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2信息技术在中职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2.1善于创设情境与问题。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的“情”是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境的“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智慧课堂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2教学互动。新课程倡导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3构建协作的学习氛围。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协作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促成整个协作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加快了教学进程,如果把握不好,“灌”的信息量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大增加,收到的效果就可能比传统课堂教学还要差,最后等于让学生看了一场电影。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在课堂上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既可以调节教学进程,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必须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拟好课堂讨论题目,并在讨论过程中作好引导。2.4重视元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元认知能力是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体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任务,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2.5关注教学反馈。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产生的新型课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应如何实施教学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在研究智慧课堂的内涵和本质,阐述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支撑作用的基础上,设计了智慧课堂实施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智慧课堂的有效开展。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起到强化、督促、纠正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的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可使课堂教学成为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2.6以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学习不仅是是一种个体获得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实质是单元的总结、提升,也恰恰是重难点的知识的再现、归纳、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将单元知识构建网络体系,以立体、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体验。单元活动设置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准备呈现,也可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呈现交给学生完成,包含知识的运用的技能培养、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的态度,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3结论
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实现智慧课堂、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于立柱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敏姣.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4(2).
[2]陈夏.教学媒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
第一、文章导入语,酝酿智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引子,它是教师上课伊始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理想的课堂导入语,具有营造情景、激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教师充满智慧的导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散漫的状态进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从自由的状态转换到自主的状态,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例如我在教学童话《丑小鸭》时,我运用多媒体一边展示安徒生的画像,一边用深情的话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他出生在丹麦,成为世界的儿子;他是一个诗人,却成为童话之父;他忧郁自卑,却为孩子们编织出许多绚丽多彩的纯真之梦。当美人鱼浮出海面,当丑小鸭摇身一变,当卖火柴的小女孩许下心愿,当灰姑娘拾起她掉落的水晶鞋……那些寄予在童话里的爱和美好便长留人间。现在,就让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重温经典,去贴近一颗美丽、高贵的心!这则导语,言简意赅,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用睿智的话语,真情的呼唤,撞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激荡了每一个同学的灵魂,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运用智慧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课堂提问语,激活智慧,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现在提倡的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提出更多的问题,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堂成功的参与式教学课要求教师至少提三十到四十个问题。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的重要性。教师提问要针对文本的重点、难点或学生的疑惑之处,巧妙设计新鲜有趣、又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这样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积极引导他们去思考,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用对话去点亮学生的“智慧火炬”。
第三、朗读指导语,启迪智慧,带领学生感悟文本。朗读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极有裨益。叶老说“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朗读指导中,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结论的整齐划一,而要把着力点放到怎样通过朗读过程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语文教师在执教优秀的小说和散文时,需要对文本的朗读进行精心的指导,因此,设计朗读指导语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和启发性,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就会觉得朗读是一种享受。通过朗读,学生的心灵就会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起到很好的情感熏陶和启发,进而更深地去感悟文本。
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教案剧式”的课堂已受到广泛的鄙视,“互动生成 价值引领”的绿色课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界的过程;“生成”是结果,生成了丰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幽然心会的课堂情境,籍此师生获得了作为“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的经验。但自主不等于自由,互动生成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课程标准对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互动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小的互动生成。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里,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境,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反应抓住稍纵及逝的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价值的引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大智慧。很多人认为,智慧是天生的。然而智慧还是可以修炼而来的,它是一种准备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状态。怎样修炼、储备、提升自己的智慧,丰富教育技艺,从而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呢?
一、高屋建瓴——解读文本
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未雨绸缪——多线型备课
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老师组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的感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只有在课前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可能产生的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更有价值的目标去发展。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地互动生成起来,并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假想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备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多线型备课,准备充分的引领方案。课堂中,教师胸有沟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更为自由的去感悟课文。与单线进行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更能增进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师也显得更为从容与自信,应对自如。这就是未雨绸缪给教师带来的智慧。
相关链接——《卜算子 咏梅》预设方案片断:
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爱她的美丽。
教师引导:诗中怎样描写它的美丽?(观赏梅花的图片,理解“俏”,感受美。)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教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花、草……)诗中是怎么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报告春的消息。
教师引导:读第一句诗,想象它怎样呼唤百花。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她一点都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功劳。
教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三、跬步千里——课后反思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准备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我们准备的去发展的。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中总有让我们无法预设的情境,这也正是“课堂”远比“教案剧”更具挑战性也更为精彩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紧急调动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规划教学活动。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次的“紧急智慧”都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时,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在热烈的争论中,对文本感悟更加深刻,创新思维得到了维护;有时,临时改变的教学活动却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甚至有时,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境,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等课上完后,才提壶灌顶般发现,这样处理不是很好吗?你会为此兴奋、后悔、懊丧……但无论哪种情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经验就是智慧”,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课后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把它记录下来,贮存到自己的教学仓库当中。
相关链接——《山谷中的谜底》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感受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时,仅通过朗读很难直观的感受到雪松的本领,于是我突然想:何不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臂来代替雪松的树枝,演示雪松的“积”、“弯”、“落”、“弹”?然后再边读边演示,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但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
四、取长补短——师际交流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生活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学者身在其中,情感被文本、学生、课堂牵制着,很多时候,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学行为无知无觉。这就需要有“第三只眼”来帮助我们发现。互相听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互相听课,第一是请别人听自己的课,请他们来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面对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时的长处与短处,以便提高。第二是听别人的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心中长出“第三只眼”,借鉴别人在处理课堂情境时的优缺点,并在课后的交流中达成共识。用众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丰富整个集体的智慧,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听课,可以是同学科听课,也可以是跨学科听课,以打开思路,为自己的学科教学带来智慧。
五、学而不厌——知识“领跑”
[关键词]语法教学;智慧学习;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11704
0引言
语法之于英语学习,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么学?如何学好?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语法十分重要,它贯穿英语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之中。那么语法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又应如何实施,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1目前我国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片面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近年来兴起的交际法。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法知识最重要。教师一般通过大量机械操练和书面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精准地掌握语言知识。传统语法翻译法采用演绎法教学,这也是我国最初语法学习的方法,其弊端是过于重视结构,易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强调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性,但用孤立而静止的方式看待语法,属于知识本位的学习法,该方法培养出的多是应试能力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弱的学生。
鉴于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它着重强调意义与交流,反对教师演绎法的直接讲授知识,认为应当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语言,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其重点在于去结构化,表意为上。在此之后,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语法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要,仿佛只要提起语法学习,就会认为是传统观念。于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甚至不愿意讲解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程建平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 也不知道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 对句子成分更是模糊不清[1]。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对语言学习非常不利。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2]
所以在当前教学中,若片面采用以上任一种教学方式,其实都是以分离的方式看待语法学习,将语法和交流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地位,割裂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正如曾贤模对我国英语教学历史总结后得出结论:“语法教学,过分强调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若忽视了,则会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3]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是将规则与交流相联系的一种学习。
1.2教学评价单一性
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根据的观念由来已久,教师往往都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分析分数,分析分数就是分数排队,这种观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4]韩丹在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评价方式有95%是通过测验与考试[5]。
考试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若单一用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一定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关键。
1.3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提起语法,学生多半都感觉十分枯燥。究其原因,语法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的知识结构,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单纯的背诵和题海战术对于语法的掌握而言,非但无益,而且徒增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厌恶情绪。
“动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之一,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其W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6]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较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学生内心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它能促进学生更持久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1.4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真正的实践。这导致一些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依然是语法错误百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失败的。
以上现象说明现行的英语语法学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表达的语用目的。过于重视背语法规则做对单选题拿到高分,这绝不是语法的智慧学习。语法的应用领域绝不应该是考场,而应是实践生活。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应是在实践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运用,听懂确切的信息和正确地表达自我。
2智慧学习改进学生英语语法的思考
智慧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 它主要包含着3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 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教育。”[7]
根据这3个层面,笔者认为语法的智慧学习也分3个方面:(1)通过语法的学习,掌握语法知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法智慧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进行分析和判断;(2)通过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近年来,高校学生杀害同学的案件不在少数,每次都能让大家震惊。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仅仅是因为吵架、误会等,这其实都是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的表现;(3)通过语法的学习,最终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高分低能”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僵化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漏洞百出。这也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应届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届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运用之于创新,笔者认为是递进关系,不会运用何来创新?只有在实际中会应用了才能去思考高一层次的创新。
2.1对分课堂下的语法智慧学习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8]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大学课堂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首先,其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也有别于最近兴起的讨论式课堂,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消除传统讲授课的枯燥,又注重了教学效率,非常适合中学课堂。其次,中学生与大学生有部分的心理特质相似,能够接受此课程。再者,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行智慧学习,来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操作模式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讲授本单元语法内容,只做大概讲解,随后教师布置作业。本次语法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需要有书面语法知识作业,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二是需要有整理语法等探索类作业,这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每个成员都应参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解答小组没讨论出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
2.2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优点
1) 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传统课堂上,教师全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法学习,大量的知识结构和具体规则的背诵,以及做大量习题的检测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沉闷。而对分课堂的优点是:首先,语法作业的布置不再是题海战术,更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灵感设计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作业的趣味和新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在第二节讨论课中,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的环节,能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参与了课堂,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鼓励态度,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继续保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智慧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
2) 教学方法的创新。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构清晰、内容明了的知识。但是由教师全程主导的课堂,学生容易形成不思考、只记忆的不良学习模式。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想,但是讨论的内容容易走偏,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对分课堂将两者结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讨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对于语法教学而言,前面探讨的传统翻译法的重点在于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结构的讲解,但是容易造成具体语境意义不准确;而交际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本位,重视语境,但是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降低。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法上,也能够很好地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在第一堂课的讲授法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独立内化知识的阶段后进行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明白具体语境的运用,从而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理性智慧的发展。
3) 教学评价更科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考试型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具有完整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有时会受到学生心理素质、外界干扰等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分课堂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作业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自行记录在独立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下阶段相应的学习调整。另一方面是讨论评价。通过不断改善如交流时的态度、语气或方式等来提高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的社交能力,由此来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价值智慧的发展。
4) 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会考试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而实践运用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第一节课讲解语法结构,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语法的语用场景。通过第二节课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真正明白该语法的用法,进而再设计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下个语法知识点之前,课间布置一个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的小比拼。由小组长记录情况,在下次语法学习之前进行奖励,从而促进语法实践智慧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以语法学习作为讨论对象,认为语法的学习绝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应当是智慧学习。语法的智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对分课堂的形式,是因为其能很好地结合了语法教学中一直存在对立的传统翻译法和交际法。希望通过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法智慧学习。
参考文献
[1] 程建平.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变迁及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7(6):35.
[2] Wilkins D A. Perspec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don Academic press,1983.
[3] 曾贤模.关于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在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526.
[4] 余唐.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27.
[5] 韩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1137.
[7] 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4853.
[8]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坛,2014(5):510.
关键词:网络信息;管理;信息时代
近期接受了多次智慧教育启蒙,心中惶惑、迷茫、信心并存。信息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老问题:今后,我们该如何做校长?
一、校长的眼光与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灯塔
我们常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好学校,首先得有一位好校长。校长的眼光与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灯塔。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大变革,校长如果依然故我、埋头拉车,面对孩子手中的手机、电脑,用杞人忧天的方式长吁短叹:禁止玩电子游戏、没收孩子的手机、制造耸人听闻的电子产品的危害,其结果只能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非正常的网络报道:整日整夜埋在网吧里的孩子,偷窃、自残、抢劫、群殴、离家出走等人间悲剧的交替上演。“堵”!网络游戏会由地上转入地下!孩子与我们的心里距离会越来越远!“疏”!作为校长,我们不必再为努力多考出一个好成绩而奋斗不止,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抬头看路,认真研讨信息时代世界的大变化,用改革家的气度,将孩子手中的现代化设备转换成孩子的又一种学习方式――电脑进课堂,手机进课堂,建立班级、学校QQ群,微信连接你我他!校长的态度、校长的眼光与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灯塔,可以照亮教师、孩子前行的路。
我园的园报《快乐鸟》融进信息化因素,内容涉及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侧重于教师专业成长、幼儿活动过程、幼儿园成果展示、家园共育等方面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丰富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增强了幼儿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打造幼儿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校长的深度与广度是教师发展、孩子成才的基石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十个热门话题是:1.互联网+;2.云计算;3.三通工程;4.教育大数据;5.MOOC;6.翻转课堂;7.STEAM教育;8.创客教育;9.一师一优课;10.数字资源券。扪心自问:面对这十个话题,你知道、听说、理解其中几个呢?难道我们已经脱离了这个社会的正常轨道?我们是否已经真的OUT了?这样的我们怎能引领教师发展?又怎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孩子?当我们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点PPT、懂点互联网时,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已经无情地将我们远远地甩到了时展的车轮之后。尽管我们有自己的管理经验,也懂得一定的管理理论,但现实就是这样,过去永远已经过去,活在当下正是现今流行的语言。
心动不如行动!校长的深度与广度是教师发展、孩子成才的基石。作为校长,我们必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现代气息的、信息时代的新型校长。这时的我们不能画地为牢,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迅速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孩子、融入教师,敢尝试、会欣赏,从今天开始调整心态、制订计划、迅速实施,那我们总有迎头赶上的一天。
三、校长的智慧与能力是学校、教师、孩子成为智慧者的前提与保障
我们的校长大多来自教学一线,来自教师群体,他们本身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过去,他们有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当今的信息社会,向校长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参加“校长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开展适合本校的“准备明天应用技术的教师”培训,加强宣传,正面引导,积极推进,让家长和社会看到互联网+变革教育的作用和正面影响。
我们校长只有先让自己成为智慧型的信息化校长,让自己始终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的学校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一所学校能否闪现智慧的光芒,一所学校的教师能否成为智慧型教师,一所学校的孩子能否成为智慧型孩子,关键是看我们的校长是否具有远大的目光、开放的心态、敢于创新的担当、勇于争先的豪迈。如果我们的校长整日被众多杂事捆绑,整天疲于应付,那我们的智慧之光就会在这种“永无出头之日”中逐渐消失。
把我们的校长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提高、去掌握信息化时代对校长的要求。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孕育出智慧型学校,我们的学校才能出现智慧型校长,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德育智慧;能力;道德素养
一、教师德育智慧的涵义
智慧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它既指人做事的能力,也指人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所以教师的德育智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智慧的方式来完成道德教育工作,是以智慧作为德育工作的内在支撑。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智慧性的道德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二是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自身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教师道德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的德育智慧既是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表现,又是教师道德素养的综合体现。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德育智慧的表现
(一)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
有些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是在德育课中进行的,是对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其实这种认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具有德育智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专门的道德知识说教,他们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合适的道德教育情境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品德的发展。
具有德育智慧的教师能把课堂教学的功能从重点塑造学生“做事的能力”向“做人的能力”进行转化。如,在英语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语境的需要组织学生在模拟交际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还学习了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习了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等品德和行为规范。教师的德育智慧能使道德教育过程在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进行。
(二)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素材
不明智的教师往往忽视课程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喜欢从课外寻找一些素材和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这其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反感的情绪,从而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状况。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竭力把学生的集体生活组织得使学生不把道德行为看作是教师为了实现他的想法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行动”。其实,我们的教材内容就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品德的内容,文科教材中人物与故事情节的选取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量,而且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理科教材内容的安排则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加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智慧型教师会努力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以融合、渗透的方式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机智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道德教育的契机,这些契机是转瞬即逝的,如果教师能敏捷地感受到,并且把它转化为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往往能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如,在英语课的分组活动中,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口语好,就只顾自己表现,不给其它同学表现的机会,于是教师就要适当地加以干预,鼓励好生带差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教师的德育智慧正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它不仅能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而且能外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契机,能使道德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灵活地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实,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性的学问,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消极的、缺乏明确指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堂活动采取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努力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向明确问题的评价,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有德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还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进行自评,这样能使学生反省自己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在评价之中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从他律阶段升华到自律阶段。
三、教师的德育智慧中所蕴含的道德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施展智慧、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道德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与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息息相关。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作,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新境界。
(一)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只有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水平的教师,他才具备一定的品德魅力和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内心的品质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品格。
教师的道德修养还能坚定他们的教育信念,它能使教师无怨无悔地从事教育工作,使教师在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正是在不断要求自身道德修养提高的激励作用下,教师的品德才能不断得到升华,心灵才能得到净化,同时教师这种不断追求善的品质也能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作用。
(二)具有敏锐的道德感知、判断和评价能力
道德感知是道德主体与认识对象发生一定联系后所产生的一种感知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敏锐地觉察到道德教育的契机,就要不断地训练自己的道德感知能力,精细、敏锐的道德感知能力是教师德育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道德感知虽属感性认识阶段,但己经包含有理性的因素,或者说是以理性为前提和依托的感性认识,只有从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念出发,主体才能与某一对象相互关联,只有作为有自觉意识的主体,人才会去感知某种道德属性。因此,教师的道德感知能力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它除了能敏锐地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契机,还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对对象进行加工处理,使指导教师采取智慧性的道德教育行动。
道德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他人的品质、行为所表示的善恶、好坏的价值判断和褒贬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做出好坏的评价,使学生能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能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用较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它是对行为的肯定和赞扬;恶则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产生负价值的行为。善恶是我们进行道德评价的尺度,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智慧型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行为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评价其价值的大小,他们总是通过实行公正的道德评价尺度来培养学生正直的道德品行。
(三)具备丰富的道德情感因素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外,还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理性与情感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道德情感,才能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德育之根本意义就在于要回归生活、回归人的本性,要达到这两点,莫不过于对人的心灵的感召与沟通。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道德情感就是对学生无限的爱与关心。教师只有爱护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履行了职责,以及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是否触及了别人的利益。正如里克纳所说的:课堂教学中的品格教育,需要创设一个关心的集体,营造民主的班级环境,并制定班级道德纪律。正是在教师的爱与关心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自觉遵守课堂道德纪律,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2]李桂英.论道德智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课堂评价从定义范围上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评价,狭义的评价只指言语点评,广义上的评价指除言辞外,还包括形体的语言。如教师的某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属于评价。
课堂的教学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寓言精炼工整,风趣幽默,可以说要具有五美:恰当之美,形式之美、音乐之美、诙谐之美、含蓄之美。课堂评价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师的评价语对学生而言,就是解答的价值点,是学科知识的丰富点,是知识获取的选择点。课堂上的评价语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和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教育的本质在与激励和唤醒。”精当的评价语似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灵,似火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流畅的语言,饱含真诚赞赏和热情鼓励的爱心评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课堂的优秀评价语言会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课堂效果,是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的牵引剂,是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剂。优秀的评价语言是随机而发的,没有一定的章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亮点评价法。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时时留心他们的课堂反应,不但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而且要抓住学生的精妙的发言,也即亮点。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此时教师能抓住这些亮点,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可能会收获更多。
二、学科评价法。这里所说的学科评价法,是指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尽量带有学科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要有学科味道。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老师的评价语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但要点评学生的发言,而且要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的学习。而一个优秀的教师还会注重他的评价语言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科兴趣。吉春娅老师就很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语言,在她的课堂上,语文的气息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感受到的:成语、诗句、优美的句子……随口而发。学生学习到的何止是课堂的学习内容,还看到了语文的优美呢。
三、爱心评价法。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受同种待遇,所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应忽视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不仅是学法和教法所关心的问题,而且它也是评价所关注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在后进生的发言中找到切入点并加以引导就最好不过,如果他实在是回答不了,那也要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如“有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难题的?”“可以向其他小组求救。”……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环境。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的对话。
一、兴趣导入,诱发自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笔者深知兴趣的重要性,为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笔者从课堂的导入开始,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如在导入《拿来主义》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拿课题来发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又怎样‘拿来’?”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期待,他们急切地联系写作背景,快速地阅读探究,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拿来主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拿来主义’就是反对‘送去主义’”,“‘拿来’就是要……”。通过这极短时间的自主探究,同学们就能初步掌握文章的论点及其写作思路、结构层次、论证特色等,确实显示出同学们智慧的力量。
二、质疑问难,促进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美国著名作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他启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时,我们许多学生的阅读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不愿作深入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质量,笔者除要求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外,还明确规定学生每课至少提出一个疑难问题,然后小组全体成员围绕此问题开展合作探究,用共同的智慧解决问题。
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一课翻译句子时,有学生质疑:“斯固百世之遇”一句中的“遇”译成“遭遇”不确切。“是啊,上文分明写着五人死后得到荣誉,本是幸事,怎能说是‘遭遇’?”他的质疑立即得到小组多数同学的赞同。可有同学查《现代汉语词典》中“遭遇”条的“义项”,只能选“遭遇”意。于是该小组又提交此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全班同学有的说译成“待遇”,有的说是“优待”,还有的说“境遇”,但显然都与句意不吻合。最后有同学突然想到了“机遇”,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机遇”条注解为证,且与句子感彩一致,即译句为“这真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找到了!找到了!”大家个个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同学们的智慧共同碰撞出的火花啊!
三、搭建平台,激发深入研究,让学生智慧的灵性飞扬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呢?笔者综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其组织能力等因素,决定为学生搭建专题探究平台。即在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掘探究专题,并要求每人一单元至少要参加一个课题的探究。每次在组长的分工下,利用个人以及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撰写专题论文,一周后在全班召开专题汇报交流会。
如《赤壁赋》中同学们发掘的探究专题是“试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专题小组获得如下成果:他们认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犹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一如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者与好友泛舟赤壁之初,由于良辰美酒,赏心乐事凑巧在一起,此时自己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沉浸在江天、风月、饮酒、赋诗的畅游之境中,这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畅游时由假想中赤壁的景物,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在此?又联想到今日江上之人残酷的现实,使原先的山水风月染上人的主观情绪,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如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大部分人还滞留在人生第二重境界,苏轼却洞察参透人生。仍是这川山月,但他参悟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而愿与无穷无尽的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于是他用儒、释、道的至高思想进行化解与点拨,使“客喜而笑”,重回盛宴,再赏山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同学们借参禅三重境界来论述人生三重境界,新颖贴切,飞扬着同学智慧的灵性,实在是绝妙、精彩。
四、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合作探究活动
内涵解读
所谓“慧心”德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与爱心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主体参与、生活体验”为理念,以“建设慧心课堂、开展慧心活动、打造慧心文化”为路径的德育模式。
目标维度
培养学生的智慧与爱心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大话、一句套话,一定要让它看得见、摸得着,要让师生感到智慧与爱心就在身边。于是,我们将“慧心”德育进行了具体诠释—爱己爱人爱生命,迈向爱心世界;启趣启思启言行,开启智慧人生。小学教育就是要给孩子飞翔的翅膀,这双翅膀是什么?就是智慧与爱心。
爱心是高尚品德的核心与浓缩,也是最贴近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品德呈现。因此,从爱心教育入手,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切入,就可以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直至成就自己爱家、爱国的情怀。智慧则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与浓缩,它看起来似乎离孩子很遥远,但从智慧的生成规律看,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注重训练孩子的思维、重视孩子在行动实践中的感悟,孩子的智慧生成就会水到渠成。
理念维度
德,心也。育德也是育心,如果没有触动孩子的心,那就不可能有效果。如何能触动孩子们那颗稚嫩的心呢?我们认为,“主体参与、生活体验”是把金钥匙。“主体参与”,即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放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每个参与者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获取生活体验的机会与环境;“生活体验”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在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中的行为实践、语言交流、思想意识的流动来验证事实、感悟道理的过程。“主体参与”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生活体验”则强调了学校德育过程的科学性;“主体参与”是德育实施的基础与前提,“生活体验”则是“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求;“主体参与”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强调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发展主体又要关注发展方法。如果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了“主体参与、生活体验”,我们的德育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师生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就会充满活力,获得全面、充分、持续地发展。
路径实施
“慧心”课堂—“主体参与”树自信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参与、体验感动,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将目光投向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倡导建设“慧心”课堂,并开设“慧心”这一校本德育课程。
“慧心”课堂是爱心课堂。课堂上有了师生之爱,才会有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关心与帮助,才会有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有了生生之爱,才会有彼此的欣赏与鼓励;“慧心”课堂也是智慧课堂,老师有了教育智慧,才会主动去了解学生,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理解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并从中发现或把握积极的教育元素,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平台与主体参与机会,以同理心、关爱心、明理心去触动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了让“慧心”德育更加高效,更能体现“主体参与、生活体验”的理念,我们借助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自主编写、出版了一套校本德育教材《慧心》。教材围绕“慧心”德育的主要目标,以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家庭、爱班级、爱学生、爱南沙、爱中华等36个主题为内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形式,根据活动内容的难易分为低、中、高三册。经过一年多的试用,师生与家长的满意度较高,普遍反映这套校本教材的内容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活动形式也很好地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
“慧心”活动—“生活体验”享成功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德育平台,那就是德育活动。不过,与“慧心”课堂不同的是,学校的“慧心”德育活动更强调主体参与和生活体验相结合。
每个人都可以当好升旗手,这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的话语,事实上,参与升旗活动真的为孩子们搭建了成长平台。每周的升旗活动都是全校按班轮换,每组七人。只要全班还有人没有当过升旗手或护旗手,则不许出现同一人第二次担任。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在实施过程中却成了孩子们的大事,虽然每一次升旗都可能出现不如意的结果,但是孩子们整洁的着装和训练时的认真劲儿,无不体现出他们对责任的感悟、对国旗的热爱。
“慧心”五节:各尽所能展才华。金隆小学的孩子们每年有五个月都在过喜气洋洋的节日,这种看似普通的节日,在金隆却不同寻常,因为每一个节日都会有独特新颖的主题,而且这种主题都会与德育联系在一起。例如,“慧心”科技节—我思考,我动手,我成功;“慧心”艺术节—每个人都走上舞台;“慧心”读书节—我读书,我收获;“慧心”体育节—做体健志坚的好儿童。
不仅如此,每个节日当中又包含众多小的活动,而且内容与形式都各不相同。学期末还会将各班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纳入班级评价之中。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也激励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保证孩子们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
主题班队活动:团队设计同实施。传统的主题班队活动都是由班主任全权负责,虽然有部分学生参与但还是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潜力。2012年开学之初,我们提议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主题班队活动工作小组,每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两次主题班队会的选题、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由全班学生与班主任共同参与活动效果的评价。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活动内容与形式也丰富了许多,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合作中不但享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了在失败后反思。
走进家庭与社会:生活体验敢担当。金隆小学每学期都会以班级为单位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按年级与时间的不同由各班班主任自行选定。如低、中年级的“我是妈妈的小助手”活动,老师就会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学会整理房间、洗袜子,慢慢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高年级的“走进敬老院”“为贫困地区学校的小朋友献爱心”等活动,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爱心储蓄:将“绿色”存入心中。金隆小学开通了“红领巾绿色银行”,主要“储存”学生在学校、班级产生的各类可回收垃圾和一些污染严重的废品等,“绿色银行”里面还设立了可回收区、不可回收区、有害垃圾区、厨余垃圾区、瓶罐可回收垃圾区等,将废品进行了分类,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如此,校园更加整洁干净,垃圾桶也不再超负荷了。“红领巾绿色银行”的开通,使全校师生开始认识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及必要性,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环保行为慢慢从他律变为自律,文明环保的意识也慢慢存入了自己的心中。
志愿者行动:主动参与、感受责任。学校是我家,人人是主人。对学生而言,主人的意识从哪里来?显然,只靠口头说说是不行的,要有行动。2012年上半年,学校家长委员会率先成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受此启发,学校也立即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并将其管理机构与少先队大队部合二为一,统一管理。服务队下设环保志愿者团队、值日志愿者团队。从此,小干部不再是一少部分人的专属,同学们在积极争当志愿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主人翁的责任和使命。
“慧心”文化—“文化熏陶"成自觉
走进金隆小学的校园,虽然没有醒目的大型雕塑和豪华的装裱,但只要你带着一颗心来,就会强烈感受到学校“慧心”文化的气息与学校“事系于心、爱显于行”的文化精神。
校报《慧心金隆》每版的报头都印着“爱心育美德、智慧启真知”的办学理念,而“慧心”校园、“慧心”德育、“慧心”教师及“慧心”儿童几个版面更是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我们所走过的每个脚印。校徽“用心放飞希望”镶嵌在孩子们胸前,节奏明快、活泼向上的校歌《快乐飞翔》在校园里回荡;走廊墙壁上布满的书画作品描绘的是孩子们的梦想;一张张“小作者推荐书目”是孩子对小伙伴爱的表达;“爱与活”的课堂文化,不仅告诉我们,爱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也在诠释“教无定法”与“教育智慧”才是教师达成教育价值追求的砝码。
以“努力就是成功”为基本原则所制定的《教师绩效评价方案》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缩影,代表的是学校对教师的无比信任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