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辅导员工作总结【一】
时光飞逝,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在院系领导的正确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同事的关心帮助下、各班班干部的合作以及全体学生的配合理解下,我根据学院辅导员的工作要求结合自己班级的特色和特点开展工作,以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工作重点,结合学生个性和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本人恪守一名辅导员的应尽职责,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宗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学生并肩携手致力于和谐班级的创建,至期末时,为本学期的工作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现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带头学___的理论知识,增强党性修养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学生工作政治辅导员,我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在思想上和___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与党___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___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较强的党性。始终牢记作为一名___员不仅要做到从___上入党,更要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不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在努力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在平时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开展辅导员理论的研究,撰写学生辅导员管理方面的论文,提升自身的理论层次。
二、带头服务师生,做好每一件工作
无论是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还是学院其它工作,我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而工作中不懂的,主动向老教师党员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我能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面对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的每一份情感。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对话,参加他们的活动。和学生们成为了朋友,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师生关系。
三、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作为辅导员我始终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同学们谈心,不厌其烦地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进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总是尽力配合学校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使他们在学校里能安心学习。
四、言传身教,弘扬正气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在开会时,要求同学不能迟到,我每次总是会按时到会。要求学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我就是这样认真去对待每一项工作,而且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尽管在累的时候,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能尽量保持一种好的心境,从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我对待工作的态度时刻感染身边的同学,教育学生们对待每一件工作都要有责任心,要有始有终,爱岗敬业。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作为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更是应该模范的遵守国家的(范本)法律法规,作为在校大学生,首先就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这是我在跟学生交流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目的地只有一个,就是至少要培养出基本合格的四有新人。所以每次有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我都会在严肃的跟学生声明严重性后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好朋友一样的交心谈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动,从而从根本上改观自己的行为。
五、深入开展团风、班风学风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__年__月电气参加了系部的学雷锋活动并发动同学开展了慰问青敬老院献爱心的活动,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还有级篮球友谊赛、班级演讲比赛、农家乐活动,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开展丰富团员青年的课余生活,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陶冶了情操。电气__班__获__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自动化生产线___与调试”项目二等奖;电气__班__同学荣获__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电器装置第三名的好成绩。所带班级电气___班获院优秀团支部,电气__班获得院先进班___荣誉称号。我个人也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和同学们的配合下获得了很多的荣誉,__--__年连续__年获得__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__年__月获__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__年__月所撰写的论文《基于激励理论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公共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论文二等奖。__年__月在新生军训工作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用心引导学生,把爱心,操心,耐心送给学生,把热心送给家长”,是我的追求目标和真实写照。虽然工作中有苦有乐,有笑有泪,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热爱辅导员工作,热爱我的学生。更因为我是一名___党员,党员的服务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回首过去一年的工作,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鼓励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进取,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力争把我院的学生工作做到更好。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辅导员 职业素养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出新要求
我国辅导员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现在已经进入“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三位一体的角色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辅导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也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除了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外,还要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水平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辅导员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独特的职业素养结构。
二、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根据新要求,辅导员的职业素养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要与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的任务与要求相适应,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辅导员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决定着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制约着辅导员的行为模式,影响着辅导员其他素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成效,是辅导员职业素养结构中的“核心素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强烈持久的教育动机,率先垂范;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对是非、善恶、美丑和各种人际关系、现象等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
2.辅导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导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思维、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获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佩服,而不能靠从前单一的知识结构来征服学生,这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是辅导员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高质量的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所以,辅导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对其工作对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才能让学生认同和信服。根据辅导员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定位,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危机处理、职业指导、生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对于这些相关科学知识,辅导员懂得越多,对工作就越有利。
3.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是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在高校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视力和听力、宏亮的声音等,所以身体健康、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反映灵敏、目光敏锐等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素养。辅导员承担着教育人、管理人、培养人的重大责任,工作复杂、琐事繁多,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能够在遇到的复杂问题时,调适自己不良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而开朗的心境。
4.辅导员应具备的“五项”工作能力
就工作性质而言,辅导员工作既是教育工作又是管理工作。所以,辅导员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辅导员的能力方面素养直接关系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是辅导员职业素养结构中的“次核心素养”。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方面素养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表达能力
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大量的学生工作要通过生动、形象、风趣、严谨等的语言表达来让受教育者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否则就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在布置、协调等工作中往往以口头叙述和口头指令的形式完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此外,辅导员常常承担着撰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情况说明、调查报告、活动申请、通讯报道、会议讲稿及起草各类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等任务,还要对学生提交的各种活动计划等文字材料进行修改。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行政公文和各类事务文书的撰写能力。
(2)管理能力
它包括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新时期的辅导员除了教育与服务外,还有管理的职责。辅导员的管理对象是大学生,由于其工作具有全面性、直接性、模范性、具体性等特点,所以辅导员应具备与大学生及其他人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的能力;调动、驾驭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能力;当学生工作中出现分歧和冲突,能够协调学生干部之间、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以及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能够出主意、想办法,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定,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能迅速消化、吸收与运用各类相关的知识的能力;更新观念,把握时代脉搏,与其保持同步的能力;总结与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营造一个动态的、不断调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能力;开拓进取,善于探索和发现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完善与发展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学生工作内容,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的能力等。要成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应该将这些能力融合起来,发挥其综合优势,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3)应变能力
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国际国内环境纷繁复杂,新时期的大学生承担的各类压力不断增大,学生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降低等,而现今高校绝大多数辅导员分管学生人数都在200人以上,导致大学生中群体和个体突发事件概率增大,在各类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如何做到临阵不乱、条理清晰、进退有据、稳妥有方,是检验一名辅导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要解决好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辅导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能力、极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区分问题现象与本质,并在解决问题前作好各方面的预案,在解决问题时要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因此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已成为辅导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4)科研能力
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已成为其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随着时代进步,高校改革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研究,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对象的特殊性,主动了解理论研究动态,注意吸收最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加强探索,注重实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世界已逐渐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应具备现代意识,学会运用各种新的教育载体,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媒介,创新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建立辅导员个人博客、校园BBS、E-mail等多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育形式,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动向,知学生所知、想学生所想、悉学生所好、会学生所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新形势下,培养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单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也就是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上构建长效培育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优化辅导员成长环境,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辅导员职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制订并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规划,明确其规模、结构、目标、措施,增强队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严格师生比例,降低辅导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果。
其次,推进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对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在资格上进行规定,并制定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以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人才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的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四,制订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监督和培训质量的检查,完善基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开设辅导员专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有计划、分层次的对现有辅导员大规模专业培训,通过参加进修、短训、函授、专题等多种培训方式来提高辅导员的理论解惑水平和科研探究能力,培养“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专家型”的辅导员。
总之,辅导员职业素养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多样化的。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式,不断的改善并健全自己的素养,在其职业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只有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提高、完善自己的素养结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新世纪发展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思政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汇编[M],2005.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23.
[3]顾晓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及其养成[J].职业与教育,2008.15.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专业素质 选拔与培养 组织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扩招以来,高校学生数量每年大幅增加,大众化教育发展,高校更需要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努力向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迈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1.选拔与培养上。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低,在职培训少
我国虽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但在选拔辅导员时更多的是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而没有重视其学科专业背景,结果造成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不低,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普遍缺乏。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以具体实务工作指导、老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为主的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普遍缺乏。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而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这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职业形象。
2.工作学习上。日常事务重,学术水平低,业务发展少
在实际工作中,一线的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教育、日常管理、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员发展、班团建设、干部培养、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职责,而且还承担相关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这种全能性的职责分配,使其陷入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中。多数辅导员对学生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处在经验管理状态,而论文写作也多停留在工作总结上,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理论性不强,学术水平较低。有观念认为辅导员年轻有利于和学生沟通,年龄大了容易产生“代沟”,因而常常把辅导员作为“临时职业”。辅导员队伍流动快,人员年轻,缺乏稳定性,成为各个高校的共同特征。由于不少辅导员对工作的职业认同度低,缺乏职业理想,从自身的前途出发,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务晋升和升学、转行的跳板,学习深造也多与原来所学专业相关,造成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
3.组织发展上。专业组织、团体、学术期刊等相当缺乏
专业组织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保障客户和公众利益,以及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角色。近年来,虽然也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会等专业团体,但是由于其成员多,是由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广大一线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以辅导员为主要参加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团体还没有出现,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也很缺乏。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实践
1.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培养专业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服务者,更是学生做人处事的表率者。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学习上的督促作用、工作上的示范作用、生活上的帮助作用、交往中的协调作用等等。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和履行职责所需的职业素质。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想素质,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广博的知识架构,具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而且工作作风、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朝着加强自身修养、锤炼品格性情、培育道德情操的方面努力。
2.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利于专业化
目前,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措施的保障。辅导员的在职培养应是专业化建设的重点,要依托有关机构加强学生工作有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培训。《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形成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由于职责的要求,需要解决学生思想成长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工作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就业指导技能,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
3.注重教学和科学研究有利于专业化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被大量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所累,多数人不重视科学研究,认为科学研究是专职教师的事情,辅导员工作没有什么可研究的,缺乏科研意识,因此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措施。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辅导员开设与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相关课程,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会应增设学生工作的科研课题,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学术水平。
4.工作程序化有利于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一个“干什么、何时干、如何干”的问题,工作程序化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需要。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组织学生上好政治理论课、支持学生建立理论学习小组、建立红色网站、适时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经常深入学生基层,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还有日常管理的任务包括:大学生的作息制度、请销假、教室寝室卫生、上课考勤、学生档案材料、学期学年小结、评优评先、奖贷勤补免、安全保卫、奖惩等。
辅导员工作具有周期性。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是一个大周期,每个学期是一个小周期,在这些周期中,有些工作是一次性,比如入学教育,有些是阶段性的,比如奖学金、贷款工作,有些是持续性的,比如学生公寓管理等;每项具体工作都有一个程序问题,比如贫困生工作,具体程序应包括:调查、摸清、分类,建档、选择方式救助以及适当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程序。
辅导员工作程序化,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有利于辅导员对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推动辅导员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8,(1):44-45.
[2]贾少鑫.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培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22-12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109 -03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实施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渐增。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越来越大,高校扩招直接导致学生工作质量的降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质量,各高校相继建立辅导员助理制度,从优秀大学生中选拔辅导员助理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建立辅导员助理参与学生工作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辅导员队伍人员紧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提高学生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同时,又给学生助理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
自我校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后,我校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线,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鼓足干劲全力推动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对学生工作提出了“高水平”的新要求,辅导员助理队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辅导员助理的角色定位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我校各学院设有学生助理一职,学生助理又分为辅导员助理和助理班主任。我校每年通过筛选,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两名助理班主任,助理班主任一般为本校三年级学生,在各方面能起到榜样作用,主要任务是协助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增强新生对软硬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新生提供学习及生活上的参考性建议等。辅导员助理是指通过面试、选拔、考核等程序从学生中选拔出的辅助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学生,主要工作是协助辅导员老师完成奖助贷、党建、医保等各项学生工作,并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同学的思想动向。
实践证明,学生辅导员助理和助理班主任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高校辅导员助理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助理机制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辅导员助理对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大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校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从学生角度出发,辅导员助理与其他学生有着同样的年龄、身份、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环境,有利于减少在沟通上引起的不必要的误解。这种身份上的优势使得辅导员助理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助理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能够很好的把握,有利于各项思想工作的开展。
(二)给广大同学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我校从广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这些学生本身在学习生活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担任辅导员助理过程中,更加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不断进步。实践证明,大部分担任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同学自身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提高,综合素质明显上升。辅导员助理在助理岗位上的良好表现,足以使得他们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实际行动将会有效推进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向他们看齐。辅导员助理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标杆形象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多方面协助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有学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部分辅导员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任管理职务,除了完成学校以及院系布置的各项工作,还要处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突况,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辅导员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从广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来分担部分的辅导员工作,这大大缓解辅导员的压力。辅导员助理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容易上手琐碎的学生工作,并能出色的完成。除此之外,辅导员助理是从学生中选的,作为学生,能更加准确地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这在一定条件上使得辅导员能掌握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开展预见性、针对性的工作。
四、辅导员助理队伍存在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助理队伍的成员为学生,由学生管理学生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对于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干部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工作模式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开拓学生工作管理的新途径。
(一)能力与知识的制约
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学习,所接受的实际锻炼不多,其执行、组织能力有限。而高校辅导员助理工作繁忙琐碎,无论是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有很多事需要严密的策划组织,要求具备良好的全局意识。所以大学生担任高校辅导员助理在执行、组织能力上有所欠缺,尚且不能恪尽职守。另一方面,大部分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将精力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去,很少同学能做到在学而有余的情况下涉猎与管理知识有关的书籍。虽然一些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担任过班干部,但是高中阶段管理内容简单,管理范围有限。学者位红涛认为目前部分大学生的管理能力,远远不足以满足高校辅导员助理对学生管理能力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琐碎,在管理上需要一定的技巧,这就要求辅导员助理对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储备量,同时对管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二)存在部分学生助理动机不良
在学者孙玮看来,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助理是学生工作队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辅导员助理和辅导员老师一起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辅导员老师的左膀右臂。很多辅导员助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工作往往是前紧后松,缺乏连贯性。
在高校辅导员助理队伍中,也不乏存在认识错误的同学,这些同学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辅导员助理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而是错误地认为做辅导员助理是一个能够增加和老师接触的机会,有利于为自己在各方面谋求“方便”。学者位红涛认为这样的辅导员助理往往缺乏责任心,动机不良,工作粗糙,不能替同学门排忧解难,更不能替辅导员老师分担工作任务。
(三)学生助理工作学习难平衡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完成党建、奖助贷、医保等各种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这些也直接导致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琐碎、工作压力大。在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如若不能找到平衡点,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完成质量,还影响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学生选择当辅导员助理,就必须有正确平衡好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能力,他们目前的身份仍是学生,学生应以学习在前为第一原则,寻找正确衡量好学习和工作的途径。
五、高校辅导员助理的培养对策
解决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升队伍的整体质量,发挥辅导员助理的实效性,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完善相关选拔、考核、激励制度,加强对学生助理的领导和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兼顾考虑。
(一)完善辅导员助理的选拔条件
辅导员助理要胜任学生工作,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首先,对学生工作富有高度的激情,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能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其次,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组织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再者,群众基础良好,在学习生活中能起到榜样作用。此外,学生干部、党员优先。学者胡新新在有关文献中建议在选拔辅导员助理的时候应要求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综合测评在专业前1/3。
(二)落实辅导员助理培养及管理工作
辅导员助理上岗前,学院领导以及辅导员结合教育形式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让助理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快适应办公室的工作。上岗后,要求全体学生辅导员助理每月进行工作总结,各辅导员助理结合本月工作重难点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各助理根据工作完成质量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辅导员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分享改进工作的方法,将讨论结果整理归纳,作为经验办法可供新助理参考借鉴。除工作总结会议外,辅导员每月召开任务分配会议,对新月份里的学生工作进行分配。该举措可帮助辅导员助理划分任务范围,有助于学生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便于辅导员对助理的管理。辅导员助理接触时间最多的是辅导员老师,因此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在言行举止各方面带给助理积极的影响,以身作则,给予辅导员助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助理们对学生工作充满激情,珍惜这个锻炼的机会。同时,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言传身教,注重培养辅导员助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各学院应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定期对辅导员助理进行考核,对其工作态度及工作完成质量进行民主评分。
对工作成绩优秀的助理,采取奖励机制,激励其再接再厉。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我校对表现出色的辅导员助理授予“优秀辅导员助理”荣誉称号并给予期末综合测评加分奖励。奖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助理保持工作积极性。此外,奖励机制将有效地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到辅导员助理的队伍中来。
如若辅导员助理在任期内工作上怠慢或失职、学习上存在课程考试不及格、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情况,由学院领导及辅导员商议解聘该辅导员助理。在采取奖励机制的同时,并行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适当施加压力,从而使整个辅导员助理制度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孙玮.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实践与探讨[J].中国校外育,2009,(12):225.
[2]方绍正,邓静.论学生辅导员助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 2009,(11a):187.
[3]方绍正,邓静.论学生辅导员助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 2009,(11a):187.
[4]孙玮.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实践与探讨(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10页)[J].中国校外育, 2009,(12):225.
[5]位红涛, 肖兴政.高校新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0): 60-61, 73.
[6]陈颂坚.论析新时期高校选拔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现实意义[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7): 228-230.
[7]陶赢.高校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07b): 176-178.
[8]谭启红. 高校辅导员助理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01): 103-10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
本文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XJLXYB0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调查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1日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自21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考核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评审组织,评审中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这标志着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一步加强了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与评价。2006年5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要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该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明确了制度依据,也进一步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辽宁省较早步入新建本科院校行列之一的学校,笔者通过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现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的研究,以期窥探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现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辽宁省第一个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基本能够代表辽宁省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水平。要进行辅导员评价情况的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对象,为了保证评价科学、全面、客观,学生处、学生、辅导员成为四大评价主体。学生作为辅导员主要服务对象,对辅导员表现有直观、全面的感受,是评价辅导员的主要主体;学生处作为辅导员直接管理部门,对辅导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是评价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的主体;辅导员自身对工作情况最为清楚,决定了其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自然他们也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查阅相关文件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考核评价调研结果分析
首先,笔者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施行辅导员评价的相关文件做了一下了解。学校对其辅导员的考核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全校辅导员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工作职责和工作实绩展开,主要包括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四个方面,其中综合素质占15分;工作能力占30分;工作态度占25分;工作成果占30分。这四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每个辅导员日常工作需要处理的全部工作内容。考核周期以年度为单位,每年度考核一次。评价主体多元,由辅导员、学生、学院、学生处、学校共同参与。其中,学生测评占20%,以网络填写问卷形式进行;学院测评占60%,以填写考核表形式进行;学生处测评占20%,以综合形式进行;辅导员自我评价是辅导员以工作总结向学院递交述职报告的方式进行作为评分参考之一;最后是学校评审,即由学生处综合学生测评、学院测评及本处测评的分数,根据测评总分对所有辅导员进行考核定级。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晋升、转岗的重要依据。
可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具体、丰富,评价主体及方法多样。其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有了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引导方法,基本走上正规化、模块化的队伍建设之路,对于推动、解决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问题、队伍的待遇问题、奖惩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有了基础和保证。
三、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考核评价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以下一些问题,并进行剖析,力求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解决。
第一,评价标准过度统一化。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全兼职辅导员使用同一考核标准。不利于辅导员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个体需求,对于乐于从事辅导员工作、具备一定经验及能力的辅导员应侧重其工作创新、科研方面的考核;对于担任辅导员工作年限较少、经验不足的个体应侧重工作能力、工作实效的考核。
第二,辅导员本身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却在评价权重中不占任何比重。文本中显示,辅导员本身是评价主体之一,但在评价主体的权重分配上不占任何比重。辅导员自身是最能够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专业化自主发展的。因而,只有在评价中凸显出辅导员评价主体的地位,才能提高辅导员评价的积极性。另外,也需要给辅导员表达意见、需求的机会,评价的目标、指标、程序等应该共同构建。
第三,对辅导员长期工作缺乏明确界定。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上的无限性和工作空间上的广延性的特点,使得高校中所有跟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工作有关。一旦学生出现问题,首先就会找辅导员。特别是学生中发生生命伤害事故,辅导员的考核基本上无缘优秀了。调查中发现,只要发生了类似情况校方基本不会考虑哪一方的责任更大些。其实,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学校、学生、家庭都是有责任的。若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辅导员,不仅有失科学,而且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四,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不良的职业心理。调研中发现,将辅导员评价结果直接与评优、加薪、晋级挂钩,导致大部分辅导员非常敏感。一方面担心评价结果对他们工作、发展及未来的前途造成影响,使他们成为转岗、解聘的对象,同时得不到加薪、晋级的奖励;另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再被领导、学生所信任,对以后进行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部分辅导员会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缺点。只对自己的业绩做汇报,回避或掩饰在工作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第五,辅导员评价体系难以引起全体辅导员的共鸣。高校实施辅导员评价的目的是所有高校在实施辅导员评价之前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实施辅导员评价的目的是学校为了管理需要。由于学校辅导员评价的实施缺乏对辅导员个体需求的考虑,因而只有很少的辅导员能够比较积极地参与学校施行的辅导员评价,他们一般是工作表现优秀或曾获得过优秀辅导员称号的辅导员。还有一些辅导认为评价的最终结果与其实际表现不相符,并对结果不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高校实行的辅导员评价体系尚不能引起全体辅导员的共鸣。
第六,评价反馈信息不全面、不及时。调研中得知,现行的辅导员评价制度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网,辅导员由于得不到全面的信息,因而不能进行很好的反思,促进自己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评价结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高校辅导员评价大多只是为了年终对辅导员一整年的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而缺乏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反馈。没有反馈或者反馈不及时,都难以达到高校辅导员评价的真正目的。因此,必须根据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在借鉴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并将评价及时反馈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第七,没有对辅导员采取区别性的考核评价。该校辅导员评价都是采用统一考核标准进行,没有区别对待,这样不利于不同个体的有针对性评价。对于工作年限较短、级别较低的辅导员应该主要侧重于工作实效的考察,而对年限较长、级别较高的辅导员则应该在工作、科研、创新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考核标准,既可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八,评价过程不民主,结果存在偏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体系是由学校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单方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统一对该校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辅导员对高校单方制定的评价项目指标、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评价结果几乎没有表决权和发言权。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作为评价者的高校与辅导员缺乏交流和探讨,导致辅导员评价信息来源比较单一,评价者对辅导员个人背景、工作情况了解不深,评价结论也是由评价者通过统计考核结果单方得出,辅导员虽然递交年末总结,但并没有参与商讨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指标的制定、具体的实施,因而评价结论虽然统一、规范,但是比较单一,而且缺乏针对性,无法使评价者对辅导员的优劣和进步与否形成一个准确、及时、清晰的认识。因而,辅导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消极地位,不利于辅导员健康发展。
第九,评价指标单一。从各新建本科高校对辅导员考评的标准来看,主要根据辅导员工作业绩的大小来评价辅导员的优劣。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管理部门只重视辅导员效能指标的考核,即工作成绩的考核而忽视辅导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方面的考核,在访谈过程中,全部的辅导员及院校领导都承认辅导员在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方面的考核的重要性,但都表示评价指标权重在这些方面的相差很小,从而使得最后的考核结果误差较大。这种仅仅依据单一的评价标准对高校辅导员优劣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不仅没有对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内在价值做出正确判断,而且容易导致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致使辅导员在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逐渐功利化,最终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第十,评价方法机械。调查中,辅导员认为现行的辅导员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量化考核和静态终结性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方法忽略了辅导员的个性及整体发展,难以将辅导员工作的生动性、丰富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另外,当前高校的辅导员评价忽略了辅导员这个被评价对象本身,一般不进行辅导员的自我评价。评价主要考虑校方的实际情况、根据校方的培养目标,很少关注辅导员个体的需求,以及未来的专业发展过程。由于校方和辅导员是一种评价和被评价的不平等关系,评价者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忽略被评价者,导致被评价者产生逆反心理,对评价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大多数辅导员对当前辅导员评价制度感到不满意、甚至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十一,评价取向功利、评价功能弱化。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评价通常事先由学校制定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每年一次,统一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逐一检查、评估、记分,更加注重定量评价;根据分数的高低对辅导员划定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奖罚、晋升。评价过多注重学校外部目标的实现,忽略辅导员的内在发展需求,这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椿荣.浅谈新建本科院较辅导员队伍建设[J].龙岩学院学报,2007.10.
[2]刘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科研,2009.7.
[3]史孔仕,曾献尼.辅导员评价机制研究:基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视角[J].井冈山医学报,2008.11.
[4]匡玉梅.专业化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关键词 地州本科院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地州高校秉承多年的历史传统和管理风格,特别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一些地州院校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做出了许多成绩,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精细化。但学校升本以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面对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共存的局面,面对学生人数增多、生源复杂、质量降低的现状,怎样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以自身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为基础,谈谈地州新建本科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供探讨。
1地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老化,体制僵化
地州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思路上,还是继承原来对专科生的管理,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较浓,通常强调以“管”为主,缺乏“服务”意识。通过外部作用强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方法呆板和滞后。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安排任务,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学生干部或学生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地州本科院校的管理往往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安全稳定,不顾及学生的动机和愿望,过多地强调控制。例如,对学生的外出活动限制太多;通过文件命令或打考勤的方式强迫学生参加活动,而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课外活动。这种控制式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行为、品格及习惯的养成。
1.2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地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很多工作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缺乏超前管理意识和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于是就无法摆脱被动式管理的困境,这使得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都在扮演着“保姆”和“警察”的角色。在各级目标管理工作责任制中不断强调安全管理的压力下,安全问题似乎是地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为此,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事事亲躬,连体检、打防疫针、军训等还需要班主任守着。由于班主任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管理工作量大,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表浅化,即便是对待思想有问题而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只是三言两语,根本就无暇深入剖析问题的实质与根源。学校下达的主题班会流于形式,缺乏明确的规划和主题设计,主题重复无新意,每个学期的主题班会都不外乎节假日的安全教育、考试前的诚信教育等,这些内容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对类似主题班会厌烦反感。
1.3学校各管理部门沟通配合不畅
地州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以校学生处为核心,以团委、招就处、后勤处、教务处等部门为辅助的复杂管理系统。当前,许多地州高校各部门的管理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沟通不畅的局面。各部门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台自己的管理措施,安排自己的活动,弄得二级学院在具体执行时,出现活动过多、时间冲突、甚至出现大量占用教学时间来进行学生活动的情况。致使师生疲于应付,抱怨不断,没有突出实效性。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学生整天忙于各种活动,用在读书自学的时间越来越少,学风变得越来越浮躁。各管理部门因为欠缺沟通,学校没有统筹,政策出台随意性比较大,可行性不强。
2对策探讨
2.1更新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2.1.1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改“控制”为“服务”,从“管”转向“教育”,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无论是领导,还是班主任、辅导员、宿管人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者都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少些命令和说教,要以感情为基础,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服学生。在各级管理者面前,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对学生要秉持帮助者、引导者、服务者的意识,对学生多些尊重、信任。特别是在我们边疆地州高校,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山区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居多,这个群体的学生相对而言内心敏感、胆小自卑,如果对他们只是命令,不是引导,他们将永远只是乖乖听话的小绵羊,缺乏独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此外,学校各级管理单位在出台政策措施时,应该多听听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意见。
2.1.2建立以辅导员管理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自律管理和他律管理结合起来。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自己管理自己,人人管理学校,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是自律管理的直接体现,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成为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各级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组织机构,通过新生入学全方位教育、培养各级学生会成员骨干,各级学生会直接由校学生处管辖,各种活动的开展直接由学生处下发到各级学生会,学生会再下发到各班学生干部,由班干部来组织活动。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还能把班主任从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
2.2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管理实效。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目前仍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管理,任何学生管理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班上来,因此,抓好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
2.2.1抓好班干部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班干部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和为班级负责的精神,选拔有责任感、执行力强的学生做班委。班干部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同时,要加强对班干部的指导和培养。每轮换一次班委,新班干部上任之初,都要培训,每个班干部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各负其责,做好沟通协调。同时,加强班干部常规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每两周召开一次干部碰头会,汇总各方信息,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身作则,不能;指导班长做好每学期班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每学期末对干部进行述职评议,表彰优秀班干部。
2.2.2以主题班会为抓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中尤其重要的一环。班主任应从事物型的管理中解脱出来,转向以思想教育管理为主,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学生精神健康发展。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抓住教育契机,抓住学生生活中有影响的事件进行教育,个别教育和群体教育相结合。主题班会是进行群体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途径。主题班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丰富一些、新颖一些,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不同的主题侧重。例如,大一是学生塑造思想、规范行为的最佳时期,主题班会可以多一些。大一可以侧重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大学学习方法、女生教育、宿舍关系、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大二可以侧重文明行为礼仪、婚姻恋爱观、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理财教育等主题;大三可以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素质教育、教师考岗、专升本备考、研究生备考方面的主题;大四可以进行毕业求职面试的一系列就业教育主题,如就业心理、就业政策、面试技巧、求职陷阱防范等教育主题。
2.3加强部门联动,提升管理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不单纯是学生处的工作,与团委、后勤处、招就处、教务处等部门紧密相连。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才能提高管理实效。
2.3.1加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结合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处于教学工作的从属地位。教学与学生工作是学院日常工作的两条主线,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有很多共性问题,如学风、考风问题,实习、社会实践问题、“三生教育”问题、教师资格证问题、与专业相关的文体活动等都需要教学与学生工作者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共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管理育人和教学育人是两者共同的发展方向。学生管理中的学生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教书育人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我们需要在两者中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以达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
2.3.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就业工作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乎高等教育发展、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已经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教育、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等艰巨任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需要懂得相应的职业发展和指导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如大一新生入学,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其明确学习目标;大二要把职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培养职场需要的各种能力;大三要进行创业教育和职业选择教育,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大四要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辅导等教育。
2.3.3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社团活动的结合
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班级建设管理、学风建设、党建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等等。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的课外活动,能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当前地州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由于管理不当,存在很多问题,注重形式,活动少且质量不高,有些社团直接发展成每个学期交会费,适当聚会的活动。有些社团成为老乡聚会,找男女朋友的场所,或打着社团的旗号去外面拉赞助的手段。学校应该对健康的社团进行培养,多给予关心和帮助,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同时,由校团委负责的学生社团活动和党团活动需要与教学及其他学生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地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少、任务重,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高、工作方法独到、思想素质过硬、而且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对相关政策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有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因此,除了要对外大量招聘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关心和重视在校班主任、辅导员的业务发展与学习情况,为他们营造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良好环境。多给学生管理者外出学习考察、岗位培训、考核评优的机会;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待遇,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在评聘技术职务时给予政策照顾等。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才能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宝堂,毛彩虹.地方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2011(4).
[2] 张玲,张惠.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关键词:准军事化管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班集体内部共同的精神、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依赖于班级体而存在,它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班级的文化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形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价值观、积极性和创造力。
从狭义上讲,班级文化体现为班级"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班级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学生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为班级和学校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一、班级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功能
班级文化作为学生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对学生走出校园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学校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价值导向功能
班级的管理哲学是班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它所指导的内容,引导着辅导员老师正确领导学生积极上进,使辅导员运用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经营管理班级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级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班级的价值取向,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只有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管理一个班级就像经营一家企业一样,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二)约束功能
班级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
1、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
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级内部的法规,班级的管理者和全体学生都必须遵守和执行。特别是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严谨而完善的制度体系,会使辅导员能采取有效措施对违反法规的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惩罚,从而对其构成一定的约束力。
2、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规范是从伦理的角度来约束辅导员和学生的行为,是建立在人的良知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有意违背道德规范,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遣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例如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流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三)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可以凝聚学生的力量,使其团结起来,互帮互助,朝着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将班级视为大家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建立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共同为之奋斗。从中强化了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激励功能
优秀班级文化的成功实施,使班级在整个校园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班级的一员,都会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归属感,激励他们更努力的投入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班级的荣誉和形象。共同的理想信念使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学习都有一个目标,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当取得良好成就时,会产生满足感,从而也会激励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学习。同学间的亲切鼓舞、团队精神的发扬等也会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习和生活。
(五)辐射功能
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不止在班级内部起到推动班级发展的作用,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校园杂志、广播、网络等渠道)对整个校园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级文化是全体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社会关系中自然形成并总结出的本班级在学生群体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学生在入学时就让人给设计出来的一种固有的文化发展模式,也并非是辅导员利用权力打造出来的灌输给学生群体的一种文化现象。班级文化起源于学生,但其表现在整个校园中,并会影响着学校某一群体的思维、生活和学习。班级文化对于班级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是班级发展所必须的,无以替代的手段与工具。
二、准军事化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难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萨卡罗普洛斯专门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费用要大于社会效益(George,1986)。然而职业教育的生源基本是普招淘汰下来的,存在着质量普遍不高的难题。同时,由于当前高校里基本都是"90"后大学生,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难题。
(一)学生个性突显导致班级凝聚力降低
准军事化管理对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磨练学生意志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压制学生个性的缺陷。作为朝气蓬勃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与入学前想象的差距甚远,严格的管理使之表面认可,而内心压抑。他们在遵守学校管理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为目标,班级成员之间没有缺乏较高的心理依赖,对班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加之课余活动少,导致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机会少,现有的学生活动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班级凝聚力降低。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任何集体组织的规章制度都分为成文和非成文两种,班级管理也是一样。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成文的制度包括《学生手册》里明确提出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措施。成文的制度是辅导员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间接通过班干部去约束学生,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但是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只是重点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利己的行为,班干部也是过多的监视学生不触犯准军事化管理规定,而学生只关注如何表面上维护规章制度。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情感、兴趣等都被集体的要求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班级非成文的制度是班级的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约定俗成的。非成文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起的作用要大于成文制度。对于"90"后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适应校园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班级文化的建议
新的时期,班级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要求辅导员不断创新班级文化。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予以支撑,要提高班级竞争力必须实现班级文化的制度化,要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应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
首先,寝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寝室卫生是班级生活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严格的内务"六净标准",加上辅导员对内务的日常检查和评比,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保持寝室卫生。辅导员要做好定期安全检查,禁止使用违禁电器,并记录检查结果和处理方案,排除不安全因素。学院以及各系要组织有实际意义的宿舍文化节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符合"六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旧物改造、宿舍美化。班级也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小组,监督班级卫生、安全等情况。
其次,要在符合学院相关规定的基础之上,构建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制度文化体系。良好的班级制度促进班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班级可以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考评量化制度、班干部每周工作总结制度、卫生检查管理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和个人违规处理制度等等。制度制定的时间很重要,尤其是新生入校后,最好先定规矩。另外,新入职的辅导员在带老生的过程中,一上来就制定成文的规矩存在着极大困难。一方面,学生已经熟悉学校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辅导员的认可程度不高,存在心理上的隔阂。这就需要辅导员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先用非成文的规矩制造舆论,潜移默化中影响班级的每位学生,继而抓住时机,确定成文制度。但是要注意制度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更要坚持执行,注重落实。
最后,要以班级为单位,多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和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特别是要组织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活动中要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举办健康的、科学的活动,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3][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89.
[4]孙红旗,夏兰芹.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5]苏勇.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新华文摘,2005,(5).
[6]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就业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当前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主要有三:一是大众化高职教育必然导致毕业生大众化就业。二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毕业生人才结构的矛盾性过剩,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失。三是社会转型期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不完善,形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而用人单位又难以招聘到合适人才的两难局面。为此,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双重突破,对科学构建“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
1、创建新型的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为了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意识,改变过去“管理学生就业模式”为“指导学生就业模式”的工作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职业能力。建立院长领导下的以学工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和各系领导为成员的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即: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下面设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内部设立就业安置部、就业派遣部、就业指导教研室和职业测评信息查询室。各院(系)学生建立高职生职业发展协会,协助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系就业办公室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是全院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制订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目标,定期听取各职能部门和各系对学生就业工作总结汇报。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毕业生就业安置与就业派遣工作分别由就业安置部和就业派遣部负责,全院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毕业生职业测评和就业网络建设、维护工作由就业指导教研室和职业测评信息查询室分别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个体职业指导由各系职业指导老师负责。
2、购置就业服务软硬件设施
职业指导必需配备足够的设备和充足的设施才能有效进行。配备齐全的职业指导师资力量,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营销学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购置计算机及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配齐就业指导的办公设施。建立高职生就业指导信息网络系统,面试及岗前模拟实训室,供需见面的校内外人才市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收集、需求信息,学生在互联网上面对面的进行“双选求职”,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建设,维持就业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转。实现学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
3、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
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机构组建完成后,接下来就是领导、指导人员、专职教师、辅导员等各类人员明确的岗位分工,落实就业指导服务的具体职责。确保高职生一入学就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为其提供全程化的服务。将专业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并渗透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构建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市场
学院通过多种渠道组建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市场,构建高效的“双选”交流平台,以此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一是建立以校园为主、校外就业基地为辅的院企综合性的有形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需求毕业生量大、合作信誉高的用人单位,长期友好合作并将其发展成为就业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参观与考察,加强沟通和交流,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二是学院每年举办2-3次大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不定期经常开展小型招聘活动。
5、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指导
现代高职毕业生非常渴望得到就业指导教育,实现人生价值。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一是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统一的教材,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大一开展专业教育、人格的心理测评、职业道德和“三观”的教育;大二进行择业观、择业前准备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三宣传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就业法律常识教育、求职与应聘技巧、创业指导教育等等,从而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二是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的专家和毕业生创业模范等,每学期开展2-3次专题就业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成才观、职业生涯、就业心理素质、创业指导教育等,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特点,明确自己择业方向。三是应用多种宣传媒介营造就业指导的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6、就业服务体系的效果评价
常年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结合院系两级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工作内容、工作质量等方面,建立“权威性、科学性和易操作性”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综合评价方案。采用无记名投票打分的工作方法,每学期开学初期评价就业指导工作的计划准备情况,每学期期中评价就业指导工作的运作情况,每学期期末评价学生的就业效果。通过以上的工作机制,论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否有助于学生就业,同时建立就业指导信息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和质量。
7、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实际运作的效果评价,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务实化、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就业体系不断完善。走出一条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生就业指导之路。
参考文献
[1]戴国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1.深入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紧紧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充分挖掘世博会的德育资源与内涵,广泛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围绕世博,重点实施“一个计划”、“五大系列”活动。“一个计划”指世博志愿者保障奖励计划,支持各高校开展世博志愿者工作、评选奖励世博志愿服务典型;“五大系列”活动指世博志愿精神打造、世博文化展示、世博文明践行、世博创意行动、世博风采宣传等活动。
2.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德育研究,组织实施市哲学社会德育系列课题(市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年会,承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论坛。
3.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两纲”课内体系,实施《*市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完善“两纲”课外体系,召开中小学社会实践工作会议和校外教育工作表彰会,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化建设。完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温馨教室”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建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设立劳技课、信息技术课、自然课、科学课等德育实训基地。
4.加强中职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中职德育工作专项督查指标。进一步规范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制定《*市中职学生成长手册》。举办首届*市中职校园文化节。建立*市中职校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建设*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六个“为什么”》进课堂试点工作。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教学督导,组织名师巡讲,举办教学论坛、教学比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结对带教,建设名师工作室,实施“阳光计划”,着力培养思政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辅导员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辅导员境外研修基地,设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推广辅导员博客,拓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继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举办年度辅导员论坛。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大学生人生指导。推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和示范中心遴选、验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开展创业教育,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慈善爱心屋为抓手,推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出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民族学生、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6.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实施。修改完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做好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工作,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研究制定舆论宣传方案,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准确解读,加强引导,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7.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根据本市教育实际,结合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8.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依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谐均衡、创新提升、人才强教和开放合作等四大战略,确保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9.启动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配合做好*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签订等相关工作,制定实施细则,试验区工作有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0.加大幼儿园园所建设力度,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应对入园高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新五年发展规划的推进力度,2010年全市新增50所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重视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指导区县做好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建设与审批工作,制定学前农民工同住子女看护工作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召开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规范,切实提升保教质量。研究制订幼儿园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开展新一轮市示范园建设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0―3岁教养活动”质量研究,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建立城郊幼儿园结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郊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
11.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认真落实本市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并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作。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市大型居住基地学校对口办学,落实当年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开办工作,努力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起点。推进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做好44所委托管理学校的过程管理和中期评估工作,推进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总结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4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和文化环境。
13.加强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完成1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内涵发展的定位,形成办学风格,培育办学特色。探索特色高中建设,开展对完中教育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完中的引领和指导,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完中。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途径,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的网络。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1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科内容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实施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创造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形成一批各年段的特色学校和典型经验。以建设创新实验室行动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构建一批科技、艺术、语言、人文类的实验室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程学习和体验经历。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和实践,规范区县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次数。推进网上教研活动,构建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项目。在部分学校探索利用“电子书”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任务。制订并颁布《进一步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引导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改善此类民办小学办学条件,为每一所此类民办小学建设一个符合规范的图书室,并按基本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规范此类学校的招生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16.大力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实现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工作的稳妥推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
17.切实提高民族班学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内地中学民族班扩招工作。大力加强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加强民族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汇编民族班(校)教育教学工作案例集,加强经验交流。
四、坚持大力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8.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机电数控、化工、建筑和现代农业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
19.持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稳定。改革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试行航空、艺术类专业和自荐生网上录取工作,吸引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继续完善本市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中职校的招生办法,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探索建立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中职教育后升学制度。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多模式、多形式和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20.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定大类专业设施设备装备配置指导标准。进一步加快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在本市中职校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下半年对20%的学校进行评估。完善新设专业网上登录备案工作,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在实施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左右的专业,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操作指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指引”。开展*市中职校第二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工作。推进教研网络信息平台更新工作,研究制定网上教学指导实施方案与意见。
2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工作,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要求或服务规范为要素推进重点专业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建设50余个强势型专业、特色型专业或急需型专业。继续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在数控、电子电工等招生数较大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采用国内项目学习和国外进修的方式重点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市高职高专院校网上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控,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22.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启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校创建工作,争取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校的基本标准。完成江南造船(集团)技校异地新建工程,加快临港科技学校新建校舍进度,支持新闻出版技校、电力学校等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信息资源库。继续进行高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第六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批示范高职验收。
五、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3.继续开展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继续开展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规划认定工作,启动开展部属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主动创新管理制度,调整宏观管理模式,进一步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4.加强共建高校重点建设。结合*高校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完善和优化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搭建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省级初选及*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26.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010年度(第六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评选第8批市级高校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好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做好教育高地建设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进一步完善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做好年度专业设置审批工作。
27.深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发展”理念,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强化学科优势,突显学校特色,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发展格局。继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启动实施精品计划和专题数据库等建设。
28.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继续贯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布局并重点建设一批与“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相衔接的高校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研究部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市场建设,深化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9.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学院浦东校区、*电力学院平凉路校区扩建及*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和完成2010年投资计划安排,继续做好高校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
六、坚持形成合力,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社区学院功能,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组织开展*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评估工作。拓展和加强“*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进一步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年内争取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继续开展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年内对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达标评估。继续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完善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立交桥,从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学校招生等方面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体系。
31.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3711创建工作,即组织推选300个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的骨干,组织相关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召开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介绍典型经验,交流优秀创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引导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32.积极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四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四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第三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完善市民优秀学习品牌项目的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品牌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建立优秀学习项目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
七、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名”工程,从首批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中遴选优秀人选,授予“东方名(教)师”称号。拓展国内教师培养基地,创立海外校长教师培养基地。加大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市区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各年龄段农村教师,分别实施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机构、课程、师资和信息等资源,确立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作为培训机构主体,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可共享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整合远程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网、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网和双名工程基地网,形成互联、互通、互用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4.加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烹饪及德育等6个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满足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完成200年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启动培训400名专业骨干教师。筹建*市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分部,组织和协调指导本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
35.实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东方学者”工作评估,完善“东方学者”岗位与地方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对接办法,编印《“东方学者”岗位目录指南》。设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选派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设立“*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建设高校进行访问研修。设立“*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高校教师尤具有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比例。继续实施“*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开展五年工作总结与评估。
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6.全面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工作。完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达标和布局建设规划,启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和中小学示范课程建设,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公告及健康干预制度,开展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游泳项目的普及。启动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计划,启动中小学校专业医生进校园计划,实现“一校一医”,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提高卫生保健队伍专业素养。开展近视眼防控工作。完成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的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加强艺术、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规范重点艺术团队的管理。完成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承办工作及迎世博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改造工程。
37.加强学校安全后勤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及周边安全管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确保世博会期间高校安全稳定。制定《*高校反恐防范指导性意见》以及各类应急预案汇编。适时组织高校开展反恐防范专项检查和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健全常规培训制度,开展高校保卫干部专项培训。完善高校技防系统建设,提高技防系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继续开展本市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推进学校后勤安全设施和技术防范建设。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订《*市实施〈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评估标准〉细则》,进一步推进本市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
38.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伤害事故预防处置机制,推进师生防灾自护技能演练活动。重点加强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风险勘查和安全监管。继续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网吧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信息抄告制度。继续推进预防犯罪格局建设工作,举办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为不良未成年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中职校预防犯罪工作,举办第五届*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继续开展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做好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39.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报名梳理规范工作。加强对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工作指导,引导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凸显院校特色与定位。做好部属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研究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配套的高招政策。积极推进成人高考改革工作。
40.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巩固就业工作局面,开辟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并努力扩大*各专项计划规模,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高校、用人单位供求信息联动机制。
41.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建立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资助工作制度。积极筹建*市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调研、经验总结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职校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政策。
九、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
42.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实质性启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梳理和指导,总结经验并稳步推广实施。修订《*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推进民办中小学年金制度相关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规范和机制,健全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和审批制度。组建*市民办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民办教育各项指导和服务职能,为各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日常指导。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派驻督导专员、党建督查员工作。做好民办教育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检查工作。
43.完善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促进依法办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指导各区县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院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分批依法组织对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状况依法进行评估。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指导本市普通高校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4.深入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立法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深入开展非*户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项目研究,筹备召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开展*市终身教育立法工作,起草并修改完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审议工作。深入开展《*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报告。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推进教育法制普法宣传工作。
45.实施教育督政督学工作。继续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工作。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积极开展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专项督导,提升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督导调研工作。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深入推进督学资格制度的试点工作。
46.加强教育监察,改进政风行风建设。做好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认真分析梳理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逐项整改。落实招生“阳光工程”,继续抓好招生“六公开”。进一步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加大对招生章程和各级各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的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监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对各级各类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招生监察全覆盖。加强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开展基建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基建采购、财务等工作监管,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47.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与审计工作。依法做好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工作,推进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监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筹备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
48.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重点推进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财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的公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府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规范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的能力。改进和加强对教育公共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监管职能。
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49.实施本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校安工程工作机制,各区县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落实三年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工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市中小学校舍现状和特点,制定加固技术方案、指导文件,加强校安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各区县校安工程视频采编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校安工程各阶段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按照市、区县签订的责任书,落实责任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确保校安工程工作进度、施工安全、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