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医疗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医药工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2、医药工业效益水平稳中趋升,盈利水平增速放缓
3、进出口总额保持一定增长,呈现高出低进的态势
4、市场消费需求活跃,医药商业购销稳步增长
5、医药商业效益水平持续走低
6、行业生产销售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
7、医药零售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8、农村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
9、医药市场消费结构继续呈现多层次的变化趋势
二、2005年影响我国医药市场重要因素与事件回顾
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推行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行,2005年,我国在90%以上的地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将达到8000万人。参保人数的不断上升,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从而为中国医药市场特别是主流医药市场注入了新的需求动力。
2.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深化
?2005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GSP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都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会显得相对狭窄,OTC市场的竞争将异常激烈,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药品价格调整
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9月28日宣布,从2005年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降价金额约为40亿元。这是我国第17次药品降价,也是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使企业盈利空间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药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06年开始,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农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并且根据规划,到2006年,“新农合”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将带来大约450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今后农村医药市场将成为整体医药市场新的增长点。
5.医疗改革进程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没到位,50%的城市人口和83%的农村人口没医疗保险。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提出中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目前,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一种是产权置换,由公有公营变成民有民营;另一种模式虽然产权不变,还是国有事业单位的性质,享受各种税费优惠,但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有就是两者杂揉,许多公立医院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在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第一的目标之下,推行覆盖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改革措施,引入市场化方式、提供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预计,新方案将为老百姓带来享受医改成果的喜悦,更将为医药市场巩固正日益脆弱的消费信心。
6.汇率政策调整
2005年7月21日汇率政策的调整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人民币升值,就短期内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看,程度是不同的,而对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异。就医药工业来看,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受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对化学制剂药和生物药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国外新特药的进口价格将会下降,间接压缩了国内仿制药的盈利空间,国内企业产品的价格会有所降低;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是造成进口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中药行业的影响相对较轻。
三、2005年中国医药市场分析
(一)我国药品行业2005年发展情况分析
1、我国药品市场发展特点
(1)化学原料药工业销售持续向好
(2)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处于增长平稳期,创仿结合仍有可为
(3)中药工业运行基本平稳
(4)生物制药工业销售增幅有所回落
2、我国药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药品行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药产业亟待产业升级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4)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5)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二)200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1、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总体趋势
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一直倍受瞩目。2000年,中国保健品行业达到辉煌的顶峰,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随后几年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2003年在初突如其来的SRAS疫情的刺激下,保健品行业明显回暖,当年销售额就达到30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50%;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势头,销售额为34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幅为13.3%,虽低于2003年增幅但依旧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200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销售额突破了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据商务部预测,2009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8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24%,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保健品增长最快的市场。
2、我国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2)产业法规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足
(3)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力量薄弱
(4)重视广告促销,忽视提高质量
(三)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分析
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走势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过30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开发、工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容量由2000年的45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860亿元人民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额每年保持在14%左右的增速。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
(2)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医疗器械行业缺乏知名品牌
(4)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四、影响我国医药市场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1、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
2、日益增长的医药保健需求
3、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4、农村医药消费市场的发展
5、国家相关政策影响
五、2006年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2006年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总体趋势
1、医药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
2、市场药品价格总体走低,第三终端市场活跃
3、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大,并购、重组仍是主题
4、农村医药市场将有较大发展,推动农村药品市场仍需多管齐下
5、OTC市场将迎来大发展
(二)医药市场分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药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医药企业的虎视眈眈,药品零售价格的持续下降,都将给药品市场带了机遇与挑战:
(1)继续保持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
(2)天然药物热潮涌起,中药现代化成为热点
(3)医药制造企业盈利水平仍将下降,药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4)医药零售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2、我国保健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保健品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2)保健品价格总体水平将下降,不同种类产品价格发展趋势不同
(3)新资源、高技术、方便剂型的保健品将成为主流
(4)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化,直销渠道将成新宠
3、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200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将变得更为广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2)高精尖、中高档医疗器械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国外公司垄断高端市场
1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总体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6 361.90亿元,总资产为6 916.55亿元,利润为581.28亿元,从业人员为137.34万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6%,总资产占全国的24%,利润占全国的25%,从业人员占全国的24%。江苏、浙江和上海分列全国医药产值总量省、市排名的第2、3和6名,在国内医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从各子产业权重比例分析。“长三角”地区错位发展格局初显
“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企业以药品制造为重点,以新品研发为支撑,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为特色,成为国内重要的医药制造中心。其中,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以上海和江苏为中心,化学原料药以浙江为中心,化学药以江苏为中心,初步形成了差异化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江、浙、沪三地来看,上海的化学制剂占该地区行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为3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远远落后于江苏化学制剂的45.63%。浙江则明显在化学原料药方面占有优势,原料药占浙江省医药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远远超出上海和江苏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多。而上海的中药在“长三角”地区比重最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也远远超越江、断两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这两省一市的产业权重比例分析,上海宜进一步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江苏则应重点发展化学制剂;而浙江应进一步推进化学原料药的规模和水平。
3 从各子产业绝对规模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有一定趋同
江、浙、沪拥有全国领先的化学制剂产业。从2007年这两省一市医药经济运行数据分析,江苏和上海的化学制剂分列全国第1和第4位,化学制剂产值占行业产值比分别为45%和35%,是江苏和上海医药产业中产值比例最大的子产业。其中,上药集团和扬子江药业是中国化学制剂的代表性企业,恒瑞医药则代表着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即使是化学制剂相对较弱的浙江,其化学制剂产值仍然占该省医药工业产值的20%。
从“长三角”地区的化学原料药分析,浙江原料药生产全国第一,2007年产值规模近362亿元,江苏和上海两地的化学原料药产值总和才近202亿元。从化学原料药占医药产业产值比例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产值占行业产值比为56%,江苏和上海分别为20%和11%。因此,无论从产值的绝对规模还是从产值占全省医药总产值比重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生产都远远超越上海和江苏。但江苏作为化学制剂大省,近年来也在大力增加原料药的投入。例如,扬子江药业就在投入巨资拓展原料药产能。
江、浙、沪的中药产业规模偏小。从中药行业资产和收入看,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山东、吉林、广东、江西和贵州等地区,销售利润则以吉林、山东、四川、河北和广东等地区较高。江、浙、沪这两省一市无论在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还是在相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都较为接近,其中江苏的中药产值规模最大,为67亿元;浙江次之,为55亿元;上海为44亿元。江、浙、沪的中药行业占全行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3%、8%和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多。
从“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制药产值规模分析,浙江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近92亿元;上海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29亿元;江苏居中,2007年产值规模为69亿元。从生物制药占医药行业产值比例分析,上海和江苏的生物制药占行业比重接近,分别为8.5%和8.3%:而浙江比重超出较多,达到14%。但上海和江苏的科研力量较为强大,上海的生物制药新药研发在全国领先。江、浙、沪近年来均加大了对生物制药的投资力度,该子产业增速较快。
从江、浙、沪三地的医疗器械产值规模分析,江苏的医疗器械整体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达到157亿元,且还拥有三地唯一的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鱼跃设备”;浙江的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规模为47亿元。而从医疗器械占各地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上海的医疗器械比重最大,2007年产值比例达到18%,拥有相对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实力强劲,而且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长三角”地区医药行业各子产业绝对规模比较看,江苏的化学制剂、浙江的原料药都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产业,而江苏的医疗器械、浙江的生物医药近两年都是全国排名第二,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这两省一市基本上都是产业链的全覆盖,产业发展重点最突出的是浙江的原料药,而其它产业在各省、市的分布都较为平均,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可能使得投资效益下降。
4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投资效益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从企业数量看,上海和浙江较为接近,而江苏明显高出,超出近百家。从总产值看,浙江超出上海近百亿元,江苏超出浙江近160亿元。从单位企业产值规模看,“长三角”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企业规模最大,上海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浙江近20%。从工业增加值分析,上海和浙江的数据接近,江苏明显高出。另外,从单位企业增加值分析,“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其中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中最低,而江苏最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资产负债数据分析,浙江、江苏、上海的医药企业总资产从高到低分别相差50亿元左右,而流动资产三地较为接近,固定资产则浙江、江苏较为接近,上海距离浙江和江苏分别有30亿元和20亿元的差距。江苏和浙江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而上海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江、浙、沪三地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从资产负债比例看,浙江和上海的资产负债比例接近,而江苏相差10个百分点。
从损益数据分析,江苏主营收入最高,超出浙江和上海200亿元,江苏利润总额也超出浙江和上海20亿元以上。从利润总额对主营收入比例分析,江苏盈利能力最强,为10%;浙江最低,为8%。
从人均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收入超出全国最高数据:江苏的人均收入最高,上海最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人均利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江苏明显高出一筹。江苏在各项指标上都明显高于浙江和上海,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数据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上海除单位资产产值比例略低于浙江外,其它各项数据略好于浙江,但上海和浙江的投入产出数据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药品行业杜邦分析财务对策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
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4]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年前5个月,四家医疗器械类企业东富龙(300171)、尚荣医疗(002551)、千山药机(300216)、理邦仪器(300206)分别登陆创业板或中小板,发行市盈率均超过45倍,东富龙的发行市盈率更是高达96倍。在这些公司成功IPO的背后,潜伏着不少提供战略或财务支持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不乏复星医药、深创投等国内知名创投企业(表1)。在声势日隆的医疗健康行业,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魅力逐步显现。
IPO 之外,该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也在加速升温。投中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月-2011年4月,医疗器械领域的私募投资案例个数及融资额度在整个医疗健康行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3%、18%,均仅次于传统强势的制药行业。首只人民币医药行业基金建银国际医疗产业基金,继斥资1亿元注入疫苗包装用品企业江阴兰陵瓶塞后,又向五粮液旗下的普什医药塑料包装企业投资了1.8亿元。
医疗器械增速或超药品市场
资金青睐的逻辑,不仅在于中国推行医改的大背景下整个医药生物行业步入上升通道,也源于医疗器械子行业的发展潜能。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但在中国“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下,药品市场规模远超医疗器械市场,二者容量及发展深度并不相匹配,未来医药行业内的结构将发生趋势性变化。药品支出占比的攀升难以为继,而医疗器械在医药板块中的比重则有望上升。
近几年相关企业的盈利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国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贺平鸽的研究显示,2001-2008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8%及41%,远高于同期医药工业19%、21%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中金公司孙亮预计,2009-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这一增速远高于申银万国医药行业分析师罗所预测的2008-2015年间药品消费16%的复合增长率,申万同时预计药品费用占医疗卫生费用比重将从2007年的33%下降至2040年的20%。
在进口替代及升级换代的过程中,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也有望在全球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发达国家把持了其中的78%,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成长。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贸易顺差达67亿美元。
扩容的蛋糕前,市场竞合态势更加激烈。带有政策红利的农村市场让外资觊觎不已,而高端器械市场的高盈利也足以让困于低端价格战的内资企业眼红。随着双方触角延伸至对方势力范围,原有的平衡正酝酿着变局。
外资加速渗透基层市场
快速发展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外资、合资企业成了主力军,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和合资企业就有7家。在国内大型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市场,以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领衔的外资企业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2007年进行的专项调查,国内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跨国品牌所占据。
随着新医改向基层医疗倾斜,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拓宽及报销比例的提高,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农村基层市场,试图挟技术、营销优势,通吃高中低端领域,而通过收购、合作等捷径进入中国市场更是外资企业的惯用手法。
早在2008年,以心脏起搏器、冠脉支架等产品出名的美敦力公司斥资17.26亿港元入股山东威高集团,并以15%股权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同时,双方宣布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中国独家分销美敦力及威高骨科公司的骨科产品。医疗健康巨头通用电气也与新华医疗等数家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其政策灵敏度并不逊于本土企业。在2009年5月启动的“健康创想”战略中,通用电气宣布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于开发100种能够增加医疗覆盖率、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的新产品。并且,其医疗健康部门总裁约翰・迪宁访华之时,宣称最想去拜访的是四川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而全球知名的医疗成像及信息技术公司Care-stream Health(锐珂医疗,原为柯达医疗影像业务部门,后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股权投资公司Onex),则早在2005年就已进行产品架构上的战略调整,逐步增加投向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市场的产品比例,并主动调低价格,如其成像系统由之前的200万元减少到1/2甚至1/3。在“深耕基层”的策略推动下,其2009年中低端产品销售对总销售额的贡献已提升至40%。德国西门子也专门为社区及农村医疗市场推出如CT机、超声机等优势产品的“经济适用型”版本。
跨国企业向中国基层市场加速渗透,一方面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增长乏力,年增长率约为10%,而中低端医疗器械的增长率达30%。另一方面,基层设备的较大缺口也给了他们充分的理由,在中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二级、三级的大医院; 全国医疗机构15%的现有仪器和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产品,60%的设备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卫生部规财司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大量医疗诊断设备需要购置或者更新换代。各级政府承诺投放的8500亿元医改蛋糕中,也明确将向基础医疗倾斜。
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政策指引下,除了研发及产品性价比向基层市场需求靠拢之外,跨国企业还频出新招,渠道下沉、捐赠先行以打造公益形象,借金融租赁之力带动销售的做法也普遍为其所用,以尽快杀入这一日益受到重视的市场。
内资企业:挺进高端
与跨国企业自上而下的强力渗透不同,内资企业多半集聚基层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有多达60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1.8万家经营企业。在外资不屑于染指之前,这些中小型占了绝大多数的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凭借成本及渠道优势瓜分了中低端市场。但无序的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价格战,再加上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出口汇兑损失,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已经遭到严重挤压。
尽管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振了中低端器械市场需求,但读懂政策风向的外资企业已为分割新蛋糕做足功课,自上而下的惯性优势一旦延续,威胁不容小觑。内资企业在正面主战场积极迎战的同时,也正在努力进军高端。鱼跃医疗2010年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希冀由粗放式增长走上专业化道路,并能在制氧机等细分领域增强技术竞争力;行业出口额排名第二的深圳迈瑞也表示,在深耕基层市场的同时,将发力高端,主攻外向型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会长姜峰指出,相对制药工业,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多重学科交叉处,所涉及的机械制造、IT技术水平等有相对优势。中国健康医疗基金合伙人陈蕴也认为在医药生物行业内,该子行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最小,且回报快。此外,国内投资者对医疗器械类公司上市均给予了积极回应,风投踊跃,市盈率高企,若超募资金运用得当,从细分领域对高端市场的突破并非不可想象。不过技术落差之外,服务、售后及营销模式等软实力的差距均非一时一日能够弥补。
事实上,深陷价格战的内资企业往高端突围,虽是面对强敌压境的反击之举,更应当视作追逐高盈利的本能选择。在基础医疗市场占据优势的鱼跃医疗,和已在药物支架系统成功突破外企垄断的乐普医疗,二者尽管同处医疗器械市场,毛利率及净利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前者有20%的收入来自政府招标的基础医疗市场,但净利率盘旋在20%以下,而在细分领域占有优势的乐普医疗,则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相对强势的定价权,毛利率高达80%以上,净利率超过50%(表2)。
6月机构偏乐观
于欣/文 2011年5月以来,在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6月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市场一直维持低位震荡,2011年5月3日至5月19日,上证综指下跌2.5%。6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3的中性偏悲观值,较上月下降8.6%。
机构和分析师中性偏乐观
2011年6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较5月下降8.6%,至53的中性偏悲观值,其中,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3,环比上升9%;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61,环比下降13%;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3,环比下降17%。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的上升和券商分析师的下降令这两个群体的信心指数值趋于一致。分主体指数分析可以看出,受市场走势影响,券商分析师的信心指数明显受到抑制,并与机构投资者趋于一致,均为中性偏乐观;个人投资者依然是三类主体中最悲观的。
预计2011年6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58%,较5月下降13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的看涨比例为80%,较5月上升20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看涨比例为55%,较5月下降31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的看涨比例为40%,较5月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机构投资者对6月大盘上涨的乐观预期值得关注。预计未来6个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76%,较上月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投资者为82%,较上月下降4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为80%,较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为60%,与上月持平。
市场估值获机构和分析师较高认可
关键词:W医药公司 经营现状 对策分析
一、C医药公司现状介绍
W医药公司,成立于1993年,公司前身系某卫生服务开发公司,由2002年改制为W医药公司。2010年公司引入新的经营团队,使企业经营机制得以全面改观。公司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奋斗的目标,努力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医药物流企业。
公司主要经营生物制品、抗生素、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中成药及部分Ⅱ、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公司于2014年3月通过了新版GsP认证,拥有符合GsP要求的仓储条件。公司的经营宗旨即,质量方针:质量为先,规范经营;质量目标:品质安全,优化管理。公司销售网络覆盖舟山市各区县,已建立健全了全市所有小岛卫生院的配送网。
公司现有零售药店3家:舟山新城W售药店(舟山医院门口);舟山北门W零售药店(舟山妇幼保健院门口);舟山东门W零售药店(舟山市中医院门口)。
公司自2010年进入规模化经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2015年销售额达到3.47|元,超越舟山市存德医药公司,在舟山市五家医药公司中位居第二(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3.72亿)。
2015年公司的重点工作是积极应对浙江省新一轮药品招标工作,其中的招商勾标工作尤为出色:新增外资企业12家,新增大型国企5家,新增首营企业85家,新增首营品种550个,实际新增品种280个;新开发医疗机构:普陀区分布于各小岛的乡镇卫生院6家,嵊泗县乡镇卫生院5家。
医用耗材的配送平台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主要产品强生医用缝合线已覆盖全市所有大医院。
北门药店通过了GSP换证检查;三家零售药店的药品结构正在调整中,三月份起主动降低零售价2%,受到了市社保的肯定,社保资金全额到位。
目前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药品断货缺货现象多见;岗位技能培训不到位,各部门协调衔接不够流畅;政策变化快,相关信息不够通畅;人员少、工作量大,致有些工作不够细致;大病保险药品目录少于预期等。
二、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医药行业也进入了高端技术时代,药品行业不断创新,出现了高端药品行业竞争激烈的状况。目前由于高端药物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目前只能走仿制的道路,但无法在技术上和欧美一些国家抗衡,现在我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于中药的创新。但由于中药基础研究投入长期不足,致其创新能力匮乏,结构发展失衡,且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中药材基地布局不合理,监管主体缺乏,资源保护责权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明确了打造创新型经济的大方向,不管是医药还是其他产业,都要做科技创新和全球品牌化的产品。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创新成果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在质量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自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虽取消了除品和第一类的政府定价,但各省(区市)卫计委组织的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尤其是“带量采购,价格联动”方案,使药品价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的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市场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已成为继医院终端和零售终端之后的第三大药品销售“终端”。
中国医药行业近几年也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出一些行业特点:1.新药品种研发逐步提高。2.新修订的GMP稳步实施,药物质量标准不断提高。3.兼并重组比较活跃。4.制剂国际化呈现良好趋势。
从药品品种研发逐步提高方面来看,研发数量不断增多,各类仿制药品相类似药效药品不断开发生产出来,为重大疾病治疗和较低医疗成本提供支持,并且开发出质量可控度较高的品种,而从医疗器械方面来看,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的获批上市,可降低医疗机构采购成本,使医药业不断良好地发展。
近几年来,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发展,新修订的药品GMP稳定地实施,使我国无菌药品质量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加强,促进药品质量水平提升。
此外,许多优势企业开始占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来并购实现快速良好地发展。
最后一点,我国药品制剂国际化正呈现着良好的趋势,制剂出口从承接国际市场代工为主向发展自主产品转变,国内企业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径,使我国生物制品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与国际接轨等。
综上所述,由于医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这就促使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必须要实现的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医药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未来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非常明确,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供给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那么现阶段将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而站在W医药公司的角度来看,卫W医药公司作为一家医药流通公司,并无自主研发生产药品的能力,故W医药公司想要取得更好地发展则需要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业务能力,开拓更多的业务,即不断加宽,加深已有业务的发展,并展望创造新的业务。
故由此可看出W医药公司在如今良好的发展大环境下应仍能有所作为,把握住优势领先的层面,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不断进行发展壮大。
三、W医药公司产品市场分析
(一)各个产品市场情况
W医药公司主营化学药制剂与中成药类,稍微涉及医药器械及生物制品。而在舟山市本地,W医药公司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主营的药品批发方面,在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占据着27%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市场地位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如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基层乡镇市场份额大占32%),舟山存德医药公司(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大占23%),浙江大生医药有限公司,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后4家外地企业在舟山市的市场份额则以高端药品为主。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在行业中,销售成本相对较高,库存成本比较低,而W医药公司作为医药流通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就是中间转手差价,并A.W医药公司主要成本在于销售成本,故现在销售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发展可以着重于此。
(二)产品竞争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销售的重点是在大医院,占59.7%多(20774万元/34774万元),乡镇卫生院仅占6.3%的份额(2208万元/34774万元):而药品零售占比13.7%,但增幅大。并且,W医药公司在舟山普陀两家大医院中已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而分析W医药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具备一些优势的原因,W医药公司是舟山市本地企业,公司经营团队在各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具有良好的人脉基础,故在同样的条件下合作机会大,次数多,相应的市场份额就较多。而如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公司,公司地址并不在舟山市,故其直接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这些大公司进货渠道多,货源足,W医药公司或是其他公司也需从这些公司进货,其实际的市场份额当高于报表。但W医药公司等公司亦能从中获取相对比这些大公司小些的利润,故从此中可以看出W医药公司产品在舟山市本地占据市场一定份额,但并不是很大一部分:即W医药公司需保持在本地医药公司中的领先地位,也需思索另外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主要竞争对手市场情况,分析优势劣势
W医药公司有许多竞争对手,如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其市场分布较为合理,大医院市场仅占40%多,明显少于W医药公司的近60%,特别是其基层乡镇市场份额较大,2015年占有32%的乡镇市场;舟山存德医药公司主营业务在大医院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其在药品零售市场上仍占有近23%的份额;浙江大生医药有限公司,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外地企业在舟山市的市场份额则以高端药品为主。
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是W医药公司目前在舟山的主要竞争对手,2015年实现了销售总额3.72亿(含零售)的好业绩。其经营团队业务熟,人脉好,其基药的销售网络延续着原普陀区医药公司的团队,特别是在普陀区的乡镇各小岛上尤为实出,经过近20年的经营已经相当成熟。但近期其控股公司海事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给公司日常业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舟山市存德医药公司是舟山市级医药公司,原是舟山市的龙头企业,但自改制以来,经营团队变化频繁,近来的主要负责人又非医药行业出身,加上控股公司万事达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房地产业,集团上层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医药业较为轻视,致公司业绩持续下滑。
国药控股舟山公司虽是国企下属企业,拥有国企的很多优势,但其经营团队原是从普陀医药公司分化出来的一批中层,近来与集团公司下派的负责日常业务的经理问的矛盾多发,已有多人离开了该公司,其业务除舟山医院和普陀医院两家大医院外,一直未能与别家公司竞争。
而域外企业如浙江英特,华东医药,宁波医药股份及浙江大生等公司受地域的影响,因其配送成本高,配送时限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除享有大部分的高端药品配送权而在几家大医院占有一些市场份额外,在基层医院尚无明显优势。
四、卫W医药公司SWOT分析
优势:W医药公司是舟山市本地企业,公司经营团队在各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具有良好的人脉基础;大医院的市场份额已相当大;公司资金运转较为正常,流动资金相对比较充足;医药企业形象良好;具备能够较好完成招标药品的配送能力;医用耗材的配送工作也已步入正轨;在全市主要的大医院周围都设有自己的经医保部门认可的零售药店;销售网络遍及全市各区县。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有利因素多,具有良好有利的竞争态势;且有充足的财政来源;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质量优;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具有成本优势等。
劣势:因公司地处海岛,目前市场主要局限于舟山本地,而舟山虽为副省级城市,常住人口仅100多万,市场规模小;公司本届经营团队起步稍晚,基层市场占有率明显低于普陀医药药材公司,零售市场则逊于舟山存德医药公司;普陀区和嵊泗县的多数乡镇村级卫生机构,都分布在远离舟山本岛的偏僻小岛上,配送和售后服务成本都高于平常;受行业发展的局限,且大多数高端产品都为二次转手经营,相对于大公司,w医药公司所获取的利润较少。总的来说,存在一些企业内部劣势因素,起步较晚,取货渠道较少,获取利润相对较少等。
机会:行业发展大环境尚属良好,有意向与W医药公司合作的大型企业已抛出橄榄枝: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基层乡镇市场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非禁即入”必将促进社会办医,私营医院也将是一新市场;大病医保全面实施,给零售药品带来一块“大蛋糕。总的来说,企业外部有利因素多,大环境良好,有许多拥有合作意向的合作伙伴,扩大开拓进货渠道等。
威胁:药品招标政策变化快,应对稍不及时就会影响销售;市外多家大型医药企业正加大对舟山市场的关注度;中标药品二次议价;“史上最严限抗令”舟山6月1日实施,必将影响在大医院的销售。总的来说,存在一些威胁方面的企业外部因素,行业政策变化,竞争对手因素等。
五、提升W医药公司竞争力对策
改变原先的经营理念,积极寻找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以保持公司在舟山市场的既有竞争力,同时也可扩大高端药品的经营品种,尤其是公司所欠缺的外企原研产品,这些原研产品都是各大医院的当家药品,在其业务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当以增加注册资金为必需条件,为公司扩大经营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同时也可尝试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尤其是资金得到财政支撑的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院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如利用现阶段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现状,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增加冷藏药品设备提供资金担保的方式,扩大公司在基层的市场份额。
采购部门应加大与外企和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商务部门的联系,尽可能多的争取高端药品和高毛利产品在舟山的配送权。
销售部门可建立激励机制,以扩大高毛利品种的市场份额为重点;同时也应积极的走出去,尤其是分散在小岛上的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服务网点,趁其他公司尚未重点投入的时候,尽早的扩大基层的市场份额。
储运部T适当增加与公司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人员配备,以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提升公司在药品配送方面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江西;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9-02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3] 李江,刘文蕾,梁钰.中国大健康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62-64.
【关键词】 新医改;合资医药企业;策略
2009年伊始,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至2011这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五项重点包括了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新医改8500亿的巨型蛋糕使国内医药企业和外资医药企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等方面。但它的推出和实施引发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新的思考。
一、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现状
医药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特殊产业,在外资的进入中带来了利好和危机。具体表现为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多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所垄断。尽管如此,合资制药企业和广大本土产企业一样,同样面临新医改政策出台所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
二、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到十七大报告所体现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从今年年初的新医改方案的两条主干思路,即向“广覆盖、低水平”发展,就体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这一初衷和目标。“广覆盖”即各种保障项目都应尽可能地覆盖到该覆盖的全部人群。“低水平”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必将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新医改实施方案也必须体现市场化思路,否则无法实施。对医药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而言,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合将会加剧,长远看来医药企业就用药量增加这一点将面临两个机会: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扩大和发展社区医疗将增加城镇居民用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将增加农村用药规模。
进一步分析,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近期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在以医院为销售终端的市场上,外资和合资类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上海、北京、广州在内的一线市场,优势地位更为明显。2009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精神是“普惠”,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普惠”,普通老百姓得到用药买药价格的实惠,医药企业质优价廉药品推广的实惠。从第二个层面看,目前外资企业的药品价格相对高昂,“受惠”幅度不大,相对昂贵的药价无疑成为该药品进入各地医保目录的阻碍,这种情况,将是合资医药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普遍情况,降低药价将合资医药企业成为现阶段必须提上思考议程的问题。
三、新医改下合资医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公司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预测报告》)指出:“新医改不但会使我国医药市场大洗牌,还会引发外资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管是设立研发中心、进军流通领域还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都无不说明了外资企业的动机:控制成本、拓展市场、建立合伙关系、控制当地销售网络,以便在新医改中获得好处”。从这一预测报告至今,不难发现,新医改环境下,合资医药企业可能加紧加快开展的工作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势:竞相争夺非一线城市的主导权、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思路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加强研发、加大专利药品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美国行业营销经典案例:美式营销战[M].美国医药业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8-01
从全市场的基金新产品设计发展趋势,以及从老基金公司、大基金公司的新产品设计拓展思路来看,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对于投资标的市场的细分。从全市场的海选,到大模块的切分,再到行业的细分与小组合,基金产品的设计特色与投资区域定位越来越鲜明,越来越便于有着特定投资需求或偏好的潜在持有人进行选择。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近期发行的华宝兴业医药生物优选股票型基金便是具备了上述特点的一只新产品。
特色鲜明的细分行业基金
该基金简洁明确的投资目标是:“把握医药生物行业的投资机会,力争在长期内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获取超额回报。”根据基金契约,该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60%~95%,其中,投资于医药生物相关股票的比例不低于股票资产的80%。”这里的后一个80%定量指标,就是该基金命名为医药生物优选的原因所在。
该基金对于医药生物及其相关子行业的定义标准和范围为: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医疗服务、生物制药和生物农业等。未来,基金管理人还将会根据行业发展的各种新情况,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基金合同的前提下,对所包含的子行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期更加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
该基金将把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分为以下两类:一类为以医药生物相关业务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另一类为当前医药生物业务非主业、但未来有可能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的上市公司。基金管理人将对这两类公司分别进行系统地分析,最终确定投资标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
重点投资医药生物行业的基金
在华宝兴业医药生物优选股票型基金诞生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两只重点进行这个方面投资的基金,即2010年9月21日成立的汇添富医药保健股票型基金、2011年1月28日成立的易方达医药生物行业股票型基金。这两只基金在成立时以及在契约中约定的建仓期末时候所对应的市场主要指数相关点位情况如下表所示。
关键词:医药营销;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国内药品营销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产品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这个时期医药企业处于传统发展阶段,流通的组织结构、药品采购、技术使用及管理模式均采用计划、集约的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药品生产企业只需要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药品生产,国家的医药三级批发机构按照计划将药品下拨给不同的医疗机构和零售商。这个阶段不需要关心经营,不需要依靠品牌经营。
销售时代。我国医药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不够成熟,医药流通流程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药品行业的发展。
营销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深入,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进行品牌定位、整合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引起了管理人员的重视。国内许多企业利用营销管理学习,不断增强自身营销管理能力,在借鉴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情况下,逐步在行业内建立药品管理体系。
整合时代。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节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医药企业中也出现了以物流为主导的医药销售企业,其中以九州通为代表。这类医药药品生产企业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逐步缩减生产企业与终端药店之间的供货环节,降低了药品的零售价格;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平价药店,同时医院采用药品招标制度,不断下调药品价格,医药销售企业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医药营销策略分析
医药流通行业是连接药品生产商家和患者之间的通道,流通环节是否畅通影响着医疗药品的销售情况,把握了销售渠道也就把握了销售的命脉,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渠道政策与策略能够提高医疗药品的销售业绩。
分销渠道的选择。企业药品生产出来以后,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分销,这样才能及时将药品送到潜在消费者手中;流通环节中分销渠道选择影响着药品的销售成本,从而影响到药品的销售价格和竞争力。
分销渠道选择第一步是选择优秀的销售模式,即决定企业采取短渠道还是长渠道;考虑要不要经过中间商销售,经过几道中间环节最合适。一般来说,连锁型零售药品批发企业、大型医药连锁店是药品流通的首选渠道。
理顺渠道,防范通路冲突。销售人员之间会因为营销出现销售决策分歧,由于对销售目标差异较大,信息沟通较困难,角色定位不同等原因而产生通路冲突。为了降低通路的冲突,首先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对医药产品进行合理定位,避免销售渠道的空白疏漏;其次,应该对市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的制定分销方案;以合理的报酬、严密的制度,创造一种让销售商“想窜货而不敢窜货、敢窜货而不能窜货、能窜货而不必窜货”的营销环境。
实现数据信息化。引进先进的数据管理软件,将药品的生产、销售、储存、成本、财务分析等相关数据进行网络集成,确保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化,只有掌握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流通手段上推出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交易具有效率高、方便快捷的优势,国家在《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药品销售活动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医药药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
“三网合一”,建设未来营销网络。随着国家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在华投资,他们由于技术、价格、质量的优势,对我国医药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降低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利润,在竞争环节上不仅仅是医药药品本身,流通环节的是否畅通也影响着医疗药品的销售。因此,国内医药企业应该扩展医药流通渠道,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产品的分销、资金的周转和信息的交换。
建立电子商务影响网络。国家药品监督局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医药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进行电子商务领域的扩展,推行从企业到企业、企业到顾客的网上交易模式,通过上游到下游的整合,逐渐改变传统营销方式的速度慢、环节多、成本高等缺点,树立知识经济时代下,医药企业的全新形象。目前,网上交易试运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应,符合未来贸易发展方向。
三、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提高医药企业服务水平和医药企业竞争力
面对国外医药企业的冲击,我国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采用激励手段留住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企业应该适时做好员工培训,采用引进等方式吸引大量具有医药知识,又具备营销知识,同时还熟悉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加大营销力度。
医疗企业可以借助一些猎头公司招聘一些熟悉国内、国际医药市场,并具备实施过成功案例的履历,懂医药、会外语,了解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面对外企先进的管理模式,国内医药企业应该采用激励手段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用,要给人才发展空间,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现实工作中,任何产品的销售管理策略都不能孤立于现实环境,只有充分把握医药市场存在的风险与机会,才能正确判断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接受挑战,制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苏金安.浅谈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销[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7).
[2]潘振,郭昆鹏.加强我国医药营销监管的思考[J].中国药业,2010(02).
[3]师东菊,魏云鹏.伦理视角下我国医药营销的发展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