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第1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

考关透视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因此,文学常识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指向之一。文学常识题的命题范围是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时还涉及有关的文体常识。考查时常和名著阅读相结合。

文学常识内容繁多,面广量大。综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当前中考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是:①熟记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出处;②了解有关的文体常识和文化常识,如“说”“记”等古代文体常识;③了解重要作家及文学流派的成就、风格;④了解重要作品中的典型文学形象。

备攻策略

针对中考对文学常识考点的要求,考生只有对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和相关文体常识、文化常识有较充分的了解,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备攻:

1. 梳理归纳,系统识记。可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名篇按国籍、朝代、籍贯或文体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形成表格,以便系统复习。

2. 重点难点,巧妙突破。对于高频考点、难记考点,可以采取摘录法、歌诀记忆法、圈点勾画法、反复重温法等多种方法巧妙复习,务必个个击破。

3. 强化训练,查缺补漏。可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演练一番,分析出相关的常考点,查找出自己的易错点,反省出备考的遗漏点,适时复习,以利周密备攻。

实战精讲

文学常识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型、填空型、连线型、对联型等。现择2010年中考试题加以解析:

选择型

例1(2010河南卷)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 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分三步走,一是解读题干要求,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二是在平时熟记积累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后筛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或“正确的一项”填在答题区。亦可采用选项排除法解答,先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然后得出正确选项。本题第二个选项中“沉郁顿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风格,因此这一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b

填空型

例2(2010福建三明卷)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与虎结下不解之缘的英雄人物,请猜猜他是谁。

① 沂岭西风九月秋,雌雄虎子聚林丘。因将老母残躯啖,致使英雄血泪流。猛拼一身探虎穴,立诛四虎报冤仇。(英雄: )

② 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昂头踊跃逞牙爪,麋鹿之属皆奔忙。清风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壮士: )

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了解情况,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平时应熟读教材以及课标推荐的名著、名篇,对作品中提到的典型人物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李逵②武松③ 孙权

连线型

例3(2010宁夏卷)选出你最熟悉的一部作品,用直线将其相关的作家、国籍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连在一起。

《名人传》 笛福

美国 蓓姬

《鲁宾逊漂流记》 马克·吐温

法国 米开朗琪罗

《汤姆·索亚历险记》 罗曼·罗兰

英国 星期五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识记准确,不可张冠李戴。平时可将课标要求的名著,按照作品名称、作家、人物形象、内容梗概等项目,予以梳理,做成卡片,整体识记。

《名人传》 罗曼·罗兰

法国 米开朗琪罗

《鲁宾逊漂流记》 笛福

英国 星期五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 蓓姬

对联型

例4(2010辽宁沈阳卷)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

解析这类题型借对联的形式考查对有关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清楚对联的基础知识,对联有四大基本特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平仄结合,音调和谐。从这些特点出发,再结合具体问题的情境,问题就不难解决。本题下联内容必须从题干要求的第二组或第三组中拟出,而且要与上联思想倾向、风格格调相一致,即欣赏赞美诗人诗句;字数必须跟上联相等,即九个字。结合平时课内学过的文学常识,我们知道“王孟”并称,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苏辛”并称,他们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该题下联即可迅速拟出。至于对联的平仄,因为情况复杂,考试中一般不会过分苛求,只要宽对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 ②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

通关演练

1. (2010重庆綦江卷)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及相关信息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故乡》——小说

b. 苏轼——《小石潭记》——北宋文学家

c. 余光中——《乡愁》——台湾诗人

d. 都德——《最后一课》——法国作家

2. (2010云南昭通卷)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张飞就是其中之一。

c. 苏洵(父)、苏轼、苏辙“三父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都属于“唐宋家”。

d.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

3. (2010广东梅州卷)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

转贴于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古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指战争,“玉帛”指和平。

c. “高山流水有知音”与“白雪阳春传雅曲”可组成一副对联。其中,“高山流水有知音”是上联。

d.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了。”这句话词语搭配不当,应当把“增加”改为“提高”。

4. (2010云南玉溪卷)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b.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怒杀阎婆惜”等情节说的是《水浒传》中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c. 喜剧《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剧中,假扮律师的鲍西娅一定要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原原本本地执行契约,用智慧战胜了夏洛克。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5. (2010福建龙岩卷)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d. 《伊索寓言》中《乌龟和老鹰》的故事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

6. (2010四川乐山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是我国散文家之一。

b. 《杨修之死》选自清代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c.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 (2010浙江宁波卷)名著阅读。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① 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

② 下面选项中与“他”有关的两个细节是()()

a. 他掏出一本谈话手册,用一般耳聋者惯有的尖锐的声音,让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b.立冬前后,他又喝醉。一进屋门,两个儿子——一个十三,一个十一岁——就想往外躲。

c. 他回到故乡后,又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现在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d.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他的脸。

8. (2010山东临沂卷)“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保尔·柯察金诸葛亮鲁智深

转贴于

① 我选,出自作品:《 》,作者:

_______________② 理由:_______________。

9. (2009广西河池卷)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内容,拟写下联。

他恩怨分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行侠仗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施恩夺回快活林;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

上联:疾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

参考答案

1. b2. d3. c4. b5. a6. b7.①祥子② b d

第2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六书”理论; 历史演变; 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六书”理论以《说文解字》为载体,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创立期、中兴期、鼎盛期、新时期。我们发现,在前三个时期中,“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均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新时期,“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的有效性却在逐渐降低。面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张以“六书”理论为视角,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一、“六书”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创立时期――东汉

东汉时期,班固、郑众、许慎分别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三家具体名目依原来排序罗列如下: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注《周礼》)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1]

三家的说明,虽然名称和次序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其中,许慎不仅说明了“六书”的名称,而且还对每一书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影响最大。他对“六书”传承、阐发和运用的成果――《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的物质载体,在后世绵延不断,久远流传。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说,东汉时期是“六书”理论研究史上的创立期。有了理论基础,“六书”开始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并在其后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二)中兴期――宋元明

在“六书”理论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在整理研究《说文解字》方面最典型最具影响的代表是徐锴、徐铉,史称“大小徐”。他们无论是以私家著述还是官刊本的形式,校理或传注了载有许慎“六书”理论的《说文解字》,从而,为研究“六书”学说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中的徐锴还首开阐发“六书”之风,并创“凡六书为三藕也”之说。[2]王安石的《字说》,尽管一概用会意说形声字,自多穿凿附会之说,但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六书”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王圣美“右文说”着眼点也在形声字,提出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世称“右文说”。[3]

“六书”理论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的是继续性的,继承和整理了文字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有些是开创性的,丰富了古文学研究的理论宝库。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继承与创新,丰富了“六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六书”在识字教学中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鼎盛期――清

清代是我们所说的“六书”理论研究的鼎盛期,主要体现在:

一是“六书”性质的突破。继杨慎“经纬说”之后,戴震对“六书”进行了“体”“用”的分类,提出了“四体二用”说。他认为,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书之体止此矣”,转注、假借“所以用文字者,为字之用”。二是“右文说”研究在这个时期有新的发展。清代学者发明的“以声为义”、“声近义通”、“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都是在宋代“右文说”的启发下做出的;对于语源学的研究,“右文说”更是提供了重要门径。三是转注研究,在清代可谓星光灿烂。戴震创为“互训说”。其弟子段玉裁力倡其说“转注犹言互训也”。王筠也指出:“故转互为注,遂为转注之律令矣。”朱骏声创为“词义引申说”。其转注是“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也就是词义引申。将身创为“立部属字说”。许宗彦、孔广居,张行孚、陈醴等学者均从之,并谓“此真转注之的解也”(孔广居《说文疑疑》)。“立部属字说”与“互训说”不仅在清代二分天下,今亦有从其说者。转注研究绵延到晚近,章太炎曾创为“音转说”,也是一主要派别。[4]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继续对“六书”进行系统地总结与阐发,有些对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的探讨虽然很有创见,但在“六书”理论上却没有多少创见。因此,我们说,清代的“六书”理论研究没有多少新的突破。

(四)新时期――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传统“六书”理论研究处于一种新的时代氛围之中,具有一种全新的面貌和气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六书”性质的研究。学者们仍有坚持“六书”为“造字之本”者,有继续“四体二用”说的研究者,还有对其进行现代文字学意义上的研究和当做教学条例、识字方法研究的。他们的见解,自成其说,颇有益于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地构建与完善。[5]

二是对“六书”各“书”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字学家对形声转注和假借的研究倾注了不少热情。在对“六书”进行的总体分类上,有“四体二用”之说,还有将“六书”分为“形系”和“声系”或“尚形”和“尚声”的。

三是对汉字基本类型及结构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唐兰第一个开始批判传统“六书”,提出了关于汉字构造的新理论――“三书说”,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之外,汉字结构类型的分类特点,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詹勤鑫提出的“新六书说”。他将汉字结构类型分为“比传统六书更加明确”的六类:象形、指示、象事、会意、形声、变体。[6]

“六书”理论虽然在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有所突破和创新,但是它在识字教学中的地位却开始下降,“六书”不再是最主要的识字教学方法。加强“六书”理论的研究和探析,对于发展文字学和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它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之后,就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7]

(一) “六书”理论在古代蒙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张志公先生总结的传统语文教育的识字教学经验中,集中识字便是最重要的一条。而决定集中识字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是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这样,“六书”理论在蒙学中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六书”理论一提出来,就一直被汉字研究学者奉为圭臬,成为汉字研究的准绳,并历代沿袭,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按照汉字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的语文教学系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六书”的规则教给儿童,一般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清人王筠在《教童子发》中说“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历史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历经千年而不衰。

古代蒙学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子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要的基本识字量。“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古代蒙学的识字效率。中国按照汉字结构分类集中识字的传统教法,起源于西周。六书教学方法的大盛则在小学发达的东汉、魏晋时期。可以说,从西周开始出现的“六书”理论,支撑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小学识字教学,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二)“六书”理论对当代识字教学的启示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它不仅决定语文学科的后继学习,也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统观目前的识字教学,不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学生的识字兴趣极差,识字教材大多采用随文识字和分散识字,缺乏必要的系统性。

针对目前识字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回归、借鉴传统“六书”可能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针对部分小学教师文化素养不深、专业水平不高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普及古代汉语常识,特别是以“六书”为中心的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至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能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还能伴随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结构。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古代字形讲述古代文化,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字义,又有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别字。例如:小学生往往容易将“礻”(示) 和“衤”(衣)相混淆,教师只要向学生强调凡是从“礻”的字均与祭祀有关,凡是从“ 衤”的字均与衣服有关,这个问题就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还能掌握一系列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上生字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很有必要结合“六书”理论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师配以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多媒体教学。

有些古文字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古人造字充满智慧的联想和想象,既方便了汉字的产生,又方便了后人好认好记。所以,“六书”应该成为现代识字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如在教“吠”字时,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会意字,是“狗”与“口”合形而生意,而且突出了“口”,是狗张大嘴在叫,正好是“吠”(狗叫)的意思。

普通的识字方法是把汉字拆开来看,拆开来学和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字的趣味性丧失,认字成了枯燥的机械劳动,自然难有好的效率和效果。汉字是充满趣味的,形意同位,美如图画的。进行汉字教学,教学生识字记字,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字的字源,知道汉字书写形式的流变,懂得“汉字六书”理论中包含的种种道理。只有这样,教学才可能更有效果,学生才可能对汉字发生兴趣,从而学好汉字。

3.从识字教材角度看,针对当前常见的小学语文教材生字表中的生字排列缺乏内在联系的现状,很有必要在教材后再附录一个以“六书”作为关联的集中识字的新生字表。现在小学所用的几个版本的识字教材从总体上来说是非常不错的,紧跟时代步伐,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密切学生课内与课外的生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教材中的生字表顺序基本是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生字之间缺乏必要的、系统地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纵观古代识字教材的范本“三、百、千”,在古代蒙学的识字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原因就是这些识字教材言简意赅,容量丰富,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从“六书”理论和韵语化角度集中识字,在当时流传甚广。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按照“六书”理论,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对语文教材中原有的生字表重新分类汇总,根据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生字表,与原有生字表相结合,供教学参考。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过分拘泥于“六书”,对于一些字型、字音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法从“六书”角度来分析的字,老师应及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教学。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字因人而异,才能使“六书”识字法真正达到使学生受益、教师省力的效果。

指导教师:耿红卫

参考文献

[1] 董志翘 杨琳.古代汉语(上册)[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91.

[2] [5]韩伟.“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J].山西师大学报,2004,(1):124,126.

[3] 韩伟.试论宋元时期的六书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3):79.

[4] 韩伟.论六书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其学术蕴含[J].深圳大学学报,2007,(5):129-130.

第3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范文

如今有一句流行语“主要看气质”。如果去一个有奇石的家庭,见到奇石的美学品味不同凡响,那么不仅奇石有“气质”,奇石背后的主人也一定有相当的“气质”。 一看就不是“俗人家”。这与土豪炫富,完全是两个层次。这是“精神的奢华”。

尽管藏石的逐渐增加了,但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参差不齐,总体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美学品味提升的切入点很多,这里大致谈几个问题。

笔者以为提高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有两大因素。直接的是家庭因素,包含奇石、搭配、藏家个人修养;间接的是社会因素,包括商家、石协、赏石理论研究(指社会研究群体而非个人)、媒体、政府等。

一、奇石

奇石是家庭因素中的“硬件”。家居的奇石要有特点,奇石讲究“形色质纹韵”、“瘦皱漏透丑”等等。也有按景观、形象、传统、意象等进行分类赏玩的。这类深入分析和鉴赏的文章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搭配

奇石在家居的摆放中免不了与家居环境相互影响。这就有了搭配的问题。搭配包括小环境搭配与大环境搭配。小环境搭配指奇石与其周边近距离环境的搭配,如旁边的盆景、绘画、桌案等。大环境搭配指布置奇石的房间甚至整个家居环境的整体搭配。

在奇石融入家庭,讲究搭配方面北京焦立廷等人早已先行一步。焦立廷提出的雅石置景理念“以石为本、出离石头、融入环境、营造空间、致用生活”在石界已有很大影响,具有相当的审美品味。从目前的实践看,雅石置景主要以中式为主,偏好古典,求精求雅,以奇石为中心,重视环境和空间的营造。而家居装修风格有中式的、有西式的;有高雅的,有民俗的。多层次,多风格,多要求。因此雅石置景只要进行适当调整,就更能在各种家居环境中大显身手。

三、个人修养

藏家个人修养是家庭因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奇石和搭配的背后都是人,人的修养直接关乎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这里将重点展开探讨。笔者将藏家的个人赏石修养分为:基础型、经验型和专业型。

基础型藏家占大多数。他们大多藏石时间不长,感觉赏石挺好玩。因此奇石只要“好看”即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点低,感悟少,重信价比。基础型藏家应该多认识一些藏石时间较长的或专业人士。和他们一起多看、多听、多交流、多比较。

多看:看精品,以经典范本为师;多听:听专业人士介绍;多交流:多和不同的专家交流;多比较:比较所看、所听、所交流的藏品或意见。因为这些精品本身风格各异,专家也可能意见相左。藏家综合各种意见,再根据个人偏好做出选择。

基础型藏家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上网看论坛、加赏石微信公众号或QQ群、多看赏石书籍杂志、加入奇石协会等等。

基础型藏家有一个误区:一开始就追求个性。个性追求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就想玩出个性,往往因不了解很多常识,反而多走弯路。先了解共性,再追求个性较为稳妥。

经验型藏家,有一定的赏石基础和个性倾向,以自己的经验为主。能独立做出判断,并能向他人推介自己的经验。经验型藏家通常较少涉及理论研究,知其然尚不知其所以然,需多了解理论知识。

专业型藏家,藏石经验很丰富,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模式,或者能将部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审美上有独到的见解,对赏石较为执着,收藏了一些精品。对专业藏家而言,要提高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最重要的是:一有珍品,二有创见。简单地说就是实践加理论。没有珍品,会被认为光说不练。在合适的时候收藏一些赏石珍品,提高藏品的品级。藏品品级是专业型藏家专业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创见是专业型藏家的名片。如提到“瘦皱漏透”,大家就会想到米芾,“瘦皱漏透”也就成了米芾的名片。没有创见,会被认为人云亦云。独到的见解才能彰显专业性。

藏家要避免三种倾向:自负、轻信、速成。

一、自负

有的藏家很自负,有自己的主张,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虽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可一谈到具体问题总认为自己才是Mr. Right。

二、轻信

有的藏家容易轻信别人。轻信人也有问题,因为人们往往都说自己的藏石如何之好,光报喜不报忧。天然奇石大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光看优点不行,还要看缺点。缺点一旦多了或大了,优点再多再大还是会影响品级。看石要全面,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

三、速成

藏家要客观认清自身的水准。从下里巴人,到阳阿薤露,再到阳春白雪,最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藏石不必追求结果成功,而应注重过程的成功。结果的成功是塔尖上的少数;过程的成功人人可以做到,那就是藏石中享受的快乐。有人说“成功观害死人”,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藏家要谨慎几种说法:

一、“一目了然的石头就是好石头,小孩都说好的石头就是好石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对这一观点要持谨慎态度。因为一目了然的石头和小孩说好的石头往往有象形度高,对比度强等优点,但未必考虑其他因素,如石形、石质、裂缝、残缺、神韵、留白等等。另外,小孩对景观石看不太懂,对古典石完全没有概念,特殊石种也不行(如摩尔石)。即便是象形,小孩也只能看像与不像。神韵、留白等因素是不能指望小孩给出答案的。因此“了然说、小孩说”,仅可作参考。

二、“象形石层次太低,以后要慢慢玩景观和传统”,“只有象形的才好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藏家爱好的奇石类型有很多,主要是象形、景观、传统等等。有时玩景观和玩传统的看不上玩象形的,认为形象的层次太低。玩象形的又对玩景观和传统的嗤之以鼻“天价的当代奇石绝大多数都是象形的,景观和传统能值多少?”。笔者把这种情况打个比方:奇石相当于歌曲。传统石相当于美声歌曲,较高雅;景观石相当于民族歌曲,较正宗(有人说“始于景观,终于景观”);象形石相当于通俗歌曲,较流行。美声和民族歌曲属于高雅型,但粉丝量远不及流行歌曲。雅和俗各有各的明星,各有各的拥趸。雅有雅的美,俗有俗的趣,没有必要瞧不起对方。太雅可能失之孤高,不接地气;太俗可能失之浅显,难登殿堂。应该互相学习,相互包容。即便不玩自己不爱的类型,至少不要轻易排斥,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玩景观和古典的藏家特别喜欢复古,按照古人的标准来玩。其实古人除了传统、景观,也玩象形。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在《太湖石记》就记载宰相牛僧孺收藏了众多的象形石:“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如鬼如兽……”。我们可以坚持古人的某些玩法,但也应该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和创新。没有创新的结果是什么?后人回首二十世纪末,廿一世纪初会作何评价?现阶段是中国历史上藏石人数最多,藏石者社会阶层最多,赏玩石种最多,赏石信息量最多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人发现我们多数人玩象形,文人玩传统和景观。竟然没有这个时代自己的玩法,那是何等尴尬之事!我们将成为石界的历史罪人!百年后的某日我们与米芾在天堂见面探讨石艺。我们崇拜地说着“瘦皱漏透”,他笑了笑:“能成为传统保留玩法应该高兴。但你们out了,都一千年了你们还这么玩!我早在天上玩出N多新花样了”。然后带我们参观他翻新多次的海岳石馆。现在的复古赏玩有优点、尚高雅,有传承,可以深度解读赏石历史;有不足缺乏创新的意愿、动力或能力。惰性是艺术的大敌。个人的惰性只是兴趣偏好,而整体性的惰性赏玩将成为时代的悲哀。笔者不反对个人的复古,甚至自己也是其中的爱好者,但不赞成整个石界复古,以古为尊,厚古薄今。一味地泥古并非提高赏石艺术品味之道,石界应当多元化、创新化。时代感、使命感要求我们有创新性,这是我们当代赏石人应有的使命。玩出二十一世纪的品味!当代其实已经有了创新的赏石方式,如小品组合、奇石镶嵌等等。只是时间不长,有其局限和争议之处,但我们应给予宽容和支持,允许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三、“藏品一千不如精品一件”。这一说本身很有道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这么做。问题是藏家买的时候也认为是精品,只不过后来逐渐提高了眼界,才发现其中的不足。坡《观棋》诗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成长过程中交学费是难免的,自己的藏品不可能件件是精品,好石头也不可能都被自己拿下,要摆正收藏的心态。

四、“真正的好石头说不清,也不必说得清,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一观点笔者不太认同。藏家要能说。不但要说得出,还要说得清。笔者以为藏家有“四得”:看得懂、收得精、说得清、悟得明。对家居赏石来说还要加“一得”,即“配得巧”。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大致意思是:“心中理解的,不容易都能用语言说出来;语言能说通的,又难以用笔墨形成文字写到纸上。仅可粗略地书写出大致的状况,纲要性的言辞。希望能斟酌其中的微妙,领会佳美的意境。未能到达详尽之处,只好等待将来补充完善了”。可见孙过庭认为心中所想未必说得出;说得出未必写得好。古人早已洞悉此间的道理。大书法家写《书谱》,能写多少写多少。难以说清,难以写清的,竟然在书中书面写下来承认,还谦虚地说等将来完善。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说不清”当托词呢?另外,“可道非常道”是道家的理论。道家讲究“道、法、术”。他们认为哲学层面的“道”是不可道的,而技术层面的“法、术”却是可道的。“炼丹法”,其“法”可以具体到配方,并直接导致火药的发明;“武当剑术”,其“术”可以具体到一招一式,画成图谱。武当剑之“术”名闻天下。哪有那么多奇石达到“道”的层面。说不清,可能与孙过庭一样是没想透,甚至有忽悠之嫌。而此处,笔者认为石道研究倒可以借鉴道家的这一方式。将石道细分为石道、石法、石术。每一项还可再次细分“道、法、术”。即“石道”(赏石之道)有:石道之道、石道之法、石道之术。“石法”(赏石之法)有:石法之道、石法之法、石法之术;“石术”(赏石之术)有:石术之道、石术之法、石术之术。

家居赏石,藏家的收藏目的各有不同。藏石目的主要有几类:一是装饰,二是收藏,三是修身养性等等。以装饰为目的的比较多,也是今后重要的拓展方向。这里主要分析一下这一类型。家居装饰类可再分为点缀型、美化型、个性型、点缀型,要求不高,相对装点较为随意。这一层次藏家个人修养要求不高,美化型,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追求家居某些区域的重点美化,如客厅、书房等处。这一层次需要一定的赏石知识,个性型要求较高,能体现自身身份、品味等。其中可再细分豪华型、书香型、古典型等等。豪华型的往往无关数量,但求质量,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书香型的往往要求典雅、有书卷气,可中式可西式,古典型的基本采用古典奇石或景观奇石。这一层次需要藏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或有高人指点。总之,藏家个人修养很关键,自身的能力提高了,其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自然不俗。

谈完家庭因素,再看社会因素。家居赏石就是要将赏石融入家庭生活。提高家居赏石艺术美学品味的社会因素包含两方面问题:

一、普及问题

家居赏石要面向社区,面向大众。从宏观角度分析,目前总体上依然人数少,热度低,品味水平自然难上去。藏石的家庭不多,藏石家庭中赏石的人往往又是少数(甚至就一个)。我们要让少数人赏石,变成多数人赏石,让被动赏石变成主动赏石。普及扩大藏石者的规模,是要点之一。即增加非专业赏石爱好者。笔者以为要有这样的观念:将“家居赏石”变为“家居尚石”。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家居赏石的地位。两者的区别是:“家居赏石”要求高,专业强,尤其是其中的“文人赏石”;“家居尚石”除了专业赏石,还可将观赏石作为时尚的装饰品,要求可高可低,人数可以大大增加。如果多数家庭藏石,藏石家庭中多数人尚石,那局面会如何?那就不仅仅是藏石的,而是藏石的常态化。会跌落,常态化实际是常年保持较稳定的消费量,赏石行业进入良性循环。一旦常态化,就将导致整个社会的重视,并导致社会精英介入,主流艺术接纳,整体品味水准必然水涨船高。赏石家俞莹认为有人已将“文人赏石”作为家居装饰的“标配”。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再进一步,让“赏石”成为家居装饰的“标配”。将赏石变成普通家居装饰的标配就是藏石常态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能够顺利地向大众普及。当然赏石大量进入家居就要亲民,不能完全高高在上,要有多阶层,不能完全走精品路线,要以高端带低端,以少数带多数。由此,在刚开始阶段大量无基础的人参与藏石,赏石品味不升反降,整体水准出现起伏,但我们相信从长期看会在起伏中逐步提高、动态提高、整体提高。再从“家居尚石”,逐步提升到“家居赏石”。

二、核心问题

让少数人赏石变成多数人尚石,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转变观念,这是核心问题。转变什么观念?通常家居赏石是以“赏石”为中心,而家居尚石要以“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核心。赏石可以是主角或亮点之一,还要能甘当是配角,而非绝对的主角。如有人爱摄影,墙上贴满照片。那么此处桌上的赏石只能是绿叶,衬托照片,而不能太艳太抢镜。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帮助解决普及问题。可以大大增加藏家的范围和数量,真正普及到普通的家居中,并非只在石界小圈子。而具体解决“普及问题”和“核心问题”需要众多社会力量的介入。

第一、石商

石商是最重要的赏石输出力量。石商的整体赏石美学品味高于藏家(藏家中虽有高手,但总体数量较少)。石商有经营压力,必须不断学习赏石知识,逼着他们提升自己。另外整日浸在赏石环境中,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自有优势。石商的嗅觉较出色,对石界新的艺术形式和动向的把握很敏感。在与藏家的聊天中,会帮藏家参谋,有意无意中,将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最新的赏石理念向藏家推介普及。这可以直接提高藏家的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石商可以进一步有意识地帮助藏家提高,间接甚至直接参与藏家的家居赏石的布局和设计。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在自己的石馆中展示。

石商在自己的石馆中部分配置家居环境进行实景展示,如宜家的样板布置。按家居不同位置可设计成:玄关、厅堂、书房、卧室、阳台、庭院等;按装修风格分:中式、西式、中西结合式等。这样的布置使藏家有更多的现场感,如模特穿衣更容易让顾客心动一样。当然这需要有条件的较大石馆。这么多的细分布展一家石馆难以完成,在同一市场大家可以协商分工布展。

二、与各种会所、艺术品展示厅、家具中心等合作。

有能力进行家居布展的石馆数量毕竟有限。因此还需要借助其他社会力量,比如会所、艺术品展示厅、家具中心等。会所在大厅、桌案、茶几等处精心设计摆放奇石,立即会提升品位。同时也向宾客作了宣传,让来宾心动,回家参照此法购石装点。而家具中心更有用武之地,几乎家中有家具的地方都有条件进行奇石实景的模拟展示,其实际效果更佳。

三、与装修公司合作。

现在的家庭装修,越来越多的设计使用了“奇石”元素。与装修公司合作,事先就将奇石的因素融入进去。使家居赏石在新房装修一开始就有先天优势。装修公司可以设计一些客厅、书房等处的成功赏石摆放案例,形成不同区域的不同“套餐”。每个“套餐”又有ABC等多个选择(不同石种、造型等),方便藏家“点菜”。也可由设计师与石商合作为藏家量身定做,更具品味。使藏石成为家庭软装的一个重要选项,并逐步发展为标配。

四、与风水师合作。

听到风水有人会认为迷信,其实风水中有不少科学的成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马云说:风水就是调节气氛。在家居中运用风水理念,进行合理的赏石布置,可以改善家居的氛围和心境,实现“石”来运转。奇石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安宅品。按风水布局的赏石别是一番品味。

五、与书协、画协、诗词学会等合作。

在石馆内,定期或不定期请一些爱石的书法、绘画或诗词协会的成员形成一个小型沙龙或茶话会,并邀请部分藏家参与。他们边谈艺术边谈赏石。其艺术思维、观点和理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画家的金点子,可以迅速转嫁到家居赏石中。诗人们品茶吟诗,也会以石为题。他们的题诗可以深入挖掘奇石的内涵,增加奇石的附加值。有诗词赋意的奇石,其美学品味当有别样的风情。

六、定制书、画。

为奇石量身定制书法或绘画。请书画家以奇石为题作书、绘画。如上海博物馆,今年“吴湖帆书画展”中“宋坑小方壶”的石与画就是很好的范例。还有人尝试直接将奇石置于画中。山东曹毅的全型拓,将古代青铜、碑帖的拓片技术融合到赏石中来,别具匠心,让人拍案叫绝。上海刘志成建议“以中国特有的书画形式,通过现代摄影、印刷技术将图纹石画面翻印到宣纸上,再配以书法题记诗、文、篆印,通过装裱,制成册页或长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大自然天艺与人艺的完美结合”。这些实践和想法令人耳目一新,为石界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打开了思路。而这些都可以拓展家居赏石的欣赏形式,使其具有不同凡响的美学品味。

七、联合搞家居赏石活动。

可与装修公司、家具商等合办家居赏石活动。根据情况,以竞赛、沙龙或石展等形式出现。可以是公益的、商业的或半商业的模式。若以整个市场搞活动效果会更佳。既宣传了商家,又能普及家居赏石知识,在提高品味的同时还能激发大众的藏石热情。

八、个。

石商可以推出个性设计服务,根据藏家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指导。这种会诊式服务包括门店会诊、网上会诊、上门会诊等。这是通过外力直接帮助时间精力不够的藏家提高其家居藏石品味。

石商不能完全靠推销,要服务。藏家需要什么,就推荐什么。既帮助藏家提高赏石的美学品味,又有利于自己的经营,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石协

石协对石界曾经的辉煌起到过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各地石协在举办石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对藏品的流通和藏家的交流有很积极的影响。如今赏石进入家居领域,要提高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石协是否还能有所作为?笔者以为石协依然大有可为。

首先,进行“扩招”。石协可以通过“扩招”,大力发展会员。石协“扩招”的压力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大。石界圈子已经很小了,尤其是各个石展上,看到的很多都是老面孔。不“扩招”,石协的生存空间也会萎缩,发展空间就更令人担忧了。让更多人,更多社会精英加入,更具包容性。石协的分支布局可以网络化。比如市级、区级、街道等,分级细化。每个分级都有负责人或积极分子。鼓励他们发展会员,会员可推荐家人或朋友加入。石协的面铺得越开,网络越细,就越容易深入群众、影响群众。中国的乒乓球水平高,就是有一大批专业运动员,而这些优秀运动员的产生又与良好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当然人多也会增加组织和管理的难度。人多意见也多,不容易统一思想,这也是需要面对的难题。

其次,更多地发挥会员的作用。光增加会员还不行,还要提高会员的积极性,发挥会员的作用。会员可以积极地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开始宣传家居赏石知识。这样以点带面,一传十十传百,影响面会越来越大。石协还可以重视培养青年会员,让青年会员发挥他们特有的作用。赏石市场不断降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藏家老龄化,后继乏人。甚至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青年会员委员会,让青年会员发展其他青年人。青年人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共同成长时代,更容易沟通。青年人数少又说明这里可以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如今不少会员以志愿者或其他方式办讲座的越来越多。他们到大中小学、少年宫、企业、机构、会所等处授课,为大家普及家居赏石的知识。有的还现场展示实物,边讲解边让藏家触摸,在把玩中产生亲切感。这种形式,互动及时,交流深入,藏家的提高也快。当然现在这样的案例还不多。

再次,多搞活动。石协要发挥实质作用就要多搞活动。活动可以是整个石协的大型活动。但更多的还是以小型的为主。可让各分支机构或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分别搞,如图纹石专委会、小品组合专委会、古典赏石专委会等。这样规模小、频率高、影响深、更丰富灵活、更专业有效、更符合大家的口味。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以沙龙、座谈等形式进行,可就每次一石(或每次一题)等深入探讨。活动时结合家居与赏石交流经验体会。石协还可利用自己的网站,搞线上线下活动,这样的受众更多,影响力更大。

总的来说,石协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是潜移默化的。而一旦发挥了作用,将是长期的、影响深远的。赏石真正普及到社区家居,那将是石协、石商、藏家共享的春天!家居赏石的美学品味也将随之获得提升。

第三、家居赏石理论研究

今年4月山西黎氏阁石博会在其高峰论坛上提出一个观点“石魂木韵妆雅居,根石艺术入社区”。并将许多名家的独特观点汇总成论文集刊发。专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交流成果、分享成果,同时相互间也有一定的争议和竞争。这一研究模式在石界引起很大反响。该模式可以促进提高全国家居赏石的理论水平,并带动藏家美学品味的提高,是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典范。该模式值得推广。若各地石展将“家居赏石”作为保留性的长期研究主题,其理论发展将更加快速、更有成果。

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因此赏石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家居赏石理论研究中来。赏石艺术进入家居,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笔者以为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独立的“家居赏石”的概念。笔者试将“家居赏石”作以下定义:通过对家庭居住环境的合理设计与布置,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将赏石艺术融入普通家庭的赏石新方式。“家居的赏石”和“家居赏石”虽然都是摆放在家居环境中赏石,但有所区别,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前的赏石方式,以赏石爱好者为中心,满足赏石爱好者个人的爱好;后者是赏石新概念,以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中心,让整个家庭成员(或多数家庭成员)接受,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

笔者对家居赏石理论研究还进行了一个远景设想:进行纵向研究,深入探究赏石理论;进行横向研究,内容涵盖与家居赏石相关的艺术或学科,如家庭装潢、庭院设计、家具、根艺、其他艺术品、其他软装,再结合色彩学、五行学、风水学等等;进行综合研究,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即赏石理论与家庭装潢、家具、根艺、色彩学、五行学、风水学等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以赏石为切入点,以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在家居环境中进行纵向、横向和综合研究,并以此形成“家居赏石学”。笔者将这一研究方法称为“三维研究法”。一旦家居赏石在理论上有了突破,甚至能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那么家居赏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将不可同日而语。这将大大促进家居赏石在社会上的推广。而其中的理论知识对家居赏石的品味提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虽然重要,但具体的工作还是要踏实地去实践。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来是收藏热带动了学术热,现在需要学术热带动收藏热,在收藏热中提高品味。

第四、媒体

媒体是无冕之王,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来提高社区家居赏石的美学品味。媒体的形式很多,网络媒体越来越流行。网媒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刷屏量大,大家更容易接受。因此今后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网络媒体相对而言,有组织性不强,维护力量不够的缺陷。除了部分有组织的网站,网络观点基本处于自由而无序的状态。网络文章尽管有部分优秀的,但因上传门槛低,甚至零门槛,大量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筛选,造成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准欠佳。

目前石界的纸媒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奇石杂志。杂志可利用其较大的版面、清晰的印刷、专家的点评等优势,刊登社区家居赏石的优秀实例,为美学品味的提高进行指导、引导和探索。奇石杂志还有专业的编辑把关,把握宣传的方向和杂志本身的品味。有远见的杂志更能关注石界的热点,善于倾听业内的声音,抓住目前石界的最新动态和大家不同的观点,选择其中新颖的、个性化的话题展开争鸣。有的甚至主动而敏感地挖掘主题,特意点燃大家的热情。经过全国范围的研讨,不仅没有乱成一锅,观点反而愈争愈热烈,愈争愈清晰。石界媒体谁能引导宣传的热点,谁就占据石界媒体的制高点,成为其中的翘楚。新近倡导的“家居赏石”理念就在石市逆境中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而媒体在研讨和争鸣中提高了大众的认识,对家居赏石美学品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石界和社会的尊重。

第五、政府扶持

如今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赏石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比较小。如果各地政府能在具体的政策上向赏石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或扶持,那么对家居赏石的宏观推动是有较大的积极作用,而这一点民间力量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