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公司经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自由现金流量;财务危机;财务预警系统
与中小企业相比,上市公司财务制度更加健全,财务数据更加规范和透明;同时,上市公司面对的是众多投资者,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相对准确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此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模型样本的确定和模型指标的选取。
一、模型样本的确定
本文把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型企业,其它企业均作为健康型企业。根据证监会对外公布的有关资料,将 2004―2005年被ST的24家上市公司选入,从时间跨度来看,包括2004年被宣布为ST的10家企业,2005年被宣布为ST的14家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包括九种行业,并采用同行业、同规模样本予以配对。因6家公司的数据无法取得,这样建立模型的样本共36家。
二、模型指标的选取
(一)自由现金流量
鉴于现金流量指标的局限性,本文引入自由现金流量概念。它是指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前提下,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减去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增加的合理投资后,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增加额+随意性资本支出
与传统现金流量相比,自由现金流量具有如下作用:
一是能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是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企业市场价值=自由现金流量
/必要收益率。
三是用于衡量企业的举债能力。它是公司不必进行再投资以维持当前增长速度的经营现金流量,可用于支付股利,或用于偿还未来债务。
四是有利于管理当局树立持续经营观念。在评估企业时利润易受人操纵,经营现金流则未扣除资产更新和营运资本增加而需增加的投资。而自由现金流量能克服以上缺陷,使企业管理层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为此本文引入基于该指标的一些财务指标,以增强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二)模型基础指标的确定
本文初步确定了6大类23个指标,作为入选模型的基础指标。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权益负债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占用率;营运资金占用率。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例。
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权益增长率。
反映企业筹资政策的指标:负债流动资产率;负债速动资产率;负债营运资金率;资产流动负债率。
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指标: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比;自由现金流量负债比;自由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自由现金流量销售收入比。
(三)模型指标的确定
使用SPSS软件的样本显著性检验功能,对财务危机企业被宣布特别处理前1年和前2年的数据进行T检验。(见表2)
根据T检验的判别标准―T―≥2,在5%显著性水平下,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中,带有“*”的为初次通过检验,带有“**”的为二次入选,共8个指标,考虑到现金流动状况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模型本身的重要程度将指标20选入。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预测准确率较高的Logistic回归模型,将前已确定的9个指标作为自变量,Y作为因变量,建立相应的模型。即:Y-判别值;X1-资产负债率;X2-流动比率;X3-速动比率;
X4-营运资金占用率;X5-资产净利率;X6-权益净利率;X7-权益增长率;X8-负债速动资产率;X9-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比。对危机发生前两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判别模型:
此模型中,Y取值范围为[0,1],以0.5作为判别分界点,当Y值>0.5时,判别为危机型企业,Y值越大,预示该企业未来一年内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当Y值
企业名称后有“”标记,表示该企业类型被错判。从表3可以看出,用逻辑回归法建立起来的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前两年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1.67%。
四、模型的应用
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本部分随意选择了若干家企业作为检验样本,对本文确定的模型进行实际检验,包括10家ST企业和9家健康企业。(见表4)
从以上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前两年具有89.47%的预测准确率,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玮,彭德辉.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方法与模型评析[J].西部财会,2008(8):24-27.
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为了顺应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作为国家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配套措施而发展起来的。自1987年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18年的历程,并广泛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与国外已发展多年的财务公司相比还相差甚远,而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功能定位模糊,金融服务功能不强
金融服务应以满足集团的金融需求为目的,围绕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体现着集团的产业特性和专业优势。但我国目前财务公司多以传统的存贷款和资金结算为主,其业务与银行重叠,并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公司对集团的金融服务功能。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实力单薄
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小、资金实力不雄厚,其资金来源以吸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存款为主,且期限较短,很难利用有限的内部资源满足集团发展的需要。
(三)资金运用范围有限,综合效益不高
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内部成员,业务品种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为主。而集团内部企业资金需求的同向性,使资金集中程度不高,不能形成“蓄水池”的整体优势,严重影响了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行政干预较多,难以发挥抵御风险的职能
由于财务公司服务对象的限定性和经营目标的特殊性,使财务公司的经营目标必须服从于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集团公司经常要求财务公司为其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很难发挥其监督成员单位降低资金风险的职能。
(五)监管机构的政策约束,影响了财务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新的《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财务公司的政策约束虽然有了一定松绑,但还是管制太多,限制了财务公司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财务公司对集团的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
我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货币市场相对不发达,金融法律体系也不健全,使我国财务公司的定位、业务经营管理、发展前景长期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各项监管、约束措施也较为严格并经常变化,限制了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本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监管方式不科学,影响了业务经营范围和筹资环境
我国对财务公司实行严格的机构监管模式,财务公司的行为完全置于监管当局的控制之下,财务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融资渠道和手段受到严格的限制,制约了财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行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和资信状况,影响所属财务公司的业务特征和经营状况
集团公司在行业的垄断地位和专业优势是财务公司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集团公司畅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筹集是财务公司发展的源泉,集团公司陷入困境、业绩的巨幅波动是造成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陷入困境、走向失败的致命因素。
(四)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加剧,财务公司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按照我国政府“入世”的承诺,从2007年起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外国财务公司将会随着跨国集团在中国生产、销售的扩张而逐步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参与金融竞争。目前,已有上海正大国际财务公司、通用电器金融财务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外国独资财务公司,许多合资财务公司也相继登陆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财务公司涌现出来,我国财务公司现有的监管方式和经营水平将会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三、加快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对策
(一)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实现由生产服务主导型向综合服务主导型的转变
国际财务公司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集团附属财务公司的业务功能主要有:内部结算功能、筹融资功能、投资管理功能、财务顾问功能等。财务公司按经营业务范围可分为:司库型或资金管理型财务公司、信用型或销售(消费)型财务公司和全能型财务公司。
新《办法》对财务公司的重新定位是:应以配合、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主要宗旨,在降低集团资金成本、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新的定位确立了我国企业集团司库型或资金管理型为主的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应该说,修订后的这一定位,是符合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环境和需求的,也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资金短缺、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业务以及企业生产服务为主的现实是相适应的。这也与目前财务公司所属集团大部分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生产耐用消费品的集团较少有关。
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越来越多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性的集团公司迅速崛起,加之外资财务公司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同行业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也应适应其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生产服务主导型向消费(销售)服务主导型、进而向综合服务主导型(全能型)转变。因此,新时期不同行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应根据所处环境、各自经营的业务类型、产品的特点和企业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调整其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公司对集团的金融服务功能。
(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制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
建立以财务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并实现集约化和集成化的金融服务,以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和投资型财务顾问为基本业务,向专业化金融产品、个性化综合服务和供应链金融延伸的方向发展,构成国际化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不同产业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借鉴国际财务公司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战略。如海尔集团财务公司已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资金集约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为两大主线的发展模式,而且正向以财务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迈进。
(三)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模式
在新时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应该以构建集团内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专业性的产业金融功能为目标,以提供资金集约化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为手段,以提高集团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为目的,根据企业集团的产业类型和发展规模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发展模式。
1.从体制构建形式看,可采用多方联合的资本结构模式。新的《办法》允许金融机构向财务公司投资参股,其参股的比例不高于25%。这一调整改变了财务公司过去只能由内部成员单位投资组建的模式,可以广泛地选择、吸收外部各类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以资本为纽带,变彼此竞争为相互合作,从而增强集团资金实力和经营优势。各集团财务公司根据其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不同,可分别选择金融控股公司、行业财务公司和业务综合型或专业型财务公司等组织形式。
2.从业务经营特点和范围看,可建立基于不同产业类型的多样化经营模式。(1)产业类型的不同,对金融需求有不同的特点,如汽车行业产品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财务公司适合开展销售融资业务及相关业务,而电气行业的产品结构复杂,其财务公司适合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2)应抓住新《办法》放宽投、融资限制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和同业拆借等方式,解决中长期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的金融服务功能。(3)除传统的向成员单位提供贷款这一资产业务以外,还要根据企业集团的特点和金融需求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为企业集团提供专业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四)适时调整金融监管方式,由管制为主向监控为主的方式过渡
新《办法》体现了银监会加强风险监管、支持企业集团发展的新理念,在市场准入、业务准入、从业人员市场准入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在财务公司业务方面,对一些风险较高、经营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的业务,增加了市场准入限制,并设定严格的监管指标,以约束财务公司的经营行为。同时还要求财务公司提供集团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加强对财务公司的风险判断。应该说,新《办法》的这种监管方式是符合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对集团财务公司的要求的。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面对外资财务公司的竞争压力,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会不断增强,监管方式由管制为主方式逐步过渡到监控为主方式将会成为必然。
(五)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建设,为财务公司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内外部条件
1.要加强财务公司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包括: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体系。从扶持中国大企业的角度出发,在政策上给予择优扶大的支持,进而增强财务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其为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发挥更大的金融服务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般看来,国内财务公司的主营业务大多数都是吸收成员公司存款后发放贷款,其中大部分财务公司几乎80%的首要业务是通过结算中心及传统信贷业务赚取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则占很小一部分比例,而国外公司则在中间业务等占50%以上。
随着产融结合越来越紧密以及金融创新大潮的到来,集团对财务公司提出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一个资金管理中心,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金融企业,在实施集团公司产融结合战略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传统信贷业务主导模式更是受到利差缩小的巨大冲击,如何转变主要依靠存贷差作为盈利点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财务公司行业内倍感困扰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集团公司由传统的内部资金结算和信贷业务主导,转型提升为集团关联产业投融资战略目标服务的金融产业创新平台已为大势所趋。因此,集团财务公司突破传统信贷业务主导模式打造金融产业新平台不仅仅对于财务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集团的产业发展、产融结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广核财务公司”的创新历程
16年前,伴随着岭澳一期核电站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筑,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财务公司”)诞生了。作为为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承担着统筹安排和运用好集团内部资金,提高集团整体财务效益的职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1997年至2002年:探索期。这一时期,大亚湾核电站安全生产连创佳绩,岭澳一期核电站建设进展顺利。财务公司当时的业务主要以结算中心为主,并在经营上努力探索各种模式。
2002年至2007年:成长期。2002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风险集中释放,对财务公司经营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财务公司围绕集团主辅分离、强化核电主业投资与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强化风险控制,确立了服务集团核电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型发展方向,逐步介入集团主业,积极参与核电项目的融资贷款工作,为这些核电项目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制定融资方案、提供短期小额融资贷款等服务,为财务公司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以来:转型发展期。此期间,中广核集团推动资金管理一体化运作,确定财务公司“以促进集团战略发展为宗旨,以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力为目的,打造集团专业的金融服务、创新与发展平台”的战略定位。中广核财务公司在经营方向上随之向金融服务型转变,以适应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由资金积累向融资需求的转变。
一体化运作战略实施以来,中广核财务公司不断构建多平台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有效理顺了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收益水平,促进了集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构建了债务风险管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资金管理一体化使财务公司更多的承担了集团发展的资金保障职能。五年来,财务公司承担了集团核电、风电、太阳能等系列项目融资工作,积极为集团“走出去”项目开展融资工作,有力支撑了集团清洁能源事业的发展。
资金管理一体化的实施,极大推动了财务公司各项业务的整合、优化和创新,提升了财务公司的核心价值。通过这五年的飞速发展,财务公司逐步构建起了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信贷与融资服务平台、金融资产管理服务平台、投资银行服务平台、债务风险管理服务平台、保险管理和服务平台等六大专业金融服务平台,各项经营指标也年年步入一个新台阶。
国外集团财务公司
产业金融整合经验
再来看看财务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在美国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美联储没有单独的定义,只是对金融财务公司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金融财务公司可分为企业附属型、银行附属型和独立型。中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美国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附属型的金融财务公司。
美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发展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它们的成功有几个特点:
第一,产业金融性发展紧密结合相扣。产业金融性发展方面,像汽车制造厂商附属的财务公司就一直在美国机动车融资领域中占据垄断地位。福特信贷公司等积极利用消费信贷,提高顾客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大大扩展了母公司的价值链,促进了汽车产业和汽车金融业的发展。GE金融与集团内部子公司提供设备租赁管理和消费信贷相关的业务一直在其资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业金融性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在金融业务并购中,充分发挥集团拥有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的优势,将财务公司由一个纯融资场所转变为拥有交易和经营技能的企业。
第二,配套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多。首先表现在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资本市场及工具的成熟,在这种条件下财务公司筹资渠道众多且畅通,除了母公司提供的资金外,更多的依靠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大型的财务公司可以凭借较高的信用等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或债券,而小型财务公司则更多的依靠同业拆解或银行批发贷款。还可以通过并购特别是杠杆收购完成资金的扩张。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不但使财务公司可以取得较低的综合资金成本,而且还可以摆脱对某一资金来源的依赖性。
第三,金融业务创新性。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财务公司在规模上大都处于劣势,这就促使集团财务公司依托产业特色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活动。资产证券化和中期票据都是美国财务公司非常成功的创新业务,并在目前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诸如上述,在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发展壮大经验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融合都在其发展突破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产业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和血液,这些大企业在加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方面,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在融合中加快产业的发展,在融合中促进金融资本做强,使产融一体化在企业壮大过程中助推一臂之力。集团财务公司在当前全球金融、产业竞争环境下提升改善集团财务管理,促进集团关联产业与投融资专业化发展非常必要。
集团财务公司
产融给合的重要手段
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创新业务中,从事与本集团业务有关或为集团产品提供融资支持的业务,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和客户,充分发挥产业背景的优势,是财务公司发展的根本出路,而金融创新则是财务公司开拓业务的重要动力。突破传统信贷主导模式打造金融产业新平台需以产融结合为原则,以集团主业发展为依托,以满足集团主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其主要运作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开发自身非现金价值资源
财务公司很大一部分金融资源来源于成员公司归集的存款。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来自成员公司的资金资源会是一个瓶颈,也不能再满足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需要。除了归集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利用金融杠杆等实施金融外取战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另外集团自身的非现金价值资源也是容易被忽视的。
自身非现金价值资源主要指财务公司自身的信用资源等不是通过发放现金流去获取收益的价值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从传统业务向表外业务扩散是一种趋势,发达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一般在银行收入中占比达30%以上,规模以上银行这一比例更高,如瑞士银行的表外业务占其利润的比例已达70%左右,而德国银行的这一比例也经常保持在60%以上。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重要的金融机构,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效应对竞争激烈的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窄劣势,采取积极策略适时开展表外业务非常必要。表外业务不占用资金头寸,不占用信贷规模,是一种很好的金融政策创新思路,也是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
(二)加强产融结合的紧密度
财务公司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对于产业的熟悉度和敏感度强,对于内部金融需求的发掘能力和整合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财务公司有着先天的产业敏感优势,可以很好利用整合手段,将产业和金融匹配起来,便是很好的业务拓展机会。财务公司在企业产业信息上占据着一手资源的巨大优势,务必要将其调动起来才可挖掘更深的潜力,这种潜力就是财务公司突破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一个增长点,一旦开发起来潜在的能量惊人。GE金融就是凭着对这种产业信息的充分挖掘最后发展成大名鼎鼎的GE金融之翼。。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重要特征之一,不仅国外大型企业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多都实施了产融结合,很多国内大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也很强,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国家电网等大型国企都在积极地推进产融结合,另外招商局的金融控股集团也做得非常成功。
(三)注重协同效应,强化财务公司在集团金融板块定位
就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来说,几乎国内所有的财务公司定位都是依托集团、服务集团,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打造金融产业新平台不能仅仅盯着有现金利润流入的业务板块。未产生现金利润流入的板块有时候作用并不会比有现金利润流入的低,其带来的协同效应会为财务公司奠定在集团金融板块的坚实地位
中广核财务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目前中广核财务公司已基本实现了适应集团多项目、多基地发展要求的资金管理结算体系,并根据与集团公司财务部资金管理一体化运作模式,承担了集团银行帐户管理、资金计划管理等多项职能,并主动谋划开展了境外资金集中管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等业务。另外如投资银行平台、债务风险管理平台、融资平台等创新业务平台也为集团打造金融平台发挥着巨大的协同效应。
(四)打造孵化成熟金融产业链
长远来看金融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也为财务公司由专业化服务向综合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空间,金融控股集团的崛起也为财务公司发展提供了借鉴。利用财务公司打造孵化成熟金融产业链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具体可以在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平台上继续开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各个专业化金融子公司,打造综合化金融产业链。
(五)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最核心的能力还当属它的创新能力。无论公司业务和产品的开发、中后台部门的风险合规技术管控,还是领导层与员工团队的管理与执行力建设,只有团队保持持续的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住时展的方向,潮流发展的方向,业务发展的方向。未来的业务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企业集团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没有新颖的眼光和视野,就不可能跟上发展的节奏。金融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如果说打造金融新平台是财务公司的发展方向,那创新就是朝这个方向前进的推动力。
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基本理论
(一)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内部资本市场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由阿尔切安所提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项概念的内涵被不断扩充。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全公司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对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监督,同时还对决策劳动的分工形式进行完善,从而使企业内部实现战略性经营模式。
(二)金融中介理论
金融中介理论最早是在1990年由钱特所提出的,指的是第三方介入到最终贷款人和最终借款人中间,从而实现储蓄到投资的转变。金融中介是一种资产转换的媒介,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筹集资金。目前在金融中介理论研究中有几种比较重点的理论,例如降低信息成本论、节约交易成本论、节约面子成本论和降低参与成本论。
从分类上来看,金融中介大概分为保险公司、银行类中介、财务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等等机构,而本文所讨论的财务公司就是金融中介中的一种重要机构。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优势
(一)灵活性优势
财务公司相较于银行等其他中介机构,受到地域约束和法律约束比较小,更能适应当今的市场,反应程度也较为灵活,当遇见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调整。财务公司的工作宗旨是将客户的需要作为第一要义,所以其服务态度较好,服务方式也十分便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相对于银行类中介、证券公司等机构,财务公司越来越受到了企业集团的欢迎和喜爱。
(二)专业性优势
财务公司是对企业集团内的成员单位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机构,所以相对于其他中介机构,财务公司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和业务功能上都有很明显的专业性优势:首先是在服务对象的专业性上,财务公司一般是为本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客户的需求是从属于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的某些特定方面;其次是在服务领域的专业性上,财务公司通常是针对企业所从事的相关专业领域提供金融服务;最后从业务功能的专业性上看,财务公司通常都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或者直接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所以服务方案与企业项目十分贴合,同时财务公司还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对服务方案进行更改和优化,所以在业务功能上专业性优势明显。
(三)创新性优势
财务公司在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自身功能和业务的创新,也对自身的服务质量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很多新兴服务业项目,例如商业信用形式和新型消费模式等等,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虽然其他金融中介也在不断发展,但是财务公司利用自身灵活性和专业性的特长,业务创新势头非常强劲。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研究
(一)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结算功能
结算功能是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一项重要功能,这项功能可以使客户完成互相之间资产、服务和商品的交易,让企业各个业务单位减少在资源交易上的时间浪费。财务公司一般情况下都是大型企业集团中的附属金融机构,即为集团内企业的劳务和商品的交换提供结算和清算服务,这项服务内容对于其归属的企业集团十分基础,也十分重要。
财务公司在进行具体结算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账户管理工作充分重视,只有对成员企业账户进行集中管理,才能够实现对企业集团全部资金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账户集中管理,财务公司可承担起所服务企业集团的内部结算工作,这种做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发展进程。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筹融资功能
财务公司的筹融资功能是向企业集团提供更多的融通资金,极大地增加了企业资金运转的便利,通过财务公司的灵活性优势,能够使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同时,当成员企业不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时,还可利用财务公司的这一功能实现合理融资,从而有效保障企业集团的正常运作。
很多大型企业集团之所以要建立附属的财务公司,就是要利用财务公司的筹融资优势来进行企业内部资金的流通和调剂,所以财务公司在进行具体筹融资工作的时候,应该以切实为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为宗旨,稳定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同时,通过提供资金借贷、资金拆借、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筹融资工作,在企业有紧急项目或财务危机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贷款或贴现,从而让企业集团中的各个成员企业都能盘活资金,尽快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有效保障企业实现平稳运营。
财务公司在筹融资功能的实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相对于借贷环节比较复杂的银行类机构,财务公司的筹融资过程非常便利且手续比较简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影响程度最小,所以拥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在经营运转的过程中会比其他企业更加稳定顺利。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功能
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功能可以让集团企业有效地控制资金风险,使集团企业拥有一套合理的资金管控机制。资金管理中的“管”是指可以保障企业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方法,而“理”是可以提高资金运营效率的技术手段。很多大型集团企业的资金主要都集中在其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就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调配和使用。在企业集团闲置资金的处理上,要充分发挥其调配的功能,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未来全方面发展。但是财务公司在进行资金调配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对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
首先在安全性原则之下,财务公司要严格保障企业集团的资金安全,还要严格对公司开展的委托投资、资金管理和理财账户管理等方面进行风险控制,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安全性进行充分的保障;其次在流动性的原则上,财务公司一定要保证企业集团的资金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的流动。由于企业集团在运行的时候财务方面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财务公司需要预留合理额度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如果预留的资金数额过多,也会不利于取得资金收益,所以流动资金的数额应该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测算,找到最合理的数值,才能避免企业集团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收益浪费;最后在盈利性的原则上,财务公司应该在保持资金收益率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切实推动企业集团资金的动态效率,这样才能将企业的资金实现合理运营。
(四)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信息咨询功能
财务公司的信息咨询功能若要有效地进行,就需要协调每一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财务公司的执行信息咨询功能时,总是会出现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财务公司应该对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和资金情况具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能有效协调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对集团的所有信息了如指掌,当企业集团进行决策的时候,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发展意见,从而有效地减少企业集团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
在财务公司的具体业务操作中,首先要为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同时为企业集团提供比较精确的决策内容。财务公司可以将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如果项目开展的时候有风险产生,就要对风险进行预防、评估、化解和监控。由于只有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联系比较密切,所以相比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在这一职能的执行上更加具有优势;其次,财务公司可以对企业集团中各个子公司的业务进行担保,使各子公司都能够有效降低担保风险,同时提高担保的效率,使企业的担保工作具有专业性和合理性;最后,财务公司还能够让企业集团的各个子公司更加便利地进行资信调查,这种业务的开展让企业的经济业务更具有保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存款利率政策的变动,如何在改革中更好的服务与集团成员,如何合理定价,如何把握机遇健康发展。本文从财务公司目前存款利率的定价因素分析,浅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简要提出了在即将迎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集团财务公司可采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财务公司;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措施
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浮30%的限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线等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央行利率改革分步目标的逐次完成,打开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利率改革的最后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越来越近。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积极应对,改变固有经营模式中靠利差吃饭的传统思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谋求成长,更好地助力集团产业发展,值得探讨。
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2013年1-8月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人民银行从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已开始分步进行,利率市场化能否实现优化资金配置的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能否实现从管制利率向市场化利率的平稳转变一直是核心问题。
从人民银行为利率市场化进程设定的阶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已公布);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人民银行形成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应当是遵循“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先贷款后存款”。
(二)2013年1-8月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上海同业拆借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8月,短端Shibor自6月份受金融行业流动性影响走高,于6月20日达到顶峰,隔夜利率大幅上涨至13.44%,创Shibor建立以来的最高值。
中长端Shibor在2013年1月至5月期间表现平稳,无大幅波动。6月受金融行业流动性影响大幅攀升,特别是3个月的Shibor波动较大,但随着流动性问题的趋于缓解,7月、8月呈回落态势。
根据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利率监测系统数据显示,银行等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渐显差异化。以北京辖内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挂牌利率分布情况看,6月末,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上浮1.1倍的银行占比为71%。三个月、半年、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均为三档,即基准利率水平、调整前基准利率水平、上浮1.1倍利率水平,其中上浮1.1倍的分别占63%、62%和63%。
2 集团财务公司存款利率水平的基本情况
从北京地区53家财务公司实际实行的存款利率调研情况来看,北京地区财务公司主要采用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上浮至10%上限的占多数。60%以上的财务公司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占主流;近30%的财务公司活期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10%左右的财务公司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绝大多数财务公司对客户执行统一利率,未采取差异化管理,而是简单的采取同期限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的最高限为存款利率政策。
3 影响集团财务公司存款利率定价的因素分析
由于集团财务公司多由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投资设立,其客户均为企业集团所属子企业,其创办的核心理念通常被定义为服务集团,故其未采取差异化存款利率政策,而是对集团成员单位统一给予基准利率上浮10%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包含活期及定期),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最大限度吸收成员单位存款,提高资金归集度
集团财务公司所服务的成员单位多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当地金融机构均可享有存款利率上浮的优惠政策。同时,财务公司的存款客户属性趋同,财务公司的存款来源仅限于集团内部,客户群体单一。如财务公司存款利率不上浮,势必会影响成员单位存款归集的积极性。给予活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0%,是财务公司可使用的,最直接的惠利于成员单位的方法之一。
(二)集团公司对财务公司的定位和考核对定价的影响
财务公司是服务于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定位直接影响其业务政策的制定。目前,大多数设立的财务公司基本定位都是“连接成员单位和内外部金融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财务公司建立结算服务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及资金安全服务中心。这确定了财务公司成立的主要作用在于服务成员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监控风险。同时,应监管机构的要求,集团对财务公司的考核分为“公司治理、合规高效、风险控制、效益实现、稳健发展”等多维度多层级,而非单一的“利润至上”。
集团对财务公司的定位、考核及引导使财务公司吸收存款主要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主要目的,差异化定价可能造成企业间利益的不均衡,不利于资金的归集,进而削弱集团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故为了发挥财务公司在集团内部的金融平台整体优势,在维持成员单位原有商业银行存款收益不变的同时,加以集团行政政策辅助,最大限度的吸引成员单位存款,夯实基础,方能最大化的实现集团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得集团整体利益得以最大化。
(三)自主定价能力较弱,人才队伍业务系统都有待优化
目前来看,多数财务公司存款自主定价能力较弱,存款利率定价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定价所需要的核心业务系统、人才队伍、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待优化。定价相关的信息系统尚待开发建设。科学的利率定价需要成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诸多信息系统的支持,但多数财务公司由于成本费用制约及开发动力不足,并没有明确的立项。
4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给财务公司带来的机遇
1、决策程序便捷,政策反应迅速。财务公司因规模小,层次少,对集团内企业十分熟悉,因而可以较快较灵活地做出业务决定,而不像银行利率政策申请流程繁杂,时间长。
2、从整体来看,财务公司对成员单位给予更大幅度的存款利率优惠,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公司收益,但利息收益本质上是让利于集团内成员单位。从服务成员、助力集团发展的角度,还是为集团整体发展打造了良好的金融平台。
3、同时,财务公司可根据集团业务需求,设计更符合成员单位需求的利率差异化产品,更符合财务公司服务与成员单位的价值定位。
(二)存款利率浮动给财务公司带来的挑战
1、商业银行因规模优势,比财务公司更具有价格浮动的空间,财务公司由于筹资渠道缺乏,资金来源仅为成员单位,规模受限,在存款利率是市场化的进程初期,势必在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2、成员单位因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与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将大为提升,集团公司的“行政命令”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3、存款利率浮动将导致存款收益利差不断减少。由于存放同业利率以金融市场化运行,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关系不大,而受市场资金面及宏观趋势的影响较大。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大,势必会影响财务公司利差收益。
4、成员单位对财务公司的服务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服务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型金融机构能够依靠规模实力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服务、更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更多市场的交易服务,财务公司在这些方面目前都缺乏经验。
(三)如采用差异化存款利率,财务公司对存款利率定价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1、所采取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是否有助于财务公司扩大资金归集规模
财务公司稳健运作后,如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可吸引成员单位新增存款,扩大资金归集规模,对于存款来源渠道本身单一的财务公司来说,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是否有利于提升财务公司盈利能力,是否有利于集团战略发展
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服务平台,其作用不仅在于服务集团,更应助力集团发展,这决定了财务公司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不仅应考虑成员单位对财务公司的贡献度,更应考虑成员单位对集团发展的战略意义。
对资金实力雄厚,规模大、日均余额高、低进出的成员单位应给予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上浮政策,以稳定财务公司资金来源,并可投放到同业相对期限较长的业务品种中,获取稳定收益。
对资金实力相对薄弱、规模小、或日均余额低、高进出的成员单位应给予适当上浮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以增强其在财务公司存款的积极性,培养潜在客户。
对资金实力弱,但对集团战略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成员单位,应有别于商业银行。给予其一定的存款利率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支持其经营发展。
财务公司可通过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存款利率,进行客户结构的调整,在稳固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寻求潜在资金来源,提升收益。
3、银行理财等金融市场其他产品价格对存款定价的影响
目前,金融市场各类理财产品丰富,价格也高低不等。财务公司由于初期业务品种单一,并不能向成员单位提供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仅能参照目前商业银行可执行的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或利用协定存款上浮利率尽量减少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间的差异。
对资金进出频繁的成员单位而言,上浮后的协定存款利率收益不仅缩小了与理财产品间的利差,同时享有了活期存款的款项支出便利性,更有助于企业资金周转使用。
对资金进出不频繁但日均资金沉淀较大的成员单位,财务公司则只能采取定期产品及提升服务来尽量吸收存款。
5 集团财务公司的应对措施
1、财务公司应尽快提升管理水平,详细分析利率变动对本公司的影响,积极建立各项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及快速反应机制。
2、争取集团和成员单位的支持,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及管理工作,这是财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3、依托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选取合作良好的银行合作伙伴,在存放同业利率自由竞价市场获取更优惠的存放利率。
4、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服务意识、服务能力、金融产品、信息系统等。让成员单位乐于与财务公司合作。
5、努力发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率市场化对公司业务品种结构必将产生影响。财务公司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债券的承销和发行,不断研发新的业务品种,赚取中间业务收入。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企业集团的结构化转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使企业集团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而对财务公司而言,一是企业集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财务公司提供了更高的金融服务要求。二是从财务公司的自身发展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靠存贷利息差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因此综合来看,财务公司国际化是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的配套战略部署,也是财务公司打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企业集团外汇业务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外汇风险管理则需要引起关注与重视。
一、外汇风险的基本概述
(一)外汇的概念
单纯的从理论角度分析,外汇是将一个国家作为主体,是指所持有的全部通过除本国货币之外的资金以及资产。换而言之,外汇主要是指他国货币所表示,并且用于国际之间债券债务结算的一种支付手段,可以说外汇是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调节剂。
(二)外汇风险的概念
在企业的发展中外汇业务需要对货币进行折算或者兑换,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就是汇率,并且汇率的波动形成了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汇率以及利率的变化下或者交易者到期违约给外汇交易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等。而狭义的外汇则主要是指在各国经济贸易以及各项金融活动中,利用外币计价的应收款、资产因为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这被称为汇率风险。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风险的类别
(一)交易风险
所谓的交易风险主要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商品与劳务交易过程中因为交易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而导致企业损失的潜在风险。
(二)折算风险
所谓的折算风险主要是指企业集团将子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财务报表折算为母公司所在的会计报表,因为折算汇率变动,而导致财务报表上的项目价值发生变化,导致企业会计账表存在风险。
(三)经济风险
所谓的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发生变化会对未来的销售、利润、成本以及税金等造成影响,且企业在未来可获得的现金流量净现值出现负面影响。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财务策略
从整体角度分析,财务策略主要是指对受到风险的资金以及债务进行调整,实现对外汇风险的有效规避,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债务法
从某个含义分析,企业在发展中将即将或者已有的存在风险的资金实施债务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受险资金与负债的配比,这样一来汇率变动所引起的现金流会有所减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外汇风险降下了。其中债务法的成本便是债务的利益,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除此之外,在当前的汇率制度下,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受到风险的项目是全部资产与负债,因为股东的利益不可能为零,所以这种情况下子公司不可以采取消减资金的方式进行规避风险。然而假如母公司在子公司当地发行债券,那么折算风险便可以消除。但是需要额外注意的是,虽然折算风险可以利用债务法加以防范,但是如果长期汇率变动那么则不需要采取债务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长期借款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筹资高成本。另外,债务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需要考虑隐含成本:其一是债务法规避是短期汇率变动,对长期汇率不会造成影响;其二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其三是债务法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利率风险引入。
(二)资金调度法
资金调度法主要分为提前与滞后形式,提前是指提前支付应收款。主要是因为只有将外汇业务提前结清,那么受险项目才不会存在,外汇风险也会有所消失。滞后则是指推迟支付应收款,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应结清的风险头寸,并且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无论提前还是滞后,一般都是发生在企业的内部,简而言之,也就是发生在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资金调度法主要是利用企业内部资金转移将部分外汇风险加以消化,假如企业设置内部银行以及结算中心,只要保证其操作的合理性,还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收益,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资金调度会受到合同的制约,并且也会受到其它国家与法律的规定,这样一来则会对提前或者滞后对策的可行性产生影响。
(三)币种选择法
一般而言,企业在未来的受险资产与负债很多情况下都是由所签订的进出口协议所引起的,所以交易币种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企业的受险情况。其中最安全的便是利用本币计价结算,企业一般不会发生外汇业务,也不会遭受风险。从某个角度分析,假如进出口是以非本币计价的,那么在币种的选择上最为主要的原则便是出口争取收硬币,进口争取支付软币。然而因为大多交易方都了解这一规律,如果一再坚持,那么则只能降低价格。另外,企业在选择优势货币的时候,不仅要对硬币与软币加以分析,还需要从现实出发,结合外汇储备以及相关的要求。当然,为从根本上减少各类风险,企业需要采取软币与硬币相互搭配的方式,在持有硬币资产的时候也持有少量的软币,这样一来才能在汇率变动的时候将损失降低,才能真正减少交易风险与折算风险。与此同时,币种选择法也是有成本的,在争取优势货币的时候对合同条款中的价格以及数量等进行让步,所利润会有所减少,还会构成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列合同保值条款
很多情况下,在进出口以及对外借贷的过程中,尤其是不能消除汇率风险因素的基础上,企业是无法自行选择优势货币的,当然为从根本上转移或者分担可能蒙受的各项经济损失,企业需要在合同价格、数量、交易对方方面进行协商,此外,还需要在有关合同中添加列保护性条款,真正将汇率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此外,加列保护性条款主要属于风险转移法,这种方法包括三点:其一是加列货币保值条款,主要是选择某一种或者几种货币给合同货币进行保值,并且还需要在合同中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如此才能实现对汇率风险的控制。其二是需要加列均摊损益条款,其中均摊损益主要是指合同货币汇率发生变动所出现的经济损失以及经济收益,一般是需要交易双方共同进行平摊的,并且在有关合同中加列均摊损益条款,从而实现对汇率风险的合理控制。其三是需要加列选择货币条款,选择货币主要是指在合同期满的时候选择并确定支付的货币,其中选择货币的权利取决于交易双方的某一方,在合同中加列选择货币条款可以在对外借贷中对汇率风险加以控制,甚至还可以在对外借贷的时候,由债务人承担汇率风险,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资金筹资活动。
(五)保险法
保险法主要是指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汇率变动险,很多情况下,因为汇率发生变动而蒙受损失,这种情况下变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一般而言,汇率风险保险是由国家所承担的,但是因为国情不同,保险的范围也不同,比如在日本,保险局限于部分长期外币债券,且币种主要局限在美元、英镑等,而在美国,需要由国际开发署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且保险标是美国居民的对外投资。总而言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规避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成本以及效率,从某个角度分析,风险管理会对企业的实际税后损益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财务结构以及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推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有效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邦定.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3):80-82.
[2]张洁,李楠.亟待加强的财务公司外汇管理制度[J].中国外汇,2015(7):67-68.
[3]车晓宁,沈继伦.浅议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跨国公司外汇财务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3(21):325+336.
[4]何迎新.财务公司外汇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金融会计,2012(7):74-76.
[5]林桂云.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J].冶金财会,2012(1):31-32.
[6]常剑.上市公司外汇风险管理财务视角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8):86-87.
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资本避开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流向金融市场,使得商业银行在企业融资渠道的垄断地位被削弱,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息差收入减少,利润水平也随之降低。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对金融脱媒现象进行了研究。(1969)认为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金融交易活动不再依托金融中介机构,资金供需双方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进行融资活动的一种现象。(2016)提出,金融脱媒不仅是资金需求的脱媒也是资金供给的脱媒,金融脱媒不仅是金融活动的去中介化也是金融中介的虚拟化,金融脱媒的测度既要考虑负债层面也要考虑资产层面。
一、金融脱媒现象的成因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完善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在证券市场成熟之前,商业银行是政府、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途径,在金融机构中占有主导地位,而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完善,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企业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
(二)互联网金融等新型电子金融的崛起
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低成本,高收益,高效便捷”的特点在我国金融市场得到推广并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聚集了大量散户的资金,为中小企业等通过传统商业银行贷款难的群体提供了融资渠道,分流了商业银行的部分资产负债业务,加速了金融脱媒现象的形成。
(三)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的发展
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自有的财务公司。由于财务公司特殊的性质,在为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它较之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处理服务与效益的关系,这些财务公司企业集团的资金调配能力,分流了银行的融资服务、财务顾问服务等业务,对?y行的业务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推进了金融脱媒现象的形成。
(四)短期融资券的发行
为减少公司财务费用降低融资成本,部分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选择发行短期融资券进行筹资,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大量优质客户流失。
(五)中小企业通过传统银行贷款难
传统的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申请者、以及贷款用途审批严格,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以及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试图通过商业银行贷款难上加难,此外,房企在政府为控制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而实行的严厉的信贷政策下,通过传统银行融资的渠道受阻,只能通过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筹集资金。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
金融脱媒本质的原因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了更多选择的融资渠道,原本依赖商业银行进行的贷款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直接募集资金。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方式使得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比例显著下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紧缩,社会融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外,也为资金供给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渠道选择,随着支付宝等网络金融理财产品的崛起,降低了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且这些新型理财产品带来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吸引了大量的银行储户将资金投放于此类产品以期获得高额收益,分流了商业银行大量的储蓄存款资金,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影响
金融脱媒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金融脱媒现象分流出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的储蓄存款业务和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收入的贷款业务均受到冲击,使得商业银行利差收窄。2010年第一季度末,我国16 家上市银行平均净利差为 2.44%,2011年第二季度末达到峰值 2.64%,2014年第二季度末降到2.34%,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三)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金融脱媒使得原本作为商业银行稳定资金来源的储蓄存款比重下降,中长期贷款比重相对上升,迫使大量的短期资金流向长期资产,加剧了商业银行资金期限错配的现象,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而伴随着同业拆借市场的兴起,金融风险的关联度增强,金融系统脆弱性提高,一旦一家商业银行出现信用风险,可能会导致关联的其他银行也出现信用风险,从而增加了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三、对策及路径选择
(一)业务结构转型
面对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在保持利息收入项目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开发非利息收入项目,转化业务结构,转变负债方式与资产方式,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改变传统经营观念,调整业务营销策略,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综合经营。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应当利用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力量,建立自营平台,收集客户信息,更加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为客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紧跟电子金融的步伐,发展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成本,应对金融脱媒的冲击。
关键词:现金管理;商业银行;收益;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外资银行纷纷进入国内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通过经营模式转型和金融产品创新来保持盈利能力,积极开展现金管理服务便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的选择之一。
一、现金管理业务收益分析
(一)现金管理服务有助于稳定银企合作。现金流量决定一家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在国际企业界素有“现金为王”的说法,因此,现金流量管理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鉴于此,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数目尽可能少的银行平台来进行现金流量管理;而另一方面,现金管理平台的搭建主要以银行资金结算网络为依托,涉及面广,流程复杂,合作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企业对银行的结算与信息服务就会产生依赖,其转换银行的成本也往往会很高,所以会倾向于继续集中使用这家银行的服务。如此一来,不但企业的分支机构,就连其经销商、甚至下游企业也会被合作银行收入囊中。因此,对于有实力的银行来说,现金管理业务,无疑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稳定银企合作的有效手段。
(二)现金管理服务促进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产生了新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在传统上以获取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但随着当前传统业务上的激烈竞争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为了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加强发展高品质的中间业务和专业服务成为实现经营转型的关键,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获取的主要收益也不是利差收入,而是服务费用,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才具有持久性。作为一项中间业务产品,现金管理风险低,能够带来稳定的结算和其他手续费收益,是银行利润增长的一大亮点。
(三)现金管理有助于建立长效的信贷管理机制。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直接反映其经营状况和支付能力。一位资深银行信贷人员如是说:“贷款发放,不能光看项目前景,而不顾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项目前景不一定能实现,最终还贷的是企业,而不是项目;也不能光看报表利润,而不看现金流量,因为报表利润不一定代表可用资金,用来还贷的只能是企业可以支配的现金,而不是数字利润。实际上,只有现金流,才是企业的真金白银”。显然,基于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银行能够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更为准确、及时的监测与控制。
(四)现金管理有助于对优质客户的深层开发。现金管理服务目前面对的主要是高端客户,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些客户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信誉高、经营状况良好、有精明的管理层和合理的组织架构等,他们构成了银行的优质客户群。银行为这些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所承担的风险较小,而获得的收益较高。现金管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客户对银行能力的信赖与认可。银行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凭着对客户第一手财务信息的掌握,方便地营销其他高价值产品,以成功实现存款、贷款、电子银行、国际结算等多个业务领域的“全面开花”,可获得更多的直接或间接效益,直至包揽对客户的绝大部分金融服务。
(五)通过现金管理服务,加强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和银行内部的协调。银行现金管理服务是总行、分行、支行的许多部门和人员高度配合的综合,从调研客户需求,到设计产品,再到产品的推广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都由多部门人员参加,而环节间的衔接更需要各部门的高度协作。所以,现金管理的业务流程是需要纵向总行、分行、支行间协同,横向多部门人员的紧密配合。因此,现金管理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银行的内部资源整合和流程改造。
(六)良好的现金管理服务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形象。提供优质的现金管理服务体现了一家银行的综合实力,同时现金管理服务的对象一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他们服务也提升了银行本身的市场形象,达到了银行与企业的双赢,这种无形的财富将为银行带来更长远的利益。
二、商业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服务风险分析
现金管理服务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主要面临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1、政策法律风险。首先,从法律上来说,在没有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只是单纯以母子为集团公司的方式就实现了资金的自由划转在目前的一片真空区,所以银行目前也可以说在钻法律的空子。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笔收入或支出在做账时必须反映出来,但现在现金管理的实际情况是企业仍在做它自己的账,但钱却都在母公司账上,根本不在他的账上。集团资金管理和运作机构将下属企业资金上存集中管理,在权益上无法准确划分,有挤占挪用下属资金之嫌;其次,通过对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知道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集团企业中,部分尚无法达到设立财务公司的准入标准。如果银行为尚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企业集团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一旦企业发生重大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时,提供信息和结算平台的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遭受损失,甚至面临监管风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指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受到汇率、利率、股价等市场因素的影响给客户带来未预料到的损失,从而使银行遭受声誉、客户等方面损失的风险。现金管理服务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一种中间服务,因此,银行并不承担客户的损失。例如,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资金风险管理,虽然银行可采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帮助客户规避风险,但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使得银行提供的规避风险的方案并不能避免所有的风险,存在一定的风险暴露,这时客户如果遭受到了经济损失则应由其独自承担,但客户可能会把这种损失归咎于银行,银行的声誉可能受到破坏,严重的可能导致银行丧失掉新老客户。
3、客户信用风险。首先,企业集团往往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商业银行所谓的优质客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金供给是充裕的,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导致银行贷款和授信超过其实际资金需求,出现了资金富余的现象。这就容易出现相关问题。例如,相关企业往往不是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根据建设项目规模和工程进度,科学测算所需资金量、期限结构和现金流、合理确定和调整银行贷款的规模,而是将富余资金以违反法律规定的方式从事企业间融资借贷,牟取非法收入。因此,企业集团的现金管理在成员之间有偿调剂的资金部分可能来自银行信贷资金、甚至造成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或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这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贷款通则》第20条规定:对借款人的限制: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用贷款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不得套用贷款用于借贷牟取非法收入。其次,客户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而违约的可能性会存在,当发生违约时,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二)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三个方面。
1、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因为现金管理服务是一种依托于网络和IT技术、技术含量极高的网络化金融服务,因此其必然面临着一定的技术风险。而在现金管理中,银行端、企业端都要有配套技术和设备才能保证现金管理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想目标。银行端的网上银行系统、企业端的ERP等财务软件非常复杂,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故障,同时如果系统内部流量过大,还可能造成系统的瘫痪,这些都是可能导致服务的中止和客户信息丢失等后果,给银行和客户带来损失。
2、操作性风险。银行现金管理服务中涉及的操作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银行人员操作现金管理系统不当引发系统故障而导致客户利益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企业财务人员在操作系统时出现错误而造成的损失。因此,操作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才能上岗,以减少由于不当操作造成系统故障引起的客户和银行的损失。
3、人员素质风险。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有意识、有目的的作弊或因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客户损失的可能性。现金管理业务在水平结构上涉及众多不同部门的人员,在垂直结构上又涉及总行、分行、支行的人员,业务流程复杂,对于人员的监控存在着较大困难,一旦出现漏洞就可能给银行和客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完善的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锦华.当前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1.
本文结合国内外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从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意义出发,探讨保险集团化经营模式的要点,对集团多元化发展趋势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阐述。
一、目前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2002年《保险法》修正案颁布,允许保险公司资金用于设立保险企业。在法律的许可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组建控股(集团)公司,下设产险子公司、寿险子公司、资产管理资公司、保险销售子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方式来实现集团化经营。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相继完成了集团化改造,完成了产、寿险在同一集团下的融合。三大国有保险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保险业以集团化为主要模式的混业经营时代的开始,加上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以集团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保险集团成了大型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
以人保集团为例,2005年,人保健康、人保寿险、中盛国际、中元经纪四个子公司成立。到2005年底,中国人保已经由原来的一家公司发展为人保控股及其8家子公司(含中盛、中人、中元三家经纪公司)的保险集团,业务经营由原来的非寿险发展到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领域。
再看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2003年,中国再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了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相继发起、设立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经营业务涉足再保、直保、投资、传媒、保险经纪、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从2005年开始,保险业集团化发展显示出强劲势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险集团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两条路径来实现。从横向看,为了发挥主体公司的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原有业务机构网络和客户群,向相关业务延伸,在主体公司的基础上,设立财产险、寿险、健康险、再保险等若干专业子公司;从纵向看,根据经营环节,将不宜完全“外包”但需要实行公司化经营的业务进行分离,成立专门的子公司进行经营,如组建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保险资金的专业化运作、建立保险销售公司、组建进行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和客户服务的经纪公司、提供保险损失勘查、责任认定和赔款理算的公估公司等。
二、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保险业务专业化经营。
组建保险集团公司,为实施专业化经营搭建了平台,集团公司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外部市场状况和政策条件,适时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发展新业务或对原有业务进行“拆细”,从而达到专业化经营的目的。从横向看,保险集团公司设立财产险、寿险、专业健康险、再保险等若干专业子公司,“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主导业务,通过发挥多业务优势和内部资本市场的作用,消减市场波动对集团公司盈利的影响;从纵向看,按照保险产业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组建专门的公司进行经营,组建资产管理公司、销售公司、经纪公司、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代替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更加注重技能培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
2、有利于壮大保险机构的实力和竞争能力。
集团化、大型化、综合化是当今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保险机构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足。2003年,人保财险净资产为22亿美元,中国人寿为75.43亿美元,平安集团为15.65亿美元,而2002年美国国际集团的净资产为591.03亿美元,2003年英之华为186.97亿美元,荷兰国际集团为401.52亿美元。大型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大举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38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46家保险公司中,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全球最大的50家保险公司中有29家在我国开展保险业务。从2000年至今,进入我国保险业的国外资本在保险业总资本中占比已由3%上升到37%.我国保险行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利用WTO的保护期,在外资公司尚未在我国完成布局之前,通过战略重组,尽快做大做强。通过组建保险集团公司,是保险机构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的极佳方式,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巨大且业务多样化的保险集团,实现大型集团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风险分散和协同效应的优势。
三、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当前,大量产业资本深度融入证券、信托和保险业等金融领域。石油、航空、铁路、邮政、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积极进入金融和保险市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产生了一大批横跨生产和服务业两大领域的产业金融集团。
如中国粮油食品(集团)公司先后组建了合资的中英人寿保险公司、中怡保险经纪公司,介入保险领域。
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将相继申报成立信托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初步形成以财务公司、财险、寿险、信托和证券五大金融支柱为核心的金融运作平台,由其金融资产管理部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这些大型的产业金融集团通常在内部设有金融(保险)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下设分别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混业经营,各子公司在法律上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法人,但同一控股公司下的财务公司、产寿险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实现人员、业务交叉融合的混业经营,即:集团混业,经营分业。这种模式不违背我国现行法律禁止在同一金融机构内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交叉的规定。
按照我国现行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监管制度,即对金融控股公司内子公司等相关机构及业务按照业务性质实施分业监管,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是依据其主要业务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有各自的财务报表,所从事的金融业务是单一的,各对应监管部门可以更清楚、更明确地对各个子公司进行监管。按照《公司法》规定,控股子公司的风险由各家股东以出资额为上限承担有限责任。
四、保险集团化运作的模式
1、互补而非竞争的业务分工
保险集团通过搭建具有互补性的业务结构,实现各业务单元的协调性和相互带动。保险集团协同效应的发挥,建立在内部子公司各自业务边界清晰的基础上,建立在集团公司与其下属公司之间、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业务上的非竞争关系,对形成良好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秩序十分重要。
从纵向看,可以以保险公司为中心,向前端—保险或保险经纪延伸设立子公司,也可以向后延伸设立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主要是为保险公司销售产品;保险经纪公司的特长是风险管理服务和保险市场开发;保险公估公司则是客观中立的进行损失勘验、保险赔款理算的第三方。产品开发、保险服务和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的专业特长。这些子公司业务分工明确,互相协作补充,在各自专业分工基础上较易形成核心竞争力,并由此形成各自利润源。
2、共享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支持
充分利用原有的营销机构网络,建立集团营销协作机制,在专业分工基础上进行合作,发挥营销机构网络的最大效能。
对很多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来说,充分利用保险经纪公司的分支机构业务网络为客户提供现场服务,是一种既经济又便捷的经营模式。
集团公司需要发展业务经营创新和综合研究的能力,充分掌握宏观政策、行业及市场综合信息,为子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3、统一的信息平台
集团公司应构筑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互通互联的业务运营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建设集团公司公共网络平台、办公与信息交换平台,支持各子公司公用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以节约经营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4、系统化的品牌策略
品牌是保险集团的重要资产,统一品牌对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塑造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不仅应有较强的品牌管理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集团品牌形象与声誉进行系统开发和经营,通过深度挖掘品牌价值,集中开展市场推广,提高品牌强度。同时,集团公司还应帮助各子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对集团品牌进行一定的延伸,并保证集团主品牌与附属品牌之间在视觉与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