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

第1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探究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探究 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霸占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确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3.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几点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如何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更好地指导好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意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空间。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第2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学习英语,也不例外。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在讲授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现象,及时渗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

英语教学西方文化文化导入

适时适量的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文化知识的教授对于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首先,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很多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里压力大,口语表达力差。其次,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上,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缺乏自觉性。最后,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迷茫,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大部分也是仅仅局限于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巩固,在英文阅读理解方面欠缺很多,针对此种现状,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1984)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在高职高专的英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们因为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而在听、说、读、写、译上都会出现一些错误。而且,现在的一些英语教材和专业英语考试中都会涉及到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可见,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是必要的。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文化学习与语言有效地相结合。而造成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的重要地位。第二,高职高专的学生一般都是经过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学习。他们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过分的依赖老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英语教师应该多角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把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然而,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认真充分地备课,把教材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知识读懂弄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传授给学生。

1.教师利用专门讲解法,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依据,一上课,教师就开始讲解书本上所涉及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而无暇顾及其他知识。而我在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改变传统模式,每堂课在课前抽出几分钟传授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传统、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言语礼节、习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如邹为成编写的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的第五课“englandasseenbyamericans”,在文章的cultureinformation中提到了“bankholiday”,很多同学并不理解这个说法,以为只是银行的节日而已,其实不然,它指的是公共假期。这种说法只有在britishenglish中才有的。一般来说,bankholiday是在周一,加上之前的2天周末,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小的长假期。而在美国,他们通常把它叫做three-dayweekend。所以说,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才能深刻理解内涵意义,翻译时才不会扭曲原意。

2.教师还可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来讲解并且使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如可以对比中西方在问候上的不同差异,对比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对比英汉两个民族在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等。这样使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还能又了解和熟悉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一举两得。更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是,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通过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英美的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americanhomesandtraditionalchinesehomes”(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综合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中主要讲的就是英美房屋的不同。文章分别介绍了americanhomes和britishhomes,教师还可以加入chinesehomes。把班级的同学分成3个小组,每一组代表一个国家,进行讨论或是辩论。通过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国家房屋的特点,可以延伸到怎样去租房,买卖房屋,等等。每个国家的情况肯定是有所不同的。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自己小组所介绍的国家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了解和掌握其他小组的信息。真正做到了以轻松的方式在实践中去学习。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英文的听,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3.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掌握其他国家的

转贴于

文化知识。在教材中遇到的食物、动物、花草、建筑物等词语,教师对这类文化现象的导入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照本文由收集整理片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多做些准备,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在每次学习新的单元之前,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们进行预习和准备。

第3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关键词:学生;作文;习作;教学

有调查表明:有60%左右的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是多数学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其文字表达上的困难。二是在习作积极性上主要表现为“无话可说”。习作课上,学生“亲历的事”不多、“真实的体验”不深,“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是学生讨厌写作文的一大根源。三是信心不足。写作困难的学生通常具有自卑心理,他们在写作中缺乏自信,消极逃避习作,写作动机缺乏,写作意志薄弱,怕作文、烦作文。四是觉得习作课单调枯燥。对写作课,有学生觉得从审题、选材、构思到行文,形式单调,非常枯燥。要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在习作教学中获得充分的展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笔写我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一、创设乐于表达的氛围

要想让孩子乐于表达,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觉得作文难,不能让他们觉得形式枯燥乏味。

(1)趣味练习,轻松动笔。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趣味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积极去做。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2)多元感知,欣然动笔。我们的写作实践受狭隘“生活”观念的影响,写作题材局限于日常生活,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内容缺乏变化和生机。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感知的习作练习。如写《商品的小发明》,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去逛大商场,寻找一些具有创意的多功能的新商品,通过听营业员介绍、演示功能,买回家自己试用,与原先产品比较,想象发明者灵感来源等,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体验,获得丰富的感受,再进行习作训练、练习,学生自始至终充满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大胆想象,放手动笔。在小学生写作之前,引导学生“侃大山”,使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感悟,之后,让他们动笔,擅长叙事的同学可以创作出情节完整、条理清晰的佳作,爱幻想的同学会使他的想象去穿越时空。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裂变,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式,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展开思维。

二、指导学生寻找易于表达的主题

(1)陈述活动,抒写快乐。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学生会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兴趣。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多项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春天,我们带学生游春或放风筝;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带学生打雪仗、堆雪人。甚至可在班级里临时搞一个活动、做一个游戏,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在学生尽情投入地玩过以后,趁他们余兴未尽之时,让他们说说刚才好玩的情节和感受,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自由表达,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时,教师再提出写作要求,会水到渠成。

(2)情到浓时,妙笔生花。要想让学生将习作作为一件乐事,就要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有名学生曾经为了救受伤的小青蛙,怀着善良之情把小青蛙的腿包扎好,装到袋子里,拿到田野里放生。成功后,他又怀着一种喜悦,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因此,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投身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更好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习作实践使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皆文章:家事、班事、路边事,事事可叙;师长、长辈、同学、熟人、陌生人,人人可写。习作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体会生活,等到习作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时,学生习作就能乐在其中!

三、评价让学生获得表达成功的体验

(1)评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激励的话语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这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赏识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并使学生为得到更多的赞赏而激发出他内在的潜能,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我们只有以读者的身份去欣赏学生的习作,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写出那种平等交流式的评语。而学生为了期待老师更好更多的评价,会更用心地去写。

(2)分数激发自信。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启蒙性的练习,要求不要太高。作文经常得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作文确实很差,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之所以低分,主要是教师批改作文时,标准过高。因此,教师对学生运用语言中存在的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只要达到或接近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必须给予较高的分数,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3)体验发表的成功。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习作。我们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发表的空间:在讲评时,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是口头发表;班级设一面“作文墙”,给每个学生留一块空间,只要作文有进步就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贴上去,让同学翻阅欣赏;还有班刊,让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来发表;选择部分优秀作文参加学校文学社作文选;鼓励写出特色的习作的学生去校外刊物上投稿。教师要力求做到让最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有一次发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编一本作文自选集,每个学期让每个学生在班上诵读一次自己的作文。这样的体验,就会让学生乐在其中,欣然动笔。

总之,“学生不是一个可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待燃烧的火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用智慧和爱心来点燃学生习作积极性的火花,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才能。

参考文献:

[1]陈宗庆.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讨[J].语数外学习,

第4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人人要学会学习、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主体意识强烈,在信息资料面前与语文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研究、主动质疑、合作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理解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泛指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渗透在各学科、各类学习中。如果从课程角度理解,是有课程计划安排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边生活和学科中确定研究对象及专题课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会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它对现代教育作用重要,意义深远。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第5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反思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过于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忽略了,如聘请高校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完全从学生的发展上考虑问题。还有很多学校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到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选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实施,处处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没有顾及学生在中学阶段重基础的特殊性。事实上,“知识教学”不但是必修课程的基础,也是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并且应该是贯穿选修课程始终的。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在选修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学生才能在选修课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程的课程价值。因此,对于选修课程中的知识教学问题,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与必修课程的知识教学有何区别等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应该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注重体验,重在迁移。

2、难以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中虽然已经意识到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应该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但在现实中却模糊了两者的界线。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过于重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而忽略发展性,混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将选修课程上成必修课程。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当前设置选修课程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二是过于重视发展性,追求新奇深奥,脱离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上成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有些科目的设置超出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化水准,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修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是偏难的选修课,它们与必修课内容距离较远,脱离中学生实际,更适合在大学中文系开设。”

如何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度”,做到“适度”拓展,这使得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再加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时间短、选修的学生层次不同等情况,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教师难以兼顾。教师们要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内容教学,要么漫天乱吹。这些都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难以将基础性和发展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1、全面认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语文教师只有认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为学生在今后相关领域发展奠定基础,才有可能做到不超越高中生特定的学习发展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真正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选课制度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限选:一是任选。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果学生连选择的机会和权力都没有,那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就只能是空话,更不用说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任选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天马行空,教师凭兴趣开课,学生凭兴趣选课,漠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以系列的形式构成的,每一个系列下面可以有不同的选修模块。不同系列从不同侧面体现课程内容,应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每一个系列中,要使所开设的选修模块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同时,每一个系列本身不能只关注发展性,而要体现其基础性,不能简单地将基础性与发展性作机械分割。但各个选修系列也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生在各个选修系列中其基础性也得到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开设选修课程。同时,要针对各个选修系列之间的关系,向具有不同发展潜能及兴趣的学生提供选课建议,引导学生对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选择,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双基”教学双基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永恒

语文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因为是选修课程而淡化。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这些都是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基础,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能脱离能力培养而孤立地传授知识,应提倡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知识的传授应当明确,不要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课程逻辑体系上不必过于关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心理特征去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倡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真实体验来学习,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注重课程的发展性特征。

此外,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双基教学中,在知识的选择上应面向学生当前的生活,面向真实的社会和自然,使课程充满生命力。在双基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个体意义的建构。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做到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统一还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做到学习方式的综合。探究、创新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彰显,这必然从另一个方面也促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去发现、引导,使学生把握好探究方向,掌握探究方法,注重探究技巧。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漫无目的教学的借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高中语文”的特点。

5、构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既要注重选修课程中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也要关注其基础性目标的发展。也就是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重点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应用、分析和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特殊发展还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既要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注重目标完成的结果,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既要注重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内在的收获和体验,甚至学生的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的变化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评价要做到既注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和外在表现,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设立多元衡量标准,有助于检验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性发展。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可以采用比必修课程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

程评价等,这些也都可以更灵活地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

第6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一、关于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不同于他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理解就是指学习者本身以主体的身份或具有主体意识参与到认知活动或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不断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方式。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可以理解为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完成语文课程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进行以自我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高中生自发地在学习上占主导地位,以主体的主观意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

(2)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寻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就是真实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去思考的,这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的。

(3)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性

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统一进行学习,保持学习进度的同一性,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会带来学生学习效果不同步,因为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强弱,所以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强度。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自主教学理念有助于应试教育下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条件全部完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才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最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指导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上面得知,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的特点,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所以显而易见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第7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型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渠道,并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必然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语文课程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主动探索、发现、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获取、应用实践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是学生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把课堂研究和亲身实践相结合,自主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题

研究性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合理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确定课题范围,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成立若干小组,组成分工不同、团结合作的集体,小组成员充分协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

(三)小组实施计划,教师负责指导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教师要根据每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活动安排、详细报告、活动情况报告表,对于其中的不恰当做法提出纠正,对小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提高小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以强化责任感和确保研究课题质量。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第8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1何为自主学习

目前,我国各大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各有不同,例如将其定义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够主宰自身的学习。还有一些对其定义为:学生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目标以及学习方法,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反馈和自我监督来对学习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纵然定义各有不同,但每个都表达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自我的引导、自我的监督、自我的控制以及自我的勉励,它相对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更加具有主动性,且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公地位。

2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做到与自主学习的有效关联

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训练的内容也较广泛,除了观察、思考、表达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还有审查、立意和修改能力方面。而需要提高这些能力的基础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要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第二,学生要严格的审视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学生要良好的监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由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内容涉及面较广,高中学生平时也需要更多积累和观察,也就是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只有实现更好的学习方式,高中学生才能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积极的探索,才能为语文写作打好更扎实的基础,其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3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怎样的缺陷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导,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不遵守写作教学的规律,只重视高中学生的写作模式以及技巧的训练,而不重视高中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引导高中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也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实施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造成了高中学生写作时不能得心应手,甚至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感到惧怕。在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高中语文写作的教学成果并不乐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没能采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法。

4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1培养语文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语文写作毫无兴趣,只是单单当做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文章毫无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利用身边的人事物去激发高中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增强高中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促使高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写作,养成良好的语文写作习惯。

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发现以及观察身边的一切,使其在语文写作成果中增加更多的亮点。语文教师在生活中,也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去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4.2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写作的潜力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有所不同,其心理特点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教师要接受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出高中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极大的调动高中学生对语文写作的积极性。

4.3注重对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影响着学生能否直观的了解写作成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的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而教学评价也能一定程度的影响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高中教师在对学生写作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感受,这不仅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情谊,还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对语文写作的自信,促使高中学生的情感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写作中,能够更好的运用自身的情感,创作出更好的?Z文写作成果。

4.4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强制性的态度对高中学生进行写作要求,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适当的给与学生选择的权利和轻松的写作氛围,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能充分的发挥应有的语文写作水平。

此外在高中语文写作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取消分数制的考核方式,改成达标试来对学生的写作成效进行考核,没有分数的影响,学生就可以毫无压力的进行语文写作。

第9篇: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开始阶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而其中知识的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学习方面的现象: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