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健康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

第1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社会力量;卫生监管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目前,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要由《医师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卫生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整体服务开展较为规范。现阶段该行业凸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服务,并存在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医药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支持举措,推进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发展现状

1.1产业群体和市场发展现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主要包括:①以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为主体,开展疾病诊疗为主兼具养生保健的医疗产业;②以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为主体的健康产品产业;③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为服务内容,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生保健服务产业;④以养老院、老年居家护理等为主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主要由上述第三类提供,服务主体为养生会所、针灸推拿馆、药膳会馆、美容美发馆等。

1.2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规范该类机构的文件主要包括:①规范性文件,如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2016年《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2016年《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②批复和复函,如2014年、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关于非医疗机构开展“火疗”项目的复函》;③技术标准类,如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技术操作规范。

1.3试点实践和行业自律现状

目前全国有21个试点地区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行业管理和星级评定模式,如北京市东城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自律管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上海市浦东新区依据养生保健机构服务水平,参考安全、环境、卫生等因素进行综合星级评定。②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如上海长宁区将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组成战略性联盟体,区政府及中医药主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协同管理[1]。③机构分类管理和技术规范审查模式,如海南省海口市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分级制度,一级、二级、三级机构应分别提供最少不低于2、3、4种服务项目。按摩、熏、洗、艾灸、拔罐、刮痧、中医美容和中医药健康咨询等8类养生服务机构开办前,除取得市场监管部门许可外,还须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规范性审查[2]。

2存在问题

2.1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行业,实践中往往只需明确的注册地址和规范的注册名称即可完成登记。此外缺乏实质监管,客观上造成该类机构“民不举、官不究”的社会局面。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对该类机构主要进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医疗机构前置注册审批、执业规范和场所相关健康产品的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投诉举报,难以有效对执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管;人社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并无法定执业规范的日常监管权;中医药主管部门类似于卫生健康部门,也缺乏监管依据[3]。

2.2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素质良莠不齐

2020年,人社部下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保健调理师职业资格将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前,保健调理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唯一的保健类职业,属于水平评价类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据2017年调查,全国约有150万人取得保健调理师资格,而全国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4]。一项针对重庆市南岸区的调查,1639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仅为10.49%,中医保健机构合规率仅为10.96%[5]。实践中,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时对其从业人员也无明确的资质要求,大多数从业人员仅参与内部短期培训。从业人员技师以护理人员培训转行为主,服务内容以拔罐、推拿、艾灸、刮痧等为多[6]。

2.3技术规范缺失,存在人身损害和合同纠纷的司法困境

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法律层面较为宏观原则,在规范性文件层面更多体现为机构服务项目、场所与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在批复和复函层面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有限,在技术规范层面则存在技术规范缺失、行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拿”“拔罐”“刮痧”等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属性,导致医疗行为与养生保健行为边界模糊性。该类机构仅根据自身理解,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不当,致使消费者受伤、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实践中,司法机关基本按照《民法典》之人身损害责任纠纷和《合同法》之合同纠纷两种途径进行处理。按照人身损害审理案件,现行条例往往针对医疗行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缺少标准可供参考;按照合同纠纷审理案件,多数养生保健机构仅有收费单据,缺少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产品说明等消费凭据,消费者往往由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风险。

2.4市场宣传欠科学、公民中医健康素养水平不高

目前,相当部分该类机构以“养生”“保健”“经络”“治未病”“健康咨询”“理疗”等为名,通过开办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等形式,进行夸大服务效果、诱导消费者需求等宣传。据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高达84.02%,但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仅为8.55%[7]。可见,民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低,对保健服务内容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容易受到误导并接受不规范服务。

3对策建议

3.1明确服务内涵、建立负面清单界定该类机构

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内涵。应注意:①明确一项服务技术是中医养生保健还是其他行为时,应具体结合技术的适用人群、手法、力度、适用范围以及禁止操作事项等判断。二者在服务手法、力度和穴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推拿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在经络、穴位上进行的理疗行为;按摩则是一般的休闲保健,手法上只能到达皮、肉,目的是简单的放松。②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存在医疗与养生保健的边界模糊性,应以创伤性、侵入性、危险性等为评价标准,建立其负面清单,凡被纳入的均无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资格。

3.2强化机构审批、明确从业资质要求

目前在无上位法之行政许可依据下,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①探索在地方性中医药条例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及其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规定,如市场监管部门市场准入和中医药主管部门技术规范性协同审查制。②推行该类机构备案制,即举办该类机构的,将机构名称、地址、服务范围、人员配备等报所在地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配套监管。③积极协调国务院相关部委,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明确机构登记注册标准。④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统一管理,并根据学历层次、实践年限、职业技能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3.3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措施落实

国家应鼓励、支持中医养生保健行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委托授权等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①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和具体流程,建立项目技术公开目录,加强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如要求明示“本机构仅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建立健康服务档案,履行服务项目、产品说明等事先知情同意。②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和诚信分类评价制度,借鉴建筑工程、食品安全等做法,确定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告。③通过与中医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加强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

3.4加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国家应将该类机构纳入中医药服务监督检查体系。主要包括:①考虑可操作性,应对该类机构实行中医药监管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中医药监管负责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术规范性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许可审查,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生监督执法等,必要时应联合公安、医保、广电等多部门开展整顿工作。②通过数字化存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辖区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情况、监管管理部门的不良信用记录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加强民众的知情权。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活动,如由技艺精湛的中医专家提供推拿、拔罐等体验服务,提高民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获得感和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④不断提高民众的中医健康素养水平,发挥民众在监督线索的发现以及相关的调查取证等中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2]峗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7):49-50.

[3]田侃.《中医药法》立法创新之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20-25.

[4]岳冉冉,毛伟豪,王思北.养生保健机构乱象调查[J].小康,2017(17):72-73.

[5]峗怡,鄢庆波,池苇,等.重庆市南岸区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10):29-31.

[6]陈建章,何志强,吴淑娥,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4-46.

[7]荆伟龙,王朝君.国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偏低[J].中国卫生,2016(5):97-98.

第2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宠物一旦生病就会接受宠物医院的诊疗。而宠物医生的职业态度直接决定了小宠物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见宠物医院应该承担的责任十分巨大,针对宠物医院的发展现状,政府部门最终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来推进整个宠物医院的整合优化发展。

在规定中指出:一些已经实施过免疫处理的宠物应当实行畜禽标示管理制度,对于不具备该项标志的宠物不能进入到宠物市场中进行流通和销售。在对宠物尸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规定:一些病死或是因为不明原因导致宠物死亡后的宠物尸体,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进行焚毁,不得将宠物的尸体随意丢弃。一些运载过宠物的车辆以及宠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等等都要进行消毒,以保证宠物自身的身体健康

随着近年来宠物医院的数量不断激增,宠物医院也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宠物医生的行业规范性,相关政策法律规定:对于从事宠物诊疗活动的医生,应该具备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核颁发的宠物许可证之后才能够正常营业,对于那些没有获得相关资格证明却进行宠物诊疗的人员将会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勒令其停止违法经营,并处罚没收其营业所的。

此次政策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宠物医疗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规范宠物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宠物市场的完善和进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一些大型的宠物医院中宠物医生的学历、责任意识相对比较强。而一些民办的宠物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加强国家立法规范的同时,宠物行业自身也应该进行一定的规范性措施,尤其是宠物医院也应该提高其医生准入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宠物医院的诊疗效果,赢得良好的声誉。

第3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492-02

信息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方便病人获得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做好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处置的保障。随着医学进步,信息技术、各种研究成果尤其是基因工程逐步应用,医疗卫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迅速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将对疾病控制、预防、诊断、治疗和自我保健,卫生管理与改革等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同时IT技术、设备性能的提高,价格降低,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逐步形成,信息化已成为卫生管理与服务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

1 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对卫生医学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1.1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1 医院信息化

2012年对全国3765家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80%。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LIS系统占39.14%,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5.04%,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2.99%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突出的医院,电子病历、全院PACS,移动、无线、PDA、平板电脑、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先进的IT技术已经开始应用。

1.1.2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构架由四个方面组成:疾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医疗救治、指挥决策。

疾病监测系统 覆盖范围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医疗和其他报告机构。其中包括了常规疫情报告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实现了日报、周报、旬报、季报和年报。准确性高,资料全、便于分析。

公共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覆盖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卫生监督中心。

妇幼保健信息体系 目前主要是医疗卫生服务与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1.1.3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主要有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分系统及医疗保健接口、双向转诊接口、上传数据接口。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到2012年底,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卡通”建设

1.1.4 区域卫生系统

建立社区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

多数省份已建立起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平台。

1.2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卫生部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未来几年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的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

到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5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 健康档案。

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1.3 医疗行业人才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术达标考核”的要求。

2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以Windows Xp/win7、Office2003/2010为教学平台,教学内容以满足办公应用为基础。使学生具有以计算机为工具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不能与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异,入学新生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授课教师均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不懂医学知识,未受过相关医学信息的教育。对卫生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了解甚少。

在医学类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在各专业的建设中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3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革的设想

医学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对医疗保健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医用通讯交流和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的范围很广泛,涵盖医学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的IT技术。根据国际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定义,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培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进行交流。因些,医学类院校的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技术的教学,包括 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二是临床信息系统及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

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能满足第一方面的教学要求,为使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适应现有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对攻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送授课教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师资培训。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相关科室了解、学习有关卫生信息化系统的组成、软件使用,充分认识现有卫生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各类软件的使用方法。聘请相关软件的开发人员进行讲座,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3.2 分层次、分模块教学

针对现有各专业信息技术学时有限的情况,入学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考试合格的直接获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及学分。并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考试不合格的先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再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覆盖了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各个分支,包括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社区卫生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区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将《医学信息技术》分为若干模块,在对学生授课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重点教学,其余模块作为了解性介绍。

3.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对现有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做出相应调整,增加适当的学时以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制定更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学习信息化应用中相应模块。

3.5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现在较为完善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课件、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方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

建立模拟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及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同时建立其它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4 结束语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医药卫生知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M],2011.

[2] 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 2011.

[3]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29-32.

第4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民营医疗行业 发展现状 基本策略

一、引言

医疗行业是一项知识密集、多学科交叉且资金流动密集的科技型产业,不但涉及机械、商业、电子等行业,更涉及高分子行业,其生产运作比较复杂,门槛也相对较高,是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和机械制造业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自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具备合法地位后,大批民营医疗企业开始出现,并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机遇以外还存在发展阻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营医疗行业的基本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方法,并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二、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近年来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民营医疗行业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呈现出了多种特征。

(一)专科特质

目前,我国民营医疗行业中多呈现专科特性,超过80%的民营医疗企业机构都属于专科医院,其专业领域多集中在男子、女子、口腔、肿瘤、眼科、泌尿科、妇产科、不孕不育及五官科等,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目前发展利润较大,且应用技术水平比较成熟。

(二)多层次服务结构

民营医疗机构除了具备专科特质以外,还具有多层次服务特征,包括普通工薪阶层、高端豪华医院及境外人士医院等。多层次服务特征是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分化产生的,对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减少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广告依赖性较强

目前,我国民营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对广告的依赖性较强,发展起步阶段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公立医疗行业,因此在声誉和可信度积累结果上明显落后于公立医疗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民营医疗机构为了能在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通过大量广告来宣传自身优势,企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有一些甚至为短期内追求暴利,夸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以虚假信息吸引消费者。

(四)集团化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集团化、连锁经营的趋势,民营医疗机构也开始实行集团化运作,且其发展趋势已成为连锁化经营。

三、民营医疗行业发展阻碍

(一)税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行业的税收政策存在多种不同。公立医疗行业中的公立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其在广大居民群众生活中起到保护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药品价格、质量上受政府要求较多,其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对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普及度难以达到患者的实际需求,因此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公立医院将不进行纳税制度。而民营医疗行业多属于企业性质,以获取利润为基本目的,根据市场环境来讲,民营医疗行业所提供的产品犹如市场经济消费一样,根据各项法律条款规定,民营医疗机构需要按时缴纳税金。

(二)人才限制

我国现行医生执业规范中提到,三甲医院中的执业资格专家在民营医疗行业中行医属于非法行医,除持有变更执业注册证以外,人才交流的限制也导致我国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受到极大阻碍。此外,由于民营医疗行业中人才的户口迁移、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同公立医院相比导致了人才流失。此外,我国政府严禁退休公立医院职工到民营医院就职,给民营医疗行业人才的招聘和使用造成一定限制。

(三)追求片面经济效益

民营医疗行业中存在追求片面经济效益的现象。医院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投资商态度模糊,往往抱着赚钱就撤的心态,其对政府政策和投资环境也失去了信心。此外,有些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想达到“短期投入、长期回报”的目的,出现乱收费、乱抬价等违法行为,影响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信誉。

四、发展民营医疗行业的基本策略及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实施分层管理制度,将民营医疗行业作为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元素,为广大群众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基本需求,同时稳固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并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和层次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开放医疗人才招聘市场,作为新世纪的人才资源,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其具有重要联系。对医疗人才就业市场实行开放性制度,取消公立医院下岗职工不能到民营医疗行业就业的限制,将职称评定、户口迁移、学术交流分析等待遇与公立医院职工保持一致,促进我国民营医疗行业稳定发展。

(二)妥善经营管理

构建长远的经营理念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经营与管理,若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发展过程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将企业利益和经营理念有效结合,规避盲目追求企业经济利益和目光短浅等行为;实施委托制度,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实体企业,但在管理工作中却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改善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现状,通常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划分为二,聘请专业的运营专家和管理团队为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

五、结语

良好的经营管理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A。而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产业结构,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形势,并坚持“质量为根本、信誉为保障”的经营理念。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企业发展探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平台,摒弃传统的经营方式,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努力实现民营医疗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国恩,官海静,高晨.中国社会办医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6(09):41-46.

第5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健康 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第6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1改革开放对以来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现状

为了分析我国发展营养健康食品的必要性以及未来市场,首先要了解我国当前的营养健康食品与市场现状。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国际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影响,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日益增长的发展速度。而且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主要是啤酒、饮料等,到了21世纪初期,饮料行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划分为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不同的种类,同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还包括速食行业、调味品。

很显然,不同食品行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从当前食品行业特点来看,与国际各国相比,我国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随着食品加工行业的继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健康食品会逐渐成为食品行业发展的新秀。目前,营养健康食品的市场正逐渐转好,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现状的出现,主要由营养健康食品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决定。

2我国发展营养健康食品的必要性

2.1国际市场发展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末期,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出现了许多虚假广告以及虚假产品,对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对消费群体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扭曲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看法。为此,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规范化措施:其一,对营养健康食品建立也严格的审核体制,对所有的营养健康食品进行检测与审查,直至2005年初,通过日本营养健康食品审核通过的种类共有470多个。这一举措,重新树立了营养健康食品在日本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改善了其对营养健康食品的消费观念,促进了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其二,简化审核制度,采用标签与行业协会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在:①要求营养健康食品的材料高质量,即采用功能与成分接近天然以及有机的食材,保证产品安全;②严肃打击过渡包装、虚假宣传,以降低产品的营销成本。自营养健康食品的概念替代原来的保健食品以来,不仅包装上更加简单,销售额也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多。

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初期,我国消费者认为所谓营养健康食品已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与认可才会出现在市场上,于是对营养健康食品产生了过高的期望,感觉其应和药物具有相同的效果,而且能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在加上生产企业的过渡宣传与推销,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度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打击很低的现象。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处于缓慢阶段。为此,我国也开始思考是否对营养健康食品设立专门的食品检测和审核制度,恢复和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市场。

2.2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思考从医疗上来看,主要的消费包括治已病与治未病两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医疗总费用是145亿元左右,到了2007就猛增为10966亿元,增长了近76倍之多,人均也达到了844元。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居民医疗支出占到人均总消费的约55%。可以说,医疗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一项主要消费,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处提到的治未病与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病等有所差别,这里主要是指人们对身体疾病的预防。无病防病已经成为维护我国乃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预防能够使人们对治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且效果较为显著。若不能及时做到防病这一措施,医疗费用必然只增不减,从预防的角度考虑,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迫不及待。

2.3食物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食品生产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养殖方式、食物种类以及土壤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食物的组成成分也和以往有所不同。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测定的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1963年降低了很多:菠菜降低了79%,油菜、茼蒿降低了60%,白菜降低了49%等。

另外,在进行食品的加工中,添加的一些酸、碱、氧等物质,加热以及生产设备等都会造成营养成本的破坏或者降低。食品的精加工会对食物造成更大的损坏。比如,精面粉中的核黄素要比全麦面粉中的低80%左右,烟酸降低75%左右,硫胺素降低60%左右,叶酸降低40%左右,锌与铁分别降低了70%与64%左右。总而言之,当前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且整体含量不平衡。如此以来,对于每个居民而言,几乎已经无法实现饮食搭配的营养均衡。

3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市场分析

3.1人们健康意识增强,逐渐促进营养健康食品消费市场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中80%以上具有相应的营养知识;75%的家庭平时比较关注家庭成员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大于30%的居民有已经的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经历。2010年我国城市化人口已经超出了45%,人口城市化在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带动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

3.2亚健康人群呈增加趋势,促进市场对营养健康食品需求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从提倡饮食中摄入的钙的含量还不足人体摄入标准的一半,有5.8亿居民处于缺乏维生素A的边缘,约2亿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还有1.6亿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明显不足。我国新生儿体重偏低的占到总数的15%左右,6岁以下的儿童有发育迟缓现象的占到总数的30%左右;2亿人体重超标,其中30%处于肥胖状态,高血压居民数约1.5亿,高血脂居民数约1.6亿,其中25%患有不同程度的血糖疾病。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亚健康居民总数已经占到我国总人口的60%多。而且2005年我国的老龄化(60岁为界)人口已经达到1.5亿,以后仍将以3%左右的速度增加,老龄化人均将会成为营养健康食品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必然促进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继续发展。

3.3人均收入增长,具备消费能力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品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且速度较高,1978——2006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出现了7%的涨幅,而且城镇居民的存款增长速度达到了25%。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最基本的条件,是保证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更是如此。从以上数据推断,到2022年的左右,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对于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3.4国外投资对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推动相关数据显示,仅200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营养健康行业已经获得国外风险投资5亿多美元,其中营养健康食品所占比重最大。而且以大部分国外营养健康食品风投看好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大量外来资金将大大缩短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我国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4总结

我国是较早具有营养健康学的国家,从传统的中医学开始,我国医疗行业就十分重视营养健康食品对疾病的防治作用。我国的中医营养学,拥有先进的营养健康以及疾病预防理念,这都将成为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以及市场发展的基础动力。

参考文献

[1]闫庆松.日本健康食品市场准入及法规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1,(01).

[2]陈楚华.略谈湖南营养健康食品发展之路[J].中国食品,2012,(22).

[3]王瑞元.大力推进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J].现代面粉工业,2011,(04).

第7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医疗;康复医学;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78-04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health in the era of big data

LI Jianmin

Teaching & Research Office of Sports Health Care &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PE,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sing big data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has become possible. The use of big data enables to improve digital medical ca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edical industry. However, study in this filed is deficient in domestic, especially in the specific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big data in medical treatment,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big data applied to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use big data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heathy management. It also cla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al care and pointes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big data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future.

[Key words] Big data; Medical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ealth

医疗健康大数据是指所有与医疗和生命健康相关的,以及患者在受到医疗照护期间产生数据的集合[1]。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和医疗的结合,有利于优化医疗流程和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大数据的整合,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成本等万面发挥巨大作用。康复医学作为医疗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在数字化医疗的浪潮中,没有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优势,相对于其他方面数字化医疗技术发展略显薄弱。然而,由于康复医疗的特殊性,大数据时代依然给康复医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所周知,患者的康复期一般来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持续时间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医生的专门指导,这导致了康复成本剧增。但是通过与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通过康复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如Das等[2]开发了基于SAS(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的心脏病诊断系统,由医生远程指导帮助患者康复,从数字化监控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有利于患者康复的事件或者习惯,并以此作为医生指导的参考,该系统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环境以及康复速度,降低康复医疗成本。国内外在大数据医疗服务方面也有众多成功案例。Nahar等[3]通过数据挖掘冠心病患者发病率与性别间的相关性,得出了女性冠心病患病概率小于男性的Y论。因此,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康复医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社会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院、专家、远程服务、医疗保险、社区医疗、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等进行整合,可以提高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数字化医疗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

数字化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现代化新型医疗方式,是医院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4]。医疗行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庞大的医疗大数据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5],其主要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疗健康信息数据化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的大爆发及快速的电子数字化将势不可挡,医药、病历、收费、处方药、X线片、CT影像、磁共振成像等数据记录都在迅速向数字化转化[6]。大量健康信息的数据化在帮助提早检测用户患病危险、主动预防、管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健康信息数据的快速增长,服务过程中包含大量在线、实时数据处理,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信息被数字化[7],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健康医疗服务资源,便捷、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医疗资源等,更多地寻找相匹配的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去了解众多医院特色与专家特长,免除去大医院长时间就诊排队之苦[8]。

1.2 医疗设备网络化

医疗设备的网络化主要表现在医疗设备与计算机协同工作,医疗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也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如CT图像、内窥镜视频等医疗数据的采集与存储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参与。医疗设备网络化可以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影像及文档资料的传输,同时在远程医疗方面,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电视会议、远程会诊与手术、网上求助,从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到更多的普通患者。例如利用医疗设备网络数据化管理追踪患者各种各样的生理指标[9],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实现人体多项生命体征信息的数据化,而健康数字设备已经成为移动医疗设备在保健行业的引爆点。

1.3 医疗信息数据化

医疗信息的数据化主要表现在患者病历以及诊断过程,以数据化的方式记录,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查找到患者的信息。通过全国网络的连接,用户的病历信息可以实现医院之间的共享,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确诊等。如在线问诊服务,它既可向前连接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向后连接导诊挂号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将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线下医院和药店[10]。目前有些欧美国家已开始对个人健康信息建档,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患者,以方便患者远程分享医疗数据为目的,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11]。因此通过医疗效果比较研究,精准分析包括患者体征、费用和疗效等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集,可帮助医生确定最有效和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12]。

1.4 医疗业务数据化

医疗业务数据化是数字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管理和服务。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患者对医疗工作者的服务评价,实时了解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及时改进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医疗体验。健康档案是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数据的管理,其应用使医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情诊疗及避免医疗事故具有现实意义[13]。另外,目前医院积累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医疗数据、音频、视频、图片、医疗设备检测结果、医生的记录、实验结果、影像学报告、医用函件、临床数据和财务数据等数据信息,是改善病患医疗服务及提高效率的无价资源。

2 大数据时代下康复医学的变化

大数据时代,利用数字医疗设备对患者康复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将极大地提高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水平。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时代下康复医学将会有以下几个点的变化:

2.1 康复信息的数字化

康复医疗信息可以作为跟踪患者病情、及时更新患者康复计划的重要参考。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进展,通过对康复患者诊断信息的不断挖掘,以及和其他同类康复患者之间数据的对比,帮助医生制订更加准确的康复计划,如在康复训练中,患者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进行康复练习,同时传感器也会记录下相关康复进度的数据,有助于病情跟踪。康复医疗信息数据化重点在对疗效的研究及临床数据挖掘,从而提升医疗数据透明度,实现远程患者监控。通过对患者档案的数据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开创医疗服务行业的新模式[14]。信息的服务对象应以患者为核心,对群众的健康状况进行详实的历史记录,以数据仓库的方式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目前有些欧美国家已针对个人健康档案的建设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就,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患者,以方便患者远程分享医疗数据为目的,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5]。

2.2 康复医疗的成本降低

康复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时间进行康复治疗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负担。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患者的远程监控,医疗人员通过网络来辅导患者进行康复,能大幅降低患者康复治疗成本。对医疗数据数字化及数据共享的标准化,改进并降低数据存储成本,能够在商业硬件上运行,促成了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并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挂号、预约医生、再次检查诊断以及远程指导简单的康复治疗,降低时间及消费成本,并且还能够帮助一些地处偏远的患者进行康复。2009年美国健康保健研究所大数据分析认为,美国2.4万亿美元的医疗费用中,有1/3被浪费。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大数据将节省12%~17%的医疗成本[5]。因此,通过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提高医疗效率,改进服务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医疗成本。

2.3 康复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自由传播,在医学领域中,医疗经验是每名医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康复医疗来说医疗经验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共享,可以高效地实现医疗经验的传播和共享,大量的医疗案例将极大地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在康复医疗中,大量医疗案例信息使得医疗人员在为患者治康复计划时有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而如何利用这些海量信息为健康医疗服务,己经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因此,大数据时代给康复医疗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 大数据时代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年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努力按照政策制订的目标发展,大部分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已经陆续开展并加强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社区的康复服务工作也加强不少[15]。但是从目前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看,国内利用大数据资源辅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研究工作十分少见,大部分的康复医疗技术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目前康复医学在大数据时代下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数据在医疗康复与健康方面未得到重视

康复医学目前的研究方法大都还沿用传统的方法,数字化康复医疗的推进过程十分缓慢。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同时“只看医生,不信数据”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导致健康素养指标偏低。国内医疗机构尚处于就诊预约、价格查询和浏览诊断结果的初级信息管理阶段[16]。康复医疗的数字化进程仍停留在医疗数据的传输上,对于数字化的医疗数据在医疗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参考和辅助制订治疗方案上,多数医生还是根据自己的医疗经验来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

3.2 医疗信息化程度不够

信息化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在医疗方面的发展严重不足。医疗专用网络铺设缓慢,各个医院之间的治疗和诊断经验难以快速实时共享。由于医疗领域大数据来自不同行业,相应的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数据池中,包括医院电子病历,结算与费用数据,医疗厂商的医药、器械数据,医学研究的学术数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的居民健康档案,政府调查的人口与公共卫生数据等,彼此间并没有太多联系[17]。医疗诊断数据管理混乱,没有实现有效的存储和信息挖掘,导致医疗信息数据化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医疗存储数据的作用,相反还增加了医院的存储开销。医疗信息数据挖掘和共享技术是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效医疗的必要前提,只有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康复医疗才能利用好大数据时代中海量数据的辅助诊断价值。

3.3 康复医疗技术成本居高不下

医疗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降低医疗成本。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医生在线诊断、联合诊断的费用,都可以通过医疗数据化得到极大的改善。多个行业已经利用大数据改善业务,例如金融业、零售业、生命科学、环境研究等[18],且在电商、金融、体育等行业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19]。但目前康复医疗在这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应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远程医学监护中心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具创新性的医疗康复服务,降低医疗成本,侧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4 康复医疗人才资源匮乏

医疗数字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缓解医疗人员匮乏的难题,但在康复医疗中,该问题目前还十分突出。利用数字化医疗来培养康复医疗人才十分疲弱,康复医疗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康复医疗事业起步晚,需求量大。我国医疗行业普遍缺乏既懂医疗服务业务又擅长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医疗机构人才流动频繁,又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体系,知识难以积累,影响了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发展进程[1]。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地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康复医疗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真才实学的双料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生物医学大数据发展的重要工作[5]。

4 大数据时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

康复医疗的需求增加,给医疗康复与健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大数据时代又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进:

4.1 康复医疗数字化

康复医疗过程将会随着健康信息的数据化的提高而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从康复计划的制订到康复计划的执行,这些都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云服务器上,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积累,可以实现康复治疗的数字化跟踪,使人们从传统医院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向依赖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模式转变和过渡[20]。让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合理的分配和高效的利用,便民利民,展现出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与价值。

4.2 康复医疗大众化

大数据时代,康复医疗费用将会随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而降低,将来康复医疗技术为普通百姓服务也更加容易,从而解决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如今医疗健康支出的1/3被浪费而没有用于改善医疗,为了保持竞争力,医疗机构必须把数据作为一种战略资产,分析数据以达到提高诊断准确度、提高疗效、降低费用、减少浪费的目的[21]。大众化除了康复医疗费用的降低外,还体现在康复医疗人才的培养更加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来提高康复医疗水平,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康复医疗服务,是康复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

4.3 康复医疗精细化

目前康复医疗分工不明确,还是按照传统的“谁看病,谁跟踪”的方式M行。而康复治疗不同于其他治疗,康复治疗时间长,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陪护人员长期合作。因此,对康复治疗过程的精细分工能极大地提高康复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康复医疗的精细化体现在康复医疗过程中的分工上,通过对康复计划的制订,到康复计划的执行以及最后的康复效果的复查等明确分工,提高康复效率,使康复医疗的过程更加规范。

4.4 康复医疗专业化

大数据可以通过利用数据和诊断资源,从医疗技术中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康复医疗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康复医疗的发展方向是多样的[21],但康复医疗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体贴、便捷、经济的康复治疗。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大数据时代的康复医疗技术一定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为社会提供更好、质量更高的医疗服务。

5 小结

医疗康复与健康数据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大数据时代下的医疗康复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还能降低康复医疗成本,高效配置优势医疗资源。目前国内的康复医疗发展现状还存在很大不足,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医疗数据信息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统计和挖掘还远远不够,极大地限制了康复医疗技术的进步。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医疗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应密切合作,在两方面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搭建起方便快捷的康复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宁,陈敏.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主题及相关数据来源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8):6-9.

[2] Das R,Turkoglu I,Sengur A. Effective diagnosis of heart disease through neural networks ensemble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 (4):7675-7680.

[3] Nahar J,Imam T,Tickle KS,et aL.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to detect factorswhich contribute to heart disease in males and female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4):1086-1093.

[4] 张济川.开展康复工程学研究,促进现代康复医学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0):897.

[5] 惠华强,郑萍,张云宏.医疗大数据研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2):91-93.

[6] 吴薇.关于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15):223-225.

[7] 金兴,王咏红.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2):187-190.

[8] 张云宏,郑萍.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37(9):610-614.

[9] 王俊艳,张志鹏,姚振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9):4-10

[10]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重构中国互联网医疗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2015(15):66-72.

[11] Thusoo A,Sarma JS,Jain N,et al. Hive:a warehousing solution over a map-reduce framework [J]. Proceedings of the VLDB Endowment,2009,2(2):1626-1629.

[12] 代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应用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2):2-8.

[13] 刘丽,王安莉.区域医疗环境下大数据管理问题探讨[C]//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14.

[14] 钱存荣,孙娟,吴光哲,等.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75-77.

[15] 任慧朋.医疗大数据环境下的健康信息分析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5):173-177.

[16] 惠华强,郑萍,张云宏.医疗大数据研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2):91-93.

[17] 董\,林立,金海,等.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实例与系统分析[J].大数据,2015,2(1):1-12

[18] 杨立成,高雅杰,王耀刚,等.基于SWOT模型的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2016,20(3):71-73.

[19] 陈卫平,刁文凯,徐渊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居民健康信息智能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1);35-36,39.

[20] Groves P,Kayyali B, Knott D,et al. The bigdata revolution in healthcare [J]. McKinsey and Company,2013,309(13):1351-1352.

第8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 电信运营商 产业链整合者 医疗社交化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5-0077-05

1 引言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英文名称为mHealth(mobile 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提供医疗和相关信息的服务,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应用。

移动医疗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大大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效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发展空间巨大。由于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少国家已将移动医疗打造成战略级“跨界”产业,以改变传统医疗行业发展模式。移动医疗也为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在改善医疗环境、医护质量及紧急救护和健康监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以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移动医疗多维度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以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监护等为主的应用是移动医疗的重要切入点。运营商可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和设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 移动医疗产业链及其特点

研究移动医疗产业链,无疑能全面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移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和竞争关系异常复杂。运营商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2.1 移动医疗产业链描述

图1所示为围绕移动医疗的产业链。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医疗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合作伙伴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为产业链提供2G、3G、4G以及WLAN的通信网络服务。未来的移动医疗发展中,将在构建移动医疗平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同时也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2.2 产业链特点

(1)跨界:移动医疗是原来互不沾边的医疗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由临床医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而生,通过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使用各种智能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产业。所以跨界是该产业链的最大特点。

(2)政策和监管风险:医疗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也是敏感的领域,医疗安全事关重要。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监管者和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智慧。

3 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定位

移动医疗是多链条并列交叉、竞争与替代错综复杂的产业价值网,没有注定的领导者。谁对市场规律理解得更透彻,谁对产业链的变化理解更深刻,谁的资源更稀缺,谁就有可能利用市场转型期创造的机会,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移动医疗产业,运营商先要做好定位,这主要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1)移动医疗面临重大的市场机遇

在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 000亿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必将迎来移动医疗的浪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也会迅速增加。

(2)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急需移动医疗等平台和应用提高运作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随时随地更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移动医疗应用正好满足了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需求。

3.2 面临的挑战

(1)运营商面临哑管道的威胁和转型的需要

处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VoIP、即时通信等)的极大冲击,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积聚。因此运营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2)产业链内的竞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增长契机和潜在盈利蓝海。现阶段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方面的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因此尤其活跃,并同时也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各运营商也在各自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和尝试。产业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产业链内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3.3 运营商的定位

基于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应重新定位,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1)产业链整合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运营商应向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运营商应担起整合产业链的重任,控制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协调产业链的关系,引导产业链的发展。

(2)合作的倡导者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利益共享联盟”的形成,对于运营商来讲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拥有更多的资源。运营商可以构建适合自身定位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合作伙伴共赢,打造共赢的生态链。在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和信息通道,可以牢牢把控对用户网络和信息的使用等收费环节。运营商与合作方可以采取内容、服务、开发平台合作等模式。

(3)平台的提供者

打造有价值的移动医疗平台是转型期运营商的战略选择。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凝聚合作伙伴,聚合医疗健康产业价值,丰富业务和拓展盈利模式。

4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很多国外运营商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举几个典型案例。

几年前日本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用户使用的是大家熟知的各种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氧、血压监测器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等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以往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如今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并根据需要为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服务。

北美运营商AT&T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等)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

Vodafone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一个易于灵活通信、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的工具,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可见运营商在开拓或进入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AT&T和NTT DoCoMo等采取了“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方式,而Vodafone采取了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且起步的时间、发展的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及差异性、民众医疗和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相关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性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全球发展的缩影,运营商应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与客户群的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例如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模式。

5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难和发展趋势

5.1 应用现状

无线查房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应用。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条码、Wi-Fi、RFID等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医疗。医院大楼内设有Wi-Fi,医生查房时手持平板电脑,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后,自己所管理的住院病人信息一目了然。医生、护士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时随处采集和记录数据,不再局限在办公室。打针、服药、体温、医嘱等具体信息都同步更新与显示,病人名下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可即时点击查阅,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找资料。

新的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不断推出使得移动医疗应用越来越多: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医患双方可以查看电子病历及医学数字影像、监测各项生理健康指标、查询药物、查看自救程序及其他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使用物联网(M2M)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移动医疗监测,例如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器等设备一旦被触发就会立即把报警信息发送给医院。

移动医疗的使用并非仅限于医疗,对于个体健康监控,例如对独立生活的老人看护和救助,对怀孕妇女和婴幼儿看护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2 现实困难

(1)移动医疗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我国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2)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而且很少使用;美国尚且如此,国内民众的观念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

(3)医生不愿意使用。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及其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对他们工作习惯的改变和颠覆,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

(4)医疗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

(5)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当前移动医疗技术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5.3 发展趋势

移动医疗虽然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其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医疗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这必将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将发挥如显微镜、听诊器一般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在“移动”中工作。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越来越“移动”。借助移动医疗,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沟通效率,而且能促进医患互动,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2)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国家政策放开及监管机制健全后可以使用。

(3)医疗社交化。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发展迅速,那些善于经营自己品牌的医生和民营医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通过推出“关注医院的微信看病挂号费、诊疗费打折”或“关注医生的微信会及时提醒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随诊”等措施来吸引患者。

6 结束语

如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移动医疗的各项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移动医疗将引领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使之向更为个性化、以用户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以医改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和以移动终端设备大普及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将助力移动医疗的创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医疗领域延伸,尤其是移动宽带、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移动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移动医疗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在相关主体间共享互通,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便捷化、个性化、共享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电信运营商凭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能力,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 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王爱宝,崔勇.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 宋杰,张敏.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 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第9篇:医疗健康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