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比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比较

第1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关键词: 姓名 涵义 中西方文化 差异 相似之处

名字,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只是一个人的称谓,然而,起名字却不是随意的,其代表的往往是每个人的愿望,爱好,以及名字本身所折射出来的一种文化。从狭义上理解,名字反映的仅仅是起名字的人本身的教育背景,性格,以及世界观等综合因素,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背景之下的,因此个人的文化,政治等背景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名字中看出其寄予的涵义。同样,从广义上来研究中西方人的名字涵义的差异,就不难发现,名字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中国是一个几乎没有的民族,因此,名字里面很少出现宗教中的人物的名字,而西方人有,名字中会出现很多传说中神灵的名字。譬如,佛教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是,我们且不说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信奉佛教,就说说名字里,又有多少人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以佛教中神灵的名字来命名呢?也许你会认为,在中国人眼里,以神灵的名字来命名是对神的亵渎,那么,传说或小说中的人物呢?比如,《西游记》是一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古代小说,是与佛教有关的名著,但是,你听说过有人给孩子起名为唐僧、孙悟空或者猪八戒吗?然而,西方人的名字中很多都是沿用的了宗教传说中的人物的名字,很多名字都似乎和上帝有关,有的涵义代表是上帝的恩赐,有的代表的是上帝誓约,如Ann(安妮)――希伯来语,代表优雅的和仁慈的上帝;Athena(阿西娜)――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及战争的女神,雅典的保护神;Lisa(莉萨)――希伯来语,意思是对神奉献;Aurora(奥劳拉)――来自拉丁语,意思是黎明女神;Christine(克里斯汀)――古希腊语,意指基督的追随者或门徒;Dominic(多明尼卡)――拉丁语,意思是属于上帝的;Phoebe(菲碧)――古希腊语,意思是会发亮之物,显赫的人,月之女神。

其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因此中国人的名字中经寄予某种美德,如“忠、义、礼、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长寿、幸福,如“健、寿、松、福”等。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也不一样,男人的名字多用表示威武勇猛的字,如“虎、龙、雄、伟、刚、强”等;女人的名字常用表示温柔美丽的字,如“凤、花、玉、彩、娟、静”等。西方人的名字里面也包含希望,希望他高贵、显赫、神圣、优雅、仁慈、纯洁等。如:Adela(爱得拉)――德国人名,代表尊贵和优雅的;Adelaide(爱得莱德)――德国人名,代表高贵阶级的;Alberta(爱尔柏塔)――英国人名,代表高贵显赫的;Astrid(艾丝翠得)――丹麦人名,意思是神圣的力量;Patricia(派翠西亚)――来自拉丁语,代表出身高贵的;Alice(艾丽斯)――希腊人名,意思是尊贵的,真诚的;Camille(卡米拉)――来自拉丁语,指的是好品性的高贵女子。除了表达高贵显赫,很多名字代表一种优雅和仁慈,如:Agatha(阿加莎)――希腊人名,意思是善良而美好的;Andrea(安德烈亚)――希腊人名,代表有气概,美丽而优雅;Annabelle(安纳贝尔)――希伯来语,表示美丽可爱,和蔼可亲的女子;Blanche(布兰琪)――纯洁无瑕的,白皙美丽的;Carol(卡萝)――法国人名,代表悦耳欢快的歌声;Ada(埃达)――英国人名,表达的是快乐和美丽;Clementine(克莱曼婷)――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温柔且仁慈的人;Meroy(玛希)――英国人名,代表慈悲。除此以外,纯洁也是西方人特别珍视的品质,因此很多名字代表了人们对美丽,纯洁的追求。如:Catherine(凯瑟琳)――希腊人名,意思是纯洁的人;Agnes(爱葛妮丝)――希腊人名,来自拉丁语代表纯洁高雅和贞节;Karen(凯伦)――希腊人名,意思也是纯洁,Candance(坎蒂丝)――来自拉丁语,代表热情,坦诚和纯洁的。

再次,西方人的名字自古以来就是表达某种内心的美好的愿望,尽管时代变迁,但是,传统的美德一直没变,名字似乎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被烙上政治的烙印,而中国人的名字往往会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变迁。比如,之初,领导大家建设国家,后来又有了学庆和大寨精神,那个时代人的给孩子起的名字都离不开“建国,建军,建华,跃进,大庆,大寨”等。到了“”年代很多人的名字带有了革命的色彩,如“,卫兵,卫国,红兵,小兵”等。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搞改革开放了,中国人的名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名字都起个洋名,如“娜娜,莎莎,丽萨,莉莉,卢卡斯,贝蒂,卡尔”等。因此,从中国人的名字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第四,西方人崇尚自由和民主,因此,很多人的名字会沿用自己的父亲或祖父的名字,这在西方很普遍,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是晚辈的名字一定不能与长辈相同,不要说是和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就是和自己的旁亲也不能同名,否则会觉得有悖常理,对长辈极其不尊重,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深受封建家长制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固有概念。

最后,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族,因此,孩子的姓多数都是沿袭父亲的姓。为了表达对家族的尊重,我们通常是把姓放在名字的前面。而西方人崇尚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通常把名放在姓的前面,以突出自己。比如,以中国人的名字“王建华”为例,“王”代表的是家族的姓,放在最前面;“建华”是名,放在姓之后。相反,如果一个老外的名字叫做“Michael Joseph Jackson”,“Michael”代表名,放在最前面,“Jackson”是姓,放在最后面。老外通常还有一个中间的名字,这个名字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称呼,一般会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会被使用,比如签署一些法律文件等。

当然,无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多大,总还有一些相似之处,姓名也不例外。比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都喜欢一切能够带来快乐的东西,因此,姓名中总会包含这些元素,比如,中国人喜欢花,总会有人以花的名字来命名,如“翠花,小花,桂花,桂兰,桂香,茉莉,小梅,小菊,秋菊,百合,杜鹃,海棠,玉兰,小草,雪莲,玫瑰,阿朵,夏荷”等,老外也有很多以花命名的名字,如Rose(玫瑰花),Lily(百合花),Jasmine(茉莉花),Lotus(荷花),Sunflower(太阳花)等。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无论是中国人和西方人,起名字尽量不起那些大家公认的臭名昭著的人的名字,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奸臣“秦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反派人物“曹操”,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反面角色,都是中国人起名字的忌讳。同样,西方人也会对类似的人物有忌讳。如据美国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达缅、米拉和凯莉是西方人最惧怕和最不信任的名字,因为它们和迷信及一些不吉利的说法有关。“达缅”这个名字在调查中居首,十名受访者中有九人因为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凶兆》中魔鬼之子而感到不安。仅次于达缅的是米拉,83%的受访者对其心存迷信,这可能是因为该名让人联想到英国连环杀手米拉・新德利。紧随达缅和米拉的是另外两部著名恐怖电影中人物的名字――凯莉(影片《魔女凯莉》,由茜茜・斯派塞克主演)和罗丝玛丽(影片《魔鬼怪婴》,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以及《圣经》中背叛耶稣基督的犹大。四分之三的受访者称,他们会尽量避免与名叫达缅的人约会,根据这项调查,最不受欢迎的十个英文名字依次如下:Damien(达缅),Myra(米拉),Carrie(凯莉),Rosemary(罗丝玛丽),Judas(犹大),Adolf(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Pandora(潘多拉,代表魔鬼),Regan(里根),Samara(萨马拉),Boris(伯里斯)。由此看来,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起名字上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那就是都趋利避害,图个吉利。

总之,中西方人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在起名字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性。无论是差异也好,相似也罢,这个世界都在走向一个大同的世界,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融合,人们会越来越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共建和谐。

参考文献:

第2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方体育文化 历史渊源 体育观念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正是在东西方文化需要更深层次交流的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是东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而在不同民族、环境、宗教等因素形成下的体育文化也和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对中西方的体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找出结合点和规律,为更好地促进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做出努力。

1.中西方体育文化历史渊源的比较

“体育”一词虽然是近代由日本传入我国的,而且当时内容都是以德、日体操为主的,因此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色彩,但这并不能说明在我国历史上就没有体育。早在黄帝时期就有民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当中已经有了体育的因素,但这些还只是以狩猎为主的肢体活动。为了满足狩猎、祭祀和战争的需要,射箭、摔跤、蹴鞠等初期的体育活动开始流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稍后青铜器的铭文,出现了击、斗、射、骑、跑等运动形式的记载。《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古代体育活动的描述。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体育和体育文化存在的有力证据。

西方的体育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地中海沿岸一个拥有众多岛屿的岛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冒险性格与抗争意识。就是在这样的民族特性和多种因素影响下,体育逐步形成。《荷马史诗》当中就记载了阿喀琉斯好友的葬礼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体育竞技比赛,而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典奥运会的举行标志着体育的正式形成。

所以从以上来看,中西方都是在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期,以生存为目的而进行的狩猎、祭祀等活动中形成的以娱乐、健身活动为主的体育。但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因而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及其内涵。

2.中西方体育观念的比较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体育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我国古代以个体农业为经济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所以体育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和“修身养性”等思想。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术、气功、武术中就充满着这种“天人合一,阴阳之道”的思想。人们认为体育或诸如此类的活动应该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结合,而非具有竞争性,认为那些活动是野蛮和愚昧的表现。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统一性、连续性、封闭性的特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产生了一些体现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例如气功、围棋、龙舟等,而这些项目恰恰体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

西方体育由于起源和各种因素影响,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竞争性。这是与古希腊时期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长时期形成的民族性格分不开的。西方体育崇尚力量、速度,追求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古希腊保留下来的很多雕塑就是以运动员的塑像为主的,这显示了一种相对于东方体育的不同认识。况且西方体育由于其政治体制的发展,很早便出现了“立法”。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就专门论述过古希腊和奥运会。他认为古希腊人之所以在公元前7世纪就能举办奥运会,重要的条件就是古希腊已经废除了“血缘关系”,这为以后梭伦的法律改革创造了条件,这说明在这之前古希腊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法律体系,这种体制也影响到了奥运会,以至于西方体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拥有严格的法则。所以从以上来看西方体育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其竞争性和拥有严格的法则。

中西方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对体育的认识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但它们都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特点,并深深受到了其影响。因为我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身心兼修,天人合一,主张修身养性,体育项目因此就不具有竞争性,所以我们没有产生那些具有身体对抗性和极具竞争性的运动。而西方体育受西方人提倡个性张扬和竞争的思想影响,突出人的自然性,追求个体的满足,所有的体育项目和我国大有不同。这种差异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中西方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上的不同。

3.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虽有不同,但由于它们具有的这些不同特点,我们可以从它们之间发现互补性。中国传统的体育讲究修身养性,动静结合,把体育的目的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协调发展及其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的是人的整体观。而西方体育则以运动技术为主,依据力学和西方医学,追求的是人类向运动极限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这种优势恰好就是西方体育的缺陷所在。相反,西方体育也具有中国传统体育所不具备的特点。它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医学知识从而提出相对科学和完善的训练手段,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弥补中国传统体育竞技性不强和科学性缺失的弱点。

另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大前提下,我们更需要找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和差异性,根据它们之间相同的特性去逐渐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而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因为全球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吞噬和同化,人类社会需要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而在和平、发展的主题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2]张继顺,郝玉峰,陈雪燕,赵莹.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分歧和融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第3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关键词】 婚礼习俗 历史背景 文化交融

1 课题背景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从古到今不论哪个国家,在什么地区,即使人们语言不同,但不无例外的都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场正规的成功的婚礼仪式对即将开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如婚礼的程序、嘉宾的邀请、喜服的颜色及样式和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等。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为主。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关于西方的礼仪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来开展对中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

2 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2.1 中国婚礼形式

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1)纳采:提亲后求亲。(2)向名:求婚后准备仪式。(3)纳吉:通知女方。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后来就发展成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4)纳征:纳吉后,送聘礼,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聘礼数目取双忌单。(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6)亲迎。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象征繁荣)、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在传统婚礼上,唢呐喇叭所演奏的婚礼调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对新人所穿必须以红色为主,宾客所穿也尽量鲜艳,对宾客的招待也要以丰盛为主,样式要多,菜式要好。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客人进酒,每位客人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2 西方的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全体来宾起立,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宣誓。(5)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

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象征好运。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上就出现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3 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3.1 宗教原因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3.2 历史及文化原因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已占领极重要的位置。儒学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按部就班的婚礼正是宗法家族系统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他们的婚姻习俗则被宗教深深影响。它强调,不论男人女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美国豁达和独立,而中国保守老式。中国人喜欢喧闹的和兴奋感,这点充分体现在中国的婚礼习俗,西方人的婚礼则比较简单。

3.3 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价值观,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所以中国婚姻习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普遍都很热闹。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所以西方婚姻习俗都趋于简单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显然,婚礼习俗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婚礼仪式,婚礼基调和婚宴。所有这些差异都归因于两国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爱情和婚姻观念,价值观和。在信息和通信时代,婚礼习俗的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国和西方的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正是人类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第4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称谓;差异;跨文化比较

称谓语运用的得体与否,关系着交际的成功与否,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称谓语的特点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便更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两种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称谓系统,主要体现在社会称谓,亲属称谓上。本文将以这两种称谓为中心,探析这两种称谓的差异以避免交际禁忌和不必要的误会,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

一、中西方称谓语的总体差异

(一)中国人的非对等称呼

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称呼,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中儒家观念和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人在“男女之别”、“长幼之别”等儒家观念教化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观念的影响下形成森严的等级观念。中国人非对等的称呼方式最明显的体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要用敬称上。如:职员给经理写信,开头要称呼:“X经理:您好!”;儿子给年迈的父亲写信“父亲:您老最近身体可好?”反过来,经理可以直呼职员的名字。父亲可以直呼儿子的名字或昵称,不用使用敬称“您”。“您”往往表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这种非对等称呼在日常中国人的亲属称呼和社会称呼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西方人的对等称呼

西方人的对等称呼源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人对于法律的崇尚。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倡导通过救赎解放个人和自由,尤其是倡导人人平等观念。西方法律观念更是体现着人人平等观念,强调个人的人权。如:在美国晚辈或者下级可以直接称呼长辈或上级的名字以表示亲昵。如:小孙子Jim直接称呼爷爷Mark的名字:“Jim:Mark,can you give me one doller to buy a bag of chocolate?” “Mark:Ok,honey!But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at first.”这种晚辈直呼其名表示亲呢的现象,在中国出现可能被视为对长辈的不尊敬。甚至在美国奥巴马探访幼儿园小孩子都可以直呼奥巴马的名字,以表示亲近。这种现象在美国很常见,但在中国几乎不能发生。

二、中西方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比较

(一)中国人的亲属称谓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且带有明确性。中国的称谓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而且亲属称谓的每个年龄段上划分的很明确。如:父亲、母亲;侄子、侄女;等。可以看出每个亲属都由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语,辨别十分明确。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此外,中国人还有两个很特殊的称谓现象:中国人在社会交际中,会向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使用亲属称谓以进行顺利的语言交际。如:在社会交往中,乘车让座时会对陌生的老人说:阿姨/叔叔、大爷/大娘您坐。另一个特殊现象是亲属转称现象。中国的夫妻间会称呼对方:孩儿他爸/孩儿他妈;亲人间也可运用,孩儿他姥爷、孩儿他舅舅等。

(二)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语

西方的亲属称谓语中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分。体现了西方人的平等观念。此外,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例如:Grandfather / Grandmother既可以表示爷爷/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公/外婆。尤其是Cousin既表示堂兄弟姐妹,也表示表兄弟姐妹。这都体现了西方的亲属称谓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用英语称呼男人或是女人时,一般是直呼其名。特例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三、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社交称谓语

社会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交际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所以历来就特别重视社交称谓。如:中国古人谦称自己为“在下”,敬称他人为“仁兄”。古代人对于交友也有很多称谓,如“布衣之交”、“刎颈之交”等。建国后中国人习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地称呼陌生人为“同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同志”则较多地被使用在年龄稍长的人群进行社会称谓交际,而称呼年轻的陌生人为“小姐/先生”或“美女/帅哥”。中国人还习惯于用“姓+职业/头衔”称呼陌生人、上级等。如:孙局长、刘大夫等。中国人对于熟人、老朋友或同事之间的交际称谓,会用“老+姓”的方式去称呼表示亲近。如“老张”等。而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习惯使用“小+姓”。如“小李”。此外,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而对某一领域有资历但不一定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也会敬称为“姓+老师”如“范老师”等。

(二)西方的社交称谓语

西方社会重视人权,讲究人人平等。西方人在社会交际中不分年龄差别或职称级别都可以直呼其名,如“Tom”。西方人还常用“Mr./Ms.+姓”方式去称呼。如称呼自己的老师“Mr. Bond/Ms.Elizabeth”。西方人还可以用职称或学历称呼他人,如“Doctor.Lee”。西方人社交时对于陌生人可以用“Sir/Madam”去称呼对方以表示尊敬。

但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西方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年龄相近或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四、中西方称谓语的禁忌和偏误

西方人很忌讳“老+姓”的称呼方式,但在中国用“老+姓/姓+老”表示亲近尊敬。如“老高、刘老”。西方人“老”代表体弱多病,社会地位下降,不受人重视。所以和西方人进行交际时要避免用“老”这个字去称呼西方人。

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等。在英语中只用姓加军衔不加职务,如可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实际上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如何称呼教师,是直接叫Teacher 还是叫Teacher Zhang?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或 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把“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像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通过对比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异、禁忌和偏误,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博采众长的文化视野将助我们搭起一条通向国际的友好桥梁,使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也使我们更加了解西方文明。(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萍.中西方称呼语的模糊性差异对比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1.12

第5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建筑雕塑是建筑艺术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渊源入手,分析了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下的建筑雕塑的异同,试图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文化;中西方;建筑;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9-02

雕塑是建筑这门古老艺术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它既在视觉上丰富了建筑的外观特征,同时又表达了多种寓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建筑雕刻都有各自的风格,总的来说分为中西方两大体系。

一、中西方建筑雕塑文化内涵之比较

(一)西方古典文化对建筑雕塑的影响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于基督教文化和自身本土文化的融合,而西方的本土文化追根溯源就是希腊文化。这里的希腊,指的是古代希腊,它是一个宽广的时空概念。

古希腊是一个自由富有理想的民族,古希腊神话的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1],这说明在希腊人眼中神仙也和凡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外貌和性格。因此其雕塑风格具有写实主义和人本主义特点,以人体比例尺度为审美标准,造就了优雅知性、端庄、平和的美。罗马是对希腊文化的全面继承者,罗马人较之希腊人更加骁勇,少了理想主义,多了务实的态度,这使得罗马建筑在希腊建筑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规模宏大,雄伟壮丽。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倒退到了野蛮原始的时代。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会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分裂了,西欧天主教一统天下,东欧拜占庭帝国在喘息中延续了近千年,逐渐发展为东正教,而后又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纵观这一时期的欧洲,宗教力量笼罩着天空,建筑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即教堂和修道院。教堂建筑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天国这一彼岸世界的理想。建筑雕塑在教堂的建设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具备着装饰功能,还承担着教化、布道的任务。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雕塑的影响

公元前6世纪前后,在遥远的东方,也正处于一个思想高度繁荣、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迎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井田制日益被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商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物质基础为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大量高台宫室建筑出现了,并且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丽,建筑装饰也有了较大发展。史料典籍就曾记载鲁庄公的宫室在椽子上雕刻装饰纹样的事件。然而,此时涌现的大批先贤圣哲们,如墨子、庄子等,对建筑装饰持反对甚至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这种刻意雕琢,追求雕刻形式的美,是对材料资源的浪费;先秦思想家则推崇朴素之美。因此,这一时期建筑雕塑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并未到达繁荣的程度。

中国的建筑雕塑的大发展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源于印度,传人我国后以迅雷之势蔓延开来,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扎下根。佛教的兴盛推动了佛教建筑的修建,而佛教建筑是离不开雕塑的,客观上推动了建筑雕塑的繁荣。自此之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就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雕塑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对建筑雕塑的影响是很大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儒家的社会等级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在建筑领域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运篇》);“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礼器》)[2]。这说明私人所拥有的一切物品,必须与其身份地位相吻合,不能逾越。建筑的大小、形制,建筑装饰的华丽程度,建筑雕塑的内容题材和繁复程度都要与主人的身份相一致,建筑也成为维护伦理纲常、礼乐秩序的工具。二是中国传统认知重文学艺术轻科技工学,建筑恰恰不幸的处于工学技艺的范畴,建筑人员在古代只能被称作“匠”,建筑也充其量就是手艺活儿,这些导致了我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和传承一直处于师傅传徒弟的状态,没有像西方那样有知识阶层的充分介入,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师徒式的代代相传,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徒弟要秉承师傅的教诲,守“祖训”,势必不能跨越祖宗定下的规矩。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国传统建筑并没产生质的飞越,无论是建筑材质、建筑形制,还是建造技术都没有新的突破,理论上的建树更是乏善可陈,仅有的几部建筑方面的著作,也只是对现有成果的归纳总结,更多得是为了发挥规范作用。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建筑雕塑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不乏繁复精美、巧夺天工之作。

二、中西方建筑雕塑表现形式之比较

(一)建筑雕塑的载体和部位

西方建筑普遍是砖石结构,石材是其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质。因石材具有稳定性佳、耐腐蚀风化及抗灾害性良好的特性,因此西方至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代伟大建筑较多。建筑雕塑依附于石材之上,以石雕为主。早期希腊建筑以柱子作为建筑的承重构件,在这些柱子的柱头或柱身的下半部往往会有雕刻纹样存在,有的甚至整根柱子就是一尊完整的人物雕塑。建筑山墙的尖端会有纯装饰性的雕塑出现,山花及檐部都有大量雕刻。罗马时期柱子沦为装饰,不再作为建筑的结构构件使用。中世纪的欧洲,主要建筑成就集中在教堂的建设上。12世纪以后,西欧的城市教堂以哥特式为代表,更强调世俗美和感性美,教堂的内部由垂直支柱构成框架结构,冷峻精瘦,支柱之间是大面积的窗子,这种内部结构形式使得其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之类的建筑装饰没有了依附。但教堂的外部却布满装饰,比如教堂的大门四周,主体建筑的外立面。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上就雕刻着彩色雕像,龛、小尖塔、华盖上往往也会布满雕刻,使建筑的天际线拥有跳跃的层次性,增强了教堂的庄严、静穆之感。西方建筑雕塑的巅峰是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炫富情绪的释放,它打破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更注重标新立异,故而装饰布满建筑内外,大量使用雕刻和壁画,华丽璀璨。许多天顶画和壁画采用浮雕技法,使雕塑、绘画与建筑浑然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墙体多为土质烧制,这与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有关。古代风水理论认为,“木”属阳性,宜于活人住所建筑,而石材乃无生命之物,一般用于陵墓等阴宅的修建。古代建筑雕塑以木雕为主,同时还有彩绘、漆饰等。西周时期出现了板瓦和筒瓦,东周时已有附有雕刻纹样的瓦当出现。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两屋面相交而成屋脊,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必然产生一个集中的结点,对这个结点往往进行美化处理,雕刻成动植物或几何样式,称之为宝顶或吻兽[3]。整个木构架体系的划分细致,分为梁、柱、枋、檩、椽等,这些构件几乎都是肉眼可以看到,暴露在外的,因此也是进行装饰的首选之处。往往根据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加工成动物造型、植物造型等不同形象。古代建筑的门窗也是进行雕刻的主要部位:大门上有成排的门钉,中央会有一对兽首口衔门环;窗子上多用纸糊的,窗格较为密集,这密集的窗格上大都布满雕刻纹样。古代建筑往往有高高的基座,台基上建有围栏,围栏通常雕刻纹饰;望柱的柱头和望柱下的排水口多被雕刻成动物形象,使整个基座高台看起来庄严富丽。

(二)建筑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手法

中西方建筑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雕刻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基本超不出植物、动物、人物这三大类。其中人物又分为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以及与表现人物所关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雕刻手法基本都是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几大类,少数建筑上存在线刻手法。

西方古典建筑物上的雕塑多为古代神话。以帕提农神庙为例,该神庙是希腊神庙中最负盛名的一座,作为雅典卫城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物,它的雕刻和装饰也是最杰出的,山墙的最上部有金色的雕塑装饰物,东山花上是雅典娜诞生故事的群雕,西山花上是海神波塞顿和雅典娜争夺对雅典的保护权故事的群雕[4],这两面的雕刻恰当地被安排在三角形的外框内,自然贴切。檐部的陇间板上也雕刻了一幅幅画卷,表现的仍是希腊神话内容。这些雕刻采用的是高浮雕和圆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圣经故事也是雕塑的重要内容,大大小小的宗教建筑之上分布着圣母、圣子、圣徒雕像,《新约》也是其雕刻的重要题材。

早期的我国古代建筑雕塑最初仅具有本民族图腾崇拜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雕塑越发丰富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皇家宫殿多雕塑龙、凤、兽、狮子之类,还创造出来并赋予某种美好寓意的动物,如鸱吻,原型类似海中鲸鱼,用作房屋顶部正脊两端,有防火的寓意;普通百姓府邸较多选择表祥瑞的雕塑题材,如荷花、鱼、福禄寿喜等;文人雅士的住宅则较多雕刻梅兰竹菊之类品节高尚、卓尔不群的植物形象,用以托物言志;寺庙佛窟之类的宗教建筑雕刻的往往是各种佛像或佛祖故事之类的神话传说;太庙祠庙类的坛庙建筑内多会刻画一些先贤圣哲故事,突出人伦教化功能。

建筑雕塑依附于建筑而生,是建筑精神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演绎与传递。在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西方建筑雕塑,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中西文化,使传统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尉陈.墙垣边的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7.

〔2〕洪震颐.从文化角度论中西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异同[D].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07.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51.

第6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经济型酒店;差异;比较

酒店是一个集中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场所。酒店服务与管理就是酒店为了使所提供的

服务产品达到最佳而采用的模式、方法、手段的总和。由于中西酒店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酒店存在着很多差异。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而酒店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宽泛,它的基础是“软件”,即人。因为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服务于人的行业,既要让宾客满意,还要让员工满意,这就需要较多的人文的东西。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有着极强的民族性,中西酒店文化亦存在着很多差异。

一、经济型酒店概述

(一)经济型酒店界定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它具有产品有限、产品和服务优质性、价格适中、市场定位明确、连锁经营方式等特点在酒店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位置。经济型酒店(Budget Hotel)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酒店(Full Service Hotel)而存在的一种酒店业态。

(二)经济型酒店发展历史

(1)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经济型酒店的萌芽与发展初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汽车旅馆的出现与发展。

(2)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欧洲。这种扩张同时刺激了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兴起,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酒店业态。

(3)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大型酒店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和投资政策促使酒店集团更加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来购买和整合原有行业内的品牌,而不是自创新的品牌。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资金运营不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因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转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4)新时期。我国经济型酒店最初的发展始于1996 年,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进入21 世纪,各种经济型酒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除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锦江之星外,首旅酒店集团和携程网于2002 年共同投资设立的如家快捷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除此之外,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短短几年内在部分地区得到迅速的扩张,并积极向全国性品牌的方向努力。

二、中西方酒店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经济型酒店发展与文化差异紧密相连,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中国讲究“阴阳一体”,比较强调统一;西方哲学“神凡两分”,重在对立;中国文化趋于寻求和谐,西方寻求的是世界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立体型的曲线思维,向前看时往往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试图从失败中寻找出一些教训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种思维方式的表现。中国人还善直觉思维,懂得领悟,当管理信息相对缺乏时,能够根据情势做出判断、决策,但有时会出现以小团体利益为中心,最终会导致整体管理的失败。

西方人是线型的、表层的直线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结构性和因果关系,做事一般勇往直前,不但不顾后面,连前面有多少障碍都很少顾及。表现在管理过程中重事实、细节,信息影响判断、决策。处理问题有时候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当信息不畅时管理便缺乏灵活性。

(二)人际关系

中国人讲人情世故,重乡亲义气,比较宽容与隐忍,同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能够团结合作,富有集体主义精神,但往往会嫉贤妒能,有平均主义、公有思想。

西方人喜爱竞争冒险,注重个人奋斗,注重功利,同事间奉行“亲兄弟、明算账”,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注重自我,讲求自我实现和成就感,推崇英雄主义精神。

在中国的社会制度里,讲究人人平等,官民一家,当员工有错误时,批评教育要满怀爱心,循循善诱,要在关心、理解、体贴、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西方则尊卑有序,一切靠制度说话,批评员工常常态度粗暴,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看成是主仆关系,对员工缺乏理解、尊重和爱护。中国酒店管理者大多喜欢顺从、踏实、有悟性的下属;西方酒店经营者更欣赏有个性、敢冒险、有见解的下级。中国酒店管理者对棘手问题的表态常常委婉含蓄,模棱两可,周旋于各种关系的平衡,处罚下属多见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西方管理者比较果断,少情面,体现“火炉原理”特征,不受下属认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酒店在决策时,大多要自下而上层层会议,最后由班子集体拍板和承担责任;西方酒店决策一般来自上层,之后各部门按等级顺序对决策付诸实施。

(三)企业文化

中国酒店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及建设不够,没有形成主体价值的企业价值观,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对企业文化进行落实。中国除少数酒店集团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外,大多数酒店的企业文化空洞、形式化,不能让员工对酒店职业本身有深刻理解,也不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发现自己职业的意义并真正认清优质服务的含义,因而使得酒店凝聚力低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西方酒店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这种文化包括酒店服务理念、职业意义、管理方法、部门的组织结构、部门间的沟通与表达方式、处理问题的办法等等。同时,各个酒店企业文化还独具特色,他们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增强对员工的凝聚力,增强客人的忠诚度。目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酒店间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市场竞争中独有的企业文化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

参考文献:

第7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关键词:古典建筑;西方柱式;中国顶式;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184-01

西方古典建筑,以希腊神庙为辉煌的开端和历史的典范,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是由于历史形成的柱式之美。在罗马时期,继承希腊出现了塔什干和组合。这一组合一度被奉为造型的楷模,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西方建筑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建筑。在建筑理论中,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名的《建筑十书》,就论述了古希腊乃至罗马神庙和柱式。

中国古典建筑与古希腊、罗马柱式系统相比较,其除了材质以外的视觉差异主要来自于柱子与屋顶的比较,也就是说,西方古建筑是以柱式为美,而中国古建筑与之媲美的则是屋顶,或者说在于顶式系统的丰富性――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而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可说是历史形成的“飞檐翼角”之美。

马克思曾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可见,神话文化对希腊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这也同样表现在建筑艺术,尤其是神庙建筑之上。最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侬神庙,神庙主要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就可以认为,没有雅典娜以及有关的神话和信仰,也就不会有帕提侬神庙了。正如黑格尔言“古典建筑的庙宇要有一个神住在里面,于是雕刻就把具有造型艺术美的神放在里面。”然而,这一功用的表达又离不开雕刻文化的介入。

希腊古建筑柱式之所以颇易受到凝铸着人体比例意识的雕刻文化的影响,除了雕刻是当时当时希腊精神的表征、希腊文化的核心外,特别是由于希腊古典建筑与雕刻在材料上都是采用石材,因为材料的共同性,所以决定了加工手法的相似――都是要用刻凿功夫,从而“把石头作为一种艺术品”。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大家兼建筑史米开朗琪罗曾说,最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去也滚不坏,因为它是坚硬的团块。同样,希腊神庙及其石柱也是牢固得非经严重的天灾人祸不易损坏,而且即便是残缺了仍然是一种美。这是希腊建筑及古典柱式之所以能够或多或少地具有雕刻文化特征的一些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特征,主要的不是以木柱为美,而是以屋顶――飞檐翼角为美。早在《诗经》中人们就用事的语言描绘这种美了,《小雅・斯干》描述周王的宫室,就有“如鸟斯革,如斯飞”这样的名句。距专业人士考证,从建筑史上看,周代决没有达到这种工程技术水平,当时虽然已开始出现木构架建筑,但大体上还离不开“版筑墙。”可考证的飞檐翼角的顶式结构,一直要到汉代才有雏形。故可知,周代这样的描述是“超现实”。因为后世确实现实地出现了这样的顶式结构,故被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精神所启迪的一种‘文化超前意识’”。而它的产生必然是精神气候和文化背景不断孕育的结果。

从周往前溯源,可知中国原始时代的艺术文化有着强烈的飞翔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在艺术领域中又集中表现在乐舞之中。这种飞翔意识其美学特征是浪漫的,表现出狂放而热烈的飞动之势,不像古希腊雕塑那般“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也不像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那样是一种静穆牢固的空间存在,而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动态之美。

虽然中国的神话是零碎不完整的,但是人们仍可从中寻觅到飞翔意识为特征的乐舞文化的踪迹,早在洪荒初辟的时代,龙凤就是先民图腾崇拜和艺术创造的对象,龙飞凤舞就是中华民族腾飞精神的渊源和表征,原始乐舞和飞鸟的渊源关系由来已久。

在原始时代的种种文化中、意识类型中,联接着飞翔意识的乐舞文化可说是核心,正如古希腊凝铸着人体意识的雕刻文化是当时的文化核心一样,乐舞文化――飞翔意识作为文化核心也必然会影响当时诗人对建筑的歌咏,于是便有“如鸟斯革,如斯飞”这样的句子留传至今。

就建筑的内部原因来看,汉初“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宫殿的大规模建造,标志着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根据当代学者研究,到汉朝,木构架的建筑技术,在当时已经渐趋成熟,屋顶已经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甚至在汉朝还出现了由庑殿顶和庇檐组合后发展而成的重檐屋顶。至东汉,斗拱结构艺术也开始成熟……

第8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和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对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拥有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统一整体。(Tylor, 1871:123,转引自陈申,1999)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化可有不同的分类。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一个 民族对文明的所有贡献如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技术、科学发现和哲学等。“小文化”是一个民族总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政治系统等。具体地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举止行为,包括:人们吃什么,怎样谋生,组织社会的方法,对朋友及家庭成员的态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达同意和不同意的语句,必须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学的孟要性

长期以来,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语法词汇等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导而文化渗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总结其原因如下:(一)英语教师认为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在完成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再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二)教师缺少合适的文化教学资料,他们认为自己对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彻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三)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对学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检测,日常生活中也屡见因相关文化的不熟悉导致交际失败的例子。这就提醒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的教授,还要辅以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是与听、说、读、写并列的第五种技能。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应熟悉我国社会生活,能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师应把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显性教学活动、隐性影响和中西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对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环境、政治制度、习俗及价值观而导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大多来自于对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间差异的不了解。(刘长江,2003:18)

邓炎昌、刘润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异,严肃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哄堂大笑;无恶意的话可能会造成不愉快;外国人说的笑话可能会使我们不知所云。”张晓燕(2003:33)认为外国人可以原谅中国人语音、句法等方面出错却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际错误。比如,中国人习惯上问的“你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结婚了吗?”等问题。会使西方人感觉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强高中学生对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对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理解认同的最有效的时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

近年来,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和教师就文化教学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诸如“文化胶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岛”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对某中学高一两个班(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了研究。控制班沿用任务型教学法,实验班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运用测试、问卷调查、课内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两种文化对比的方法如下:

(一)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中西对比。

比如第五单元涉及电影,笔者为学生放映了《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无贼》、《侏罗纪公园》、《大白鳖》等中外电影。同时组织学生对张艺谋、冯小刚、Steven Spielberg}成龙、章子怡、刘德华、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导演和演员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第十二单元涉及文学艺术,笔者引导学生就达芬奇、樊高、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等中外著名画家的人生经历、著名作品及绘画风格等进行了比较与对比。

总体来说,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单元的导人并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艺术鉴赏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

(二)每两周进行一次中西文化对比讲座。

内容主要包括中西词汇、习语、习俗的比较。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与说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

(三)为学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乱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卡萨布兰卡》、《哈里波特》、《与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学生呈现直观的中西文化材料,强化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适当选择使用电影录象,能潜在地提供目标语言及文化的深层知识,这仅次于与目标语言使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第9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范文

一、从简单单词入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想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单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单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关于一些名词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有时中国人很喜欢的一个名词,到了西方却非常憎恶,有时同样含义的一个词语,在中西方却分别代表不同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比如在讲授“Let’scelebrate”一文时,当讲到DragonBoatFestive这一词组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想一下,dragon的含义是什么?”“龙。”学生纷纷回答,教师问:“大家对龙有什么样的印象,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但我相信其已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那么大家想想龙在你们心目中是好的还是坏的。”“好的,比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好的,它可以降雨。”通过引导,教师发现班级中对龙的印象都比较好,于是教师可以将西方人眼中的龙介绍给大家:“这时大家的看法,但是大家知道吗,西方人们对待龙却与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看到一些电影,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龙,是非常凶残的,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单词,就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解释出来。

二、从视频影音中入手,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课本讲解,初中生对于一些直观化的视频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影音视频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并从视频中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在讲授“Shopping”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大家播放这样一个简短的视频内容,视频中主要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中国人购物的场景,场景中一位营业员问一位顾客:“女士,你好,你要买什么?”“我想买一件衣服。”“我看你不是很胖,你多重啊?”“哦,我51公斤。”……很快,双方达成了购买协议。接下来第二组场景,售货员还是那位售货员,顾客换成一位英国女士,交流的语言也是类似的,当售货员问“MayIknowyourweight?”时,英国女士气得满脸通红地离开了。这样两组视频播放给学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话语,第一组中国顾客就能很爽快地与对方达成协议并完成交易,而第二组则不能。之后为学生解释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隐私方面的差异。

三、从短文对话中入手,让学生运用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习英语离不开日常的口语交流,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交流时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或者见面说的话都是中国人的说话思路,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流的练习时,特别是课文中的对话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将对话中的中西方差异教给学生。比如在讲授课文“Neighbours”一单元时,教师在讲授对话时讲到这样一句话:“IliveinaflatinaCityGardeninNinthStreet.”讲到这句话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看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我家住在第九街城市花园的一个楼房里。”“对,那要是直接翻译呢?”“我家住在一个楼房城市花园第九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下,同样是地点,汉语与英语有什么样的区别。”“汉语先说大地点,英语先说小地点。”“非常好,大家都能发现这里面的不同,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都喜欢问对方什么?”“你吃饭了吗?”有学生回答,“对啊,但是在英语中大家想想见面涉及吃饭的话题多不多?”学生思考了一会后回答“不多”,教师说:“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吃饭的事情,而西方人则不喜欢。”这样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