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风险管理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基础

第1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基础研究

前言: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力系统不断引入新型技术和管理模式,虽为我国电力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技术的不完善同时也为电力系统埋下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电能应用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为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对电网运行风险的管理。

一、风险管理系统介绍

电网风险管理系统是电网安全运行的保障,具体可以分为风险识别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三个方面。

(一)风险辨识系统

风险辨识系统是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风险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保障,根据程序设定的标准,实现对电网运行过程中潜在风险的评估,并且将所有不利因素进行归纳。风险辨别系统主要对频率、电压、以及电网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电网运行的状态,并且确定电网运行是否会受到影响,以及能否正常继续工作[1]。

(二)风险评估系统

我国对风险评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风险评估系统只需根据标准,对风险辨识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电网风险等级,以及对发生电网事故后造成的损失进行等级划分。风险评估系统工作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停电程度、电网负荷程度、发生电网事故后对,变电站的损失程度等。

(三)风险控制系统

电网风险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即是风险控制系统,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有着绝对的领导作用,无论是市场部或是设备部,还是其他企业部门,风险控制系统都具有很大的存在意义。为了将风险意识充分传达到每个部门中,使各个岗位明确自身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必须加强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2]。

二、加强电网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亦或是企业的正常生产,均对电能供应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电的特殊性,促使人们必须加强电网风险管理,以免在用电过程中发生事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厂的生产进度,值得注意的是,若发生重大事故极容易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造成威胁。电网风险管理系统的普遍应用,不仅能够保证用电安全,同时也符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另外,近些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各大行业的发展几乎都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导致各种能源浪费的问题接踵而至。电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厂建设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电能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供应,提高产业效率,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可以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另外,对我国电力建设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对各个领域来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城乡建设,电力系统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着创新和改革,而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电网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和能源节约,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大量的人力保证其正常运作,如果没有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电网系统出现问题,而电能是一种具有重大安全风险的能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可能酿成巨大的灾难。目前来看,我国电力建设发展还算可观,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管理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不但不利于电力建设发展,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3]。

(二)不具备开放式风险管理工具

只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放的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工具做支撑。目前我国电网系统的数据较为分撒,对风险的预估和管理均存在很多问题,而建立起开放的管理模式,加大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力度,能够有效实现各部门数据的的资源共享,从而减少数据分散给风险评估带来的麻烦,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来说,依然没有认识到开放性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对于电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此方面的宣传工作[4]。

四、电网风险管理方法

(一)完善电网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对于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网管理者是电网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主要操作者,主要根据对电网数据的分析,针对电网运行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此来保证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部分,初级阶段对电网管理者的要求是:虚拟各种运行风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为电网安全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需要电网管理者完成多项工作,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整合,然后根据数据进行风险预估,其次并对风险预估进行求证,最后根据初级阶段提供的数据,以及对风险的检测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电网系统能够正常运行[5]。

(二)做到开放、透明的风险管理

前文中提到过开放的管理模式、管理工具对于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和意义,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中,采取此种模式相关企业的少之又少,应适当加强对开放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实现对电网运行中的风险管理,另外,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够避免因为人为疏忽导致数据不准确,总而言之,对于电网运行风险管理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结语:电网运行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加强对其运行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纰漏,极容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有关单位应加强电网运行管理的制度改革,提升电网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作。

参考文献:

[1]陈辉.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研究[J].机电信息,2014,(02)33:162-163.

[2]汪际锋,陈贺,张勇.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5,(11)02:1-8.

[3]文云峰,崔建磊,张金江.面向调度运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一)概念及架构与功能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03)09:66-73.

第2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就是能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服务的各种基础类服务设施,如道路交通等公共工程,城市的绿化环境以及公共事业等,这些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的基础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是处于先导地位的,只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才能够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城市的道路交通,如公路,桥梁,公交,地铁等工人们出行的各种交通设施,另一方面是指城市的环境保护,如城市内部的来及处理,污水,废气的排放,消防设施,环境绿化等,此外,还包括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各种基础能源,如水,电等。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为城市协调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基础。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先打下良好的基础,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城市基础设施要先于城市建设。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的,所以,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城市内部能源供给,不仅具备各自的网络系统,还要通过各个系统直接按的相互协作,而交通网络也构成了整个城市的结构骨架,正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更容易使得公共行业形成垄断。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开放性的服务,它的服务范围是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生活的居民,所以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这个特征可以很好的将城市基础设施与商品进行区分,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是客观的,不因个人意识为转移。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公平性,而且为了保证城市基础服务提供的稳定性,政府会对公共服务和产品实行价格监管,保证价格的稳定性,使得公共产品的销售价格要按照政府的控制而销售,而与盈利性商品不同,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不具有决定价格的权利。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社会性的公共效益。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提供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的,因此,它也具有社会性的经济效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以城市发展为基础的,所以,它为人们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为前提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把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它们的建设资金都是有政府统一支出。而成果却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所以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都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的,要为整个社会带来效益。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的风险

基于城市基础设施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来自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的,包括城市的交通,资金,环境,工程,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等风险。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交通风险。城市的交通风险一般指交通出现的拥堵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日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的越快,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出行的频率与距离也在逐渐增长。造成城市交通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的扩张规模,而且城市化人口也越来越多,原来的交通规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造成城市内部交通紧张。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个人收入,所以,近年来人们购买私家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私家车的快速增加使得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城市交通网络不完善,而且交通建设缺乏规划。其次,对车辆停位缺乏管制,目前因为车辆的增多已经形成了缺少停车位,车辆随处停放的情况。第三,是城市交通出现的车鸣声,噪声声级超标,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最后,城市交通秩序混乱,闯红灯,驾驶越线等现象屡见不鲜。

城市交通存在的这些风险打乱了交通发展的动态性,阻碍了交通的发展,进而降低了城市居民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资金风险。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原始负债,使得资金投入不足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都是有国家支出,主要还是依赖国家财政,但是国家的税收有限,所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而且,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实行的金融管理制度也变更为资产负债管理。对于原始的负债要进行解决,所以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以贷款时间长,利率低的项目转移。因此,对于大范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供给,然而,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其他的商业投资的利益低,很多金融机构也拒绝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资金风险,严重威胁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外在条件,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以前迫切的追求经济高增长,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实质性的认识,进而对废水,废气的排放处理不到位,没有自主的推行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产业的处罚条例,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处理效率地下,而且污水处理设施也由于长时间的停滞而失去工作性能。现在,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原始的破坏过于严重,而导致现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困难。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较低,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环境风险。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指工程的资金投入,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城市基础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因此,工程建设的各方面人员对城市工程的投入资金进行一层层的“过滤”,到工程施工部门时,资金量还会剩下少量。而施工部门还要用有限的资金完成工程建设,因此他们可能会偷工减料,导致工程的建设材料不符规格或投入设备不足,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第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各方面协调的风险。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的特点,如果有一方面处理不善,对全社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如交通工具与交通道路之间就需要进行协调,不能追求单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要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不然会形成畸形发展的状况,即是某些方面的发展过快,而相关设施的发展落后,导致整个设施无法正常运行,这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协调性的风险。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理的策略

为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它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策略如下:

第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完善交通布局。城市交通的建设要将与城市区域发展相联系,人口多喝人口流动快的区域,更要注重交通布局的规划,要是城市交通与城市管理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改变交通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相协调,其次,发展交通运输的人性化服务,为居民提供诚信,舒适的运输服务。最后是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交通发展做规划,全方位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专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应只以国家为单位,而是要在城市内部建立基础设施投资机构等平台,通过采用BT等多种建设模式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数量。此外,对于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和项目,如环保等要为其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要随着增多。

第三,设立环境保护和监管部门,对涉及到环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行严格审查。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经过专业的检测和指标衡量,看它的危害程度是否在环境的允许范围之内,如果环境能够承受,允许建设,如果对环境有威胁,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对这类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环境的威胁减弱后,再进行实施建设。此外,对于积累的环境问题要给以及时的处理,以免为以后的城市发展造成阻碍,但是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同步进行,不要形成单一的发展局面。

第四,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各项工程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提高工程的管理首先要选择好管理人员,所以,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能力考核,实行责任承包,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提供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订立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尤其是成本,质量方面,更要有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管理和审查,避免出现成本超出或者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最后是工程的监管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立,是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更要有质量保证,以免阻碍城市的发展,所以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从工程施工前期到工程完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它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第五,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为指导,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度。无论是哪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与相关部门和其他设施做好协调工作。如城市用于政府办公的房地产工程建设,要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再进行建设,以房地产施工制度为指导,做好该工程的规划与方案的制定,然后对其进行布局的设定和优化,最后组织施工建设。而公路交通的建设就要与交通管理部门与公路施工等部门进行协调工作,以免某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受到相关设施的影响而无法进行,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

以上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风险的管理策略,但是在这些策略的执行前,首先要做的是要全社会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认识,了解它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是影响到了城市整体的发展进度。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发展。因为城市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城市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服务,如公路,供电,排水,保健等,也是居民生活所离不开的必须物质条件,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要向更加完善,更加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才能够与经济的发展进度相统一,为城市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一、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全球银行业高度一体化的影响,我国逐渐放宽了对国内金融业的限制,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并购、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逐步推进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逐步市场化之后都纷纷上市,上市后各间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善。具体表现在:第一,整个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趋于平稳,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银行业总体上一直保持着稳定高速的增长,在国家经济态势向好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每年的净利润提升率都超过了30% ;第二,商业银行不断优化了资产结构,资产有效性持续提升;第三,商业银行不断进行着金融创新探索,将创新金融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可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银行业不但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而且市场环境也变得非常严峻。为了提振经济,央行实行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除降息之外加大了货币的发行量,多次下调准备金率。降息令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减慢;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提升了银行贷款的风险。而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是将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作为主要获利方式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银行的正常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借此抵消部分传统业务收入降低带来的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首先,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其它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时间更晚,因此完善程度并不高,不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监管机制都存在很多漏洞;另外,各地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有时会对商业银行进行盲目的保护,这就为商业银行进行违规操作创造了最佳条件,不过同时也令商业银行面临很高的财务风险。其次,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商业银行的监管还只限于业务操作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并没有深入到业务的具体环节,探讨操作是否存在违规;且监管基本上都是事后进行的,也就意味着风险已经产生影响才开始对其控制,虽然能够改进当前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却无法挽回银行已经蒙受的经济损失。

(2)资本市场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筹资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多、更严格,因此,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能够获得发展资金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如果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偿债能力降低,就将财务风险转移给了商业银行,令银行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假设银行累积了很多这种不良贷款,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转为坏账,那么银行就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面临很高的财务风险。

(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都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了提高市场份额以及开拓新业务上,并未对资产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出现了诱发风险爆发的因素,银行就可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上市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以外的其它风险很少研究,也不重视这些风险可能对银行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整合学术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各派观点,本文认为可以将其分为3类:上市商业银行业是企业,其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商业银行同样具有代表意义。不过,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财务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基本单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自身的利益也存在短期与长期之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短期目标是由长期目标逐渐分解细化出来的,但是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完全的一致性,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就更大,想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也就更加困难。

(2)保证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同时,最大化股东权益。前文提及,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非常多样,因此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风险高于收益,那么就没有必要开展相应的业务;只有在风险低于收益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能通过业务实现一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追求最大化股东权益,从而既保证股东投资的安全性,又保证其理想的收益率。

二、全面风险管理导向下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运营的高风险性,银行业务的所有环节都存在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多家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被迫宣布了破产,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银行业所面对的风险很容易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这也提醒了想要保证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调研分析,为其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ER M)导向下的内控体系。

(一)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上市商业银行想要实现理想的内控收效,必须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因为只有这样各项内控措施才能得到有力的执行与落实,从而发挥出应有的内控效用。各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上市商业银行的内控环境。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从这些要素入手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为后续内控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设定合理的内控目标上市商业银行必须设定合理的内控目标,以作为内控工作的指引。之所以强调合理,是因为目标应设定在付出一定努力之后可以实现的标准上,从而提升员工完成内控任务的积极性,进而提升银行的内控效率。另外,银行设定内控目标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目标,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内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从而保证银行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识别风险

上市商业银行能够准确识别出运营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为后续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工作做好铺垫。

(四)评估风险识别出风险之后,上市商业银行就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它们可能对运营造成的影响。评估方法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五)应对风险评估了风险之后,上市商业银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防控。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实际,可以采取表5所示的风险应对措施。上市商业银行应在综合分析风险属性、发生的可能性、对银行造成影响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既实现理想的风险控制收效,又将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的目标。

(六)内部控制措施

(1)上市商业银行应在全面风险管理导向下实施各项内控措施,以业务活动为依托,对业务活动各环节可能发生风险的节点进行控制,从而在源头上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2)上市商业银行应做好临时事件的应对,建立应急预案,以便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而尽量保障各项业务正常进行。

第4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 预警理论;风险

【中图分类号】 TU7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24-02

代建制的推行对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项目管理风险集中转移到代建单位。因此,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代建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代建项目管理能力,对实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对工程咨询企业承接和完成代建项目,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代建风险预警管理框架的构建,探索代建单位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化解代建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为代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及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研究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预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程项目领域,刘艳玲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项目风险预警系统(PREWS),整个系统包括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对策子系统和风险后评价子系统等五大系统。同时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性提出了由环境预警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工程建设预警指标和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组成的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定量评价方法。

袁林海根据大系统控制的“递阶控制”结构方案的原理和多段专家系统,结合建筑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流程,建立了基于大型专家系统控制的建筑安全预警系统“递阶结构”结构方案,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例分析,预警评价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

曹云峰根据建筑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给出了外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以建筑供应链上处于核心企业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分析了其内部可作为风险预警指标的一些绩效指标,通过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实现风险预警的目的。

李顺涛构建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预测、风险应对和监控的国际工程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提出了以可量化的已知风险、不可量化的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为出发点的三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他认为使用复杂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往往消耗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悖于预警的时间目标;风险预警的目的不在于预警本身,而是在确定的时限内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使风险成本不至于超过风险管理的预警目标值。

综上所述,已有理论研究大多通过识别、分析、对策等环节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进而实现风险预警管理。指标量化和风险评价方法多选取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论、统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1.2 代建制风险研究现状。胡方水、于波就代建企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法律责任风险转移问题尚未解决、代建制度与现有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交迭、项目前期工作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尹贻林认为代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目前代建制的运作实施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项目法人与项目管理代建人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我国各地实施的代建模式中对于代建单位尚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代建费偏低,制约了“代建制”制度的发展;与代建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即作为代建单位而言,分别存在着法律、制度、费用、规模等风险。

翁谦指出,代建制将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转移到了代建单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代建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等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同时其自身的不足又成为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外部监督风险等。

冯为民、朱俊认为,代建单位面临的风险内容颇为复杂,包括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安全责任风险、使用单位的干扰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财务赔偿风险,此外还有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投诉、建设资金不到位、财务支付权无法控制等诸多问题。

将以上研究进行归类,代建单位的主要风险为:源于系统的风险——法律风险、制度风险、外部监督风险、自然风险等;源于行为主体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业主和使用单位的干预、建设资金不到位等;源于项目目标的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安全风险。

上述文献仅从定性和理论层面探讨了代建风险,并未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赵海运用改进的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实证研究对源于行为主体的代建风险进行了评价。黄福珠围绕代建单位在代建合同、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但仅构建了理论模型,没有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例。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代建风险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少积累。对于代建风险的研究不但是需要理论突破的一个薄弱区域,也是代建制在实践操作中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构建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模型可用图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为三大结构模块,即代建风险识别模块、代建风险评价模块和代建风险应对模块。对于代建风险管理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价是核心,风险应对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2.1 代建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代建风险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全面、正确的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风险进行估计、评价、作出决策。应通过风险识别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代建项目因环境、目标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代建风险的识别应是实时、连续的过程。

2.2 代建风险评价。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这一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项目总体的影响进行度量,对风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判断、评估,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以供决策。

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指标数据的变化和风险预警等级的变换,其过程如图3所示。

2.3 代建风险应对。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要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但控制风险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需明确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确定风险控制的区间。风险评价模块能够从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到可能给代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规避。

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实行持续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减少项目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此外,风险预警管理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支撑件,项目的信息、组织、文化是管理代建风险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3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在结构框架中,通过三个结构模块将代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反映出来。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图4),则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机制。

基于预警理论进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输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输出五个环节。其中,输入主要是指影响项目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被控对象,使风险状态发生变化,体现为在风险因素的波动;风险识别指尽可能准确、完整和系统地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与辨识;风险评价指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当前的风险状态并输出预警信号,如果项目处于安全状态,则维持现状并进一步监控,否则需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风险应对是风险的控制途径,包括各等级风险的响应对策、风险的持续管理、风险预警管理的支撑条件;输出反映风险控制的效果,指明项目当前的运行情况。风险控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所选方法及策略正确,则对风险控制成功,将引导项目引入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致使项目状况恶化。但无论何种状态,都需对结果进行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下一过程的预警活动。所以,只有当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直接导致项目彻底失败,这一循环过程才终止。

第5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第6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资金周转、项目投资、规模扩大、应对竞争风险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转向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由于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有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所以银行在享有信贷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良贷款的严重偏高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贷款风险的存在不仅有历史原因,还有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原因,同时还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管理机制原因以及社会道德与信誉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银行信贷正常、安全的运行,应提高银行信贷风险意识,加强管控能力,不断完善信贷管理的机制。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从产生信贷风险的来源不同,可将风险来源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等因素。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中诸多因素的变化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贷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目的和用途、贷款违规行为如多头贷款或透支,贷款抵押物变现较难,贷款担保没有实际意义等方面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贷款环节的基础工作没有真正按要求落实,信贷档案资料缺漏、虚假;贷款业务时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环节没有真正落实,缺乏系统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违规帐外经营较为严重等因素造成。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调查存在漏洞

在国有商业银行贷前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工作不全面,资料收集不全、可参考数据真假难辨;企业或个人提供的审核资料假信息较多、并且使用各种不正规的方式骗取贷款;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审查工作不认真,道德缺失,责任感不强导致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以及个人不良信用等都未及时发现,使前期调查失去意义,不能从贷款调查一始把好贷款的安全关卡。

(二)社会信用管理不健全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社会信用以及贷款对象的信息是贷款审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调查资料,但是由于信贷审批机制尚不完善,对信贷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社会信用不真实、信用管理缺少真实的数据,商业银行信息收录滞后、银行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信息不符、有的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业务甚至提供假数据或是隐藏数据等现象,导致参评数据缺少真实的依据,无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银行信息查询不能与国家公务机关如工商、税务、法院、产权登记等部门的数据进行挂钩和使用,有的地方政府保护企业现象比较严重,对信息调查工作更造成了困难,信贷工作人员仅能凭借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等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判定,而这些机构往往可信度比较低,因此也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使得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顺利通过信贷资格审查。

(三)信贷风险管理滞后

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还主要以贷款的发放为主要工作任务和实际收益,部分客户经理和管理者为了完成当期任务而忽视了贷款的管理,虽然有贷款“三查”制度,但是过于相信或依赖贷前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审核、论证、第二来源落实等工作确定后,认为信贷风险应该是降至很低,即便出现问题也有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忽视了贷后管理,因此重视信贷营销而轻信贷后检查的管理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一旦信贷问题出现,风险便已经成为现实,就无法挽回。与此同时,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健全,即便出现风险也不能追究责任,更不能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更加促进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四)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

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与贷款客户没有形成对等关系,不愿得罪人或是对于较大贷款客户存在畏惧心理,也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如何将管理工作执行和落实下去,将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没有及时发现企业或个人由于经营不善出现的倒闭、亏损等问题,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坏账、死帐。同时,更有极少数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不正,出现接受客户馈赠等现象,导致管理工作形式化、流程化。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贷前风险管理

在信贷之前要全面、真实的对企业和个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做出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将第二还款来源以及贷款变现方式认真审核。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风险了解,避免贷款环节的不正规操作行为,从贷款第一道关卡保障信贷安全。

(二)重视贷后检查工作

为了减少因忽视贷后检查工作出现的弊端,首先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风险管控的技能,同时还应调整三查岗位的管理关系以及比例关系,增加贷后检查岗位的工作人员,引进优秀信贷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金融专业培训,增加贷后检查环节的实力,真正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完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员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对贷款对象进行实时管理,确保贷款安全。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从制度上加强贷后检查。

(三)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体系

根据社会信用出现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将信用风险相关资料如主体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等建立全面系统平台,加强与国家公务部门的合作如工商、税务等,做到资源共享,扩大信息采集方式,完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相关评估中介、审查机构也列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之中,以促进社会信用的形成,使银行可以对客户做出完整的、真实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评估。

(四)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不同贷款金额、行业、用途制定信贷风险识别的界限,设定预警方案,同时要结合贷款风险进行分类,加强可操作性的实时监控,除此之外还要对贷款人进行违约风险程度分析测算和跟踪监控。对贷款业务品种进行适度的限制,避免信贷品种盲目增加,减少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比例,建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综合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信贷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的监测及拨备计提,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体制上防治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形成科学、谨慎的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五)处理不良信贷业务

对已经形成呆账、坏账的贷款应尽快处理,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法律诉讼、以资抵贷、呆(坏)账核销等方式将不良资产盘活,同时还要将资产处理方式多样化,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投资银行、二级市场等机构,将不良资产压缩到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1]陈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4)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丛.2008:(3)

[3]李平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原因探析[J].经济师.2008:(12)

[4]张小明;刘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问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5]任书敏.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9)

第7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期货市场;风险;违规;监管

一、期货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期货,通常指期货合约,与现货对应,并由现货衍生而来。期货交易即期货合约的交易,由远期交易衍生而来。期货交易具有合约标准化、场内集中竞价交易、保证金交易、双向交易、对冲了结、当日无负债结算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期货交易萌芽于欧洲。期货交易是在远期现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远期交易的集中化和组织化,为期货交易的产生和期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48年,世界上第一所比较规范化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并于1865年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取代了远期合约,同年该交易所实行了保证金制度。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结束交易,不必进行实物交割。随着交易规则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期货市场标准化合约、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和统一结算组成了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

期货交易品种从商品期货发展到金融期货。最初的商品期货为农产品期货,由粮食作物扩大到经济作物、牲畜、林产品等,之后又出现金属、能源期货。期货业将商品期货的原理应用于金融行业,开发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股票期货等。现在还出现了其他期货品种,如天气、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农产品期货的交易量虽然增加,但市场占有率却逐渐缩小。金融期货和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期货发展迅速,目前金融期货占主导地位。1982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将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结合,引发了期货交易的又一次改革。2002年单只股票期货的上市,实现了金融期货的有一次创新。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期货交易引入了电子交易方式,并发展成为交易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二、期货市场的风险

总体来说,对风险的定义大致有两种:一是强调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另一个是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广义的风险是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期货市场风险就是这种。

(一)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

1.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走势是基本相似的,因为期货价格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期。所以,现货价格因供求关系而产生的波动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原因。同时,期货价格由于其自身的远期性和预期性,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期货价格的波动性大于现货价格是非常正常的。由此而产生了期货风险的价格风险。

2.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交易者可以只用较少的保证金按比例进行交易。这样就产生了较大的杠杆效应,在吸引投资者的同时,放大了期货市场本身存在的价格风险。在期货价格剧烈变动时,投资者极易产生巨额亏损而无力支付,从而又增加了违约的风险。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是其特有的,也是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

3.集中交易风险延伸性,期货交易采取场内集中竞价交易。其优点:竞价的公平性;有利于流动性的增长;有利于风险控制。但当期货价格短期内出现离奇的价格时,按市价买卖所成交的价格会使交易者的风险度迅速改变。而且,由于交易量和持仓量大,价格稍有变动,总体的多空双方的盈亏幅度非常大。

4.对抗易的风险连续性,期货交易是双边交易,不论期货市场处于牛市还是熊市,都存在亏损的一方。因而对期货市场而言,交易风险具有全程性和连续性。

(二)期货市场风险的类型

1.按其是否可控,分为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包括:宏观环境变化的风险;政策风险。可控风险可以通过市场相关主题采取措施,控制管理风险。

2.按其产生的主体可分为:投资者、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政府及监管部门。这一部分的分析将在期货监管部分列明。

3.按其来源划分,可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

三、期货交易的监管

期货交易的监管与其自身的特点与构成是分不开的。期货市场由交易所、结算机构、中介与服务机构、交易者和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与行业自律管理机构组成。期货市场上的各主体都有自己所要遵守的规定和制度,对期货行业负有各自的义务。

期货交易所为期货交易提供场所、设施、相关服务和交易规则,并不参与期货交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期货交易所已成为具有高度系统性和严密性、高度组织化和规范化的交易服务机构,致力于创造安全、有序、高效的市场机制,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与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职能包括:提供交易场所、设施和服务;设计合约、安排合约上市;制定并实施期货市场制度与交易规则;组织并实施期货交易,监控市场风险;市场信息。

期货交易结算机构是负责交易所期货交易的统一结算、保证金管理和结算风险控制的机构。主要职能为担保交易履约、结算交易盈亏和控制市场风险。同交易所一样也面临着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风险管理不健全、交易者违规操作、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出现故障,都会带来风险。期货交易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之后,结算机构就承担起保证每笔交易按期履约的责任。交易双方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与结算机构发生关系,结算机构作为所有交易者的交易对象。若一方违约,则交易结算机构先代替其履约,从而降低了违约风险,使期货交易对冲平仓得以实施。每一交易日结束后,对会员进行盈亏结算,并通过对会员保证金的结算和动态监控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当会员的保证金在规定水平以下时,及时向会员发出通知,要求会员增加保证金。若会员在指定时间内未能使保证达到规定水平,结算机构有权强行平仓。

期货中介与服务机构有多种,如期货公司、介绍经纪商、居间人等。期货公司作为主要的中介机构,根据客户指令买卖期货合约、办理结算和交割手续;对客户账户进行管理,控制客户交易风险;为客户提供期货市场信息,进行期货交易咨询,充当客户的交易顾问。我国对期货公司经营管理有一些特别要求,如期货公司要对营业部实行“四统一”,即统一结算、统一风险管理、统一资金调拨、统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期货公司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机构,面临经营失败的风险。在客户进行期货交易的过程中,进行违法违规活动,欺骗客户、损害客户利益,面临的法律风险;由于管理不善、公司内部人员的行为而造成的损失;对客户的风险管理出现疏漏,客户穿仓出现的损失。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负责建立和完善期货保证金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期货保证金风险状况,配合期货监管部门处置风险事件。中国期货业协会,对期货业进行自律管理。

期货市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不可避免,但多数的风险可以通过监管而加以控制,进而起到稳定市场。期货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从而使其协调、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明斋.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2007.

第8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摘 要 企业集团通常规模较大,对企业集团而言,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也更加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通过汇总现状,提出了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与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在规避财务风险中企业集团如何抉择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 控制和防范

一、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在渐趋于大型现代化企业模式时,自身在财务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财务风险处理与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财务风险处理与控制自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笔者分别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处理和控制的现状做了汇总。详见表1。

表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处理和控制的现状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处理和控制的现状

1、企业集团财务内控和管理亟需信息化建设,比如,引入ERP管理信息系统等; 1、适合于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财务风险制度建设被重视程度较弱;

2、预算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2、面对财务风险时,无法及时具备财务风险应对机制,抗风险能力差;

3、组织机构需要调整和规范; 3、尚不具有对财务风险的判断和识别机制;

4、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薄弱; 4、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财务风险管理不完善。

5、人员奖惩和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诊断工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根据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征兆进行预测和诊断。当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有威胁的状况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集团管理者和弦管财务人员及时财务措施防范风险,将财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针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定期对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处理不良资产,合理控制存货,调整集团战略,控制资金投放规模。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应收款项和存货等的周转情况,加速企业集团的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尽量杜绝或减少坏账。

(二)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

企业集团财务监督的实质是股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集团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监督重点是财务风险。企业集团财务监督是整个企业集团运营和管理尤其是财务工作的一种保证,因此,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对企业集团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措施主要有六点,参见表2。

(三)要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首先,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要密切留意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并把握好其未来动向。对政策变化,要及时调整企业集团战略,避免财务危机。尤其要对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变化和趋势加强关注力度。其次,要提早预防潜在的负面效应,及时采取措施。负面效应可能存在的方面主要是企业集团资金筹集、项目投融资、经营等方面。再者,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要细致到微观层面,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的增加,预防资金危机。最后,生产和销售要注意衔接,及时根据生产情况调整销售策略,将“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相结合。积极开拓销售新渠道和新客户,加速贷款回笼,提高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在规避财务风险中企业集团如何抉择财务管理目标

(一)阶段一:规避风险中企业集团要追求“合理的”利润

无论人的意志如何,财务风险都会客观存在,不会因此而转移。几乎对所有企业而言,追求利润都是其一种本能。企业集团之所以要规避风险,其实是为了更好更长久的追求利润,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然而,追求利润这一动机固然合理又现实,但是最求的利润数额也要合理,不能无度。唯有将追求合理的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集团才能达到风险规避的最优状态。合理的利润不仅不会淡化企业集团的利益追求,也能使其不必冒过大的风险。企业集团倘若能够对市场宏观环境、集团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抵御风险能力,以及资金运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和决策,那么企业集团将会具有强而有力的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企业集团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对各方具有不等利益的主体关系进行平衡,将合理的利润作为财管目标,能够对利益各方的冲突进行有效避免和缓解,从而能够适当减少集团短期行为。

(二)阶段二:对风险进行决策时,企业集团要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制定合理的资本利润率

第9篇:风险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企业,其实力以及竞争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发展,例如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尤其需要引起同行的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活动伴随着整个企业财务,从筹资的风险管理到投资再到经营以及最后的收益分配,无一例外不涉及财务风险管理。在我国,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一个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无疑给风险管理带来了难题。因此,建议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部分难以发展、甚至最终无法生存的企业,主要还是因为财务风险管理出了问题。综观实际,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配合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有效的起到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求共同发展的作用。而现实在于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混乱,股东大会、监事会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并非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管理观念落后。另外,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的也许并非财务专业出身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上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严重阻碍企业发展;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首先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不合理的费用报支导致了企业资产的不明流失;

1.2 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企业融资难、资金周转不灵。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和债券两种方式。和大型企业相比,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融资问题。首先因为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实力不够雄厚,另外稳定性差,企业经营存在较高的风险,盈利能力稳定性差以及信用等级较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其融资。而融资困难,企业只有依靠自身的内部资金,造成资金的短缺,周转不灵,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不切实际的投资。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扩大经营规模。但是不作符合实际的投资风险评估就进行盲目的投资,会导致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最终使得投资失败;3)资金使用效率低。比如在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改造中将耗费大量的资金,使得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低;4)局限于短期行为。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造成了大量资金使用严重的情况。比如企业为追求短期的营业额等眼前利益,不合理理财等,造成大量的流动资金变成赞助费和考察费等。

2、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2.1 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

1)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结构,真正起到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在现代化企业内部为明确治理结构,必须保证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在企业内部,董事会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起重要的监督作用,是企业内部进行控制的最核心力量,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2)选拔并培养专业的企业管理者。从过去到至今,我国许多企业缺乏长远的内部控制观念,影响企业发展。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3)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内部控制。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成员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促使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

2.2 加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控制

1)合理利用投资组合。合理利用投资组合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不同的项目势必面临着不同的投资环境,当风险来临之时,某项目可能面临危险,但其他项目可以避开此风险,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当然,组合投资并非随意投资,需在大量的考察和分析对比后做出投资决策;2)设立有关投资的奖励与约束措施。投资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投资成功带给企业巨大的收益,为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必须兑现对投资项目起重要作用的相关人;3)慎重投资。在面对投资机会时,必须对市场进行大量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应用迈克尔·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行业内的现有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品的威胁五种力量的分析,评估投资的风险,确保投资的准确性。

2.3 经营活动风险管理的控制

1)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对方企业的资信状况,良好的资信状况才能有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一般可以采用“5C”系统就对方企业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进行评估。其次,做好催收工作。对于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和管理,加强对账款数目较大的关注。此外,采用刚柔相济的原则,对于信用好的企业,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政策,而相反对于信用不足的企业则采用比较苛刻的信用政策,避免不必要的坏账,从而降低死账的风险;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并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管特别是相关内部人员的监督,是防范应收账款的风险的关键。企业应明确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各自的职责,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应该密切配合,及时地进行沟通;3)应当加强对现金的管理。企业应当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因为,如果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可能增加了机会成本,现金持有额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

3、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风险管理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业绩,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科学的预测、评估、防范及规避财务风险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闰红.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远远和预防措施[J] 经济师-2010 年 09 期 。

[2]余学斌、马丽.浅谈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 财会通讯-2011 年 32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