了解的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的学是千变万化的,而教学实施也必须随时调整,因而必然也是开放的、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拘泥与教材与结果,严密地按照自己的课前备课程序进行讲解,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必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学生也不会喜欢上历史课。

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再有教学预见能力的教师,总会有意外发生。比如当你希望学生对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各执己见进行辩论,学生的意见却是一边倒;本来没什么分歧的问题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课堂上一些差生总会临时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枝节。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临时调整自己的设计,积极应变。学生一边倒,就站在反方,来个舌战群儒,学生突发奇想,要找出问题之所在,相机引导。为创造开放的课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实行民主化的教学,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且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和肯定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一件个性化的艺术品。愿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能更新观念,掌握教学技巧,在教学的科学性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每个课堂都当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朱筱新等.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军等.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胡柏玲.胡柏玲与历史课改同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