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随教育信息化潮流而起,正在变革着全球学校教育的面貌。为探讨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本刊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在专访中,余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的通信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独特信息推送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学、课程、学习、管理、评价、学校的转型,同时使教育信息化的思路和理念转型;信息技术普及和渗透会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模式;转型;信息技术;教育形态
一、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的通信技术
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余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智慧教育的概念。
余胜泉:IBM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来演化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水资源、智慧教育等相关概念。智慧教育就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的通信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自我导向的、充满内在动机的,学习是有趣的、可定制的、有丰富资源支撑的。智慧教育的本质是智能化的、可定制的教与学。
智慧教育是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适切性的教育。它可以培养有思想和技术素养的公民;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生理、情感和精神的发展;可以提供增强个人优势和能力的机会;可以增强家长、学校、社区、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学习和管理任务,满足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工作和学习需求,可以让师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如注意力、创造力、动力系统等,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更有价值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批判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社会性能力等得以发展,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求。
智慧教育的核心追求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与学关系的创新,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智慧教育环境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余胜泉:智慧教育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环境,它有八个方面的核心特点。一是情景感知,能够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认知风格等;二是异构通信,智慧教育环境有不同的装备和设备,各类资源被融合到环境中,不同设备之间可以无缝通信、异构通信;三是无缝移动,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学习是连贯的,不一定要集中到一个地方,而是可以在整个环境中无缝移动;四是自然交互,以语音、动作、眼神、手势、姿态等自然姿态进行深度互动并跟踪记录,且为自然交互的方式;五是任务驱动,学习环境能够理解用户的行为和意图,主动提供交流和服务,在使用各种系统的时候,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系统能感知到人所需的服务,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技术;六是可视化,各种数据实现可视化的呈现,如可视化的监控、数据操作、各种图表、各种表格等;七是智能管控,通过数据精确了解管理对象的深层次信息,并做出科学决策,实现智能控制、诊断、分析、调节、调动;八是自动适应,系统能根据需要自动适应,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服务。
二、智慧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独特信息
推送个性化的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举出一些智慧教育的典型案例。
余胜泉:IBM在推广智慧教育的时候,曾提出“The Classroom Will Learn You”――今后你进入教室,它能感知你,知道你是谁,知道你的特点、个性、知识结构等,根据这些信息来推送个性化的教育。感知、分析、决策、适应、个性化等是各种智慧教育形态的共性特征,以下我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
第一,可穿戴式无线生理监测传感器网络系统。以前,上完体育课,教师通过测脉搏跳动来判断学生的运动量。现在,北京有一所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戴上一个智能手环,通过平板电脑,教师就可清楚知道每个学生的运动量、卡路里消耗等情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传感设备实现运动量监控的案例。
老子智慧不仅在哲学史上有着世界性地位,对教育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尽管《老子》一书通篇未提“教育”二字,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受到无穷的启发。下面结合相关篇章谈谈老子智慧对无痕教育的滋养。
无痕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没有痕迹的教育”,即教育的过程不是直接的与裸的,而是通过隐藏教育目的,采用暗示和迂回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老子智慧启示下的无痕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道法自然
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十七章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智慧的核心是“道”,而“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从这个意义上观照教育的不同境界,无痕教育无疑是一种理想境界。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是顺应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办事。道法自然也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儿童有着其独特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而知识本身也有着其学科本质和内在逻辑,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特征和知识的本质规律,不刻意雕琢,不机械灌输,不矫揉造作,从而采用顺应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和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
有无相生
第二章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十一章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曰:“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智慧充满了辩证思想的哲理光芒。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恒的。“有”和“无”,“有名”和“无名”,“有痕”和“无痕”,其内在是对立而统一的,也是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从教育的过程来说,要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而从教育的结果来看,要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可见的“有”,有生于不可见的“无”,“无”才是万物之母。老子举例(车毂中正因为有了空的地方才能发挥车的作用,器皿中因为有了空的地方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门窗中有了空的地方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说明:无形、虚空的东西同样具备很大的作用,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体现了“有无相生”。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让学生没有空隙与闲暇,不能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过分挤占,不能把学习活动安排得过于饱和,只有适当地“留空”和“留白”,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时空,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见素抱朴
第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六十三章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启示我们,大道至简,大凡最美的事物通常是朴素无华的。无痕教育追求的是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收获丰富。“朴素”的“朴”是指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指没有染色的丝。“朴素”的本义是质朴和纯真,这正是无痕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曾几何时,在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偏重外在形式的浮躁之风,影响了教育的内涵发展。其实,老子早就指出:过多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过多的声音令人听觉不灵,过多的滋味令人味觉不准。因此老子反对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要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要“见素抱朴”,要追求宇宙的本源和能化生万物的母体——道。教育也是如此,要以“无痕”之态化育和滋润学生的心田,不搅扰学生发展的本来规律,从而成就学生的人生之大。这里,老子还特别强调了基础性工作的重要,启示我们,人往往不甘于平庸,想成就大事,但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小事易事做起,正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不言之教
第二章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十七章曰:“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五十六章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智慧注重的是无为和不言,注重的是悟道和自省。老子在这里之所以贬低直观感觉观察的作用,其实是为了突出对理性认识的重视。较之经验,老子更注重内省。他认为,如果一任心智活动向外驰骋,则会使人思路纷纭,精神涣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去玄揽外物。这样才能洞察幽微、烛照深远、了解事物的本相。无痕教育追求的正是这种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和滋润、感悟和提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行为,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知识,更多地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灌输和填充。所以,只有善于采用“不言之教”,让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寻找符合学生本性的发展方式,甚至能达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至高境界。
上善若水
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三十六章曰:“柔弱胜刚强。”
第四十三章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以是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七十八章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智慧中对于“水”有独特的喜爱,书中有多处以水论道。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能善利万物,水虽柔弱无形但能胜刚强,所以水的性质最接近“道”。无痕教育追求的正是这种看似柔弱无形其实无所不容的教育力量,在无痕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思想、培养精神。
老子智慧是无痕教育的哲学源头,为无痕教育的理想境界提供了哲学支撑。老子智慧博大精深,对宇宙、人生、社会、教育诸多方面皆有取之不尽的启示,值得我们慢慢去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我推荐的两本书
1.《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黄嘉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这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最得意、最珍视的一部著作。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老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空间。作者于风趣中见睿智,前所未有地“以庄解老”,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读来令人心地宽广。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关键词]教师学习;教育智慧;教育理智智慧;教育实践智慧
“学习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教师师学习是在教师教育者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以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的互动为目的的沟通活动。在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沟通”区分两个层面:表层的语言沟通(如教师教育者通过教授活动把一种教育理论“告诉”教师)、图式沟通(如教师模仿教育实践专家的教育实践图式)与深层的智慧沟通。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意义上以教育观念授受为主题的教师学习活动只能算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它并没有实质性地完成教师发展的重任。为此,我们认为,当代教师学习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一“沟通”活动进行到底,推动两种教育智慧的转生与增长。
一、教育智慧的类型差异说
教育智慧是有类型差异的。不同教育智慧的存在形式不同,其对教师发展所产生的功能也就不同。一般而言,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有两种基本智慧类型,即教育理论所承载的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经验所承载的教育实践智慧。教育智慧的类型不同,其表现形式、存在形态、作用方式不同,由此导致教师学习的方式也不同。对这些差异的剖析和概括,就构成了我们所言的“教育智慧的类型差异说”。
(一)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理智智慧常常体现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活动中,其思维方式、认知策略、认识风格就是教育理智智慧的直接表现形态;教育实践智慧常常体现在普通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对教育情景的反应方式、解决实践问题的独特方法、应对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处理教育活动中人与事的技巧等,都是教育实践智慧的体现。与之相应,教育理智智慧的发展主要是求诸于逻辑演绎、理性抽象、分析综合来实现的,理论思维是其内核;而教育实践智慧的发展主要是求诸于试误、摸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实现的,即当教师在尝试用一种新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为实践证明有效时,这种解决方式就顺利进入教师个体的实践图式库,其实践智慧随之增长。
(二)存在形态不同
教育理智智慧一般是相对完备的,且具有封闭性、完整性。它存在于逻辑理性的链条之中,其本身自成一体且具有自我组织功能、趋于完善的倾向,围绕基本理论体系不断自我调整是其一般存在形态,其潜在的旨趣是追求自身的合理化、完美化、体系化。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言:“观念系统(即理论)淘汰一切趋向于干扰和打乱它的东西。它会调动一些免疫机制,来抑止或摧毁任何危及自己完整性的材料或观念。”而教育实践智慧一般是相对零散的,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征,外界情景的变化、新问题的产生、
(教师的)新教育经历的发生等都可能会立刻影响到它的样态和构成。教育实践智慧存在不是聚合式的,即不是以某一理论系统为轴心,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则组织起来。而是辐射型的——它们往往是围绕解决某一实践问题的需要而运用各种解决方式和策略,使这种实践智慧不断向外拓展。遵循问题逻辑和实践理性,始终与教育实践、教育情景的需要保持动态平衡,是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存在样态,它的潜在旨趣是追求自身对教育实践、教育实际情景的适应性。
(三)作用方式不同
教育理智智慧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拓展教师的认识视野,使教师形成看待问题的新眼光;丰富教师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策略;创新教师思考问题的观念图式。其预期目的是拓展教师认识视野的广度和理解实践问题的深度。而教育实践智惹对教师的作用方式是通过为教师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样式、现实策略、行动图式的方式来促使教师生成有效、可行的教育行动,以促成当前问题的解决,其预期目的是实现教师的教育实践效能和效率的最优化、最大化。
(四)学习方式不同
对教师而言,两种教育智慧都需要,都应该学习,但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差异:教育理智智慧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形成教育理念中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外显学习、专门学习,脱身于实践的学习。而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在个体教育实践或在与同行共同实践、共处某一情景中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内隐学习、实践学习,融身于实践的学习。当然,即使教师学懂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也并不等于他就学到了某种教育理智智慧。只有当其掌握了一种教育理论的“魂”或精神要旨时,才算完成了教育智慧的学习。同样,教师对他人实践智慧的学习也是一种部分之学、局部之学。只有当教师把对他人教育方式的直接学习与自己的内在领悟融合在一起,才能算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学习。
二、两种教育智慧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两种智慧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其间的联系为两种教育智慧间的协作与转生提供了条件和平台。这些联系集中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二者是相互催生的。实际上,两种教育智慧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各自的独立发展,它包括“两轨”的齐步行进:一轨是教师教育者凭借教育活动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学理之路来探究教育世界的道理和真知,以此来延伸教育活动的理智智慧;另一轨是教师凭借实践理性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式来创造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样式,以此来丰富其参与教育生活的实践智慧。另一种是交互式的推进,它是通过两种智慧间的相互催生机制来实现的。这是本文要探究的一个主要问题,该机制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处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它能够利用自然生成的活动图式来理解(即观念图式)、处理(即行动图式)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难题。而当它遇到自己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题并陷入困境时,教师就会产生求助于教师教育者的理智智慧的动机,以求利用这种理智智慧来对自己的实践智慧进行审视、诊治、修补、调适,以使零碎、随意的实践智慧变得系统、合理,从而形成应对实践难题的新策略。教育实践智慧所遭遇到的困境会对教育理智智慧形成一种召唤之势,希冀教育理智智慧进入教师的教育生活,面向教育实践而生长。同时,作为源自教师教育生活中衍生、游离出来的一种智慧形态——教育理智智慧,也有向教育实践智慧转化的需要。这不仅由于它本身根本就不能独立存在,而且还由于它必须在与教育实践智慧的联姻、携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理智智慧的营养源、生发源是教育实践智慧,它必须在向之回归和转化中才能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教育理智智慧也必须借助教育理论传授这一中介环节的承载来进入教师的教育生活,促使教师在将这种智慧与教育情景及教师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催生出一种教育实践智慧,最终使教育理智智慧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变革。故此,两种教育智慧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催生的关系:教育实践智慧的实践困境是教育理智智慧的生长起点,而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实践的相遇是教育实践智慧的生长起点。这种相互催生的关系,为教师教育者介入教育实践、彰显教师教育活动的价值提供了依据。
其二,二者是相互转化的。在教师发展中,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之间不仅具有相互催生、带动、抬升的关系,还有一种相互转化、交互生成的关系。两种智慧类型在相对独立、不改变自身形态基础上发生的相互推进、彼此拉动式发展,我们称之为“外推式发展”。实际上,每一种发展的副产品都是发展主体与发展环境(或他物)间的相互摄入、相互融入,这种“摄入”“融入”体现的则是一种内生式发展,即事物与环境、他物间的相互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同样可以获得发展。简言之,每种事物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外推式发展,而且还需要内生式发展,外因推动与内在生成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基本发展方式。两种教育智慧之间转化的结果是两种智慧具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教育理智智慧中摄入教育实践智慧中的积极因素,教师教育者所构建的教育理论就具有了合理性和适应性;教育实践智慧摄入教育理智智慧的先进图式,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就具有了超前性和科学性。显然,整个教师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和促进两种智慧类型间的转化。
三、当代教师学习:教育智慧的“接力”
教师学习的最终对象是教育智慧而非教育观念。磨炼教育智慧,增强教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应变力和效能性,是一切教师学习活动的核心使命。教育实践智慧的增长,既可以通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创生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同行共事、切磋、分享等方式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不同智慧类型间的转化来实现。一句话,教师发展的主题是教育实践智慧的增长。而创生、分享、转生则是实现这一增长的三种基本路径。前两种路径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常规性增长方式。而后一智慧增长方式则更为值得关注,可以说这一方式是支撑整个教师学习活动的根本机制。所谓“转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智慧类型的转变;二是新教育智慧的生成。由于两种教育智慧之间的转变是不同类型间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相互机械“套用”的过程,而是创造性地“适用”过程,一种新智慧的生成过程。在此,“适用”不同于“应用”,它实质上是指教师对教育理智智慧创造性地运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对这种智慧的再创造、再加工。此时,“转变”与“创生”是合二为一的过程,称之为“转生”较为贴切。实际上,教育理智智慧只有转生为教育实践智慧,其实践效能才能得以释放,毕竟它是一种被理性还原过、压缩过的教育智慧;同时,教育实践智慧也只有及时转变为教育理智智慧,其自身才能变得合理,其发展方向及科学化程度才有保证。为此,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理智智慧浓缩、加工、更新了教育实践智慧,使教育实践智慧在转变为理智智慧的过程中得到了矫正,进而延伸了它的生命。显然,转生的关键存在于两种教育智慧间的联系和交合点上,存在于两种教育智慧间相互催生、相互转化的关联中。教师参加教师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两种教育智慧的增长与相互间的转生。
无论哪种教育智慧,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植根于教育实践之中,差别仅仅在于其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方式有差异,在于其与教育实践的距离有远近之分。显然,教育实践智慧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是直接同一的,二者之间的沟通无需任何媒介;教育理智智慧与教育实践之间则是间接同一的,它必须经由教师及其实践智慧这一中转环节来实现。换言之,教育理智智慧是附生于教育实践智慧之上的,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它向教育实践智慧的转化上。如果没有这一转变,教育理论智慧是难以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故此,教师教育者的理智智慧向教育实践智慧的转化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教育实践智慧也有向教育理智智慧转化的必要。由于教育实践智慧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景性、综合性、经验性和个体性,其存在往往与具体情景、具体问题密切相关,故它对其他问题情景的适用性尚待验证,其科学性有待考究,其向他人的迁移有待论证。为此,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需要通过向教育理智智慧转化这一环节来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其普遍性品格。这种转化的环节常常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教师所撰论文、著作和其感悟等都是这一转化的具体成果。在转化中,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具有了理论、观念、认识的形态,它们借助于文字实现了可言、可视、可反思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化,教育实践智慧中的消极成分得以清理和过滤,积极因素得以继承和发扬,由此,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得以实现优化和发展。因此,两种教育智慧类型间的相互转变是教育智慧实现内生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育理智智慧的优势和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其所承载的前瞻性的教育理论视野、先进的思维范式、理性的教育眼光、丰富的观念图式等方面,而教育实践智慧的活力和生命集中体现在其所承载的具有效能性、灵活性的教育实践样式、教育行动图式、教育机智等方面。两种教育智慧之间的转化实际上就是两种智慧的具体表现样态之间的转化。具体而言,这种转化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理智智慧向教育实践智慧的转变。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观念的行动化,即把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转变成为可视、可见、可行的教育活动方式。这一转变绝非是教师教育者向教师进行“观念传授”这一简单过程能实现的。目实际上,任何理论、知识向行动、实践的转化都是一种智慧的转化。这种转化不单是智慧类型的机械转化,还是智慧参与下的再创造过程,它始终伴有一种新智慧的生成。应该说,只要教师教育者与教师在一定场合、情景中相遇共在,面临共同的教育实践问题(包括真实问题与虚拟问题两类),这种智慧转变活动、教师学习活动就会发生。进而言之,这一转化的具体机制就是教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育眼光缓慢地向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扩散、融入、渗透,其最终状态表现为教师看待教育问题的教育视野、教育思维、教育策略所发生的变化,逐渐学会用教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育眼光来处置教育实践问题,从而实现对自己教育经验的重组和新实践智慧的生成。
其二,教育实践智慧向教育理智智慧的转化。其旨在解决教育实践样式的抽象化、理性化的问题,即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把一种实然的教育实践样式、教育活动方式“浓缩”“结晶”“提纯”为一种兼容性强、适应面广、合理化程度高的思维范式、思考模型、认识眼光等。这一转换是教师教育者或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实践进行理论化的反省和逻辑化的思考,使之在其大脑和观念中生成新的教育理智智慧形态的过程。同时,该转化过程还包括教师自己对教育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和加工。在基层教师群体中,尤为盛行一种中间型教育研究,即以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形态,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成果大多表现为一种半成品式的教育理智智慧。因此,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教育者的介入是为了收集教师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那些半成品式的理智智慧,力求借助于教育学科的理论思维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并在理性层面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进行扬弃,最终形成以教育理论为载体的教育理智智慧。其间,教师教育者与教师的关系就如同接力赛一样,他们在这一“接力”中实现了两种教育智慧的顺利转化和持续发展。由此,这一教育智慧的“接力”正是对当代教师学习的另一种生动表达。
[参考文献]
[1]汤秀菊.论教师学习品质及其校本培养策略[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42-44.
[2]龙宝新.教师,做课程改革的实践专家[J].教育科学论坛,2006(4):63-64.
[3]莫兰埃德加.方法:思想观念[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0.
>> 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热点主题与知识基础研究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观点年度透视 我国STEM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国外保险公司治理研究之主题、逻辑与展望 新嗍中国主题公园的理性发展:回顾、反思与展望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8-24.
[3] 周文杰,魏政莉.国外教师培训研究现状述评:基于知识图谱分析 [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91-96.
[4] 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4.
[5] 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1):30-37+96.
[6] 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 杂志,2009,(12):86-90.
[7] 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 (02):15-17.
[8] 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 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120.
[9]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 [J].科学管理,2009:164.
[10]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 化教育,2015,(01):77-84.
[11] 王晓明.钟晓流:从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体系架构[J].中国教育 信息化,2015,(01):39-40
【关键词】班主任 教师 学生
一、爱孩子是一个教师的底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也应该是孩子的第三位家长。老师教上了哪个孩子,便对他有了许多像父母一样的责任,虽然老师不能像家长一样满足孩子方方面面的需求,但是用一颗教子的心去教育学生,对孩子来说,一定是幸福的。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爱孩子是一个教师的底线。
从刚刚毕业至今,在我的心里,做班主任工作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对学生要坚持做到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每一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爱”字上,教师要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感染每一个家长。
在2010年我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叫宋雨,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孩子在身体方面又有一定的残疾,这就造成了孩子有一定的自卑感,而且十分有个性。具体表现在不愿和同学交流,面对老师的批评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从不谈学校的事情,在学校也不谈家里的事情,遇到不喜欢的课堂时,玩手机是常事。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在刚刚接班时,但我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在学校运动会开幕之前,我找到宋雨,针对他的强项―百米,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鼓励他参加运动会,并让他全权负责班级所有运动员的后勤工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宋雨用非常坚定的语气跟我下了保证,“王老师,您是第一个看得起我的人,就冲这一点儿,您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而且我还要告诉您一个秘密,其实我的左胳膊只是不能像正常人那样随意活动,但这些绝不会影响到我跑百米”。果不其然,在学校运动会上,宋雨的百米成绩排在年级第六名,而且所有运动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所有这些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以至于很多人都半开玩笑地对宋雨说,“你雪藏得够深啊”。通过这件事,宋雨彻底找回了自信。还有在班级排座位方面,也有意识地把他放在讲桌旁,从细节的地方体现每一个老师的关怀,在上课时每当他要打退堂鼓时,老师就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顶上拍一下,把他脱缰的思绪拉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所有老师的努力下,宋雨由原来的文化课二百多分一跃到中考时的480多分,被承德二中公费录取。中考过后,宋雨的家长来到学校,流着眼泪对我说:“原来,宋雨连初中毕业都令人担心,没想到经过您一年的教育,让我们作家长的又重新看到了孩子的希望。”现在,每当我走在桃李街上,只要遇到从二中放学的宋雨,他就会老远的和我打招呼,问长问短还向我汇报高中的学习情况。每每听到这些,我的心里就美美的。
在繁杂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关注学生的思想,给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食粮,使学生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深深地提醒着我:作为一位平凡的老师,我没有能力保护学生今生不被雨淋,但我会尽我最大努力培养学生即使在雨中也能有保护自己的勇气和能力。我相信,只要老师们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真正做到为幸福奠基,为成长铺路,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把快乐带给每一个学生
自从拥有了教师这个称号开始,我就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课堂上得有特点,让每一个学生不但要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课堂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因此语言上的幽默,肢体上的夸张,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记得2002年在河北省物理教师评优课中,我讲课的题目是《功》,当讲到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之一――即人举着物体在水平面前进时,我先让一名同学举着一把椅子,我就引用了当年赵本山春晚小品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并模仿赵本山的语气,大声地说着“没病走两步”,引得全体同学哈哈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不做功的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理论的得出离不开实验。因此面对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初中生来说,实验必不可少。我在教学实际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而我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了助手的作用。。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我组织了学生的二课堂活动。比如说讲解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明白各个零件的物理原理,而且对于自己自行车中的毛病也能略知一二,充分提高了学生会生活的能力。我还组织了一些同学自制了教具和学具。通过活动,我与学生不但拉近了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
>> 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开放教育与个人学习 个人学习环境研究 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 基于视频资源的个人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基于Elgg的个人学习环境构建与应用 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 与开放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设计 个人学习环境:挑战网络学习环境的主导设计 个人学习能力生成组织学习能力的结构研究 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突破机构教育之囿:网络世界的个人学习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权的研究 成人学习不良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干预 关于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建议书 基于EyeOs+M00dle的个人学习云环境的构建研究 社会哲学视角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基于微信息环境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建构研究 个人学习环境:内涵、意义、构建与应用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DB/OL]..
[3]王伟,赵桐,钟绍春.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案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71-77.
[4]杨俊峰,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5-20.
[5]祝智庭,管珏琪,刘俊.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的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11.
[6]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3-8.
一、用爱和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对学生的爱和强烈的教育责任心是激发教育智慧的动因。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教师的故事:汤普逊老师发誓要平等地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她从前任教师的评语中了解到,班上一个邋遢、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泰迪,曾是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作业整洁,待人礼貌,但近来他的母亲患上绝症,父亲又不顾家,他很担心母亲,开始在学习上退缩,有时还在课堂上睡觉。汤普逊下决心帮助他。圣诞节时,汤普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拆开了泰迪送她的用牛皮纸包装的礼物,那是一条缺了几颗宝石的假钻手环,还有一罐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班上的孩子发出了嘲笑声。但汤普逊不但惊呼漂亮,还带上手环,并喷了一些香水在手腕上。其他孩子都愣住了。放学后,泰迪对汤普逊说:“老师,你今天闻起来好像我妈妈啊!”此后,汤普逊开始特别关注泰迪,帮助他、鼓励他,泰迪的心重新复活了。到学年末,他又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了。此后每年,汤普逊都会收到泰迪写来的纸条,上面都有一句话:“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直到泰迪获得博士学位。一年春天,泰迪来信希望汤普逊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属于新郎“母亲”的位置上。汤普逊参加了婚礼,而且戴着当年泰迪送她的假钻手环,还喷了那瓶香水,那是泰迪母亲去世前曾经用过的香水。泰迪说:“老师,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汤普逊也热泪盈眶地告诉泰迪:“我应该谢谢你,是你让我知道该怎么教书。”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正是这支火把的点燃者,真诚的爱就是“火引”。教师用纯真的感情照亮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生命的灵性,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孩子的智慧大门会悄然敞开,达成生长这一目标。
二、善于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智慧是情感的表现,教育智慧是强烈渗入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等情感的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时刻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思想、情感和意志,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讲述了小林校长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孩子,奠定了小豆豆一生成长的基础。小林校长的做法就是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尊重和信任孩子。一次,小豆豆的钱包掉进了厕所,她找来一把长舀子掏粪池,掏出的污物在厕所旁堆得高高的。小林校长走过来问小豆豆在干什么,并像朋友一样说:“弄完了,可要把这些污物全部放回去呀!”试想,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是不是早已怒火中烧,高声呵斥“快停下,别把校园弄得臭气熏天”。而小林校长却只说了一句“弄完了,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去呀”,这就是尊重和信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信任,小豆豆慢慢学会了尊重他人、尊重秩序。
没有尊重和信任就谈不上教育。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在成人的理性与儿童的非理性之间做出适当调节,保持应有的孩子气,尊重孩子的非理性
三、善于用赞赏的语言,激励孩子们不断进取、调整、发展和成熟
批评的语言可能给人警示,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给孩子造成不经意的伤害,甚至挫人心志,使人颓废;而一句微不足道的赞语,却可能成为孩子毕生追求的动力。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善于用欣赏的眼睛发现孩子们每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并用赞赏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在愉悦中不断奋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斥责了王友,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陶行知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中:“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陶先生,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这时,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再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智慧的教师在面对充满理想与激情、内心却敏感而脆弱的孩子时,善于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且毫不吝啬地用赞赏的语言呵护那一点点的闪光,赞赏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爱心、善意,赞赏他们取得的微小的甚或点滴的成绩。
四、善于从每一个鲜活的学生本体出发,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和成长的乐趣
几乎每个教师都遇到过难教的孩子。面对这些曾经受到“伤害”甚至抵制老师的学生,仅靠信念和耐心显然不够,还要有克服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深刻地懂得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先天禀赋是有差异的,教师们善于抓住学生的才智,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全国模范班主任曲莉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就遇到过不少“问题学生”。她班上曾有一个孩子性格孤僻,行为散漫,对学习毫无兴趣,正常的教育几乎对他不起作用。对这个孩子,曲莉梅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恼和压抑,常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让我碰上他”?后来,从女儿推荐给她的一本书《捣蛋鬼日记》中,曲莉梅深深感到应调整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从一个儿童的角度了解和理解儿童。她想,对这个孩子,一定有什么地方让她忽略了。一次,她留意到这个孩子的语文书翻角处画有精致的小人图案,每一页都有,当书角快速翻动起来时,居然看到一个完整的动画故事。曲莉梅发现了他的兴趣,他的与众不同。曲莉梅赞叹不已,并因势利导,鼓励他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启发他学好各门功课才能画出更美的图画。孩子笑了,从此也变了。后来,他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每逢教师节,他都会回校看望曲莉梅老师。曲莉梅说,“我更感谢他,是他让我感受到因材施教是如此美丽”。
每一个后进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盏灯,但它藏得很深。如果教师能观察得细心一点,对学生的缺点多忍耐一点,对他们的优点多关注一点,当发现这盏灯并点亮它的时候,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发生蜕变,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孩子发现与展示自己的才能、天赋,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与自尊,激励他们去尝试、去选择、去实现自己的可能,以达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五、像重视智力因素一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层次,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拥有和谐的身心,感受世界的和谐美好。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注重培养、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积极情意和健康心灵的个体。
全国模范教师王威经常通过周记与学生们交流谈心。在学生的周记中,她经常会发现一些平日难以察觉的内心波澜。有的同学表面平静,周记中却流露出因为怕成绩下降而极度恐慌、难以自拔的心理倾向。她就在评语中写道:“屡战屡败”并不可怕,真正的强者就在于具备“屡败屡战”的斗志。有的学生一考试就紧张,王威就鼓励他: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也有这个毛病,如今还经常做考试的梦,常被吓醒过来呢,你的恐惧症很正常,充足的准备是克服焦虑最有效的方法。还有漂亮女生在周记中向她袒露花季女孩的心事,寻求帮助,她会这样告诉女生: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成长中的烦恼人人都会遇到,不必惊慌,青苹果的滋味总是又酸又涩,不要冒险去品尝,请相信一个过来人的忠告……通过周记的文字交流,王威悄然地帮助学生学会着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
教师是学生重要的人生导师,担负着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重任。
关键词:教育智慧;智慧的教师;教师发展
在“国培”的学习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教育智慧”四个字,教师怎样才能教出智慧的学生呢?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总结、反思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职责所在,我们能为学生做点什么呢?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灵魂就是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课堂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师要启发和激励学生,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并通过行动使之变成现实。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好奇和挑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教育实践是一个智慧的世界。每次当我们观摩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时,都惊叹于他们充满睿智的教学风采,经历一次次智慧的洗礼。这种风采和智慧不是天生的,课堂教学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只有这些细节被关注,课堂教学才能成为生命涌动的过程,成为绽放美丽的过程。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对教学的品味与思考。
有智慧的教师注重的是学生成长与成功,而不仅仅是优秀率和合格率;有智慧的教师洞察的是学生人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平均分和升学率;有智慧的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心灵的养育和呵护,给他们的生命以最温情的关怀,而不仅仅是达标率和荣誉感;有智慧的教师,总是以真挚的目光、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期待着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并不为个人的荣辱所动摇,不为个人的得失所左右,认准一个方向,终身为之奋斗。因为教育是一项长线投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像著名诗人艾青写道:“蚕在吐丝时候,没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平凡的辛苦,能收获不经意的幸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一则广告说:“行多久,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对于教师来说,潜心思考与研究,坚持学习与交流,不断地执着进取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师,一个大智大勇的教师。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表现出对学生超乎寻常的敏感性和感受力,机智地处理问题,彰显出较为高超的课堂教学机智,妥善恰当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顺势而为地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
在我校的课改研讨活动中,教研组围绕“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在提问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他真的不懂。教师一次次地引导,引导学生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但在课堂上却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这样做值吗?我们天天把关注学生挂在嘴边,但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好,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值与不值”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要,但交流和碰撞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教师如何更理性地对待课堂的生成,如何处理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智慧来自反思。反思有利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一个教师只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精神,做到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进而在教学中独树一帜,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灵性就会枯竭。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读史使人明志,读教育名著使教师对教育更执着,读专业书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博览群书更能扩大教师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