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智慧教育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育研究方向

第1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开放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开放大学系统587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处于中间水平,并不强烈(M=2.58),在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较弱(M=34.87),在性别、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99,P=

【关键词】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社会支持;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问题提出

开放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当班人”。开放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式封闭教育而言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思想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入学条件的开放、学籍管理的开放、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开放、教育媒体的开放和选修专业的开放等,旨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充分而全面的发展[1]。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他们承担着工作、家庭、学习等多方面压力。研究显示,开放教育学生存在年龄跨度大、背景差异大、心理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的坚持性不够等现象[2],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是建立在对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础上所迸发出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途径、人员等的需要,这并非是对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价,而是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3]。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包括来自各种人群或组织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5],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6]。

根据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现有研究,可以推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必然存在一定关联。目前,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学习支持等开展了一定数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虚无假设,通过标准化量表,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取样,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等方式推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以此丰富开放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开放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工具

(一)被试样本

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龄24.93岁,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7]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8]。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共有37题,包括需求服务意愿、公众服务需求、亲缘服务需求、需求服务途径、需求服务内容和需求影响因素6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按照“毫无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较需要”“非常需要”的强度进行排列。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9,分半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系数在0.874-0.969之间,分半系数在0.795-0.927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社会支持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量表的总分是10个条目计分之和,其中客观支持是第2、6、7项之和,主观支持是第1、3、4、5项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项之和。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三)施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堂进行问卷施测。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在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助下,由被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1. 总体服务需求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需求平均分为2.58,处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个维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间,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务内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众需求服务(2.21±0.98),具体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强烈,处于中间水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占据重要地位,如职业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其需求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实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中,公众需求服务尚未引起开放教育学生的认同。

表1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N=587)

[维度\&均值\&标准差\&排序\&需求服务内容\&2.91\&1.06\&1\&需求影响因素\&2.84\&1.15\&2\&需求服务途径\&2.57\&0.98\&3\&亲缘服务需求\&2.45\&1.02\&4\&需求服务意识\&2.23\&0.91\&5\&公众服务需求\&2.21\&0.98\&6\&]

进一步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需求服务意识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对于专业的服务需求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亲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这可能与量表作答时的社会赞许性有关,从侧面反映开放教育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众服务需求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更多倾向于向私人健康专家(2.30±1.18)以及专职教师(2.27±1.67)进行求助,而对于医生、精神卫生专家等与医院相关的人员需求较低。与公众服务需求相比,开放教育学生更愿意找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员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消极处理又是开放教育学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发展(2.39±1.26)是最常见的方式。对于父母家人,开放教育学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并不希望他们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这可能与中国内敛的家庭文化以及传统的父母观有一定关联。

在需求服务内容上,开放教育学生认为人际关系(3.16±1.26)是他们最迫切需要提供辅导与支持的问题,而职业与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较为强烈。有学者在对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9]。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因此职业发展问题也是这一群体较为关心的内容。

在需求服务途径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最愿意通过书籍(2.74±1.17)来获取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谈,网络服务也受到开放教育学生较高的青睐;而传统的电话、书信等方式,已经不再成为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在开放教育学生以外的学生群体中也有所体现[10]。

在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费用问题(2.90±1.29)是开放教育学生寻求心理健康服务首要考虑的问题,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响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而个人的观念意识,并不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实用性与实际性是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这点与学者对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会学变量差异检验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总需求在服务需求意识、服务内容、服务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上,均呈现显著增长(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体的总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无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三,选择其他选项的总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现显著性差异(F=8.735,P=0.00

在户籍方面,不同户籍的学生在总体需求上呈现显著差异(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学生在总体服务需求、需求服务意识、公共服务需求、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途径、需求影响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2.561,P=0.000

(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1. 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平均分为34.87。其中,客观支持平均分为6.18,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1.57,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7.13,具体如表2所示。与已有学者的调查相比[15],开放教育学生相较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支持相对较弱。

表2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N=587)

[维度\&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总分\&12\&61\&34.87\&8.629\&客观支持\&1\&18\&6.18\&3.504\&主观支持\&8\&35\&21.57\&5.499\&对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会支持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对开放教育学生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户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性别方面,开放教育学生的女性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组,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达到显著性差异(t=-2.617,P=0.009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开放教育学生在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2.368,P=0.000

在婚姻状态方面,不同婚姻状态的开放教育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28.551,P=0.000

在户籍方面,非上海农村户籍与上海户籍在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5.250,P=0.000

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与总体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回归模型

对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69.012+0.698[×]社会支持总分。

进一步细化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回归模型,删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达到显性的主观支持维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72.499+1.117[×]客观支持+2.025[×]对支持的利用度。

四、对策与建议

为开放教育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可以统一划入学生支持服务的范畴。为此,学校需要在部门建立、工作开展、途径拓展、队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为,提升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品质。

(一)设置相关部门,重视内在需求

无论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还是社会支持需求,都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学习需求,又与学生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为明显,且社会支持现状并不乐观,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如设立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专门服务于学生各类需求。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需要在充分了解开放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做好研究调查,听取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思想,不断健全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创造双赢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丰富工作内容,关注各类群体

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有着与普通高校学生相似的需求,如学习、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区别,如增加了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领域的学生服务大都集中在入学报名、招生咨询等功能上,忽略了对学生非学习性的支持,如技术支持、就业辅导等[23]。开放教育学生不仅关注职业发展,还关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设、亲子关系等主题。除了这些普遍性的服务内容以外,学校还需关注特殊群体,如前文调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学生、非上海农村户籍学生、18-23岁的学生,等等,应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特色服务工作,深化工作内容,注重支持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工作载体,拓展服务渠道

学生支持服务的载体,除了学校提供的各类正式渠道以外,还需重视学生非正式自治组织,如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的任务,还有交友、娱乐等各种功能,帮助成员获得某种需要,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24]。这些非正式自治组织较正式组织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会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务目标。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并提倡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帮助不同班级、院系的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关照以及资源上的共享。此外,调查也发现,开放教育学生较为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求各项服务。因此,开放教育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支持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及时互动,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师资队伍,提升工作质量

开展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师资队伍成为各项政策措施贯彻的重要抓手。鉴于此,开放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开放教育学生支持服务工作队伍。对于专职教师应给予教学、科研、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是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开放教育应开展各项举措,整合各方资源,发动各方力量,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为每一个学生的梦想绽放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 全德. 关于开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张幼芳.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J]. 中国远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黄希庭,郑涌,罗鸣春,苏丹,陈本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198.

[4] 林初锐,李永鑫,胡瑜.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学,2004,(5):1116-1119.

[5] 王雁飞.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的编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0.

[9] 刘影,张灵聪. 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88-91.

[10] 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10:53.

[11] 江荣光,李凤兰.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81-88.

[12] 李彩娜,邹泓,段冬梅. 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苏晓馨. 社会支持/压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上海外来人口与本市居民的比较[J]. 人口与发展,2011,17(6):2-9.

[14] 郑先如. 职业倦怠研究在我国的回顾与思考[J]. 龙岩学院学报,2005,(4):123-125.

[15] 刘陈陵.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2:38.

[16] 施建锋,马剑虹.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 人类工效学,2003,(1):58-61.

[17]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 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7-76.

[19]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9.

[20] 和红,智欣.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兰.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33-42、118.

[22] 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

[23] 靳会峰.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93-98.

[24]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教程[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

第2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学期,有幸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中我获取了丰厚的教育智慧,领悟了“真教育” 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是“人学”的真谛。这本好书犹如教育中的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更增强了我“好读书”的责任和“读好书”的兴味。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说得多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畅游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怎能不被教育家的激情与思想所打动?怎能不被他们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所吸引?他们的感情真挚而充沛,思想朴素而深刻,语言亲切而又不乏文学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向每一位学生,用深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所关注的是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世界。从陶行知著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作一次心灵的长途旅行,来一番深邃的灵魂对话,掬一捧淡淡书香,做一名博览的教师!

第3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智慧CBD 智慧城市 指标评价

引言

21世纪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全球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在中央商务区建设过程中,北京CBD通过打造展示体验中心与示范工程,从政府职能、政府服务、公众智慧生活、公众智慧发展等应用着手,来建设智慧CBD[1]。

一、现代商务区的智慧需求分析

从国内外CBD发展来看,CBD的建设逐步打破传统严格的边界,逐渐向国际化、功能复合化、低碳化、以人为本以及信息化的方向演进,CBD整体功能和环境提升对信息通信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一,连接全球的信息通信网络服务CBD的经济和区内企业发展。

第二,智慧技术高效支撑绿色商务区实践。低碳城市信息化需求可以从能源管理与环境管理两个方面展开。

第三,信息化技术服务高度可达性的交通。智慧的交通枢纽要求覆盖CBD完整交通网络的信息采集与、人们交通出行全程的路径规划与信息服务、整个供应链的配套物流交通信息化体系[2]。

二、智慧城市概念

IBM给出“智慧城市”的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

三、智慧CBD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体系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科学的。

2.指标体系具有可加性,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3]。

3.指标体系具有有效性,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与所评估对象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

4.指标体系的可持续性,既要有测度智慧城市的现状的现实指标,又要有反映城市推进智慧化发展过程的过程指标。

(二)智慧CBD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根据以上原则,智慧CBD评价体系可以分为“智慧CBD”网络互联互通领域、城市智慧产业、城市智慧服务、智慧人文四大部分,共21个评价指标项[4]。详见表1。

四、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受制于政府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及成本预算约束,各界对其战略意图和内涵特征理解偏差,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存在项目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定位各自为政的现象[5]。

第二,部分区域或企业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的深刻内涵和精髓,仅从技术层面来界定,部分项目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第三,“重模仿,轻研发”,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模仿抄袭和“拿来主义”成为一些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利于国内自主创新氛围的培育[6]。

第四,“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资源整合难度大。智慧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有形成“智能孤岛”的可能。

五、建设智慧CBD的对策建议

智慧CBD建设难度大、周期长、资金需求庞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失,要着眼全局,统筹规划,智慧整合,技术创新,“对症下药”,努力实现智慧CBD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在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指导和顶层设计

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从技术上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建立物联网和城市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国家标准。

(二)差异定位,注重以区域优势和特色激发智慧CBD发展活力

应根据CBD的性质、特点、功能定位事先做出顶层设计,完善建设内容,构建各个领域完整的应用体系,优先规划基础性或示范性智慧项目的建设,突出智慧CBD特色[6]。

(三)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研发,开发核心技术,抓住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以物联网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群

(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大项目引进

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等把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商业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落实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公共事务服务等运营项目;发展与物联网、“云计算”相关联的产业。同时,要引进大项目,发挥其支撑、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焱.北京CBD打造智慧商务区[J]南投资北京,2013(06).

[2]成迟薏.打造智慧的中央商务区―智慧CBD案例研究和对智慧虹桥的启示[J]中国信息界,2012(03).

[3]陈铭.“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05).

[4]邓贤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0(12).

[5]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01).

第5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特色;教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11-01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文化系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规范式的职业文化”。笔者认为: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教师文化的主体者是教师,而教师的角色地位向下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潜能,影响着学生文化的形成;向上则主导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学校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教师的精神文化决定着特色学校文化的精魂,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育观念的体现。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师,其精神领域应该是积极乐观的,有着强烈的职业信念和理想,善于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体验教育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乐于在与学生交往中感受学生的成长,体验学生成长的兴奋和喜悦。这样的教师,他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彰显着他的精神文化,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传递,润物无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变化,从而给学校文化形成带来正能量的影响力。试想,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教师良好文化的熏陶,学生还有不发展的吗?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还会停滞不前吗?所以,每个教师都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不断地去实践、创新、成就我们的教育梦。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设教师文化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论的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建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水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一批学术文化功底深厚又热爱教学的高素质教师,而只有有睿智的教师才有精彩的课堂,才有优质的教育质量。“高效课堂”、“卓越课堂”要想真正得到推进,学生“减负提质”要真正落实高效,那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如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和谐竞争的平台呢?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又如何凸现教师文化建设呢?

我们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是学校要激励教师不断的学习,争做学习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习,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源泉和动力。学校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学生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本质就是人的文化竞争。所以我镇在整体推进“尚善”特设学校建设中,就把教师文化的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大力倡导学习之风,鼓励教师多看教育专著,多写读书笔记。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秦嘉麟同志还多次在全镇领导工作会、尚善教育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中提出“做教师就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号召,学校也在公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为教师订阅了相关教育教学专著,如《语文教学通讯》《数学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要以多种教学活动,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纸上谈兵,教师的素质体现也不是“己言其说”“自圆其说”,它需要平台的拓展。我镇“尚善杯”“园丁杯”课堂教学大赛就成为了教师展现自我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教学风采。课后的评课探讨是睿智的深华,是在不断增强的团队凝聚力。而在展示之前,这一堂课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更多的是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学科教师“同课异构”“同课异班”的精心设计下,在大家的交流探讨中,思想得到了交流,不同层次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沟通,人人在其间都得到了发展,获得了别人的思想文化,也间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教师的“说——讲——评”活动、公开课、观摩课,教师论坛等活动的开展,不但有效地创设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浓厚氛围,更有效的是不断引起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让老师们得到文化的滋养,让每一项活动有价值地进行。

第6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3D智慧校园;虚拟现实技术;Auto Maya建模;Unity3D引擎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5)02-

Design and Interaction of 3D Digital Campus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WANG Yuchen1,HUANG Gaixian2,AI Hong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

Abstract:Taking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as a studying project, an intelligent 3D campus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e reality, is designed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Users can interact with this virtual environment by computer, and realize the control of this intelligent campus. Using some modeling, picture processing and engine software such as Maya, unity3D, Photoshop and the Illustrator, the functions of this intelligent 3D campu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implemen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teps including collecting data of the building , establishing the 3D model, texture mapping and the design of the interac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paper also achieves some personalized functions, such as showing the map, controlling multiparameter of the interface, and locating.

Keywords:Intelligent 3D Campu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uto Maya Modeling; Unity3D Engine

0引 言

当今,虚拟现实技术已进入了成熟发展期,由此带动了信息数字化的强势推进。“数字校园”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在此基础上衍变更新的“智慧校园”甫一面世,即已成为学界宠儿,获得了多方的瞩目及关注。“智慧校园”是通过对于校园的三维建模,在计算机中构建出校园的整体模型,而后通过一些交互手段来实现用户对于数字校园的操控,具有信息集中化、界面可视化、操作简便化等优势特征。目前大部分学校均已展开有关3D数字校园建设的研究,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推出一套设计方案,致力于为各所高校的校园数字化建设提供一种更加可靠高级的建模与交互方法。

传统的平面地图以及简单的用户操作体验已经逐渐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即以上海海洋大学为案例,设计出的3D智慧校园不仅可以使校内的同学轻松在自己的电脑上模拟行走学校路况,熟悉地形以及各个建筑物的用途,有效利用学校各种资源。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对外宣传推广的平台,对外界更加真实立体地传播校园的实际情况,使人们有如身临其境,并获得有关学校的直接贴切的第一手珍贵观感。与此同时,本文也提供了一个效果良好的3D智慧校园实际案例,在建模、贴图、引擎以及用户操作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整个软件主要由三维建模以及引擎设计两个方面来完成。在建模方面,Vega, AutoCAD , 3D MAX, ArcGIS, CCGIS, Maya, VRP等都是各具特点的建模软件。这些软件或技术在三维数字校园的开发上,其在诸如开发成本、建模速度、建模精度、数据量、工作量、逼真度、沉浸感、实时性、交互性、兼容性、开发周期、实现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均是各有优劣,难判高下。具体使用时,则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而智慧校园模型的贴图以及引擎的搭建也已有多款软件可供研究者自主选择使用 [1-2] 。

结合开发成本、开发周期、以及学校的一些特殊情况,本项目选择了真实感、操作感、沉浸感等方面更胜一筹的maya为基础先建立起模型,然后通过Photoshop以及Illustrator进行美工图片处理,最后利用Unity 3D作为整个数字校园的运行引擎来最终实现上海海洋大学的3D智慧校园。

1 软件功能与规划

1.1 软件实现流程

(1)需求分析与功能构想。该流程是整个项目的关键,不仅需要考虑项目最终达到的效果,即传递智慧校园在时下学生校园生活的应用便利,还需要多方面考虑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由此制定完善的项目设计规划;

(2)采集校园建筑数据、平面图。通过google地图等工具,多角度采集校园平面数据图,该流程是随后建立模型的基础,模型的比例、模型的材质都与采集的素材密切相关;

(3)基于Auto Maya进行3D建模;

(4)利用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模型与贴图。一方面为前期制作的3D模型选择材质、绘制纹理贴图,另一方面为Unity引擎设计的软件设计界面UI;

(5)基于Unity引擎搭载3D智慧校园虚拟环境。利用javascript或C#程序设计语言,以第三人称为视角搭载3D智慧校园软件;

(6)评价调试与功能拓展。Bug检测与功能改善。

1.2 软件模块架构分述

整个软件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建模与引擎搭建。前期主要以3D建模为主,后期主要是基于Unity3D平台程序设计,通过C#和javascript编程语言设计GUI界面,同时提供给用户交互功能体验。

1.2.1建模模块

校园模型构造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数字模型的设计步骤

Fig.1 Design steps of the digital model

1.2.2 基于Unity3D引擎设计模块

在3D建模初具所成之后,便可以开启Unity3D引擎的搭载进程,其界面显示以2D与3D相结合的手法实现,用户导航等功能界面将以2D、GUI进行设计,而在3D虚拟环境中则以3D进行布局。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前期Maya中设计的模型导出为obj格式或者fbx格式,导入到Unity3D引擎中进行程序控制。整个程序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2程序功能模块图

Fig.2 Functional modules of the program

1.3 功能实现

基于3D引擎的搭载主要实现以2D界面的形式宣传与介绍校园信息,以3D模式进行虚拟环境用户操控与体验,且重点以3D功能搭建为例进行介绍:实现以第三人称视角控制虚拟人物在数字校园环境中的游览;以基本符合现实的比例构建数字校园环境,力求自然、逼真;构建数字校园水环境,包括不同透明度和折射度的湖、喷泉、瀑布等;仿真多种物理效应,诸如从高空坠落的重力效应、刚体碰撞试验、对于楼梯还是墙壁的分析以判定其是否可以向上攀爬等机制;营造环境3D声效,增强现实感;大小地图切换、定位、导航等基于虚拟数字校园的功能模块;模拟一天24小时不同时间段的光线的环境氛围。

2 校园3D建模的设计

2.1数据资料的收集

在数据资料的收集中,上海海洋大学各个教学楼的设计图纸,实地照片,Google earth的俯视图,地形图,剖面图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后期建模的基本数据。学校各建筑的平面图则如图3所示。

图3学校各建筑的平面图

Fig.3 Plans of different buildings in school

2.2多边形建模实例

在Maya建模中,大量的运用布尔操作,而布尔操作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种,分别是:Union, Difference, Intersection。在建模过程当中,楼梯的制作也是通过多边形建模的整合进行实现的,多个立方体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表1长方体的参数设置

Tab.1 Parameter settings of the cuboid

长方体

Scale x

Scale y

Scale Z

Translate

A

4

6

10

(1,2,0)

B

6

3

3

(0.155,6.4,-0.5)

如果要做11阶台阶。Y方向每一次改变(6.4-0.8)/11=0.5,Z方向每一次改变[6.4-

(-0.5)]/11=0.6,于是就有11组数据,具体将代表11个长方体的位置。之后,多次使用Mesh->Booleans->Difference命令即可得到楼梯,如图4所示。

图4所得楼梯效果图

Fig.4 Design sketch of stairs

2.3 材质与纹理贴图

在对模型建模以后,便要对建模设定材质,选取贴图。材质是指定制物体对灯光所做出的自然折射状态。而贴图则表示物体表面的色彩,好的贴图会增加物体的真实性,逼真性。Maya中常用的材质如表2所示。

表2 Maya中主要的材质

Tab.2 Main materials in Maya

名称

特点

应用

Lambert

无光泽,无亮点

应用在纸,土壤等质感

Phong

光亮透明光滑

应用在塑料,玻璃或金属等材质上

Phong E

是对Phong的升级

应用和phong类似

Blinn

更为真实,渲染慢

在金属的应用上比phong更好

Anisotropic

适合表面有纹理的质感上

CD,毛发或丝绒等

贴图主要分为2D的和3D贴图,如表3所示。

表3 Maya中的主要贴图

Tab.3 Main body paint in Maya

种类

作用

Color(色彩)

显示材质的颜色效果

Transparency(透明度)

调节材质的透明度

Incandesence(白热光)

能让物体表面看起来相爱那个发光的效果

Bump(凹凸)

主要是利用贴图上的纹理来改变表面上的法线

Displacement(置换)

Displacement和 Bump最大的不同是Displacement Map 会实际改变物体的外形。

Diffuse(散射)

决定了表面吸收光及向四周散射光的数量

Translucence

产生半透明的效果,让材质可以由灯光产生穿透或是散射的能力

Specular

指的是镜面反射率

Reflectivity

制作金属反射出环境四周的效果

在Maya中的2D贴图主要分为3种方式:Normal,Projection和Stencil;这些不同的贴图方式,主要用来处理贴图和物体表面之间的关系。而本文获得贴图的主要步骤为:获取UV――>将UV导入到PS中->根据UV绘制贴图[3]。

3 基于Unity3D引擎的校园人机交互的搭建

3.1 主场景设计与实现

利用人物模型,模拟真实的场景效果。主界面右下角为场景中的应用菜单,具体如图5所示。

图5软件主界面效果图

Fig.5 Main interface design sketch of the program

3.1.1 小地图导航的设计与实现

在主界面的左下方是场景中的小地图模式,点击地图按钮后,小地图便将从最左边呈现出来如图6所示的效果。

图6小地图效果图

Fig.6 Design sketch of the map

图中圆点表示人物在校园中所在的位置,同时小地图右边的的“+”与“-”符号按钮,通过“-”符号按钮可以调节小地图的视野范围。

小地图的设计原理:采用在场景中另设一个摄像头的机制,将新设立的摄像机命名为camera0,而将原主场景中的摄像机设为main camera;Main Cameara负责主场景中景色的渲染;再将Camera0摄像机放在高空中,其镜头对向地面,小地图的成像实际就是高空摄像机对地面的投影;此后再将摄像机的X、Z坐标与场景角色的X、Z坐标完成绑定,由此就实现了小地图的设计[4]。

3.1.2 Unisky 插件的有效使用

利用Unisky插件可以在场景中模拟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段场景中的景色,其视像可如图7所示。

图7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效果图

Fig.7 Design sketch of different times and weathers

3.1.3 设置界面多参数的调控

设置界面中,有五个参数是可以调控的,分别是音效、音乐、行走速度、旋转速度以及时间轴。研究中采用滚动条的方式进行调控,如图8所示。

图8界面参数调控效果图

Fig.8 Design sketch of the interface parameters’s control

由图8可见,左下角的与时间同步滑动条是可以调控的,以决定进入场景时的时间景色是否与系统时间保持一致,由此看家在不同时间段进入各自场景中的呈现均是不同的。

3.2 角色操纵与调控

3.2.1角色移动控制程序。

首先判别控制的角色是否在地面,倘若处于地面,则可以通过按键控制角色移动,同时调用封装好的角色行走动画。实现代码如下:

if (controller.isGrounded == true){

if (Input.GetKey (KeyCode.W)){

animation.CrossFade("01_Cool Walk");

Vector3 forward = transform.TransformDirection(Vector3.forward);

controller.Move(forward * movespeed *Time.deltaTime);

同时,也可以对人物失重后的预设场景,模拟重力加速度,代码如下:

movedirection.y -= gravity * Time.deltaTime;

controller.Move(movedirection * (Time.deltaTime * 2));

通过以上代码便实现了利用键盘W、A、S、D键对场景中任务的控制。此外,配合Unity引擎自带的Smothfollow脚本,将会使main camera总是跟随场景人物移动。

3.2.2 角色视角调控

滑轮调节远近视角、Q、E键调解视角的高低,代码如下:

varscrollkeyspeed = 5(定义滑轮速度)

if(Input.GetAxis("Mouse ScrollWheel") != 0){

distance = distance + Input.GetAxis("Mouse ScrollWheel") * Time.deltaTime * scrollkeyspeed * 80;}

if (distance < 10){distance=10;}

if (distance > 40){distance=40;}

3.2.3刚体碰撞试验与重力效应模拟

刚体碰撞参数设置如图9所示。

图9刚体碰撞参数设置

Fig.9 Parameter settings of rigid body collision

在设置模型时勾选generate colliders,从而给模型添加刚体,这样当场景中的人物接触建筑时,便不会穿过建筑了。

利用下面的条件语句可判断人物是否落地:if (controller.isGrounded == true){}倘若人物没有落地,则movedirection.y -= gravity * Time.deltaTime;否则,人物即可判定为落下。

另外,也可以定义浮点型变量gravity作为重力系数,重力系数越大,人物落下去的速度越快。也就是,将以此来模拟人物的降落特效[5]。

4 结束语

文中基于Auto Maya 3D建模与Unity3D引擎搭载,提出了构建3D校园虚拟与现实人机交互的新思路。该平台对于各大高校建立数字校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功能拓展性强,可以将校园信息与3D数字校园进行有机结合,甚至可以与时下电子商务彼此结合。该项目对于高校实用性强,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推广度。日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U3D的功能与应用,其研究成果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给3D数字校园环境与用户间开拓了一种较为新颖的交互思路,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可用性较高的实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芳,肖洪,杨波,周亮,刘宇鹏.三维数字校园的设计与实现[J].系统仿真技术,2010(1):71-75.

[2] 王国栋,任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急推演沙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软件,2012(8):23-27.

[3](美)米德,(美)阿瑞马.Maya 8完全学习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亚峰,于复兴. Unity3D游戏开发技术详解与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 宣雨松.Unity 3D游戏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科创项目(B-5106-13-0005)。

作者简介:王宇琛(1992-),男,山东济宁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黄盖先(1994-),男,河南濮阳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通讯作者:艾 鸿(1970-),女, 四川新津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数据安全、计算机教育研究。

1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科创项目(B-5106-13-0005)。

作者简介:王宇琛(1992-),男,山东济宁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黄盖先(1994-),男,河南濮阳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第7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摘 要] CRP作为一个设计理念先进的智慧校园系统,将信息技术和管理、服务融为一体,文章通过CRP系统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应用实践,提出对于学校本土化建设的思考,阐述了制定有效的CRP本土化策略对学校内涵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CRP;高职院校;本土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10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26- 02

1 引 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较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信息化深度应用上遇到了新难点,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层出不穷。CRP系统是一个设计理念先进的智慧校园系统,全面实现数据的源头唯一,使不同模块间的资源能够共建共享,实现学校资源配置的绩效管理,进一步推动实现学校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

2 CRP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CRP系统,即“校园资源计划(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系统。CRP系统具有数据源头唯一,数据共享;全部数据源头产生且循环流动;各功能模块形成联动的整体;全员、全程及全方位维护;提供个性化的工作环境等特点[1 ]。该系统设计理念鲜明独到,通过学校内外资源整合,达到数据可靠唯一,从而实现管理规范化,决策智能化,学习智慧化,是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平台。

3 对CRP系统本土化应用的思考

近几年,CRP系统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广,并得到了高度评价。应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结合学校实际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对CRP系统加以改造,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推动CRP系统本土化发展,以技术手段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和信息化决策支持能力。

3.1 CRP系统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引进CRP后,开发完成了学院门户、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工作,整合了学校原有部分系统,在此基础上又独立开发了几套应用系统,包括OA的工作流程、签章系统和教师测评系统等[2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开发的CRP教学管理系统中加入了“空中课堂”(即“虚拟课堂”)平台的设计,将“虚拟课堂”教学与“现实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高职的“双课堂”教学新模式。“双课堂”教学能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实训场地和设备相对不足等实际问题[3 ]。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基于CRP系统,引入定岗实习过程管理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与考核三个阶段[4 ]。

CRP系统不仅避免了以往定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放羊”现象,也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不通畅的问题,实现了定岗实习的过程监控和动态管理。另外,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CRP系统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在校级层面上消除数据孤岛现象,真正实现“数据服务于管理,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理念,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和信息化决策支持能力。

3.2 CRP系统的本土化策略

为了保障CRP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与全面普及,本土化的流程再造和定制开发尤为关键。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角度考虑,高职院校往往会缺失就业跟踪与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无法展现一个完整的学生发展生命周期。除了记录三年的课堂学习、校内外基地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信息外,他们毕业后的企业生涯发展轨迹的追踪也很重要,这些信息的跟踪与采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CRP可通过定制新的功能模块,对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活动以及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进行持续性追踪,反映他们的成才历程。

CRP是一个不断扩充、持续发展的系统,应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CRP统一架构基础上,进行有关业务模块的本土化定制开发,推动CRP系统向本土化方向发展,使应用学校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以信息化手段激活学校的办学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学校整体的管理品质和服务水平。

4 结 论

CRP系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信息化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打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学校”的全新校园模式。通过CRP系统的本土化建设,使学校的管理高效自动,资源互通共享,助推人才培B体系创新,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为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徐相林,魏胜能,等.高等职业院校CRP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16-19.

[2]齐小萍,樊至光.“校园资源计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践[J].当代职业管理,2012(5):62-64.

[3]彭高宏.基于CRP的高职“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5(6):77-79,82.

[4]王稳,施建浩.基于CRP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定岗实习过程管理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6):185-187

第8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 教育机智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8-02

一、教育现象学简述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现象学是现象学哲学流派之一,作为教育现象学的开拓者兰格威尔德其对于教育现象学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教育现象学主要观点认为,首先要回到事实本身,胡塞尔认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象征性,而要探析事实的真实内涵。包括兰格威尔德提出研究儿童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贝茨提出注重具体情境中的教育,都是要求教育应面向事实本身。同时教育现象学还关注“先验与本质还原”,以及主张“生活世界的体验”。

现象学理论是由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引入教育领域,通过运用现象学理论阐释教育学,故因此而得名教育现象学一词。后教育现象学进入美洲大陆学术群,特别是范梅南等人对教育现象学流派的深远影响。

二、教育机智简述

机智一词是威廉・詹姆斯在1892年首先提出,他指出:“一位充满机智的老师会想尽方法将孩子各异的特点融入学校教育,年轻人的早期学问感才会形成。”[1]教师应保持儿童天性敏感度,并将儿童的天性与学校的课程进行有效联合。《韦氏大学词典》中有关机智的表述是:“为了和谐相处而保持敏锐言行。教师与孩子间的教育互动又特别符合这一特点,因此良好的教育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2]著名教育现象学家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从理念上对教育机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他阐述了教育机智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实现教育机智,尤其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活动对教育机智的推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现象学与教育理念

(一)以儿童为中心

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认为首先要构建关怀备至的师生情谊,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地位日渐削弱,学校教师便除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之外,还应当一定程度协助履行父母类似的抚养职责,“以便为儿童走向广阔的复杂社会做好准备。”[3]其次,他认为应对儿童存在和成长有足够的关心,这是“教育者智慧性和使命性的体现。”[4]爱与关心、信任与希望、及责任与使命是教育者必备的条件。最后,范梅南主张在反思中建构教育机智,其强调反思在教育实践作用不可忽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日趋商业化、物质化,教育者亦减少了对教育意义的反思。他认为对教育情境进行积极反思有助于形成教育机智,当教育者用同情和敏感的眼神于儿童直接接触时,这种爱的直觉感受会让儿童乐于学习。

(二)立位于具体实践情境

首先,“回到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态度有助于解决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需要真实的生活世界,儿童具体的体验以及针对具体情境的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认为教育就是对生活世界的体验。”[5]教育学是以儿童真实世界视角去审视。其次,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能让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的实践展示了教育本质的实践性,也回答了现象学研究的最根本初衷――立足真实世界。

(三)教育植根生活

灌输知识只会与生活世界相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才是教育教学归宿以及科学世界的价值。现象学是以审视儿童体验的真实生活情境塑造生活世界,理解日常生活体验的本质。兰格威尔德认为,“必须在生活世界中看教育”。[6]教育现象学认为知识的形成要通过理解和体验,学习是动态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这样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内在意识,这需要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范梅南指出,儿童也有思想,师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通过对话教学使得师生之间得以思想交汇。兰格威尔德认为,要克服对生活以及与人交往的疏离,教育现象学的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各种能力。

(四)教育理念对教育机智生成性反思

首先是关注儿童的普通日常生活经验,教育现象学关注现象体验,学生体验亦是知识来源,兰格威尔德的著作《儿童生活的隐秘世界》专门对儿童的体验与经验进行了描述。其次,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使得我们的生活具有规范性,意识中的原有规范,通过理性让道德规范显现从而实现教育,用规范指导教育行为,实施教育行动。

同时,注重具体经验的反思反映了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反思可以让教育者以全新视角理解问题,通过反思行动意义,可以更好地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老师教育机智需要教育情境中的经验反思,它是一种机智地处理混乱现象的行为。

四、教育现象学视角下教育机智生成理性追问

(一)以教育现象学理解教育本质

回到事实本身实质是回到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研究领域之外但却正在发生的。教师是教育发生的主导,学生是教育发生的主体,课堂就是教育本身所以教育者或者教师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智慧性和反思性的实践者。

教育者是替代性父母角色,教育者具有协助阜阳责任,现象学认为教育是召唤,即使命和责任的召唤。存在即可能,师生可能的存在关系需要教育者学会爱与关心,担当责任与使命。

教育机智是教育者内在隐性品质,也是一种教学需要,也是教师所必须的内在要求,所以教育现象学认为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必须具备高超的教育机智。

儿童存在于真实世界,教学中教育者必须让儿童始终接近现实,故应对具体实践情境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描述体验可以反映真实的生活世界。

(二)教育现象学视角下的教育机智主要特征

1.教育机智是智慧实践

首先,教育现象学强调实践的首要性,实践作为教育理论前提和基础,我们的知识就来源于实践,师生之间活动,教学活动等实践活动是反思教育学理论构建的起点。教师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而不是角,通过反思去努力了解学生的困难,好教师明白从孩子角度体验某个具体的学习阶段的容易或困难,当教育者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提出困难挑战任务时,才会尽可能的让孩子适时体验积极意义。

同时,教育机智要体验孩子的兴趣,充分运用教育机智从而让纪律变为自律,通过幽默为教学创造新的可能性。

2.教育机智是情境性智慧行动

机智行动是情境的即兴发挥,机智行动具有偶然性,而教育过程中偶然性事件会随时出现,这时候需要教师即刻反应,教学课堂具有不可预测性,教师应随时准备采取行动,这时就要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性行动,将一个危机的教育情境转化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事件。

同时教师要具备智慧品质,智慧与机智相互补充,智慧含于教育学内部,而机智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教师的个人风度也会影响教学活动效果。

教育机智与反思性行动是不同的,教育机智是以教育智慧形式的行动,是行动前反思性特点,而反思性行动通常在事后进行反思,即反思性行动是教育情境行动之后的反思。[7]

参考文献:

[1]陈德华.教育机智在“学困生”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3,(6):13.

[2]李春丽.教学机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5.

[3]蒋茵.从现象学到智慧教育学――范梅南教育思想探微[J].台州学院学报,2005,(1):27.

[4]张方政.范梅南“智慧教育学”思想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2):23.

[5]蔡芳.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9:30.

[6]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8.

[7]王海英.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下)[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4,(23):18.

第9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的研究取向已经从理智取向、技术取向向实践反思取向转化,教师形象也由“知识拥有者”、“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家”转变。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性的研究方向。因此,反思梳理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在凸显实践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构更科学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特性,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主要体现为“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方面的职业素养。相比较而言,“如何教”更能凸显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如何教”这类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智慧。因此,开设实践性课程,保证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合理比重,重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诸多国家的共同举措。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实践性课程除比重偏低外,在课程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践性课程理念缺失

当前,在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如何教”专业素养的实践性教学并非完全缺位,例如学科教学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一直都被视为重要的专业课程。但从课程实施层面看,基本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处于自然状态,没有上升到“实践性课程”的高度。课程是对知识的选择、加工和组织,缺乏实践性课程理念指导的实践教学,其实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实践性课程实施效果难以保证

实践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协作,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教育见习、实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专业技能水平,形成初步教育实践智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如此重要的教育实习、见习也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流于形式,难以保证其实效性。教育实习需要高校和小学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但现实中二者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在协调高校和小学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缺少相关政策。小学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了实习生也不愿意放手,给实习生提供的实践机会非常有限。高校则因为诸多困难,甚至不组织学生集体实习,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一些师范生则把教育实习看成是休假或勤工俭学的好机会,难以切实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期结束仅凭一张盖有某学校公章的鉴定表和相关材料就可以过关。对此,学校心知肚明,但迫于无奈,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

(三)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缺少真正的“双师型”师资

小学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有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又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能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高度统一,能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教师。这种“双师型”教师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对其教育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实际上,在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种“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教师普遍缺乏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际工作的了解,很难做到关注小学的现实问题,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关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研究成果较少

关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成果颇丰,但从笔者搜索到的文献来看,成果大多是针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而针对专科层次的成果很少。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毕竟在学制、生源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应该有针对性更强的研究。

二、构建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及其实施模式

(一)构建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性课程是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能够为教师个体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构建创造一种情境性的互动环境。”〔1〕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不同,具有如下特征:1.情境性。实践性课程的根本宗旨是引导师范生生成实践性知识,初步形成教育实践智慧。而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易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因此,模拟的教育情境和真实的小学教育情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情境性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特征。2.实践性。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以具体生动的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根本要义的过程,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师范生需要自觉运用已掌握的教育理论,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反复体悟、验证、提炼,经内化而习得。实践性是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特征。3.自主性。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都具有个体性,它们的生成,需要师范生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反思、体悟,通过主动建构而习得。因此,实践性课程的主体是师范生。基于对实践性课程及其特征的认识,结合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实践性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掌握实践性知识、培养教育实践智慧。据此,我们认为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情境认知、实践训练、行动反思三类课程。情境认知类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教学见习和教学观摩;实践训练类主要包括微格教学、说课、教学决策能力训练、教育实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助理辅导员、导生等)、社会实践(支教、家教、教育志愿者等);行动反思类主要包括撰写反思日记、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毕业论文。

(二)构建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模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其实施要遵循按阶段分步实施、螺旋式推进的原则,按照“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训练是核心,交流反思是关键”的模式进行操作。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为保证实践性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实践教学,树立实践性课程意识。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凸显教师教育师范性的重要课程,必须纳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并保证合理的课程比重,使之真正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实践性课程理念,明确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师范生生成实践性知识、形成初步的教育实践智慧,全面掌握实践性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要求,并自觉落实到实处。2.加强理论课程教学,为实践性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实践,因此,理论性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基础,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保证实践性课程质量的基石。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应突出以下几点:第一,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而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专业对话,实现不同视角和维度的教育思想的交锋与融合,引导师范生建构起具有独特性的个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其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建构的过程。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探究,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第三,加强教学的示范性。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教学,给师范生提供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成功范例,使他们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学会如何教学,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3.建立高校与小学合作的共同体,政府政策支持到位。情境性是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智慧,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教育情境。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现场才是师范生获得“田野经验”的主要阵地,应该成为高校实践性课程的主要资源,但现实并非如此,由于小学在职前教师培养方面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在国家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且小学在接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方面获益甚少,因此高校与小学的关系相对松散,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就很难有真正参与小学教育教学现场的机会。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智慧,需要构建更大的教育实践平台。借鉴诸多国家实行“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的成功经验,将小学纳入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必将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与小学建立起协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全程贯通教师教育的实践平台,需要政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诸多影响因素的积极参与。高校与小学合作意义上的实践性课程,也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见习层面,应该是“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2〕师范生应该有更多的、更长时间全面参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机会,而不是以往的“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践性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障。实践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既有深厚的教育理论背景,又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教师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在高校与小学建立起合作共同体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小学的科研、教研教改工作,观摩或亲自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及发展方向,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二是实行“双导师”制。高校聘请小学优秀教师参与高校实践性课程教学,对师范生进行偏重师范性的实践指导。5.培养反思能力,引导师范生自觉开展行动研究。实践性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师范生积极主动的反思、体悟和自主建构,因此必须重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和反思意识的培养。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具备反思能力和习惯,才能在实践性课程学习中不断建构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教育实践智慧。“反思是师范生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自我检查、自我评定和自我扬弃”〔3〕,必然要在教育行动中完成。师范生要自觉地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亮点和问题,探究原因,总结规律,强化亮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应用于教育实践。这样,在教育行动中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师范生会逐渐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教育实践能力也会逐渐发展,日趋完善。6.发掘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实践性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实践,即师范生要有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除了我们前面列出的显性课程资源,还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习得实践性知识是一个内隐的学习过程”〔4〕,通过开展具有浓厚师范色彩的特色活动,如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节演讲大赛、教育电影评论、教育热点问题研讨、支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师范教育文化氛围,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的提升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综上所述,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高校和小学建立协作共同体联合培养师范生,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断探索和积累,逐步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2〕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3〕李梁.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