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措施
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国有企业资产主要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企业不能移动的厂房和设备,流动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中材料、成品等所需要的资金,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主要是表达国有企业当前资产的存在形态,例如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则属于无形资产,而有形资产主要体现在厂房、设备等实物形态资产方面,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不完善
国有出资人制度是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受资产管理多元化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资产在形成上存在渠道多头,资产管理分散的现象,也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甚至企业需要向多个政府部门负责汇报,但是,大多数企业相关部门在工作上缺乏协调,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部门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规章制度的建立。
(二)国有资产执法力度不够
当前,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企业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保障,同时立法和执法也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不够健全,国有资产的法规大多数都是属于企业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且大多数法规都是以暂行规定的形式存在的,导致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在实践操作中缺乏执行力度,在2008年,我国就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法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该法规在经济业务上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只注重企业内部组织部门、主管部门的管理,却忽略了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第二,国有资产监督也存在执行不够的现象,责任主体也不明确,在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中,通常需要强有力的法律监督体系作为支撑,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监督体系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等外部监督体系和监事会、董事会等内部监督体系构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国有资产存在外部监督体系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常常出现作假验证证明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另外,受政府的约束,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产权都归政府所有,但是,政府主要是采用分别行使管理职能的方式,其管理职能主要分散在财政部门、中央企业工委等部门中,进而形成了多头管理的资产管理,由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没有和政府的出资人职能分开,各部门的责权也不明确,并且政府时常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导致国有企业资产在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受资产重复购置和配置不合理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国有资产闲置的现象,甚至资产闲置的比例已达到了26%以上,资产使用率不高,尤其是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资产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存在政企不分、政府对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和国有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监督体系和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规范改革改制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
(一)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上,第一,应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国有出资人的职能分开,从而解决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上存在政企不分、企业不能成为市场主体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别行使管理职责,包括政府、政府组建的专门机构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其不能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但是政府及其他部门不能履行出资人职能;第二,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切实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依法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做好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并维护所有出资企业在市场经济主体的各项权益,以保证所出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时,应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来进行监管,避免资产流失而影响所出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所出资企业享有企业的经营自,这样不仅切实维护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也充分调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第三,正确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所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国家的代表,其依法享有企业出资人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应切实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各项权益,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确保企业法人地位的独立性,只有让企业具有经营自,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要依法对所出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但是,其主要体现在产权上的监管,而不是行政性监管,因此,理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所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从而实现国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注重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科学管理等内容,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及规定各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构,对于股东会的职责,应做好经营方针的决策,并能够完成企业的投资计划;做好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批准;审批企业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等;对于董事会的职责,应负责召集股东会,向股东会做好报告工作;做好企业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对于监事会,其主要由企业职工代表组成,主要职权有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会、经理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等,但是,在建立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上,应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以保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发展,从而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三)规范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
为了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防范资产流失,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第一,应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改制程序,做好企业的清产核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审计,并清查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以保证防止资产流失;第二,建立国有产权交易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以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因此,在企业该组转制的程序中,应确保企业职工公开,做好对企业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在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中,应采用竞价的方式进行交易,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从而规范交易市场行为;第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应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管理工程,因此,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等,从而减轻国有企业的人员负担,为了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应做好失业救济、再就业工程的结合,通过政府的指导和扶持,提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并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对职工子女采用免学费等措施,从而让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另外,对于低收入的退休人员来说,应建立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尤其是对于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应加快医疗保险的改革,确保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得到保障,从而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召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黄平.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李建春.国有企业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当前实际情况,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公物仓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大多还袭用传统老旧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这一模式下,国有资产监控被削弱,资产产权过分分散,大量的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种种弊端和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尖锐,如何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就变成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重购置轻管理,加上缺乏管理约束机制,导致国有资产管理的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大多是国家财政拨款,资产使用和利用效率缺乏有效考核和监督,造成资产的长期闲置,流失和浪费。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部分单位注重业务、政治学习等内容,却忽视本单位资产的管理,采购与验收使用制度,卡、物、账核算制度,调入、调出、处置制度,责任追究及赔偿制度等不健全,致使一些单位接受捐赠或购置的国有资产不能及时入账,未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就随意出借、出租、甚至变卖国有资产,甚至极少数单位对资产损失的事故人不追究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
(三)资产产权关系不清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不能私自对其占有与使用,而由于产权关系不清晰,致使管理混乱。产权关系不清原因是:一是历史原因造成管理和使用脱节,即产权属主管部门而日常维护和使用由下属单位负责,导致双方互相推诿,资产的完整与安全责任无人承担;部分单位在第三产业和办实体过程中,私自将国有资产划归集体所有,没有缴纳资产占用费或租赁费,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甚至利用职权化公为私,并向资产使用者索取“好处费”;二是部分单位在资产处置中未经财政部门批准,私自处理国有资产,利用非法处置所得建立小金库,甚至变为个人收入;部分单位变相私分国有资产,以“关心干部职工生活为借口,发放不合理福利”。
(四)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于资产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前面两个办法针对的主要是存量资产管理,对单位国有资产的配备和形成环节没有作出规定,无法对单位的国有资产实行有效管理、监督、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
(五)国有资产配备标准不严格。国有资产的形成渠道多样,配备标准不严格,操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自主性,有一定程度上的失控,资产短缺与资产浪费、闲置并存。
二、对策
(一)加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加大资产的管理力度,资产购置要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进行,纳入单位采购范围,以节约财政资金;资产调拨、变卖、报废,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和审批;加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摈弃重购轻管、重钱轻物的错误观念;对出租、出借等收入应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为参照,结合单位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健全管理制度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具体为:根据政府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严格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确保有效执行;单位内部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要监督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完善和健全实物登记制度,派专人详细记录国有资产购置、领用、报废全过程,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严格记录国有资产转移和流动情况。
(三)规范国有资产账务处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实行业务培训,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坚决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从业原则,杜绝无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国有资产账务处理,努力做好国有资产账务管理工作,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四)建立政府公物仓。为解决资产需求与财力保障之间的尖锐矛盾,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需要建立政府公物仓制度,行政事业单位更新置换出来的能够正常使用的旧资产,应在购置新资产后的规定时间内将旧资产上缴公物仓,由政府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管理公共资产的职能,对公物仓实施综合管理,成立政府公物仓服务大厅,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主要负责公物仓资产的配置、收缴、调拨、使用和处置等事项的审批,公物仓资产可调拨和借用给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临时机构使用,调拨或借用时,需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批准后,由资产管理机构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公物仓资产的处置,由资产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报财政部门批准。政府公物仓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和处置行为,有效推进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集约化管理。
(五)实行国有资产动态化信息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构建纵向“县、市、省”,横向“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整、规范、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数据库,借助这一管理系统,各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能按权限快捷方便地实时查询、监管国有资产的使用、占有情况;动态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物和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为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国有资产购置、处置审批手续也可以通过系统和网络在线完成。国有资产实行动态化信息管理,规范了业务流程管理,创新了资产管理手段,丰富了资产管理内涵,完善了资产管理体系,加强了资产动态监控,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推动了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条件已成熟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既定的国策,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的经济条件和服务条件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相关条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通过几年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央政府在不借助于国有企业这一调节手段的情况下,只需宏观调控就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这种实践经验的运用说明政府无须利用国有企业的调节也可以驾驭经济,为政企完全分离清除了后顾之忧。
2、政府机构的改革已基本成功完成,为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人员分流减轻了压力。根据“转变职能、精兵简政、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的要求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完成为政府职能转向社会化服务,形成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要逐步撤消和合并过细的专业性部门机构,加强综合性经济部门,理顺各部门职能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为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权责分工明确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减少政府机构官员,推行公务员制度,运用知识结构新、管理水平高的人才,提高管理效率,当然也就有利于国有资产营运效率的提高。
3、健全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建立市场体系的目标以定位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作为要素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当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这为国有资产灵活、顺畅地进入或退出创造了条件,最终对国有资源配置取基础性作用。
改革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多层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是像“泸深”模式那样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资本进退灵活、资产结构优化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的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这种机构的设置实现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确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解决长期出现的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其办法是将经营国有资产交给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管理,避免政企不分、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他们的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和政策,对国有资产进行行政性的管理;第二层次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它是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授权经营建立的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集团公司等。作为国有资产的产权持有主体,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它承担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以保证经营国有资产的安全、盈利、保值增值等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经营企业的参股、控股、投资等形成资本营运体系;第三层次是国有独资、参股、控股企业,它们是国有营运机构将其营运的国有资产按不同的投资份额分别投入所形成的国有独资公司、参股公司和控股公司,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场竞争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作为国有营运机构的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依出资比例享有重大决策权、资产受益权以及选择经营者等出资权,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由此可见,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和国有企业所构成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授权与被授权、委托与被委托基础上而形成的多层次国有资产营运、管理、监督体系。
2、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改革。国有资产从大的方面分企业国有资产和非企业性国有资产,而企业性国有资产又分为盈利性国有企业资产和非盈利性国有企业资产,对不同形式的国有资产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提供公共物品的非盈利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营的管理模式,且国家控制要紧;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且具有垄断性企业,由于其承担双重职能即既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承担某种特定的社会目标,故宜采取国控的模式;那些盈利性的企业基本可以采取上述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一些非企业性的国有资产如环境和资源类的等国有资产应加大保护力度。首先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环境、资源类的国有资产的破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对其治理和保护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以前由于对这类资产没有重视,投入严重不足,而现在加以整治就不得不加倍付财力、人力、物力,这部分资金应来自财政拨款;其次应采取专款专用,不能发生资金使用上的漏洞,而且应提高这部分相对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资源需保护的重要性、时间性来区分轻重缓急。
3、建立一整套指标体系、考核评价和监督激励体系。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考核可用一系列的指标来进行,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以此考核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其次,应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相对应建立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隶属于人大常委会,它是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最高监督机构,对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等组织进行外部监督。当然来自于市场、法律、媒体和人民的监督也属于外部监督;而国资委系统自上而下的监督以及对职工对经营者的监督均属于内部监督。最后,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奖励应根据上述考核指标实行个人职责和实际绩效相挂钩的办法进行,对其约束按合同契约的办法进行。对违反合同规定,管理不力造成的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应追究相应的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问题;对策
Abstract: How to manage state-owned assets in institution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various social undertaking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he existing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n China about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combing th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erfect,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 i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unit.
Keywords: institutions; state-owned asset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国家职能顺利发挥的物质基础。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旧体制上,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随意,使用效益不高。从目前的实际工作看,财政国资管理部门只行使资产的处置权,而没有落实资产的配置职能,不能很好的管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很难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一些单位对预算编制不重视,对需要更新和添置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多数设备的购入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难以宏观调控;一些单位闲置或不合理的资产不能调出来,而缺少这些资产的单位又重新购置,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得不到优化配置,特别是乡镇合并,教育、医疗布局调整等导致了大批资产闲置、浪费。
(二)计价不实,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这是对财产物资核算和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和财产物资管理人员的更换交接不明不清,致使资产账实不符;有些单位资产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特别是对大宗同类耐用品,未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而是随购进随列支;有些单位对出租的固定资产不进行备查、登记,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办理入账,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核算,如某单位上级部门配置的手提式电脑,因单位未入账核算,变成了个人私有财产,致使单位的国有资产在无形中流失。更有严重的,利用国有资产办企业、开公司,账外设账;利用占用的土地违规违法投资开发建设;许多单位存在资产原始资料不全,房地产有房产证无土地证,或有土地证无房产证,甚至两证全无,“自留地”和“小金库”的资产更不能明确。
(三)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职能定位不明晰 岗位职责不明确,账物一人管理现象较突出。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财务会计部门和财产物资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应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面对总量不断增大、范围不断增多、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事业单位资产,很多单位对此缺乏宏观、统一的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难以履行其职责,更有甚者有的单位并未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了监督管理职能的缺失。当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时,就会导致部分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定位不明确而相互推诿扯皮。由此可见,仅靠各部门间的自觉性与道德修养,而缺乏对各职能部门对国家各种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监督,这显然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将导致各部门间相互攀比、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增加协调难度,降低工作效率。
(四)“非转经” 管理不善。利益的驱动使单位加速行政事业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步伐,不仅增强了单位对国有资产尽可能多的占有欲望,而且由于分散管理运作“非转经”资产,加上体制方面的原因,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工资收入不高、待遇偏低的情况下,存在大量的问题:一是“非转经”后所有权虚位问题更加突出,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容易造成流失。二是“非转经”的资产在运营过程中补偿严重不足。作为经营性资产,其价值补偿是在营运中不提或少提折旧,而所创收入,在财政体外循环,并未用来补偿资产价值。三是“非转经”后资产经营效益低下。“非转经”后财务监督滞后,大部分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四是收益分配中严重向个人倾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效益收入、租金收入均被提供这些非经营性资产的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视为集体所有,甚至作为福利,进入单位的“小金库”,背离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单位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这些单位诸如建筑物、土地、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尤其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重组、改制、关停并转、产权转让、资产评估等方面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三产”经营管理人员无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单位内部也未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导致这些人员并没有激励约束机制来进行约束。在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要求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部分管理制度,但各项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未能真正贯彻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危害单位的权益。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为: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使用。而实际情况是,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且出现管理职责及效能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够到位 在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的全过程中,国资管理部门受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并未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同时也未对单位购买、报损、报废、出售财产报批进行全程跟踪检查,不清楚单位的实有资产底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未制定对包括固定、流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些事业单位对购置、出租、出借、出售、报废财产等有很大的主动权,甚至有些单位尚未建立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
(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正规化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只是从制度和宏观层面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细则对操作层面的规定不细致,如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中的部分操作细节缺少管控。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形成能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尤其在管理绩效评价、资产处置(特别是对“非转经”和“公转私”的过程管控)等方面,需要在法规细则上进行细化与加强。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严格控制国有资产的入口 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入口”,资产配置连接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为了杜绝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使预算安排与事业单位已占有、使用资产的状况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并遵循如下原则:
1、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 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满足资产配置的合理需求;二是高标准、高档次、不计行政成本的资产配置会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事业单位不应盲目追求此类的资产配置。
2、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 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使存量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避免重复配置,应按照工作的需要来科学编制配置规划;二是不同单位、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调剂、共享应加以推动。对于临时需要且能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则无需重新配置。三是加强对资产存量增量配置的管理,以达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
3、勤俭节约、严格控制 对于有无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分别按照标准或实际需要来配置,同时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应包括资产购置项目等,各单位应将批复文件及有关材料报送至同级财政部门,若是未经批准,就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以及单位经费支出。
(二)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资产运转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资产使用,在使用国有资产时,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是事业单位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以此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
(2)通过指定专人来负责资产管理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包括负责规范账卡管理、实物管理以及统计报告等工作。
(3)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以便达到责权分明,层层负责的目的。
(4)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所占有以及使用的国有资产,为了做到清楚家底,账、卡、实相符,事业单位应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强化资产出口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完整 为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需要抓住资产处置这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尽量采用如招投标、拍卖、协议转让等公开的处置方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进行资产处置。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事业单位则不能处置。当事业单位面对以下情况时,如撤销、分立、改制、合并等或是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事业单位清查登记其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并对其编制清册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对此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四)健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达到标本兼治
整体而言,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因缺少相应的执行措施和配套支持政策,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尤其资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横向资产交流以及奖惩机制等方面,缺少可行性细则和执行依据。主管部门从外部加强法规建设及细则制定,单位从内部强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细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细节管理、全程管理、综合管理,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达到标本兼治。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伴随着我国国有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资产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只有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G].财政部2006第36号令
[2]任爱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1年第1期
[3]林杰.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0年第12期
[4]陈景艳,刘国良.国有资产管理必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公
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十分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在非生产流通领域占用的、不投或不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的资产,具有配置领域非生产性、使用目的服务性、资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使许多单位完全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一直都很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加之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式运行,而不能随事业的发展变化作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
(三)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遵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随意变卖、转让、更新、报废、贱价处置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购置与处置失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滋生腐败。由于国有资产长期被无偿占有,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或年产值因素,造成每个单位都想有“自留地”,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削弱了财政分配资金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及财政的调控能力,加剧了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包括中央与地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其管理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也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二)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仍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使得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也出台了一些局部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
(三)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如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主权权限不清,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等等。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1)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预算软约束现象;(2)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3)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4)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5)供给渠道单一,财政负担沉重。
在资产使用方面:(1)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2)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3)缺乏严格、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4)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
在资产处置方面:(1)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2)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途径,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资产处置过程的浪费与腐败。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分类管理
众所周知,国有经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防力量的壮大,还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继续采用原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效果都不尽人意。追根溯源其本质原因在于以往的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对表面制度的改革,很少去发掘本质。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有效果。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无法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加之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一些基层财政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项目,致使单位只想要钱、不想节流;只重资产购置、不重资产管理;只求拥有资产、不求资产效率;只反映单位收入和支出、不反映单位存量资产及其状况等。
2.缺乏公平合理、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费用定额标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违反资产配置标准的情况屡有发生,各部门的资产占用状况差异明显,导致难以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实物费用定额,影响了实物费用定额工作的全面推行。
3.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之间资产占用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无法准确掌握部门资产占用情况,难以结合部门资产占有状况确定新增固定资产的标准和数量,难以结合资产占用状况安排预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实物费用定额。
4.资产预算编制有待细化。基本支出预算中的日常公用经费包括政府收支分类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的物业管理费、一般购置费等内容。项目支出中的行政事业类支出包括大型购置、大型修缮、大型会议等。因此,有些部门就出现利用项目经费补贴公用经费的情况。若部门预算编制过粗,支出标准体系不明确,设备的重复购置和公用经费的超标现象就不可避免。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1.在有些国家国有企业享受不到任何优惠待遇,与其他非国有企业一起在市场中自由竞争,企业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给每个国有企业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将利润指标作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主要考核标准,一旦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被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所淘汰,政府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这种立场鲜明的做法,使得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竞争能力非常强。
2.许多国家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在这些国家,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其行为目标具有多重性和不一致性。行为目标的多重性和不一致性,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运行的差异,还给相互之间提供了产生矛盾的可能。所以,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促使他们明确各自目标,会减少矛盾发生的概率。
3.有些国家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设立一个中介机构――国家控股公司,由国家控股公司代国家行使所有权。其主要职责:一是使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避免了国家的行政干预,使企业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二是协调政府制定各种管理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避免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由于政策各异带来的矛盾;三是督促国家控股公司和企业执行管理部门的指示和决策,保护所有者利益不受侵害。
4.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是许多国家的共同特征。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均有法可依,规范其设立、运行、管理和解散等各个方面,大多数国家的法规是最高权力机构以宪法或法律的形式通过的。管理国有资产有法可依,不仅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威性、连贯性,也明确了管理主体之间、管理主体和被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划定了他们各自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使国有资产的运行循序渐进。与此同时,在法律的指导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透明性,不仅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以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给国有企业配备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人才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邀请国有资产管理专家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提高培训,提高他们管理国有资产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分配相应的职能,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并实行奖惩。
2.对我国的国有资产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对国有资产按照它们所在行业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可尝试在水力、电力及通信等国家垄断行业引进自由竞争机制,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垄断行业不仅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中,国有资产应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担负起行业“领头羊”的责任。同时,机制尽快着手研究建立资产的调剂使用制度,构建一个统一的调剂资产管理平台.对单位超过标准配置或闲置不用的资产进行调剂使用,推动不同单位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合与共享共用机制,盘活闲置和未充分使用的资产。调剂不同单位余缺避免重复配置减少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节约政府公共资源。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以及部分价值昂贵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试行专业化集中管理的模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目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国有资产相结合,突出管理的权威性。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虽然已经确立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管理原则,但还缺乏权威管理机构。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应尽早将财政部确立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导机构,突出其权威,使其他各个管理机构在主导机构的协调组织下,形成管理合力,将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的局面改变。
4.加大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力度,逐渐形成统一的、全面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当前我国政府已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工作的重点,但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仍不够重视,导致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层次较低,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和连贯性。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层次,树立法律权威,形成统一的、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只有如此,才能改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不完善的现状。
5.跟踪检查、强化监督,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状况应成为考核管理部门行政领导的重要内容。对因资产管理和使用不当而出现的资产浪费与不合理损失等现象,应依法追究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的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定期汇报制度。各级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单位应向同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汇报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等方面的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参考文献
[1]秦云山,.《简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10(11)
摘要:高校国有资产是国家财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管好及用好国有资产迫在眉睫。本研究对高校中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现存几点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供管理者借鉴。
关键词:管理现状;国有资产;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是国家整体国有资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时代,招生规模扩大,筹资来源的多元化,使高校国有资产迅速成长。在给予高校的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给资产管理者带来了困境。对于采取良好的措施去合理的配置国有资产,做到物尽其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对资产管理人员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对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国家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现阶段
1、观念落后,缺少先进意识
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但仍然有人对它的定义、范围、管理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一直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把国有资产只作为一种投入,一项建校指标,而并没有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及使用作为一项强校政策,重投入轻管理、重成果轻效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国有资产重置、闲置,缺乏统一调剂管理机制,资产浪费严重
多年来的发展,使一些建校久远的学校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大多数学校对国有资产只有一个数字的概念,把拥有固定资产的多少作为一项学科建设的好坏指标,而忽视了重置闲置现象。例如有些部门宁愿资产闲置,也不愿他人使用,自己一年内仅使用过几次,甚至长年不用,该现象则造成各个部门的争先抢购,不关心资产的实际效用、更不服从主管部门的合理调配,导致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的现象严重。
3、国有资产账目不清
由于国有资产种类繁多,使用千差万别。因此管理者无法去各处去清算,只能通过多次审核,逐步排查,但效果仍然不明显。且随着人员退休或岗位调整时,国有资产归属并没有及时的交接或变更,局限于静态管理,没有动态控制,多年累积必然造成国有资产管理脱节,因而普遍存在账账、账实、账卡不相符现象。
4、管理者方法欠缺,无法使用先进网络去加以管理
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者对于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技术不够了解,只会使用常规的软件技术对其进行分配,无法给予完整的财务核算及账目清单。每个管理者各管一摊现象十分严重,无法形成较好的链条模式,各自为政,极度排他。所有的仪器,数据,方案都独立管理,无法实现整体共享。使整体的管理者对于大局的掌控不清,不能完全的进行情况了解,现代化信息技术操作及平台共享。
二、解决措施
1、加强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力度去做资产管理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普及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使全员资产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探索先进的管理方式,强化动态管理及监控,使其在高校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其地位。
2、建立兼职资产管理员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兼职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完善制度,形成等级,成为体系。兼职资产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应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既便于快速准确的清查,又便于管理和维护。资产管理员要充分掌握本部门使用、闲置、维修、报废的资产,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交流沟通,闲置资产,合理调配,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实施资产精细化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国有资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按章管理。尤其在如今法律法规愈发健全的社会,更加需要使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变得愈加完善。
4、定期核查,建立高校资产管理调节机制
在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与财务部门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常常造成帐实不符的现象。应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帐物核对工作。形成新的资产调剂制度。固定资产不是放在哪就永远不动不调整,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调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使用效率高,管理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各单位长期闲置或使用频次极地的仪器设备进行收缴并重新分配,真正做到物有所值。
5、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在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国有资产总值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为了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其使用价值,应为全校大型仪器设备搭建相关的共享平台,培训专门的管理与维护人员,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符合学校的自身利益,减少高校固定资产的浪费,还可能有效的节约学校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
三、结语
(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 山东·济南)
摘要:党的十和三中、四中全会对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 :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校办企业是高校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国家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以及促进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国有资产专项检查组对部属高校检查过程中指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针对检查要求提出了整改意见,对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投资企业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未建立起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火墙。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的校办企业(属于学校一级企业)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出资人权益,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2)财务核算不规范、账实不符。有些企业工商执照已经吊销,学校未冲减长期投资——对企业投资,导致账实不符;有的投资商看好高校科研技术,以捐赠股权的方式使学校享有一定股权比例,实质是隐性使用高校无形资产投资而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未履行无形资产投资评估备案手续;有的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用学校非货币性资产投入校办企业而未在学校财务部门办理相关入账手续。
(3)对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未及时清理,实施关、停、并、转;校办企业改制、清算未履行清产核资、评估备案和产权登记程序;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公务用车超标)或业务支出违反相关规定;高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职取酬。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执行不合规。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企业户数不完整,个别企业未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执行中还存在项目库建设滞后,部分项目的选择和调整随意性较大,部分预算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国家鼓励国有资本退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
(2)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执行不合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未建立银行专户进行专账核算,项目实际执行进度缓慢,会计处理不规范。
三、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校办企业未划转至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对跨校区、跨地区对外投资的企业存在监管不到位现象;学校未对直接出资的校办企业建立经营业绩考核机制。
(2)由于高校合并等客观原因造成校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大规模的合并,目前的高校大部分是由过去的多所本科、专科、高职合并而成,合并前各高校的隶属关系(由部属、省属、市属)、管理模式等各有不同。
首先,院、系办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规范。其次,整合校办企业资源带来历史遗留问题。合校前,多数校办企业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立之初,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延续至今。合校后,高校成立,将资产优良企业划转资产经营公司,对于经营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在关停并转企业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如对已经吊销的校办企业清理不彻底,企业注销清算未按规定履行资产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比例变动未履行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转让未履行评估备案及挂牌交易等手续。
(3)高校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统筹管理的力度都有所欠缺。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成立、股权变更或改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工商税务等规范要求,忽略了国有资产法规要求。
四、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体制并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将学校所有投资企业股权(包括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全部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集中统一监管;学校要落实对资产经营公司监管职责,参与资产经营公司重大决策。
(2)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根据所投资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对派出的股东代表、董监事成员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应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并、转;对与学科建设无关、对教学科研无促进作用或长期不向高校分配利润的企业,要尽快撤出投资;对产权链条过长难以监管的企业,要压缩产权层级或退出投资;加快推进学校所属企业改制,制定详尽改制方案,严格按规定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和核实资产,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价值;学校要根据中央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精神,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清理学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在校办企业任职、兼职行为,杜绝兼职取酬现象发生;学校要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制定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管理规定,严格审核程序,明确相关标准;对工商已经注销、财务账面仍未核销的投资,学校应按照准则、制度等相关规定要求获取核销的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审批或备案,并进行投资核销,做到账实相符;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完整申报国有资本收益户数;加强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专款专用原则进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按照预算批复进度执行,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正确的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股权结构变动、股权转让、企业注销未按规定履行评估备案及校办企业未按规定履行产权登记事项,建议要按照教育部及相关文件规定办理。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单靠学校本身已经无法解决。从2008年起,财政部、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陆续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制定了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所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国龙.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初探.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09).
2.马云馨.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时代金融,2012( 06).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国有资产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也造成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对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能够为国家产生各种经济效益,是各种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它是指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在企业中占有的权益和资本。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的是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债权、物资、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
(2)、依照法律所得的本应该归国家所有的财产;
(3)、接受的各种馈赠形成的财产;
(4)、国家通过行使行政权力获得的财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
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或者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制度,国家权益受损。
中央地方之间产权关系不明确
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得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措施来根据自身的利益,来权衡国有资产的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各部门分割管理责任
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由多个部门担任,这就从体制上造成选择管理者的机构与行使决策权的部门没有联系。同时,分割管理定会导致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部门间权责不明确,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时却互相推诿,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
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但是,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为止仍没有出台一套有效完整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导致管理混乱无序,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另外,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出台了一些区域性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个别法规、制度之间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从下手。
忽视价值管理
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形式大多是采取实物形态的管理,着重的只是资产的结构、资产的总量以及资产的空间分布,而对于资产在投资运营的过程中,会不会达到增值、质量能否得到提高的目标却并不重视。因此,把资本化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其管理形式中,才能转变原来仅静态的和注重物质的理念,增强资产的增值能力以及质量。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一直都在进行了不间断的探索,其主要都是围绕着产权问题,和围绕制定一套怎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展开的。
健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严格科学的资产评估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的重要措施,实行正确行之有效的评估制度。缺乏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不仅难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利于各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因此应尽快制定科学的资产计算评估制度,并应提高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制度的建设的力度。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若要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水平,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以及智能化,但最终依然还是由相关的人员进行执行。而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者需求大、人员少,更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管理者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不透彻,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时的不严谨科学以及不规范合理。因此,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只有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汲取现代化的创新技术,才能提高整体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
国有企业是企业国有资产的载体,因此,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就需要管理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
上级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定时开展财务检查,考核企业管理目标,促进企业切实管好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可体现为控股、相对控股、重大影响等形式,让改制后的企业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产权明晰,科学管理以及充满生机和活力。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有进有退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实行股份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一般缺乏竞争机制的中小型企业,国有资本须整体退出,让民营经济进行充分发展。要积极处置、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市场调查,通过拍卖、转让、国退民进等方式,把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应该加快各项配套改革,来扫清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障碍。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执行公共行政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和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进行分离,最后,大力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因为无论是产权转让、资本运营还是经理人员的选聘和监督,都离不开完善的要素市场。所以积极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对于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确政府职责
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行政的干预,明确身份,尽量通过出资人的身份来进行管理,而真正的管理决策还要由企业决定。在对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以达到经济目标为目标,同时注重实现政治以及社会目标。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它可以为持有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具有经济性的特点。而经济性是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但是却不能为了单方面经济利益,背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应该尽力探索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同时,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国情,从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有资产的最佳比例,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林.新国资管理体制待进一步完善[j].上海国资,2009.11.
[2]唐未兵.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