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机电一体化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总结

第1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 MBR 工艺特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关于水资源被污染的事件不断,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不断的遭到破坏,为了有效的保护水环境,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水回用是有效途径之一。中水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可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对于小型生活居住区或边远地区,周边无城市污水管网可直接接入,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生活污水以此作为回用水源,是十分必要的。

2、工作机理及形式

一体化污水处理中接触氧化和MBR是两种常用的处理工艺。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用于中水处理在国内有30年的历史了,大部分能通过当时的验收,并且运行良好。2000年前后,国内有了MBR应用实际工程的先例。

2.1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是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

生物接触氧化法中填料的应用历史很古老,早在20世纪初期就取得了实践效果。当时使用的填料是砂砾、枝条、木棒、木片、软木片等。形状不规则,尺寸和孔隙率不均匀,比重不适宜等,使得接触氧化法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未被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研究蜂窝填料,才使生物接触氧化法得到了推广使用。因此,可以看出填料同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生命力密切相关。

接触氧化工艺中采用较多的硬性(图1)、软性、半软性(图2)、组合型(图3)、悬浮型(图4)及固定化微生物型填料(图5)。

图1硬性(蜂窝)填料 图2半软性填料

图3组合式填料

图4悬浮填料

图5固定化微生物型填料

2.2 MBR法

MBR又称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它利用膜分离设备将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截留,省掉二沉池。因此,活性污泥浓度可以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可以分别控制,而难降解的物质在反应中不断被降解。

膜生物反应器主要由膜分离组件及生物反应器两部分组成。MBR工艺中膜一般为微滤膜(MF)和超滤膜(UF),大都采用0.1-0.4μm膜孔径。为了便于工业化生产和安装,提高膜的工作效率,在单位体积内实现最大的膜面积,通常将膜以某种形式组装在一个基本单元设备内,这类装置称为膜组件。工业上常用的膜组件形式有五种:板框式、螺旋式、圆管式、中控纤维式和毛细管式。

根据生物反应器和膜组件结合的方式不同,膜生物反应器可分为分置式(图1)和一体式(图2)。

分置式是指膜组件与生物反应器分开设置,压力驱动靠加压泵。分置式的特点是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管理容易,易于膜的清洗、更换。但一般条件下为减少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积,由循环泵提供的水流流速都很高,动力消耗较高。

一体式是将膜组件置于生物反应器中,通过真空泵抽吸,得到过滤液。一体式的最大特点是运行费用低,但在运行稳定性、操作管理方面和膜的清洗更换上不如分置式。

3、工艺设计

以某小型生活区为例,定员10人,用水定额按250L/人·天计,供水水量2.5m3/d,站内排放污水主要是值班人员盥洗生活用水,污水量:按生活水量的95%计:生活污水2.375m3/d。

3.1接触氧化法

工艺流程见图:

设计参数:

污水处理量为Q=0.5m3/h;

出水指标BOD:20mg/L;COD:60mg/L;SS:20mg/L;PH:6~9。

流程描述: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化粪池,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站内设置的1.0m3/h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内,污水经初沉、生物接触氧化、消毒处理(投加氯片消毒)等,其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水质标准要求, 达标污水排入污水调节池,定期拉运或回用。

污水装置区16.0m×8.0 m的区域,包括格栅池、调节池、风机房、污水处理装置等单体。

3.2 MBR(一体式)法

工艺流程见图:

设计参数:

污水处理量为Q=0.5m3/h;

出水指标BOD:10mg/L;COD:50mg/l;SS:10mg/L;PH:6~9。

流程描述: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化粪池,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站内设置的0.5m3/h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内,污水经初沉、MBR池、消毒处理(投加氯片消毒)等,其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水质标准要求, 达标污水站内绿化。

污水装置区10.0m×6.0 m的区域,包括格栅池、调节池、风机房、污水处理装置等单体。

4、总结

接触氧化与MBR工艺特点比较:

4.1 接触氧化法:

(1) 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且有处理效果好,耐冲击能力强;

(2) 设置了生物填料,不会产生污泥膨胀;

(3) 控制简单,对操作人员要求很低;

(4) 能耗低,相比MBR来说运行费用低。

(5) 填料寿命一般为5-10年,根据水质情况需要进行更换

(6) 工艺为传统工艺,占地稍大。

4.2 MBR法:

(1) 出水水质好,优质稳定,处理负荷高,剩余污泥产量少

(2)可去除氨氮及难降解有机物

(3) 不需要设置沉淀池及过滤系统,出水可直接回用。

(4)操作较简单,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5) 膜组件造价高,维护费用高,国产膜寿命2-3年,进口膜4-5年。

(6)占地面积小,不受设置场合限制

接触氧化工艺具有很多优点,在我国的污水再生回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内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做了很大的贡献。直到现在,接触氧化工艺依然凭借自身微生物生命力强的特点在很多难降解的工业废水处理中大显身手。MBR工艺依靠着极好的出水水质在一些要求较高的水处理领域用的越来越多。总的来说各有优点,在水量小,变化系数大的时候,MBR的可靠性更好,在水质要求高的情况下,MBR也更加合适。

参考文献

[1] 接触氧化和MBR法用于建筑中水处理的几点比较,郭清斌,给水排水动态,2008.2

[2] 浅谈MBR中水回用工艺,杨莹,广州建筑,2013.1

[3]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中填料处理效果的比较,汪艳霞等,山西建筑,2004.12

[4] 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王邓红等,中国给水排水,2012.10

第2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产品功能;协调和综合

现代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和大综合,通过这种交叉和综合总是能够推动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就推动了机械工业的技术变革,这就使得机械的加工、结构、功能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变化,机械加工有电气化已经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时代,工业生产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当前科学技术的反战大趋势来看,机电一体化是个必然趋势,也是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将影响传统机械、电气工业化工生产,逐步引领工业产业结构向智能化、自动化、高效能的方向发展。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

机电一体化的结构功能主要包括:整体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控制功能等方面,尤其是控制功能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设计,通过相应软件实现自动化的控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从交叉学科而来,目前已经是自成一体,具备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新的学科,其总的特征是:综合运用自控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接口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合理配置,实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在功能上能够实现高效能、多功能、高可靠性的目标,其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硬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涵盖高性能的机械本体,传感器和驱动信息单元。软件部分主要是起到保证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控制程序。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涵盖范围广泛,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工业生产领域都已经覆盖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其生产产品根据专业类别分为“数控机械类、电子设备类 、机电结合类、电液伺服类、信息控制类”。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在制造业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在2013年我国新增机器人3.7万台,成为全世界2013年机器人数量增加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在2014年新增机器人数量已达到5.6万台,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智能化、自动化结合微电子技术的行业发展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方向,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带动各个行业共同的发展。

2.1 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在早期我们国内刚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时仅是将机械和电子学的简单融合,称作机械电子学,近些年由于其不可抵挡的发展势头,机电一体化的的称谓更加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微处理技术的进步发展,微型芯片技术的进步必将带动相应的数控、机器人、电子控制等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的革新,当然在不同的行业由于行业特殊性,也势必存在相对低级的机电一体化,在当前应该是高级和低级并存,以效率优先为标准。随着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变,我们越来越提倡绿色经济,绿色工业,机电一体化也应向环保、节约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硬件方面,以电脑控制为主的机电结构集成化技术日趋成熟,而与之紧密结合的控制技术、驱动部分、机械结构部分都将提高集成化程度,高度集成化降低了使用和操作的难度,另外整体的机械效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2 技术应用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数控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在饮料加工行业,利用机电一体化实现饮料自动灌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整个饮料生产及其包装生产线的自控技术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在金属加工企业中利用CIMS技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过程控制有机组合,连成一体,实现从原料采集到进厂技工,再到生产、加工、销售发货等等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现。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今后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将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自源化、人性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智能,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控制操作、诊断和修复。目前我国拥有机床接近320万台,是当今世界上机床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处于技术领先的数控机床不到一成,而在这些机床中大部分也都是一些普通数控机床。机床中的电气传动部件,近些年也在逐渐向交流传动转变,电气传动技术被交流传动所取代是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变为现实,而且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已经大大超过了直流调速水平。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因此模块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利用标准化模块开发出新的产品。模块化是需要生产厂家统一认识,应该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加速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网络化可以将家用电器连接成集成家用电器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接近生活化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和各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姚全.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2]黄鸿辉.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3(07).

[3]张葆青,闫石,陈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床与液压,2011(24).

第3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架构研究;组成结构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研实力的提升,人们已广泛地接受了发展中的机电一体化这一新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不同领域的专业例如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工程等学科交叉结合,对这些学科取长补短以期实现整个工作平台的最优化操作控制。

2.机电一体化功能介绍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与不同领域的技术交叉互动实现最终应用,这些技术包括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新兴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确定了具有建设性方案的前提下,将机械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紧密协同和集成,以实现机械变换,用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具体来说,机电一体化功能包括了变换功能、目的功能和状态变迁3部分。

变换功能主要通过人与机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有目的地将输入状态中的过程对象变换为所期望产品的输出状态。这样的变换功能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黑匣子,其中输入已知,输出也已知,黑匣子里的过程是未知的。在这一过程中,转换对象的若干性质和特征会由功能中的单一步骤的改变而改变。只有用其他技术操作才能获得所需要实现的输出状态。

目的功能是由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众多物理效应组成的,实施者、系统部件共同组成了该物理效应,这样的物理效应是机电一体化功能变换实现所需的基本能力。对于设计者的思维习惯以及设计者对系统设计功能的理解来说,目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表示设计意图,更加贴近设计设。

在一体化连续类型的功能变换过程中,变换过程的输出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输出状态由且仅由输入状态决定,这种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连续流组成的系统称为状态变迁功能。这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一种功能结构。

以上3部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组成很好的诠释了机电一体化的复杂结构以及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质,这样的性质很好的服务于新型机械设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机电一体化架构分析

3.1. 基本架构分析

首先介绍机电一体化架构中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些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应用的基础环节。

3.1.1.系统技术。系统技术首先是以全局角度考虑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现目标,将各种相关的技术组织结合在一起,然后将结合后的一体化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功能上相关联的单元。

3.1.2.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运用于诸如定位的高精度控制设备、速度精确设置的速度控制设备、强大自适应性的控制设备、自我优化技术的自诊断校正、补偿等设备。这一技术的应用可见及其范围广泛。在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环节,甚至设计后的仿真调试阶段都需要自动控制技术的指导。

3.1.3.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环节,这一技术的使用重点就是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配合运用,利用所述其他新型技术的辅助作用,最终实现在重量上、体积上、精度上的优化即可以满足重量的减小、体积的缩小、精度的提高、性能的改善等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应在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同时有效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以期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3.1.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新发展的技术体系,它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包括了信息实时交换、在线存取、人工智能判断与决策、神经网络技术等。

3.2. 核心架构分析

其次介绍机电一体化架构中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些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应用的关键环节。

3.2.1.驱动技术。之前作为驱动元件的电机在设计使用中已被广泛采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正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

3.2.2.接口技术。信息数据传递格式的标准化、规格化是机电设备与计算机进行通信交换的基础,为了便于信息的传递和维修应使用同一规格的接口技术。目前,先进的接口技术是高速串行接口,由于其开发成本低、还可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耦器的大容量化等问题,故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3.2.3.软件技术。一体化系统的使用离不开软件的开发与硬件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应逐步推行统一的软件技术标准,即标准化的程序设计、模块化的程序开发、固化的程序应用等。

3.2.4.信息处理技术。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包括了模数、数模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离线理数据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整体系统的处理速度。

4.总结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使得机械生产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革新,是对传统机械加工设计方法的重大改进。新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用,将会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相关的技术交叉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梁景凯,盖玉先.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仝永康.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09(10).

[4]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

[5]张春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第4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应用分析;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它是将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取名为“Mechatronics”,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3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时期,人们主要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后来的机电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则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三阶段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此时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机床数控领域

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发展已经有40年的历史,在技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展的比较完善。类型具有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在开放性设计中,这种设计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的,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和智能化的。在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中分出多级的网络,这样能使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的运行。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领域及工业机器人

计算机系统的组合不是分散的子系统的组合,它是由全局的实践总结出最优的系统的组合,它需要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围绕制造展开工作。当产品的集成度越高,就能够使各个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更加合理和完善。工业机器人首先出现的是不够灵活的半机器人,它根据示范的动作进行重复的运动,在工作中,不会考虑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而现代的机器人,里面装有不同的传感元件,机器人可以作业环境和对象做出简单的信息判断,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这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新成果,也是其发展的前景所在。

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业发展的进步的表现,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在国内外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并且广泛的被人们用于各个行业,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进入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趋势

首先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智能化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机械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局面,实现了智能化,这也是今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嵌入式智能控制的算法运用,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发展为智能化,是模拟人脑的人工智能的产品,它可以根据系统的设置来做出判断以及决策,可以取代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其次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数字化趋势。奠定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是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则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其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微型化、模块化趋势

首先机电一体化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厂家很多,但是如果统一开发标准机械、电气、动力等方面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使各部件、单元匹配成功。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商也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需要或者国外最新的产品的模型来进行创新,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走向正规化和统一化。其次机电一体化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t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四)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化、系统化趋势

首先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化趋势。所谓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工业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人民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资源却在减少,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其次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化趋势。系统具有随时分解组合的功能,这种功能实现了多子系统互相调和以及整合的需要,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功能,不但运用在通信系统以外,还运用在远程通讯以及互联网系统,局域网也慢慢的采用。机电一体化在系统方面未来的发展,是会越来越考虑人的因素,模拟人的智能的,甚至可以模拟生物的结构来发展。

第5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的科学技术正以迅猛之势进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机电一体化就是不同领域之间交融的产物。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原有的机械产品的基础上,融合了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的技术所生产出的新产品。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应用在工业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质量,已经在工业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一、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性能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生产设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它在生产安全以及可靠性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一般都具有报警、自动监视、自动保护、自动诊断等功能。在工作期间如果遇到了一些突发的状况,比如过载、过流、短路等一些问题,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能够自动采取保护的措施,尽可能的避免或者是减少设备和人身的事故,对于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2、效率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的功能和自动控制的功能。新产品的检测和控制的灵敏度、范围以及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通过自动控制的系统对机械进行控制,使机械规范的进行工作,可以精确的完成来自控系统设定的动作,从而得到最佳的操作,使其不受操作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3使用性能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的方式,操作台上的操作按钮以及操作手柄都已经在逐渐的减少,这样做可以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时候简单、方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是以程序为根本,电子控制系统根据已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指挥实现操作,系统支持重复操作。

4、功能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具有复合功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适用面也比较广泛。原有的机械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单一的技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只是单一技术,单一功能了,具有了复合的技术与功能,使得产品的自动化和功能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5、维护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维护和调整都变的方便了很多,产品在进行安装和调试的时候,是可以通过改变程序的控制来达到改变工作方式的目的。因此,更加的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的参数发生变化时的需求。机电一体化的的产品具有自动监视的功能和自动化检验的功能,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自动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是通过自身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综合与协调来实现它自身的功能。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方面来看,该产品具有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多功能等特点,但是想要实现这种多功能基本需要该类产品中拥有五种内部的功能,就是主功能、检测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以及执行的功能,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者系统都是由这些功能的组成部分和技术构成的。

1、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主要包括机身、机械传动、框架以及连接等部分。机械系统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对于机械的结构要求也就更高了,需要在材料、结构、几何尺寸以及工艺加工等方面来实现产品的多功能、高效率、节能、可靠以及小型轻量等要求。

2、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力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力功能和能量都是由动力系统来完成的。动力的系统主要包括电、气、液等一类的动力源,一般的都是以电力为主的,比如电源、驱动电路、电动机等。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传感与检测的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在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参数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能够测定的物理量,这个过程都是由传感器完成的。而检测的系统就是对这些物理量进行精确的测定,从而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要的各个种类的信息。

4、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以及信息处理

为了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要求,信息处理以及控制系统接收到了检测和传感系统发送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些处理、运算和一些决策,对正在运行按照要求进行控制,达到控制的功能。在产品中,信息处理以及控制系统只要是用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的硬件以及各种接口组成的。

5、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想要完成要求的动作,控制信息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才能完成产品的主功能。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基本都是运动部件,经常性的采用电液、机械、气动等机构。

三、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智能系统广泛应用得到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建设的重视,最重要的应用体现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的智能化,以控制理论为基础,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运筹学、心理学、模糊学、混沌动力学等新的思想与方法,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致使新一代的产品具有了推理、自主决定、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得已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更好的为工业加强效率。

2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

由于现在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厂家与种类比较多,所以十分有必要研制和开发有着标准的机械接口、电力接口、电气接口、环境接口模块。同时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这样可以方便各个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模块化将会为机电一体化企业铺垫一条畅通的大道。

3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是计算机等最为突出的成就。机电一体化的新产品一旦问世,只要是拥有独特的功能,并且可靠性比较高,质量能够保证,相信很快就会风靡全球。现在的网络以及得到了普及,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远程操控和监控技术正在兴盛的时期,而远程的终端本身就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肯定也会向着网络的方向发展。

4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指机电一体化向微型化的方面发展,国外称之为微电子,它的特点是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

5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化

系统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将系统的体系结构更进一步采用开放式与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进行灵活的组态,裁剪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的协调控制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第二个特征就是它的通信功能得到了加强。

总结:

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是一个由很多科学与领域交叉融合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需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是必然的,因此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卜燕萍,曾静. 浅析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与智能化趋势[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2] 董军.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3) .

[3] 张鑫. 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

[4] 胡家华.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21) .

第6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内涵;汽车工业;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综合集成了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现了面向任务的机电一体化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协助技术设计人员对某项生产管理项目进行特定的技术开发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的方法论包括信息控制理论和工程系统理论,而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思想。

二、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提供包括警报、监控、诊断、保护在内的一体化自动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当发生相关故障时可以自动采取保护办法,诸如当工作电压过高或过低时,会自动停止工作或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财产设备等不受损害。

2.生产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一般都是自动化的,具有较高灵敏的检测控制能力,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更为精确地确保机械设备装置完成所设计的动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

3.适用范围广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强大的技术综合能力使之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功能的范畴,再加上其自身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以满足客户更为复杂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机电一体化产品较高的智能化、自我保护性、自动监控性、可扩展性使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

三、汽车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自动变速器系统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提升汽车动力系统的有效功率,通过增加变速档数实现汽车的舒适安全行驶。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实时运行状态需要借助传感系统进行测量,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换挡信息程序、开关程序以及开关关闭程序,根据汽车最优行驶的条件要求来选择相应的电子监控装置。如汽车发动机启动后,相关的警示灯关闭,说明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警示灯未关闭,那么这时的自动变速器就处于非电控状态,但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只是相关的优化性能不再生效。

2.制动系统

起初的汽车一般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单纯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已经无法有效提供充足的制动动力,促使了汽车前轮也需要安装相应的制动设备。当汽车制动设备工作时,汽车的动态轴负荷就会转移、前轮的载重量就会增加、后轮载重量降低,但后轮发生抱死时更容易使汽车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于是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就产生了。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感知制动发生时每个车轮的瞬间运动方向,并且根据相关情况调节制动设备的动力钜大小,防止抱死现象的发生。ABS防抱死系统就是比较著名的电子监控技术,提升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3.计算机控制发电机系统

计算机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用以控制发电机单元,利用传感器负责接收电压信号,并获得发动机的脉冲数据,传送到发动机电控单元中。信号模拟器通过数字模型输出数字信号,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发电机控制单元对点火时间、燃料空气比例、循环排气效率进行优化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控制点火设备和燃料阀开关大小的参数,从而控制燃料与空气的适当比例。在燃料空气比增加时,会使得点火困难;当燃料空气比降低时由于氧气缺乏,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排放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

4.激光测距雷达系统

在汽车前面部位安装测距激光雷达,当激光光束遇到障碍物后就会散射,当散射信号被捕捉到,测出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障碍物方位信息进行持续的动态测量和跟踪,就能够准确判断障碍物是否在运动,并计算出其运动速度和车间距离,根据运行轨迹判断其是否能够与车辆发生碰撞,从而提醒车辆驾驶员调整车辆运行速度、方向。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信息。

四、总结

机电一体化融合了众多技术、跨越了多个领域,它是一种集成产品,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为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带来了真正的飞跃和突破,成为工业生成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有效地提升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和驾乘舒适度,随着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化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第7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PLC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

中图分类号:TU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44-01

前言:智能化是现阶段和未来生产设备发展的重要趋势,机电一体化设备作为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生产设备,其智能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PLC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智能水平,并实现初步的智能化。

1 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PLC控制的必要性

1.1 提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能力

PLC设备的出现,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其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应用,可以明显提升后者的智能化水平,并通过对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提升工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动力往往是电能,在工作中也可能附带其他附属设备。传统的设备在使用时,依赖于工人的经验,这种主观因素对于设备的工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通过PLC控制,计算机程序取代了人为影响,只要设定合适的程序,设备就可以有效的工作。

1.2 未来的发展趋势

时代的进步是大势所趋,在设备方面,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由人工转向智能化,由于智能化控制拥有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工消耗、提升工作能力等突出优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会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1]。

PLC控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将相关技术应用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有利于机电一体化设备进一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 基于PLC控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2.1 安装方案的确定

安装方案的确定,应结合设备的具体情况,其主要内容是选取合适的PLC设备。

一般来说,不同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需要的PLC设备也不同,而具体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不同也会影响到PLC设备的选择。在进行PLC设备挑选工作时,应遵循适用性第一、经济性第二的原则。即选取的设备首先要充分适用,PLC设备是多种多样的,其智能化水平也有不同,应根据机电一体化设备需求选定,经济性原则是指所选PLC设备的性价比应该较高,以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正常工作为准,选择价格较为合适的PLC设备。

2.2 对PLC控制程序的设定和安装调试

选定PLC设备后,对其相关程序进行设定时,要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附属设备的工作能力,确保由中央处理器发出的指令可以得到接受和执行。通常来说,PLC控制程序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完成检查、实时监测等必要内容,对于一些特殊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设定更多的相应模块。

设定完成后,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工作,之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或者实际操作的方式,测试PLC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如果设备工作有异常,则应对问题进行检查和排除[2]。

2.3 变频器参数设定和安装调试

通常来说,变频器参数设定的工作上限值要稍稍低于设备理论上的最大工作能力值,下限值要稍稍高于设备理论上的最小工作能力值,这是为了保护设备不会出现极限工作的情况,同时,变频器参数设定应充分结合实际生工作情况,如果设备在70%负荷下就可以完成工作,可以通变频器设定工作上限值为对应数值,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变频器的安装可以和PLC设备同时进行,也有部分变频器和PLC设备是一体化的,调试方法也可以采取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次试验,确保变频器设定数值的可靠性。

2.4 线路系统安装调试

线路系统包括电源线、输出线、输入线、导线等,调试需要针对所有线路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调试进行时,如无必要应切断电源,避免触电事故。

线路系统安装完成后,调试的内容包括输出线和输入线是否是分隔的、电源线、导线的安全性是否满足需求、设备是否同时连接了直流电和交流电等。一般来说,为了避免相互干扰,输入线和输出线是分隔开来的,电源线要保证绝缘、同时要具有较强的电流通过能力,导线的绝缘性十分重要,也要注意导线不能过于密集和缠绕,另外,设备一般不应同时连接交流电和直接电。

2.5 气路系统安装调试

通常来说,并非所有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气路系统,部分有气路系统的设备,其安装和调试主要包括气动机械手和传输带等。

气动机械手安装位置与图纸标注位置偏差不得超^1mm,高度偏差也应控制在1mm以内,旋转可以通过螺丝实现。传输带的安装要注意皮带的松紧度、传输流畅性以及水平度[3]。

2.6 安装完成后总体调试

通常来说,机电一体化设备PLC控制安装完成后,主要模块包括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可编程控制器、中央处理单元等,其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在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PLC控制的各项安装后,应进行必要的总体调试,包括指令的执行、参数的设定、电路和气路系统的工作能力以及整体的安全性等,如调试结果无误,则安装完成。

总结: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其应用范围越发扩大,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也不断被提出,通过PLC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更加智能化,对其安装和调试进行探讨,有利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PLC改造和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勇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故障检测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118.

第8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1.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运输的应用

目前我国煤矿井下生产主要是依靠皮带化处理运输方式,使用带式运输机来实现整个煤矿井下运输操作,这种运输方式在煤矿运输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观性,然在煤矿运输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运输跑偏、断带及打滑等现象都是利用带式运输方式所产生的问题。神东作为现代化矿井,采用了天津华宁生产的皮带综合保护装置。该装置安装简单,使用方便。连采、综掘后配套胶带运输机必须安装防滑、堆煤、跑偏、拉线急停、连锁装置、烟雾报警及超温自动洒水装置。综采顺槽、集中运输、主运输必须安装防滑、堆煤、跑偏、张力、防撕裂、拉线急停、连锁、烟雾报警及超温自动洒水装置,主要运输巷上运胶带运输机还必须装设逆止、制动装置;下运胶带运输机必须安设制动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带式运输方式所产生的问题。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强大的功能性,它不仅能够提升煤矿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操作。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运输中的应用,实现了煤矿设备的简单操作,且设备动作趋于统一化,有效提升了煤炭开采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煤矿企业在生产运输等操作中的经济效益。

1.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也不容小窥,可以说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具体实现。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中常用的安全监控系统是KJ90型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系统,该系统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是一套集矿井安全监控、生产工况监控、网络信息管理及多种监测子系统为一体的全网络化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另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应充分考虑煤矿生产操作实际状况,从而合理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煤矿生产的实时监控,为煤矿生产操作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提升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整体性能。

2、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2.1没有充分发挥机电管理部门的职能

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正确应用,充分发挥其在煤矿生产各个环节的作用力,很多煤矿企业在其内部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是就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现状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机电管理部门的职能及功能性。大多数煤矿企业及其内部的管理与生产人员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煤矿生产上,并没有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予以过多的重视,从而导致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薄弱,管理网络出现中断等状况。

2.2机电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说是煤矿生产操作中的创新体现,煤矿企业虽然在煤矿生产操作中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矿生产技术做了合理化调整,然而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素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机电管理的实施效果,一些素质不高的机电管理人员在机电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管理力度不强,从而导致机电管理目标无法得以实现。

3强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充分发挥机电管理部门职能,采取统一化管理方式

要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操作中的作用力,不仅要在煤矿生产中合理应用该技术,还需要建立机电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操作实行统一化管理,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煤矿生产质量及安全性。在机电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机电管理部门需要对四个方面进行管理控制,第一应结合煤矿生产接续安排合理编制煤矿机电设备运行计划;第二要求煤矿生产单位设备所用的易损配件进行合理提报计划,机电职能部门及时跟踪;第三对于煤矿机电生产中发生的事故进行追查,查找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事故的发生;第四对于煤矿机电作业中的违章操作进行有效制止。

3.2强化机电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关注机电管理实施力度

第9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原则;对策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共同学习和实施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信息收集、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都交由学生全权负责。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把所需传授的技能或者知识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来顺利完成项目。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有环节和过程的具体要求。

显然,项目教学法作为重要的实践和创造活动,主要价值在于学生在处理项目的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条件

结合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条件如下:首先,项目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与应用价值必须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将来的工作需求;其次,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和自主组织,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选择;最后,在完成项目之后,一定要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并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来评价成果。总而言之,利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实现现实工作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参与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较之传统教学方法而言,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而在项目教学中,是以实践、项目和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如下:

1. 科学性原则。机电一体化教学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对学生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另外,还要把师生教学和学习的实践和精力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避免师生承受过重的教学负担和学习负担。基于学生基础、师资力量和教学实际条件来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2. 系统化原则。高校和教师一定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机电一体化教学在引入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创新精神同知识技能的传授有机结合到一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3. 实践性原则。对于以往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只是单纯片面地利用教材来开展知识传授。而项目教学法则高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在项目教学法中,要求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断学习、总结和体验,因此,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实践性原则。教学环节内,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重点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4. 自主性原则。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主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养成包括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在内的自主性,并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来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最终为他们营造能够自由发挥个性的学习空间。

5. 层次性原则。现阶段,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不能被项目教学法所完全取代。因为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还需要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机电一体化中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 改革和优化当前的考核机制。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教学质量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检验。项目教学法能够同时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考核,不仅应当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还应当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以便真实、客观和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考核方式而言,应当采取项目操作、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采取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来评价项目效果。

2. 推进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完善。项目教学法尤其关注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完善。以德国为例,其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当充分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关注实训基地的构建,保持同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以便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为满足当前教学改革要求的必然趋势。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广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以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锦勇. 技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 职业,2011(6).

[2] 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研究课题组. 我国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J]. 中国培训,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