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智慧课堂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课堂的建议

第1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课堂空间;社会视域;意蕴和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都一直是我国各位任务中的重点,为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夜以继日、孜孜以求的研究,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各位教育教学工作者从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其站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课堂空间的概念,并采取各项手段研究和验证课堂空间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却忽略了与人们生活实质息息相关的社会学,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所具有的长远意义。研究社会经济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备的意义价值,能够更好地为教学事业的展开奠定基础。

1课堂空间的概述

课堂空间是课堂上,教师为了向学生更好地灌输知识、培养情感、引导价值观而创建的一种对话交流空间,课堂空间的存在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实现其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如果一节课上缺少课堂空间的创建,就会导致教学评价的乏力以及精神情感的缺失。对于学生而言,“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接受精神性影响的过程。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理应是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等生活方式的统一,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结合。”因此,课堂空间的存在是在学生接受知识之外而不可忽视的精神空间,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课堂空间的本质

课堂空间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课堂空间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只存在于人与人的情感之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情感性的互动与共鸣,就无法构建课堂空间。对于人而言,精神、情感是一种无形无状、无法衡量的虚拟存在,为此课堂空间的构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人的情感、意志强烈,精神活动丰富,则课堂空间便更积极,反之,课堂空间便会面临缺失。在学校生活中,课堂环境不再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沟通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且只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过去,传统教学一直忽略无形的事物,而人与人长期的交往沟通证明,无形的教育较之有形的教育更有意义。只要有人就势必会有无形的情感精神共鸣,也势必会需要课堂空间的出现。课堂空间是基于人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回避以及忽视的。人的精神与思想是自由的,教师不能去强行地塑造与改变,但是要想通过与情感体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事物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势必要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省、体察的精神空间,即课堂空间,在课堂空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共享,这种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剔除掉一些糟粕,而留下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使其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

3课堂空间缺失的原因浅析

3.1教育价值观的偏离

导致课堂价值确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即教育价值观的偏离与扭曲,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即“读书有用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曾经大肆宣扬过一种功利化思想,即读书学习是为了光耀门楣,是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古代时,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为的是一朝高中,衣锦还乡。而现在,我国的教育价值观仍处在极度偏离的阶段,甚至形成了一种教育工具化、教育实用化的观点。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在告诫、规劝学生时都只注重学习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上的成长,简单粗暴地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工具,通过其学生可以满足较为功利、世俗的目的,教育本身被看成了一种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与方法,而逐渐与精神性的价值与意义背道而驰,这就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成绩和分数无比在乎,却从来不关心学生的精神感受,而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有感觉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价值观偏离的情况下逐渐被异化成为机器,家长和老师重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重分数,忽略精神的感受;重效果,忽略学生的成长。这种学习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情感、精神上的压迫和伤害,只能是道德与能力方面的匮乏与缺失。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给学生带来压迫感,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完全冀求于通过学习教育把学生送入好的大学、让学生得到好的工作,继而光宗耀祖。教育价值观的扭曲让教师彻底忽视了无形的事物,遗忘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失落,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沟通与价值观的塑造导致课堂空间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其逐渐在教育课堂中缺失。

3.2课堂教育的形式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被很多人看成是一条快速通往成功目的地的捷径,认为只要踏上教育的道路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便可以赢得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从此过上逍遥自足的人生。实际上,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即是错误的,教育的真正价值与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特殊位置,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课堂教育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课堂教学方式显得极其乏味、单调,一成不变,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点,使其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机械的讲授法,逐字逐条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概括与总结,而丝毫没有精神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很少,更不消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激发。这种教育课堂缺少情感与温度,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浅薄的层面上,过于形式主义。一旦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活跃的思想观点,就会遭到老师的无情打压与抨击,这对于学生无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情感伤害与思想抹杀,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构建,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势必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势必不会出现课堂空间。

3.3教学评价的贫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c想法,而在新课改前提下,教师必须将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并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课堂教学方式的单调、乏味、形式化,教学课堂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与发展,学校以及教师,包括家长仍然是急功近利,只在乎成绩分数、升学率的强势群体,仍然是将学生压迫在强制学习的大山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并非是人的教育,而是应对考试的教育,学生成为了教学知识的接收器,逐渐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只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和工作,全然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自然在评价学生时将评价标准设定的单一、直接、粗暴,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不爱学习的学生即为差生、劣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起诚挚的、互助互信的感情,自然也就无法在教学课堂上构建课堂空间,借以实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沟通。

4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意蕴和价值审视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与讨论课堂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将空间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而不只是物体化、客观性的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在社会学理论兴起之前,课堂空间无论是存在还是缺失,最根本都在于人们没有用正确的理论和视角去观察、审视它,导致人们难以关注到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意蕴,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往往只重现象,不注重内在,所以课堂空间这一概念,在很多人眼里,仍显得那么陌生。

实际上,要研究课堂空间,尤其审视其所具有的价值及意蕴,就必须站在社会学视角上,以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观察。

4.1课堂空间的意蕴

课堂空间是一个构建于教学课堂中的比较开阔的、公共的“空间”,在人们的概念中,空间是一个物质化的存在,应该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供人们从事活动或发表言论的场所,然而,课堂空间却是一个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的、虚拟化的空间,是建立在课堂这个真实空间下的非物质空间。要想保障课堂空间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就必须要确保课堂空间处在自由、平等的状态中。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4.1.1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互尊、友好的关系

在教育课堂中,教育的主客体为学生及老师,教育实际上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构建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否则关系的不和谐就会令交流和沟通出现严重的阻碍,即使更换交流沟通的方法也未必能收到尽如人意的效果。这就意味着,不和谐、不融洽的关系难以构建出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课堂空间,甚至会打破课堂空间的构建,令班级难以形成情感上的逾越和思想上的结合。因为课堂空间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缺一不可,如果双方之间没有默契与平等,那么课堂空间便失去了交流沟通的意义,而单纯地变为传递知识,讲授重点的形式化课堂。因此,人们可以将课堂空间单纯理解为一种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建立的和谐、平等、互爱友善的关系,只有培养并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彼此感受到对方的真情实意,继而构建出积极的课堂空间。

4.1.2课堂空间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

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和观察课堂空间,即会发现,课堂空间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基于全局而存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首先课堂空间的构建需要一个物质化的、客观存在的场所,在这个公共场所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方式甚至是设备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只有当内外都得到全面展示时,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学生情感交流沟通、思想碰撞、价值观共享的课堂空间。因此课堂空间不是某个事物,而是一项全面的、积极开放的系统,如果有任何一项内容的缺失或消极封闭,都不能促进其构成。

4.1.3课堂空间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将课堂空间理解为一个场域,实际上是区别于物理概念而言的,课堂空间是一个非物质化的、非实体化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与构建实际空间一样需要进行多重工作,建立确定目标。学生进入学校来学习,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而是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课堂教育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全面发展,使其能够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感受和体验教育所带来的全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功利化教育价值观,重拾人文精神,构建一个自由的、创新性的课堂空间。

4.2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价值意义

4.2.1课堂空间的实践性满足社会的物质性

尽管很对人认为课堂空间是虚拟化的、非物质化的,但是课堂空间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却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切实理论,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所获取的是能力,所丰富的是思想,所进取的是创新精神,而这些在实践中起到充分作用的内容可以在其今后步入社会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并成为其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授与灌输,而令学生不懂得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考,就会出现在考试过程中应用自如,而在实践发展中无法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4.2.2课堂空间的开放性满足社会的进步性

从社会空间来看,课堂空间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始终处在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中,这意味着社会不能是止步不前的,而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因此要想迎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就必须脱离了封闭、僵化、停滞的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如活水般的流动开放性,能够做到兼容并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才能与现实接轨,而不会流于陈旧。传统的教育方式让课堂过于功利化和教条化,学生的思想过于死板僵硬,只知道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考试中,这种教育方法是封闭以及停滞的,缺少开放性和自主性,而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从而更好的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步调节奏相统一。

4.2.3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满足社会的全局性

在课堂空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融入整体性、全局性、社会性空间中的个体存在,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满足个体成长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全局性的发展,而不能任意地、随性地发展,只有照顾到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时不会真正地与社会脱轨,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人是一种群体性生物,因此必须满足社会性、全局性,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能营造出一个适合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整体氛围。

5课堂空间的重建

5.1确定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观

“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不同空间以特有的方式传达着特定文化意义。”因此,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课堂空间,都需要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空间更需要人文情怀的注入。首先,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扭转原有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将过去那种只把成绩、升学率当作学习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情感,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主。只有@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与情感达到协调统一,进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5.2提高教师营造教学空间的能力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不在课堂上“满堂灌”,也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思维过程,而是确定任务,定向点拨,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地阅读专业类书籍以及教育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深入探究教材、反思课堂教学等方式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以此不断地适应教育的改进与社会的变革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地构建和谐课堂空间的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健康良好成长奠定基础。

6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开拓思维、提高能力,为此,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应发挥自身作用,转变教育思路与教育观念,重树教育目标,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空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焦炜,徐继存.课堂空间:本质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619.

[2]张国红.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2):0509.

[3]鸥.社会性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07):104109.

第2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自上而下”的学校教学改革,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深深地扎下根来,汇聚民间智慧的滋养,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活力,夯实“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相对于掌握着话语权的学校政策的决策者和理论的引领者来讲,更多的教学改革参与者,如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学改革有期待、有思考、有批判、有经验,其意见和建议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所谓“民间智慧”。这些“民间智慧”代表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心声,若仔细倾听,则声声关情;它们源于底层,贴近实际,直面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的或许尖锐刺耳,但总是难于回避;它们往往基于经验提出问题解决思路,也许不无偏颇,却肯定不是一无是处。可见,民间智慧有源、有根、有生命力,是教学改革的“活水源头”,自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它不可无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就像“土方也能治大病”一样,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也有可能对教学改革作出独特贡献的。

思路决定出路,古人说“穷则思变”,有些“民间智慧”实则是被生存困境“逼”出来的,是“不平则鸣”的结果。学校的教学改革不妨“问计于民”,听听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曾孕育出无穷的创新举措,有些甚至令人击节赞叹:有些偏远学校音体美教师严重紧缺,为了给分散的学生开出、上好这些课,便摸索出教师“巡回教学”的办法;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有些教师便琢磨出“学案教学”的模式;为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有些教师便将课堂讲授限制在15分钟内,请学生监督计时;为了增加亲和力,有的老师尝试了“微笑教学法”,请幽默和游戏做“秘书”;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有的老师倡议建立班级“隐形图书馆”;为了实现合作共赢,有些学校教师自发成立了“教学互助组”……只要实际教学有需要,教师们就能迸发出许许多多“化腐朽为神奇”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亦可“倾听”一下学生的“民间智慧”。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其实非常值得教师教学时对照反思。如,有研究者以“如果你当教师,你会怎样做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呢?”为话题访谈中小学生,他们的回答异彩纷呈:“我要是当老师,就尽量让学生多发言,要机会公平,不能老让那几个学习好的说。”“能讲故事,会打比方,表情丰富些,最好始终微笑。对课堂发言不好的学生不训斥,反而宽容一笑,最能感染人了。”“教学方法新颖些,搞点配乐朗诵、分组抢答、难题‘侦破’、模拟法庭什么的,老师嘛,就得像武林高手,有许多绝招,才能出奇制胜。”“我要是老师,就不会总站在讲台上。我会学习互动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走到学生中,请他们发表意见,我只是简要地点评。”“我会像新闻发言人那样,在讲台上放盆花,自己养的鲜花,穿着西服、打着领带,面带笑容,用亲切的语调讲课,还很客气地请学生提问,然后耐心地一一回答,这样比较有风度。”“我很笨,想不出多少新点子,但我会发动学生帮忙想办法,让他们举手表决,采用谁的好点子,就写到班级日志里,谁被记的次数多,就树他为学习榜样。”……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种种想象,不就是最好的关于教师教学细节改革的“民间智慧”吗?

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就像传说中的神奇宝藏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汇聚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其实质就是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克服在教学改革中“等、靠、要”的思想。因为对于教学改革的“能”与“不能”、该“为”还是“不为”,教师和学生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在教学改革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多听取民间智慧,有助于克服唯书唯上、脱离实际的毛病。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真正主力军!所以,要注意搭建宽广的交流平台和畅通的互动渠道,解放师生的思想,鼓励他们就教学改革建言献策,实现创造力的“全民动员”,集思广益,汇纳百川。将“藏龙卧虎”变成“龙腾虎跃”,鼓励“众人拾柴”,自然火焰就高。我们可以设想并期待教学改革“民间智慧”的泉涌和井喷,那将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如果校史能如实记录下这些广大师生的“民间智慧”使学校及其教学变得日益美好的故事,那又该怎样地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啊!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3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23-05

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包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系统的深度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已有大量的论述和实践报告,本文在这里不以专业的视角系统论述,而仅从个人的局部理解出发,尝试着以四个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串联起若干看法。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关键词”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他的表达或与他人的精神对话中,“关键词”折射着他的性情、智慧和价值观乃至努力的人生方向,或者说,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里有怎样的“关键词”,他就有怎样的精神生活。

一、细节

关注细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例子。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上海的地铁,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比如三级台阶的入口,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齐平的,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要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它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与之相较,地铁二号线却曾发生过雨天被淹的惨剧。

再看教学中的例子,在某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只有20个学生,左右两侧各有5张课桌10个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让4个学生一组,这样每组最后剩下两个同学,他们因为人少看不出有多少合作的可能或意向,在那里孤独地静默着,所以小组交流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可是同样的学生,到了第二节接着上另一学科的课时,教师让每排前两桌的四名同学各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剩下的6个同学则被分成两组,其实只要一个同学转过身去和先前那两位孤独的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就行了,这样全班就分成了6个小组,也不是人数平均为4人的5个小组,显然小组交流的效果很好,到了小组发言每个代表陈述的都比较有条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师轻轻的一个转座示意,照顾到了那最后的四个同学而已,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凸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和观察细节的人,才会放大细节,深度分析细节,最后会改进和优化细节。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在细节中锤炼教学技能,通过细节中学习教学艺术,从细节优化和独立思考生成教育智慧的,这就是关注细节的价值。

就教学而言,一切细节之处,看似可有可无,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内外,可关注的细节很多,值得分析的细节也很多,关键在于“场”内的人,有发现细节和分析细节的眼光和技术。细节不是鸡毛蒜皮,细节是那些对提高课堂教学综合效益有用的关键事件。课堂中不经意的细节可以透露出教师的高超智慧或者瞬间的处理技巧,是个人教育思想理念的行为折射,在简单的教学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观念。细节可以提供深度分析课堂教学的素材,在于对它通过分析之后得到的方法、思考和观念。细节的优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的智慧和艺术问题。

这几年我们发展并实践了称为“N+N+N”的评课方式,意思就是在有限的评课时间里,说出N个可以说得清楚的优点,N个可以让授课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剖析清楚的缺点和改进建议,外加N个课堂细节的放大分析,至少要2+2+3,这一评课模式在青海省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农牧区学校有了较好的效果。仅仅说说优点和缺点不行吗?我们认为不行,因为少了支撑优缺点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细节证据,评课和改进就难以深入。评课中要善于发现、表扬和放大教师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又要恰当、委婉地指出可商榷和改进的细节。

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重视对教育教学细节的处理,有利于从关注细节上升到Big idea(大观念、大理念),最终内化为教育智慧,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激发自己的深度思考,显化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智慧,促进教学思想的碰撞和优化。同时,我们又不能拘泥于细节,不能对细节过于苛求和批评。要把细节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研究问题的方向都错了,关注细节还有什么用呢?主流问题发生变化后,细节的意义就不大了。对于教学,仅有关注细节显然是不够的,花必须放在天堂中,每朵花必须放在合适的天堂中,因此必须要考虑问题的宏观架构和本质方向,要兼顾“大”和“小”,反对舍本逐末。

二、机会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珍惜、发现、用好工作生活中涌来的机会很重要。

第4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路径

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探索的问题。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开始关注构建智慧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呢,教师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做,作者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智慧课堂概述

本文⒅腔劭翁枚ㄎ挥谝韵录傅悖

(1)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智慧学习赖以发生的条件基础,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智慧的学习。

(2)智慧课堂需要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智慧型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该环境应当能够支撑学生进行有效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3)智慧课堂应当将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媒体以及新的教育、教学资源纳人教学中。“新”不只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方向,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学习不能在一成不变的内容、环境中进行。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

(一)“教”方面的不足

“教”方面的不足表现在:其一,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没有理解教材思想,备课不充分,没有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其二,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其三,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思考的时间较少,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数学思维得不到充分锻炼。

(二)“学”方面的问题

目前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怕吃苦、贪玩,加之初中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其一,对课堂知识没有兴趣,开小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不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记忆;其二,对知识的理解较浅薄,只能单纯记忆公式、定理,却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应付式地听课和学习。

三、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现智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动力、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建,可以激起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活动中去,积极地、热情地参与学习,问题情境的创建是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带入所学习的问题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谨慎,应避免绚丽多彩、牵强附会、热闹浮躁的问题充斥课堂,我们所设计的情景要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不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就会觉得数学很枯燥,离生活很遥远,学习起来很被动,更不会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孩子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那些数学成绩落后的孩子总觉得生活中根本用不着数学,有时我们甚至在数学试卷上看到学生写的牢骚,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创建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层教学中彰显智慧

1.分层指导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学优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所以授课内容要适当加深拓宽;指导他们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思考题,课外辅导书中的综合题;中等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往往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类学生可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及时指导,及早发现问题,争取有更多的学生向优等生靠拢,同时注意防范学生的退步;学困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要抓好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适当进行重点辅导,对他们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进度略慢,必要时进行反复讲授,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层练习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学优生回答,简单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中等问题则可由中等生来回答。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即基础题、综合题和创意题;因人施教,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转型互动式的教学。以学生自身发展为重点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怎样由数学学习带动其它各科的学习,变的越来越重要。数学的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所研究的重点行程问题也是物理学习的一部分,若是数学方面接受的好那么物理方面也会觉得简单。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学的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则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被解决。构建智慧课堂的魅力就在此处,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学习会了,能力形成了,最终才会形成综合的学习生活能力。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认识数学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成长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创新,认真教学,争取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确实对教育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大数据下我们期待怎么样的智慧教育?我们该如何实现智慧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在这种背景下,实现智慧教育的前提是应用新思维、新技术,重构已有教育信息系统,推动教育数据的汇聚、存储与处理,形成教育大平台与大数据。

大数据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微观表现——他何时打开书本,何时脸上露出微笑以及课堂上走神多少次。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系列数据在不知不觉中被注意或记录,并辅之以必要的观测设备,从而不影响学生学习,由此可见它的采集来得自然、真实。

平常众多的教研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往往被忽略,听课者常常会以自己的经验来猜想学生的体验。正鉴于此,智慧课堂中学生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为鲜活的素材。这不,使倾听学生成为了可能,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地去切实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上,大数据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三大改变”:第一,协助老师找到真正起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第二,协助老师洞察学生的真实情况;第三,协助老师走向个性化发展之路。如今实现了大数据后,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办呢?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笔者依据近年来的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

1.彻底改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起多元评估的体系,力求查明学生们学业成绩落后的症结所在,进而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越来越发现起始年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蛮不错的,乍一看他们的学习能力挺强的,但稍稍作反思,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些学生依靠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凭借着记忆力获得好成绩。初一时勤奋刻苦的学生显然成绩并不逊色,可到了初二记忆力好的学生顿显力不从心,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明显。起初的好成绩却隐藏着他们在日后进一步学习的危机,作为教师要及时针对这一情况尽快尽早采取有效性措施来帮助学生弥补逻辑思维能力上的不足。所以说,大数据能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适时发现、解决隐藏着的深层次问题。

2.大力提倡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估,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过程管理的力度。常言说得好:“教学评估应该是过程性的,绝非终结性的。”我们大可以联想一下,教师一旦有了一个课堂观察的终端,以此来及时记载下学生的课堂发言质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等。这么一来,教师期末时可以在电脑上将这些素材、数据汇总起来,写起评语时一个个别具个性的学生形象跃然纸上,并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也足以让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确保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常教常新”。

第6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智慧课堂;课前准备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我们知道它的定位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他们成长的需求点,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如何以《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要求为依据,着力构建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政治课教学“活”起来,让思品教学效果“好”起来,我认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前提和关键。

一、备优教师素养,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准备良好的人文条件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用情操陶冶情操,以人格培育人格的伟大德育工程。思想品德教师就是学生德育观念的培育者,德育思维的导入者,德育行动的指导者,德育实践的示范者。因此,思品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必须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平等的心,不断地自我反思,要尊重孩子的愿望,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比较好的他者形象。

思品教师是德育理论的传播者,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这需要思品教师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品教师必须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国际接轨。平时要多留意国际、国内新闻,经常收看新闻联播,密切关切各类报刊杂志,吃透政策,把握时事最新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自己成为学生拥有智慧的源泉。比如,当前思品教师就必须成为十精神的宣传先锋,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链接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生动而有效地宣讲。

二、备实学生状况,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减少内在的沟通障碍

要让你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接受,自己必须切实了解和理解自己教育和交流的对象。普遍的说,当代少年儿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发展也日趋个性、多样。但是,他们的行动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他们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对不足,心理较为脆弱,因此,他们所谓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

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设发挥他们优势、展现他们智慧的教学情境。如在准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的第一节《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课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创设一个环节,让他们展示自己网络交往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我们发现所在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的时候,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在准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等课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设置环节,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从而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备熟教材内容,为构建智慧型课堂积淀娴熟的驾驭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抽象思维对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和智慧,对教材解读至关重要。在实际学习和备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三读”教材:通读、精读、熟读教材。通过“三读”等方式熟练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教材的精华,从而使我们摆脱纯粹教教材,按照教材教等死板模式,而是站在完全掌控教材精华的制高点上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三读”方式有次序地解读出本节教材的关键词:“生命精彩有价值”、“生命顽强也脆弱”、“尊重关爱生命”,最终我们完全可以甩开教材,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舞台。

四、备足教学资源,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储备充溢的营养成分

对于思品教师来说,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本资源,但是教材本身的资源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并且很多资源缺乏时效性,既无法满足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摄取大批量信息的渴求,更不可能让教师成为学生智慧的化身。因此,思品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平时注重资源的收集、归类和保存。

1、从时政信息中积累资源。思品教师应该让每天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浏览时政信息应该成为一种符合职业特性的良好习惯,并对同教材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贮存,作为教学备课和命题评价的原始素材资源。

2、从社区生活中收集资源。我们可以收集所在地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称、主要事迹,所在地市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现状,所在社区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本地区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最新流行的歌曲、音乐等。

3、从学校发展中发掘资源。学校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学校在重大节假日举办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等都可以是我们可以校本资源。另外,学生自身也是资源,如好人好事、不文明行为、留守儿童等都是教学资源。

五、备妥教学设计,为构建智慧型课堂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实际备课过程中要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高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幽默和智慧弥漫课堂,转变教师角色,由“独演”转变为“导演”,实现师生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准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以动画片《狮子王》片头唯美画面和声动效果与残酷战争、严重环境污染等组合画面形成鲜明对照,让学生感悟出生命的精彩与珍贵;可以预先挑选学生担任太空法官,在课堂上惟妙惟肖地模拟审判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犯下的罪行,让学生体验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可以预设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形成文字,分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发出环保倡议,要求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升华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要思品课堂闪烁智慧,课前准备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也必然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及各种困难,若教师凭一己之力来解决,工作会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更主张师群体合作,实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和过程的全方面共享。这样,会使思品教育教学计划更完善,会使思品教育教学更加清晰明确,最终使整个思想品德课堂成为智慧、幽默、哲理轮番演出的舞台。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 陆士桢

[2]《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教师的建议》朱小蔓

第7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332-01

一、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

1、确立现代化学习观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

2、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二、改善心智模式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创新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

1、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1、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2、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实现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

四、整合团体智慧

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

1、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

2、加强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为此,教师要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善于和专家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3、加强课题合作 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协调等能力。

五、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智力。

1、学会系统思考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第8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成功课堂;情感;智慧;活力

一、成功课堂的“灵魂”是“情感”――努力构建“有‘魂’课堂”

教学情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日益受到重视,而情感教育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了。那么,在新的时代、新的课程背景下,情感教育,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思品课主要以育人为基础,许多案例的设置都是围绕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而设置的。但也有部分内容有点抽象、有专业性、概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有关继承的法律知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去启发、去讲解恐怕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阐述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则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因此可以说认知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课堂上,当学生感觉自己被教师尊重、关爱时,他常常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思考,进而能够轻松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当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被教师所轻视的时候,他常常会感觉在课堂上很压抑,这将会减缓他的思维的活跃性,影响他顺利接受知识,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甚至会导致其对某一学科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始终以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名言为自勉:“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也说过,他写作不是凭借才华,而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国心理学家王极盛曾对中国科学院全部委员的创造性与情感进行专门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的创造性与“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密切相关。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是如何做到的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指的是我会尽己所能把自己所有的关注力、尊重感和爱心洒向每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我会语言文明,语气温和,保持幽默,努力放低教师的“高”姿态,学会倾听每位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后进生,“拐角生”的声音。我给孩子们的感觉是可亲又可敬的老师,是乐于相处的老师,甚至我会允许孩子们在课堂上喊我的昵称“熊大老师!”我能保证,所有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至少是正常表现的,进而有愉悦,有收获,有启发,有幸福感和有成就感的。

“两个基本点”就是“一课一亮点”和“一课一感悟”。最近几年,我都在不断尝试“分层教学”模式,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课堂上的每位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我会寻找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形成本节课的“亮点” 。如何让后进生或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学生爱上学习,有时既需要方法,也需要智慧,但触动其心灵,是治标又治本的做法。

二、成功课堂的有效保证是“培养智慧”――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学者都力挺教育的有效性,尽管我们还要“减负”,还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满足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殷切希望。在安徽六安这个地方,与中国大部分省市一样,仍然强调“中考―高考―研究生……”等过于单一的求学模式,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全世界都一样,能用得上的知识才是好的知识,好的教育。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少许老师由于不坚持学习,墨守成规,甚至多年来都固步自封,因此缺乏了教学的激情,因而就缺少了成功课堂应有的教育智慧。智慧怎么来呢?笔者认为:

1.从学习中来。一个好老师应该有好的习惯,如阅读的习惯,写字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智慧就是从生活中的诸多小事中来,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一定能捕捉到新的教育智慧。

2.从实践和练习中来。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参与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作为教育者,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表明,我们应当为孩子成长智慧的培养创造条件。如我常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鼓励孩子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智慧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发现并反复实践的过程,切忌不能直接灌输或生拉硬套。否则,智慧不仅不能增长,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成功课堂的“晴雨表”是“充满活力”――努力构建“活力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我们的课堂拥有活力,必须要打造真正的“生态课堂”。所谓的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让学生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自在发展的一种教学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民主的、和谐的、人文的、合作的、互动的、探究的、高效的。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有情感、有智慧、有活力的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能用心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能留给学生思考、感悟和实践的空间,为他们保留甚至创设能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我想,我们的学生不知不觉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堂不再是一个梦想。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给教师的建议》; 赞可夫(前苏联):《和教师的谈话》.

[2]斯宾塞(美国):《礼物》.

第9篇: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评价教学设计”采用循环评价方式,要求提炼“亮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核心是引导参赛教师走优秀教师成长之路。

提炼“亮点”,是要求参赛教师很好地发掘出其他团队教学设计(含课件)中的精彩部分。这个精彩部分不是指理论部分,而是指可以操作的实践意义上的亮点,这些亮点、精彩之处存在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中,能够非常出色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指出不足,要求恰当地指出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充分说明其对于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

提出建议,指针对兄弟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含课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的方案。所提建议应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可以操作,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上述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其他教师教学中可资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评价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现场的、录像的、文字的)中,教师可以发现他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组织教学中的智慧与方法,可以模仿学习,可以联想、迁移,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教育智慧,即教育智慧创新,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方位、多视角、多元化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速度成长。可以说,发现“亮点”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有利于教师避免其他教师的失误或不足之处。这些失误或不足之处有理念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还有方法上的。在评价中发现他人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有助于在教学工作中主动避免这类不足,同样起到快速成长的作用。可以说,发现“不足”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功。

评价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教师高级思维能力。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观察、分析事物的敏感性,帮助教师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的高级思维能力,长期修炼,有助于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善于发现“亮点”与“不足”,善于形成可供思考的问题,善于解决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帮助教师成长为智慧型优秀教师。此乃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可贵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