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工程建设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功的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它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助力了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在工程建筑也在不断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在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在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之广,也导致了计算机不能单方面的发展,处理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职业的人群,适用于不同的工作,以使之的功能作用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行业讲究因地制宜,即使建筑样式相同,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土地、人文情况下,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和施工进度也将不同,所以,单靠人的力量很难将如今愈发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全方位管理全程管理以及实时管理。所以,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像数据处理、图形处理、建筑设计及管理分析应用也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管理应用优势分析
在前面说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管理应用主要有全方位管理实时管理及全程和多方位管理。至于优势,首先,必定是在工作效率上,建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工作特点有所不同,建筑行业在进行项目作业时,往往是定点作业,就是常常在一个地方呆很长时间,而且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和不可动性,需要长时间在一个地方持续使用。还有,包括建筑活动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建筑承包单位都具有对建筑产品的安全问题的负责权。这时,从工程建设时对人员的管理,施工时对实时实地情况的分析反馈,产品投入使用后对建筑产品安全的持续负责确保联系。没有计算机技术,这些要求可能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也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一件事。相反,有了计算机技术,就相当于能将工程建设情况实时的传递给项目管理者,还可以寻求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此外,在建筑设计方面,无论是工程制图,还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建筑管理模式和建筑设计方案,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因为,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尤其是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十分周密的分析演算,因为稍有不慎这就可能会酿成大错。这也导致建筑行业不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外有丝毫差错。此外,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如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举个极端的例子,若是像秦始皇建长城那样建我们现在这样的建筑,光管理人员就要消耗甚多,更何况这样做,管理水平会比较低,工程不能很好的完成,直接的第一反应就是在工期上。因为如今建筑工程的项目都比较大,工期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都比较长,很可能一年四季都需要施工,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管理,将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降低工程质量,使部分建筑行业人员为了追逐利益,滋生豆腐渣工程。所以,有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全方位的管理,也是全方位的监督。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现状及远景
在建筑行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web服务器连接着建筑材料供货方,建筑设计方,建筑项目管理方,建筑项目施工方,以及第三方等建筑建设前中后各个方面的参与者。大大优化了建筑行业的建筑水平发展前景,但是,有些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缺乏深层次的了解,也不掌握最近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他们仅仅认为,计算机的用处仅仅在于收发电子邮件,也仅仅认为,这已经是做到了很多人口中说的信息化管理,高科技应用了。他们也会认为,将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规模的应用在自己早已成型的管理模式中,改动甚至说是打破自己的模式,是不值得的,会增加工程工作量,以及既定投资成本。此外,通过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开发,可是,一般软件开发的人员往往不具备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开发的软件并不能很好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也就是开发的软件和实际的工作场景不协调。此外,就如先前说的建筑行业具有的特殊特点,建筑行业讲究因地制宜,即使建筑样式相同,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土地、人文情况下,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和施工进度也将不同。此外,还有其他的诸多影响因素,比如政府的批文时间,天气变化,环境保护等等这些诸多方面,都将影响工程的投入,影响工程的成本。如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我们就可以在程序内设定不同的参数,如天气,环境,地质,地段,政府等等方面,得到较为准确的投入产出比例,得到更加实际的工程成本。计算机行业是我们如今时展的大势所在,况且,在如今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情形下,更是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所以,不得不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发展是极为广阔的。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功的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工程管理的领域,单靠人的力量很难将如今愈发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全方位管理全程管理以及实时管理。所以,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像数据处理、图形处理、建筑设计及管理分析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行业是我们如今时展的大势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发展是极为广阔的。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的时代,是将载入史册的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有幸见证,有幸经历,有幸参与。计算机的发展却是始终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它总是不断地突破自我。希望建筑工程领域的工作者也能不拘泥不死板,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接受时代的变更发展,接受新时代的讯息,将新时代的新知识勇敢的容纳到自己的行业之中,创造新的氛围,带动时代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钱陈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参考文献
[1]奇张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8(31):71~73.
[2]周立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14):37.
[3]吕文莉.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32):191.
[4]田宝峰.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30):362.
[5]陈春梅.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17(5):229~232.
[6]邓李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28(11):137.
【关键词】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
由于学校只顾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日后毕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服务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面对这种状况,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改变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乐观的状况。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内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下完成的。相关专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明确指出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现实需求差距过大,因此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这四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1],同时也从课程实验、设计、实习、毕业等环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二、推行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重要性
2.1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就业砝码
目前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造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刚好为这种状况的解决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际同时发展的全方位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2.2 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系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系统能力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分析、开发与应用这三大基本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提出,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系统观,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分析,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创新永远是各行各行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不单单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日后学生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此能力承受能力。
三、如何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实施
3.1 树立正确的环节培养目标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需要的基础知识多,学科构成复杂,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并不是完整的整体,而是由不同的分支组成的,每个分支也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3]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方面挑选重点进行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整体生和系统性,将部分教学建立于系统教学之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人,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思想束缚,不能够及时接纳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教导出来的学生不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行,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队伍强大后,将会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四、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发展趋向 信息技术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
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位
计算机是当前21世纪中影响力最大的技术之一,最初诞生于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诞生,随后在1946年出现了第一台计算机,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逐渐演变成了当前技术含量更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质来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受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影响而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促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变得更加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在此方面的需求,获得更大的便利。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处不在,除此之外,在一些军事、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商业方面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影响较为深远,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不可或缺的部分。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中都有两面性,在评价一个事物的作用和内涵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评析和诠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带给人们极大的生活便捷和服务,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诸如,计算机领域的“千年虫”事件的出现,致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保险、交通和电力行业受到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这一事件的出现,带给社会严峻的考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有利也有弊,但是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将这些不利因素排除,能够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服务,成为当前首要待解决问题。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由于自身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就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总体上朝着高、广和深方向发展。
2.1 高度上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高度上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计算机主频上。由于计算机的先进性和便捷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计算机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晶体管微处理器的出现,以往使用单一处理器的计算机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开始朝着多个处理器同时运行处理的方向发展。在计算机中成功运用几万个处理器,运行速度和处理速度已经超越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而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使用中也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计算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连接,同时还可以推动计算机高效管理的实现,促使计算机互联,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2.2 广度上发展
计算机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成果,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呈现出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在高度上获得发展以外,在广度上同样有待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主要趋势,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电器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们利用计算机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到资料,以其便捷的优势来满足社会进步的发展需要。甚至还有人曾预言说,未来的计算机将变成一种更加平民化的事物,就像是回家正常做饭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2.3 深度上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深度上发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朝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呈现更为人性化的人机互动界面。计算机也将衍生出大量的软件,以一种更加智能化的姿态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各种交互设备的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计算机领域发展的主要体现。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计算机性能越来越好,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性能越来越好,另一个则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就当前电子产品发展现状来看,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主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子产品中所应用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对以往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完善。故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应该明确计算机的发展定位,朝着速度更快、性能更高级、使用更便捷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2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
硅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硅芯片技术自身特性,在研究中已经逐渐接近临界点,并没有过高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大量的研究开始逐渐转移到光子以及量子技术研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量子技术研发出的计算机,运算性能将高于现今市面上计算机十几亿倍,而光子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实现电子计算机的光速处理,性能更为优越,并广泛应用在一些高新技术研究领域,意义较为深远。
3.3 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智能化,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较之现今的计算机而言,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信息处理速度都要更为突出,能够同时执行多条命令,处理效率更快。利用超级计算机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或者建立模型,对于科研成果研发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规律,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切实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真正的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昕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l展趋势探索[J].移动信息,2015,10(08):18-18.
[2]赵定远,杨洪,赵卫东等.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3):198-202.
[3]李思,孟凯.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学与财富,2015,7(Z2):758.
作者简介
李东(1983-),男,白族,云南省云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技术 发展趋势 探讨
计算机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基础,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等多方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更新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并且在自身飞速发展演变的同时还衍生出众多的发展方向。如今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涉及广泛,例如军事、政治、文化等。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析,从而对计算机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浅析和探讨。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20世纪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标志着我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和重量庞大,运行速度也慢,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机关和一些先进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一些高度数据的处理,处理器也随着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利用。到了1982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样计算机的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也可以更广泛的得到发展和利用。所以计算机的应用逐渐从政府机关开始延伸到中小型的公司企业,最终甚至延伸到了普通家庭中来。总体来看,计算机一直沿着积极的方向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是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首先计算机被高度利用在国防,军事和科技研发中。其次,计算机的微型领域也是得到了科学迅速的发展,融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中。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在不断更新。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2.1 时展的需要
如今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发展。最初计算机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繁多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需要,加之计算机的发展技术还不够成熟,会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不同领域的需要促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由于国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大量需求和利用,需要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对计算机各种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计算机的革新技术的速度也随着需求而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2.2 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计算机技术更新的研发中,开发者需要有活跃的设计开发理念创新,并要把这些创新理念实际应用到具体计算机技术操作当中。当然创新理念在应用中需要不断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存在利用价值,会不会对原来的操作产生更为便捷的途径。在检验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失败或者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改,并促进其开发研究内容的更加丰富和实用。当某一个计算机技术成熟后会对下一次的技术革新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的计算机
如今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要求日益趋高,很多计算机的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量数据整理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来满足需求。智能化的计算机的研究利用,它在较之前的计算机有了处理速度上的提升,以及更全面的数据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节省更多的时间,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
3.2 新型的计算机
硅技术在近些年的技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所以要发新的技术成为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入到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纳米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的研究开发。而今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新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指日可待。
3.2.1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采用光子硬件和光子运算方式,数据处理量大,处理的速度也快,使更为复杂的数据的处理在光子计算机的技术上得到优化。所以光子计算机会随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会成为新型的计算机类型。
3.2.2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运算处理储存和分析处理源,它是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原理的依据上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运算的。与传统的计算机比较起来,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方面也是要快许多的,主要原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通过量子来进行计算。并且量子计算机在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比传统计算机有明显的优势,这目前是很多人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追求。
3.2.3 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把纳米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的技术中来,通过纳米原件体积小的优势来取代传统原件,并且其导电性会比一般传统的计算机原件有明显突出的优点,相信纳米技术一定会成为计算机技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计算机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也不断朝着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2]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程技术,2012(05).
[3]郑宏莉.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2014(3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创新能力;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专门传授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知识。通过这种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是对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在创新模式下教育理念下,以信息化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还尚有缺失,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瓶颈,这对于以实践和操作为特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机人才没有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计算机人才的操作和动手能力。面对这一现状,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招聘的需要。
首先,加强创新能力的宣传,营造“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学校的各个部门要上下齐心协力去做,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鼓励学生学术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地学习自和选择权,积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要敢于对各种理论和权威说“不”,鼓励学生在对现有的理论的反复思索和论证的过程中迈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提出自己尚未成熟的创造性的设想,学校也应该积极予以支持,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作为前沿性学科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应该鼓励运用本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发展尖端技术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其次,建立一支高效地、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领域的引导者,也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推动者,所以任何的教学改革和改良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的学科教师的支持和贯彻,作为一线教育人员,教师可以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外,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体系。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队伍的完善是关键。
首先,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对教师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模仿,教师要自我强化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因为这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燃起了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渴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教师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观。传统的教育观念遗留下的另一个落后的观念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的地位,自我国古代以来,教师就一直以一个尊贵的长者的身份出现,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虽然这种态度充分的表达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敬重和敬爱,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分的师道尊严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开放和民主自由的理念下,我们更加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地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中,要想以教师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形成平等的师生观念,即对待学生,教师要予以关爱和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追求,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精神,并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学习的动力。
第三,教师平时要注重多元化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的也是整体化、多元化的,尤其是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必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在随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他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的吸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灵活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从其他的知识和方面入手拉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讲解,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塑造知识结构丰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人才。
再次,改革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是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因为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十分驳杂,不利于短时间内让同学们全部接受,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用的专业知识,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案的调整,不能够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已有的教学培养方案。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理念,我们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加细化的调整,可以根据侧重方向的不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例如围绕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分为net、.java、嵌入式设计这三个方向设置专门的程序专业,教师和学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的培养后,更加侧重对于某个专业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由此培养“精”、“专”的应用性人才,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熟练掌握了一门专业的技术要比粗略的了解多项技术更有优势。
同时,学校要重视要改革教学模式。纲领性的教学方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单程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现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弥补各种必须课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禁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利用其专业特有的优势,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多元化的知识的补充有利于更好的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各种实验创新教育课程,在不断的摸索与试验中找到更加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课程设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各种一线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落脚点,是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达到了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目的,还能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得以发挥更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就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阶段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以奖励的激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重视操作技术的培养,特别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可以辅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应用到研发实践中,从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后,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一直以来课外科技活动有着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称号,恰恰的揭示了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但是前者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最柔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潜质,有效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法发挥的一些创新性活动的空间。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加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常见的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一种文化节的方式将这种创新行为和活动固定下来,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成立专门的科技文化创新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作用进行指导与评估,使活动更加的规范和有意义;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竞赛,使学生关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认识到创新理念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意义,学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和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生活已经走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未来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也必然是十分广阔的,是否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和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的高级人才的主要通道,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摇篮,尤其是一些职业化的专业高校,更应该抓好教学活动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未来的人才竞争的不败者,才能紧随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所以,高校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培养、师资队伍的组建、师生观的转变、创新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谈到了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为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当然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3]朱洪,张卜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 解决方案 现代化运用
1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汇合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各项科学技术的整合型学科,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今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政府单位等不同的领域,并且在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办公上面有着突出的表现作用。在日常办公中,无纸化办公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无纸化办公是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运用的表现之一,为我国实现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创建节约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缩短办公时间。在数据存储上,不仅仅可以有效存储及控制数据,还可以轻松导入和导出大量数据,在数据的处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信息化办公的飞速发展带来卓越的效益。在计算机应用的效果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成功避免人工管理中出现漏洞或是易错的问题,可以有效取替人工并提高精准度,不仅效率高准确度更高。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所以在现代化的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培养计算机人才并给相关人才提供更多的资源条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飞速发展的阶段,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产品不断产生。由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在成像及图片分析方面发展较慢,在特殊行业运用的相对较少,所以我国重点研发在特殊领域中绘图软件的应用,以及企业中各个部门通过研发的软件将行业中的图片进行高度分析,再通过计算机技术有效处理并呈现出来,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拖延了计算机应用的速度及其发展的空间,需要我们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2 目前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是相对开放的大环境,在网络中传输大量数据信息很容易造成病毒或是黑客的攻击,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是泄露。在网络的监管上面,目前我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来管理这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黑客经常为了某些目的去攻击各大网站,盗取或破坏网络中的数据信息,给社会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2.2 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违法行为
除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之外,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心术不正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行骗,使人们的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例如,现在有很多的钓鱼网站,一些违法分子利用这种网站来进行行骗,只要用户在钓鱼网站上输入银行卡号或个人的真实信息,银行卡内的存款非常容易被他们盗取,造成金钱损失问题。目前,在我国有很多这种通过网络被骗的例子,而且数不胜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法有效对抗这种网络行骗的手段。
2.3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运用中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发展态势,仍然呈现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除此之外,由于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开发出很多种类的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不仅呈现出单一而且表现出竞争的态势,由于现代化的需要人们受到利益的驱使,这方面的竞争已经开始从良性竞争向恶性竞争转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未来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建议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人员应该有共同的开发目标,各个层面的计算机人才都统一方向,从而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中发挥得更好。
3 针对现有计算机技术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3.1 加强监管措施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监管政策,同时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监管范围,防止一些心怀不轨的违法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财产造成伤害,以及对于特殊领域造成威胁。同时,国家的监管部门要加强惩罚的力度,对于问题较轻者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开导,并确保其真心悔过以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严重造成人们财产损失的违法人员进行严厉的法律管理,运用法律条款来惩罚其罪行。
3.2 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发展以及应用非常的重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之中。同时,确保计算机方向的人才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方向而奋斗。在开发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最大能力去阻止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竞争情况,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相匹配的应用软件,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中,我们应该从大局观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问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应该将市场调研的工作进行到底,重点研究现代化各个层面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发展体系。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发展并没有足够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正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努力将它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习和探讨,从而减少各项问题的出现,以便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冯春辉,李志梅.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邢台学院学报,2013(02).
[2]沈琦.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3]张伟,许博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硅谷,2013(08).
[4]凌春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性[J].商情,2013(29).
[5]刘骄阳.浅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作者单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出现了像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新兴热门研究和应用领域,而我们部分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仍停留在几年前简单笼统的水平上,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并且差距逐步在加大,造成了教育和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1.2 师资建设滞后。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面对飞速更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校缺少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教师本身也没有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而有实战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教师严重缺乏,导致教学水平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3 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很多普通高校在教学基础设施上,不是计算机不够用,就是设备陈旧无法适应当前教学,更有一些院校没有计算机专用机房或是专用机房过少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难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鉴于以上的原因,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前景令人堪忧。因此,根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和设想。
2 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当今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该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选择和讲授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应用软件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向,大学头两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JАVA语言程序设计、动态网站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大三开始分方向进行学习,并加强专业实验的强度。
2.1 3G软件开发及检测方向。强调学生专业素质和3G软件开发及检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事移动增值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商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移动软件的检测等工作,成为3G软件开发及检测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其方向课应涉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移动通信技术、J2ME开发技术、短信增值业务及WAP增值业务平台开发、Android系统及业务开发、IOS系统及业务开发、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测试环境与工具等。
2.2 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强调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IT技术软件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在面向国内外软件外包公司或企业时,可从事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维护等相关工作。其方向课应涉及专业英语、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测试环境与工具、Android应用开发、项目实战与项目管理等。
2.3 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开发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其方向课应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导论、新媒体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RFID技术、M2M技术应用、云语言信息技术、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除上述三个方向外,还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创建“特色班”。与IT企业广泛合作,按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专业化优秀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案,让大学生培训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实习可直接安排在相应企业,学生毕业后不用培训就可直接上岗。中国石油大学开设的“特色班”是相当成功的,他们先后建立了东软班、浪潮班、阿尔卑斯班等定制培养体系以及中软国际实训培养体系,为我国东软、浪潮、阿尔卑斯等著名IT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投入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对学校而言,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进行教师教学储备。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开设新的专业课作好准备。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与有科研开发能力的大学联合办学,聘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进行传、帮、带,让教师多参加一些实践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科研能力。
4 教学方法研究
4.1 精讲多练,加大学生实践环节。打破传统的“板书+讲解”教学模式,以“演示+操作+讲解”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师以精心准备的实例和课件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从感观上认知新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最后由教师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引导拓展。这样学生既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也有自己发展创新的空间。教师主要采取引导方式,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4.2 任务驱动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教学目标物化为具体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独立完成,以任务驱动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4.3 目标激励法。在教学中应利用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特色班”的同学,学校和企业签署协议,各科成绩和实践操作均达到某种程度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或者在讲授某一课程时,时常穿插一些其对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报酬等相应情况的介绍,以及该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等,让学生明白,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为自己找着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对大学生来说,这种职业目标激励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润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就业形势和工作对策[J].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2006,6.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一种侧重于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将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的4个专业构建成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专业群,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群共性知识的联合教学和特色化专业知识的分布教学。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人才培养;层次化培养体系
0 引言
在我国,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业强国,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居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企业较少。另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许多企业仅仅实现了“甩图版”工程,无法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在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网络环境支撑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国家“两化融合”的战略发展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较弱外,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开发与服务的人才严重缺失。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精神,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来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等4个重要技术领域,其中数字化制造技术又分为制造装备数字化和生产流程数字化两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培养涉及众多的学科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包含了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课程群建设为例,研究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学院按照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各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所承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构建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特色的人才培养专业群。在打通大学科同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学院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网络支撑环境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生产管理自动化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业控制应用软件方向,培养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该研究,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一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
1 培养目标定位
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我国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行业优势,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适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战略发展,计算机学院努力寻找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群建设是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网络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整个专业群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构成,每个专业突出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色,以实现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等不同层次人才的专业群培养目标。
2)专业群建设的服务面向对象定位。
根据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对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紧密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制造业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观念定位。
把握21世纪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同时,培养他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理性的学术精神,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和诚信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突出“行业特色明显、专业基础厚重、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
2 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时,学院通过走访实施信息化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集成开发企业,确定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工程技术和业务能力,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保证通识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来培养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才。
1)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的基础课程平台构建。
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基础课程。专业群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分为通识基础、公共基础和大类基础3个部分:通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大学体育等课程;公共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方法等课程;大类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导论、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
2)专业群特色化专业课程平台构建。
根据专业群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嵌入式系统方向与计算机控制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生产管理自动化软件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网络集成与架构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数字化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其专业课程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数字逻辑、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基于Web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特色化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组态软件设计、PLC编程与控制、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等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具有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集成、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课程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两类。信息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管理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分析与建模技术、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产管理EAM、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Web系统与技术等。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集成和运维管理,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集成与项目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包括TCP/IP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布线、计算机网络的集成与管理、信息保障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数据存储网络、Web系统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主要培养数字化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需求工程、人机交互技术、CAD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数字化协同与网络交互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专业群中每个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环节包括3个课程设计和3个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周、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包括高级语言开发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软件建模与架构综合实验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综合实验周、Web系统与技术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网络通信与协议分析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周、网络集成与配置综合实验周。软件工程专业由校外联合培养单位完成不同方向的专业综合设计。所有专业群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都紧密围绕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将学生4年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放在企业完成或者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
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由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或聘请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同时,按照专业群4个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学校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的行业优势,充分借助学校产学研联盟企业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建设适合于专业特色方向的实习基地。学院通过与那些在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开发与应用等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联手,建立有利于学生在业务流程分析、系统规划设计与软件开发设计方面提升实践水平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实习基地。同时,我们还与那些在生产过程控制与企业基础自动化开发与应用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联合,建立数字化制造技术方向的实习基地。
4 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以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不同方式,积极推进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教学科研背景的师资队伍。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要想高水平地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所以,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制造业信息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同时积极推进在职教师工程技术培训制度,并鼓励他们通过在制造业信息化开发与应用领域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的技术培训以及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项目合作等形式,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水平。
5 结语
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组合为一个专业群,面向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相应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不同专业在实现共同知识课程平台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不同面向的特色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同一类专业的同质化教育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形成面向同一领域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胀。从总体来看,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但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出现困难。原因在于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在本科教育阶段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然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核心工作,高校如何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问题
根据当今企业需求和前沿技术,多次调整了人才培养计划,以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课程设置基本科学合理,并充分利用短学期和毕业实习开展实训教学活动。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还需按具体应用进行分块设计,突出其特色,实践性课时数需要加强,工程案例实训教学还需在各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推广,综合性课程设计有待完善。
2、 课程内容的问题
根据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的修订课程内容,逐步由过去的大部分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少,与软件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够,甚至一些内容脱离了快速发展的软件企业的需求现状,向与企业生产实际、工程应用实际转变。但是,课程中工程案例引入的还远远不够,项目驱动教学刚刚启动,课程内容如何更加贴近实际。如何按照“CDIO模式”运作,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究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教学应用型大学,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成为向高一级的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的摇篮,同时也要为社会输送更多从事计算机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要加强计算机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以“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精简内容、优化课程”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为导向,建立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吸引产业、行业精英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和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三构建三优化”,即:构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输出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底蕴的人才培养体系,输送研究性人才;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优化授课学时。从而保证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毕业即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成骨干”,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切入点,模拟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进行实习和实训,将企业所需人才与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
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材改革
以精品课的建设为抓手,促进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计算机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注意硬件、软件、应用三方面知识的合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和鼓励创新;提高多媒体授课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用优秀的教材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制定了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教材选用时优先选用同行业所公认的经典优秀教材,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也可以选用适用的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本科教材。对教学内容更新快的课程注意选用学术造诣高的作者编写的最新版教材。
3、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教研工作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应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研发,也可招聘一线的研发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做好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工作,形成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建立完善校内教师和计算机相关领域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兼职授课等一系列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打造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使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内容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研究,为学生创造较大的自主创新和探索空间;在实践体系的构建、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发和使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加快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认真作好短学期的实训工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深化毕业设计内涵,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使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提高职业能力,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为上岗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信息人才为目标。地方应用型大学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教学服务于社会, 一如既往的坚持“强化特色、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工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建立健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平台、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庆涛,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4).
[2]尤磊,王财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