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一、课题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出现了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子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漫川关镇镇域范围较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多。而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条件限制(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外地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有一定条件限制),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本学年我校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有56人。这些学生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有37人,占66.1%,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9人,占33.9%。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这些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少关爱,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生活的缺少照顾,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性格略显孤僻、倔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冲动易怒,不关心学习,过分贪玩等。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在生理、心理和学习上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爱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性格成因的主要因素。年轻的父母将幼小的他们留给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种“隔代教育”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关爱教育的缺失,其原因有三: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一个母亲能胜过100 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我校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来自这些家庭。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了,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不能打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在我校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我们学校九年级有一个男学生就以暴制暴,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由于没有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书育人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而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成才,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守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关爱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关爱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尊重理解他人,更好好地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四、课题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的农村,一些学生的父母双方或单方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打工,为家庭的收入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因各种原因留在老家,不能跟随他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只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缺少父母的呵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习成绩差,生活作风散漫,行为习惯不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就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合理爱好,让他们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五、课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展开分析,找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弥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新方法,为我校成功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关爱教育对策。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研究提供系材。

(3)探寻在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符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经验。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深入开展。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对象:漫川中学留守儿童

2、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内容

(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人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帮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2)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必须分析他们冷漠性格的成因,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

(3)探究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教育。通过我们的研究,掌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基本原则。

(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将结果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使这些留守儿童得到更适合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我深入每一位家庭,对每-位留守儿童家庭背景、父母外出方向,文化程度、家长教育方式等做了解,同时向家长或者监护人了解孩子们在家表现,尽快掌握好第一手材料,便于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老师和每一个留守儿童监护人建立定期联系制度,老师同时做到对帮扶对象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大家做到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做到掌握好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辅导员,情感交流的沟通员,日常行为的监护员,生活起居的管理员和健康成长的指导员。

2、借鉴文献研究法:研究中不定时的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来研究课题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3、问卷调查研究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问卷测试、走访、座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贯彻关爱教育的原则提供依据,促使每位留守儿童都能愉快的学习生活。

4、经验总结法: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以及冷漠性格的形成,和通过我们努力做工作使之转化,对于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要及时总结,以便于我们日后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八、主要措施及步骤

1、加强学习,理论先行。定期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现状,更新观念,明确研究目的,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班级管理。结合课题的内容,我们在学校开展班级摸查制,让班主任对本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全面的登记,并在第一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安抚,让留守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

3、建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在学校抽出专管德育的心理学教师,专门开设一个心理咨询中心,让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开导,让他们能开心的生活、学习。

4、开设心理讲座课。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次的心理讲座课,通过专家们的循循善诱,开启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智,让他在蓝天下和其他儿童一起健康成长。

5、加强课题管理。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写出心得笔记。

6、及时做好每次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定期带课题组教师外出考察和下村了解情况,在回来之后认真讨论总结。

九、预期成果

1、理论性成果

在我们将各种个案总结后,结合我校的实际,写出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论文。

2、研究性成果

将各种调查问卷材料综合,写出调研报告。

3、实际效果

(1)农村留守儿童方面:①调动我们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格。

(2)学校老师方面:①调动我们学校教师在搞好自己的教学同时,参与到教学科研上来,让老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一、汉滨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们性格成长、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够,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辍学、厌学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汉滨区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在 1.3‰左右 ,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厌学和家长观念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坏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家长看来,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父母承担生活责任。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隔代教育问题多

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龄大、身体机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问题,基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缺乏父母约束,长期处于管理真空,没有人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都不负责任,没有是非、善恶等基本观念。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场所。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样,比如待人接物、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学校就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多加注意,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单是学习成绩,多和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

(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做了一些规定,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还不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完善立法,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解决我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赚钱为借口,忽视了儿童的教育,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积极引导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应该对孩子的家长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积极和孩子、老师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学校要建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补助机制,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和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经常辅导、组织老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积极知道孩子和家长通电话和父母联系感情。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可以解决家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多花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让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在学校学习。

(四)政府要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但是法律的实施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材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寄宿制学校,对那些父母不在家,没有合适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既能学习又能住宿的场所,也方便学校进行管理。当然,也要相应的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农业论文DylW. net

参考文献:

[1]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5):52.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1.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接近两千万,很多农村地区超过一半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则由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是留守儿童与父母明显关系。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无法接受父母思想的熏陶,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和心理疾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不能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是现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1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监护无力

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儿童需要的现代思想不相符,对留守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起不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相差较远,受到经济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效果不明显,不能全面的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有较大的困难,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的实施难度很大,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很多不良行为,像厌学、逃学等现象。父母的监护不力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元素

每个儿童都需要父母的抚慰,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三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导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的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同学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外加上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不法分子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很大,这也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的体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父母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容易导致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惨剧。

1.3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长期分居,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心理进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常常伴有抑郁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长期远离父母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在与人交际中显得比较弱势,超过30%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的性格柔弱内向,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找不到支撑点和自信点。隔代监护的弊端明显,祖父一代监护人对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局限性,当留守儿童遇上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使儿童产生无助感。由于性格的规避性同样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内心的压抑会产生自闭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大多在5-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攀比心较强,父母在身边,能增强自豪感;失去了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2.家校合作,共育双赢

家校合作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实施效果,家庭教育问题是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容易改变,儿童阶段是教育的敏感时期,每个儿童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对人生的道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共同引导和开发。

2.1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习惯养成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心理指导、行为规范指导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要相互融合。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沟通,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协调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家校合作在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2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积极作用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家庭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教育的思路方针能否适应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重视程度都不相同,学校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认识到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充分的配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教育成果主要措施

学校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信息的沟通,家访是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要强化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信息共享,让留守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留守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在与学校沟通的中,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普及老一辈监护人的监督教育意识,引导监护人参与教育,使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进一步扩大,大量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随着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随父母其他亲友生活的儿童。”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社会福利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经济生活水平,改善生存状况,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在这其中绝大多数为夫妇二人一同出去务工。但是由于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别及城市教育资源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务工人员无法支付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同时不同地方入学政策及学生选拔机制的不同使得许多想让孩子跟在身边的务工者望而却步。这一系列问题加速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一、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

我们围绕留守儿童的学习、安全、心理、和道德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问卷。通过统计河南省南阳市新区新店乡罗堂村的留守儿童及对其直属小学的教师、河南省洛阳市的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和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河南省南阳市新区新店乡罗堂村中心小学各级留守儿童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幼儿班 学前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8.2% 15.0% 23.2% 27.9% 31.5% 46.7% 65.5% 84.3%

通过实地的采访交谈,并将问卷详细汇总 我们得到以下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据我们的调查统计,79.6%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来照顾和临时监护,但是他们由于受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忙于田地劳作和各种家务琐事,一般没有时间也无法和孩子进行很好地沟通和交流,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了。这些临时监护人通常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虽然很想帮助,但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依赖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而农村学校大部分由于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不能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缺乏良好的沟通以及有效地监护,使得他们通常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于其他的同学。他们还不能自觉主动地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辍学在家玩耍。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将近15%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母承担比较繁重的家务劳动,因此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而且在外出打工的父母中,还存在9.2%的父母向孩子灌输上不上学都一样的观念,这种做法同样也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辍学在家玩耍情况。

(二)安全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正常的教育理念的灌输,同时儿童的防范能力比较弱,导致了某些犯罪分子把作案动机转向了这些没人照顾的留守儿童身上,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还发生了留守女童的犯罪案件,而留守儿童被拐卖、、出现意外事故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此外,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学校由于管理力度的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极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甚至成为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对象。在我们的调查资料统计中,每年的暑假留守儿童私自外出洗澡溺水,缺乏安全用电意识造成触电事故等伤亡事件几乎每年都有。此外,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缺少正确有效的安全教育,往往使他们某些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也使得近年来留守儿童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里都配有现代化的电脑,有的迷恋于网络游戏,有的沉浸于。这些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极坏的影响,从而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引导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心理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思想教育不好,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而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调查得知大约47%的外出打工者常年在外,平均三年及以上才可以回家一次。80%以上的父母只是询问孩子在家的基本生活状况,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对他们的学习从不过问。这也是导致许多留守儿童拿着父母的钱进出网吧,进而迷恋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长期缺乏亲情的关心和爱护,部分留守儿童有时还会遭到同学的欺负和嘲笑。心理出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途径,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不愿与他人进行很好地沟通交流。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

(四)道德问题。

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新区新店乡罗堂小学老师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我们了解到学校中的问题学生,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不听老师的教导,经常和同龄儿童打架,老师对其批评时,有相当一部分还辱骂老师。有的还经常偷盗别的同学的文具,课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聚在一起进行赌博游戏。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也总是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于是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加之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的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有迟到,说谎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督,更容易纠集在一起,甚至出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河南省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发展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潜在意义。

(一)政府调整政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政府应当将财政拨款向教育行业倾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相关文件,取消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各种条件。对于在城市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政府在给予部分费用优惠的同时对于他们的生活给予适当的补贴。针对当前父母外出务工的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寒暑假无人监管照顾的情况,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公办学校,“在学校还可以增加相应的生活老师,并在自愿前提下担任家长负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辅导,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爱,让家长放心。”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顾、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还可以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逐步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

(二)提高农村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水平。

通过招募一批道德良好,成绩优秀,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并且长期从事志愿活动的教师,让其参与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同时提高其福利水平,使他们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关心教育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定期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时刻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特殊群体教育的重要性及自己肩上光荣而沉重的责任,从而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所遇到的学习、生活、心理和道德问题,使其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身心健康地成长,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呼吁社会各界加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这一大的浪潮中。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电台来呼吁广大爱心人士,慈善机构,大学生志愿者来关注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通过设立留守儿童集中救助中心,招募优秀的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课余及假期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照顾,有规律地对他们进行德育,心理教育,他们在快乐学习之中健康成长。此外,通过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并招募一批优秀的有爱心的大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学习的辅导,学习之余,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切实帮助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生活学习。

(四)针对留守儿童,学校创新教育模式。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优势资源,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问题留守儿童即使地进行沟通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及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定期开展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班主任老师到留守儿童的家中,对其监护人进行教育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全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监护人”联系线,随时可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学校职责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21-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新时期“打工经济”孕育出来的特殊群体,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农民流动而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现象的附属产物。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由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仅广东省留守儿童就有100万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广州、深圳和珠三角洲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比较贫困的是粤北山区。广东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大量劳动力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户籍等制度的原因,许多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在城市落脚,只能被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一、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对广东省的个别县例如佛冈、清新、阳山县分别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75.8%的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4.5%的儿童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5.5%的儿童被托付给其他亲属照顾。而且有45%的父亲和32%的母亲已经外出打工5年以上,从以上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隔代监护,在调查中,儿童监护人最大年龄为87岁,42%的监护人在65岁以上,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年老体弱,文化程度较低,在加上广东特殊的气候,潮湿多雨,监护人无法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在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交友是正常的,但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与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过早接受不良事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只能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定有限的学习辅导,此外,监护人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人生安全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监护。

二、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因为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流动存在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尽管某些专家调研报告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工作,开拓了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正确地教育子女及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处在偏僻山村,视野狭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这只是个别现象,这种情况存在于少数儿童身上,但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的限制,自控能力较差,还是需要父母陪护身边,否则就会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

(一)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较差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留守儿童总体上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厌学、逃学、迷恋网络等现象十分严重,父母外出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监督,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主动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时间久了,难题越来越多,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课堂上纪律较差,而上课的老师无力管好那么多学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只能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差。

1.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据调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较少,出了问题,监护人也不知道怎么来做心理工作,更何况父母远离家乡,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心中情绪压抑,心理问题淤积,监护人只管吃、穿,无暇顾忌心理问题,而且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别人很少沟通交流,遇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就会越积越多,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性格扭曲,甚至出现行为失控至走上犯罪道路。

2.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父母由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各种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让隔代老人监护,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弱,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一份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受过外界欺负的占77%,女孩遭受害的问题也时常发生。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就是保护儿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让他们难以真正受到追责。

(二)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多半是家庭隔代教育,由于祖辈和孙辈年龄相差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与孩子沟通起来有很大困难,只能在物质上做到百依百顺,溺爱放纵;有的祖辈年迈无力,体弱多病,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无人过问、无人关心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严厉型的,在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时,祖辈害怕孩子学习上不去,无法向儿子交代,不是批评,就是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任其自然生长,只要不出事就行了,将来还是得出去打工,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三)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有的农村学校只是从政策上应付一下,很难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由于农村小学待遇条件较差,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下农村,这样就造成“学生多,老师少”的现象,教学任务中,教师精力不够,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关爱无暇顾及,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和家长的沟通很难保证,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小,根本就没有重视,留守儿童占比例较大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导致留守儿童上述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究其直接原因,是父母远离孩子,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父母、亲戚代养或是独立生活,这样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为什么农民工不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又涉及到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使得外出务工者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为这个限制,子女上学比较困难,当地学校一般不收留没有户籍的学生,如果要上也得要交高额的赞助费,虽然国家对赞助费三令五申,但是学校还是以其他名义来收,农民工一般是交不起这笔费用的,如果上私立学校,由于私立学校办学不规范,师资力量跟不上,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甚满意,最后只有让孩子留守在家乡读书。

其次是经济原因。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不发达,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况且我国农村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远未形成,规模效益较低,这就导致经济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再次是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1)学校在教育方面缺乏人性化管理,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留守儿童耐心引导,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由于家庭的关爱缺失,他们需要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限制很少开专门的心理的课程及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随着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这些内容不仅对留守儿童是需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2)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深入地落实。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时,还存在基层组织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考虑较少,社区环境较差,社会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

四、针对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学校定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及学校的高度关注,当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缺位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人才教育资源,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和主导教育职能。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管理学业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这部分责任,来承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责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只看重学习成绩,同时加强对老师专业素质培养,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详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并开展咨询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师,开设关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这些有情感及教育缺失的孩子在学校可以得以一定的补偿。同时按时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的经常交流,协同培养教育。

(三)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

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使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寄宿制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由校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师配合,层层落实,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等问题,积极为寄宿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好寄宿制学校应有的作用,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监督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四)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学校教师可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家长回家亲自解决。开通亲情电话,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求孩子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渴望。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教师是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桥梁,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五)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思想教育

组织回到家乡的留守儿童家长来学校开展讲座,用他们在外边的亲身经历、打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答父母。老师组织学生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及参观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号召他们自信、自重、自强、自立的决心和信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学习方面,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帮扶活动,缩小学习差距,树立信心,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家,学校有温暖。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09).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9,(11).

[4]钟建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1,(8).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社会现象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

(一)性别、年龄、分布等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一般来讲是女孩多于男孩。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平均年龄为12岁。从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3到5.5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如此数量惊人的社会群体,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输出富余劳动力较为集中的省份和地区。这些地区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较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人均耕地面积小,乡镇经济发展滞后,无力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客观上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教育现状。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畸形补偿。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婚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稳定性。父母离婚对这些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可弥补的创伤,这使得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而外出父母大都有多给孩子零花钱以弥补对孩子关爱不足的歉疚心理。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及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缺陷与盲点。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也存在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儿童在教育上,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近年来,农村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犯罪有增无减,正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需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需要父母、老师在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需要朋友、同伴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了解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现代社会的有意义的信息。

(一)努力完善家庭教育,给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关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90%的留守儿童希望他们的父母能留在他们身边。因此,父母尽量要留一个人在孩子身边,要经常打电话或写信给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有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期望和定位是很重要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直接导致他们用“读书无用论”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发展和定位很低,认为能在“城里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孩子学习动机、效果不言而喻。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 研究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地处红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地处东经107°41′至108°29′,北纬23°24′至24°2′。东与上林县、忻城县交界,西与大化县、平果县接壤,南与武鸣县相邻,北隔红水河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相望,是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约8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50千米。全县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52万多人,聚居的主要民族有壮、汉、瑶3个民族52万人,此外,还有回、水、侗、苗、毛南、仫佬等民族2000多人。

马山县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广西有名的山区县之一。县境东部和西部是石山地,海拔在600~700米之间;中部是土岭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全县地形呈东西高,中央低的鞍状地形;县境内大部分为丘陵石山区,丘陵起伏,山岭纵横。山间形成许多小块的盆谷,全县有4884个农场。这里石山多林木少,土地十分贫瘠。可算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自足而落后,自从90年代初期这里一小部分农民先行去了沿海的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以后,他们在外面尝到了甜头,回来后确实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这样外出打工的人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个个看到了新的希望,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一窝蜂地涌向了沿海的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每一寨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马山县白山镇合群村琴屯――马山县城近郊的一所农村初中。白山镇面积223.36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85659人。辖西华、四达、镇北、同富、中学、新兴6个居委会;新汉、尚新、上龙、大同、合群、合作、内学、造华、立星、兴华、玉业、民新、古腰、三联、民族15个村委会。2003年,由原白山镇与合群乡合并为新的白山镇。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白山镇,少部分来自县内外的其他地方。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1125名,其中留守儿童35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1.29%,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5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9.24%,残疾学生10人,孤儿12人,单亲家庭子女68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 “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是生非,如有的抽烟,有的外出上网等。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出。

二、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 . 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

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谨,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 祖辈无端溺爱产生自私心理

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 懒散,茫然,厌学

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约有3%的成绩优秀和17%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约占80%!问卷中有高达60%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5%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

4. 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的心理和行为。

5. 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后,约80%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们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六十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90%。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1. 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老师的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生日问候;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2. 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3. 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4. 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经商和打工,孩子留给家里的长辈或其他人。由于失去父母的关爱和亲子教育,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面临着失教、失管和失衡的状态,他们的教育、安全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引导家长教育孩子就显得更加重要。为让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环境,不断探索和创新关爱行劝的新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使农村的家长和儿童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必须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宣传及科学的家庭教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

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四)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的限制,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忽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占有大量先进的教育资源,而部分农村学校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的境况。

(三)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一,社会分层使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第二,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