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

第1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样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推广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有利于丰富现代教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现代教育中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渐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并且优化了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1.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计算机具有存储功能,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将所需要教授的知识,提前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随时调用将教学内容。此外,利用计算机存储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再次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同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2.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空间得到有效的增加。人们在接受教育时,不必要在课堂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登陆教育专业网站,从而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下载相关学习文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如此看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3.便于教学中的交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交互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优点,同时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有效的交流,能够促使师生之间教育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此外,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促使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教学内容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系列优点。现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在预习环节的应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之前,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指导,促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不明显。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远程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促使预习效果更为明显。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加以展示,从中及时发现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促使在教学效果更为明显。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丰富,同时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计算机的应用,促使教师脱离了传统的板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此外,教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形式多样并且内容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设置一些开放性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在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的提高。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音频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配以声音、视频等,促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在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利用计算机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针对性讲解。此外,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以及试卷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有效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还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拓展了教育空间以及时间。

参考文献:

[1]任戎.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1:50-51.

[2]王晶,谢凤玲,倪剑虹.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12:478-479.

第2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要求高校切实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力度。从而达到革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水平的目的。研究表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对课堂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统一整合,旨在培养大学生动脑、动手和问题分析、处理能力[1]。因此,研究和探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策略,将是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一)上机操作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上机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升华和巩固,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并且起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真正作用。

(二)课程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高校将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设置,课程设计环节重点进行实践操作和专项训练。首先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目标的确定,然后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学生通过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够提高其计算机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2]。

(三)组织竞赛

高校及教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认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并且基本掌握了所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之后,便会通过组织专业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大比拼活动的方式来进行集中检验。所有的规则由学院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

(四)毕业设计

作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此时学生已经学业完成,并且完成了本专业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的系统化学习,接下来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首先由教师进行毕业选题的确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毕业设计涉及到本专业所有理论、实践知识,需要学生系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传统实践教学理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能力,其意义深远而重大。通常而言,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到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知识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内容。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指导主体,学生为实践主体,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实践任务。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陈旧、方式落后,无法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础所需,也不能达到计算机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3]。因此,要转变传统实践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实际,以学生为实践核心,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改革和创新。

(二)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

调查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尽管如此,但是用人单位在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选聘过程中,却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未遵循市场人才标准和要求,没有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针对性和价值性。因此,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和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系列性和系统性。首先,将实践教学体系视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较高水平,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学习结构较为系统、全面,这便为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特征;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将之前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统一整体,便于后期集中使用,即为系列性特征[4]。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时候,通常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到了大三的时候,重点运用重点核心知识,参与实践创新,大四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学习完专业知识,并且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实践能力较强,此时,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继m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体系,进而来达到提升专业水平的目的。

(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同时,需要打造一支理论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技能水平高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不仅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由于自身知识能力十分有限,教育教学手段过于落后,严重影响和制约到最终的教育教学成效。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加大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聘请校内外专业人士前来指导,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指派教师前往国内外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学习新知识、借鉴新做法,从而达到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和提升专业化素养的目的。

(五)创新考核机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的大小,取决于考核机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成效,在考核机制创建过程中,需要与理论教学相独立。同时,为了满足考核公平性、客观性、公正性所需,需要进行三个指标的科学设计:一是实验过程。通过实验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二是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过程的总结,能够通过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过程所开展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实验成果,为实践工作提供基础依据;三是实验答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结合实验原理,参与实验考核、答辩,其目的是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情况的系统化检验,并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5]。

(六)强化校企合作

为了满足社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基础需求,高校有必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深入企业内部,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企业生产模式,让学生提前对企业的相关操作有所熟知和掌握,进而达到增强技能和提高业务素养的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前往企业参与顶岗实习,通过深入企业生产线和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对企业运作模式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另外,高校要结合市场用人实际,及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大纲内容进行调整,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唯有此,高校才能把握市场机遇,为学生创造出更宽、更广的就业路子。

三、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含上机操作、课程设计、组织竞赛及毕业设计等内容。为了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成效,需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创新考核机制、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强化校企合作等层面入手。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创新,将有利于符合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启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74-76.

[2]宫洁,李颖,刘长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电子测试,2013(14):154-155.

[3]吴海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电子制作,2014(14):84-85.

第3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考核方法的改革进行阐述,同时对如何通过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进行分析与说明。

关键词:实践教学,考核,综合性课程,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完善和建立计算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就是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2考试方法的改革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实践教学的考试一般都采取笔试闭卷,或是上机考试,学生的学科结业、升留级、评优、毕业都受这份试卷和上机考试结果的影响。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适用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人才。根据这一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为:

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以上阐述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考试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2.1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应用型高等教育操作技能考试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课程,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应占有不同的比率,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操作技能考试的考核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采用分组抽签,边操作边提问,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汉字录入与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JAVA程序设计、WEB技术编程等。

(2) 通过一个“大作业”的方式进行技能考核

这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考核,如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等,在考试现场完成由老师命题的操作,再由主考教师现场评分。另一种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以“老师、同学共同作为评委,学生演示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网页制作等。学生个人会处于争面子的心态而较以往认真,努力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 计算机操作无纸化考试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汉字录入无纸化考试等。这种考试,由老师使用现成的考试软件,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由计算机软件评分,既保证了客观性又有很强的适用性。

2.2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会考试”与“会做事”不相吻合的矛盾,将二者统一起来,对某些学科可以采取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的考试方法,使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真正起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功效。

比如“Web技术”这门课,过去采用笔试,有些学生尽管在考试中成绩优秀,但却做不出一个像样的程序。实行考核改革以后,可以在开学初老师就提出每个人需要制作一个Web程序,学期末作为实践考核的依据。学生在掌握制作的基本要领之后,就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构思制作自己选定的题目。这样,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观察考核。这种考核的结果,可以很好地解决了“高分低能”的问题。该门课程成绩高的学生,就是编程的优秀者。

再如“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过去采用笔试,学生会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类名、接口名以及各类中的方法名(函数名),但实际开发中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查手册、看编译结果不断调试修改进行学习使用的,而且还利于逐渐总结开发和使用的技巧。改为开卷或上机考试,既顺应了这种语言课学习的特点,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实施全面的应用技能和重要知识点的考察,使学生真正提高了动手开发的能力。

2.3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方法的改革,既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也要打破单一的闭卷形式和“一卷定乾坤”的传统方式,应当采取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如前所述,我们既可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也可以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或者两者各占有一定的比例。理论知识考核,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或者一半时间闭卷,一半时间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对于操作技能考试,还可以操作和口试相结合。

比如,对于“微机原理”课,进行理论考试时,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料、数据很多,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必要把他们完全背下来,因此可以采取开卷或半开半闭的方式进行考核。

为了鼓励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有些学科,比如“数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可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率,对于学生平时在提问、作业,测验,实验课以及科技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创新思想,应当认真记载,适当加分,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出来。还可以留一些实验型的家庭作业,指导学生买一些电子元器件,给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子电路。特别是在各种电子竞赛(如“挑战杯”电子制作竞赛等)中的优胜者,应当作为相应学科考核的补充和延续,通过平时成绩而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3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综合性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融合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所以该课程一般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设计该环节时,应着眼于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重点进行综合专业应用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和教学。

综合性课程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师、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特定的教学条件,一般应通过产学合作完成。综合性课程一般可安排在毕业学期之前,用连续8周以上的时间集中进行。

我们通过2年的建设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一门综合性课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实战训练”。该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项目形式展开,重点进行综合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课程也需要具体制定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给出课程大纲和教材。合理处理专业课与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做到综合性课程与毕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衔接。

第一阶段:补充学生技术技能,特别是开发技术技能和软件工程知识;主要是按照实践要求,补充后续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技术知识。

第二阶段:实践过程,学生体验CMM规范项目开发过程,提升项目开发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技术+工程规范的结合能力。

第三阶段:进入大型项目开发,培养在CMM工程规范下,如何完成项目,并掌握团队开发方法,培养相关职业技能。完成毕业设计。

项目经理:教师承担;

开发组:选择组长一名,带领一个项目;

综合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项目资源,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离不开企业。目前与多个公司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专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新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特别是综合类实践课程)的教学。选派教师到IT类公司参加实际项目开发,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企业资源库,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完成综合毕业实践课程。建立校外毕业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实战训练将企业工作经历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包括学生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协同工作等能力以及竞争精神。

4结束语

近三年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1) 围绕培养IT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2007版培养方案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一的专业名称下设置以下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以“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两个本科班作为试点,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了“3+1”人才培养方案。即第1学年至第3学年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第4学年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和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即毕业设计。

(2) 与企业合作,研究并实践了“基于行业的学习(IBL)”教育方法,自2005年开始试点实施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接本)“1+1”专业培养方案”。

(3) 以行业实习形式驱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院企合作共建了“软件开发实践基地”。

(4) 以“教学做”合一的学习形式,在“软件开发实践基地”中连续对2004级、2005级“专接本”部分学生(试点)开展了软件开发的行业定向实习培训。

(5) 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达8家。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育即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可用和实用人才,是每一位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要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的问题与任务。

参 考 文 献

第4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由于师资不足的原因,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在前期我们更多地倾向于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先后和中软国际、杭州达内、浙大网新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同时也和宁波金唐、浙江云快传等宁波本地IT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但多年的建设经验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仅仅依赖于企业是无法做到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IT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学生大规模企业项目实训的需要。与建筑、化工行业不同,计算机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很少有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场地,无法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我校属于地方性高校,受宁波本地IT行业发展的影响,合作企业规模不大。

(2)以企业为主构建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只能是高年级学生。尽管很多高校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它很难解决实际问题。高年级学生对专业实践的掌握能力已经泾渭分明。一些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不高。不管是以面向全部学生的零起点培训,还是以企业工程师面对面指导的企业项目实训,都无法帮助这些学生重拾对专业的信心。

(3)以企业为主来构建企业项目实践教学体系会让降低高校老师对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

一、进行课程改革,强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

失衡的师生比和高校教学管理死板使得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考试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怪象:专业课程“优秀”的学生根本不懂专业,而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由于考试不好而拿不到“优秀”。这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所有学生都会觉得“大学的专业教学没有用”。因此,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尤其是考核模式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管理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考核模式使得学校拥有大量工程专业领域的“理论工程师”,但在工程实践能力上大多数没有经验,这显然无法满足地方本科的培养目标。与此相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从事各种工程活动、面对各种工程问题、提出各种工程方案、需要各种工程创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工程创新能力,成为工程领域的专家。因此,这些企业工程领域的专家与高校工科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积极派遣年青教师参加项目实践和相关师资培训,以构建专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尽管企业工程师可以弥补高校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但地方高校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必须自己拥有一支实践工程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主要原因如下。(1)企业无法保证企业参与项目人员的稳定。地方高校的合作单位规模较小,一般没有专门的员工培训师资队伍,而IT开发人员具有较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高校企业项目实训进行规划和跟踪改变。同时,IT技术人员的高流动性也很难保证企业工程师的稳定;(2) 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引导都需要具有丰富专业实践能力的老师来进行。

四、构建以全年级参与,高年级指导低年级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方面,实践教学不仅仅涉及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也需要在每个学期掌握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工程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这些了解这些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地位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吸引低年级学生提前进入工程实践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一方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小班化教学,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老师的缺乏使得单纯依赖于老师指导学生的模式只能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前期建设的主要模式,后期还是要靠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模式,而高年级学生则重点培养其专业自学能力。因此,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组合方式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即低年级学生可以申请加入基地内的高年级学生带领的项目团队中(项目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实践团队老师带领)以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技术开发团队,高年级学生除了负责项目之外,还必须将按照项目内成员所在年纪帮助其掌握专业实践能力,了解所掌握专业知识在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51-02

加强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创业、开放、竞争”的发展思路,践行“以人为本,质量在先,特色创优”的培养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科研院所以及对口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拔尖人才。

2.建设方案。(1)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科技创新方向为:①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技术,包括数字认证技术及实现、生物认证与智能卡技术、电子支付安全技术;②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卖场规划、品牌推广和网络广告、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组织、电子政务技术及服务;③企业信息门户EIP,包括聚合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信息综合集成。(2)嵌入式系统创新平台。培训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设计、软件仿真验证等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3)网络动漫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网络科技制作、动漫游戏制作、手机网络平台制作、数字内容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方向为:网站设计制作维护、主机和网站安全服铡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动画及视频制作、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创作、数字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加密封装系统、在线多媒体数字内容版权控制。(4)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企业信息化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从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设备采购、系统集成到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创新方向为:网络化制造调度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服务科学与企业集成、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控制、复杂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度。(5)网络工程创新平台。网络工程创新基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运营维护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开展相关网络集成方案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培训等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创新研究包括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培训、网络应用与维护培训、企业OA系统研发、B/S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

1.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工程(专题、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团队(小组)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类似科研小组(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讨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或课程专题讲座)由该课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对课程从高层面、宏观角度进行讲授和概括;“实践课”由辅导教师负责,小班进行,每位教师辅导学生不超过20人,提高辅导效率;“讨论课”可由研究生组织,由学生对某一(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研究生负责引导,解决学生细节方面的问题。三者相互补充,每次“理论课”都辅以“实践课”进行练习,每次“实践课”都辅以“讨论课”进行细化。

2.工程实训方案。(1)基本工程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束后,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或专题训练,该环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编程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训练,以达到对每个学生实现综合工程实训的目的。基本工程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经过适当的修改)作为项目原型,着重训练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需求调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学生自己组织方案论证,组织设计结果评价,教师适当参与。通过基本工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核心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达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2)自主工程训练为了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3)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4)产学研综合训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产学研综合训练”的探索,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训练环节通过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科技创新模式。学生进行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达到或实现科技创新活动。(1)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该环节训练的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初步应用,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2)实践创新训练,进行过部分(或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该环节中,学生主要通过“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竞赛或实践活动进行初步创新活动。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初步创新活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创新训练,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后的学生进入综合创新训练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创新活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还需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3)科技创新基地的教师辅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62―03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是整个计算机学科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计算机数学”。它不仅是许多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形式语言及自动机、数字逻辑的必备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离散数学的内涵而言,它包括了一切以离散量为对象的数学分支,它是许多数学科目的统称。它的内容具体包括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等。由于离散数学课理论性强、抽象内容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看不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因而不仅不重视离散数学的学习,而且怕学这一门课程。对此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分析难点、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本文结合我们多年从事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实际,从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 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该课程是于1977年被IEEE确定为计算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2001年又被IEEE和ACM确定为计算机专业第一核心主干课程。目前国内同类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少数名牌高校(清华,北大、南京大学等)为强化基础理论,将离散数学课程分拆为多门课程,如北大分成三门:集合论与图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与组合数学,他们的学时达200余学时。(2)大多数重点院校的离散数学课程,兼顾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内容较为宽广深入,讲授课时大约在64―96学时。(3)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要求稍低,只讲授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离散结构数学模型。我校开设离散数学课程已有多年历史,开设对象有两大类:一是面向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另一类是数学及经济管理专业。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使用的教学大纲就其内容和教学要求而言大致相同,由于历史原因和教学课时数的限制,书中代数结构部分是要求学生自学的,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但我们发现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并应用抽象代数的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必须应予以重点讲授。而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我们认为可将内容顺序进行如下调整,即:1.数理逻辑2.集合论3.图论4代数结构。于是我们着手修订了面向计算机专业方向的教学大纲,从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必讲内容教材第一部分的数理逻辑、第二部分函数与关系中第六章集合代数和第七章二元关系,对第八章函数只是讲清函数及映射的定义,介绍函数的两个基本运算一复合和求逆。第三部分代数结构中引进代数系统建立、重点讲授格与布尔代数。第四部分图论重点讲授图的基本概念及后续关于树、平面图着色及支配集的内容。而我们现有教学时数只有48学时,与教学内容远远不能匹配,本着“精、广、实用”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系列化的有机整合,既要考虑到相关内容的层次衔接、与后继课程的联系,又要突出内容衔接的主线;既注意纵向与横向之间的联系,又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现行大多数教材,主要是集中在从纯数学理论角度教授基本内容,这也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的,基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讲授中可以适当补充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的内容,将之与离散数学理论结合介绍给学生,这将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1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由于离散数学中的定义、定理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所以在备课中要注意查阅不同版本教材中对同一定义的不同叙述方式,找出一种最能使学生接受的定义方式,对不同的定义、定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一些比较相近的定义、定理还要找出之间的相互区别。如在数理逻辑中的简单析取式、析取范式、主析取范式;简单合取式、合取范式、互合取范式这几个定义以及图论中的通路、连通性、连通分支、割集这几个概念,它们既相互有联系,又相互有区别。如: 《数据结构》课程中也有树的概念,数据结构中的树和离散数学图论中的根树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涉及的许多概念是统一的,只有“树的高”其含义不一致,数据结构中的树高=离散数学图论中的根树的高+1。所以在备课中,要吃透教材,把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放在首位。

2 提高学生对离散数学的认识

随着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深入,现今在计算机的研究和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技术方面的理论问题。因此,无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开发,都应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适应学科迅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它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它充分地描述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离散数学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离散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严格的训练,逐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字化。离散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科,在人工智能、程序理论和数据库理论等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集合论、布尔代数和图论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他们为数据结构奠定了数学基础,也为许多问题从算法角度如何加以解决提供了进行抽象和描述的一些重要方法。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离散数学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离散数学课程中数理逻辑和代数结构既是学习中的重点,又是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好《离散数学》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在提高学生对学好离散数学课的认识之后,要增强他的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像能力和对离散数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等组织教学。在课堂讲授中要和学生交互,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原积极性。另外要注意发现离散数学相关的知识中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的地方、没有学过的地方,要适当地加以加介绍,如在学习图的同构概念时,

复习关于函数中一一映射的概念,从而扫除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障碍。再者要遵循“兴趣是学习之母”,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有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动力。我们认为在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讲解分析理论基础上结合学科应用,这无论从学科的本质特点,还是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考虑都非常重要。适当穿插介绍一些知识点在其他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密切关系。例如在相关章节引进离散数学中的一些富于历史趣味的故事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过河问题、一笔画问题、周游世界问题、地图着色问题等,唤起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欲望。有关的介绍不必全面和深入,而是侧重讲解它们的意境,侧重讲解它们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联系实际提出扫雪问题就是著名的欧拉图问题,介绍灾情巡视的数学模型,就是著名的汉密顿回路问题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理论的理解、注重学习的过程

离散数学课程中有很多定义、定理、规则,对学生而言,几乎每一节课堂上均要接受数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这显然是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很容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不用大量记忆定义、概念,重在理解,注重学习过程。在整体上分析之后,对部分知识可以删减,例如一阶逻辑中很多的公式无非是将命题逻辑重的公式进行了量化,要求学生注意使用量词的消去和添加规则,于是一阶逻辑的推理也完全建立在命题逻辑推理之上,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全称(存在)指定规则,讲清其目的是在于将一阶逻辑进行个体指定,从而使其变为命题;再通过正确使用全称(存在)推广规则,将已经不推出的命题进行量词化,继而达到一阶逻辑的推理证明。注重对于问题的完整理解过程,而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离散数学的内容虽然“散”,但可以用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离散数学讨论的内容大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一个系统中涉及组成元素二是研究其运算、操作、推理,如集合论中是集合元素及其上的集合运算,数理逻辑中是逻辑公式与推理,代数结构中是集合与其上的运算,而就其实质而言,无非是建立系统,添加运算再讨论运算规律。并将此与整个计算机学科的本质思想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清晰思路。

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授离散数学知识的同时,通过讲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将学科最基本方法、计算机问题求解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要点、研究思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大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力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相应的章节中引进一些典型的离散模型,讲解其建模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描述、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课程、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通过追究老师的解题思路培养自己的探索兴趣与解决问题能力。

6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图示化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到状态与状态的变换作为图示的一个规律,在增加学习的形象性、趣味性同时,注重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思路的理解和拓展。如用点线图分析特殊图的特征、复合关系的形成,区域图描述集合关系,图表表示关系的性质特征等。图示法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启发思考,可以解决复杂繁琐的理论知识。对这些内容可以采用直观、生动和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达到利于学生理解、减轻紧张程度、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另一方面用对于庞大的教学知识点,若按每一章节学习记忆内容太多,不易掌握,若能利用多媒体中的超链接可对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实质类同的知识,通过类比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时间,并且以更加整齐、鲜明、美观、生动和可重现等方式展现课程内容。于是精心制作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尤为重要,并在授课时提倡课件于黑板结合的方式,这样可对学生制造一个只是缓冲时间和区域。

7 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

由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难度、课堂教学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进行的较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通过设置学生交流平台,开通公共信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课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自由参与讨论也可以集中参与讨论,教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而且,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发言,这均是传统方式远远所不及的。

三 结论

进行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通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探讨了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是有利于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671-02

The Reforms and Practice about the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LIU Kang-ming1, YANG Zhi-qiang2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China)

Abstract: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a very practical professional, and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omputer discipline. Any lets a student learn special field,best-quality class of teacher,is important one problem that our teacher studies. Respectively from content of courses , teaching method , teaching, means , aspect such as checking method , carrying out teaching have set forth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being cours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turn.

Key words: university;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course reforms;practice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信息工业将成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最大产业。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普及,将引发一场“信息系统”的革命,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它已经以辅助工具的角色转变为主导工具、必备工具。在各行各业中,它都塑造着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营理念。可以说,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衡量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办公的重要标志。因而,这门课程的教学与与掌握对培养新世纪网络人才至关重要。目前对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以社会要求为导向,在近几年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我们努力开创全新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结合完善的教学实训设备,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以扩展学生职业定位宽度,加强职业技能与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我校还以多种形式对社会进行网络技术人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以下是本人在3年的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交流。

2 该课程的现状分析

现在很多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迫于条件的限制最多只能安排一些很简单的实验,而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局域网服务器构建以及网络维护管理等等实验无法开展。而这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

当前社会上的网络职业资格培训,采取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 脱离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考虑学员的知识背景,短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同样也没有好的效果,学员不能领会网络内在的工作机制,不能触类旁通,遇到工作中的新问题仍然束手无策。

这些问题都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事在必行。

3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停留在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应当体现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意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学以致用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非仅仅应对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发展速度快,相应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不断更新。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材改革, 要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或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同时也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围绕教学大纲大胆地对教材中现时教学的内容进行取舍。

这门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采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规划。为此,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构成,力求将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其次不断跟踪先进技术,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的特点。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新大纲简化了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的如 X.25、帧中继等部分内容,增加了如先进的IPv6 BT、万兆位以太网、中文域名技术、 下载等内容,删除了已经淘汰的电话接入、 ISDN接入等内容,增加了外置CableModem、电力线等接入技术以及路由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内容。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1)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同时,要根据教师的知识水平、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领导经常与教师一起研究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网络人才,有了创新意识,就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大家创新思维的共识。我们还提出了以任务驱动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具有探究性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种课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体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上,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变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 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如用PowerPoint 课件将DNS ARP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解析过程、 工作过程等知识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降低课程难度。可通过实物讲解、实训操作等方式,对那些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进行介绍,可通过亲自动手安装、上机操作及排除故障等掌握网络安装、维护及维修等内容,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建立网上答疑平台,通过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为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

3) 案例分析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OSI 参考模型与TCP/IP 协议等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局域网组网技术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本校校园网为实例,在学生心中建立起直观的印象。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组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维护、优化、管理的方法。

3.3 考核方式的更新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我们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考试从实验操作和笔试两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的状况实践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并加大日常考核比重。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评分方式更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3.4 实践教学的更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实践环节,单纯地学习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在深入学习理论只是的同时辅以适当的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网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实验内容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基于以上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探讨,我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以下几大方向:

1) 计算机网络应用类实验,内容可包括:INTERNET网络常识(在操作系统中设置IP地址、网关和域名服务器DNS等 、INTERNET应用层工具的使用(包括WWW、FTP、 Email、 TELNET、网络搜索引擎等)、设置INTERNET连接、利用系统网络命令查看网络运行状态、对网络系统参数进行设定等。

2) 网络配置与管理类,如:局域网的组建、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应用服务器的搭建(DNS DHCP FTP E mail)服务器 、网络安全系统(路由器和防火墙的配置)等在这一层次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可能只能够进行小型的局域网实验,无法进行大型网络的组建实验。为弥补这一不足,可采取其他方式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如:参观学校网络中心、请网络中心管理员或有大型网络组建经验的人士开设讲座、教师组织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写出课题报告等方式。

3) 网络通信协议类实验,在深入学习网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编程实现一些基本协议来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如:协FTP议的实现、聊天程序、广播通信技术、路由跟踪等。这类实验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更需要精通编程语言以及具备一定的网络编程经验。以上几大网络实验方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较强,发展速度很快,因而探讨和研究其教学具有深刻意义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注重学以致用,突出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不断学习,多实践,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跟上网络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 2003(1):4-8.

第8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属于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具有7个方面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其中之——“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的能力”教学体系[1-2]。近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它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微型计算机的仪器不能称为先进的仪器,没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不能成为现代控制系统。这就要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备和接口通道以及控制管理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计算机、传感器、通道和接口、执行机构、控制对象、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达到预定的控制目的[3]。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我校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基于“大工程”理念构建自动化专业“学以致用、能力为本、就业为上”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跟随技术进步,不断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实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成为这门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学习之后,应掌握本课程介绍的基本原理,能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仍无法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课程相关、实践性强的课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即数字控制基础理论;二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道接口技术与系统实现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知识集成度高[5],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中,常常觉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内容很乱很多无法融会贯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对本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机结合。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应用实验项目,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该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相长,难以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

(3)学生缺少面向工程实践的机会。虽然能学好课程的书本内容,通过课程理论考核,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往往不能从问题本身出发,而从书本出发,导致难以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 课程采用统一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要求,没有体现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三、改革的基本措施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初次讲授,教师便以一个简单的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例子,(例如以学生接触过的过程实验装置的液位控制系统为例)详细讲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原理与方法、调试、软件编程等方面内容并提供多种可选方法,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用性,清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式学习。

2.引入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这种案例的学习与研究,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和掌握带普遍性、规律性的系统科学知识,提高智力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7]。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应从具体的应用实例入手,例如以锅炉自动控制系统为例,让学生考虑其中锅炉汽包液位控制的相关一系列问题,包括液位如何检测、采集、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对收到的数据如何处理、对执行机构发出什么样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又如何能送到执行机构上等问题。由问题驱动展开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通过现有的案例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应用各种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感官发出较强的信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从而促进了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优化了教学过程[9-10]。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图例较多,应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可自行开发一些教学演示实例。例如,针对本课程中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常用控制程序的设计部分的内容,利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的讲授与演示,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数字PID及其算法、直接数字控制及其算法部分的内容,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开发一些算法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选取不同的参数、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在不同的信号驱动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各种控制作用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网络教学方式,把授课教师关于这门课程的课件和资料挂在网上供学生学习与参考,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可以分享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成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采用实践能力逐级进阶、多元化培养模式。我们利用实验室的现有硬件资源,根据实验装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实验教学环节按照“基础性实验(接口技术实验)设计性实验(标准PID控制实验)综合开放性实验(温度闭环控制实验)”逐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奠定基础,然后充分分别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开放,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实验室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自觉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实训的目的是通过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原来学校在实训时采用的方法是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系统设计题目,比如在AEDK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上可以完成基于8088微处理器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等设计课题。针对系统的框架固定,可选范围有限的缺点,我们以单片机为控制器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液位控制系统设计、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训课题,作为对原有课题的补充,解决了原有实物设计系统的不足,拓宽了课程设计范围。

3.3 考核手段的改革

在考核过程中,加强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课上主动回答难题、提出独到见解或实验环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其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都给予较大幅度的加分。建议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 左右,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实训环节可以给出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题,难度不同,难度分不同,在基本分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做课题的难度和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加分,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总成绩=基本分+难度分+完成分)。

(四)改革的创新点

(1)理论教学内容在有重点、分层次地强调学科理论系统性的同时,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构建实践能力进阶、多元化培养模式,势必使实践教学达到“改革实践完善 再改革再实践再完善”的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

(3)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

四、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具有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从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两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当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2]贾玉瑛,崔桂梅.基于微计算机控制系统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11,14(1):113-115

[3]鞠阳,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7(1):45-47

[4]任彦,崔桂梅.“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1):112-113

[5]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70-372.

[6]李明,刘洪山.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65-67

[7]林丽纯,李启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36-38.

[8]KatherineK. Merseth. 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 USA: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7:30-60.

[9]万华明.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江西科学,2005(6):259-262.

第9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范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数据库;教学改革;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程序功能模块;网络课堂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126-03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在应用领域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实用性技术。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印发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计算机大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块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目前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一般开设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Visual FoxPro和Access。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因此,选择一款主流的能进行网络数据库开发的软件是必须的。SQL Server就是当今深受欢迎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它可以很好地支持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进行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能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构建网络数据库的要求。

本着学以致用,培养兼具信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河北经贸大学对管理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据库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2012学年在部分班级中开设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教程》。通过一学年的探索,在教学、实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作了可行性的研究分析。

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一般是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接着第二学期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所以,学生直接由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学习一下跳跃到专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缺乏一些相关逻辑课程的基石,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进行教材的选择,结合文科管理类学生的情况,教材的选择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概念清晰,逻辑性强,面向应用,兼顾基础理论;二是例题丰富,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易于理解;三是大量的理论练习题和上机练习题,知识点覆盖全面。另外,在课程安排、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不断地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主张以实例项目为驱动实施课程教学。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实验。为了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能感到SQL开发数据库的乐趣。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单的客户端程序,然后在实验室的局域网里安装上一台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收集学生在客户端提交的调查表单数据。授课模式见图1。

这就是一个SQL Server数据库的应用实例。首先,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参与,对将要学习的SQL Server数据库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对将要学的内容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收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初步的学生学习档案。对每一位学生所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和掌握程度有了大概了解,为以后的学生分组教学也提供了一些依据。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打破原有布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用项目中的问题为引线,在讲述项目实例的过程中,将每章的知识点融入。项目实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数据消费模式,一般有企业生产经营中进销存管理、人事方面的信息管理、财务方面的金额管理以及教育方面的考试信息管理等。一般的教材设计的管理系统开发实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数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学生基本数据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学生选课数据管理。再还有就是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学生经常进行的图书借阅数据管理以及图书馆藏书的数据管理。

为了扩展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开发,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应用——在线测试数据库系统。如今在线测试系统已经应用到了很多行业,如:驾驶员的理论考试、银行系统的招聘考试、托福网考、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很多高校的某些课堂也开始实行网络在线考试。

笔者在教学中就以“在线测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为应用项目贯穿各章知识点(见图2)。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首先是数据库的设计,在该系统中包括了题库数据表、考生信息数据表、考生成绩表以及考生的答题表。数据库的设计是对现实世界对象进行抽象,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就要融入概念模型的建立,常用的是“实体—联系方法”即用E-R模型来描述概念模型。在该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中包括了常用的数据类型。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难点在于程序功能模块的设计,在这个项目中包括了常用的功能模块即用户登录判断过程。在这个模块的设计中融入了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即顺序、判断、循环结构。第二个功能模块是随机抽取考题模块,该模块的设计中融入了常用的随机函数的应用。第三个功能模块是考试成绩统计模块,该模块中融入了常用的SQL语句和聚合函数的应用。

计算机课程重在实验操作上,河北经贸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是68学时,其中上机学时为34。即每周是一次上课一次上机实验。每周的上机内容都要精心设计,前5周学生完成了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第6周实验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平时测验,就用授课的项目实例即“在线测试数据库”系统来测验,通过测验可以得到学生的成绩库。一是对学生当前学习状态有所了解,二是在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安排中,可以以此为例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既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者,又是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者,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次实验都在之前的实验结果基础之上完成,环环相扣。整个授课过程中以项目实例为驱动,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各个知识点相互衔接,逻辑性强,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最终形成完整的应用系统。

当然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稳定教学团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教学实例是要根据学生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深入了解、熟悉教学对象所在专业的情况,以便联系不同的专业进行实际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性要相对稳定,以保障教学质量。

二、建立和完善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平台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很多高校都有网络课堂平台。河北经贸大学在前几年就建立了网络课堂平台Blackboard。

在Blackboard的开放式结构下,教师可以发挥更大的创造性。网络平台的最大优势就是共享和互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首先,教师可以把许多的资料共享于平台下。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基本上只能完整的教授一个项目的开发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在网络课堂里增加其他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把数据库的管理应用到其专业领域和实际工作中。

在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下,笔者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次的管理,创建虚拟课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案例,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在Blackboard网络平台的讨论板里,笔者设立了不同的主题论坛,如:学习经验、疑难解答、教学建议、课程讨论、学习小结等。

总之,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网络课堂平台的共享性和互动性,这弥补了大班集中式授课容易造成师生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这种自由、互动的学习方式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养成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探讨和总结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考核模式

数据库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考核方法上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作业或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等方法来实现。

笔者讲授的数据库课程结课考核分成三个部分:笔试、大作业设计、平时成绩。

笔试考察部分占总成绩的40%。笔试主要是考察对有关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典型的程序设计算法等,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及填空题。学校计算机中心研发了“数据库课程在线考试系统”并建立了丰富的题库。这部分考试安排在课程最后一周的上机课上随堂考核。采用题库的方式在线考核,具有环保、考试时间灵活、题目随机性大、判分快捷等特点,适合在较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的考核。

数据库的大作业设计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部分是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体现,出题内容可以多样化、具体化、层次化。这项考核可以在结课前两周就布置下去。考核方向可以是:具体的某管理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障、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数据的管理和挖掘问题。可以视任务的工作量大小独立完成或小组完成,完成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作品设计、程序编写,也可以是小论文形式阐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教师基本掌握了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大作业的考题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差异,即在保证最低教学要求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应鼓励个性化、创造性发展。

在大作业的评分方面,要充分鼓励和肯定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份成功的体验。正面的肯定和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与应用计算机的兴趣。

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30%。学生平时的表现也是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表现是指学生在计算机课中的授课与上机实验时的出勤及表现的情况,比如上机实验任务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按时上交,上机实验的结果是否具有创意等。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平时情况做好记录,这些资料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情况。

总之,应从单一化考核向以素质能力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转变,注重对学习全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逐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邱李华.SQL 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