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灌输 思想政治 列宁

近年来,灌输法因被当作一种生塞硬灌的方法而陷入被否定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了忽视和摒弃灌输法的倾向,灌输法一度成为人们指责的焦点。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灌输法“过时论”、“无用论”、“否定论”等;而实践领域即使有人坚持灌输法,其效果也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我们必须澄清当前人们对灌输法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原则等的误解。

一、灌输教育的由来

1844年1月,马克思在《导言》中初步阐述了灌输思想。同年,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灌输”的概念。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社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假使这种意识会自然而然地从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那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1] 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灌输论。

1902年3月,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3]因此,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总而言之,列宁使灌输论真正理论化、系统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科学内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扬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时代,灌输教育经常被作为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点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把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简单等同于机械“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我打你通”、“我讲你听”式的说教;等同于说空话、大话、套话;等同于形式呆板、言之无物、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把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这种非常必要的教育理念等同于简单生硬的意识形态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厌烦、拒斥、抵制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敢、不愿、忌讳灌输,以致在思想意识领域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或多或少地存在,导致的主导作用和主流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消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正名,并且要强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灌输教育必然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而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更不是具体的方式或者方法。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对公民的精神文明要求与公民自身差距的矛盾。我们要运用社会主义意识来教化公民,使之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这个过程的本质实际上只能用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来概括。

三、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

这是灌输论的本质内容之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灌输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向客体灌输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这就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从而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辨是非,坚持正面灌输,坚决反对各种背离的错误思想和倾向。

(二)坚持主体参与的原则

这是指灌输主体将灌输客体视为实现灌输目的的主体,充分尊重客体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客体的主体作用实现灌输目的的原则。之所以灌输法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反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处理好主客体的关系,只把灌输者看成是能动的主体,而把灌输对象只看成是被动的客体加以改造,忽视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强压式灌输。而我们所说的灌输是外灌、内化的统一,应体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倡循循善诱、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灌输,从而形成双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外部灌输与内部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灌输效果。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是的基本原则,是被发展史证明了的科学原则,当然也是灌输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明确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最基本的品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环境、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我们的教学设备、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灌输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观念等。

总之,灌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一,在新时期,我们要坚持灌输教育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新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2]《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3]《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第2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本模式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民利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发展大学生、服务大学生。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的思路

(一)改革理论课程,实现三个转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模式首先就要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人手,做到从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上来,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就要求做到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到能力以提高为目的。一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就教材中内容进行讲授,偏重抽象的理论上的探讨,而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分析,结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显得枯燥无味,甚至被一些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成长关系不大。要实现这个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模式,要把学生的诉求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使他们的才华和优势得到展示,内心真实的情感得到释放,思想的困惑得到解决,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三是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到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因为“思想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竞争能力,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健康成长、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实践教学,激发主体意识。实践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当然课堂教学也可以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更多的是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对学生而言,实践教学可以从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三)提倡专业伦理,共筑育人桥梁。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理论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任何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提倡和谐的专业伦理,加强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完成高校的育人工作。其次,各专业教师在各自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通过介绍各专业历史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各专业成功的学者、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获得善恶、美丑、公平正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伦理方面的教育,这种来自各专业独特的伦理教育是各专业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更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是各专业人才今后进入社会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的初期准备,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专业的伦理教育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的伦理教育为支撑,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发挥各专业伦理教育的优势,共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桥梁。

(四)发挥网络作用,拓展教育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广泛而深入地运用,网络在大学校园中得到迅速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因此,网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平台。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便利和优势条件。

(五)加强养成教育,全面提升素质。大学生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是指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具体地讲,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长期培养、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在大学生身上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大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明是非、辨善恶、修德行、定心志的效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3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个新的交叉学科正在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他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其精神分析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即“二部人格结构”,他是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欲望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它们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正是这种潜意识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它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影响着人的言行。前意识则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的作用是审查无意识,控制潜意识的冲动和欲望进入意识领域。意识指的就是个体能清醒知觉的主观经验,是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并在这个过程中压抑性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它处于心理的深层。

弗洛伊德在他晚期的著作《自我与伊底》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原始的和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的过程是无意识的,不顾伦理道德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与危机,只是逃避痛苦,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监督和压抑着本我,把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既对本我的非理望进行压抑和控制,又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而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在道德教化与控制下形成的道德良知,主要的功能就是按照至善原则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妥协,只有它们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才能够保证人格和道德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潜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揭示了在人的内心和行为机制中,除了意识的巨大作用外,潜意识也有巨大的力量。对于潜意识理论的分析和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包含着“三体一要素”的综合结构。“三体”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一要素”就是教育媒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在这个综合结构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忽视潜意识作用的发挥。

就“三体”中的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的讲课方式、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注重理论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这些内容对教育对象来说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巧妙的语言和相关知识,将教育内容丰富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创造出一种学术且和谐的氛围,在讲授内容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思想注意力倾向于教育者,潜移默化中已接受了教育内容。

说到受教育者,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到受教育者在性格、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潜意识的不适当的压抑,或是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及受过的影响对现今的意识、潜意识和人格塑造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问题。自我意识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其潜意识的积极性。

对于教育环境这个“体”,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环境都是有教育作用的教育性环境,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熏陶能够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要素”的教育媒介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味的压制潜意识和本我,而对潜意识里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应该加以疏导和转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上要尽可能丰富、全面,应该包含能够提高受教育者人格素质,并为实践服务的精神财富;教育手段更要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都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提到“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和动作。”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实现的教育过程,是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综合教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想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一味灌输式教学和照本宣科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只有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教育和生活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这些教育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人格结构的和谐统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中存在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可知,本我受到个体的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影响,强烈地追求个体本性的快乐,它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快乐、减少痛苦。对于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本我的冲动也是时时存在的,而且本我在个体的身上并不总是单独表现出来的,它还会受到自我的影响。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按照理智行事,理智会使人有意识地压抑住冲动。超我则会使个体按照社会的文化教育、宗教道德标准采取行动,它是个体行为中比较高尚的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内化教育内容,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它的教育对象是人,因此必须把个体的人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会无形中强化个体超我的力量,容易打破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使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丰富起来,使受教育者个体逐步形成稳定而健康的超我和人格,这是教育者帮助学生保持人格结构平衡协调的一个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主体自我教育。就是说,在传授思想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受教育者意识到如何正确实现本我的生物性需求,并且深刻认识到本我的这种行为,引导他们认识到如何使本我的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同时使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各种能力,为自我的实现奠定基础,从自我和超我上建立必要的机制来帮助“本我”,这种自我力量的增强则离不开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不同受教育者和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思想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者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分接受教育的不同对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来开展工作,对不同对象提出切合其实际水平的道德要求,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共性教育,同时也要及时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特点,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还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阶段说,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能量,他把这种性本能的力量叫力比多,他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这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揭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发展的不同心理特征,也能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那么,人在青少年时期会有这样的心理发展阶段,在成年后必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结构和特征,会有不同的本我和潜意识的欲望,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人生的不断转折,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困惑,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不同受教育者和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和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结构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至关重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进一步研究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对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8:136.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7.

[3] 张良,唐志红.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

[4] 赵红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道德视角[J].理论月刊,2004:3.

[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8.

第4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学;思想政治教育

1人学的基本内涵

1.1人学理论关于人的本质论

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思想中的基础问题和重要问题,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和参与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学理论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意义的人,人们通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在现代教学中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崇,要求注重人个性的发展,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应当相统一。”[1]

1.2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价值论

的价值论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对人的满足,二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它们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当代的青少年,受网络媒体各个渠道信息渗透的影响严重,并不能对人的价值做很好的界定,青年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歪曲了人的价值理论。人学理论的价值论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的看法,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个人价值应当服从社会价值。但这一做法并不代表我们放弃了个人价值,我们可以在保证国家、社会价值不受到冲突的前提下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1.3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发展论

世界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宗旨就是为了让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会给社会发展以大的推动力。如同人们所了解的那样,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付出了努力与艰辛,其目标是为了满足我们人本身的需求,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2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弊端

2.1高校理论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为当代社会创造了无限价值,与此同时其使得公民的思想、价值观趋于多元化。而高校教材内容上部分脱节于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出发,制定的课程难与实际紧密关联,理论说服力不足。由于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如何使理论成功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今高校课程的改革,虽然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多数高校却以缩减了教学课时为代价,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严重影响了理论课程教育的效果。在时代的发展中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单一的灌输方式使得理论教学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

2.2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

人学理论中,价值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其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的价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中定位,总是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2]。”可见,人的价值实现需要社会环境作为依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者会强调社会价值,让学生们在面对两者利益权衡时最好考虑社会价值。然而,这种做法在现今是不符合人学理论的,我们所知道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个人价值也就不存在社会价值。只有个人价值首先被认同才能突显出社会价值。总之,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观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和趋势,教育工作者应掌握这两者价值间的尺度。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时俱进

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局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社会经济变革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因此怎样在实践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能够具备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技能以其独有的个性和能力来进行社会的创新发展,在自我改善的同时使社会变得更美好。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态度,重形式主义轻实践教育,总觉得有些措施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没有将好处真正的落实到学生身上。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人学思想中关于发展论的精髓所在,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理解的人学思想,这将在我们的高校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3用人学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既靠人来实施,也以人为工作对象。[3]”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形式主义严重,单一的灌输方式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反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停留在传统阶段,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类似于喂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他们想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寻求更多有趣的学习方式,而传统教育与他们的思想相背离,因此学生会出现厌学、逃课的行为,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的坚持的人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人为本的内涵,充分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的,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2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人的价值有多种表达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如何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顾学生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求,无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自由成长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并开始关注人们独立个性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世界的丰富,逐渐意识到人本身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主张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张扬,但并不是任由个人随意发展,而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引导下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做到合理有度。

3.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高校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况时,不能只注意眼下情况而是应当考虑的久远一些,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寻找到一套真正有利于自己长足发展的方案。实际上,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时期,我们倡导个性的发展,如果这个社会千人一面,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无趣的,相反,如果只顾自己个性的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失去它的秩序,人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此,保持个性必须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对象,这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这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不相称的,也与的基本精神和最终目标是不相符的。

参考文献:

[1]钱焕琪.高校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杨伟才.马克思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现实,2007(3).

[3]宋劲松.人学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4]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94.

第5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杜威 人性化道德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4-01

一、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内容

哲学现在所处的困境之原因是:有用的知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与人生无关的任务。[1]只有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改造,并通过正确和批判的思想清楚研究道德教育的不当态度,使道德教育在促进社会事物和人生问题的研究上真正起作用,成为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本身就是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2]实用的道德理论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发展的,人性化道德教育就是尊重个体、提高个体的道德能力的实用道德教育。正如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所说,教育应“把注意放在人身上,亦即我们孩子们身上的普通形式上,放在真正的人性上。而杜威正是如此,他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新个体思想、从做中学的知行观、关注生活的道德价值观。

二、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价值观念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回到现实的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由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实际教育问题延伸和展开,并落脚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教育问题。人性化道德教育应当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并促进个体实际道德经验的不断生长。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道德教育观念,主张道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概念之上,而是应把道德的探讨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1.教育的起点是生活

杜威的教育理念是实用主义的传统,即为了生活本身,更是为了当下的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个体和群体的生活经验在教育中得不到不断更新的时候,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当下的生活,实际上,生活是一个不间断、无间歇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产生的,并且向前向上发展,它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时间段,而是为了整个人生。

2.思想政治德育是一种社会生活

道德教育在道德生活中促进个体道德成长,道德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引导个体面对实际的道德情景,激发和培养出相应的理智的反思能力,形成个体自身独特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去解决实际的道德冲突。道德教育是道德经验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道德生活则是道德经验不断更新和成长的过程,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一起开始,一起继续,一起结束,并且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开展才有意义和价值。因此,道德教育贯穿于道德社会生活的始终。

三、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启示

1.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就是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还要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它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

2.创设体验式活动学习的德育模式

我们道德教育低效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封闭的、孤立的,与社会相脱节。学生大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里面,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会造成心灵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学生信息丰富、经验贫乏的现象。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推行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

3.创建生活化、实践化的德育知识观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实现知识观的转换,使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有生命力的过程。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生活、现实严重的脱节,学生习得的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和周围的环境。因此,现代学校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实现知识观的转换,创建生活化、实践化的德育知识观,不仅仅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道德,更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必须要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将学生自觉道德实践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克服传统德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方法的弊端。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继续加强道德理论课程的教授,理论课可以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知识,给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方向。但是,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比如,课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小组展示成果等。学校还应重视并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道德情景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内化自身品德,提升道德素质。例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观察等,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要积极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积极联系社会友好单位,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认识社会,通过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预测 解构原则 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根本目的,采用一系列的程序、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而其中一系列程序、方式的确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的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指的是一切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因素,包括思想信息,人力信息,技术信息等,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存在的变数也是最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难把握的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客体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前,必须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保证着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前提条件。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坚持解构原则的理论依据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历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社会关系又被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正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观念总会被现实打上各种各样的模式,反映着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被这种既定的思想框架所禁锢,习惯于在这种禁锢里乐此不疲,并忠诚地坚守着这个禁锢,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不能张开思维的翅膀高翔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来讲,在传统认识中,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地位一向被看作是处于被动、次要地位,只注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理论的灌输和灌输的手段和方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并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所要灌输的内容和方式却又容易受到自己原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以主观色彩,不能够根据受教育者客观情况的发展来灵活运用。因此,带着这种预测判断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的滋长,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坚持解构原则,就是要打破这种禁锢,突破这种局限,跳出思维的怪圈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全面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不会总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的,总是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呈现出来的各种表象提出质疑,对前人提出的某些观念提出否定。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环节,其一是发展,通过否定,使事物质变,转化为新事物;其二是联系,通过否定,去掉旧事物中腐朽的、消极的东西,同时保存和改造旧事物积极的成果,把新旧联系起来,体现发展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所谓“扬弃”,“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终止,终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的解构原则,就是要对先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敢于提出怀疑,吸收、保存积极的因素,抛弃落后于时代的因素,带着这种全新的观念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状况,对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就能够科学地历史地把这些信息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坚持解构原则的现实依据

基本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解构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使解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也需要解构原则作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要求树立解构观念。通过对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失败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案例出现的问题主要归咎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上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既全面地又有针对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着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最终必定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失败。这种认识上的局限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把握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是由于:其一,自身知识理论结构的不足,不能科学地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缺乏深入透彻分析的科研能力;其二,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不会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实践活动带有盲目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历史的、社会的实践,是随着现实要求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的认识往往具有滞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变成了“消防车”,“医疗队”,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受群体文化的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或具有能动性的个人,总是会受到所在群体的群体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倾向于所在群体的文化取向。同志曾经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群体文化始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判断,有些时候甚至束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维发展,无法解构某一种观念,这就是触及到了这种群体文化的局限所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具有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所生活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在于是否具有一种对所接受的文化进行独立反思的能力,要意识到不能将在群体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认识,

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三、坚持解构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有效性

1.坚持解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洞察力

坚持解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一种已有的观念,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历史地分析判断,并能预见它未来的发展走向。

2.坚持解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确认和打破局限的胆量与勇气

在认识领域里,科学认识问题的思维模式有两个:一是不断扩张我们的认识领域,二是始终显现我们的无知和认识的局限。认识领域的扩大和我们无知的确认,是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第7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涵义、类型及其实现途径等内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更好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其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属性和功能既包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形式;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既包括一般的人——人类或者说是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也包括特殊的人——群体,以及个别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其层次分类,可划分为: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等;以其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等。此外,以不同的活动主体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个体价值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理论灌输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对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这些思想观念进行选择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教育客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积极能动的影响,不断促进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教育客体也能动的作用于教育主体,促使教育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学习,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主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客体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既能够更好的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感化。在其正确思想意识持续影响并内化为自我意识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因此,教育客体价值的实现,不仅能够体现出自我价值,而且能使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必须坚持:

(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当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不利于其价值的顺利实现。这些错误认识,主要有:

1、“万能论”。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人。无论什么人,只要给条件、环境,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把人教育培养成所要求的人。它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能决定社会制度、决定一切的地步。

2、“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是指一种极其片面,极其错误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日益弱化的社会控制力,对经济效益的直接产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意义”。

3、“代替论”。它主张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应当用公民教育理论来替代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错误思想认识片面夸大或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为更好的实现其价值,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必须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作用。

(二)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必须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目标来进行。价值主体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决定着其价值实现的大小程度。因此,要做到:

1、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推动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最终价值目标,必须以科学的需要理论为依据。要正确把握价值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把价值主体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教育者,以科学的需求理论正确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会不断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性过程。因此,要使价值主体能够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目标和动力,必须坚持以科学的需要理论,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帮助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需要观。

2、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同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主体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人的主体性能动作用的大小。人的主体意识主要是个体对自身主体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它能够引导价值主体正确的认识其内在需要。只有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合理的激发和引导符合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还必须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以这种主体精神进行自我激励,增强主体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更好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要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目标。只有尊重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只有理解教育对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关心教育对象,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客体的内化与外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其现代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现代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特定的时空境遇,不断增强自身功能,更好地满足主体发展需求的动态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用和影响教育对象,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育主体也要顺应时展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现代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但并不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助于其价值的实现。只有当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时,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

1、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是指诸要素具有有利于实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担负的功能的一切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要素构成。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效果,能够顺利的实现其价值,必须使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都具有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把各个要素优化选择,把各个参与要素都有效的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功能,实现其在大价值。

第8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价值分类;价值实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过去的30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时至今日,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探讨为什么要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寻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即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一般来说,研究价值问题是研究一门学科的基础与前提,学科价值对本学科其他方面的研究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首先需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但不是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比较,也不是说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领域内随便拿两个概念来比都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和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渊源、交流、借鉴、影响等;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跨越民族、国家、时代、语言界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和关系的研究,探讨在文化多样性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规律、特征。[1]所需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比较、考据、实证、分析、抽象、概括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开放性、居间性、综合性的特点。[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范围上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各门课程,正由于此,它的边界比较模糊,处于有联系的两个事物之间、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状态。另外,在研究各国(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还需要综合研究,从具体到抽象,挖掘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价值的含义在西方哲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以客体自身的功能和属性来规定价值,突出和强调价值的客观性,认为价值是寓于客体内部的一种性质;二是以主体和主体的需要来规定价值,突出和强调价值的主观性,认为价值存在于人们对对象的反应之中;三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从人与行为或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中产生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3]其中第三种观点占据主流地位,这种观点简而言之即“价值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在中国哲学视野中,以满足需要来界定价值,不能说明有关价值的一切问题,人们的需要有高低之分,因而需要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且认为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尤其是儒家,非常推崇精神需要的价值。除此之外,价值还有深层含义,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比如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人或者生命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所以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基本含义是能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用价值,深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的优异特性,即内在价值。[4]

基于上述概念的剖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初步定义为: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特定主体的关系中,反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需要是否一致、是否满足了主体需要、是否促进了主体需要的一个范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同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一定主体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即一定主体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理解、态度、判断和评价等的总称。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类

由于价值问题极为复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非常之多,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所以在给出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之后,需要具体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笔者选取了两个角度来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主要侧重于认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维度,主要侧重于认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看价值分类

第一阶段是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国外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概念,但如果以“大思政”的眼光去寻找与其具有类似教化功能、学科性质的,却可以找到不少,如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品格教育、生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等。当学者们最初接触到国外这些名称各异、形式各异的学科专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认识。这一阶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认识,这种认识基于观察,通过历史考据和文本研究,最终呈现为描述性的学术成果,内容包括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环境、效果等。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这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条件也因为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而不断改善。

第二阶段是反思自身。很多人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这一阶段想直接跳到第三阶段,也就是初步认识了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就想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是跳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导致“为我所用”变成“照搬照抄”,走向机械唯物主义。深刻认识本国(地区)以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总结规律进而借鉴的前提,两者同等重要,所以该阶段主要的价值就是回顾反思、认识自己。这种反思即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通过对国外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某些误区,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去政治化、要不要宣饕馐缎翁,如果不将视野打开,闭门造车,这个问题也许还会争论不休,但是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去政治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阶段是总结借鉴。总结各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加强本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学科发展第三阶段的价值体现,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借鉴国外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只把眼光放在国外,立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照,提倡细致深入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才能彰显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2、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价值分类

首先是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自从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1世纪,“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大国之间主要的竞争方式,“价值观之战”也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国际战争。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谋求更多的权利,获得更好的l展,必须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要有强大的精神价值来支撑,这种价值不仅能让中国立起来,还要走出去。比较研究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研究国家软实力竞争或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博弈,都需要这样大视野,很多问题必须放到全球这个大环境下去探讨才能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其次是经济价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人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国际标准,如何培育出适应新形势的“国际人才”成了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种“新常态”,我们已经失去了便宜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这些优势,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才质量是重要的途径。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成了更重要的因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

最后是文化价值。教育是一种传承,一个国家的青少年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基本包含了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向下一代灌输主流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更是将这种文化传承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对一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分析,追根溯源,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亦是造成彼此间冲突的根源。观察到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性,就要去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是什么,认识到这些根源性的问题,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是为了解决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和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是价值实现并不总是自发的和自然的,它需要内外部条件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研究这些条件与路径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充分实现和发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需要。

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和国际化,二是社会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全球化和国际化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宏观外部条件。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从而也为其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趋势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和发扬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全球化背景下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性,但也要承认差异的存在,并珍视自己的独特性。社会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中观外部条件,这种需求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程度。当社会需求产生时,就会加大研究投入,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相应的都会增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的程度相对较高。反之,没有人力物力的保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话。

内部条件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二是研究者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发展得越完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程度也会越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还有亟待完善提高的地方和需要破解的学科难题,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学科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且随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还会向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此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研究者必须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而且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这无疑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

第一,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从文化视域去解释问题。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看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差异。利用“抽象-具体”的研究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具体现象中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范畴,从这些范畴出发再去构建出一个理论框架,就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许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从文化视域去解释能够抓住主要矛盾,从而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寻找到更加切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路径。

第二,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注重实证的研究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身是理论问题,要将这种价值加以实现和发挥却是一个实践问题,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靠笔杆子也拿不出具体措施和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需要多做实证研究,真正去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实证研究方法,不能只是停留在发一张问卷,统计百分比,再做一个相关性分析这个阶段,而要将问题想深、做实。

第三,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把实现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问题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价值问题的落脚点也在于人,所以要将实现人的价值作为中心问题,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全过程,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注 释】

[1][2] 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13.

[3]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4] 张岱年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56.

第9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家庭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问题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家庭思想政治教师。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一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奠基作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想到学校或社会,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重视并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它是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化,同时也是其他家庭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但是在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目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从而改变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终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它并没有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如内容失衡、方法错位、环境“失职”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失衡。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功利性。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者——父母,其教育内容与教育观念也出现了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他们过度地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诚然,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很显然也是难以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无数杰出人物的成功事例与无数失足人员的惨痛教训,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德与智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使我们懂得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智力教育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而培养出智力超前、道德滞后的“畸形人”,无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融洽,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

(二)方法错位。

在当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许多教育方法不仅是不理智的,而且违背了子女的成长规律。比如,专制式的方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始终把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上,用命令的口吻、统治者的权威,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无形之中采用了抹杀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选择性、放任式的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实行“放羊式”的管理与教育,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无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溺爱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理智与分寸,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一味地纵容迁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活动,父母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地做到情感与心灵的对话。

(三)环境“失职”。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家庭中进行思想熏陶、道德传递、知识教育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的各个要素都来源于家庭,决定于家庭,又反过来对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①。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思想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对待子女的经济尺度,既要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②。现今,一些家庭缺失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单亲家庭的不断涌现,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隔代的不理智疼爱,父母双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一致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有限,对孩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教育说服力,而且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榜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沟通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加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是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如何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更新观念,注重学习。

要解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特别是父母的错误观念。只有观念正确,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要大力开展宣传与教育,使父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肩负着同等重要的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要成才就必须先成人,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的基础性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与社会也要重新定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结成统一战线,而且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学习。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中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并对自身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借助现代传媒工具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育体系,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子女的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

(二)优化内容,创新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根据子女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孩子的全面均衡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吸收与借鉴,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家庭、中国教育与中国子女的特点与需要,对中国式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在方法方面,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代需求,在适用的原则上创新方法。由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渗透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互动关系。父母用自身的言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思想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形成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恰好符合思想与行为形成的客观规律。比如:充分利用家庭聚餐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不拘泥于刻板的说教形式,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巧妙地了解、理解与尊重孩子,等等。

(三)改善环境,言传身教。

从宏观上讲,这里的环境是指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创造的“大环境”;从微观上讲,主要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社会应该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大力援助(如出版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创办家长培训机构),以及精神上的支撑(如加强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传播物进行管理,优化社会精神环境等)。另一方面,家庭要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保持婚姻完整与家庭和睦,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且要遵循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按规律施教。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就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是父母;但就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任何单一的力量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是诸教育通力协作的结果。因此,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主要有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在家庭内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家庭外部,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目标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连贯性,保持教育内容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三方教育力量各具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各具缺点。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最大合力,是研究的重点与关键。比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情感性、渗透性的特点,但缺乏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中易出现情绪化,即感情用事。而这些不足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完整性、教育经验的丰富性、管理的严格性等优点。因此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加强联系,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家长可能对一些不良社会影响无所适从。这时候社会各界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大力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减少一些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使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

注释:

①②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参考文献:

[1]祁海芹,于杨.现代家庭教育十大弊端诊断[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刘社欣,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庞军朋.当代家庭德育教育应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王良,郝晓燕.家庭教育特点与家庭德育优势[J].青年探索,2004(5).

[5]刘妍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周艳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