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数字化技术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手段

第1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短波广播;信道接收机;数字化;设计过程

中图分类号:TN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13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的信号处理技术日益成熟,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的处理频率已经达到了几百兆赫,为短波广播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在抗干扰、扩展性与灵活性方面较之于传统的模拟接收机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在实现多信道信号的同步解调和存储。大大提升了接收机的性能,满足了广播事业的发展需求。

一、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概况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在技术方面采用全射频处理技术,对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抽取,分离成离散射频信号,然后使用FFT技术实现信号的数字化处理[1]。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在处理信号的时候不仅能够实现多信道的解调处理,而且还能在处理的过程中对信号实施存储,这样的功能相当于多台模拟接收机在同时工作。因此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在接收性能、设计成本与占用空间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出现对促进接收机的更新,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包括几个方面,分别是接收机的设计、ADC转换器的设计、数字处理设计系统的设计、信号解调系统的设计、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软件系统的设计[2]。

(一) 接收机的设计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短波信号的全波段数字化处理,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的信号可以实现数字处理,从而实现短波信号的多信道解调功能,解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数字化的信号进行解调,另一种是先对数字化的信号进行存储,然后从存储器中读取信号,从而完成短波信号的多信道解调,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解调是离线解调。

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天线将短波射频模拟成信号,然后经过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然后通过ADC转换器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实现信号解调,同时还可以通过存储器进行储存,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再次实现解调。

(二) ADC转换器的设计

ADC转换器的功能是将模拟的射频信号转换为离散射频信号,以方便实现信号的数字化处理。ADC转换器的采样频率必须满足奈奎斯特的采样定理,这样才能保证离散信号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进行转化。在对短波模拟信号进行采样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采样之后混叠现象的发生,必须在采样之前增加低通滤波,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还原模拟信号。

(三) 数字处理系统的设计

数字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射频信号的信道分离,然后抽取各个信道的数字信号,从而减小数字处理的运算量,完成后续的信号解调工作。数字化的接收机信道可以看作一个数字滤波器,在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各个通道的频率分辨率保持一致,以保证各通道的均衡,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FFT技术,具体的抽取方式如下:

第一,整数倍的抽取。整数倍的抽取就是把原始的采样序列每隔一个数据抽取一个,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序列,达到降速处理的目的。

第二,多项滤波处理。多项滤波处理就是利用速率信号处理中的等效变化在抽取器的前面放置一个数字滤波器,如果是采用S倍的抽取器,那么就可以将数字滤波器的工作频率降到S分之一倍。数字滤波器的降速处理大大降低了对处理器运算速度的要求,提高了处理器的实时处理能力。

(四) 信号解调系统的设计

数字化信号解调采用的是数字化正交解调与数字化的包络解调。

第一,数字化信号的正交解调。通过数字化信号的正交解调可以得到两路正交信号,并且得到的信号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瞬时幅度、瞬时相位、瞬时频率,这些特征是信号识别解调的基础。信号正交解调的精度比较高,误差比较小。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在解调的过程中需要恢复本地载波,需要使用数控振荡器或者锁相环等设备,电路的设计很复杂。而且本地载波的恢复程度与最后的输出成果密切相关,所以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耗费资源很大。

第二,数字化信号的包络解调。在幅度调制中,有用的信号包络是通过各个幅值点来进行支撑的,通过采样获得幅值点而获取信号包络的计算方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如果不是整数,那么载波周期内的样数点的选择应该接近实际数值中最小的整数值,避免包络失真。这样的解调方式原理很简单,容易实现,耗费的资源也少,但是唯一的缺陷就是对噪音的抑制比较弱。数字化包络解调的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

(五) 硬件系统的设计

硬件系统的构成主要有:PX Ie-5622数字化仪、PX Ie-8133控制器、PX Ie-1075机箱、PX Ie-8262存储接口模块、HDD-8265 磁盘阵列。PX Ie-5622数字化仪的功能是完成短波信号的数字化,将射频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采样效率可以达到150MS/S,数字化的化量是16位,动态范围是70Db。PX Ie-8133控制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CPU、内存和硬盘,功能是为数据的运算及软件的运行提供平台。PX Ie-1075机箱的功能是为各个板卡提供接口以实现数据传输总线的连接,进行数据传输。PX Ie-8262存储接口模块的功能是保证数据能够被高速存储。HDD-8265 R A ID磁盘阵列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的存储。设计图如图2所示:

(六) 软件系统的设计

软件系统有三层,分别是用户层、接口层、硬件层,用户层控制的是主控模块,接口层控制的是接收模块,硬件层控制的是解调模块。主控模块是设备硬件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主要功能是控制接收模块与解调模块,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同时还传递模块初始化参数设置的信息,实现数据的通信和人机的交互。接收模块的功能是实现模拟射频信号数字化,将连续的模拟射频信号分解成离散信号。

结语

短波数字化信道接收机采用全射频数字处理技术,较之于传统的接收机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可以实现多信道的信号解调,同时还可以实现信号的存储。短波广播数字化信道接收机的设计包括了接收机的设计、ADC转换器的设计、数字处理设计系统的设计、信号解调系统的设计、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软件系统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各部分的设计要求来进行,保证多信道接收机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第2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一、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看到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迅速和其强大的辅助教学力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少年来,如何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并仍然在摸索、探讨之中的话题,即便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学生对某些本方向之外的其他音乐学科的知识的接受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从而存在偏科的现象;探究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或者称之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本位,音乐课和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一样,重在知识的解读、灌输、记忆,割裂了音乐本质的东西,即“听觉感悟”和“审美”,学生面对抽象、生涩的概念相当反感;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加工处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甚至是嗅觉、味觉的联觉反应,通过形象化加强理解、便于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实现知识的交叉、整合,现在的社会对人才、对知识的要求强调“多元”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一架琴、一只粉笔、一台录音机,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技术手段则可以大容量的容纳各个相关的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能足以说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把握合理的将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给学生。三是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有着相当的要求,首先,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了解并掌握电脑的使用、维修等知识;其次,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软件的安装、使用等;还要经常广泛的涉猎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四是对于学生而言,借助现代化的数字音乐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渐渐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式学习。

二、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明朗化、便捷化、生动化,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化、全面化、开放化。艺术类、高校师范音乐专业已经开设了类似课程,这说明市场对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师资是有需求的,数字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有关课程设置的先关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数字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视和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将会开发出非常多元化的数字音乐教学模式,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巨大能量也会得到释放。

作者:赵静单位:郑州财经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

第3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视频信号转换;光纤传输技术;数字化电视

视频信号转换即复合端口、S-Video端子、VGA以及Y/C端口的信号切换动作,在进行转换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于模拟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并且能够针对VGA计算机信号与视频信号之间进行有效模拟。可以说,视频信号转换是数字化电视实现信息传输的关键,如何对这一技术进行有效把握、并能够结合光纤传输技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成为当下视频信号转换和光纤传输技术应用必须要考虑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从现阶段视频信号转换的主要情况入手,分析了视频信号转换方案,并就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视频信号转换技术

1.1视频信号转换的基本方案和方案中的芯片选型

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视频信号种类逐渐多样,例如现阶段家用多媒体主要应用的有S_Video/CVBS模拟电视视频信号、桌面计算机显卡输出的VGA计算机视频信号、平板显示需要的DVI数字视频信号等,以上三种信号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所以针对以上三种信号对视频信号转换技术展开研究[1]。在三种视频信号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如果信号格式为S_Video/CVBS其需要应用的制式指标为PAL制,而在信号格式为VGA或DVI的情况下,其需要的分辨率指标均为,可见三种信号在此方面并不统一,所以在转换的过程中应先将三种信号统一向24位RGB数据流进行转换,然后结合实际需要将其向具体的需要转换的信号进行再次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达到转换的效果,要对计算机视频A/D、D/A芯片、电视视频编码芯片、电视视频解码和处理芯片、T.M.D.S视频编码芯片等主要芯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保证芯片的转换范围满足视频信号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其分别选择AD998、ADV712、VX193、VX1128、TFP410型号的芯片。

1.2视频信号转换功能模块的设计

VGA向DVI的转换、S_Video/CVBS向VGA的转换、VGA向S_Video/CVBS信号的转换是视频信号转换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模块,在VGA向DVI的转换过程中应用AD9985和TFP410芯片,其由单片机进行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以复位芯片MAX810发出的可靠复位信号为依据;S_Video/CVBS向VGA的转换的过程中,通过对应的芯片实现3D运动自适应解隔行算法,其控制模块不仅可以对芯片的状态进行调节,而且可以实现视频显示OSD功能,在此转换过程中分辨率甚至可以提升到1280×1024,完全满足数字电视的高清观看需要[2];在VGA向S_Video/CVBS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利用SDRAM对核心芯片VX1937进行辅助,保证其实现图像处理算法[3]。现阶段除以上转换模块外,人们尝试进行AV向VGA的转化,以此实现电脑输出信号被电视接收,这种信号转换模式便利性突出,并且在信号转换过程中,使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情况下分辨率也可达到1280×1024Hz。在进行连接过程中,供电以USB接口的方式实现,在安装时便人们对设备进行携带。

1.3视频信号转换在数字电视中应用的效果

在视频信号有效的转换后,能够对图像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提升,从而保证电视画面更加清晰,视频声音更加真切,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信号转化过程中,部分转换过程需要利用VCD和DVD设备,对电视机顶盒的HDTV信号进行转化,然后接入数字电视当中,转换信号的分辨率,使其能够保持在1920×1080Hz左右[4]。另外,通过视频信号的切换可以提升视频质量,使信号能够在视频、SVIDEO以及电脑主机之间进行切换,特别是冻结功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视频图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并且具有较强的色彩还原能力,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在转换后可以直接对图表的分辨率进行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图像分辨率进行调整,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电视节目的需要图片与文字结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的提升了数字显示质量。

2光纤传输技术及应用分析

2.1光纤传输技术分析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同轴电缆传输在传输距离、传输图像质量、传输频带等方面的缺陷,并有意识的用在传输距离、频带、经济性等方面性能突出,且损耗小、抗干扰能力强的光纤传输对其进行替代。光纤传输主要指在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和信号传输,由于光导纤维在传输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视频信号等方面效果均较理想,所以光纤传输的内容相比常规信息传输更加丰富,其通常在光缆条件中进行[5]。以视频光纤传输为例,其通常由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光纤介质共同构成,其中光发射机的主要作用使电脉冲信号向光脉冲信号转化,并将其由光源期间尾纤位置对外发射。光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光转换器将已经衰减或变形的光脉冲信号向电脉冲信号进行转化,并对其进行放大、还原等处理,使其成为数字脉冲信号,在光纤传输的过程中通常利用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两种方法对传输的容量进行扩大,这对提升传输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6]。光纤传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考虑到数字化的视频信号具有较大的数据量,要实现实时传输需要对数字视频进行压缩,使其达到电子器件可以接受的程度,或利用高速电子器件或多路复用方式对原有的部分结构进行替换,可见,前者虽然实际效果较好,但对专用视频压缩芯片、仿真开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整个处理系统的结构较复杂,而后者在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方面更理想,而且满足数字电视的需要,所以通常选用后者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结合视频光纤传输过程可以发现,将其应用于数字电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光纤传输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的应用分析

首先,随着1550纳米技术相关设备价格的不断减低和相关技术的日益完善,此项光纤传输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HFC网络中,1550纳米技术能够对数字化电视信号进行输出处理,使信号可以输入到数字化电视中,拓展了数字化电视信息来源渠道,将更多的节目带给人们。由于HFC网络传输模式具有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等优势,并且传输的信息容量较大,可以满足数字化电视发展的实际需要。HFC网络与1550纳米技术的结合,管理方便,在运营过程中,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费用,具有较强的经济性,所以此项光纤处理技术在数字电视中应用具有可行性。其次,随着SDH传输网络技术“标准化”“大容量”特征的不断强化,SDH传输网络技术相比PDH传输系统的优势逐渐突显。PDH传输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接口形式多样,复用方式混乱等问题,导致在对PDH传输系统维护的可操作性非常不理想,直接使数字化电视在应用和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SDH传输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功能,充分发挥了核心网里的宽带、技术优势,使其能够在接入网中得到有效的应用。SDH传输网络技术具有较好的同步复用、标准行、高强度的网管能力,这些优势使SDH传输网络技术在数字化电视发展领域被积极应用。现阶段,SDH传输网络技术在近一半的的数字化电视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DH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这一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电视的发展和进步,预计到达2017年,SHD技术的电视客户将突破70%。同时,SDH技术在数字化电视中应用,其技术手段不断地成熟,并且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技术手段的发展,SDH技术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强化,例如SDH技术在网络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远程监控系统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SDH技术广泛地发展前景告诉我们,在对SDH技术应用时,要加强对这一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3结论

第4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全流程数字出版最早是由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赵冰等人提出。赵冰2009年在《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一文中认为,数字出版涉及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加工、内容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数字产品生成和管理、产品和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全流程数字出版是通过内容制作平台、资源加工平台、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多渠道平台等几个环节,构建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整体框架。此后,业界在不断探索实践全流程数字出版,对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和外延并不清晰,有所片面。

一、全流程数字出版认识误区

有的人认为全流程数字出版重在产品的数字化,指的是内容产品数字多元化产品。一次内容,多种产品。对稿件进行三审三校后,在出片付印的同时,对稿件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为下一步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产品线打下基础,推出包括互联网电子书、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手机出版、手持阅读终端等不同格式的电子书、数据库产品、在线图书阅读平台等。

也有人认为全流程数字出版重在产品编辑过程数字化,指的是从编辑、审读、校对、出片等流程的数字化。强调在编审校对环节的数字化、电子化,通过信息化的出版管理软件实现对图书出版编辑的综合管理,建立内容资源库,提高图书出版编辑效率。

上述两种片面观点被许多业界人士所认同,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不利于传统出版单位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仅仅各自谈到全流程数字出版的一部分,无法全面概括。如下图所示: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图书出版环节数字化和图书产品的数字多元化的综合,系统性解决图书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从来稿登记到图书发行整个环节的整体方案。同时全流程数字出版又不仅仅是图书出版环节数字化与图书产品数字多元化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两者的界限,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两者的功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二、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容产品从选题到成品,从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整个数字出版流程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数字出版首先必须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分为内容资源数字化(包括传统纸书文本数字化)到集成化(按照一定格式进行有序化)到个性化(提供出版社特有的个性化内容的主动服务)到结构化(将内容资源之间以知识元为单位进行关联,并以结构化体系的形式呈现)到多元化(在系统中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内容产品)。全流程数字出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图书协同编辑系统、图书内容资源结构化系统、内容产品多元化生成系统、内容销售在线管理系统等。这些子系统通过以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桥梁,以内容资源的数字化为基础,实现“1+1>2”的聚合效应,改变了传统出版流程的“线性”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图书出版编印发全流程及内容资源多次利用的效率。

三、全流程数字出版特点

与现有的数字出版流程相比,全流程数字出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开放性、结构性、系统性、多样性。

开放性。在传统的出版流程中,选题-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发稿-图书排校-装帧设计-出片付印-发行与物流,全部流程呈现单一封闭结构,编辑、审读、校对等工作按先后顺序而交替进行,各个部门之间职责明确,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即使存在交流沟通,生产效率也不高。在全流程数字出版中,从选题策划环节到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为各个流程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了便利。比如,封面设计人员可以提前调阅书稿内容,提前开展设计。校对和编审可以同时进行,节省时间,节约进度。

结构性 在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标签、索引、分类、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将内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传统的出版流程中,每个责编都是“孤”军奋战,内容资源都掌握在个人手中。全流程数字出版打破了壁垒,并将这些内容资源进行重新结构化编排。比如封面设计资源、图片资源、碎片化的文字资源。给一本图书配上合适的图片常常花费责编不少的心思和精力。在全流程数字出版系统中,整个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都集中整合在一起。责编可以自行到图片资源库,按照不同分类、不同主题自定义查找,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系统性 全流程数字出版不仅实现了书稿编辑、审读、校对等环节的数字化,同时也对合同管理、印刷管理、发行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数字化,实现了对整体的系统化管理。管理者通过全流程数字出版系统,能够对书稿进度、版权时限、财务数据等进行清晰、准确的掌握,提升管理效率。

多样性 全流程数字出版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多样性的产品输出。全流程数字出版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由“串行”改为“并行”,实现出版的排版制作过程自动化,还可以在更早的阶段产生在线产品,实现一次生产、多次的目标。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分为电子图书、数字杂志、按需出版、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等多种形式。在传统出版线性流程中,很难做到纸质图书与数字化出版产品同步化。在已出版纸质图书后,进行数字化加工生产,一方面浪费了时间,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成本。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在系统中对数字化产品进行了标准化的模板设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大大简便了转化过程,丰富了数字出版产品线。以旅游类图书为例,在编辑过程中可出版数字杂志,完成编辑加工后可出版纸质图书、电子书,书稿内容按照景点划分、按照地域划分等可以组成数据库,电子书又可以进一步添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第5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移动互联网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进步,在3G网络的成熟应用到4G网络的先进发展,移动互联网以多元化的面貌呈现给社会各界人士,在技术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故此,相关机构应应用良好的技术手段,让移动互联网的运营风生水起。

1 移动互联网运营中的数字化技术概述

移动互联网运营中的数字化技术是作为计算机技书,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以实现信息数字化。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转换成计算机唯一能识别的机器语言,即是使用二进制的算法实现操作过成中的加工和处理的[1]。

2 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必要性

数字化技术涉及数字方面相关的运算、转化、表达和处理等。数字化技术用数学上的二进制实现,用简单的0和1编码来表达、传输和处理,将信息数字化,一体化。这也被看为在信息史的一次重要改革。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化技术的实现和发展改善了信息交流存在阻碍的难题,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更加,另外,它还将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通过合理的运算方式将其可视化,呈现给使用者。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改善通信效率、提高海量运营数据的处理能力。

3 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移动互联网运营的主要策略

3.1 利用先进数字通信技术,扩大运营范围

应用移动服务平台技术是一种技术统称,是指移动互联网应用商,以协议的方式把应用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络的终端,现在移动互联网在服务平台上,主要包括:云计算、HTML5、WIDEGT等[2]。网络移动服务平台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链接移动互联网络,二是移动终端的计算信息技术,2G、3G、4G、WIFI、NFC和蓝牙技术都属于网络移动服务平台技术,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前提下,3G和WIFI的运营已然相对成熟,4G仍处于发展试运营阶段。在这些通讯技术手段当中,第三代移动网络通讯系统较第二代网络通讯系统而言,在音频和视频的数据传送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在全球的无线漫游,能够提供和处理许多方式的媒体形式,例如进行电子商务会议或者普通的网页浏览和娱乐服务。3G系统在兼容性上比现有的2G有很大的改良。

WIFI即无线网络连接,它的便易性成为大批量移动网络用户通过手机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线网络连接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的上网,提高便捷性,增强了用户体验,由于该项技术可以满足用户随心随地上网的特点,因此已经成为全球领域的、使用最广的无线局域网技术。这项技术的特点在于信号覆盖范围广、成本较低、信号传播速度良好、操作安装方便等特点,贴近广大用户的正常生活[3]。

3.2 运用数字云技术,提升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

数字云计算技术是在2012年得到的快速发展,由于各大出版物移动互联网企业在该项技术上的技术进步和云服务平台的成功构建,这才使云计算技术在出版物互联网运营中的发展趋于成熟,它的优势就在于在数据处理上提高其处理能力,以此降低宽带成本。云计算大多是海量计算,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多使用分布式计算机来完成有关计算。这项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大批量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向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的衍生产品:云技术、云方案也都可以投入到互联网的运营当中,云计算技术的计算承载和数据存储能力的优越性、科技型和进步性必将能偶加速移动互联网的纵深发展[4]。

此外,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通过网络在需要的方式进行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方式,它的优势就在于在数据处理上提高其处理能力,以此降低宽带成本。云计算大多是海量计算,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多使用分布式计算机来完成有关计算。而互联网出版物的运营当中正有很多出版内容以及运营数据需要存储和处理,这项技术可以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大批量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向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

3.3 夯实数字营销技术,推广移动互联网运营

要想让移动互联网运营得到快速发展,赢得更大范围的客户群体,就要在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夯数字实营销技术。第一,要加强互联网运营渠道管理。渠道管理作为互联网的重点,因为本身移动互联网渠道有限,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应用市场、论坛或其他下载网页、移动终端的内置三个方面。在商户合作方面扩展合作伙伴,以此方法让渠道扩大;在用户数据和用户质量方面做到及时了解,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调整渠道策略,让渠道的监控有效进行[5]。第二,要完善活动营销:线上或线下进行大量推广,打响产品的知名度,以达到提升装机量、活跃用户数等相关数据的目的;数据是产品运营工作的基础,要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营,就要实时对数据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采取行管措施进行完善。

4 结语

数字化是一项造福于人类发展的技术研究,大到国家发展,小到生活娱乐,都为其带来了便捷。从社会的种种迹象来看,数字化技术下的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因素,我们期待它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周洪成.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运营模式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4):56-57.

[2] 杨驰原,卢剑锋.手机的“超媒体”之路[J].传媒,2010(12):23.

[3] 韩冰.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研究与策略创新[J].中国报业,2010(5):69.

[4] 吴江文.新媒体盈利模式探析[J].当代传播,2010(1):92-95.

[5] 鲁维,胡山.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信技术,2009(5):51.

第6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1 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1 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2.1.1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2.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2 可用技术探讨

    2.2.1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2 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

    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 所示。

    2.3 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3 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 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闯. “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2] 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 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02)

    [3] 张艳,于巧稚.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4] 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 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10)

第7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乃至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国土……无疑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数字国土的提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从国家的层次整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共享,发展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的机遇。

数字国土是国土信息化、系统化、虚拟化、可视化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通过数字国土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促进数字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与相应的产业发展,使区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为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国土提供了的科学技术手段,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地球观测技术组成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工具。

二、 数字系统内涵

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时期 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RS、GIS、GPS为国土资 源的监测、规划、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3S技术在土地、水文、矿产 林业等国土资源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土资源监测与管理不仅涉及范围大、领域广、部门多,而且内容包括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声音、实地录像等,只 有站在数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数字国土系统才能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的现实需要。

数字国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以空间地理位置为主线,将各类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复杂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的体现和延伸,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为社会服务的广泛性,将已有国土资源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并将其数字化;建成基于GIS平台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 评价功能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图形图件库;实现实施过程和调查结果的数字化和网 络化;建立资料汇总、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 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国土为 国家管理资源、发展经济充当参谋,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 手段。

数字国土系统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整体。数字国土的功能是数字国土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数字国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数字国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应对数字系统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三、 建立数字国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央做出了抓好国土开发整治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 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与规划,实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就是数字国土与卫星遥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执行情况也依靠数字国土和遥感来监测。

简单地说,“数字国土”就是把国土方面的有关信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和实现。它以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数据,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成果进行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时间化、网络化和可 视化的技术特点。

建立区域数字国土系统,并使其长期运行,要受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人才、组织管理、宏观与微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缺一不可。其中应用处于核心地位。系统所用计算机大都为通用产品,因此其技术集中于软件。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不能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应用目标、数据收集、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非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使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建立本区域的数字国土系统,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实力,有目的有重点的实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应做好总体战略规划及分布实施的系统计划。它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各种技术为工具、以多种理论为指导、以信息为生命线、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的复杂巨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手段。

四、 数字国土系统的层次结构

数字国土包含着众多的层次不一的各类信息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系统的信息环境和结构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如各类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区所有宗地的名称、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等信息)结合组成某地区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系统、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系统、土地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了数字国土信息系统。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时空结 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可以综合运用现代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以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对土 地资源信息进行存储、整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建 立相关模型,完成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等自动化功能,辅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决策。存储,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增删、修改、更新,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查询、检 索、分析、评价、预测和规划决策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特征。

第8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一、民间艺术图案的数字化技术

(一)民间艺术图案的现实诉求

数字化的时代,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渐渐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数字化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梅山文化艺术正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信息技术刚好为其提供的全新的生存发展平台,通过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民间文化艺术图案以更加直观、动态的技术效果得到展示,可以将完成的艺术图案永久的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中,即使时间的消逝,人们也将其调取出来,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及再开发。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传统的文化艺术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库,再一次激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二)梅山民间艺术图案的特点

梅山艺术图案是将抽象性的图案与具体的形态结合到一起的,图案生动形象,纹理清晰富有内涵,具有营造出一种让人为之倾心的氛围。从图案纹样题材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梅山植物纹样艺术,这种纹样几乎将所有的植物都涵盖到,以寓意较好的植物为主体设计;在纹样的表现手法上,以浮雕和透雕为主,造型别致,可以起到优美的装饰效果。其二梅山几何纹样艺术,此种为梅山纹样艺术中最常见的一类,最具梅山特色的为龙、凤和狮子纹样,一般左右对称,兼具庄严、神秘又活泼、蛮实。其三梅山人神像纹样,此为梅山纹样中最具特色的纹样,主要直观地表现梅山民间人们信仰中的神灵,表现手法为圆雕技术,人像饱满、造型夸张,表现力极为丰富。[2]简而言之,梅山纹样艺术构图造型独特、风格多样、审美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魅力,有别于其他民间艺术纹样,成为中华文化民间纹样艺术瑰宝。

二、梅山民间艺术图案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路径分析

(一)图案基元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即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3]对民间艺术图案的数字化保存就是以图案基元作为单位,复制图案设计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一定审美艺术特征的艺术图案,简而言之,就是这类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的艺术图案包含可以抽取的纹样以及一定的结构信息,这种可以抽取的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抽象成某些规则表达,再通过这些规则,转化成所需要的艺术图案。艺术图案是由不同的基元构成的,但这些基元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成的,而是需要根据更高意义上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保存和传播艺术图案的同时,应当注意保持图案原本的设计思想,保留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应当要使得一部分图案基元能够重组,能够为设计者所需。

(二)图案构图设计

图案的艺术设计的精髓就在于纹理基元的组织布局,这也称之为构图模式。[4]一个完整的图案设计应当包括三大部分:纹样、色彩和构图。就这三部分来说,纹样是图案设计的基础和关键点,可以在纹理库选用所用的纹理样态,在色彩上,可以利用CAD工具进行背景制作,在构图上,构建图案的布局模式,进而整合基元的纹理、色彩以及构图。传统的图案设计中,设计师需要不断地选择图案纹样以及装饰纹样,从而耗费设计师大量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案的基元往往较为复杂,如果是借助CAD工具的话,根据其具有的便捷性以及多样性特点,就可选用其中生成的图案。

第9篇:数字化技术手段范文

【关键词】: 数字摄影 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数字摄影测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整个测绘领域已有逐渐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测绘领域还存在一定理论和技术上的障碍,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国务院批准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就数字摄影测量谈一下信息化测绘的相关问题。

一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1概念: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在DGPS/IMU组合导航技术和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数字测量手段。

2相关技术

2.1航空数码相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通过不增加飞行成本而大幅度提高重叠度影像获取、匹配及三维重建的精度。

2.2无地面控制的卫星影像对地定位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数码城市建模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这一技术是利用低空飞行为传感载体,将安装到旋转平台上的数码相机拍到的航带城区影像进行整体处理,生成城市立体影像拼图。这样一来大大降低劳动量同时减少一些由于地理复杂带来的误差。

二 信息化测绘技术

1内涵:信息化测绘没有改变测绘的本质,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测绘就没有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信息化测绘不是替代数字化测绘,而是数字化测绘的新一轮发展,是数字化测绘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2信息化测绘技术组成

2.1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

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是结合了空间同步、自动提取及传输移动实时信息等技术,作用在于整个测绘过程中对于热点数据的采集。由于采取多项技术结合,能够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实时化和大众化。

2.2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

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有及时更新时态增量、地物变化信息以及数据保存等作用。由于这项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信息搜索及时以及能处理庞大复杂数据等优势使得整个信息化测绘的效率大大提高。

2.3数字化地图技术

数字化地图技术实现了纸制地图的数字化处理,是将能满足条件的纸制地图利用数字化地图处理仪处理后将产生的相关信息数据输入电脑中,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这种地图具有保真、便捷等特性。

2.4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该技术为地面上GPS使用提供精确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及相关信息,该技术广泛的应用到运输导航、城市建设及航空航天等

2.5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匹配等技术广泛应用到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是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基础。

3信息化测绘的核心

信息的集成和管理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在测绘领域,由于空间信息获取速度快、信息获取量大以及空间测绘产品多样,如各种比例尺的4D产品(DOM、DRG);还有各类更新信息乃至专题信息,如何将这些原始影像高度集中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4传统观念突破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测绘的发展,数字真影测量技术的流程、组织奖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数字摄影测量中影像的“控制点库”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及意义,但随着真正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到来,新影像与已有正射影像直接匹配,这样一来“控制点库”的作用就不太大啦,因此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来考虑数字摄影测量问题。

三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信息化测绘的积极作用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随着数字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测绘体系正朝着信息化测绘方向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成全数字化与计算机结合,覆盖面积更广,应用范围更大得技术体系。在信息化测绘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大趋势下,完善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不断的有力的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2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有利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科技不断进步使得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不断自我完善。数字摄影测量理论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基础,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基石,信息化测绘技术则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内容,总之,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将会为信息化测绘体系提供一个科学可靠的理论平台,在对各种测绘技术中和整理后,信息测绘体系将会有建立起一个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符合了我国信息测绘的可持续发展。

3传感器进步为信息化测绘提供技术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传感器的不断进步已经突破数字摄影测量依靠控制点进行测量的传统模式,这样一来将大大的提高传感器捕捉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从而减少控制点的复杂性造成的误差和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传感器不断进步下衍生出的各种传感技术将为信息化测绘技术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

总结: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基石,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综上所述:信息化测绘解放整个测绘工作的劳动力,提高测绘效率应用前景广发,但是我国的测绘体系有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测绘。

参考文献

[1] 张祖勋,张剑清,张力.数字摄影测量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1):7-11

[2] 王金鑫,叶海翔,田高力,孙晓兵,当代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定位[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