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第1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SBR;垃圾渗滤液;DO;PH

引 言:垃圾渗滤液是由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作业后滤出或垃圾分解以及因为降水等因素形成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环境危害极大。SBR法用于渗滤液处理是近几年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生物法,具有曝气、沉淀等各功能段运行时间调节方便、对不同水质水量废水变化适应性强等特点。A/O型SBR工艺通过在原有好氧曝气前强化缺氧搅拌,通过调节曝气量在同一反应器内部形成缺氧、好氧、厌氧环境的交替变化,方便实现A/O工艺的硝化和反硝化功能,从而达到脱氮除磷效果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 A/O型SBR法在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COD、NH3-N等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以DO和PH作为SBR 反应时间控制参数的可行性。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装置

例如,反应器总有效容积15L,采用压缩空气鼓风曝气,用玻璃转子流量计调节曝气量。反应过程中在线检测温度、DO和PH值。反应器运行方式为:瞬间进水,缺氧搅拌,好氧曝气,停机静置,出水,闲置。

1.2废水来源及水质

本试验水样取自某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化学预处理出水,主要水质指标见表1。投加NAOH和HCL调节PH值,曝气量恒定。

1.3试验及分析方法

通过接种污泥,选择间歇培养同步驯化的启动方法,MLSS保持在5000mg/L左右,HRT=3d,SV =36,F/M为0.144 kgBOD5/kgMLVSS.d, 容积负荷(FV)为1.3~1.6 kgCOD/m3.d,温度28℃~30℃。试验维持进水氨氮浓度一定,首先考察一个反应周期中COD、NH3-N、DO、PH值的变化规律;然后模拟实际进水水质冲击变化,进一步考察相关指标变化规律。各项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均采用标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一个反应周期中COD、NH3-N、DO及PH值的变化规律

选择进水氨氮浓度为126mg/L,PH=7,缺氧段DO浓度控制在0.2mg/L,好氧段曝气量保持恒定,各指标变化如图1、图2。

图1 一个反应周期中COD和NH3-N变化 图2一 个反应周期中DO和pH变化

COD及NH3-N浓度随着缺氧搅拌,好氧曝气反应的进行,整体浓度不断下降,其中,COD在第360min(图1 a点)去除率为75%,但我们发现在NH3-N浓度在缺氧搅拌阶段中出现反弹上升(图1 c点),这可能是由于在缺氧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通过反硝化细菌将一部分NO2- 和NO3- 还原为NO、N2O、N2等物质,即异化作用;而另一部分NO2- 和NO3- 则又被还原成NH3-N供新细胞合成之用,氮成为细胞质的成分,此过程可称为同化反硝化。因此,图中c点对应时间也可粗略作为缺氧段反应时间,好氧段反应至480min附近(图1 b点),NH3-N去除率达95.65%。

由图2知,缺氧段反应开始后,DO浓度迅速降至0.3mg/L,并始终维持在0.2 mg/L,240min后进入好氧曝气段,反应开始15min后,DO迅速升高至2.7mg/L,这是由于缺氧期反应器内的DO很低,反应开始时供氧速率远远大于异养菌的耗氧速率(OUR)所致。在COD去除过程中,DO缓慢下降,当COD降至难降解部分时(图1 a点:第360min左右),DO也降至1.8mg/L(图2 a点),在随后15min内DO有一个明显、迅速地上升至2.8mg/L,这可能是因为COD降解至难降解部分时,异养菌无法再大量摄取有机物,造成供氧大大高于异养菌OUR,所以会出现DO都迅速上升的现象。而后,反应器内硝化菌开始大量的进行新陈代谢,开始进行硝化反应,其硝化速率随着氨氮的降解不断减小,所以耗氧速率小于供氧速率,DO不断上升直至硝化结束。在硝化反应大致结束时(图1 b点:第480min左右),DO又出现一次较为明显的上升(图2 b点),此后DO缓慢上升基本变化不大。DO出现第二次跳跃是由于自养菌去除氨氮的过程已经基本结束,自养菌的OUR也接近零,曝气量恒定的条件下,供氧速率远远大于耗氧,使DO又一次迅速大幅上升。随着DO浓度的增加氧转移速率及供氧速率也逐渐随之减小,当自养菌、异养菌内源呼吸的OUR与供氧速率相等时,DO浓度就又表现出新的平衡。

pH值反应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变化特点,缺氧搅拌过程中pH值缓慢上升,是由于反硝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碱度,见式(1),(2)直至好氧反应开始,

NO2- + 3H(电子供体有机物)1/2N2 + H2O + OH- (1)

NO3- + 5H(电子供体有机物)1/2N2 +2H2O + OH-(2)

在COD降解过程中pH值由7.35不断大幅度上升至第360min的8.26(图2 a点),这是因为:①异养微生物对有机底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结果都要形成CO2,CO2溶解在水中导致pH下降,但是曝气不断地将产生的CO2吹脱,这就引起了pH不断地大幅上升;②好氧降解废水中的有机酸引起pH的不断上升。当COD降解停止时(图1 a点),pH曲线开始不断下降,这是因为硝化反应过程中产生了H+ 见式(3)。

?NH4+ + 3/2 O2 NO2- + H2O + 2H+ (3)

pH的下降一直进行至第420min左右的7.85,此时硝化反应基本停止或结束(图1 b点),然后pH会迅速上升,继而维持不变或在硝化反应结束时就基本维持不变(图2 b点)。pH迅速上升的原因是因为碱度含量大于硝化所需,曝气吹脱了CO2;PH在硝化反应停止时基本变化不大,是因为碱度不足或没有剩余。

以上可知,COD及NH3-N去除过程中的变化与DO及pH的变化时间上基本吻合呈现对应关系,并可作为搅拌、曝气反应控制参考时间。

2.2不同进水COD对SBR反应的影响

图3 不同进水COD浓度下 ,一个反应周期中COD变化曲线

试验反应器初始进水NH3-N浓度不变,均为126 mg/L左右,改变进水COD浓度分别为2178.48 mg/L、1530.71 mg/L和889.95 mg/L,进水pH为中性,曝气量保持恒定,其中进水COD = 889.95 mg/L时,缺氧搅拌为120 min。

随着COD浓度的降低,反应时间明显缩短(图3),进水COD=1530.71mg/L,曝气反应90min时,COD去除率即达72.10%。当进水COD=889.95 mg/L,缺氧搅拌减为120min,曝气反应90min时,COD去除率已达76%。在SBR进水氨氮浓度保持不变条件下,COD浓度的增加只会相应地延长SBR的反应时间。

图4 不同进水COD浓度下, 一个反应周期DO变化曲线 图5 不同进水COD浓度下, 一个反应周期pH变化曲线

不同进水COD条件下,好氧段DO的变化规律(图4)与前述(图2)基本相同,可以看出,曝气反应开始15 min左右时DO值有很大差别,COD浓度越高,DO值越低,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在COD浓度为889.95 mg/L时,反应15 min左右DO值就升到4.2 mg/L;而COD浓度为2171.48 mg/L时,反应15 min时的DO值仅为2.7 mg/L。随着进水COD的增加,DO第一个跳跃点的出现时间分别为曝气后的第45,75和120 min,DO第二个跳跃点出现的时间分别为第75,135和240min。由此可以看出,进水COD越大,系统硝化反应进行得越缓慢。原水的C/N不能过大,因为自养菌比异养菌的比增长速率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而且异养菌和自养菌的产率不同以及它们在反应器中竞争底物和溶解氧,对自养菌的生长产生抑制。COD越大,异养菌生长的越快,自养菌所占的比例就越小,所以硝化反应进行充分的时间就越长。

pH值在不同进水COD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图5)也与前述(图2)基本相同,好氧曝气段也出现了2个转折点,只是随着COD浓度的增加第一个转折点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5,65和120 min,表明水中大部分COD降解完成;第二个转折点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5,130和230 min。上述变化规律与DO出现时间呈现较为吻合。不同COD质量浓度下PH变化有所不同,COD质量浓度越大,反应初期PH下降越低,波动得越厉害;当到COD缓慢降解阶段时,pH上升的速度也越快。

3 结束语

(1)采用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剩余COD浓度维持在450mg/L左右,去除率接近80%;剩余氨氮浓度5mg/L,去除率高达96%,反应出水水质透明,效果稳定。

(2)反应过程中COD、NH3-N与DO、pH值均呈对应变化,其中DO和pH出现了2次跳跃:有机物大部分去除结束时DO第一次跃升,在硝化反应结束时,DO出现第二次跳跃,并缓慢维持恒定;同时,在有机物去除过程中pH呈现大幅上升的现象,当有机物大部分去除结束时pH停止上升,随着硝化反应的进行pH不断下降直至反应结束,然后pH突然快速上升或维持不变。DO和pH值的这一变化特点可以间接指示有机物降解的程度。

(3)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试验也验证了DO、pH特征点的重现性,同样可作为SBR法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反硝化进程的模糊控制参数。这对于实现 SBR 工艺的在线控制、保证出水水质和节约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一、坚持学法

多年的统计工作实践,使***同志深刻地认识到,认真学习贯彻统计法律法规,努力做好各项统计法制工作,是坚持依法统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的客观要求。从事统计工作近三十年来,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统计法律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担任法制科长以来,她坚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统计法律法规当作规范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带头学习统计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先后通学了《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法实施细则》、《河南省统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并利用全省行政执法人员换证培训考试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班,对统计专业法律法规和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共用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顺利取得了《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和《统计执法检查证》。积极参加全省组织的法制骨干培训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增长和积累了丰富的法律知识,为做好统计法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普法

***同志在认真学法的同时,还把宣传贯彻统计法律法规当作重要职责,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统计法律知识。负责起草制定了《***市统计“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法制宣传工作要点等法制学习、宣传文件和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日各项活动,通过制作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展板和横幅,印制统计“五五”普法材料,召开法制座谈会,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统计法,掀起普法活动的。主动配合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工作,一年一度的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统计法基础知识》是必考课目之一,在我市每年组织的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班上,***同志都要亲自备课授课,为学员讲授统计法基础知识,受到大家好评。目前,我市已累计有1644名统计人员参加了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敢于执法

第3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 德育功能 法律修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06-01

法律素养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观念,法律信仰。一个人的法律素养,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中职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学校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笔者总结如下。

一、把法律基础知识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目的是有助于学生增长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美国教育家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中指出:品德的内容一定要转化成为个人自己的活动、习惯和欲望。杜威强调了德育实效应该体现为习惯养成和动力机制形成,而动力机制形成也应落实为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中更明确地强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基于国家的法律和人们的道德认识而建立的,是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一般而言,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既体现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同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因此,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同时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进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真正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为今后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随意旷课、夜不归宿、损坏公物、打架伤人等现象,讲明“小错”与“大错”、违纪与违法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告诫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结合实际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达尔文因为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致后来成为著名生物学家。“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可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很大程度是要依赖兴趣作导向,如果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单纯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听不懂,就会感到枯燥无昧,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具体的案例引入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授“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内容时,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各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然后引导学生回归书本,查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类型,最后请学生指出这些行为属于哪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输送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纽带”。我们的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必须教会学生怎样适应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修身、修艺、学会做人,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尽管他们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是一样的,但专业不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需求也不一样。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公共法律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将来所从事行业专业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要充实学生的行业法律知识。如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行业法规教育,依据不同的专业,在讲授教材规定内容的同时,适时地选择一些行业法律法规知识进行讲解并以知识问答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如对电子电器专业的学生,笔者在讲课时对有关《企业法律制度》、《电器电子回收法规制度》等作了相应的教学;对汽修专业的学生,侧重挑选《全国机动车维修行业行为规范公约》 、《机动车维修法律法规》等相关的案例;对烹饪专业的学生侧重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案例。同时针对与专业有关、与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进行预防性的讲授,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警觉性。

第4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是农林类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强化农林类学科学生的法律意识,并加强学生对农产品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所遵循的食品标准和依照相关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所培养农林类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相关食品法律法规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一些“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1]。这些也显示针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需要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食品类学生普及与宣传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知识,强化人们对有关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教育,提高社会监督,进而使更多的食品从业者依法依规生产,提高食品及农产品的安全性。而针对农林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来说,《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课程设置更加与其今后所从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因此,如何把握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并结合农林院校教学特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该门课程主讲教师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农林院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方法,以期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使学生熟悉食品标准的建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形成,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培养具备扎实的食品标准与法规基础知识的专业性人才。

1 把握农林院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特色,与时俱进补充相关教学内容

1.1 结合国内外研究前沿,及时补充与优化教学内容

民以食为天,而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从富含“三聚氰胺”的“问题酸奶”和饲喂“瘦肉精”的“速生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来看,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多地来自于食品及农产品在加工及储运过程中由“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生产环节。《食品标准与法规》是紧扣当前时展而新设立的一门食品专业类基础性课程,其担负着对公众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重要责任,尤其对于农林院校的食品类专业学生培养也尤为重要,了解和掌握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特点,将会更有助于深刻把握该门课程的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更好的消化与吸收本门课程的重点学科知识体系。此外,《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集政策性和实践与理论性以及时代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是从事食品生产与加工以及营销和储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其课程内容更新也相对较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内容。比如在食品法规方面,我国在1995年实行《食品卫生法》,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以及2011年颁布了《刑法修正案》,并在2013年公布《食品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国家还将对《食品安全法》进行进一步修订与补充完善[2]。因此,这也要求学生要及时把握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掌握与补充新的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知识,其教材的更新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安徽农业大学选用最新出版的《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刘少伟和鲁茂林主编)作为主要参考教材。除及时更新教材外,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只把目光锁定在课本上,而是利用当前强大的网络媒体,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法律与法规资讯,以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社会发展,并且结合当前热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课程内容的新鲜性与时效性,与时俱进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2 结合农林院校特点,积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及农产品在加工生产、包装和贮运以及配送和销售等过程中所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针对农林院校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则更多的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中的各种食品标准与法规[3]。因此,其教学内容要更好的结合农林院校的食品专业特点,积极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多的结合我国高等农林院校食品类专业规定的培养目标要求,从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概念到食品生产的市场准入和认证管理等方面,重点阐述与食品及农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包括食品法规的生产、规定要求、实施以及变化规律等,以期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课程教学理论。比如在教材第六章食品的市场准入和认证管理方面,教学中要重点阐明我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在产品及产地认证程序和监督与管理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与比较,加深对我国食品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与针对性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这类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熟悉我国食品标准的建立和法规的形成,掌握我国有关食品卫生、质量安全以及标准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学生毕业后参与分析检测、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加工实践等方面奠定坚实专业基础。

2 针对农林食品专业特点,积极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1 把握课程教学特点,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食品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医学类相比,应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其在掌握丰富的动植物种养植和农产品初加工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应运用农林学科学知识体系赋予《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以更为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农林学科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食品原料学、食品检验与分析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这些课程也是食品标准建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这些课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讲授这些课程间的关联性,善于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比如讲授食品安全标准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制定和完善这些法规,依据什么检验标准。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对食品标准与法规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前期相关知识体系的密切联系与紧密衔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采用互动式教学,善于运用案例分析,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在《食品标准与法规》实际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重,进而构建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要改革传统的老师单向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积极利用选择启发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后进行课堂讨论以及学生经过调研后上讲台讲述等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则应该多将案例教学应用在教学设计课程中。通过针对当前典型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出台并结合相关食品安全案例的剖析,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与知识点的把握,最直观地接触到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与法规理论和实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当前一些“转基因食品”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参与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和出台有效法律法规的处理措施。让学生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从而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3 利用新型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我国课程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其教学形式声景并茂具有较强感染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并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由抽象变具体,生动直观,并增加趣味性和动感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查阅法规与标准的习惯,培养学生长效和自主的学习能动性。为此,先让学生了解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网站,每次上课随机抽取一组学生把近一年来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新信息向全班同学介绍。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法规、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增强授课效果。

3 结语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的成功,涉及到课程理论内容是否陈旧、教师讲授技巧是否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课程教学通过以上教学环节中各个方面的不断改进,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普遍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进步,也会提高农林类院校食品类相关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必将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 与时俱进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 科技信息,2013,(23):226.

[2] 陈h颖,郭丽萍,孙庆杰,李颖. 《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难点及改革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7):139.

第5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

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着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 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

第6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31-02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也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决策,依法治国要求公民的法律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民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所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提出的必然要求。

1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目前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法律法律素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法律认知能力的增强。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基本的违法犯罪的事情以及发生这些事情可能有的相应后果。因为目前很多大学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增强都有一定的措施,而且大学生平时通过网络也会接触到一些案例,甚至有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比如说被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会上当受骗的地方,而且在上当之后有报警的意识,这就是他们法律认知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这些经历多多少少会增强他们的法律认知能力。[1]

(2)自控能力不足与法律规定的冲突。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自控力较差、自我认识不清等与法律规定冲突的现象。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一些法律有清楚了解的同时,却往往做不到以这些法律规定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时会用这些标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会有所促进,反而可能会产生其他一些不良后果。

(3)意识与行动不协调。意识与行动的不协调是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缺陷的又一体现。而且这一问题是当代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他们对一些法律法规有清楚的了解,但在实践中却又显现出用法能力的不足,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相应的认知能力增强的同时法律素质并没有提高,这亦是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2 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普遍提高问题,从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我国法制社会的建立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目前已然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对祖国发展将起到强有力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才的法律素质低下将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损失,而且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目前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人群,因为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基础比较好,他们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他们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高度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大大我国国民法律素质。从这些情况来看,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国民法律素质平均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在将来大力促进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2]

3 当代大W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是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我国目前已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安排课时较少,师资法律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多种原因使得法律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需要一定的创新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范围最广、最强有力的培养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虽然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兴趣最缺乏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将会成为法律素质教育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进行以下的探讨和建议。

3.1 理论教学方面

(1)重视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综合素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能够提升大学生本身的素质,而且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益处。大学生法律素质要求学生对于最基本的法律能够清楚的了解,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身作则,不以身试法,不知法犯法,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不知不觉的影响周围的人。[3]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并牢固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目前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已经被划分到学生必修课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学习,在目前法制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法律法规是规范公民行动一个约束条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二是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是法律的相关规定,这种标准能够指引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并且能够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三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意志的体现就是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理论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国家意志,这也是国家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

(2)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需求,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必要的改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主动参与性要求高,课堂信息量需求多等特点,高校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需求,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的必要地创新性改进。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来。在法律素质培养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状态。在课堂改进之后,把讨论加入其中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引入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在同学们进行讨论之后,挑选部分同学回答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事情的对与错、是与否进行讨论,从而不知不觉地培养基本的法律素质。其二是课堂教学中采用课件与视频教学结合,改变法律基础知识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和抽象性,以增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加入视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视频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提高能够直接促进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培养。其三是重视课外法律知识的继续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汲取法律知识的相关规定才能稳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课堂学习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这种与实践建议密切的课堂越来越向着课外进行发展。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法律素质培养的教学[4]。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法律素质。

3.2 实践教学方面

在目前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法律素质。而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1)重视法律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手段是法律课堂的开设,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特性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兴趣,在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教学产生兴趣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培养。法学专业自身就是要求既懂法学理论,又能实践运用法律。不懂法律实践运用,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与提高就无从谈起。法制课堂的枯燥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故在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法律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2)为实现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有效性,应重视法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多样性改进,法律素质教育除了课堂的教育,还必须重视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故建议高校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法律实践课的开展,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在传统的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与法律有关的宣传讲座,大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其中,在新媒体时代下已略显单调。故建议在大学生法律素|培养的过程中应开展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会的一些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例如可以根据当前热点法律事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士进行一些法律研讨会,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大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类似主题类的活动,或者是开展法律小话剧、也可以是小品等;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政法部门联合举办,让学生走入政法部门亲身体验;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有关网络诈骗的模拟、处理办法;或者是开设与法律素质有关的情景剧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学校进行设计与开设的支持,并且让同学们对于参加的活动写具体的实践报告,通过这些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玉.创新社会实践方式 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3(11):223-224.

[2] 常淑香.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的实践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147.

第7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基层企业热情高比赛严谨秩序好

本次活动规模大,组织严。来自昌平区17个镇街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队员组成18支竞赛队,共计500余人参与到此次知识竞赛中,参赛队员全部是来自基层企事业单位及村、社区的统计人员。同时,昌平区统计局及各镇街观众组成了庞大的“助威团”,为参赛选手加油、呐喊、鼓劲,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全区根据镇街抽签结果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有6只代表队参加了初赛,初赛前两名进入决赛。决赛分为必答、抢答、风险、附加四轮比赛,共产生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最终兴寿镇代表队荣获一等奖。此次知识竞赛活动经过三场预赛,一场决赛,规模和气势都令人欣喜,虽然这是昌平区统计系统第一次举办这样大型的知识竞赛,但是热情却没有因为是第一次举办而打折扣。

竞赛一环扣一环精彩一浪高一浪

上午9时30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决赛正式开始。6支参赛队伍经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轮角逐,最后决出了胜负。

必答题环节,6支代表队均表现不俗,分数也是紧追不舍,相差无几。选手们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机敏、从容、活跃,展现了昌平区统计人员勤奋好学、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一进入抢答环节,紧张气氛迅速升温,成功抢答且回答正确后加十分,犯规或答题错误则倒扣十分,抢答环节既考验选手们的胆略才识,还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兴寿镇代表队的选手们下手快、准、狠,连连告捷,比分一直遥遥领先。随着比赛的深入,其他代表队也逐渐进入状态,十三陵镇代表队紧随其后“连发两炮”。但也有些代表队由于紧张和慌乱,抢答过程中屡屡犯规,不仅与答题机会擦肩而过,还要被倒扣分值。比赛气氛一路升温,扣人心弦。

竞赛进入悬念最大的第三轮――风险题,参赛队可自愿回答10分、20分和30分的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此环节有风险,也有机会。而在风险题面前,各队参赛选手却表现出“不畏风险”的精神,所有的代表队都选择了风险值最高的30分题,且回答成功率极高。

第三轮比赛结束,冠军诞生,兴寿镇代表队以总分200分拔得头筹,十三陵镇代表队紧随其后,南口镇代表队则位居第三。

口号响亮振人心欢声笑语学统计

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调动了大家的热情。“依法统计,求真务实,智慧拼搏,快乐竞争”、“学新法、普新法,树立统计新风尚”、“数海,勇争第一”,各参赛队振奋人心的竞赛口号展现了团结拼搏,逐梦扬威的雄心,喊响了忠诚统计,诚信永远的决心。响亮的口号,宛如战场上催人跃进的号角,让理想与激情在统计人心中蔓延。

整场比赛充满欢声笑语,精彩不断,场上队员积极比赛,场下的观众也充满热情,助威团的积极配合将赛场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雷鸣般的掌声表现了“我参与、我快乐”的热情。团队精神、激昂热情,这一切让知识竞赛变得灵动起来。

当然,学习法律法规也少不了观众的参与,观众互动题就为每一名现场观众搭建起参与答题的桥梁。观众毫不示弱,情绪高涨、踊跃参与,对统计法律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等主持人说完“开始抢答”就纷纷举手示意。看着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举行这次竞赛的目的已经达到!

盘点竞赛得失提升综合素质

本次统计法律知识竞赛,参赛选手们个个发挥潜能、全力以赴,充分展现了昌平区基层统计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竞赛场上所呈现出的不仅是统计法律知识的比拼,更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

掌握知识是“核心”。这次竞赛题内容丰富,涉及统计调查、统计指标、数据分析方面的内容,也有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统计执法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等方面的知识,突出统计工作的知识性与实操性。参赛选手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不仅对统计法和统计基础知识要有全面掌握,并且还要善于将统计法律法规与日常统计工作结合起来。有选手在赛后表示“对竞赛结果‘不太满意’,有点遗憾就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很多知识点答题的时候感觉有印象,但说到具体内容总是想不起来。”

心态轻松是“法宝”。“心态要调整好”是大多数落败选手的慨叹,也是“冠军”选手们获胜的“法宝”。 总结此次竞赛,选手们谈得最多的经验就是“心态要好”。三场预赛的“主场选手”们都没能拿到晋级决赛的通行令,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不禁感叹轻松心态的重要。来自园区北控队的选手表示,赛前的复习中,他能熟练掌握全部统计法律规定,可到了比赛时,越是紧张,就越容易出错和手忙脚乱,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机会。而最终获得冠军的兴寿镇代表队选手则表示,比赛时他们没有紧张,而是将精神高度集中在比赛场上,尤其是主持人的出题和计时提示上,因而得以凭借着较高的“抢答命中率”一路领先。

团队配合是“关键”。知识竞赛只靠过硬的业务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做好分工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面对决赛,选手们无疑是紧张的,需要团队的相互支持与肯定。在团队必答环节镇定作答、共同协作;在抢答环节,不因未能及时抢到抢答权而相互指责。团队之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安慰的微笑都能增强队员间的凝聚力,激发出无可匹敌的能量。

赛出水平与风采赛出进步与超越

“这次来真是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个人必答题环节,崔村镇代表队的张平没能顺利回答出题目,但他还是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比赛。张平说,比赛在让他看到自身差距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

来自兴寿代表队的梁瑾对于此次知识竞赛也感触颇多,在她看来,经历这次比赛对所有参赛选手来说已经就是一次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竞赛也让选手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强化各项业务技能,“总结经验,来年再战!”

第8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 核算体系

绿色会计是把传统会计与绿色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据,通过计量、记录绿色生产的成本费用,来综合评估绿色活动对企业经营结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最核心的就是将企业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的消耗转换成价值,并同传统会计一并反映企业的效益。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绿色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探究经济发展与生态循环之间的消耗和补偿的问题,并以绿色环境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环境恶化是有悖人民意愿的,也与当代的发展相悖。所以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给绿色会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人民绿色保护意识增强

随着人民绿色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所以,企业在考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增加了环保的支出。如今,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已经基本得到遏制。所以,增加了绿色会计推行的可行性。

(三)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为绿色会计的建设奠定了根基

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化,推进了国内会计制度的改革。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的巨大变革,使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贴近,也给我国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际的交往准备了良好基础,推进了我国绿色会计国际化进程,丰富和促进了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问题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实行绿色会计,且不断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知识,但大部分企业却并未实施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而是依旧按照传统会计的核算体系,而且有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的环境信息也完全未予以披露。所以,经过调查发现在实施绿色会计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的执法强度比较薄弱,法制建设不健全,使企业既不会主动地核计环境收支,承担环保债务,也不愿主动向社会如实地披露和环境保护有关的不利信息,以此来维护企业的公众形象。因此,这些现象一定会对社会对企业的投资方向造成不良危害,也会危及绿色会计的长远成长。

(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后,“先污染,后治理”和重经济、轻环保等想法非常普遍,而环境保护的思想比较薄弱,还有因为缺乏强制性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得许多企业不会自觉披露自身的环境情况,即使是披露了一部分,也缺乏有关标准去鉴定其信息的真实性,并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三)绿色会计计量不健全

尽管近年来绿色会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也不断补充发展,但因为没有科学的定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测量指标系统,致使需要货币计量披露的绿色会计的相关信息缺少可操作性。阻碍绿色会计的进一步完善,这也必定会对绿色会计的实行产生不良影响。

(四)相关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传统会计工作对于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要求是要熟练掌握会计和财务的业务本领,及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对于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要改变旧有的知识结构,重新学习掌握有关绿色经济学和绿色科学等学问,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缺少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和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会计人员将很难胜任绿色会计的工作,这也会对绿色会计的实施和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对策

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发展经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加强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企业常常不会考虑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而核算环境成本。所以,政府必须要树立绿色会计的法律地位,加强绿色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增强有关环境部门的职能,从法律上来保障绿色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并有效地遏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这是我国绿色会计制度完善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企业自觉实施绿色会计的关键。

(二)加强企业环保意识,设立环境管理目标

企业第一要在战略目标上设立有关绿色会计的管理目标,用绿色会计的管理目标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比如在企业的会计核算报表中设置绿色会计要素,以此来反映和披露企业和绿色会计相关联的环境方面的收支、问题等;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设置企业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

(三)加强企业关于绿色会计信息的计量和记录

我国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重新规定会计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其次,最大限度的保留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会计假设、会计要素、记账方法等内容,使之能够与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相兼容,以降低绿色会计体系推行的阻力;然后,在会计恒等式里增加环境资产、环境收入等科目,加强绿色会计信息全面披露;最后,按照统一口径,汇集成全面的绿色会计信息。

(四)提高绿色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绿色会计人员培训

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因此,企业必须对绿色会计人员进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训。不断强化管理模式、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9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范文

2020年第三季度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形势风险分析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9家,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6家;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企业23家,二类备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3家,网络销售企业0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42家。

第三季度,共出动执法人员40人次,检查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家次,使用单位10家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医疗器械经营环节:

1、企业不能定期开展有效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相关人员不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培训档案不齐全。

2、关键岗位人员不能在岗履职指导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医疗器械经营活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3、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零库存经营,经营场所和仓库经常无人值班,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管难度较大。

4、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上报制度执行不好,多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未突破零报告。

医疗器械使用环节:

1、个别医疗机构无专或兼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及未建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

2、部分医疗机构未完全按医疗器械温湿度要求分类贮存;温湿度记录不全或记录不真实。

3、少数乡镇医疗机构不重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上报。

三、安全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一是企业的负责人只重视经营,不重视质量管理,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没有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执行流于形式;二是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各岗位人员不能在岗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有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销售对象都是医疗机构,医院需要购进多少医疗器械,企业就采购多少,企业仓库基本没有库存,对企业的监管难度较大;四是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重视搜集所销售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虽然都注册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很少有企业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一是一些医疗机构不重视学习培训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没能认真核查本单位库存的医疗器械储存的温湿度,并分类存放;二是有的存放低温冷藏医疗器械的设施没有温湿度监测设备,有的没有温湿度记录或记录不全,温湿度超标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监测温湿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不够重视,临床上出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不能及时搜集上报。

四、下一步打算

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一是重点检查超范围经营、不按要求贮藏陈列医疗器械、关键岗位人员不在职在岗等行为;二是医疗机构非法渠道购进医疗器械、未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的贮藏要求储存等行为;三是严厉打击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环节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四是进一步落实企业风险防控主体责任,督促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风险防控管理;五是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企业法制意识和质量责任意识,提高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自律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