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机构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深圳某辖区小型社会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近年来,小型社会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蓬勃发展。而深圳作为医疗改革的前沿阵地,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呈迅猛之势,深圳市社会医疗机构的数量占全市医疗机构的比例之高居我国的前列。
目前,深圳某辖区有社会办小型医疗机构,如门诊部、诊所和中医馆340余家,小型社会医疗机构在补充公立医疗力量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是,大部分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由于存在资金少、规模小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使其自身的规范化发展受到了制约。而国内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主要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缺乏针对小型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指导的标准体系,难以引导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二、行业自治的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的局面随着政府的相对退出而改变,因此行业协会的成立及行业自治的作用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协会一方面通过机构会员入会资格审查,能够明确申请入会的机构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行业协会开展针对;另一方面,通过标准体系的审查可以指导机构规范化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构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其次,协会是提供会员需要的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交易信息、搭建机构间技术共同研发平台以及提升行业品牌的公信力和反映行业共性问题的重要平台。
因此,行业的自治作用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小型社会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体系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提升辖区小型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弥补小型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评估的空白,协会成立后立即对相关标准体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遴选专家
在建立协会专家库的工作进程中,首先明确规定了专家库的入库条件,包括具备一定的职称、在本行业从业达到一定年限和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随后协会对提交的专家申请资料进行审核,这些专家包括中医、西医综合以及口腔专业的优秀专家。
(二)形成评估标准体系
协会多次组织召开了专家会议,征求小型社会医疗机构专家、公立医院专家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的意见,对考核评分标准初稿进行研究、审核,根据专家们讨论形成的汇总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终形成了“深圳某区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标准体系(试行)”,这个标准成为日后开展深圳某辖区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工作的基础性文件。
2013年、2014年评估和指导工作后, 由于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专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后来的现场评估指导实践过程中,协会专家发现新的问题,并将有关问题汇总,协会通过召开理事会及专家会议,征求各方意见,对标准体系进行了实时的修改和完善,使其顺应发展的大方向。
(三)评估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标准体系分别从基本条件、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规范服务、遵纪守法、沟通协调、团结互助等7个方面进行制定,为100分的体系标准,同时从论文、著作、新项目、科研立项等方面单列了加分项(累计加分不超过5分)。
整个指标体系根据专业分为西医综合类、中医类、口腔类3个标准,每个标准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从上述7个方面制定更细化、更具体的考核内容。
(四)评估标准体系注重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特点
“深圳某区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不仅对不同专业的机构特点进行了区分,同时标准体系亦针对小型社会医疗机构不同于公立机构或大型医疗机构的特点进行了设置。
标准体系的重点在于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中除了在日常执业中所必需的证件手续和合格证以及消毒规范、业务技术等条件外,还涉及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沟通交流、诊室环境布置、加强学习培训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制度保障自身利益以及医患沟通等能够提升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细则。
四、评估标准体系的试行及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的变化
在协会的号召和动员下,辖区的小型社会医疗机构首先对照评估标准体系自查自纠,再由专家团队进行现场评估和指导。截至目前,协会已完成对辖区330余家社会医疗机构两轮(注:每两年一轮)的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和指导工作,并在全区评选出16家“职业道德好、业务技术好、规范服务好、沟通协调好、团结互助好”的“示范单位”,以评促建。此项工作注重指导为主、评估为辅,受到了辖区大部分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的欢迎。
从前后两次评估的现场来看,不论是评估得分,还是专家的评价,还是社会医疗机构自身的反馈,利用这套标准体系对机构进行评估,效果确实非常有效。以下数据来自2013年与2015年协会会员单位前后两次的评估分数相关项目对比。
这项工作已成为该区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常态性、例行性的工作。
(一)分数的提升(以会员单位分数为例)
2013年与2015年数据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同比2013年评估数据,三个专业类机构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口腔类和西医综合类幅度较大,规范化程度有了明显改善(两次的评估数据比较见表1)。
90分以上占比结果统计。各类机构90分以上的占比结果从高到低的排序情况为:口腔类门诊部为81.81%,中医馆为66.67%,西医类综合类门诊部为60%,口腔类诊所为42.11%,中医类诊所为14.29%,西医综合类诊所为10.71%。按专业分类,口腔类90分以上的机构占比最高51.20%,其次为中医类机构38.46%,最低为西医综合类机构33.96%。
相比2013年的结果,2015年中医类90分以上的机构呈稳定增长趋势。西医综合类与口腔类90分以上的机构有较大幅度增长,均超过20%,其中西医综合类门诊部无论规模还是规范化程度都有了较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西医综合类机构进入优秀行列。口腔类门诊部规范化程度最高,反映了口腔类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了规范性,其规模、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两次的数据比较见表2)。
80分以上占比结果统计。各类机构80分以上的占比结果从高到低的排序情况为:口腔类门诊部为100%,中医馆为91.67%,口腔类诊所为84.21%,西医综合类门诊部为80%,中医类诊所为28.57%,西医综合类诊所为28.57%。按专业分类,口腔类80分以上机构占比最高87.75%,其次为中医类机构57.69%,最低为西医综合类机构52.83%。
在“示范单位”及“优质机构”的引领作用下,通过协会组织的培训、沙龙和参观交流活动,促进了机构间的相互学习,逐步完善自身管理,促进了机构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两次的数据比较见表3)。
60分以上占比结果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各类机构60分以上的占比结果从高到低的排序情况为:中医馆、口腔门诊部、西医综合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为100%,口腔类诊所为94.74%,西医综合类诊所为75%。按专业分类,中医类60分以上的机构占比最高100%,其次为口腔类机构91.84%,最低为西医综合类机构86.79%。
经过前一轮次的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和指导工作,通过专家组的指导,使大家在规范化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经统计,2015年评估的达标率相比2013年明显提升,尤其是西医综合类机构,达标率从2013年的54.35%提升至86.79%。在协会的正向引导下,大部分社会医疗机构正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两次的数据比较见表4)。
(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以评估标准体系为基础,通过协会的正向引导,不少机构负责人已意识到评估工作对自身机构的促进作用,大部分会员单位能根据评估标准体系,自查自纠,积极准备,完善制度,根据专家团队指出的问题,能做好相关记录,虚心求教改进方法,积极接受专家的指导。经过指导和评估,辖区内的小型社会医疗机构整体规范化程度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口腔类机构、西医综合门诊部类机构,整体质量明显改善;一些规模较大的会员机构,从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专业技术、医疗设备及经营效果等方面都表现突出。机构的整体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医疗机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足的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一)在评估和指导过程中,发现辖区机构准备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种类、数量参差不齐,器械或多或少,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小型医疗机构在消毒管理方面流程及要求不明确;部分中医类机构对中药等级分级、炮制、储存等方面缺乏标准的管理体系。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协会将组织专家团队,拟定相关标准供这些机构参考、学习,并帮助其建立起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由于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的蓬勃发展,其种类及特色也缤纷多彩,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的类别并不能完全以中医、口腔和西医类来区分,未来在体系中应当再将各类机构进行细分,使其更符合小型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现实。
(三)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服务人群的满意度尤为重要,建议在以后的体系完善中,加入服务人群的满意度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 郑颖.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J].人民论坛,2013(23).
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助于推动卫生系统信息化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国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卫生医疗的发展。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的建设可带动信息行业的经济发展,培养行业优秀人才,重视软件信息化建设工作,就是加快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平稳有效落实我国新医改,优化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重塑我国医院管理的理念,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升卫生系统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卫生系统的投入持续增加。利用医疗软件优化医疗资源,最终改善群众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国家卫生系统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投入将会明显高于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速。
医疗机构软件在向信息化发展。当今是大数据化时代,卫生系统发生迅猛的新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带动医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今软件行业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性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迅速发展的时代,医疗软件技术的建设要有前瞻性。建设合理医疗信息化平台满足了医院对信息的复杂要求。信息化是加快医疗进程、减少失误、提高医疗效率的推动器。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出现了移动设备挂号、查询病理结果、问诊等应用,解决就医难、医患沟通难等问题,推动卫生系统化现代管理。医疗信息化建设要跟上时展需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信息,增进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对医患各项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发展,需要综合的信息化平台提供支持,信息化医疗体系为医患提供信息、分享经验提供快捷准确的基础数据,是卫生系统的数据时代,也是卫生系统信息化不断完善发展时代。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其信息化程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卫生服务,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的系统化,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开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卫生改革迅速发展,利用信息化的医疗软件将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增强,体现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工作。在卫生体系提出的八项措施中,卫生系统信息化能够推进公共卫生,细化卫生系统综合管理的建设,是医药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有效技术保障。促进实现整个卫生系统的一体化管理,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卫生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信息化下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信息化发展迅猛,医疗机构软件的建设各方支持仍显不足。信息化专业人员缺乏、建设投入与最终使用效果有差距,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全面等问题接踵而至。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卫生系统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医疗机构信息化标准不同,建设规范性执行力度不够,软件开发与实际使用程度差距大,各个软件公司与医疗机构、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和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信息资源交流不畅,使得患者疲于应付各医疗机构的信息采集,造成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冗杂,各医疗机构信息不能共享,软件维护、采集困难重重,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标准。需要加大对医疗软件的研发的投入建设。
认识度不足,建设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卫生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时间短,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完善,政策、财务支持不足,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缓慢,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建设一直在摸索中求发展。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繁荣地区,卫生系统投入多,信息化发展迅速,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对信息化建设还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各医疗机构发展情况不一,大型综合性医院综合性发展,基层公共卫生系统发展缓慢。医药供应、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等部门条块化管理,“信息孤岛”的现象成为常态,阻碍卫生系统的信息一体化管理。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盲目建设,与自身发展不匹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我国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建设实施路径
细化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卫生系统信息建设,不仅仅只是实现操作信息化,其重要任务是优化我国传统的医院管理流程,转变卫生系统人员思想,重塑我国医院管理的理念,为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保驾护航,改善我国就医难、手续繁、资源浪费等实际问题。我人口多,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造成了就医困难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建设,为解决就医难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卫生系统的发展中是重要的支撑,必须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资金的支持下开展,将医疗软件信息化建设落实到实处,为卫生系统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重视安全机制的设立,细化建设流程,保障工作正常开展。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范,敢于尝试新方法、新软件,进一步促进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互联网
一、 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涉及主要涉及如下单位:政府、核心医疗机构(掌握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再加上需要医疗服务的社会公众,以及在具体行业服务运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ICT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即构成智慧医疗产业的系统要素。
二、 智慧医疗应用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并不能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甚至机制上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智慧医疗的实施可以提升医疗机构个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高效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让社会公众的相关民生满意度提升。
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具体见下图一,十三五期间,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最终还可以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指导。
医疗卫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互动,使所有社会公众及时得到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终身的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
三、 智慧医疗的主要系统框图描述
智慧医疗系统主要框图应该由如前所述的核心要素围绕对病患/社会公众的服务构成,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计生委);主导核心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含主索引);核心医疗机构,其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基层医疗机构等。核心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联网+应用平台是以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核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医疗服务的病患(社会公众),这四大块之间形成网状联系,最终围绕病患(社会公众)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具体见图2。
就核心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展开分析,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层、网络层、感知层,其中数据层是关键。数据层主要指在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WIFI、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感知层指的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如便携类血压/血糖/心电监测传感器等。
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认可的最终系统框图和相应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层目前各省市开展最多的工作为电子病历,目前也正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四、 近期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1. 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智慧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2. 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各类医疗专用和健康管理专用的各类传感器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目前的无线网络环境复杂,包括WIFI和不同制式的2/3/4G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设计开发自适应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接口使得相关数据得到及时高效不失真传输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突破,第二,目前市场上在用的专用传感器基本都是通过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对接,开放性差,缺乏行业公认的公用协议,目前在车联网领域,公用协议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前几年推出了规范物联网终端与M2M平台间数据通信和用于终端规范管理的WMMP协议,并且在车联网领域进行了积极推广,值得智慧医疗产业在发展专用传感器时借鉴;第三,专用传感器所传送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法律层面制定相应法规进行保护并明确相应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建设要求。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标杆项目的实施同步探索解决,产业化是促进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和相关问题解决的有效推手。
3. 创新运营模式。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应用让卫生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尤其是名医,其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解决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相应的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就要创新运营模式。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卫生医疗行业打造成一个开放、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政府应该在满足相应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的医疗需求。
4. 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在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将另外三个层面,即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融合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而且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平台未必完成所有数据的物理集中,但肯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视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逻辑集中管理平台,其数据分散在各处,通过核心模型虚拟成完整的数据集合,其中目前各省市都在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就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病历),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已建成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期项目目前包括三个库:(1)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信息;(3)动态远程检测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在医院、或社区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被监护者或其家人在家中、办公场所、在户外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监护者的健康档案情况。通过智能终端将人体实时体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远端信息的连续、实时、准确采集。远程医疗监测平台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血糖、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目前实现了血压或心率远程监测。当智能终端传输的数据超过系统设置的临界值的时候,系统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负责的值班护士,医生和平台维护人员,另外相关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具体信息和数据的移动查询。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智慧医疗产业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投入,及早建设。
五、 智慧医疗产业的内涵
智慧医疗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现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新趋势,正如约翰.索普指出的,“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了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要求相关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之外的配套改革的地步时,“完成这些变革需要重组产业的边界,至少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规则”。而且智慧医疗产业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特点,所谓智慧只有通过医疗产业的两化融合和对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形象地描述,通过各种先进的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应用是智慧医疗产业的血管与肌肉,而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大脑,核心医疗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是心脏。
六、 智慧医疗产业近期应用热点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是目前核心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的应用热点。而这两个应用热点带来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
随着国内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全覆盖已经是现实,目前省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移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心血管疾病的远程诊疗,并可以在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指导其他医院进行现场手术,大大提高了核心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效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基于移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系统将覆盖全国近30家医院,远至陕西富平。另外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卫计委将尝试建设覆盖全省的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重大疾病会诊系统。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ICT技术实现的智慧医疗医用,更多地体现了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带来的革命性的商业影响。全覆盖医疗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影响很大,到2020年,医疗成本将占美国GDP的20%,超过4万亿美元,这其中将有一办用于慢性病患者,这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保健和监测获得更好的治疗,充分降低住院治疗成本,并充分体现了以病患为核心的模式特点。而在国内,养老问题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老年人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主体,另外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患者数量数目庞大,因此基于可穿戴设备和便携设备的慢病管理和和基于家庭网关的家庭养老服务浮出水面,其在国内的商业影响相比美国更加巨大,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通信运营商、IC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充分介入,另外核心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社区医院的协同更是此项工作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其运作体系相当复杂,甚至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推动下由各方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予以落地,这将是智慧医疗产业在近期最大的一块蛋糕。
七、 智慧医疗发展的产业模式建议
在目前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凸显成两种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
目前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方面,挂号应用是已经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的一个应用,而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所伴随的是各个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比如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都已经组建了医院集团,并且向社区医院进行服务延伸。
对于这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绝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医改的切入点之一,智慧医疗的产业模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从前面所述的智慧医疗系统框图来看,智慧医疗产业的各核心要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要素协同重于单要素主导,并且通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最终实现一致的信息流带来相关产业的融合和系统的重组。因此,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核心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和主流ICT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智慧医疗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柯本,(美)布朗,(美)普里查德,著.互联网新思维:未来十年的企业变形计[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斯奈德,著.4G革命:无线新时代[M].钱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而对社会资本而言,抓住政策东风,积极谋篇布局,抢占服务业投资中这一分量极大的蛋糕,是明智的投资选择。
医疗资源匮乏凸显行业投资机会
总体来看,我国的医疗服务资源相对匮乏,行业内部缺乏竞争,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医疗卫生领域投入连年大幅提升,仍难以满足服务需求
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2496亿元,占GDP百分比为4.98%,人均卫生费用1643.2元。2012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8914.4亿元,占GDP百分比为5.15%,人均卫生费用2135.8元,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都超过GDP增长速度。从全球来看,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美国人均医疗费用7000美元,是我国的20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日益扩大,按照国际经验,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医疗卫生支出增长速度将远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国家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这将为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人口老龄化是医疗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根据相关机构研究,老龄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年轻人的3-5倍,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还存在刚性。据OECD预测,老龄化将导致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9%上升到2050年的26%,其中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各占一半。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我国医疗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专业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同于传统医疗机构,老年人对医疗及配套服务要求更高,而且需要更多心理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这些需求是公立医疗机构难以完全满足的。
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总体来看,我国医院数量和执业医师、护士的增长率十分缓慢,但总体病床利用率和医护人员人均接待病人数逐渐攀升。2011年,全国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9人次和住院2.4床日,2012年达到7.2人次和住院2.6床日。由于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工作人员的压力大、强度大,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医患矛盾不断增加。这需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也需要不断增加服务供给。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发达地区将面临长期大量医疗需求
医疗资源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我国东部地区的医疗资源较为丰裕,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北京、上海、天津是我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三个地区,也绝对垄断优质医疗资源,而江西、安徽、贵州三省的医疗资源比较匮乏,一直是处于全国的最末位。同时,不同地区的医疗设备、医疗人员素质差距都比较大。2012年,北京共有医院593家,医疗资源和质量都居全国前列,大部分三甲医院外地患者数量超过70%,由于医疗资源扩散渠道和方式有限,这种趋势将长期存在。
社会资本投入不足,与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从全球来看,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日本的私立医疗机构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体,2003年,私立医院占国家医院总数的比例达到79.9%,私立诊所占国家诊所总数的比例达到94.2%。从医院的功能设置来看,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私立医院更具回避风险的倾向。例如,91%的私立医院设有疗养病床,而仅有7%的私立医院设有传染病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立医院中设有疗养病床的只占9.2%,但设有传染病床占93%,这也证明了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定位的差异性。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2012年,全国公立医院13384个,民营医院9786个,民营医院数量和服务能力均有较大差距,而且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是一种竞争关系,没有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资本应关注的重点领域
从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向来看,社会资本应该作为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补充,弥补公共医疗服务领域的不足,提供差异化医疗服务,以及满足一些个性化、高端化的服务需求。社会资本对医疗领域一方面要考虑公立医疗机构不能覆盖的医疗服务领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政府长期投入不足的领域。
医疗信息服务业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传统的医疗服务资源只在系统内部流转,缺乏向外界开放的动力和途径。我国医疗领域主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而面向公众的医疗信息服务关注较少,公众对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分布情况了解甚少,就医之前缺乏对医疗信息的基本了解。发达国家一般采取私人医生、社区医生的方式,医生为患者建立跟踪性的档案,患者在就医之前对自身及对口的医疗机构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减少盲目就医的情况。社会资本可以关注这个领域,如为患者提供网络档案,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资料库,患者可在就医之前根据自身的症状初步判断病情,寻找对口的医疗机构,这也可以避免“小病大看”,减少医疗服务资源浪费,降低患者费用负担。
医疗健康服务业
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健康服务是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社会资本进入较多的领域。目前围绕医疗健康服务较多的领域是健康体检,这部分服务以自费为主,主要是企业入职体检和年度定期体检,进入的企业也很多。也有一些高端的专业体检机构,发展规模较大,提供服务较多,如慈铭体检正在筹划上市。在这个领域,一些公立医疗机构也开展相关的服务,但由于不能连锁,缺乏资金,难以拓展高端服务。在这个领域还有一个重要业务,就是康复医疗服务,患者在手术后或者连续治疗阶段,需要专业的康复机构给予指导,目前也有一些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但规模都不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高端专业医疗服务业
北京是全国富豪最多的城市,这部分人群大多选择去国外进行体检和治疗,就是由于国内还没有相应的医疗服务资源,高端群体医疗服务是北京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公立医院是特大型城市医疗机构的主体,拥有几乎所有的高端人才,具有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优势。但是,政府兴办公立医疗机构,资金来源于税收,公立医疗机构理应为全体公民服务。一旦公立医疗机构开设高端医疗服务,其高昂的收费价格必然将部分低收入人群挡在门外,高端医疗服务会占用大量优质医疗资源,例如先进设备、优雅环境、资深医生等,降低了普通民众对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所以公立医院由于自身限制将不能满足这个高端服务市场。这就为社会资本进入高端专业医疗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据统计,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已经超过100亿元,还不能满足高端服务需求。针对富人的定期体检、医疗、康复是应关注的方向,牙科、美容、中医理疗等领域也是高端专业医疗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养老医疗服务业
北京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一个时期,养老医疗服务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增长期。近年来,养老床位紧张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很多老人排队等候进入养老院,但由于公立养老院进入门槛高,一般老年人进入的机会很少,有些老年人一等几年,直到去世也没进入养老院。最重要的原因是优质的服务养老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一般的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老年人也不想进。能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有广阔的市场,可以根据需求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收取不同的价格,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服务成本。
从北京的实际情况来看,提供紧急服务的应急医疗服务也有很大市场,这种服务每次出诊费用很高,可以动用直升机等设备,但服务及时高效,为治疗提供宝贵时间。另外,面向家庭医疗护理等专业化的医疗教育服务、医疗培训服务很有市场,值得社会资本关注。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的方式
社会对医疗服务行业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但有效供给增长缓慢,未来的机会在于寻找有效的途径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社会资本在投资北京医疗服务业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瞄准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医疗投资向郊区分布
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这些资源很难想周边转移,客观上造成医疗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近几年,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主要是“名院办分院”的方式,引导医疗机构向郊区扩散。2012年,市政府投资12.7亿元,推进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清华大学天通苑医院综合楼、天坛医院迁建,同仁医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南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密云、怀柔、延庆、顺义等4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但总体上,还是难以满足服务需求,随着首都圈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周边省市医疗需求也将不断增大,使郊区医疗服务资源更加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可以与优质医疗资源结合,加快医疗资源的扩散过程,也可以产生较好的投资回报。
围绕重点功能区建设,布局高端医疗服务
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化程度将日益提升,外国人来京的频率越来越大,围绕外籍高端人士的医疗服务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领域。如主要服务于在京外籍人士的和睦家医疗(UFH)机构,于1997年在北京正式开业,它不仅提供全面的住院及门诊服务,更有优秀的医疗团队,其中包含拥有国际医师执照的外国医生和来自北京各大医院最顶尖的中国医生。由于需求较大,和睦家在上海、广州也开办医院和诊所,仅北京和上海和睦家医院分别拥有五家和两家卫星诊所,主要分布于外籍人士集中的区域,北京一些高端国际医院也主要分布在空港和CBD区域。鉴于高端医疗资源的需求,可以围绕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如北京新机场区域,引入瑞士医疗、梅奥等高端医疗机构,满足区域高端需求,也可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
进驻医疗服务集聚区,打造医疗服务品牌
社会资本还可以考虑进入北京重点建设的医疗服务区,利用服务区的政策,率先突破体制和机制。目前,通州医疗服务区已经开始建设,该服务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社会资本可以按照园区规划要求,与相关医疗机构形成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行业知名度,打造医疗服务品牌。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卫生工作和卫生改革方针政策,以构建规范有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建立和推行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不断推进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行业自律,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全程监督的原则;二是量化管理的原则。三是动态监督的原则。四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决定成立以区卫生局局长赵平同志为组长,副局长江喜范同志、卫生监督所所长任波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全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三、责任分工
区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受理辖区内量化申请并积极配合完成各相关工作。
四、工作主要内容
区卫生局在认真分析总结以往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行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调查研究和论证,制定出台配套的《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标准》和《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评审及公示办法》,统一检查考核办法,统一考核评分细则。
(一)强化依法执业,严格实行执业许可制度
1、规范机构依法执业。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对内或对外的医疗服务活动。执业地点、服务范围和诊疗科目必须严格限定在核定许可的范围之内,严禁超范围执业。严禁私自变更执业地点和出租科室、变相转让和出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亮证执业,接受社会和患者监督。
2、规范医护人员依法执业。基层医疗机构除行管后勤岗位可以聘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外,其他医药护技岗位必须聘用有专业技术职称和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医护人员。门诊、病房临床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正式注册在本工作单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证书并正式注册在本工作单位。严禁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和无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医疗和护理工作。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1、个体诊所房屋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80平方米;门诊部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与所设科室相配备的卫生服务机构面积标准要求。
2、各科室必须独立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分开,相对独立,生活区和业务工作区严格分开。
3、房屋布局合理、舒适、洁净,适应医疗服务工作需要,符合消毒隔离要求,有医疗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有独立的卫生间。
(三)配备常规医疗设备和药品,满足日常医疗服务需求
1、配备有诊察床、诊察桌、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氧气瓶、污物桶、处置台、药品柜、器械柜、紫外线灯、高压灭菌等基本设备。
2、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如口腔诊所必须配备检查治疗和消毒灭菌专用设备。
3、有单独的急救箱并备有医疗急救药品和相关设备,配备与开展诊疗科目相应的药品。
(四)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1、制定并落实核心医疗制度,保证医疗质量。制定并落实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2、强化医疗安全措施,保证医疗安全。实行医疗差错和事故处理医疗机构法人责任制,发生医疗事故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积极妥善处理。
3、严格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统一门诊日志、门诊处方、门诊病历等,书写规范、完整。门诊登记书写合格率≥95%,处方合格率≥90%。
4、传染病登记本、消毒灭菌记录等书写规范,登记完整,传染病报告及时,严禁瞒报、谎报、迟报。一次性医疗用品采购、管理、使用、毁型、消毒、处理达到规定要求。
5、医疗废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分类收集、并向指定地点及时清运处理,有完善医疗废物转交记录。
6、无违反医疗机构管理、医师执业管理、药品管理、传染病和院感管理、计划生育“两禁”管理的执业行为。
7、严格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无非法医疗广告的行为。
(五)加强形象建设,统一规范个体医疗机构标识标牌
1、基层医疗机构室外悬挂区卫生局统一的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名称、诊疗科目等内容相同的标牌;在室内醒目处悬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统一规范的诊疗科室标示牌、服务项目及价格、常规药品价格公示牌、医护人员基本情况公示监督牌。
2、医护人员衣帽整洁,佩戴统一的标识胸牌上岗。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基层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内统一悬挂医师工作职责、护士工作职责、药师工作职责等各项岗位职责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制度、注射室工作制度、治疗室消毒制度、消毒液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等制度和健康教育宣传栏且上墙。
4、基层医疗机构内外环境绿化、美化,便民服务设施齐全。
(六)实行不良记录登记备案制,落实日常监管
卫生主管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监督意见书和情况通报,督促整改落实,并根据相关法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并作为医疗机构不良记录予以登记在案,作为量化分级管理和医疗机构校验的客观依据。
四、实施的范围及对象
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的范围为全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不含一级),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
五、实施步骤和主要方法
(一)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年4月,拟定《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评审及公示办法》、《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现场评分细则》。
2、调查摸底:年5月底前,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区个体医疗机构一览表》,全面掌握行政相对人的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医护人员数量、联系电话等监督信息,对每个单位建立量化分级监督档案(一户一档)。
3、启动实施:年6月上旬,召开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工作动员大会及培训班,并印发有关文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4、自查及申报登记:培训班结束后各单位按照标准进行自查整改,自查达标后到所辖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进行申报。申报登记日期截止到6月底,逾期视为放弃申请。
5、组织检查:年7月下旬开始,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人员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现场评审检查。以后每年根据工作安排,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年度考评检查。
6、评审认定:年10月上旬,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现场评审检查情况进行首次综合评定,提出初步意见,报领导小组审定。10月中旬,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正式审定提交的评审结果,研究确定各医疗机构的监督量化等级。
7、公示授牌:年11月中旬,在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对评审认定的各级别等次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基层医疗机构监督量化等级由区卫生局正式发文予以公布。
8、监督处理:从年12月上旬开始,结合专项整治和评审认定等次情况,对C级以下不合格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限期整改,重点督查,并视整改情况依法处理。对达不到C级的个体医疗机构给予暂缓校验1-6个月,经验收仍未达到标准的,依法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9、形成制度:从年起,将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度校验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一年一度的综合评定,逐步形成我区医疗机构的常规管理模式。
(二)主要方法
将基层医疗机构风险和信誉度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面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工作,采取日常监督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度校验现场审查、集中检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参评单位进行量化评价,依据综合评价情况确定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监督检查频率,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管处罚措施。实行动态管理的办法,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信誉等级评定后,根据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实际情况,每年度对获得各等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核,并根据日常监督和复核情况定期调整信誉等级。凡违反关键监督项目,或年度评审分值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则采取取消或降低等级的办法。对于轻微的违规,如果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并达到标准要求,则可保留其原等级不变。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动员。
一是由区卫生局统一印发《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和相关检查考核标准,分发到各医疗机构,并要求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召开我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三是定期举办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业务主管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组织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专题培训,培训学习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及量化分级管理考核标准,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监督管理部门与各医疗机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组织检查评比,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评审公示办法》所确定的评分细则,对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实行动态化管理。凡在评审年度内发现已评定等级的基层医疗机构有一次违法行为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必须降低一个等级,并取消本年度A级评审资格,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或者造成一级以上医疗事故的,可直接降低两个信誉等级,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本年度已被评审为某一较低等次的基层医疗机构,经过努力,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各项评审指标达到新的水平,可向区卫生局申请提高信誉等级,再次进行评审、公示和认定。
关键词:医院 财务创新 预算 成本管理 研究
一、医疗机构全面预算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医疗机构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医疗机构所负担的开支越来越大:新医疗项目培训和开展的支出、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开支、工程项目建设的支出、日益看涨的工薪支出、各项公用开支、税收以及政府各项罚没支出等等,以及同行之间的激烈博杀,使得医疗机构不堪重负。而在竞争中真正能够做到基业常青的是那些具有远见和高超计划的医院,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医疗机构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体系环节。
(二)全面预算财务管理体系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医院及机构的核心由财务控制转变成了战略管理,预算体系到现在依然采用传统程序和命令控制性的传统的文化环境,这种暨于授权和问责的机制会束缚机构自身的发展,甚至成为机构发展的障碍,长期以来在对预算机制进行编制和执行时,管理者会遭受到很多抱怨,“预算更多地注重成本的减少而不是注重价值的增加”、“预算管理缺乏弹性,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等,哈佛商业评论中也有过认为预算大大阻碍了公司发展的进程的评论。其实,他们所说的这种全面预算是一种基于传统体系构建的预算,与现代的经济环境很不相匹配,急需创新和革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疗机构的全面预算财务管理体系同样也面临着紧迫的问题——创新。
二、医疗机构全面预算薄弱环节
(一)制定过程中会与战略脱节
预算的目标除了财务战略、经营战略的目标以外,我们还要知道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但是有时候预算在编制时,各业务部门的意见会致使预算与短期目标更近,如果稍不注意,就会演绎为上一年预算的一个简单的重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长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衔接,这在当前医疗机构预算编制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普遍、而且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诱导极小化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都曾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预算上给一个部门80万的支出金额,这个部门会说:80万不行,太少,支出不够,给100万吧。实际上80万对于这个部门来说已经够了。由于有了讨价还价,所以预算操作的空间会受到限制,如果还要留有余地,则对于完成预算的编制,难度显而易见是增大了,诱导极小化这个环节是不可避免的。
(三)预算的局限性
传统预算在编制时难以顾及未来不确定的影响,工作中有时候表现一种不完全确定的业绩方案或合约(具有不可知性),这样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会显得可能不够灵活,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些难题的困扰,财务部门对不可知的方案或合约的预算编制会限制业务部门的手脚,在业绩进行评价的时候还会影响合理性,将导致各业务科室的不平衡心态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全面创新的医疗机构全面预算财务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创新实践,会使得医疗机构认识到全面预算作为一个全新的体系,可以从中感觉到预算机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是对照另一个医院或机构进行制度全套COPY,也应深刻认知到全面预算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算的创新的制定也好,编制也好,或者还是处于策划阶段的,需要发挥智慧来进行预算的创新实践。医疗机构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以战略导向为目的的全面预算体制。
(一)滚动预测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的变化要进行滚动预算。比如做年预算,一个季度过去了,则要对下一季度或对后面的预算要进行适时的滚动调整。
对全面预算财务机制通过分解到各个业务科室而编制出来的全面预算,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不仅是战略细化和战略导向,而是一个不脱离实际,目标性的控制。这也就是作为医疗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的构建的情况。
(二)预算导向
预算的业务单位以业务战略为导向,通过对预算的完成情况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讨论,要判断战略是不是满足预期的业务,用于鼓励、学习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肯定的说业绩就是要控制在预算之内,将评价指标分解为阶段性和保障性。
(三)战略细化
医疗机构的全面预算机制的战略实质就是整个机构的总体战略,现在把整个目标分解为若干个业务单元的目标,这些若干个业务单元要实施业务的战略,他们也要制定业务的预算战略。这就是最大的好处:战略细化。现在越来越多的集团中,以平衡计分卡来做为管理工具,就是把一种理念性的东西实行到一个执行的语言,根据已制订的绩效指标,测量“工作”中的实际发生情况,以便对工作成果进行讨论比较、反思反馈及核算报酬等应用。
四、医疗机构全面预算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流程
医疗机构预算体系的整个流程包括:预算的准备、编制、分析、汇报、审计、监督。财务预算的流程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僵局,就是业务科室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一个激烈的斗争。科室负责人会认为他们在预算制定上花了那么多时间,而上面的某个人在不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就擅自更改他们认为合理的数字,预算的功劳归财务部门,出了错却要各业务科室负责。很少有科室负责人不需要财务部门的帮助就能弄明白以财务形式表现的数据间的差异。所以说预算的实践需要创新的,在这里创新的一个点就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或者用更好的软件系统来让业务经理理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这样对于各个科室,对于非财务人员,参与预算制定将会有一个非常便利的情况,也能够有利于全面预算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有轩.加强建设医院预算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年03期
[2]陈之院.潘成利.论医院项目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协调[J].财政监督,2010年02期
关键词:精神卫生 民政 人力资源 调查 对策
一提起“精神卫生”,大多数人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种场景:一座戒备森严、门窗紧闭的阴森病房里,关着一群嘻笑无常、蓬头垢面的精神疾病患者。下意识地,人们会皱起眉头,表现出厌恶的表情。然而,就有一个这样行业是以这类不招人喜欢的群体为服务对象,他们就是精神专科的医务工作者。当下,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实施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精神卫生行业的发展,聚焦这一行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民政精神卫生行业医护人力资源现状,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新疆民政精神卫生事业与卫生事业共同发展,为新疆建设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和谐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深入、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我国也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人们在这种必然过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收治医疗康复工作,由卫生、公安、民政部门分类管理。卫生部门是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它承担着精神疾病的科研、预防和治疗等工作;公安部门主要承担着对危及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的收容和治疗康复工作;民政部门举办的精神病人的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一般精神病院的区别,在于收治对象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精神病人、复员退伍军人中的精神病人和特困精神病患者。从全局来说,精神卫生福利事业,与全国精神卫生工作相互连结,是涉及人民健康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国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指导、规范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卫生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更是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疆的发病率已达到15.3‰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是由卫生和民政两大系统组成。在这其中,民政精神卫生大多承担着“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精神病人的救治任务。
近年来,为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新疆也先后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和特困、低保人群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民政精神病院的救助范围,扩大了民政精神卫生的救治范围。目前,新疆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从50年代的简单收容,70年代的慢性疗养,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层次、设备先进、管理有序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
二、新疆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在卫生行政机构注册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有24家,共有精神科床位3510张,其中三甲3所925张,二甲1所50张,二级12所1814张,一级8所721张;卫生系统17所2264张,民政系统7所1246张;地方所属14所2625张,兵团所属9所835,部队所属1所50张。全疆每万人口拥有病床数1.61。
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拥有医护专业技术人员1303人,其中,专科医生436 人,每10 万人拥有医师数为2.0;专科护士867 人,每10万人拥有护士数为3.98。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与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37。
在全疆24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1303名从事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系统医护人员997人,占总人数的76.52%;民政系统306人,占总数的23.48%。在1303人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8人,本科学历261,大专学历455人,中专及以下56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38%、20.03%、34.92%和43.67%;高级职称56人,中级352人,初级及以下895人,分别占总数的4.30%、27.01%和68.69%;30岁以下419人,30-39岁481人,40-49岁279人,50岁及以上12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2.16%、36.91%、21.41%和9.52%。
1.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全疆现有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7所,占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总数24所的70.83%,其中,三甲3所,二甲1所,二级9所,一级4所,共计床位2264张,占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总床位数3510张的64.50%;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997人,占全疆从事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1303人的76.52%。床位与医师比例为1:0.16;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为1:0.29。
卫生系统的350名医生,硕士及以上学历17人、本科194人、大专103人,分别占同等学历医生总数的100%、86.22%、66.88%,形成了系统内4.86%、55.43%、29.43%的梭形学历结构。全系统医生高级职称20人、中级73人、初级及以下100人,分别占各职级医生总数的74.07%、65.77%、70.92%,形成了系统内10.36%、37.82%、51.81%的金字塔式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医生有78人、30-39岁140人、40-49岁94人、50岁及以上38人,分别占各年龄段医生总数的80.36%、63.78%、79%、59%,系统内形成22.28%、40.10%、26.73%、10.89%,以30-49岁为主的年龄结构。
卫生系统的647名护士,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30人、大专255人,分别占同等学历护士总数的100%、83.33%、84.72%,形成了系统内0.15%、4.64%、39.41%的学历结构。全系统护士高级职称8人、中级163人、初级及以下476人,分别占各职级护士总数的57.14%、87.50%、66.49%,形成了系统内1.20%、25.15%、73.65%的金字塔式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护士有218人、30-39岁231人、40-49岁139人、50岁及以上59人,分别占各年龄段护士总数的56.12%、68.78%、68%、75%,系统内形成33.67%、35.70%、21.52%、9.11%,以40岁以下为主的年龄结构。
2.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全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有7所,占全疆总机构数的29.17%,其中,二级3所,一级4所,共计床位1246张,占全疆总床位三分之一;医护专业技术人员306人,占全疆总数的23.48%。床位与医师比例为1:0.07;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为1:0.18。
民政系统的86名医生,硕士及以上学历0人、本科31人、大专51人,分别占同等学历医生总数的0%、13.78%、33.12%,系统内学历结构分别为0%、36.05%、59.30%,呈金字塔状。全系统医生高级职称7人、中级38人、初级及以下41人,分别占各职级医生总数的25.93%、34.23%、29.08%,形成了系统内8.14%、44.19%、47.67%的梯形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医生有11人、30-39岁46人、40-49岁14人、50岁及以上15人,分别占各年龄段医生总数的19.64%、36.22%、21.00%、41.00%,系统内形成12.79%、53.49%、16.28%、17.44%,以30-39岁为主的年龄结构。
民政系统的220名护士,硕士及以上学历0人、本科6人、大专46人,中专及以下168人,分别占护士总数同等学历的0%、16.67%、15.28%、31.76,形成了系统内0%、2.73%、20.91%、76.36,以中专为主的学历结构。全系统护士高级职称5人、中级19人、初级及以下196人,分别占各职级护士总数的42.86%、12.50%、33.51%,形成了系统内2.16%、8.63%、89.21%的职称结构。系统内30岁以下护士有104人、30-39岁64人、40-49岁40人、50岁及以上12人,分别占各年龄段护士总数的43.88%、31.22%、32.00%、25.00%,系统内形成47.27%、29.09%、18.18%、5.46%,以30岁以下为主的年龄结构。
三、新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工作重点偏重收容民政服务对象,包括“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特困、低保及城镇流浪无着中的精神病人。相对来讲,因患者的特殊性,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大多是全额事业单位,均设立在偏远地区、床位周转率低、工资福利待遇少。因体制和分工不同,与卫生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相比,新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从本次调查所搜集的数据来看,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计3510张床位,其中民政系统1246,占总床位数35.50%。但民政系统拥有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306人,仅占到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48%。
按照行业内标准,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1:0.4,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1。而新疆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人数、专业技术人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0.18和1:0.25,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基本需求。
以在处于同一区域的喀什地区第一医院(卫生系统)和喀什康宁医院(民政系统)相比:前者有精神科床位35张,专科医生9人,专科护士12人,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0.34,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6;而后者有床位126张,医生7人,护士23人,床位数与护士人数的比例为0.18,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24。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不仅达不到行业要求不到的标准,就是与同区域内、同专业的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相比,仍有1-2倍的差距。
2.学历偏低
在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56%的医生是本科及以上的学历,39%的护士是大专及以上的学历。而在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仅有14%的医生是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无一人;护士中,仅有32%的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而大专以上的只有6名,且仅是本科学历。这种情况在较为偏远的南疆地区更为严重,以和田地区福利院为例:该院核定床位160张,有医生6人,护士12人。6名医生均为大专学历,12名护士中,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0人。
3.队伍建设出现断层
从全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的年龄结构上来看,卫生系统以30-39岁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就是说这一群体在5-10后即可成为技术骨干),40-49岁的成熟型专业技术人才也占到近四分之一,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梯队,有利于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民政系统则是30岁以下和30-39岁的人群占据了系统的近四分之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化,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积累周期短,有碍于专业技术的传承。
从新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高、中、初分别占总人数的4.30%、27.01和68.69%,呈较为科学的金字塔形职级分布。卫生系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职级分布的金字塔形显得更加流畅,而民政系统则是由3.92%到18.63%,然后突然增加至77.45%,起着重要继承和传递作用的中间力量过于薄弱,与业内普遍认为的4:5:7的“黄金比例”相距甚远,较容易出现学科带头人的缺失、人才队伍建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不利于民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4.技术力量分布不均
从行政管理区域和地理分布看,全疆86名民政精神专科医师和220名专科护士,大都集中在首府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仅乌鲁木齐区域占据了医师总数的36%和护士总数的60%。
从每万人拥有民政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和护士的人数来说,乌鲁木齐及周边区域占有量最高:专科医师为0.09人,护士0.29人;北疆伊犁地区居中,分别是0.04人、0.09人;而南疆和田地区则最少,分别是0.03、0.06;喀什地区的医师拥有量更是低到极致,仅为0.02人。
从职称分布来看,民政系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总计60人,但这其中近四分之三的人员就职于乌鲁木齐区域及周边。
高学历、高职称、相对属于专业技术黄金年龄段的医护人员52%集中在首府。基本形成了北疆强、东疆平、南疆弱的分布不均格局。
四、新疆民政系统精神卫生行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研究
改革体制,调整机制,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加速培育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这棵“梧桐树”,以期引来众多“金凤凰”,打开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1.改善宏观环境
(1)理顺体制
方案一:参考内地部分省市的经验,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统一收归卫生系统管理,但设置相应数量的床位,保证符合民政救助条件人员的入院治疗和全天候的日常照料,经费由民政部门按期拨付。
方案二:在民政部门设立精神卫生专管机构,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参照内地省市成熟经验,鼓励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行“一院两制”,即在履行原有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医疗条件招收自费病员,与卫生系统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共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所涉及工作人员实行市场化管理。一方面解决精神科床位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带动全院医护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加大政策扶持
作为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大多设立在较为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恰恰是这些地区因为贫困,无法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或因精神疾病治疗的长期性而放弃治疗,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埋下隐患。
建议新疆紧紧抓住《精神卫生法》出台及国家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的支持,配套出台向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倾斜的相关政策:
第一,民政精神卫生工作也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加强民政精神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健全和完善由民政、卫生、公安、司法、教育、劳动保障、计委、财政以及残联等部门和团体组成的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坚持有效的协调会议制度,统筹安排“三无”、特困、低保等特殊群体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就业、收养和福利待遇等问题。把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提出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的投入,制定长效投入机制,提升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
第三,给予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学术研究。
第四,建立科学、灵活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使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留得住、引得进”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五,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对精神卫生资源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管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医疗服务水平质量。
第六,结合新疆实际,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神卫生条例》。
(3)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第一,改变民政系统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医务人员获得社会的职业认同。
第二,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及精神科工作人员的偏见和歧视。
关键词: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对策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质改革持续不断的进行,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目前的医疗机构,既要提升医疗水平,还需要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否则竞争实力不足,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没有较大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合理对成本进行管理可以减少医院的成本,让患者享受更多优质的廉价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更好的回馈社会,提升医院的形象和效益,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1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
1.1医护人员对医疗机构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是医疗机构的主要组成成员,医疗机构管理人员是这些医疗工作者的骨干和专家,他们对医疗机构的临床和研究工作重视,从临床着手来进行业务管理。将临床业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
1.2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都是使用财务报表来进行管理,这样会有滞后性,制定的成本管理方案和当前的医疗业务之间会有不适用性,没有科学性。现在医疗机构以收入和固定资产为增加创收考核,因此医疗机构不断的进行改革,扩建,盲目引入现代社会,没有成本管理导致了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相应的提升。新的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医疗机构要有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当前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够系统,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监督制度,导致了检查工作无法落实,成本不能降下来。成本管理和医疗机构预算,绩效等形成了系统,相互联系和监督。
1.3成本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
医疗机构使用高标准信息化系统,可以将记账,核算等等操作准确的信息化,如果没有信息化的管理,那么成本,预算和控制等等行为就不能够快速的完成,导致了成本管理的效果极大的下降。
2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加强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的对策
2.1提高医护人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
可以促进医疗机构管理者成本管理认知度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现代医疗体制改革快速,医疗机构竞争力有所提升,除了设备和技术,还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能够节约医院的财力和物力,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调配,科学的进行各种决策。以新会计制度来促进成本核算水平提升,对医疗机构的资产,财务等进行测算,制定更加健全的考核机制,管理层就能够更好的开展成本核算,实现医疗机构考核。
2.2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
2.2.1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构
新会计制度,医疗机构应该结合自身的医疗特色,经营情况,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机构,成本管理进行的时候,设定部门责任制,相互的进行配合,监督。成本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医疗机构应该科学的提升成本管理质量,全职工都要有成本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构。
2.2.2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考评体系
为了促进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医疗机构应该有完善的成本考核系统。进行成本考核评价的时候,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结合医院的特色,综合分析比较,设置合理的考评指标,制定科学全面的核算考评体系。完善的成本核算考评体系能让医疗机构获得全面的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减少经营的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经营水平提升。
2.2.3提高成本管理控制力度
成本管理控制要从源头着手,医疗机构固定资产,物资采购,都要政府的指导价和定价范围来作为依据,反复对核算结果进行推敲,制定采购计划,实现成本管理。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进行羌胡,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对医疗机构项目进行维护,审查,分析其必要性,制定合理的审批和授权制度,对费用进行控制,一些大的工程和项目可以聘用第三方专业审计人员。
2.2.4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成本管理系统可以细分到科室,项目等对象,让核算的内容更加真实,结合成本管理进行。成本管理对预算管理可以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发现,积极的改正。医疗机构开展大型工程和项目前必须核算成本,根据结果来进行方案的实施。
3加强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
成本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非常的繁杂,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为依托。新的会计制度,给这一过程提供了条件,现在的医疗机构财务软件可以将成本核算具体到科室,提供优秀的信息化管理。借助该系统,能够对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计划一并进行,促进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以上的成本管理来进行改善,医疗机构的成本管理工作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现在,新会计制度开展成本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调整。对提升成本管理绩效和考核提供帮助,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给医疗系统提供真实数据,让医疗机构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方案执行。
参考文献
[1]王玲.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财务,2015(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