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Hierarchical Teaching Application 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Ji Jianping,Wang Xufeng
(Tiantai Vocational School,Taizhou317200,China)
Abstract: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requires us to make each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learning ability,capacity for self-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exercise,and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jective reality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differences for students in computer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 step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a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can better address this issue.
Keywords:Hierarchical teaching;Hierarchical guidance;Tiered evaluation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学生及教学目标的分层。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和教师调整的方式,将学生按差、中、好动态分成A、B、C三层。A层学生的特点是: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少,动手能力差,缺乏把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根据A层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常规开始,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B层学生的特点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但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课堂内不积极参与,课堂外很少主动去解决碰到的问题,导致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能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C层学生的特点是: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较浓的学习兴趣。此层的一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是真正的佼佼者;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动手能力强,但偏科严重;另一部分学生能努力学习但不善于动手,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鉴于C层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的分层制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根据要求我将课堂教学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基本目标要求A、B、C三层学生完成;提高目标要求B、C层学生完成;发展目标要求C层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
例如:在“收发邮件”这一节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分层目标:
层次 A层(基本目标) B层(提高目标) C层(发展目标)
目
标 1、打开网易
2、申请一个免费邮箱
3、能收发邮件 1、完成A层的内容
2、能完成的附件形式发送 1、完成C层的内容
2、能实现抄送功能
(二)分层练习与指导。在以往的“一刀切”技能训练教学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索然无味,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望“练”兴叹,无从着手,大部分中等程度的学生充当旁观者,不积极参与实际动手操作,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课堂教学分层目标,我们制订了分层练习任务。每次,我们根据目标精心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任务:A组:基本练习题(达标题);B组:主体练习题(提高题);C题:探索性练习题(拓展题)。各层次学生要求完成适合本层次不平的练习任务,努力选做高一层次题目,即:A层次学生必做达标题;B层次学生必做达标题和提高题,努力选作提高题、拓展题;C层次学生完成达标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后,努力实现自编习题、自主解决。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后均有所收获。
例如:在“收发邮件”一节中,针对目标我们设计的分层练习是:
层次 A层(达标题) B层(提高题) C层(拓展题)
练习任务 在http://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发一邮件给教师。 完成A层的任务后,再完成――word文档,并以附件形式发给教师 完成B的任务后,再把附件抄送给同桌。
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A层次的学生,手把手地进行淙指导,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分层评价。实行分层评价是促进学习再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要全班学生只达到A层次的标准,就会使B、C两层次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达到C层次的标准,就会使另二个层次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就能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学习与心理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反思
通过分层教学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
(一)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完成技能训练练习后无所事事,并使学有困难的学生的无助感、自卑感得到了有效缓解,也能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了挑战的快乐,从而到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二)有利于课堂训练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技能训练练习题,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辅导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交流活动,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能促进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每位学生尝试解决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练习题,无论解决了哪一类练习,教师都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尝到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勇.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J].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9
1.1综合素质水平低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中职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适应市场的根本需求,稳定就业。但多数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接人待物的技巧等,不利于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
1.2实际操作能力差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探索、设计、操作能力的过程等,都是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因素。
2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2.1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就业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当前却存在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完整、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再加上中职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机会到企业中亲身实践,致使其计算机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所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很重要。中职院校可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多种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培训,对获得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鼓励;在组网、组装维修等实验教学课程中可实行教师轮班授课,提高教师知识系统的全面性。同时,还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鼓励教师多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计算机网络市场,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系统,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案,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2.2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根本、以社会适应能力为拓展、以专业发展方向为目的的综合能力。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大体上可分为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两大部分。一直以来,中职院校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过于关注,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过程的核心地位,是就业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此外,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差、就业稳定性低,毕业后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中职院校应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及其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实际生产中的生活,并使学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缺少学习激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所以,应减少逻辑能力、数学水平要求较高的编程、数据库操作等科目,而加强办公软件、网络组建、计算机维修等教学内容,以更符合实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3结语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有着两个特点,分别是起步早、发展较快。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实践教学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学生要学会实际操作,学会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现今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和中职教育的规模进行协调同步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文章从三方面来进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这一课题的探究。
1对现今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都是进行对“计算机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它的职业教育特征非常明显,它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它的宗旨是培养出设计、维护、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然后给企事业单位进行熟练计算机操作和拥有较强维护以及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有给企事业单位进行能够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人才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面,其课程设置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较为侧重,并且要求学生在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和网络工作领域或者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这两者成为学生能够掌握的一门工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个工具实现对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及技能的提高,以及最终实现学生在各个行业环境下都能够胜任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应用,实现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发展。
2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中相关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两个特点,即复合型、应用型,这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较高能力。现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如下:(1)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和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特点即应用型和复合型这两个特点进行相互的结合。对于合格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讲其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比如要有着坚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功底,还有要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及经验。现今,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这些的毕业生就会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当他们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就不能够深入、透彻的讲述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能够掌握了解新计算机以及网络产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使得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这样能够培养出过时的毕业生,从而产生用人单位用人较少的情况。所以,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一定要将自己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充实,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积极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新动态以及新行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学能力,不断地对新课程进行钻研,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满足现代教学需要。(2)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综合素质的能力。中职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很注重,它主要是培养“职业人”,不是“教育家”。因此,要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职业能力,还要有综合素质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对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文化素质进行教育加强。要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学会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变,将“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进行听课的时候,要以课堂知识为主要的,然后利用其余的实践通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计算机行业的工作环境。(3)中职教师要拥有职业教育的能力。现今,较多的教师他们都有着较为模糊的教育观念,这就使得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其研究途径较少,使得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旧落后。一些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和一张嘴的方式,这就使得在讲课的时候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忽略,使得不利于学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使得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进行相关的方法解决
通过以上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要求分析以及结合现今职业院校的情况,现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提出以下四种方法,具体如下:(1)不断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双师素质”建设。其“双师素质”具体是指首先有两年以上的在基层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然后是指有讲师以上的教师支撑,最后是指主持过两项或者以上的项目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已经在社会的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进行“双素质”建设的加强,主要分为两方面。对于学校来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专家来为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还可以通过将教师送至企业单位等(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都可以)来帮助教师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使得教师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结合自身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对于教师来讲,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学习进行加强。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更是如此,还要考取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这样能够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强。(2)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其变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基础以能力为主,导向以就业为主,重心是学生能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来帮助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还有要积极的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实验室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运用于里面,帮助学生经验的积累。(3)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不断地提高。教师进行科研是现今区别以往教师的明显特征。教师要不断进行教育型转变,这样才能够接受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如果具有科研的能力,那么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然后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就会找到最好的办法进行解决。还有就是教师进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地总结积累的经验,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学的更好发展。(4)对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加强。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知识和技能,还有对学会恰当职业道德以及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现今,企业都对就业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注意和校外的大量案例进行结合,以此来使得学生对职业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就是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等进行不断地提高,这也是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就要通晓商务礼仪、企业文化等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讲课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关键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索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拥用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各种职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面临此种需求,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如何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利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学过计算机,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然而,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才能保证有基础的学生学得更好,零基础的学生快速学到计算机知识及相应的操作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学起点的选定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2.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通常是教师教点,学生就学点,自学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尤其对于新生来说,学习方法还没有转变过来,学习应用中缺乏创新能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与各专业应用整合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在各个专业学科的领域中,都会用到计算机知识及操作,包括文档处理、数据分析与统计、算法设计、图像处理等。而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内容都是通用的,没有专门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进行知识技能拓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各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职业能力发展。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合理设定教学起点,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新生问卷调查表,调查了解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按照学生水平的高低,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起点,保证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是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而且是比较流行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知识水平两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内容时可以分层次教学,水平较差的进行补偿教学,适当降低实践任务的难度;也可采取兴趣小组等形式,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
2.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定突出培养应用技能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对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归类,按专业大类,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对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进行梳理,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内容。这样设置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既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又能为专业课程打下良好专业基础,不会造成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程所需计算机能力脱节,甚至两极分化现象。
3.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
学生自己有求知欲望远比教师的强行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尽管学的不是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现代社会的各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学生们应很好地利用现在的学习条件,多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还可以在课堂上,讲述相关计算机应用的信息,指出计算机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前沿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写文章,介绍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研究的热点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使自己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等。
4.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行业标准、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技能实行按行业确定适应行业职业特点的统一标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应各具特色。能力评价的信息反馈,促使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做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在计算机课程中,给学生应用和创新的机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使学生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拓宽知识内容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要细化讲课的方法与技巧,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才会使零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有点基础的学生不会厌烦学习与初高中相同的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要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使其对本课程培养的兴趣得以延续,也使学生在表现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时更加得心应手。
2.提高作业质量
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和准备学生的上机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同时,要提高课堂或课外作业质量,课堂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内容,当堂考核记录成绩,加强巡视。课后作业要求不允许出现雷同内容,否则两人都没有作业成绩。这样学生有了约束,就会认真完成,减少了互相抄袭拷贝的作法,提高每个人的动手及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一个复制机器,只会按照老师讲授的任务照着去做,而让学生自己根据一个主题去设计一些东西时,却又无从下手,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是我们想要的。计算机教学本身是一个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在设计创新方面多一些训练,自由设计一些作业内容,让学生独立或是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一门通用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面向的是整个学院的学生教学。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开设一些合理的计算机课程,真正帮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做一个适合职业岗位的合格毕业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改革,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汪蓉.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3]谢志伟,田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4]刘维奇.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和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实践能力 培养
中等专业学校,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当然更不同于本科院校,其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学既不能与高职院校相同,更无法与本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抗衡。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明确地定位目标,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培养质量。
一、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地设置其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其专业设置则相应地应该定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二、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
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则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这里不再赘述。不管专业及课程如何,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课程必须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三、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必须要有显著的不同: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任务分解”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以任务方式来进行设置,每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以小组的团队方式来实施。任务由简到难,并且,任务不应该只与某一门单独的课程相关,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合理地设计任务的内容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每一个设计都针对本专业的某一实用的完整的实例来设置其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当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任务。这种阶段性的成就感能够让学生像沉迷于游戏过关一样沉迷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走出课程的局限,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将多门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和设置。学生面对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应用任务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15%。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单薄简陋,学生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岗位特殊性的体现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标定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在IT企业中从事IT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维护、IT产品营销、网站设计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录入与处理、办公文秘与电子商务等岗位。
岗位职业能力可划分为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立与维护能力,单机维护、调试与软件安装能力,计算机平面与辅助设计能力以及IT产品营销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评价和处理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例如诚实守信、敬业负责、协作沟通、自我管理等。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划模块地建立。专业课程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三个层次。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两部分组成,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
职业技能模块由专业特征课程组成,以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为起点,帮助学生确定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技能模块可分为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产品营销、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几个专业方向。
岗位能力课根据中职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及综合能力开设,并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如矿产资源勘查行业中的图形图像处理岗位,融入地质学、测绘学的知识。岗位能力课程可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合作。
2.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是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生先通过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再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专门化)方向,通过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能力课的训练,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简课程内容,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环节。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开设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课程中,依据学生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设置项目实例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是在分层次设置专业课程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设置相对固定,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结合,岗位能力课程则融入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软件应用技能培训,突出行业特点。
五是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精简文化课教学内容,开设社交与礼仪、道德与法律等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结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提升有效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 计算机 职业能力 优化
[作者简介]林喜辉(1973- ),男,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与应用。(广西 北海 5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JGB2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21-02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自然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热点。但是,如何满足愈加苛刻的市场需求,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门人才,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具有高职业能力的毕业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在激烈的招生和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改革职业教育的一些弊端,用更加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培养定位和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从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确立专业课程,再经过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课程,以适应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岗位和职业要求。
一、在职业教育中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必要性
虽然传统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能拉近学校与生产企业的距离,但是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使得职业教育出现脱离生产实际的趋势,引起很多生产企业的不满。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难以协调在学校与实习企业两个地点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学校教学主要指向专业理论,侧重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工程知识,而不能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范畴;企业的教学内容虽然能指向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却往往独立于实际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也就难以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关系。在学习地点上,学校的教学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学生缺乏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的理解与熟悉;而企业的教学,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教学,主要是在培训车间进行的,这些培训车间独立于企业生产过程之外,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情景。综上所述,如果职业教育无法改变这种脱离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那么学生毕业时恐怕都不能完成他们所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更不用说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了。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模式不应是专业知识及应用的简单组合,而应在了解整个职业劳动过程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劳动过程,进行知识的组织和传授。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讲求实际应用能力,且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果培养的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与熟练应用程度低,对行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够,自然就无法达到企业对职业技术层次人才的选择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值得借鉴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优化思路
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是一种强调学生在实践情境中通过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行动体系,这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方案――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由专业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全然不同。选择授课内容和对知识点的合理排序是开发这种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实际存在的显性理论知识,其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讲究每门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其中内容排序上虽然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安排,但是往往与实践有很大的割裂性,常常出现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时便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遗忘的现象;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强调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才更好”的问题,这就决定其在内容上必须按照认知规律,在一个大的工作过程中从易到难地选取一个个小的工作过程或者学习情境,且能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的知识点。
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笔者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进行了探索和设计。基本思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其相关职业技能。在主要技术课程内容方面,要狠抓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也要以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为基础,课程内容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术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要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确实还需把人才培养定好位,因材施教,充分保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优化方案
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得出一般的计算机网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络产品售前、售后技术员、网络布线技术员、网络设备技术支持员、助理信息安全师、网页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等。然后依据目标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13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据此确定了8个相应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它们的对应关系详见下表。
根据上表统计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领域,同时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不同要求,我们概括出五大学习领域: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每个学习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按照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阶梯的渐进式培养: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与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
2.设计以行动导向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任务驱动教学思想贯彻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中,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这一学习领域中,教师在讲授综合布线理论知识后,可假设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学校信息楼案例,给学生讲解如何设计网络结构示意图、信息点统计表、软硬件清单、各布线子系统结构及功能等,并利用教学资源教会学生配备支持校园网日常运行的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防火墙等。在这一系列的课程讲解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并以成果展示的形式点评优秀的设计。
二是基于网络的主题协作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主题协作学习并非简单地让几个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的策略,而是强调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指引下,使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最大化而互助合作的所有相关行为。例如在微机原理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近两年开发出的新技术进行介绍,叙述它们的工作原理、功能或者将其性能与以往的同类技术作比较,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提交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收集、整理)、小组协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应用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是游戏化教学模式。游戏以其带有学习、竞争、娱乐的特征,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带来了趣味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游戏中还能很好地模拟现实工作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强对工作过程的体验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在讲授ASP动态网页设计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场动态网页设计大赛,展示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网页成果,并评选出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与讲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网站建设从前期策划到服务器配置优化再到网页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切实体现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四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通过工作来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构建了一个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基本技能、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来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同时,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将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平台的选择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地通过校园网及校信息网络中心、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实际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给学生提供锻炼网络系统组建与维护能力的机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本校校园网工程建设和后期的维护更新工作。
3.打造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的具体落实者,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所有教学思想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且不乏硕士、博士,虽然一般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企业一线的技术和开发流程较生疏,未必能够很好地贯彻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因此,为了达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型,既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项目工作开发经验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从网络产品开发企业或者提供网络解决方案的公司中,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让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训指导等工作,并负责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此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的生产实践,开展教师“大练兵”工作。
4.建立侧重工作过程的考核制度。当前很多传统考核制度以是否完成知识的识记作为评价标准,考核形式多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形式,学生在考试前只需把所学知识和典型题型背熟就可以应付考核,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使职业教育脱离实践而变成应试教育。基于工作导向的考核,必须强调的是在工作过程基础上的考核。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理论知识、工作过程、平时成绩三个部分:第一,理论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40%。以专业知识掌握和网络解决方案设计为基础,重点在知识点的考查,由于网络专业内容广,知识点多,在期末采用开卷笔试的办法进行考核。第二,工作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从平时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职业道德、团体协作能力等方面评估。同时开展小组间的学生互评,评定结果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考核要贯穿各个学习实践任务,形成考评与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并且促进学生团结协作,树立集体意识,提升沟通交流能力。第三,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给出学生平时成绩。
[参考文献]
[1]吴建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1).
[2]兰先芳.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大学报,2011(1).
[3]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4]张士萍,张振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长期发展高等专科教育,而成为职业教育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因此在教育类型特征上,更多的体现出“高等”的属性,而较少体现“职业”的属性。因此,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成为迄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道难题。
一、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依据此精神的指导,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格局也依据该思路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一批高新技术的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专业当中,计算机类专业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力量,是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面对的状况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还没有明确统一的专业目录;还没有形成国家级的教学统一的指导标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差巨大;教学指导思想还未形成统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刚刚成立,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没有全国性的学术组织;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需要、实践实训环节仍然不足。
(二)高等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高等”和“职业”两个属性中,“职业”属性更为本质,其关系可以表示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职业教育,前者是教育的范畴,后者是教育类型的本质。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来,上世纪90年代末期,计算机专业高职人员一度成为“俏型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高职教育逐渐反映出其“功利化”的现状,从现有我国高职院校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教育院校前身是成人院校,一些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起家,有的是自学高考的助学机构转型而来,各个学校不仅起点各异,差别很大,办学经历、师资状况以及专业设置和特点更是复杂多样、参差不齐。而为了适应权威部门的评估要求和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基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分析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教学教改,重点几乎都在专业领域,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大家关注的均是如何“突出特色”的“个性发挥”,即提高学生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热潮,可谓如火如荼,各种培养新的模式层出不穷,然而,一味追求的“硬实力”结果是:光有技术的人才而缺乏综合素质体现,这类计算机应用型的高技术人才也逐渐在被机构所忽视,基于企业和单位正在悄然变化的选人用人标准。
而对于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成长共性”,即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思想品质和精神素质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与如火如荼的专业课改革相比,承载素质教育使命的公共基础课却备受冷落的冰火两重天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院校因为需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将部分人文素质课程要么压缩课时,要么干脆取缔。
三、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教学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教学管理内涵,凝练办学特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探索创新之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保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客观地讲,与升入本科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中国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竞争中的弱者和受害者。在中小学阶段,他们不仅未能很好适应我国应试教育“多试高分”的环境,也没有很好地得到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其他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没有很好地掌握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正是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头脑中缺乏网状的知识结构,不会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又大大制约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备受打击。总体看来,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自卑心理较重,不良习惯较多,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思想实际和现实表现,在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培养上下工夫,使高素质与硬技能并驾齐驱、比翼齐飞。否则,将会使高职学生的“短板”更短,进而使其优势难续。
(一)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进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确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就业教育,在办学上既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从这一层面上讲,高职特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即: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等特点。
培养目标明确定位:面向生产、面向实践、面向发展,培养既懂理论、又能操作,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的思想好、理论厚、技术硬、创新意识自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按照“教育、科研、生产、经营”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兴趣驱动与问题探究为出发点,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从拓展知识视野,训练操作技能,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养成职业习惯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教育不仅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内培外引构建高水平队伍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为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积极承担国家、省、市教科研项目,编写出版教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并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文化、学术交流。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和体系。首先,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高职学生学业的“结构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业、动手与实践活动、学生互评和任课教师综合评价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完整、严谨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将有力促进教学相长,取得明显成效。在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关注学生成长、培育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的主题和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科技文化活动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改革促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进行同步入手。利用民营机制优势,创新校内管理体制,科学布局、合理用人,激发办学活力和教职员工工作热情,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任文娟,李敏.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0,1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2-03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急需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将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新是促进我们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创新必须靠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教育。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培养出对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握机会,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尤其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在各行各业中均受到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部分课程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概述在很多学者的总结下基本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第二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创业教育;第三种是将创新与创业两者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我国研究创新和创业两者结合的专家和学者还不是很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里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观点为:创新与创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很多人特意的把两者分开,是没有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容易造成偏差。[1]高职院校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将出现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两者结合,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下的新观念、新实践,进一步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定义,从宏观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关乎教育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微观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工作岗位实践的教育活动,是高职学生结合学习的技能,通过创新和创业意识培训,能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要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职教育的先驱,为社会发展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广大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创业的意识和创新理念,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同时,与原有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应为不同的阶段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可以达到具有独立思考、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2]
2 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事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大力支持和发展,基本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教育为中心,二是以举办各种大赛和活动为中心,三是建设孵化基地为中心。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不断的向前迈进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孵化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学校组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大赛,开设了与大赛和创业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或创业讲座,由团委负责学生自发组建的计算机协会、动漫爱好者协会、创业协会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活动。[3]虽然以上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态度上还不够坚定,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归纳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只是在单独的负责继续教育的部门来完成,对在校的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开设选修课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在短期内达到某种效果,没有真正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2.2 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学生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就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活动,只在宣传中鼓励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自主创业,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的心理、创新精神、创业形势等分析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还没有深入。
2.3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要求,虽然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从开展的情况表明,学生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甚至只有少数学生参加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班的课程。而且有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仅仅是学生组织的一些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2.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基本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围绕专业进行开展,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进行强化,对专业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为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而需要共同存在的教育活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由负责活动的团组织和学生工作来开展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和体制已经开展,但是成效甚微,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培养学生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业要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如下几个途径进行开展。
3.1 建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我国的教育模式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少创新教育意识,面对新的知识和经济时代的进步,急需动手操作能力强和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突飞猛进的计算机行业,技术改革迅猛发展,不断创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理念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正确引导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社会真正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自身的价值。建设计算机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是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引导。
3.2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学校对人才培养设定的标准,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和教育活动的依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模式结合在一起,将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入到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当中,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3 建设新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开设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成功人士讲座》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创业的基本常识、创新创业心理要素、创业的风险、创业团队和管理以及涉及到自主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关注时事,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借鉴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为自己规划创新创业的道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对于这些基础课程可以在第一、二学期与专业课程同步开设,而且课时不宜过多,内容精炼,学生够用为主,达到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具有对专业学习兴趣和未来充满梦想的目的。
在开设的专业领域的课程中,计算机类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开设的课程涉及到企业工作岗位标准,具有实践性和岗位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网络工程项目与实训》、《商务网站开发与运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综合布线项目管理》等课程,要求学生模拟企业员工实战方式,在这过程中得到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的能力。这类课程的开设基本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后期或同步阶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目前,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类的课程紧密结合,需要高职院校出台相关的政策,专业课程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过学术的交流、互相沟通共同制定和开发相关类的课程,为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3.4 建设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创新创业知识,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传输到学生,必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课堂上呈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可以产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每个计算机的配件从认识到工作原理,最后组装成一整的计算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又为企业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3.5 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随着国家劳动部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逐步增多,进而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急需。目前,很多学校因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团队,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全方面开展,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当中,为了解决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延续的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校内对创新创业具有热情的教师,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组织校内教师参加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第二,引进社会上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水平的专家,邀请IT行业的专家来校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讲座,聘请企业的专业来校兼职,作为校外的教师。[4]第三,校内的教师要分批次到企业去兼职锻炼,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的技术,企业的创新,将企业知识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并不断的加以磨练。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对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创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才能获得收益。
3.6 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大学生孵化基地,我系学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动漫工作室、大学生淘宝中心和计算机创业服务部,其中计算机创业服务部下设电脑协会和动漫协会,不紧为在校的师生开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网站的开发与维护、视频编辑、排版打印、条幅制作等业务,还为社会服务,通过我们高质量、诚信的品牌,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4 结束语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加大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即为大学生走进社会提升竞争力,又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尤其是与专业相结合,建立一个完整的、融合的新的创新创业与专业一体的教育理念,将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雷家骕.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6.
[2] 胡哲锋,童卫丰,叶引姣.高师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38(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