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

第1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设计就是为了城市的管理来服务的,而城市的规划的管理模式也是为了城市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保证,由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以下就来具体的谈一谈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对其城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已经获得批准实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工程进行严格审查,批准与核发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一书两证”,并监督和检查城市规划内容与建设项目是否与规划许可内容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编制管理等内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及规划,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控制,才能确定城市最终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规划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批准,具备法律效力,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许可,其结果不能任意地进行更改。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不可变更。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而言,城市规划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具体的说就是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通常情况下,规划的范围和实践不同会使得规划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会分为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设计不同的规划方案的适合,需要考虑对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时间和管理方面,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市建设的制定出一个符合城市实际的、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3、管理设计具体的影响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具体工作内容还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首先是城市建设的选址的管理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尤其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和大型行政建筑的选址过程中,这项管理规划是进行建设、使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市的建设要有好的导向和操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项目选址发挥作用,因为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之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更对该城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和性质的确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规划。用地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不同于土地管理,而是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来确定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提出所占用土地的使用要求,让所用的城市建设都能在此前提下开展。通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都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做依托才能得以实施,所建设的土地或待使用地都必须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的部门进行批准审核,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投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3.1、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来执行。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对规划项目进行选择和研究,然后根据项目实际制定出具体的项目方案,包括政策方案、决策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等,主要体现于以下的方面:

1)体现了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以及统筹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方针。

2)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保障,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可以迫使城市设计者设计更好、更完美、更全面的设计蓝图并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使城市得到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3)实现规划由原来简单非公开的设计、管理、监测向政策性的公开化的设计、管理与监测,向广大公民公开一切政务尽量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4)实现规划的重点从简单的明确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控制环境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要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台理安排各部分建设所需的使用的面积对环境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制定管制和空间政策。

5)要实现城市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局部的水资源配调来获得足够的使用水资源,借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充足的矿物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环境资源去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增长的质与量。

6)最后就是要实现规划由原来狭隘的工程领域向更加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技术学科发展广泛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结论,努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注重自身工作能力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3.2、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整体布局原则: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整体全面的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强调的是整合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体和部分两方面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是各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能够与整体相衬托。(2)经济效益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巨大的经济支出,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一定秉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以确保城市建设投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3)安全合理原则:城市规划中还要面临诸多自然问题,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因此在对城市建设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如地处洪涝灾害区域城市的泄洪防涝能力,以及地处地震区域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建中的种种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3、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方案、修正行为,认识到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已在逐步推广,预测评价方面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城市设计发展、城市研究任务很多很多,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人类也必须以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科学的管理。

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管理相辅相成,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所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和监管力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挥。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构建了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的管理和设计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云利波,魏延军.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A].科技部.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科技部:,2014:1.

[2]李瑞峰.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民营科技,2014,09:119.

[3]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63.

第2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城市规划的研究指出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勾勒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蓝图。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决策是否合理科学变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城市规划的一些可行方案,仅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的出现证明了我国人民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高水平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 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保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越来越突出,城市扩张也在不断加剧。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城市的发展尤为突出,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极度扩张,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城市规划方面,也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问题的的存在,使得城市建设在质量上粗制滥造,影响颇深。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入浅显的探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存在随意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计划指导作用。城市规划的涉及面之广,已经囊括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过,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剧中,城市规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建筑行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城市规划不断的任意更改,并没有在实际的运作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要求进行操作,表现出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欠缺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在风景名胜的保护上并没有制定完全合理的计划,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或者城市规划实施的滞后性和不便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和浪费也极其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上越来越重要。

4、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城市建设中,效益永远是持久的话题。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和职能。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施工单位也并没有贯彻城市规划合理要求,在施工建设中盲目只求利益最大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5、城市规划不具有前瞻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保障。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和下水道的疏通排水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交通拥挤、车道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行车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下水道的排水方面,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疏通通道,是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诟病,尤其是在近两年连降暴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暴雨之后,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城市”。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没有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6、城市规划生搬硬套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直接完全套用一些主流城市的规划方案,没有联系自己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极为突出,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实际,完全套用一个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过程又发了一列的施工问题,城市规划的生搬硬套在城市的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其进程。

三、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 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该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 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统一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情况下,城市规划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更好的城市规划方案,显得尤为突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问题上,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问题上,人们普遍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的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2、城市设计发展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侧重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城市的设计,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空间环境,为人们营造更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桎梏,不再建简单的追求外观上的设计,而是只求设计层面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是独立与城市规划之外的,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城市设计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制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相互独立,却也在逐渐的走向融合,合理的统一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使得城市规划在方案制定与有效实施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今天看看来,已经势在必行。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J ] . 城市规划, 2011( 02) .

[ 2] 范先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05) .

第3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民的居住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城市居住区中进行生态设计,一方面不能影响居住区的正常布局,一方面又要提升整体的绿化面积以及效果。所以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设计便有了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的现状

对人类而言,居住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居住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文明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住宅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城市居住区问题也上升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风向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居住者对居住区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充实、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追求已从关注住宅内部环境转向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和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随着商业居住楼盘竞争的不断加剧,居住区的生态设计以从原先的“配角”发展为居住区整体形象以及环境品质好坏的重要“代言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生态和可持续性认可度的越来越高。建设生态居住区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是顺应了21 世纪全球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态势,也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全民生态意识逐渐与提高的现状相一致。因此,生态居住区将成为我国居住区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生态设计的意义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特别是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生态的恶化等一系列让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生态规划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优势,成为应对上述城市问题的依托性研究手段,运用生态生态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居住区规划中进行生态设计的理念及这一设计要依据的原则

1、有利于居住区居民身心健康。居民是居住区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 所有设计都应以其身心健康为目标, 创造有益于居民健康人格的空间环境。

2、保护原自然系统的生物完整性在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系统, 不做重大调整变化, 对原有地形、地貌或水面等尽可能地保留, 并充分加以利用, 形成居住区特色, 增强识别性, 创造自然的和谐美。

3、对土地、阳光、水等自然生态因子做到最佳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全力节约, 对自然的清洁能源充分利用, 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自净作用, 尽可能减少居住区对外界的各方面需求。

4、尊重生态学的“ 环境承载力” 原理, 合理确定居住区人口密度与土地使用强度生态学观点认为,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人类应该在其限度内进行活动, 否则将引起生态系统的非正常演替。

5、保护居住区环境的美学价值。

五、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中的要素分析

1、住宅生态设计

住宅生态应充分体现居住区整体风格,通过生态表现出住宅轻巧、活泼、高雅、华贵等多种性格,并能把单幢的住宅与住宅组群以及居住区的总体环境绿化、庭院小品以及广场、儿童游戏场等生活福利设施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特色。

2、道路的空间布局

居住区道路不仅仅是一处通往另一处的通道,而且是整个居住区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路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生态分布。造园讲“路从景出,景随路生”,道路的曲折编号引起视野范围内的不断编号,形成一系列联系的道路空间;道路宽窄变化、转折处生态则会给人以视觉的吸引;道路空间序列的连续,有效地组织着沿街住宅的生态。

3、环境设施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小品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美化居住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提升居住区的总体环境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设施小品包括以下几类:建筑设施小品:休息亭、观景廊、架空空间等;装饰设施小品:雕塑、水池、瀑布、喷泉、假山叠石、花坛、铺地等;服务设施小品:园路、小桥、台阶、通道等;管理设施小品:小区出入口、围墙、园门等;公共设施小品:标识牌、广告牌、电话亭、垃圾桶、自行车棚、灯柱等;儿童游乐设施:游戏器材、戏水池、沙坑等。环境设施小品应根据居住区的住宅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空间的特征、色彩、尺度以及当地习惯等选择适合的材料,创造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小品生态。

4、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按其功能、性质及大小,可划分为公共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它们共同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形成了居住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六、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建议

景观生态规划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点,可以为生态城市居住区建设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

1、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复合交错式发展居住区绿地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生态以城市绿地为标志,调控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的城市生态体系。通过节点和廊道将各种斑块绿地连接,形成绿地网络,并综合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居住区景观的立体效应,达成多层次、多维的绿地系统体系。

2、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以绿色社区作为切入点生态城市归根结底是由城市中的人来建设的,城市中的人口是整个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对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社区起到一个基础和示范的作用,社区建设要求有较大的绿色空间,使用适当的材料设计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创造丰富的、多样化的社会及社区环境,将生态意识与生态安全贯穿到人类居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倡的绿色社区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的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景观学生态规划的思想。绿色社区的建设可以从绿色家庭、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绿色社会四个层面上进行。

3、在经济方面,着重生态、经济与文化的耦合生态城市在实现城市生态化、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从生态学中“流”的角度来稳定的较好办法就是要提高技术含量、改良工艺提高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是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和技术的集成及重组,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经济层面上一个有效的尝试。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指标。因此在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景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能只是单纯地建设生态城市,而应重视其生态、社会、经济能力的综合提升。

七、结束语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如何真正实现科学、经济、可持续化的设计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通过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是大众与环境的共同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仅给出了几条现阶段比较科学的建议,未来我们的道路还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4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行车道路系统;尔湾市;低碳出行;道路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进行了最初界定,慢行系统是一种针对行人或骑行人的需求,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交通”为基础,配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为适用人群提供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进而引导居民更多的选择低碳出行的方式。而自行车道则是慢行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美国加州尔湾新城在自行车道路系统建设方面做出的实践十分值得借鉴,因此本文将结合尔湾新城对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

1.自行车道路系统的定义

自行车道根据与道路交通系统之间不同的组织形式,分为一级自行车道、二级自行车道和三级自行车道。一级自行车道为自行车出行提供的与街道和高速公路完全分离的具有独立路权的硬质化道路。二级自行车道为在马路上为自行车出行开辟的一条单行的街道内自行车道。三级自行车道为与行人或机动车交通共享的自行车道。

2.自行车道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规划功能定位

一级自行车道一般情况下是与公路并行的自行车道,或是独立存在的自行车道,用于连接城市的主要地区和活动区域。二级自行车道设置在道路被铺设好的区域之内,与机动车共板。二级自行车道是为了给骑自行车者和驾驶者划定路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的活动条件。三级自行车道的功能是连接自行车道系统。应沿着不具备以及或者二级自行车道服务功能的自行车道进行设置。三级自行车道设施是共用设施,与街道上的机动车辆共用或者与人行步道上的行人共用,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自行车的使用都是次要的。

3.尔湾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尔湾位于加利福尼亚以南50公里处,占地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1万,属于橘郡管辖范围,是美国最大的规划城市社区之一。尔湾市拥有51.4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以及较为完备的相关设施建设,该市已于2009年5月被美国自行车骑友联盟认证为“自行车友好型社会”。因此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3.1.一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一级自行车道是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完全独立的道路使用权的道路设施,可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和行人对于道路的交叉使用量最小化。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或人行相邻时,应在其间设置具有障碍物的隔离带,适当的障碍物包括栅栏或者灌木。当与人行道相邻时,应设置缓冲区。在机动车交叉路口和自行车交通流量大的地方,进行立体交通是解决交叉路口冲突的理想办法。在不能使用立体交通的地方,应考虑采用交通信号的方式来分配行路权。自行车行驶穿过交叉口时可能会借用人行道,在明显的位置应设置让行、停止等信号。

铺就双向自行车道,最小宽度应为2.5米。单向车道最小宽度为1.5米。与铺面相邻应提供至少0.6米宽的缓冲区。建议与电线杆,树木,墙壁,栅栏,护栏,或其他边侧的障碍物间提供一个0.9米宽的缓冲区。在对自行车道进行设计的时候,适合自行车道最大的坡度率是5%。如果通行量大,则持续坡度应限制在2%。为了向骑行者提供对突发事件进行反应的机会,设计自行车道时,应当具有足够的停车视距。即在弯道或障碍物前的行驶路线上不应具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

3.2.二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二级自行车道是被设置在公路的被铺设好的区域之内的,一般为单向路。典型的二级自行车道分三种。第一种是标出停车区的道路。自行车道位于停车区域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自行车道的最小宽度为1.5米。第二种是没有标出停车区但允许停车的区域的道路。对于允许停车的自行车道,最小宽度为3.3米。第三种是禁止停车的道路。这种自行车道最小的宽度应为1.2米。在任何情况下,自行车道的最佳宽度应为1.8-2.5米,以确保更大的安全性。

3.3.三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在以下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利用人行道设置自行车道:提高沿着高速或者交通繁忙公路设置的车道,及在较长而狭窄的桥梁上。由于自行车道的可行宽度要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装载容量及其特征,行车速度,纵横排列,可视距离,和停车条件,因此没有规定三级自行车道所需的最小宽度。

3.4.自行车道设施规划研究

自行车服务设施是本市为骑自行车的人群提供的增强安全性、美观性和娱乐性的有形实物。

3.4.1.标识设施

自行车道路系统中应在合理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标识设施。如在每一条自行车道开始的地方及在方向改变的地方设置自行车道标识;在要求骑行者停止的地方安置停止标识等等。一般有如下几种标识:停止标识、慢行注意让行标识、自行车道标识、禁止机动车通行标识、禁止自行车通行标识、禁止停车的自行车道标识、转弯标识、自行车行驶路面条件警告标识、自行车路径导引标识、自行车停车区域标识等。

3.4.2.标记设施

一般一、二级自行车道都具备有比较完善的道路标记系统。道路标记为道路使用者指示各种车道之间的分隔,帮助骑行者识别已设定的骑行路线,为交通指示信号指示正确的位置,为车辆转弯以及穿过马路预先提供信息等等。

3.4.3.自行车道辅助设施

在自行车道的入口处应设置车挡,这样可以阻止机动车辆的进入。这样的设置仅应用于容易出现紧急情况的地方。

自行车道的照明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骑行的地方应当考虑照明的问题,如服务于大学,或者社区,以及在公路交叉路口的自行车道。也应考虑在地下通道,或者涵洞,以及当夜间安全成为问题的时候,安装照明设施。在存在特殊安全问题的地方,应考虑较高的照明水平。照明灯的标准(灯柱)应当符合推荐的水平和纵向间隙的规定要求。灯具的亮度和规格应当为适合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适当规模。

3.4.4.自行车停车设施

一级自行车架为固定的停放架,只需自带挂锁即可固定自行车车体与两轮。另外,封闭的存车室、配备管理人员的停车场、仅对指定人员开放的无人管理停车场,或任何其他配有锁车机制、无须骑车者自带车锁的设施,都可被视为一级自行车停车设施。《尔湾市分区条例》将二级自行车架定义为通常直立的环形或柱形固定自行车架,需要骑车者自带挂锁和链绳锁车。

3.4.5.停车节点设施

包括存车室、停放架、储物柜和浴室等骑车者可能要求目的地具备的设施。停车节点设施对骑车上下班者来说尤为重要,通常公司都会为其提供。其他停车节点设施包括厕所、停车位、指示牌、垃圾桶、凉亭或有顶广告牌以及安全照明设施。

3.4.6.休息设施

包括直接服务于街道内或街道外自行车道系统使用者的饮水口、长椅、野餐桌和草地等设施。休息设施对使用自行车道路网的新手、携儿童骑车的家庭、行人、慢跑者和老人来说更为重要。

4.结论

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同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虽然美国加州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与中国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仍然能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简单地研究了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希望能对今后的慢行系统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霖, 从伯克利到戴维斯:通过慢行交通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年05期

[2] California 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2003

[3] Bicycle Transportation Plan: City of Irvine, A Bicycle Friendly Community, 2011

第5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方向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requires life qualit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quires more and more humanistic landscape to beautif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direction

科学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要将社会、自然和人类彼此协调,为人类创造更加接近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能够在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宜居宜商。目前,国内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相关的实践逐步开展起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适合我国人民生活的园林规划,效果显著。

1.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同时面向历史、自然、现代三个角度,尽量挖掘展现本地文化,将都市文化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同时彰显城市独特的个性。城市滨水景观的开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1文化性原则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厚厚的堆积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的沧桑留下了许多痕迹,这些历史印痕对这座城市来说弥足珍贵,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他们或者是古代的码头,或者是留存下来的建筑,或者是街道的肌理,甚至于街坊间的传说故事和古老的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中首先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强调并凸显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是规划的首要任务。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人文景观,有利于营造滨水景观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例如上海的外滩,保留了从近代到现代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风云岁月的历史变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外滩成为上海的象征,吸引海内外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1.2生态性和协调性原则

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走廊,也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重要栖息地。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要遵循生态原则,注意保持生物多样性很多城市早期忽视了污水排放管理,致使城市的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因此,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同滨水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将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城市环境管理中,严格控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的设计要与周围的建筑风貌和环境氛围相协调,与建筑风貌协调并非以为强调其一致性,与其周边建筑的风貌应有差异性和个性化。

1.3时尚性原则

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为城市的未来设计遗产,在设计理念上,不应一味的仿古,应与时代同步,甚至超前时代;设计风格上,要注重时尚元素展现,使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具有时尚感,能够展现都市文化。

1.4立体设计原则

以往景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型的流畅。但他们忘了景观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场所,人不能一直俯瞰这个景观空间,而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纵观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底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2.园林规划景观设计方法

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 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 绿化广场 生态廊道 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 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

2.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就是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各种植物创造出优美舒适的植物景观, 这些植物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一起构成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们对良性生态的需求。

2.1.1植物景观带来精神审美

植物景观是园林设计的中心, 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是最终评价园林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植物是自然景观的标示性元素,同时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 它们在不同的时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色泽, 可以带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每个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还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在充分认识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 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的, 因此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不仅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还可以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 塑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自然环境, 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2.1.2植物景观三大功能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有三大功能, 分别是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创造景观空间,建造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合理运用, 可以建造出形态各异、有着极高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与其他各类景观比起来, 其有着更大的生态学价值,它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改变园林中的小气候,给人们以舒适、惬意的感受。观赏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 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3.建设生态景观

3.1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 灌木、 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 空气、 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 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 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 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 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

3.2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 、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 木本植物为骨千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徽观人工植物群落, 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4.结束语

总之,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园林设计,不但需要有社会性、 经济性、 技术性等方面的科学思考与分析,还需要热烈的情感催化,二者合一才是我们创作的真正动力。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 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意思的形象与事件,最能提供我们创作的灵感, 这也是我们无法从资料与书本中得到的实惠。从生活与自然中得到的信息,永远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常毅恒.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及方法[J].城市建设 ,2010,5.

第6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

第7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该文从项目概况、规划布局、城市设计、控制体系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探讨了在城市新区开发中如何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来提高规划控制与引导的科学性、经济性、生态性与可实施性。

关键词:控制与引导 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导言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落实上一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为下一层次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的作用,是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中的土地出让的重要依据。随着城市政府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日益重视,传统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上的缺陷日益显现。这主要是规划师在确定控规指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得规划管理者很难把握住城市建设特色培育和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引导。

实践证明,通过城市设计与控规相结合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笔者试图通过《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实践,探讨通过城市设计提高控规对于城市空间塑造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提高城市控规对于城市空间塑造的引导作用。

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三高两铁”的建设,贺州的交通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贺州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战略 ――“东延、南扩、西拓、北优”。太白湖片区是总体规划“东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贺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重要实施区域。

规划范围西至贺州大道、北至八达中路,东至滨达一路和滨达二路,南至江北东路,规划总用地约567.6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12.52公顷。

功能定位与规划布局

3.1功能定位

总体规划对太白湖片区用地布局以商业、文化娱乐、居住为主,行政办公用地为辅。在片区西部贺州大道两侧为已建成贺州市政府、贺州市公安局、法院、教育局等办公楼群。而在太白湖片区北部为规划市级太白湖公园,现状水体和植被较好,需要保留和完善

规划充分利用太白湖片区紧邻市级行政办公区的优势,通过城市公园、商业设施和文化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激活城市新区房地产开发,引领城市空间格局“东进”、塑造贺州城市新气象的知性空间、向外展示贺州城市面貌。

综合以上分析,太白湖片区的功能定位为:以文化休闲、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服务功能为主,集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3.2规划结构

在遵循规划定位的基础上,以现状城市干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构建“两心,二带、五区,五轴”的总体空间格局 。

两心:其一为城市绿心――太白湖公园,其二为太白湖片区中心,结合太白湖公园布局市民休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大型商业中心等设施,形成片区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二带:编制区内沿贺江、南蛇塘排洪渠形成的两条滨水绿化景观带。

五区:即五个功能分区,包括太白湖公园区,北片与南片两个综合居住区、西片整合区和东片综合服务区。

五轴:依托贺州大道、创业路形成两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依托桃源路和太白西路形成片区发展主轴;依托鞍山东路形成片区东西向发展次轴。

3.3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182.03公顷。包括村民安置及三产用地32.12公顷及小学用地面积3.56公顷。

(2)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2.5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16.11%。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面积为27.12公顷。规划在保留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基础上,新增行政办公用地位于贺州大桥北侧、太白西路南侧及太白湖公园东侧,用于安排贺州市局委办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33.42公顷。规划于太白西路和桃源路东南侧集中布置大中型商场和购物超市,结合太白湖文化中心形成编制区域标志性景观建筑群体。在创业路桥头建设星级酒店,建成贺州市旅游服务中心。规划农贸市场用地2处,分布于各居住小区中心地段,每处市场用地面积1500~2000之间。

规划在太白湖公园内设置文化中心,包括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影剧院、市歌舞团等,创造有地域特色、有良好服务功能、有优美景观环境的文化中心。

规划体育用地面积为5.86公顷及旅游服务用地16.15公顷,满足城市居民体育休闲及完善城市旅游接待服务的需要。

3.4道路交通

规划形成“七横六纵”的干路网系统。规划范围内道路分三级设置:主干路:40米、60米,次干路:26米、30米,支路20~24米。

(1)规划60米主干路2条,分别是贺州大道和创业路,道路两侧各后退20米,打造2条100米宽景观大道。

(2)规划40米宽道路4条,分别是八达中路、太白西路、鞍山东路、桃源路。建筑后退道路控制如下:八达中路、桃源路、鞍山东路两侧后退8米,其中太白西路由于紧邻太白湖公园,两侧后退按15米控制。

城市设计构想

4.1意向框架

为使控规实施后能形成一个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建筑形象及舒适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引入城市设计研究,推敲分析城市景观框架、轮廓线、建筑形态、群体空间等,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本次规划提出提出“城水相依,森林之城”的空间意象结构。以太白湖公园为中心,引入绿廊的概念,结合新区用地布局形成中心软质绿化空间为主,外硬质城市空间为辅的总体风貌,将城市环境美化、通风、休闲娱乐等功能融为一体(图10)。

根据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景观意象由核、廊、点三个层次组成:景观核心即太白湖公园;景观通廊,包括3条100米宽景观通廊,具体包括贺州大道和创业路景观廊道、桃源路和南蛇塘排洪渠形成的景观通廊,加强北侧将军山与太白湖、贺江的沟通;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干道交叉口、规划步行商业街及块状街头绿地。

4.2轮廓线与高度

规划重点从太白湖周边、重大公共建筑的选址、重要通道的打造及片区建筑空间高度与周围山体的关系协调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控制环太白湖的建筑高度。一方面从太白路向北看去展现高低起伏的建筑天际线和绿化背景,同时又可以看到蜿蜒起伏的将军山背景。

(2)整个片区整体控制中部建筑高度最高,由中部向北侧、中部向南侧建筑高度逐步降低。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效果。

片区建筑高度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级高度控制区(24米以下),二级高度控制区(45米以下)、三级高度控制区(60米以下)、四级高度控制区(80米-88米),标志性建筑100米(制高点位于鞍山东路北侧、灵凤公园东侧商业用地,建筑高度为100米)。

开发强度控制

以城市设计形体布局为基础,提炼出相关的控制指标。同时参考经验数据进行开发强度分区及地块开发指标确定。太白湖片区强度控制主要控制指标为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及绿地率,共划分五个开发强度控制区,具体情况如下:

类别 主要用地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米) 绿地率

(%)

高强度开发区

(2.5-3.5)

开发区 商业金融业用地 2.5-3.5 45 60

(标志性建筑限高100)

米 25

中高强度开发区(2.0-2.5) 高层中高层居住区 2.0-2.5 30 60 35

中等强度

开发区

(1.0-2.0) 教育科研用地 1.0-1.5 30 36 30

文化娱乐用地 1.0-1.5 30 24 30

行政办公用地 1.5-2.0 30 36 30

医疗卫生用地 1.5-2.0 30 60 30

低强度开发区

(0.5-1.0)

市政设施用地 0.5-0.8 25 24 30

中小学用地 0.8-1.0 30 24 35

一类工业用地

(现状) 1.0 40 24 ≤20%

基本无开发区 公共绿地、防护绿地 - - - ≥70

广场、停车场 - - - -

结语

目前,太白湖片区道路、绿化、地下工程管线正在按规划实施,2个较大规模的居住小区项目通过土地拍卖正在按规划控制指标进行设计与建设,区内文化中心及星级酒店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实践证明,本次规划编制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实现了与上位总体规划较好的衔接,深化完善了上位规划的要求,向下延伸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地块规划实施提供规划思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荣.城市规划控制层次论[J].城市规划,1997,(3):20-24.

[2]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美国分区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6):40-42.

[3]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1):28-33.

[4]赵健,齐慧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东营市东城西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08):93-96

第8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两型社会;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与控制;绿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92-04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在“3+5”城市群中起着承东启西的辐射、纽带作用。是“泛珠三角”区域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最佳传承地。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一极,湘潭市已成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和改革创新的前沿重地。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车难、停车难”等交通问题的日益凸显,湘潭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综合交通系统为其提供引导和支撑。因此,亟需进行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立适合城市发展和“两型社会”需要的高效率、高水平的综合性城市交通体系。

1 “两型社会”与城市交通综合体系之间的关系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两个领域提出了并童的发展要求。“两型社会”的内涵于规划行业而言,其聚焦点在于对规划“资源”对象的诠释,城市规划领域所面对的资源,无疑以城市用地这一作为重要生产因素的“空间资源”为核心,也是以城市规划工作最本质的“物质空间”为统筹对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规划研究》中,首次揭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指出城市交通系统是由若干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每一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构成要素。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每一个子系统同时又作为另一个子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而存在。交通规划的任务应当是运用系统的内外交互作用规律寻求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求得总体运行的最佳状态,就城市交通大系统而言,这种协同效应里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配置,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资源获取最大的运行效率。具体而言,子系统协调配置的关键之一在于把握客货运输子系统和运输载体子系统(道路轨道交通、场站等)之间的适配协调关系。

如何高效、集约的利用城市空间,统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匹配,是“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长株潭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此次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研究,分析了湘潭市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枢纽为核,通道为骨,整合与控制并举”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进行对外交通设施、中心城区道路网、公共交通专项、中心城区静态交通等各子系统交通规划研究,通过整合与控制并举,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外交互作用,提高了资源有效配置,制定了适合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发展对策,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交通资源,通过集约和综合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水平。

2 湘潭市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湘潭市目前交通设施内容比较齐全,北40km处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境内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湘黔铁路横贯湘潭,京广线在市区经过,107、320国道在市区交汇,京珠和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等级公路网密度居全国之首,湘江水路千吨级货轮常年基本可以通航。这些特点决定了湘潭处在长株潭向西辐射的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存在如下不足:

(1)交通系统资源配置不合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湘潭市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高能耗、高占地、高污染的公路运输占据客货运绝对主体,而低能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铁路、水运方式未得到充分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货运量比值为12.3:73.7:14。这种单一为主的运输方式导致各类设施发展极不平衡,交通设施区域化程序极低,效益难以得到发挥。

(2)城市土地利用与对外交通设施协调性差

湘潭市为工业城市,现状工业用地特别是重工业企业的分散布局,严重制约对外交通设施的集约布局与充分利用,铁路专线多,切割城市严重,沿江岸线全部占用,均布着大小10多个货运码头,更为严重的是各类分散的工业企业集疏运输通道,穿越城市中心区,制约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提升。

(3)现状道路路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湘潭市中心城区被湘江东西阻隔,平行和垂直于滨江的道路构成基本方格路网体系,目前,河西旧城区已形成了“三横八纵”的主次干路方格网体系,河东地区已形成了“六横五纵”的主次干路方格网体系,但随着长株潭―体化,城市用地迅速向北、东北方向拓展。逐步形成了围绕湘江两岸的九个组团布局模式。已形成的方格网状路网,因缺乏骨干型交通干道,使得对接长株潭千道不明确,组团间通道不足。

(4)客运运输方式单一,公共交通体系不健全

目前,湘潭市仅有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交通系统,公交覆盖仅限于城市规划区,公交线网密度偏低,城市中心城区仅为1.35km/km2(规范要求3-4km/km2)。城区区域线网密度仅为0.56 km/km2(规范要求2-2.5 km/km2),均低于规范要求。公共交通形式单一,网络和设施严重不足,通达性差,居民公共交通出行仅占15.6%(规范要求达30%)。

(5)湘潭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

湘潭市2009年机动车停车泊位共有34956个,其中配建停车位31582个,占总停车泊位90.4%,路内停车2914个,占总停车泊位的8.3%,而公共停车位460个,仅占总停车泊位的1.3%。因公共停车场所极少,导致停车设施开放度低,停车矛盾非常突出。

3 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总体思路

3.1 规划发展总体思路

在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同的交通方式在运行方式、运载能力、单位能耗、环境影响、运行速度、运输成本、可达性、舒适度、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交通结构。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是指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下,根据研究区域内现有交通形态和土地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改善和优化城市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此次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在原有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运用多种交通方式与手段。实现长株潭三市各种经济与发展能量的集聚,加强湘潭与周边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湘潭市内各片区之间的联系和湘潭市域内城乡之间的联系,通过强调区域交通协作和市域城乡统筹,建立适合湘潭市发展需求的绿色、高效率、高水平综合通系统。为湘潭市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两型”产业基地和“最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引导和支撑。

3.2 发展目标与战略

合理配置交通系统资源,构筑网络型枢纽,提升湘潭市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和“3+5”城市群中的交通区位,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能力建设与有效衔接,实现高效、便捷的对外联系,形成有序、畅通的内部流动,通过完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道路体系,创建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建设市域公交干线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战略为“枢纽为核。通道为骨,整合与控制并举”。如图1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战略图所示。

4 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

长株潭城市群正处在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为联与聚,主导交通方式的多种化将改变城市之间与城市群对外连接的方式及城市群内部结构,因交通枢纽形成带来的高密度开发将形成城市中心与副中心极化现象,城市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将形成多种交通方式高效综合的运输体系,这些特征都是湘潭综合交通规划应该重视和把握的。

4.1 网络型对外交通体系

构建都市区轨道联系的沪昆高铁湘潭北站、武广株洲站、湘潭客运站、河东一河西一易俗河汽车站串联的湘潭枢纽公铁网络系统,将规划的韶山机场、长沙黄花机场和湘潭枢纽站构成空路联系系统;建设八条放射线与四条环线构成的市域交通干网与城际铁路相互协作的一体化交通服务网络;完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构建“一轴一环四射线”的快捷城市道路网络;利用城市丰富的水体资源,合理划分生活岸线和生产岸线,规划直接对外的货运通道,减少过境通对生活岸线和沿江景观的影响。

4.2 多层次轨道交通

(1,连接各交通枢纽节点,弥补“人”字形城际铁路的空白,建立长株潭各主要枢纽间的大合力通道。如图2市域体系中都市区轨道线网图

4.3 ―体化物流综合网络

(1)在九华和双马工业园区内,依托水运发展大物流,在建设九华集装箱港口、铁牛埠港口、易俗河港口以及双马港口的同时,建设九华、双马大型物流园。

(2)协调发展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合理,多层次方式干支衔接的一体化物流综合网络系统及对湘黔铁路的湘潭车站进一步扩能,发挥铁路货运作用,建立专用货运通道,实现铁路、码头、城市物流园和环城快速干道相连接的对外货物运输交通网络。如图3湘潭市物流对外节点布局图。

4.4 人车合理分流的绿色城市干网

(1)根据湘潭市组团式空间结构,规划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一环一轴两纵四横”的总体骨架路网结构。

(2)规划好与交通流量相匹配的跨江通道和跨铁路通道。如图4城市路网骨架图。

(3)建立滨江两带、城市四条通江景观线和河东、河西及岳塘新城三区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如图5湘潭市自行车系统规划图。

(4)建立通过人行通道联接各商业街区、历史街区、滨江综合道、城市广场、车站码头、集散广场等区域,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

(5)以公交优先为原则,合理规划轨道线网。将轨道线网规划线在实施前开通大站快线公交。不仅满足重要片区间客流快速通行的需求,也为未来BRT公交和都市区轨道交通培育客流,预留通道。以大站快线为骨干线路,以现状线路为基础,以典型交通吸引点为控制点。形成合理成网。如图6湘潭市步行系统规划图。

4.5 静态交通规划

(1)根据机动车增长趋势,适当提高停车场配建指标。

(2)根据湘潭市实际情况并结合湘潭市城市停车场供应结构选取标准,确定湘潭市配建、公共和路边停车场供给结构基本比例为80:15:5,预测2020年湘潭市公共停车场待建泊位39060个,按用地性质和服务半径合理设置剩余公共停车场。

4.6 交通系统与土地开发整合

(1)交通枢纽与商业、商务集聚相结合,打造九华车站和湘潭火车站周边地区1km2的服务和商务配套区。

(2)对已规划的都市区轨道线路,提出用地控制要求,近期以公交服务通道加以引导。

综合交通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城市发展支撑系统,湘潭市城市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对外交通设施、中心城区道路网、公共交通专项、中心城区静态交通等各子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整合与控制,形成包括枢纽、通道、骨干道路网络构成的城市交通骨架与城市功能用地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构筑高效畅达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奠定了“两型社会”的城乡发展格局,达到城镇空间集约化、生态化发展。

第9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范文

第一条  为繁荣建筑创作,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搞活设计市场,鼓励竞争,缩短设计周期,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建设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结合本市工程规划设计招标投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招标投标活动,均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招标投标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市招标办公室负责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招标投标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招标管理

第四条  招标范围:

(一)城市主要地段(详见附件)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建筑物总高大于五十米;

2、建筑面积超过七千平方米。

(二)新开发的居住小区或五公顷以上的旧城改造片区;

(三)重要纪念性建筑;

(四)重要市政工程(立交、桥梁、地下隧道工程等)。

第五条  招标方式:

(一)公开招标:由招标单位公开招标广告。

(二)邀请招标:由招标单位直接向三个以上有承担能力并符合设计证书允许范围内的设计单位发出邀请书。

第六条  招标投资工作程序:

(一)招标单位组织招标工作小组;

(二)招标单位向市招标办公室登记;

(三)招标单位编制招标文件,并经市招标办核准后,招标信息;

(四)投标单位向招标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五)投标单位向招标单位领取招标文件;

(六)招标单位组织投标单位踏勘工程现场,解签招标文件;

(七)投标单位编制投标书;

(八)投标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将投标书密封后送至招标单位;

(九)招标单位组织有关建筑经济、规划、设计、概算工程技术人员对各投标单位的标书,进行统一技术经济指标测算,供评标时参考;

(十)评标、定标;

(十一)中标单位根据评委提出的修改意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认真修改,送审后由市招标办公室发中标通知书;

(十二)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合同。

第七条  招标文件内容:

(一)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计划任务书或准备项目批文及其他文件的复制作;

(二)市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设计要点、红线图及市政设施外部条件(外部条件统一委托市规划院承担);

(三)招标单位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对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资料等;

(四)工程用地范围的现状调查及地质普查资料;

(五)对招标的规划设计方案图纸内容、比例尺、深度及模型的具体的要求;

(六)组织踏勘工程现场和招标文件答疑的时间和地点;

(七)投标、开标、评标等活动的日程安排;

(八)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第八条  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实施过程中,招标单位应申请公证机关公证。

第三章  投标管理

第九条  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查,由市招标办公室负责。投标单位所持设计证书的等级和业务范围必须与招标工程的内容和规模相符合。

第十条  凡参加投(邀)标的设计单位必须指定一名高级建筑师(或高级工程师)或院(所、室)主要技术负责人为投标负责人,并在投标文件中予以明确。

第十一条  投标单位向招标单位报送的资料:

(一)标书一整套;

(二)图纸、说明书等缩印本十五套。

第十二条  投标单位的标书,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综合说明书;

(二)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主要图纸;

1、总平面图,

    2、首层、标准层、非标准层、顶层平面图,

    3、立面图以及重要街景图,

    4、剖面图(主要剖面图不少于两个),

    5、着色透视图或建筑模型;

(三)工业项目、市政工程项目参照的规划设计方案主要图纸按本条第二款的内容办理,其中工业项目须增加工艺布置图;

(四)主要施工技术要求;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六)保证设计质量和设计周期的措施;

(七)设计收费金额。

第十三条  投标单位寄送的投标文件,经招标工作小组(申请公证的项目则请市公证机关)加锁贴封条后,统一由招标工作小组保管,任何人不得私自拆看或修改。

第十四条  为维护投标、招标单位双方的权益,凡在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时间内擅自撤标或中断招标的任何一方,均将承担另一方一定的经济损失费。

第十五条  凡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者,立即取消投标资格并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经济责任。

第四章  评标管理

第十六条  对投标的规划设计方案资质审查,由市招标办公室组织未参加投标活动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

第十七条  评标工作由市招标办公室根据招标工程特点,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进行。

第十八条  评标委员会应保证评标的公正性,其成员不得参与招(邀)标过程中有碍于评标公正性的任何活动。

第五章  定标管理

第十九条  评标由评标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条  经评标委员会评出的中标方案,由市公证机关当众启封,宣布中标单位或作者。

第二十一条  确定中标的依据:

(一)能正确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规范、规程;

(二)设计文件内容、质量、深度符合招标文件和国家规定的要求;

(三)方案有创新、有特色;

(四)方便施工,有实施的可能性;

(五)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好。

第二十二条  经评标委员会评审中标的规划设计方案,由中标单位按评审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市招标办公室组织有关评委、规划设计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后,市招标办公室发出中标通知书。据此,建设单位可向中标单位委托设计签订合同,设计单位可按程序进行各阶段设计。

第六章  投标、中标酬金

第二十三条  凡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并具有一定质量投标方案,无论是否中标,均给予一定的成本费和劳务酬金。

(一)规模五至十公顷的旧城改造区,十至二十公顷的新开发区,建筑物总高度五十至八十米的一般性公共建筑单体工程(附有彩色渲染图、透视图或模型):

非中标单位:一千至二千元/方案。

中标单位:二千至三千元/方案。

(二)规模大于十公顷的旧城改造片区,二十公顷以上的新开发区,建筑物总高度大于八十米于一百米的公用建筑单体工程(附有模型):

非中标单位:二千至三千元/方案。

中标单位:三千至四千元/方案。

(三)纪念性建筑,功能复杂、有特殊要求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外合资项目(附有模型):

非中标单位:二千至三千元/方案。

中标单位:三千至四千元/方案。

第二十四条  招标单位使用非中标单位的技术成果时,须征得其同意。

第七章  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