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资产管理
一、简述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资金,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监督,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也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方面。但部分事业单位由于自身管理方式不完善,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和考评标准,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滋生出腐败行为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未与单位存量资产相结合
一方面事业单位现在无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未对现有资产进行有效的清查,并且对多余、闲置资产进行统一调配使用,从而导致重复或不必要的购置。比如有些事业单位为开展专项业务活动购置了必要的固定资产,专项业务活动完成后形成了闲置资产,但未进行调配使用,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缺乏对固定资产需求结构的判断和投资回报的预测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特别是大型设备或房屋的购建本应是一个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过程,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应该能为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不仅脱离实际需求结构,缺乏强化投资价值补偿和规避风险的意识,特别是购置前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盲目购置,造成事业单位因购建大型固定资产后资金缺乏,从而只能举债,导致财务陷入困境,从而使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权责不明晰
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中,事业单位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预算上报购置申请,具有一系列明确的流程。但当固定资产进入使用阶段,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便呈现出来。大部分事业单位中一些固定资产属于基建部门,一些设备在设备管理部门,零星的小额固定资产分散在其他各个部门,而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是属于财务部门,缺少一个对全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统筹管理的部门来进行固定资产盘查。只有具体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才能避免大量同质、同功能的固定资产被重复购置,也可以避免大量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剂和利用。
(四)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式导致账实不符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记账方式也是目前学术界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记账方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即按照固定资产购买时的原值入账,并相应增加固定基金科目,在固定资产使用的过程中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直至固定资产报废时,将固定资产原值下账,并冲减相应的固定基金。因此,在固定资产使用的过程中,账面价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因此会引起固定资产价值被高估,这也是引起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固定资产未进行有效盘点
虽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定期进行盘点,但事业单位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由于无专门的机构进行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不能及时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六)固定资产未及时报废,处置不规范
事业单位对应该报废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清理并上报报废审批,未按规定程序处置资产,造成资产流失。部分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缺少专业技术机构的评估,未按规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办理报批手续。
(七)缺乏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考评体系
固定资产的购建不仅缺乏合理的统筹安排,同时也缺乏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现阶段,大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考评体系,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账也是一本“糊涂账”,因此就放任了前述的诸如盲目购置、重复购买、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发生。考评机制的缺位,也就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的约束,使得其在责任岗位不作为。同时也导致了相关监管机构缺少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途径,而监管不到位又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前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一)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问题
在完善国有资产购置和验收程序的基础上,还应杜绝部分资金来源较多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现象。制定固定资产购置分类别的限额标准,根据市场情况对需要购买商品的金额进行限制,促使各单位购买高性价比的商品,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物尽其用。
特别是某些特定大型项目或者阶段性项目中的设备和房屋的购建,应严格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强化审批程序,拒绝那些忽略需求结构、投资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购置行为。在大型设备和房屋的购建中应当尽量规避各类风险,为了避免由于前期短视而引起的后期资金缺口,应该严格做好资金流入的时刻规划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以及工期延误问题,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也严格审查竞标单位的资质,选择资质较高、信誉好,能保质保量保工期的单位。
(二)健全固定资产的变动和调剂机制
固定资产的调剂实际上是突破部门或单位之间固定资产流动的壁垒。由于部分固定资产是为某部门的阶段性需求购买的,阶段性目标完成后便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并妨碍了固定资产发挥其社会效益。因此建立规范的资产调剂制度,可以推进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购置对财政资金的浪费。
(三)完善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式
尽管大量文献都提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助于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但从账务处理的角度则认为该设备在购入时已经计入一次性支出,期末将结转事业结余。而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使得该笔折旧金额进入事业结余科目的借方,从而造成事业结余科目的亏损额。因此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下计提折旧就会造成一种表面的亏损现象。由于该方法不能与现行会计制度很好的契合,但现行方法也确有不足,因此作者认为更好地完善现行记账方式,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入账和变动等各个环节都做到更加及时、客观和精准。
比如交通事业单位购入船舶。作为一个交付整体,船舶的装修以及内部可移动设施(包括电视、电脑等)都包括在船舶的总价里,因此财务部门大多直接将总价作为船舶的账面原值。但由于船舶使用年数较长,因此在使用期间将涉及船舶内可移动设备的调剂等,由于船舶的自身价值不变,调剂到外单位的资产再次入账就会导致大量的资产盘盈。因此,固定资产金额的“虚增”导致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更加精细化的入账工作,对于大型设备上配备的可移动的、可独立使用并具有实用性的物品,且入账时的市场价值已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应单独记账,并相应扣减该大型设备的总价。该物品的价格可以要求供货商提供或者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确定。这样就使后期对部分附属物品的更新和调剂都有章可循,避免由大型设备的附属物品的变动与调剂而带来的资产虚增。
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各个单位应当重视和强化固定资产各个环节的记账工作,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模式化的记账工作更加具体化、细化。其中,完善的固定资产入账工作是后期使用、变动、处置工作的基础。只有在基础问题上处理得当,才能保证后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建立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机制
缺乏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将导致管理的低效率,但倘若考评机制流于形式而被使用单位束之高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将起到反作用。因此,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不仅可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还可以通过考评结果设定奖惩机制,促使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提高管理意识,加强管理力度。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利用绩效考评体系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通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克服定性分析的主观化,也可以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定量分析中数据的实际意义。随着科学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设立,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执行情况、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都有了规范的动态记录,为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绩效评价的定量指标的引入,诸如资产利用率、资产超标率、可用资产率、资产保全率,可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保全情况、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于一些数值异常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寻找异常指标的根源,判定是属于客观情况还是责任人的主观过失。
(五)严格落实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提高报废审批效率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固定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报废、报损必须由资产管理部门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审批意见,按照权限向上级部门报批、杜绝擅自处置的行为。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还应该采取拍卖或招投标等方式,并委托正规中介机构对处置的固定资产进行估价、依法转让。
此外,对于符合报废要求的固定资产,应该严格按照上述流程尽快上报,而不应拖沓办理。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账面固定资产进行盘查和核实,在确保账实相符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闲置的固定资产,对于可以调剂使用的进行调剂使用,需要维护、保养的,可以通过维护和保养提高其使用效率、延长其使用年限。对于不能适应现今工作需要的,应当立即做出处置申请。因为及时的报废申请可能会获取更多的处置收入,从而防止由于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不用最终变为一文不值而导致的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陈凤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中国学术研究,2012(01).
[2]张燕.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通讯,2010(0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管理措施
2006年,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资产清查工作,随后,也陆续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处置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各单位各部门对资产管理越来越高度重视。其中,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对于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同样做为固定资产管理。由于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规模大小、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各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采取了很多有效方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层对固定资产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有些单位在管理机构上不健全,没有统一、集中的管理机构。许多单位固定资产都由不熟悉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兼管,造成财务只管核算不管管理,不能真实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只有总值,没有记载资产数量和金额的明细。
2、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管理使用人员权责不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由于没有具体的制度进行约束,在资产配置、领用、调拨、报废等问题上不能按相关规定程序办理手续,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相关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平时资产的流向无人监督,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各种违反规定的行为没有建立一套与之配合的奖罚机制,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同个人业绩考核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管好管坏都是一个样,没有激励体制,造成管理松懈。
3、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账面价值不能完全反映目前的资产价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用原值计算入账,不计提折旧。而现在使用的很多固定资产,例如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等,更新淘汰快,由于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反映,造成账面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另外,会计核算上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有些资产购置年代比较久远,由于各种原因实物早已不存在但仍长期挂账,一些已报废资产已不能使用但未及时进行报废审批仍在挂账,导致账面资产虚增,账实不符,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
4、 管理人员素质和固定资产管理的手段有待提高。有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资产管理经验不足,缺乏有关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落后,不实用,无法跟踪资产的使用情况,不能够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造成资产管理形同虚设。
二、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 提高认识,首先通过学习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强化钱物并重的观念,既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又注重固定资产在使用和价值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2、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在购置、使用、处置、清查等各方面的程序,建立各项制度。在购置上,要本着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节约增效的原则,做好各项调研工作,对于重要的资产、价值较大的资产购置要写出可行报告,进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做到资产购置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配备有标准可依。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建立分级管理模式,在财务部门中设置固定资产总账,核算固定资产总额,资产管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按部门分类别对固定资产进行数量、金额核算。使用部门以部门为单位,各部门设立兼职资产管理员,能够落实到人的资产落实到每个人。使用部门在办理固定资产领用、调拨、报废等手续时,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资产增减变更情况。制订固定资产淘汰标准,统一资产的报废标准和办理程序。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要密切配合,每年度终了前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保证账、卡、物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查清原因,分清责任,对已达使用年限需报废或毁损等需处理的资产,按照2006年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中规定的程序报请上级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处理后,调整账目,确保账卡、账实、账账相符,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同时,加强对现存资产的管理,分析存量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管理情况,对那些不需用或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采取有效措施,在各部门间调配使用,或进行出租出售,盘活存量资产,防止资产的积压闲置,使各项资产在单位中发挥最大效能。对调离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因调整岗位而离职的人员,要对其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离职离任检查,由本人到资产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办理资产的移交手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实行单位负责人、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相互配合,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相互牵制的管理体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由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对由个人管理的资产,落实到具体人员,并且定期检查责任的执行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将单位每年的年终考核和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在资产管理中做得好,资产发挥了应有效用的给予奖励,对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和人为出现毁坏等情况的予以处罚,做到奖惩分明,责任明确,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资产的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加强内部控制,保证购置计划的编制与审批、固定资产的验收与款项的支付、资产处置申请与审批等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加强制约和监督。一方面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例如在固定资产采购上要严格执行资产采购与资产管理分开等有关制度,对于金额较大的资产的购置的研究要集体决策,实行公开招标,平等竞争,对国家规定的需通过政府采购的资产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执行。另一方面的监督重点是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对严重违反固定资产管理各项规定并造成固定资产损失浪费的,要追究责任。
4、 切实提高财会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岗位培训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各项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上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一套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各种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运用该项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计算机的网络管理,能够把各责任中心也就是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审批部门连接起来,信息互通,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同时,在固定资产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引入条形码管理,对每个固定资产进行扫描,一项资产与一个条形码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总之,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一定要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证生产资料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利用率,促进单位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改革探计》;
一、执行制度过程中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1997年7月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实行。
(一)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固定资产是使用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它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现行固定资产购建时的核算方法是:借:经费(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这种典型的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下的核算方法,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的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变革,事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支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则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一方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发生了价值减损,另一方面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后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补偿,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部分。无论如何,从前者来说,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反映经济资源价值的真实变化情况。
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是单位资产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其基本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甚至带来经济利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将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按现有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只是通过借记、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转入“事业支出”,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其存在。由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状况,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单位而言,不利于单位内部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就国家而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事业单位对于使用预算拨款购置的固定资产、自置的固定资产以及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应当设立登记簿专门登记,为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和保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和清查盘点制度。但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固定资产卡片登记,有的已经不能使用,但在账上反映的却是固定资产原值,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特别是大批购进的图书资料等,书已经不知去向了,但却在账上却反映着大量的固定资产。
购建后,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这些环节也极易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事业单位在合资、转让、租赁过程中,由于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不准确,使两类资产的流失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有几百亿元的国有固定资产流失;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也相当严重,因此,加强对两类资产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已成当务之急。一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两类资产的管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明晰其产权关系,明确管理部门,并采取一系列维护、修理、改造等措施,使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同时采取相应的充实、改进、优化措施,努力延长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等综合措施。二是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我国加入WTO后,在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上必须与国际接轨,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之前,必须按资产规模等级经过国际或国内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规定未经权威机构评估的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得进行处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流失风险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
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
(一)要适应预算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要适应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将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货币耗费反映在相关资金来源所对应的支出科目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不能满足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如购买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到一次性摊销时才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说明列支不及时。再如,购买为经营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只作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的会计分录,接受益期摊销时,才将受益部分借记“经营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这样做,虽然满足了经营损益的核算要求,但不能满足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
(二)要适应长期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具有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性的特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不能满足这一特点。如制度规定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应一次摊销,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一次摊销后,无形资产就没有了账存余额,一年换一次账簿后,无形资产就失去了财务控制,极易造成侵权和流失。
(三)要适应长期资产价值逐渐减少的特点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反映价值逐渐减少这一特点。如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没有按期摊销。这样,就夸大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
(四)要适应事业性活动和经营性活动对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
事业性活动是事业单位从事的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事业性活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体现预算管理的要求。经营性活动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性业务,经营活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是要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要适应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计缴所得税的要求。因此,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按为事业活动服务还是为经营活动服务,将长期资产分开,并且要求在会计核算中能反映为事业活动服务的长期资产与为经营活动服务的长期资产相互转移的经济业务。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没有体现这一要求。
三、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建议增设“累计折旧”、“无形基金”和“无形资产摊销”三个会计科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基金”减少的价值或“固定资产”减少的价值。在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时,“累计折旧”与“固定资金”之和等于“固定资产”。在核算为经营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时,“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少并转入“经营支出”的价值。“无形基金”是净资产科目,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净值,类似于“固定基金”科目。“无形资产摊”科目核算“无形基金”减少的价值或“无形资产”减少的价值,在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无形资产摊销”与“无形基金”之和等于“无形资产”,在核算为经营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无形资产摊销”科目核算“无形资产”减少并转入“经营支出”的价值,该科目类似于“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的分录模式如下:
(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预算
1、购入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借: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专款支出(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固定基金(无形基金)
2、按月计提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基金(无形基金)
贷: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年终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固定基金和无形资产基金账面余额相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基金账面余额时,应提取减值准备,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与计提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基金的会计分录相同,会计实务中可将12月份计提折旧、摊销无形资产基金与年终计提减值准备经济业务合并处理。
3、变卖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按实际收到金额、如为支付数为贷方)
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按已计提数)
固定基金(无形基金)(按剩余净值)
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固定资产倒挤差额,也可为贷方)
贷: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原值)
(二)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
1、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数)
2、按月计提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
借:经营支出――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贷: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年终将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净值相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净值时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与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分录相同,实务中可与12月份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经济业务合并处理。
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借方为实际收到金额、如为贷方余额为处置时实际支付金额)
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按已计提数)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实际入账价值)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属国家所有,由机关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单位价值在限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维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壮大,作为政府职能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机关事业单位添置了大量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固定资产,尽管在购置前通过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进行了管控,但部分单位在使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物管理不严谨、核算不准确、不能物尽其用等诸多问题,这既不利于推进公共服务职能高效履行,也不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因此,应切实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轨道。
一、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1、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监管。机关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事前基本都按规定通过了预算审批和政府采购,但有的单位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为了小部门利益或只图自已方便,不断申请增添固定资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后不能盘活,有的单位又要重复购置,缺乏灵活调拨机制,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这些都加剧了财政压力,在建立节约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方面起了负作用。
2、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不科学。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只按原值入账,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具体规定各类资产的使用年限。同时,有的单位资产入账时不计运杂、安装、保险等费用,只取发票金额,人为缩小了资产价值。待实物报废或做其他处置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后一次冲销,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如实反映资产损耗度,总量虚高,长此以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距实际价值越来越远,又难以引起领导重视,是导致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购置与管理不对称,虎头蛇尾
1、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更注重对差旅费、招待费、公车和集体福利等经费开支的管理,这些资金由于标准与权限等制度严格明晰,所以控制得当,但也占据了财务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由于部分单位从管理层到一般人员在意识上重钱轻物,重购置而轻管理,导致资产领用、保管、调拨、维护、转让、报损及储存等日常管理手续不完备不及时不规范,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给国有资产流失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健全、规范和加强管理。
2、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或流于形式。固定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尽管相比流动资产来说价值更大、使用年限更长,发挥效益更持久,但由于制度层面长期存在看重资金管理、漠视实物和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绝大多数单位都由财务人员兼管固定资产,机构不健全,人力缺乏导致内控机制缺失或流于形式。如有的单位成立时间较长,新晋人员往往不熟悉单位历史,对资产属性了解程度不够,没有可靠的财务资料查询,时间精力又有限,严重制约了管理效能;有的单位管理手段落后,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脱节,帐物分离或账物不符,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有的单位长期不及时彻底盘点,出现了数量不清,账实不符,规格混乱,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的现象,会计无法确认盘存数量及其价值的增减,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三)账实不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增减变动及时准确入账,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是会计人员职责,日前各单位在购置时基本能按总账、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管理卡片规范入账,购置和入库人员分离,但历史上长期的粗放式管理思维,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执行力差,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后期的账实不符。如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彻底盘点,对实体早已不存在、报废或处置的资产没有及时采取账务处理,长期挂账虚列;通过赠与、奖励、无偿调入、盘盈等其他渠道取得的资产直接列入支出或根本不进行资产登记核算,长期游离于账外;资产的领用、报废、调拨和变卖手续不规范,记录欠缺,不按规定程序处置,导致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长此以往甚至使得盘点后对账实不符的原因都无据可查,极易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四)监管机制欠缺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加大了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家底,规范了管理,但对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如资产盘点不够及时,在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时不按规章制度及时办理;对实体已经不存在的资产不及时完整反映;一些有机会追回的固定资产因程序复杂或耗时较长轻率处理,含糊报损,免去麻烦,如果不加以控制,势必造成管理混乱,导致资产流失。
二、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确保落实认识不到位,制度再好也难落实,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要落到实处,需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台制度并列入考核目标,促使各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实行管理部门、责任部门和使用部门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资产的登记保管、调拨划转和检查维护,如对离职调动人员占用的财物如何办理移交手续,及时划转或收回,如何折价转让等薄弱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免相互挤占挪用,保证资产管理不脱节、不缺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建议对部门领导进行离任审计时,加入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内容。建立考核及奖惩制度,对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由过失人进行赔偿,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得好的单位及人员则要给予适当奖励,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二)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建议改革目前仅以原值反映资产价值的核算方法,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减值法,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真实反映现存固定资产状况和所占用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技能
如前文所说,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很多都是由财会部门负责,会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资产管理效果,如某些物品如何在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间准确区分。完善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经法规意识,强化人人参与资产规范管理的理念,其次要加强培训学习,持续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流程,切实履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责,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建立固定资产数据库,按照工作需要在各部门间灵活调配,从根本上加强资产使用效益。同时,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加强盘点和处置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违规固定资产处理获得的收益全额纳入财政。提高透明度,用社会化监督和公众同参与的方式有力补充监管力量。
(五)实现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时效。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固定资产,纯手工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只有采用电子化管理,在详尽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家底后,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在资产入库时即赋予其一个终身唯一编码,从购入、使用到增损、转移、退出的整个使用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实时监控。使资产清查、登记、统计工作化繁为简,优化资产的合理配置,确保资产高效可靠运营。
结 语:
加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资产的购置,还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只要坚持让规章制度与监管落实齐头并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一定能够不断完善,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梁春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真实完整[J].财经界(学术版).2009(01).
[2]李永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国审计.2010(08).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一、关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就是指在事业单位已经使用超过一年的房产、建筑、机器、工具等以及各种生产相关的设备设施等。除此之外就是还有一些不属于用来生产,也就是在事业单位存在较多的各种办公物品、服务器械等,但是这些要成为固定资产必须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时间超过两年的。固定资产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其劳动的手段,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可以有许多分类,但是这些分类更加适用于企业,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有使用固定资、非使用固定资产、租赁固定资产等。
当然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上面已经提到固定资产的存在有比较多的形式,但是如何保证固定资产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都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完成的任务。显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大大降低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对其职能的行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进出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记录,账务的处理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从以前发生过的事例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而是自行采购。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在固定资产损坏、废旧、变卖、转让时,没有进行规定的审批程序,也是简单自行解决,部分有进行规定的审批程序耗时也比较长,手续繁琐。当然这样一来事业单位的账务的真实性、可靠性也难以保证,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账务处理的不规范、不合法。
2.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期检查疏忽,很少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最近几年,不少事业单位的财政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而大幅度的改革导致事业单位的公用费用紧张,因此就大力控制公用费用的支出,但是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定期检查。由于长时间的没有进行定期盘查,导致长时间的不对账,严重影响了账务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为以后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留下了许多麻烦。
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有待改善,固定资产责任分配不够明确。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由于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财务管理中更加重视是财务收支以及单位公用费用的管理。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这个板块上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的漏登多登、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情况时常发生。
4.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账实不符。这个问题存在于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中,其具体表现为一些转让、捐赠的固定资产在会计的账务上没有记录,或是一些上级配置的固定资产如汽车、电脑、手机等在账务上也没有实际的记录。除此之外,就是会计人员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有意无意将一些重要的固定资产忘记录,这个情况形成的原因主要就是会计人员的不固定,没有责任到人。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账务移交时没有处理清楚,有些单位的领导的更换或是财务工作人员的调动等,都会引起账务的移交,但是在移交时就可能产生一些账务理解错误账务不明确等问题。
三、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从内部制度准则的制定上考虑
(1)制定完善科学的财务制度,树立固定资产依法依据管理的理念。首先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的规章准则,并且将这些准则严格落到实处。其次就是要对国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宣传,深入每个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心中。最后就是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审批程序以及定期检查的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高素养工作人员。
(2)加强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手段。从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固定资产长期没有定期清查、疏于管理,没有有效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即使一些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没有执行到位。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当下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业务的特点建立一项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且一定要把这些制度落实,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确保这些制度能够被执行。
2.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处理角度考虑
(1)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首先是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演习以及国内外专家的专题讲座来完成。其次就是加强对事业单位文化氛围的营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这样一来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减少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失。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事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固定资产上账本的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固定资产都得有规范合法的记录;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防止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李爱武.浅谈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2007年09期
摘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能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对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重要,同时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本文揭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疏于管理
1.长期挂账未结转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审计,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工程竣工决算收尾阶段的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所有工程款支付反映在基本建设支出类科目中或按照基本建设项目会计制度建立基建账独立核算不纳入“大账”核算,长期挂账不进行财务处理,使已形成的实物资产不能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监管。
2.有些基建项目已形成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并办理了财务竣工决算审计,但未能及时办理相关资产登记入帐工作或资产转移手续,纳入日常固定资产管理,使得该部分固定资产长期处于财务监控之外。
3.对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工程,属于增加原有资产功能及价值,但实际工作中未能按规定计入原固定资产价值,而通常作为一项独立的基建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结束后作为费用核销了。
(二)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利用年度财政拨款或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缺乏统筹规划,极大的造成了资源和财力的浪费。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些单位因资金匮乏,一些必要的办公和研究设备无法购置,工作开展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过剩与紧缺两种畸形的局面并存。
(三)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不到位
单位之间借用或因为人员工作调动随带办公设备等情况普遍存在;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造成资产产权单位和实际使用单位不一致,给资产管理带来不便;单位内部资产使用信息发生变化时,未及时更新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资料,导致资产管理系统实物台账登记的信息与资产实际使用情况不一致,给资产日常管理和清查盘点造成不便。
(四)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再加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后续财务核算时没有计提折旧,无法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盲目攀比性的扩大资产规模也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通病,而财政部门在预算拨付后未能有效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等运行情况,导致外部监督效果不显著。
二、管理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1.强化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在财政专项资金立项和核算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对投资较大,业务复杂的基本建设项目,应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立基本建设项目专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并按照2012 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对投资较小的基本建设项目,直接在“大帐”中进行核算,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强化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和财政投资决算批复等收尾阶段工作。基建项目完工后,要及时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需报审计部门审计的项目,应及时办理竣工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并办理财政决算批复,单位依据财务决算审计结果,结转固定资产。对于未能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等后续工作,但已交付使用的基建项目,可以先暂估入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待价值确认后再行调整。重视和加强基建项目收尾阶段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切实转变“重建设,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的观念,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监督考核,将基建项目收尾阶段的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纳入到单位绩效考核范围。二是建立有效的基建项目工程情况信息传递共享机制,便于及时掌握项目状态信息,便于事前监管跟踪,改变以往事后被动清理,为事前主动管理。三是对还没及时移交的基建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外台账登记,建立账外固定资产卡片。四是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将清查核实的账外资产及时估价入账,确保单位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3.加强固定资产改建、扩建等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对于这部分支出,应区分情况,能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期使用寿命的,不能作为当期支出,应当计入该固定资产成本,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二)固定资产配置实行“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
主管部门应负责对下属各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固定资产的调剂工作,根据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内部调配,以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上级主管部门不能调剂和本单位内部无法提供的资产,再考虑通过外部租赁、采购的方式取得。采购过程中对单位价值较高的一般设备及专用设备,应成立采购小组,尽可能购置质高价优的产品,以节约资金。
(三)增强监管意识,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固定资产的运行质量,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盘点,将盘点结果作为对相关人员进行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上级主管部门在对下属事业单位领导考评系统中实行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领导业绩考核挂钩制度,以增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员工作岗位,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益,防止固定资产不当损失和浪费。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外部监管
首先,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摸清各事业单位的家底,按照2012 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各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并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的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其次,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各事业单位的资产运行和管理进行审计,作为单位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孔岩,王强军.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外企业家,2009(16).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资产清查 信息化
固定资产是高校开展教学、教研、行政、后勤等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校资产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暴露了资产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1.资产管理制度滞后,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资产来源是财政拨款,固定资产是逐年积累形成的,无偿使用,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这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非常淡薄。再加上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责权不分明,管理观念陈旧,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
2.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由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家底不清、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为固定资产的流失开了方便之门。
具体表现:一是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是以款项全部付清后验收入账,而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特殊的情况,如预付部分款项购买设备、基建项目已竣工但建设资金需分几年付清,这就造成设备和房屋已使用多年而长期不办理入账手续;二是捐赠资产不及时办理入账手续,虚增盘盈;三是对于报废、破损、外调、变价处理的固定资产不按程序审批,徒有账目,而实物早已不存在;四是部门之间相互调用,不按正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出现盘点时实物在教务、账目在后勤的局面;五是保管人员更换时交接手续不完善,造成资产流失和账目不清。
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使用率低
资产管理中存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对资产的配置存在“小而全”“部门所有”的观念,片面追求设备的“高、精、尖”,脱离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实际,缺乏统一的调控和规划,出现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等现象,资源使用率低。
4.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控制
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图书馆、总务后勤部门等教学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争着管,不利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愿管。各个部门之间资产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没有完善的系统制度支撑。
二、完善资产管理的措施
1.定期做好全面的资产清查工作
建立健全资产清查制度,每年年底资产部门、财务部门、总务部门等资产使用部门,定期对资产进行清点,以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要分析原因,追究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清查结束,根据考核结果,奖励先进,督促落后,提升整个部门的管理水平。
2.制度机制、日常管理、落实到位是关键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克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细化经费预算投入中,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各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力。规范固定资产处置行为,严格资产审批手续。从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适应现代化需要,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多样,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对管好、用好资产,适应现代化需要,尤为重要。因此,应该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建设,这样才能对高校固定资产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4.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实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全面、准确、动态反映资产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数据,将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纳入管理系统,使资源达到优化的组合、合理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参考资料:
[1]窦永化.从清产核资谈国有资产的管理[J].现代会计,2005(2).
[2]李平.行政事业单位国资管理监督工作的思路和措施[J].国有资产管理,2005(6).
【关键词】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改革措施也取得了相应进展,并且成绩卓著,因而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事业单位会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进行新认识,并通过新方法,使其得到明确化、清晰化,经过统计分析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分析与讨论,从而推进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问题的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概要
在事业单位中的正常运行中,其基础建立在其固定资产的应用方面,它也是构成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随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应该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加强,也有助于整体的预算编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发挥十分有赖于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因而,为了保证其资产完整性,真正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就应该努力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真实有效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切入分析,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实质上的管理情况表现是,会计工作不到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咎于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因为,从目前的大多章程与规范分析,其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较少,而且在购入、使用、处理等方面的工作,管理中也是职责不明确,操作手续不全,规定的具体内容也非常缺乏,所以,明确度不高,管理中的针对性不强,因而大多只是一些表面账目上的笔杆了账,从来未进行实际的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会计部门也未能因此问题,与其他各部门间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协调,结果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应该从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与完善,应该细化,具体化,提高其针对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存在差异性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应该在明确信息的基础上,使其清晰准确的得到统计与分析。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其中,会计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具体数据的记录不全面,而且失真现象的存在比较严重,因而总起来看,缺乏一种全面的综观与有效的准确记录,因而对于在整个的财务管理方面控制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应该对其信息失真的原因加以分析,从现在看,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在管理方式上,本身存有缺陷,这也是由于固定资产在实际的应用中随时间推移会出现磨损,而且折旧价格又不断因市场行情而随时会发生变化,在登记过程中,购价是基本记录,而随之而来的是固定资产的虚增现象发生;另一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购入与利润计算间的问题,由于支出以当期购买为主,所以,分期核算时,分摊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的得到正确结算,因而当期成本成就显著增加,利润相应的降低,所以最终的年度总利润与实际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出现。
(三)固定资产盘查、清理工作不到位
以事业单位中会计的日常工作看,对于现金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占到主要部分,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核算中未形成对于它的定期核算习惯。从盘点与清查的角度看,在整个的固定资产的购进中,是得到了较好的记录,但是随着使用期的增加,对于它的定期清查、盘点力度不足,而且往往由于数量与市场价格间的变化而不能够精准的使数据得到统计与体现,所以,在管理方面也进一步产生了漏洞。
(四)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方式不当
因固定资产的使用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尤其是会进行报废或者调拔,所以,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记录,并对其实际上的损耗进行核算,然而,事实上,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实际情况是,事业单位在该方面处置的随意性较大,手续不全,报废处理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未经账目登记或移除的过程,造成了流失;其二是在审查方面的缺乏与监督的不完善,给其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造成了混乱。
三、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与措施
(一)健全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制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个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作用是多么强大,因而,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是从管理制度方面着手,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即是说,将其纳入到管理之中,进行具体的细致化条文规定制定,从责任部门、职责、经办手续、处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考虑。其次,在具体的完善过程中,应该注重责任管理制,分层落实,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应该对领导、会计各方面的权力进行划分,突显其各自的职责与职能范畴,如此有助于问题暴露时的责任承担风险降低到最小,第三,应该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进行环节化处理,比如,在购入、使用、维护、报废或调拔方面制定出详细规定,使各环节得到明确的处置,因而增强其中的管理秩序,最终增加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的具体化。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查、清算
在会计的工作中,应该使账目与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对应起来,从而增加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准确、合理、科学使用,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定期盘点与清查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在清查与盘点中应该注意方法的使用,比如对于时间的确定,可以分年、半年甚至一些具体的固定资产还需要进行按月进行盘点与清查。第三,应该在事业单位间形成合作的局面,通力合作,各部门与会计部门之间,应该协调好关系,积极配合调查工作,一个是达到对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状况的摸底,一个是使管理与核算得到具体体现,将其中的问题明确化,从而,对其加以分析,将其中的原因找出,并且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此有助于固定资产得到安全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对于一些价格较高或价值较大的资产更应该做到卡、账、物三者间的一致,使其得到正确处理,杜绝流失、贪污现象发生。
(三)参考市场价格情况,做好折旧工作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必然的磨损与贬值,因而,折旧工作就变得尤其必要,所以应该将这一项作为折旧科目进行设置,具体可以对其使用年限、磨损程度进行细致规定,在核算过程中,根据时限与具体的处理结果进行一定的折旧计算,应该注意当时的市场价值与价格情况,做到不偏不倚的核算,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实质性的实际价值的核算,从而也有利于管理中的具体化与有效性。
(四)积极运用资产管理新技术
时代精神应该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而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中,也应该采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技术,利用各种办公软件以及相关的APP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工作,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使整个公司中的各部门通过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问题探讨,并使其固定资产得到及时的通报,一是可以提升监督,一是可以利用这样工具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的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时时核算,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与各部门间的劳动量,提高了管理效率。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无论何种工作,只要有人为的参与,参与的人员就应该具备相应的技能与素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与促进,一是对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进行理念的更新,使其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全面性及重要性,以及固定资产的实际作用;二是应该使会计人员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个人进行专业提升,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应的会计培训,使其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并使其形成强而有力的团队,朝向一个目标,使用同一种向心力,去努力完成好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是其成本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应该在原有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并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本文在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完善固定资产的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盘查、清算,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希望在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英梅.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2]江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时代金融,2013,(0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问题 有效途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与控制,以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的完成。就实际而言,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全都来自于国家财政,只讲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讲资金的单位权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讲使用,不讲提取折旧,资金的投入使用不讲盈利。其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定员定额管理、财务监督和分析等,其中预算管理是核心,财务监督是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保证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弱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二是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三是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而另一部分虽已建立了内审机构,但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遇到具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严肃性。四是个别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在数据上做文章,一些应当建立的账目不建,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偷漏税金、隐瞒资产、虚假业绩的目的。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保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合同、协议等资料,想混水摸鱼,侥幸过关。五是有的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支出分散到科室管理,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
2、预算编制不够精准,资金管理效率较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资金的编制过程中的财务工作人员对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习惯性的按基础数加增量编制模式进行的简单预算,没有真正的深入实际对一个子项或一个经济活动斟酌和细算,方法用最简单的算术化,并急于上报,结果出现大约数现象,预算编制不够精准。二是因为忽视预算编制,因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现象,致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大打折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导致“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三是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资金管理有漏洞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造成数量不准,账实不符,责任不清,甚至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甚至设置小金库。
4、财务管理缺位,监督管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国家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公共事业单位自行经营和管理。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二是事业单位一般对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表现积极,对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研究相对不足,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资金使用管理薄弱,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少数单位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
三、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有效的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的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2、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事业单位领导者和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的高度重视,改变重要钱轻管理的思想,应更新理财观念,从“核算型”向“经营型”和“管理型”转变,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和机制,同时也应充分的认识到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办法也都将发生改变。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要组织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学习会计法、经济法、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管理规定和相关准则、职业道德等,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3、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和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分三部分内容。首先,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准
确性和真实性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是经济核算和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必须从组织上、时间上、人力上得到充分的保证,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从预算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汇总,从预算的层面则应由下而上汇总,每一层必须严把审核关,做到及时准确;其次,是在预算的执行上严格按照预算编制项目(科目)资金的使用去向运行,对收支出现的差额应及时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合理的调整,严把审批核实手续;最后,是在预算的监督上财务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及时纠正预算编制和执行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效益率
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轻使用管理的倾向,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步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坚持钱物分离、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等原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要设有管理部门专人进行管理,并增设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产净值等管理账目。合理的区分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和材料的界限,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要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盘点实物,核对账账、账实,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按照法律法规或单位的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实行政府和集体采购制度。坚持使用招标投标的形式进行采购,可以减少采购经费,增加采购的透明度,减少现象的发生。
5、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就是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从而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杜绝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现象,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以资金控制为目标,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可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高效理财为取向,将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率最高。
总之,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商业,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