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况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我市商标发展现状
(一)我市商标发展基本情况:截止2004年底,我市有效商标2600多件,占全省5.53万件的4.7%;具有省著名商标67件,占全省516件的13%;具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占全省20件的5%。从最近三年全市商标注册情况看,新注册商标的数量增长明显加快,2002年注册商标280件,年注册商标310件,2004年注册商标400余件。
(二)实施商标战略,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乃至带动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市部分注册商标早的企业,在注册商标后继而又申报了省著名商标乃至中国驰名商标,借商标之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经初步统计,我市62家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前年产值31亿元,获得著名商标后年产值增加到98亿元。许多企业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如果不是当年注册了商标,进而申报了省著名商标,实施了商标战略,企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壮大。如集团1996年注册“”商标,1997年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996年注册商标时集团的产值是8300万元,2004年产值已达40亿元,利税8200万元。华龙集团在全国方便面行业排名第二,仅次于。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的种植、养殖、印刷、食品、食用油等行业的兴旺发达,解决了农村8.8万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商标,经有关权威部门评估,价值达到82.9亿元人民币。集团能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商标为其搭建了发展的基础和平台。集团1996年注册“”商标,1999年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1999年集团的产值是900万元。2004年产值达2100万元,村人均收入5600元。其他地方产的苹果论斤卖,的苹果论个卖,最高一个苹果可卖到上百元,“”商标经评估价值达500万元。
(三)我市实施商标战略,有潜力,后劲足。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如:制药、家具、玻璃、羊绒等,从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看,无一不是重视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创立自主品牌的结果。市场经济就是竞争,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不是名牌的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名牌的企业,就没有生命力,更谈不上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市有2家企业正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有18家企业正在申请著名商标。
二、我市商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商标数量少,发展不平衡。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有各类经济实体11万户。其中,个体企业5000户、外资企业200多家、民营企业5000多家,个体工商户10万余户,而我市仅有注册商标2600多件,平均42户经济实体才有一件商标。食品集团、食品集团两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00多件,占全市注册商标2600多件的近五分之一。实际上,我市平均50多家经济实体才拥有一件注册商标,我市注册商标总数以及平均占有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相对偏少,比例偏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比如,县有注册商标521件,县有注册商标493件,而县注册商标只有21件。
(二)企业只重视投资建设,不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可口可乐公司老板说得好,“即使我所有的厂房车间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商标还在,明天仍会为我带来无穷的财富”。我们有的企业仍然只是将目光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而不注重对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资保护,视注册商标可有可无,可早可晚。甚至随随便便丢掉也毫不婉惜。比如,“”牌商标,当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企业破产后,没能很好利用,闲置数年,其价值大打折扣。
(三)急功近利,忽视创立自主品牌。我市具有许多好产品,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不是没有市场,就是卖不了好价钱。比如,山区产的板栗,口感味道各方面品质都不亚于唐山迁西板栗。日本客商指名进口唐山“迁西”牌板栗,而板栗在日本却无人知晓,只能以每公斤8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唐山的企业,人家贴上自己的商标再直接出口日本,每公斤能卖到14元。同样的产品,甚至质量比人家还好的产品,因为没有知名度,价格的差别是如此悬殊。
(四)贪图省事,满足于借用他人的品牌。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产品,只是给国外企业定牌加工。如县有的羊绒制品企业,经外商许可,使用人家的商标生产国际知名品牌羊绒制品,进行贴标生产,国外经销商的利润是几百元,甚至更多,而我们得到的只是区区几十元,甚至更少的加工费。这种“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看似“捷径”,实际上却很可能是弯路,结果导致那些以“借”品牌为生的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丧失殆尽,永远停留在“打工仔”的位置上而无出头之日。品牌是根,是企业安身立命之基,是发展壮大之平台。无根,企业会像浮萍一样飘泊不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做不大,做不强。
(五)企业不能正确使用、宣传商标,造成无形资产无谓损失。比如,县集团公司,是上世纪80年代一家生产饮料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商品名称是“枸杞珍”,企业在广告宣传时把商品名称“枸杞珍”也当成了宣传重点,结果广大消费者只知“枸杞珍”而不知“二月花”。当年“枸杞珍”的销售非常火爆。受利益驱动,周边50多家小企业、个体户纷纷生产饮料“枸杞珍”,造成市场无序竞争。当时“”集团有限公司请求工商部门保护,但“枸杞珍”是商品名称,不是注册商标,不受法律保护,无序竞争使该企业产品销售量一落千丈,导致很快破产。如果当年企业突出宣传的是商标“二月花”而非商品名称“枸杞珍”,或许“二月花”的品牌要超过今天的知名品牌“露露”和“雪碧”。像二月花这样的现象,现在还在某些企业中发生。如,
河北果品有限公司最近斥资300万元生产一种叫“板栗露”的饮料,其商标是“”,在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突出的是商品名称“板栗露”,情况和当年巨鹿的“枸杞珍”非常相似。
(六)有的企业不注重本企业商标的使用价值,结果使多年创出的知名商标丢失。比如,邢台冶金机械轧辊集团,最早用的是“”图形商标,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产品冶金轧辊畅销全国和欧洲、亚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邢台冶金机械轧辊集团原注册的“”图形商标因未在有效期内(10年)续展,而自然死亡。近年来,周边一些小企业生产的冶金轧辊也销往国外,并且带有“邢台”标识。由于小企业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市场上造成混乱,真假难辩,被一些销售国列为不合格产品黑名单。由于新《商标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不能作为商标注册,邢台冶金机械轧辊集团想再重新注册“邢台”商标,已是不可能的了,为此,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七)不注商标,盲目生产。有的企业商标知识非常谈薄,随意取个名子就开始生产,当产品因没有注册商标不让在市场上销售或没有注册商标不能进入大、中城市市场时,企业才想起申请商标注册,往往这时才发现自己使用的所谓“商标”名子别人早已注册了。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使用,其本身就是侵犯别人的商标专用权,改商标,企业已经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产品在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比如:邢台市圣马葡萄庄园有限公司生产的“圣马”牌葡萄酒,当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时,发现“圣马”商标早在1998年就被河南省孟州市一个乡镇厂注册了。
三、关于做好我市商标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商标战略远景规划。要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商标战略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各大中型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本企业商标战略规划,努力争创更多的著名品牌。对列入规划的企业,要精心培育、重点扶持。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争创著名、驰名商标。要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发〔〕9号文件精神,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奖。并在资金、电力、技术、人才、用地、进出口、广告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优惠,给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邢台具有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群,带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府每年要召开一次表彰会,对在实施商标战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给予应有的政治待遇和荣誉称号。
(三)要把实施商标战略工作纳入考核目标体系。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当地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阻碍实施商标战略的各种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正确把握支持、鼓励与引导的关系,切实做到积极支持、热情服务、加强引导。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本次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情况报告。4月10日至5月6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代祥菊带队,县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全体人员和委员组成调研组,对全县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会前专题调研。
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座谈走访等方法,分别到十四个乡镇和县司法局、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设、机制创新以及人民调解经费保障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人民调解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成效
1、各级领导普遍高度重视,广大人民调解员认真敬业。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到位,领导有力,普遍纳入了党政目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了相关制度,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调研中感到,广大人民调解员工作认真负责,特别是村(社区)调解员,尽职尽责,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
2、调解组织网络较为健全,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全县共建1个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4个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26个,人民调解员889人,调解小组681个,调解信息员681人。目前,人民调解网络在全县基本形成。大部分乡镇、社区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基本建立了与开展调解工作业务相配套的登记、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3、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如土溪镇与接边地区共同签订了做好跨界接边地区联合人民调解工作的协议,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主动参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承包、移民安置、物业管理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
4、调解工作方法多种多样,维护社会稳定成效显著。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和谐调处矛盾纠纷,重视百姓的思想教育工作,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例如,积极探索试行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的办案机制,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此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近两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7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6.8%,防止群体性上访43件,防止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21件,防止民间纠纷转为治安案件8件,防止15件,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上看,全县各级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是重视的,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重视不够的情况。如按照上级要求和以前的惯例,县里应定期召开人民调解工作会议进行总结和表彰。但近年来,县里未召开过人民调解工作会议。
2、人民调解组织有待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从形式上看,全县已建立起了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但从实际运转情况看,有些地方调解组织有名无实,作用发挥不好或不能发挥作用;学校、医院、市场等单位的人民调解组织也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开展;全县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总体较少,作用发挥不好,部分矛盾纠纷难以及时调处。一些调解组织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村调委会没有印章、调解文书不统一、档案管理不规范等。
3、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和人员大量减少。二是基层专职司法员严重不足。人民调解工作主要是在基层司法所的组织指导下开展的。目前全县14个乡镇司法所中,只有专职司法助理员6人,其余都由乡镇干部兼任。三是人民调解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各地通过村居换届选举,加大了对调解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力度,人民调解员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程度有了提高。但目前全县现有人民调解员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水平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有强有弱、调解质量和水平有高有低,加之培训力度不够,多是以会代训,缺乏专门的调解技能技巧,人民调解员的整体素质仍需大力提高。
4、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调研中,普遍反映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不足。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委会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等均不足,今年人民调解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严重影响制约着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三、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有效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考核奖惩。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营造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建议县人民政府应适时召开全县人民调解工作会议,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奖惩激励机制,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2、建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镇社区建设,巩固和完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指导村(社区)调解组织开展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建设的新路子,加强跨区域性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重点项目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在学校、医院、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等建立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3、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要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健全乡镇人民调解指导管理机构。按照能专则专、不专就兼的原则,配备配齐乡镇司法员。要保证兼职司法员把精力主要放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上。要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建立纠纷受理登记、备案、审查等制度,规范统一文书卷宗档案。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强化“预警、预案和预防”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探索建立人民调解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推动规范化建设上台阶。
4、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要结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采取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等办法,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司法行政机关和县人民法院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分级负责,统一规划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县司法局负责乡镇、村(社区)调委会组成人员的培训;司法所负责辖区调解员、调解信息员培训;县人民法院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同时,负责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调解中的作用。可通过陪审、参与旁听、协助疑难纠纷的调解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调解工作质量和水平。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预防是基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普法力度,结合实际制定普法计划,明确专人包村宣传,使法制宣传不流于形式,使其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通过调研。发展前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全面掌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县中药材产业在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并找准解决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确定今后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重点任务,并制定出县中药材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调研内容
一)解国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站在全球中草药发展的高度。中草药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有那些,研究分析国际中药材发展现状。包括世界中草药生产布局。世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是多少,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变化。
二)分析了解国内中药材发展现状。①全国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域。②当前全国中药材的面积和年产量。③国家和省上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④全国中药材的需求量。⑤中药材产品消费结构。⑥全国对我县种植的大宗中药材的需求量。⑦近三年来全国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变化和效益。
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是生产种植环节方面重点调研:⑴全县中药材资源情况。包括野生资源和家种药材品种、规模和品种名称及储量。⑵中药材种植生产布局。包括区域分布。全县中药材种植的面积、产量、产值,品种布局等。⑶近三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变化情况。药农人均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等情况。⑷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数量、品种、面积、投入资金及来源、产值、基地GAP认证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⑸全面分析药材种植的效益,包括种植各类药材的经济效益,要对照粮食作物算经济帐。⑹全县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现状。包括中药材种子的选育情况,种苗繁育情况,种子种苗引进和生产情况。⑺当前主要中药材生产技术情况。包括大黄、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情况。⑻农户销售前粗加工情况。⑼农户销售前药材的储藏情况。⑽农户药材销售情况。⑾国家和省上对我县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支持情况,包括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等情况。⑿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即县、乡、村三级组织对中药材产业在领导上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工作机制,即县乡村三级队伍运行情况,素质如何,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否建立了中药产产业开发奖励扶持机制。二是加工环节方面重点调研:中药材企业的数量,中药材企业的基本情况,效益,企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中药材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产品的方向及GMP认证、产地产品认证情况。三是销售环节方面重点调研:县内销售网络的基本情况,销售企业数量,规模,年销售药材量,销售队伍人数及总体素质的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中药材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及税收。
四)找准存在问题。通过对世界和中国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现状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分析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切实找准制约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和困难。
五)提出加快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时间和分组
1调研时间。从年6月17日开始。分组向农牧局提交调研报告。农牧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归纳汇总,6月25日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掌握情况,于6月26日前撰写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交县委县政府审定。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入户实地重点调查、统计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入户调研。农牧局选择全县药材主产区的10个乡镇10个村200户农户进行重点实地调查。如实填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县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登记表》由调研组统计汇总分析。三是召开座谈会。召开由中药材种植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中药材加工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其中调查制种农户数要达到50户以上;县乡企局深入选择40户加工销售大户进行重点入户调查;经委负责对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逐个进行调查。二是统计分析。由全县25个乡镇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村社。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
4调研分组。调研分为三个组:
组员在县农牧局、药材中心抽调。主要调研中药材生产种植、粗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工作。
组员在经委抽调。负责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环节工作的调研。
组员在乡镇企业局和各乡镇抽调。主要负责销售环节工作的调研。
四、几点要求
一是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同志任组长,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中药材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农牧局、经委、乡企局、药监局、统计局、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工商局、发改委、药材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调研组的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准确填写各类调查表,组织好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保证调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调研组的工作,财政局、发改委要向调研组提供近三年来中央和省市对我县中药材产业支持的资金情况,扶贫办要提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意向等情况。
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如私营企业、快速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围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且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二、虽然中国物流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2008年,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在严峻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但行业总体发展仍保持增长。2008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流行业遭受一定冲击。但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开始逐步好转,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
十一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第二,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随着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第四,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六,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
物流业需求呈扩张趋势。经济增长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主动拉动,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需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主动带动,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在国际上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国内是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带来了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物流业务的分离外包。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的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三、物流企业呈个性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的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面临国际化竞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随着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
区域物流呈集聚与扩散之势。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武汉城市群和湖南长株潭地区。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由城入乡的现代物流方式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的趋势明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转联运设施和综合运输网络布局逐步完善;多式联运将得到发展,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将大大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上将发展作用;各地加快物流聚集区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和交通枢纽将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
(一)样本情况
我辖区目前正常经营商户*户,全部位于城区,其中食杂店*户,烟酒商店*户,便利店*户,商场*户,超市*户,娱乐服务*户,其他*户;按商户经营规模分为大型商户*户,中型商户*户,小型商户*户,按商圈类型分,其中处于居民区*户,政务区*户,商业区*户,娱乐区*户 旅客中转区*户;普通终端*户,现代终端*户。
按照不低于*%采样率及等比例采样要求,城区六部共计样本商户*名,其中食杂店*户,烟酒商店 *户,便利店*户,商场*户,超市*户,娱乐服务*户,其他*户;按商户经营规模分为大型商户*户,中型商户*户,小型商户*户,按商圈类型分,其中处于居民区*户,政务区*户,商业区*户,娱乐区*户,旅客中转区*户;普通终端*户,现代终端*户。
(二)开展情况
疫情期间我部门采取电话采样方式,对样本商户逐一进行电话采集。采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信息采样的准确性,部门客户经理周末加班加点进行电话采样。
二、市场状态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采样,在此次疫情中部门销售卷烟有所下滑,商户因为接烟不便,订烟量减少或处于封闭区无法订购,特别是旅客中转区商户基本未营业。商户库存总体与以往基本持平,居民区内商户库存有所下降,商业区、旅客中转区商户库存略微上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疫情期间由于订购不便及客户经理不能拜访客户,对市场把控度有所下降,极易导致商户中出现卷烟不规范经营情况发生,客户经理只能口头提醒商户规范经营。
一、目前我镇物业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上半年,镇城管办在七个城区社区各选一处居民小区做为物业管理试点,打破社区原有的小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重点在脏乱差的无人管小区开展物业管理。上半年工作重点是选定试点,解决遗留问题,成立业主委员会。城市七个社区的试点具体情况为:
1、社区:社区选择三星花园小区做为试点。三星花园位于东城区闫家坝地段,共有居民近一百户。该小区前期开发遗留问题很多,围墙未建好,没有物业管理用房,长期无人管,垃圾成堆,草坪损毁,很多业主对在此居住失去了信心,打算卖掉房子。对于物业管理,多数人拥护,但缺乏信心。经过初步测算,要在该小区建立物业管理,尚需七万元解决遗留问题。社区在小区召开了业主委员会筹备会,向各家各户发放了物业管理倡议书,征求有关意见。下一步准备成立业主委员会。
二、社区:社区去年最先推行物业管理,并成功地在粮食局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建立了业主规约,协助小区实行了物业自治管理。今年,社区将综合批发城作为物业管理重点整治单位。综合批发城有业主近三百户,建成十多年来,没有物业管理,遗留问题多,一直是县城城市管理、卫生创建的死角难点。经走访,综合批发城要实施物业管理需解决四大遗留问题:清掏化粪池、拆除消防通道上的违章建筑、恢复大门及门岗、提供物业管理用房,总测算费用近五十万元。经过半年多的协调,目前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简单疏通了下水道,基本拆除了消防通道上的违章建筑,向开发商争取了两间门面作为物业管理用房,已由致远物业公司拿出了初步管理方案,并正在协商解决大门及门岗的问题。7月30日晚,镇政府组织在综合批发城小区召开全体业主会议,正式宣布小区管理移交县致远物业管理公司,该小区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三、观山社区:试点一:佳美公司宿舍区。因佳美公司(原一建公司)改制时已将其宿舍区(建筑公寓)移交社区,并和镇政府签定协议,不再承担建筑公寓内的卫生创建等任务,请求取消建筑公寓做为其创建包干责任区。建筑公寓有居民六十多户,以前社区在小区内实施过物业管理,后因少数业主私搭乱建而中止,成为无人管小区,后来小区卫生包干到佳美公司,但缺乏长效管理。现在社区已召集业主代表开会,下发选票,筹备成立业主委员会,下一步再确定物业管理方案。试点二:原天鹅宾馆院落。此事由农办牵头,镇城管办协助,在现场走访了业主。针对院内的环境问题,我镇拿出了初步改造方案。因院内主体繁多,改造资金庞大,我们已向县政府反映,准备召开相关责任主体的协调会,解决环境问题后再议物业管理事宜。
情况的视察报告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部分代表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将漳州市城市公交建设列为2005年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建议书》,强烈要求加强我市市区公交建设。人大作为民意机关,人民的呼声就是其工作指向。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这项工作列为今年视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由黄和东副主任带领人大城环委、人事代表委、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同志组织实施。法制委、侨台委和芗城区、龙文区人大常委会也派出领导、代表参加视察,建设局、公交公司、长运公司、漳州电视台、厦门日报驻漳记者站也派人参加学习、考察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视察活动已靠一段落。
为保证取得成效,这次视察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主要是“一个发挥、三个结合”,即: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和整体优势,邀请16位代表参加视察。实行本地明察暗访与赴外地参观考察相结合,代表不亮身份全程搭乘公交车,对19条公交线路运营情况明察暗访,还赴厦门等地参观考察,着重了解公交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邀请漳州电视台派出专题记者组参与调查视察,及时制作播放反映公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电视新闻,增强视察效果;实行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相结合,召开有13个政府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推动其形成共识,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公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整个视察工作坚持以实事求是、促进问题解决为指导思想,本着多研究探讨体制、机制问题,多提实质性、建设性建议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我市市区公交建设的现状
城市公交事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区范围的拓展,市区公交建设从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用改革的精神,探索城市公交运营机制。有别于外地的做法,我市市区公交事业是由长运集团公司和市公交公司按合作协议共同来运营,实行线路经营权和场、站、台等经营权“两权”分离,这种机制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我市公交事业步入发展轨道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线路运营方式上,采取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做法,现有5线路承包给个体经营。二是城市公交初具规模,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交企业拥有公共汽车153部,开辟公交线路19条,线网总长278.5公里,线网密度4公里/平方公里;投入使用的公交候车亭35座,建有一个占地27亩、停车容量120部的公交综合停车场;积极提供良好的服务,实行月票、老人半价、离休干部免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市民乘坐,办理月票从最初的200张发展到1800张,现每月约有50万人次乘坐公交车。三是积极制定公交规划,为公交建设提供依据。1986年制定了《市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在1995年和2004年又先后进行调整、修编。四是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扶持公交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如公路稽征部门每年为公交企业减免规费185.9万元。建设部门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年又计划投建30座以上标准公交候车亭,计划投资160万建设回车场,投资620万元征地30亩建设公交停车场和附属用房800平方米。公安机关开展了“反扒”专项活动,促进了公交车治安情况的好转。2004年10月至今,仅发案16起,比整治前下降了86.5%。五是市区公交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良好的机遇。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区发展摆上政府工作议程,群众出行对公交服务的需求量在扩大,依存度在提高,迫切希望能建立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的市区公交运输系统,这为进一步发展公交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
市区公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公交事业正步入发展轨道,但市区公交建设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公交建设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建设发展资金紧缺,场、站、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公交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筹资渠道不宽,融资能力不强,建设发展资金紧缺,影响到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公交规划,市区道路至少需建设200多对400多座停靠亭。而目前除胜利路、南昌路仅有的11对22个外,大多数的公交线路均无停靠亭。有的路段也只有个把站台,无任何线路标示牌。公交线路起点、终点的回车场严重不足,至今仍没有一条线路有政府明文认可的始、终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带来了许多弊病,如随地招手、随地停车,造成无法准点到站、准点发车和正常运行,失去了公交车的公信度和对市民的吸引力;在路边回车,既影响交通秩序又存在安全隐患。据统计,公交企业每月由于这方面原因给顾客带来不便而收到的投诉电话125个左右、投诉信10封左右。
二是公交车数量不足,公交线路形不成网络,公交服务供需矛盾大。按照“畅通工程”评价标准(C类城市三等),每万人必须具备8.0标台,计算需有公交车辆400部;但目前漳州市区仅达5.2标台,仅有公交车辆153部,公交车台数严重不足。加上市区道路建设布局不合理,断头路多,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路面窄,公交车无法行使,难于有效构造覆盖整个市区的公交线路网络,造成市民出行想乘公交车不方便,从而抑制了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在一些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居民小区、市区附近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及旅游休闲景点,迫切需要开通公交线路,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一些地方尚未开通,已开通的地方车次少、候车时间长,限制了城市公交网络的扩大和公交服务的拓展。
三是发展环境不优,公交线路拓延受“摩的”的强行阻拦,公交车运营亏损严重,经营发展举步维艰。对市区公交事业的发展,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与公交客运存在竞争关系的人力三轮车、二轮载客摩托车、无牌证“面的”和具有替代关系的私人摩托车、自行车的发展,在规划、引导、管理等方面都不到位,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限制政策。据有关部门统计,市区现有二轮摩托车12万多辆,而且每天以70辆左右的数量在增长,成了发展公交事业一个掣肘。公交路线延伸到蓝田开发区受“摩的”围堵,矛盾激化,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不得不停开。从公交企业内部环境看,无论是长运集团公司还是公交公司,都未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其管理经营很多方面还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和传统,务实创新、锐意改革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企业领导层还面临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应用市场经济手段开拓业务的新课题。而且驾乘人员多为临时招聘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上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较低,影响到素质提高和服务优化。内外环境不优,加上公交行业的公益性,服务、定价要考虑老百姓承受能力,使公交车运营严重亏损。自2000年至2005年3年期间,我市公交企业亏损515万元,成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
归结起来,当前我市公交存在“四个不到位”,即车辆配备不到位,线路站台设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到位,服务环境不到位。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政府的外部原因,也有企业的内部原因。而最根本、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交定性、定位有偏差、发展战略不明确和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未理顺。
一是公交定位不明确,公交优先不落实,政府扶持不到位。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没有明确和牢固树立起来。在众多的城市交通工具中,各相关部门对是否把公交车作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就未能对其他交通工具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与公交优先相配套的管理政策。城市公交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具有双重性,作为公益性公用事业企业,其定性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切实保证,尤其是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把公交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和市场运营主体,在公益性与盈利性关系处理上片面强调后者,要求其实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致使公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多。
二是城市公交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公交规划的依据。过去几年,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每五年进行一次调整,几经调整,而城市公交规划建设自1995年编制虽经二次修编,但都跟不上城区总体规划的调整,存在着公交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一些重要的公交基础设施未能纳入城市规划之中;有的虽然做了局部规划,却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仅停留在规划图上。目前,我市存在的公交基础设施滞后,公交线路网络不全,市民出行“望车兴叹”的问题与规划工作不无关系。
三是公交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发展制约因素多。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个突出问题是公交企业依然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企业经营活动被政府行政审批控制着,如新开公交线路及其延伸、票价制定、人事安排等,都缺乏必要的自,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政府附属物。同时,存在着多头交叉管理的现象,有权管理的部门多达10多个,许多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如建设部门负责市区范围内的公交线路规划管理,而跨出城区的公交线路则由交通部门负责审核批准。目前在全市19条公交线路153部车辆中有9条、26部车辆属跨出城区运行的路线,归交通部门批准、管理。在我市公交线路已跨城区范围经营的情况下,建设、交通等部门的协调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在运营机制上,我市走的是独家垄断经营,实行集团化管理的发展模式,由市长运集团公司与市公交公司共同管理,实行线路经营权与场、站、台建设经营权“两权”分离,虽然这一模式在实现公交事业起步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城区扩展已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如人力资源无法综合使用,公交公司有人无事做,而长运集团公司每年要招聘200人;优势无法充分发挥,长运集团公司有资金优势,却无场、站、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权,公交公司有经营权却受到资金“瓶颈”制约。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已成了公交事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四是公交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公交企业是公益性的公用事业单位,可以亏损经营,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但它毕竟还是企业,还得讲求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效益,不能因为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赋予的任务,在发展问题上就一味地诉求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的公交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情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微观经济主体等、靠、要的思想较浓,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运用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手段,通过改革来打破发展制约瓶颈。在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陷于严重的亏损经营中。这种运行机制所产生的问题暴露无遗,亟待解决。
进一步推进我市市区公交建设的建议
市区公共交通是城市的窗口,是城市的动态形象工程,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行业,对发展城市经济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市区公交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意工程切实抓好。为此,我们建议:
(一)牢固树立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明确公交定位,为公交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公交优先是克服市区人多地少、车多路少、拥挤堵塞等矛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首选,是各地在城市发展过程形成的一条经验性共识。公交优先包括政策优先,投资优先,规划用地优先,通行时间优先。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在公交企业起步阶段,政府要从公用事业的角度更多给予政策倾斜,企业一旦走上了自我发展的轨道,则要以市场经营主体的身份,更多地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壮大。鉴于我市公交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在资金支持上要加大投入,在条件允许下,设立城市公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列入今年工作计划的建设项目,要狠抓落实;抓住市区道路改造建设已完成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公交停靠亭、线路牌等的修建、调整。对郊区已开通的公交线路要尽快建设简易的停靠点和线路牌。在政策扶持上,要加大市区对人力三轮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整治力度,按照市区严禁摩托车载人,逐步取缔人力三轮车载人、限制摩托车报牌数、减少自行车“三步走”的工作思路,把“限制”摆上工作日程,适时实施规范、取缔的政策。在目前情况下,建议对部分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开辟公交专用线,形成公交绿色通道。
(二)要加强规划工作,提高城市公交规划建设水平。处理好公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关系,研究、界定城区范围,要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水平,以科学、权威的城市总体规划来指导和规范公交规划建设。在新区规划建设中,要吸取老城区的经验教训,把城市公交建设的发展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克服公交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公交建设滞后于规划的情况,把公交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做到城市规划建设到哪里,公交规划建设到哪里。
一、调研过程的主要做法
为了深入开展本次调研,全面了解我区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多次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局(以下简称区食药监局)等部门进行工作沟通,商讨调研方案,确定视察点,整个调研过程历时一个半月,先后有60多名代表参加视察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组建小组,制定方案。常委会组建了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专业代表参加的专项调研小组。在充分听取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调研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上下联动,专题座谈。为了提高调研质量,教科文卫工委参加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培训和座谈。4月,常委会召开了区食药监局、区经委、区工商局、区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基本情况。第三阶段:集体视察,听取汇报。4月中旬,教科文卫工委参加了区政府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书面意见和提案办理工作专题会,并视察乐山菜场、新路达农副产品市场;5月11日,常委会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了本区域内的绍兴饭店和马哥孛罗食品有限公司。代表们当场进行座谈。第四阶段:集中研讨,梳理总结。调研视察结束后,教科文卫工委召开了调研小组成员、专业人士、区食药监局负责人座谈会,汇总梳理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二、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情况
调研中,代表们对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为保障我区食品安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代表们认为,自从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调整重组以来的两年间,有关职能部门做到了工作不乱不散,保持工作延续性,还注重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我区的食品安全情况总体处于动态可控的良好状况。
1、逐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广覆盖的监管网络。自监管职能调整后,区政府组建了由23个成员单位参加的区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工作平台,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食药监局。联席会议按照综合监管的功能要求,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全区13个街道(镇)也都成立了由街道(镇)领导牵头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全区建立了专业执法人员、食品安全协管员、居委干部信息员等三支队伍,对应形成了专业监督网、社会协管网、信息宣传网等三级网络,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2、加强制度建设,促成条条联手、条块结合的合作机制。区食品安全联席会议通过召开成员单位领导会议、联络员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研究监管工作,明确各自责任,共同推进工作。联席会议还制定了《区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区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每年度的食品安全工作计划,以推动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3、增强监管合力,综合监管成效日趋显现。各职能部门注意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大力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等活动,确保了重大活动和节日市场的食品安全,我区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也得到有效控制,食品抽检合格率有所提升。
4、加强宣传教育,促进企业诚信自律。各职能部门注重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深入社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食品安全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及科学素养。各职能部门还积极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对农贸市场实行“五个一”的管理、对散装食品实行实时监控和错时监管。通过行业协会树立企业优化管理的规范(如饭店行业的“六T”实务管理),促进了企业诚信、自律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尽管我区目前的食品安全情况总体处在动态可控状态,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还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急待解决。通过调研,代表们指出了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1995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食品安全所面临的复杂局面。部分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置违法行为时无法可依,比如,为了保证散装熟食的安全,有必要对隔夜散装熟食进行销毁,但没有法律依据。此外,由于处罚设定的上限较低,导致对已经查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违法成本较低,有些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2、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面广,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责分工,容易造成执法盲区,联合执法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国率先试行新的管理体制以来,强调“属地化管理”,而街道只是区政府派出机构,不是执法主体,也没设类似工商所、环卫所等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延伸机构,“属地化管理”很难落实。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因受种种条件限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
3、部分食品卫生标准不统一,相互存在矛盾。由于一些重要指标不统一,比如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缺乏国家统一标准,致使食品卫生监督单位无法全面有效地进行监测和评判。
4、人、财、物的投入仍显不足。自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后,相对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执法设备和经费也显不足。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法可依。建议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呼吁,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当提高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的处罚标准,起到惩戒作用,防止问题食品屡禁不止。同时要加快制定统一、规范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检测标准,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于监管掌控食品市场。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企业和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市民的防范意识。要加强对从事经营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开展先进经验交流和典型事例通报活动,增强企业对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日常监督,使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舆论媒体等监督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重视、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起财政国库,在人们的脑海中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神密之类的词相联系,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财政国库管理方式缺乏透明度、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直接面对面所形成的。随着现代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改革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推行和完善以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去年,在全省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成功试行,已经为我们慢慢揭开了“财政国库”这个古老名词的神密面纱,它离国民生活越来越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与公众直接接触。那么,财政国库是什么?财政国库为什么要改革?国库改革后对单位会带来一些什么变化?笔者就这些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谈点浅见。
财政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管理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就是运用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组织财政预算收支执行,实现收支总量任务,在保证财政预算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对财政沉淀资金的资本运作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执行机关。
从我县财政国库改革试点的系统设置流程不难看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全部取消原设的收支过渡账户,目的是让所有的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者是劳务提供者,资金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拨”。改革的重点是账户体系,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原体制下账户的设置比较杂乱,一方面各征收机关及收费部门,都自行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收入过渡户收缴收入;另一方面,支出单位也都在各商业银行设置帐户接受财政拨款,并从这些账户上进行开支活动。这种资金分散收付的局面,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政府实际可操控的现金很少,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在收入收缴过程中,除了少数单位按规定将资金就地缴入国库外,绝大多数都通过收入过渡户收缴资金,还有的要按上下隶属关系层层汇缴后再由主管部门上缴国库,而主管部门通过收入过渡户截留收费资金的现象极其普遍,少则拖至一年半载,多则数年不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在各征收单位的账户上回旋。这种财政性资金长期脱离财政监督的模式,必然导致财政收支信息的严重失实,根本不能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数据,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掌握在征收部门手中,也就直接控制着资金的支出权,这种资金如果不按公共财政原则支出,财政部门是很难发现的。
三是在资金拨付程序上,过去是在年度预算批复后,财政部门就按月或按进度向预算单位拨付资金,这些资金拨付后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督,资金掌握在预算单位手中,怎样用,何时用,是不是用在资金所要求的项目,都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在监管上财政部门只能鞭长莫及。这种层层转拨容易造成资金的中途损耗,也很容易改变资金的本来用途,直接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非法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甚至诱发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
所以,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凸现,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公共财政发展的大趋势。
推行财政国库集中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传统预算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对财政收支管理的一次创新。这项改革关系到各级财政预算执行能否规范,直接反映出预算执行的质量,与此同时,必将带来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更新。那么,财政国库改革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其一,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改变了过去多头开户为国库单一账户,将以前的资金分散收付转变为国库集中收付,统筹了预算内外财力,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在收支过程中的合理配比,促进了预算编制的统一,规范了预算收支执行,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依法理财的观念。
其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各项财政收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大额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实现直接支付,改变了以前收入层层汇集、支出层层转拨、收支资金流经环节多的局面,强化了预算执行中的财政监管职能。
其三,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所有财政性收支均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改变过去资金分散存放在单位为国库集中管理,有利于政府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增强了政府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同时,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递信息,克服了以往财政性资金运行信息迟缓、透明度不高的弊端,新的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流程为财政收支提供了及时、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为预算编制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相对准确的决策依据。
其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部门内部实行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工,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实行出纳与会计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预算执行方式,使预算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这一层面讲,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行之有效的手段。
我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各试点单位的通力协作下,经过财政部门的精心组织筹备,首批试点3个单位于2004年6月21日正式上线运行,截止到年底,完全上线的单位12个,不完全上线的单位28个,集中支付资金总量4173万元,直接支付资金3671万元,直接支付率达到88%,整个支付系统运行比较顺利。但是,随着支付业务量的逐步增加和支付范围的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在操作过程中也渐渐凸现出其不容忽视的一面,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加强对财政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和业务流程培训是基础。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微机熟练程度要求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整个工程涉及到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银行、人民银行、收款人等多个单位或个人,而自全省推行这项改革以来,从上到下缺乏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到县这一级,除开少数业务单纯的行政单位在运用中能得心应手外,多数是下设数个二、三级单位或基层站(所)的主管部门,这种管理职能延伸面宽、收入支出、往来款项、代扣代缴资金业务频繁的部门,在国库集中收付这个绝对程序化的系统中,对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茫然无措,没有可借鉴的完整模式得以合理解决。同时,新的国库收付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单位过去现金收支的随意性,使单位用钱与过去相比显得“不方便”,对改革带来的规范化要求短时期内不适应,特别是现在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期,银行、财政、单位等各环节的业务衔接还不是十分到位,软件也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不免引起少数单位的反感。那么,作为占改革主导地位的财政部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专人负责对整个国库系统业务人员的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一是从宣传政策、营造舆论声势出发,改变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认识观念,使之从传统的模式中蜕变出来,从理解到接纳改革所带来的业务变化;二是对系统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指导,搞好跟踪服务,使经办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系统软件,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使之尽快在改革的大环境中进入角色,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国库集中收付的顺利推进铺就一条软环境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