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

第1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化工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探索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33-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网络相关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从事网络工程、维护、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行各业信息的发展进程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该专业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就业质量不高。例如在化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8%以上从事技术服务层面上的工作,有一部分只从事简单的网络数据录入工作,处于计算机技术人才层面的最低端,真正在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建设与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甚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1)专科层次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根据工作过程展开专业教育教学。

(2)化工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师资积累较少,技术积累较浅,没有足够的沉淀,难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教师水平。

(3)化工类院校化工类专业特色鲜明,适合人才市场需求,而信息技术类专业趋于弱势,社会需求和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不把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首选,造成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上述原因,在化工高职院校办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处于一种次要位置。因此,如何在化工高职院校化工特色鲜明、社会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是我们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长久以来一直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 依附学院特色改进专业方向

在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化工类专业群建设成就突出,被社会认可。近年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化工、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率高。

我们学院近邻就是内蒙古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如何与此学院合理划分人才规格和专业定位,办出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色?近三年来,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学院三届校企洽谈会,进行了调查问卷、座谈、定向访谈等活动,对于化工类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我们三年的调查中,对210余家化工建材类企业进行统计,得到的结论是:

(1)企业需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数在需求比例上约占企业毕业生需求总数的5%左右。

(2)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熟悉办公自动化系统,熟练进行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网络建设。

(3)企业需要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在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DCS系统应用普遍,环境总线系统已有应用,对于此类技术,很多从业人员是由计算机专业改行从事控制技术工作,进入工作慢,学习实习过程长。

(4)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市场销售的定向及地理位置的扩展。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化工建材类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是综合性的,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现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划分及定位,正是缺少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的毕业生。

作为一所化工高职院校,开办计算机类专业正处于一种“窘迫”境地,我们既没有信息类学院专业定位明确,又没有化工建材类专业的显著特色。因此依附化工类专业特色,研究并探索具有化工职院特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是我们近几年的探索研究的课题,经过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3 主要改进措施

3,1合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双证毕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组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我们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培养能在中小型化工建材企业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高等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我院注重行业社会背景分析,进行了人才需求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设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组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项目管理与开发、网络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项目管理与开发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电子商务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

3,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组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组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管理及电子商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电子商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深度这些行业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组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3,3依据工作过程构建实训模式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 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

为保证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生产项目/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产或服务的程序,体会生产或服务中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中我们可以以“建设某商务网站”和“组建某网络”为实际任务,并设定网络、网站的具体需求,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方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预见到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项目要求为最终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独立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完成相关文档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考察生产实地、设计方案及调试设备等,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完成工作。

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

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网站项目或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在实训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整个团队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

(3)课程综合实训应集中、连续的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应该有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小组的项目经理灵活安排。

一般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并具有连续的、充足的、安排灵活的课时(时间一般在两周以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多项操作程序的综合训练,达到就业岗位的最低要求。

(4)课程综合实训的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综合实训的考核评价应采取与以往不同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项目小组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指导教师记载每一个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表现、成果验收得分、批阅实训报告得分;在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由项目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指导教师也可从项目小组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其成绩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3,4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3,5加强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科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指导委员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专业指导委员会都参与,我们认真听取了校内外专家们对本地区企业发展的现状及行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使专业的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对地区、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方案。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也邀请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参与,把握好“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近一半左右的比重,相当一部分实训项目是在与学校签订了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特点的了解,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认真做好本专业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采取学生自找与教师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进行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确定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与企业进行了实质性的双向选择,实现了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三位一体化。近几年由于校企结合得比较紧密,工学结合顺利,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与企业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比较满意,每年企业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都与本专业不少毕业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专业教师积极利用实验室、实训室的条件,开展校企合作,而其中工学结合是改革的主题和重点工作。

(1)完善企业参与教学改革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与职能。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并邀请他们定期讲座,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情况,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2)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为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全过程育人,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规定学生假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每学期交社会实践报告一份。

(3)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我院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共有7个,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两个,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

(4)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继续巩固与北京爱思爱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西部动力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奔腾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合作,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解决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计网06-1班在北京爱思爱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顶岗毕业实习,实施效果良好。

3,6改革考试方式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锐捷,Cisco,华为等业内龙头企业IT认证的中级教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作考核平台,理论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我们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等)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第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CDIO;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36-02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已被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日常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使得社会各界对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应用技术等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与社会脱节。传统的课程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未能在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网络技术人才,是当前急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问题现状与反思

为了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80名刚刚结束本门课程学习的学生和80名正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和实践脱离,学习的盲目性较明显;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有工程背景的教师;

(3)缺乏工程实践环境,没有具体的工程实践任务和机会;

(4)缺乏足够的实验时间,没有自主安装相关实验系统和软件的机会。

这一系列问题正是阻碍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瓶颈,并且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现状,我们反思得出一个What和三个How。

(1)What: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应该具备什么知识、能力和态度;

(2)How: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学到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

(3)How:如何满足学生对工程实践环境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How:如何精心挑选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有限的时间,既能领会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

三、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CDIO工程教学理念。《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融合的交叉课程,理论性强、应用性强、实用性强。根据教学现状、社会需求以及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构建了基于CDIO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和双模式――四阶段教学法。

CDIO工程教育理念(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基金会,从2000年起,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而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分别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工程化[1],更可贵的是它系统地提出了能力培养、实施过程、实施指导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已经有包括丹麦、芬兰、法国、南非、新加坡、中国等在内的几十所大学加入到CDIO合作计划中,共同继续开发和完善CDIO教学模式。CDIO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重视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合以上分析,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思路。

1.构建基于CDIO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CDIO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愿景(Vision),一个大纲(Syllabus)――对学生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12条标准(12 Standards)――对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判定标准。

以CDIO大纲四个层面的能力要求和CDIO愿景为指导,构建基于CDIO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如图1)。

<E:\2015电\2015.06\6.28.jpg>

图1 基于CDIO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对学生而言,学完本门课程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灵活的工程团队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这样既能实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又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

2.构建基于CDIO的双模式――四阶段教学法

以CDIO的12条标准为依据,构建基于CDIO的双模式――四阶段教学法(如图2)。

<E:\2015电\2015.06\6.29.jpg>

图2 基于CDIO的双模式――四阶段教学法

从图2中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模式阶段,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首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创建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在实验教学模式阶段,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利用我校网络升级替换下来的全套网络设备,构建完整的工程教学环境,为情境式教学法提供必要条件;然后结合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各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学生公寓上报的网络维护任务,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强化教学队伍的工程背景

制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每学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促使教师由单纯的学科型人才向双师型人才转变[2]。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CDIO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和双模式――四阶段教学法,并将其引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既有利于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和学习兴趣。总之,CDIO理念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范会联,仲元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

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1):131-133.

[2] 李清平.CEC-CDIO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

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02):23-25.

[3] 陈峰.CDIO模式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

验科学与技术,2012,(06):69-70.

[4] 范会联,仲元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

第3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优化该课程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特点:知识结构涉及计算机科学和数据通信等核心技术,知识更新快,与应用实践结合紧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应对工程技术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方法,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属于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立足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多学科理论基础教育,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特点,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探索主动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一些核心的学科基础课应有统一的要求,在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和应用等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上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上只有突出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的教学,才能形成网络工程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基本的要求。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分别为140学分和20学分。课内教学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学分中,选修课的比例占31.5%。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160学分,加上规定的创新能力2学分和课外教育项目学分11学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73学分,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构成如图2所示。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科学导引、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IPv6技术、网络编程、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和模拟课程设计。

专业知识领域模块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怎样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考虑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在制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进程计划时,往往要考虑课程先修关系。由于一些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需要满足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课程层次设计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下层课程知识为上层课程知识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门课程中可能存在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况,例如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设计可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知识结构流畅、看起来一目了然、学习起来循序渐进。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描述如图3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连贯相通、循序渐进、易学易懂。

3.1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

计算机网络理论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TCP/IP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网络接口和对等层定义和功用出发,描述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5个层次的功能、位置和协议数据单元(PDU),涉及可靠数据传输(RDT)、网络协议设计及实现、流量和拥塞控制、网络寻址、路由选择协议、网络互连、局域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通信原理讲述通信基本理论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涉及到传输介质、信道容量、信道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编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这部分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原则。通信原理的知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会多次用到,在计算机网络中包含“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一章内容,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层面归纳两种技术的结合和联系。

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语言,是计算机网络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讲述时结合与开放系统互连(OSI)框架,以及当代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强调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层的基本原理。讨论因特网和身边网络正在使用的各层网络协议,涉及的网络协议有:HTTP、SMTP、POP3MIME、DNS、FTP、SNMP、TCP、UDP、IP、ICMP、ARP、RARP、IGMP等。

3.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网络实现的技术和方法。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IPv6技术等。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网络编程课程讲述网络软件设计技术和方法,重点是理解网络协议、对等层协议实现、套接字编程、C/S计算模式、B/S计算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网络安全涉及网络中的认证和加密技术,涉及对称密钥加密机制、公钥加密机制、安全认证、数字签名与报文摘要、网络病毒防治技术、网络协议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

网络管理涉及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抽象语法标记ASN.1;管理信息库MIB;网络管理协议;远程网络监控;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实现技术。

IPv6技术是新一代网络技术,课程内容涉及IPv4存在的问题;IPv6技术历程;IPv6协议格式;IPv6与IPv4的主要差异;IPv6地址技术;IPv6路由技术;IPv6安全技术;IPv6过渡方法;移动IPv6。

3.3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应用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选择和讲述主要是围绕当前网络的主要应用展开。涉及的课程有: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工具应用等。

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介绍和描述网络应用课程,让学生知道学的理论和技术用在哪里、如何应用、怎样用好。

这部分课程内容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代表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网络软件实践,以及组网技术训练,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网络组网、维护和管理中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检验。从应用的层面使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用在哪里、在哪里,将来怎样用的更好。学生学的懂、又会用,增加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3.4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的知识架构上,为网络工程专业课提供基础和支撑,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内容的增多,把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为理论课,重点讲深、讲透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增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无线网络、对等(P2P)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初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五学期,问题是学生反映接触到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较晚,也影响到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经过取舍,最后这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四学期,与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课,使得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始,使学生尽早开始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

4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开课学期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几门重要的网络工程专业基础课,均分别设置至少两周的课程设计和课内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一程序设计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基础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从大二开始设置,目的是使专业实践早接触、不间断、相互联系和支撑。网络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课程如表1所示。

从这些课程的属性中可以看出,有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有单独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专业学生早接触实际工程应用,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特色。

5注重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把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和体现“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技术),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需要的技术、明白怎样使用网络的方法。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软、硬结合,面向工程和应用的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网络设计、规划、组网、编程和管理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开发、应用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和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上,鼓励网络工程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国际上认可的思科网络认证考试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等考试,使学生较早了解实际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水平,找到差距,制定新的学习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较,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往往在一门课程中就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教学内容比较杂、比较散,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一门课程中又不能对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有过多介绍,一般时数够用为止,这会对学生较好地理解、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带来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了各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之间的联系,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兴趣,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知识文献,通过身边的应用学习技术,并上升到理论,进一步理清楚各课程之间的脉络关系。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明白怎样应用专业知识,对技术和理论课程知识更深一步验证和理解,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对专业课程系统的学习,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6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实施的分析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实现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问题的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扎实基础。可以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应用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经过几年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与探讨,感到把网络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长期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设计出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有与培养计划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建设一至两门精品示范课程。同时积极采用网络化教学、案例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采取进校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课程有哪些,将来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明白、知道怎样学、对所学习专业有兴趣。从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熟悉设计、组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全部过程,以及所要学习主要专业课程,需要阅读的相关学科的书籍。

实施专业年级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制度。实现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及时帮助和指导。为帮助学生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选课示例,供学生参考。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已经有207所,各高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由于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目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积累和拥有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实验教学环境。在专业教学研究基础上,出版学术著作和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设计和编写符合我国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同时,加强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并尽早成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引导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网络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25.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43.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2-2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Building for Computer Network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第5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1+X”证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是比较复杂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一套完整的课程建设、时间建设等配套机制,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功效[1]。学历证书+各类专业证书的培养模式,已经在国内某些职业院校试点应用成功。此种模式为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2]。在此种模式下,计算机网络培养不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相关基础理论体系,而且还要保证该体系的适用性。所以,职业院校要充分了解并调研计算机专业的岗位设置和基本要求。学校方面在进行“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在两个方面上下功夫,首先确保学生可以借助理论知识学习得到自身所需要的证书,其次要保证学生可以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最大限度提升其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3]。基于以上背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课程情况进行充分融合。

1“1+X”证书的研究现状

201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基本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随后颁布了一系列可以规范“学历证书+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制度。2019年9月,国家也颁布了关于此种制度的第二批试点专业名单,其中计算机网路技术便在试点范围内,试点名单的公布标志着“1+X”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已经开始[4]。当然此种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证书制度建设为主体,同时按照国家颁布的试点专业为主线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1+X”制度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能培养,这也是当前“1+X”制度建设的核心所在。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对其扎实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种证书培养模式下,学校必须要对行业的相关需求充分调查,发现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多个视角出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在针对“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目前很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会计学、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视角出发进行研讨,以充分提升学生综合技能,这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举措。还有专家和学者指出,必须要立足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现实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现实的工作岗位,从各个方向对学生实施细分培养,这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岗位,实现自身全方位发展。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1+X”证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1综合性人才需求

“1+X”证书制度下,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便于推动计算机网络其自身的发展。此种模式本身是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综合体现在传统产业的网络化需求,这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对其他相关学科也要有所涉猎,使得自身在知识体系上可以做到多元化发展。另外,要想教出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需要配备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从教师层面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2.2从课堂教学把转变为注重应用

在“1+X”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计算机网络阻焊也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专业,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重视。网络安全和编程技术的市场化应用,需要本专业能够在理论体系上进行创新和完善,并且要将教学理念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转变为注重实际应用教学。从本质上讲,本专业的应用方向关系到整个时代的发展情况,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速度,提升毕业生和市场的匹配程度,进而推动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提升。一方面,在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理论知识强且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将本专业学生的思想从学习书本知识逐渐向实践应用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1+X”教学模式下,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迭代比较迅速,只有对教育的基本方式进行转变,才可以较为准确地为市场号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模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实践技能差

由于当前计算机教育专业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并且缺乏实践教学的整体计划和体系,实践教学教师的水平较低。常规的教学方式影响了计算机毕业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从调研可知,学生的创新技能差主要表现在:尽管各大职业学校已经搭建了各类实践创新的工作室和实验室,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其利用率不高,实践平台的推广应用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实践参与活动积极性比较差,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另外,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不足,从而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进而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进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3.2融合能力不够

“1+X”证书制度契合了当前万物互联、知识融合的时代潮流,从而让各个学科开始深入融合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而言,也顺应了时展潮流,实现了学科建设与知识融合的密切结合,但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2018年起,我国诸多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已经开始了跨学科融合建设,但是其融合速度远远低于人才发展的需求。从融合质量来看,大部分专业会选择与管理学院等进行融合,且融合范围相对较为狭隘,融合的内容大多以选修课为主,导致融合强度十分欠缺。3.3缺乏人才培养思维模式“1+X”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通过学生不断的参与实践比赛,获得各类证书。据了解,众多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各不相同。另外,大多数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弱化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4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4.1注重专业比赛

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关注各类专业前沿比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助力理论创新。首先,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要搭建理论和实践双轮驱动的教学体系。在“1+X”教学模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本专业应该了解对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原有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借助专业性实践教学满足市场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应该不断引进新技术,不断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专业的自身情况,构建符合自身的创新平台。各大计算机专业应该大力和企业合作,搭建外部实践创新平台,充分借助校外的专业比赛,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探索师生共赢的教学模式。

4.2产学融合,提升师资水平

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理论迭代能力不断提升,各大高校应该以理论提升为契机,将理论核心向创新中心转变,推动学习和生产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在产学合一的创新体系中,学校负责总结业界新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具体的实践依托,在理论创新初步提出以后,再通过业界的系统性实践进行总结,为最终理论的成型提供实践结果的佐证。在师资力量提升方面,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另外,学校应该积极进行跨区域和院校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可以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为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殷正坤,艾娟.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4):173-174.

[2]于洪涛,林忠会,董红梅,等.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究—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5):121-122.

[3]王慧敏.“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0):25,27.

第6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子类专业 实践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网络通信技术几方面。伴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等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呈现出大批量的需求之势,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5年将达到60-100万人,但是虽然目前高校每年向社会上输送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较多,但是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1]。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计算机网络所开展的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各种因素,实践教学一向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薄弱环节。本文基于我校电子类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实验课的认识

许多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实验课成为学生们按实验要求简单地验证理论后的自由活动课。许多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只是机械的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刻理解和认真分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学生们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实际运用,所学和所用两个方面严重脱钩,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二)实践缺乏目标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网络课程实验大部分采用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与管理,内容比较单一,与课上的理论内容关系不够密切,没有让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每层协议,完成对各层协议的验证,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学生又缺乏对真实的网络环境的了解,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以后进行项目开发的潜力不够。局域网组网与配置只是网络技术的一部分,与电子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毕业设计、项目开发的关系不密切,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及专业方向的调整。

(三)缺乏网络教学实践环境

由于专业设置和经费的原因,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利用简单的网络设备组建小型网络。不能随意更改,学生不能自己动手组建网络,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锻炼网络工程应用的目的[2]。

(四)教师能力偏低或过于依赖教材

有很多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缺少实践性和操作性,单一的对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们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就需要进行死记硬背,使得学生们对很多地方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进行应用,偶尔进行上机课,也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能够全面的系统的理解知识体系,缺乏创造性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在面对实际问题上更是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应用。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一批批高校的学生们不能够学以所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加强实验教材的建设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从电子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重新修订实验教材。对实验项目进行了分析和筛选,构建了一个适合于电子类专业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由于学时的限制,可以按照实践体系设计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等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采用理论课演示实验、课内实验、课外自选实验、课外兴趣小组、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等弹性实践方式。学生可根据兴趣,在指定范围内自主选题,完成实验项目。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环境缺乏的问题

首先,利用仿真技术解决基础理论实验平台。开源的Sniffer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网络的仿真手段和方法。Sniffer软件可以全面的仿真和监视网络数据,能够对每个数据包进行解码,从而得知整个包的结构及从链路层到应用层的信息,包括序号、概要、源及目标地址、时间、长度等[3]。可以达到网络协议和数据分析的目的,解决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抽象内容的理解,强化了对计算机网络数据流向的认识,从而把一门抽象的课程课时化。

其次,利用虚拟机技术建立基本网络管理和应用设计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比如交换机、路由器。但是实际设备有限,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先利用华为的Simware软件做虚拟实验,然后轮流在实际的设备上进行操作。该软件先根据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出网络,,然后根据该网络进行设备配置。通过使用该软件,可让所有学生学会相关设备的操作。通过虚实结合,让他们对网络环境和相关设备有切身的体会。

再次,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学院内部拥有除了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外,还有网络综合实验室,实验室里拥有华为接入网的全套设备。我们可以带学生参观网络综合实验室,认识课本上讲述到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以及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机房的机柜、配线架、实际的物理连线以及网络拓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最后,以网络综合实验室为基础,与企业紧密合作,如包头移动、包头联通等。让实践课教学真正成为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延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考核中,除了考虑个人因素外,更应该引入团队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的力量。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合力”,人为的把学生的学习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来考核,这样不仅不能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协作能力的发展。团队考核,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整体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

同时,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对课本上一些知识进行详细地验证,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实训任务一条一条地来操作。让学生枯燥地进行实践,他们很快会失去学习兴趣的。可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在带着学生解决具体的网络应用问题的同时,也顺便将课本上一些枯燥的实训任务完成了,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避免了枯燥的验证实验,取而代之的是有趣的且有意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4]。

(四)解决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教师的能力和阅历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为提高任课教师的实际能力,积极采取措施,让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和其它的网络建设,提高教师对大规模网络组建、管理的能力,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保证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完成。

三、总结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课程,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突出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已取得初步效果,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实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舜.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8):1879-1880,1885

[2]刘彦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85-86

[3]严有日.网络嗅探器Sniffer技术分析及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77-80

第7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无线网络;课程设计;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同时专业论证整合的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对无线网络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能力拓展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第五学期开设,共40学时,其前导课程为《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后续课程为学生在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1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的设计理念:以计算机网络工程师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规律,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项目设计与开发,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的系统化教学项目,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以网络工程师标准为依据,以学习者为主体,融‘教、学、做、评’为一体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学习领域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设计思路:《无线网络》是溶合无线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嵌入系统的一门新型课程。这门课程代表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方向。这门课程包括了无线网络的基本传输技术、各种不同无线网络的架构及其标准协议。主要是要研究这些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且加以验证。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无线传输技术;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及其应用;无线个人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开发方法;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路由体系、网络和移动管理、mobile IP技术(包括mobile IPV4和mobile IPV6);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数据溶合、路由、安全等技术、无线网络中的传输协议性能、评价及其改进

根据项目包含的知识点或技能,将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任务设计卡、任务考核表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无线网络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循环中灵活采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课程目标

该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的能力拓展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无线网络的基本传输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网、ad hoc网、移动网络、传感器网络等网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初步学会分析和研究这些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网络仿真等方法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且加以验证。无线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要求能追踪前沿技术并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授课、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自学提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项目教学为核心。在建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设“教学做评”一体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学模式。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课外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和四阶段教学法等可行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多方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重视引进和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积极运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现代教学设施与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实训。充分运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注重校内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保证了学生百分之百在毕业前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4 课程实施条件

我院历年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院制定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也根据学院的政策和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使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1 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我院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视,与企业共建实训室多个,其中本专业专用的实训室包括:1个网络设备实训室、1个综合布线实训室、2个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室、2个网站开发实训室等。

4.2 网络中心实训基地

学院网络中心负责整个学校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其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与本课程岗位任务具有一致。为学生在校内实践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基地。

4.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方便学生实训操作,吸收和消化教学内容,本课程还包括一系列的有关教学支撑材料。这些教学资源包括:(1)电子课件;(2)电子教案(单元设计);(3)实训指导书;(4)典型应用案例分析;(5)实训操作视频演示等。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网络基础;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计算机行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行业,近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点,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分析,我国计算机行业将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计算机行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高职院校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专业人才属于实际操作人员,其主要作用是实现计算机研发、应用和管理的规模化和流程化,此类专业人才相对于未来行业的整体需求来说供应量仍属不足。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设备管理、数据库维护、计算机销售与服务等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71.2%,预计今后5年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技术人才要求的专业人员还不足20万。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90%的企业网络技术人员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专业建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

根据网络搜索和部分院校的调查,目前关于《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没有统一课程标准,没有相关教材、教学资源缺乏,《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门课程的组合,在实践工作中,往往计算机和网络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的。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试点将两门课程有机融合,新组建了《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使《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课程开发严格按照教育部2015年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要求,“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从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事实要求。

1.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教职成[2015]6号精神,基于工作过程将《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工作任务和和相关职业能力设置如下:

1.1 计算机操作和微机装配调试工作岗位

计算机操作和微机装配调试的工作任务有计算机安装、连接与调试、计算机装配、计算机软件安装、计算机外部设备安装、计算机系统故障处理、客户服务等,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计算机软件系统、常见办公设备、网络设备操作技能、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1.2 网络设备调试和网络管理工作岗位

网络设备调试和网络管理的工作任务有按照工程文件要求,使用专用工具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综合布线、按照工程文件要求,对设备间机柜中的网络设备进行配线、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广域网管理、服务器的搭建、无线网络管理、排除网络设备的故障、对网络系统进行统调和维修等,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具备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组建、服务器搭建、调试、维护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

根据《计算C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进行如下课程开发:

2.1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介绍,计算机硬件选购,计算机硬件的安装调试,办公设备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计算机故障排除,OSI模型,TCP/IP协议,子网划分,网线制作,综合布线,组建局域网,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无线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网络故障诊断。

2.2 实训室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办公设备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网线制作,综合布线,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无线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等实训操作,需要配套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组装实训室,办公设备实训室,操作系统安装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交换机和路由器实训室等。

2.3 建立工作室

建立工作室,承接计算机硬件的选购,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网络的建设、网络的维护等工作,提高实践经验。

2.4 开展校企合作

通过和企业合作,深入到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的工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毕业后与企业零距离,实现和企业的接轨。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为今后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建设的经验和思路,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浅析如何创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工作[J].吴洪艳.软件.2014(01).

[2] 职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探索与教学改革[J].姚远.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3]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和能力构成分析[J].康万林,冯改娥.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J].徐伟莲,贾世玲,秦志玉.现代教育.2014(Z2).

第9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范文

1过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深职院网络专业从成立开始,就成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先后与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行业龙头企业及许多深圳本地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到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专业共建和人才共同培养。特别是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紧跟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并曾经尝试将企业培训课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替代部分相关课程。但是,后来考虑到以单一企业设备为平台来实施教学,有违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所以,后来我们取消了以单一企业设备为主的教学计划,而是在消化吸收思科、华为等多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合理构置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建设的“四化”

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1)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 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3) 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努力抓好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4) 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网络专业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1)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网络组建”,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我们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参照了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根据其对各项能力的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网络互联技术”在2006年取得突破,先后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作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深职院网络专业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努力做好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①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②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③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图1 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应该实施学分制,并且是充分的、完全的学分制。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学分制的一些要素,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应该加以改革,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机制。要探讨一个自主学习模式,在现有的体制下尽量给学生增加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让学生能够正常毕业,甚至还可以多学一种技能、一个专业。这应该是未来几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原来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下,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及早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学合作机制,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合作、多层次合作,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将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便利。

3 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

3.1引进行业人才标准,准备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专业通过合作渠道获得大型IT企业的“企业网络人才标准”作为参考(见图2~图4),使我们对于企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标准对不同级别角色进行了定义(即关于各级别可承担角色的描述,包括掌握本领域内知识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在本领域内的地位;能够承担的职责),提出了各级任职资格的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专业还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人才市场调研,进行了 “网络专业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在今年四月份召开专业管理委员会会议,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各岗位人才的最新需求状况和进行岗位人才的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新旧技术在各岗位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增减,讨论以往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长短与得失,从而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7级的教学计划,交由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

图5 2007级教学计划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专家审定意见(部分)

3.2对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细化和优化,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

在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时,遵循进一步完善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过程为引导,以“组网建网”的核心能力为依据设计过程,按照网络工作过程和所需要的能力群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调整和充实按照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主要岗位的能力群要求来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按照“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课程模块化的细化和优化,构建更为细致合理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从而通过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主性,真正使学生按照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既能逐步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自主选择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能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见图6。

图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图

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把全部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共16个模块(见图7),同时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基本设想:“学网”和“组网”为必修部分,学生在完成“学网”、“组网”的学习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模块⑼~模块⒃中自由选择,达到规定的学分总数、获得专业认可的相关证书就可以毕业。从而尽量在现有的体制下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学生不仅能够正常毕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选择多学一些技能,为就业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同时,遵照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我们正在参照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并参照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把多年来课程建设的积累加以总结和提炼。经过努力,《Windows Server 网络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工学结合水平,根据专家意见,由《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整合而成)成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建设方面新的突破,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2门。

图7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还不长,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也不够,专业建设的积淀尚不够,加之教师工作量很大,在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难免存在缺陷和错误,有待在今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也欢迎专家、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提高。

参考文献

[1] 池瑞楠.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13):65-67.

[2]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3]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4]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