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第1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生态平衡

1、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

1.1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在保护湿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性建设举措,可以说,这是一项人与自然资源间的对话,因此与生态关系相协调是湿地公园建设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与生态关系相协调即人与自然资源、生物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相协调。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合理地通过设计营造对湿地发展加以健康引导,尊重并保护生态平衡,不可企图霸占肆意改变,对生态资源造成损坏,这样才能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相符。

1.2适应性原则

湿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滥形成了高纬度的内陆湿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滥而形成的沿海湿地;还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风雨的渗透促成了淡水沼泽的形成。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因此每湿地公园的建设都需要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不同的景观设计理念相适应,且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以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性差异采取适应性原则。

1.3综合性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程项目,比如生态学、园林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绝不是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围绕湿地的实际情况而展开深入研究,因此综合性原则也是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景观设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留下败笔,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会对原有的湿地资源造成破坏。综合性原则需要参与景观设计的各学科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相互协作,合理配置,这是一项成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容小觑的一环。

1.4景观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相对于前面几项原则而言,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进行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目的。湿地公园中有许多与其它环境中不同的生态景观,这使湿地景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与众不同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当中,需要兼顾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美学设计,从而使湿地公园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进而提升湿地公园的旅游价值和科普价值。

2、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2.1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要考虑环境容量控制

由于每个湿地公园都各不相同,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采取统一的规划管理办法。而环境容量能够衡量开发和建设项目的静态管理,当超过了环境容量的限度就会出现生态问题,如果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破坏,那么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则是不科学的。因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需考虑环境容量控制,针对不同湿地公园的不同区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景观设计的完成效果,保证湿地公园落成后的管理质量,并定期对湿地活动进行监测,进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实现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营。

2.2突出湿地公园体验区的相关特色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可以充分考虑游人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的相关需求,配备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体验区,满足游客对湿地公园的多种不同需求。比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建立农业示范区、蔬菜采摘体验区、以及森林休闲度假区等,拉近游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为了使湿地公园具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和设计理念,设计者可以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地理特征,从体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角出发,为游人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融入田园式生活的游览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由内而外的放松,尽情徜徉于湿地体验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当中。比如可以在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建筑出一些错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景观,为观光游览的人群营造出一种虽为人造却仿若天开的自然景致,增加人们游玩时的趣味性。

2.3丰富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内容

为了能够使湿地公园为游人提供品质更佳的服务,达到真正贴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将其景观内容充实化、多样化,围绕设计主题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为游者带去全新的感官体验。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做好湿地的整体规划布局,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要在湿地内合理配置不同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性;三是要对湿地公园内的一些大型项目适时进行必要的休整,构建出层次感丰富的空间效果;四是可以搭建小型的人工模拟生物圈为湿地公园增加趣味性,更加真实地展现湿地文化。

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类型,湿地公园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景观设计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湿地的自然特性与人文环境相融合,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设计及管理运营措施。既保证原有的自然湿地资源不受损害,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试听感受,积极满足人们亲近湿地亲近自然的欲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而提升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玉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07)

[2]陈冬红.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江西建材[J].2016(01)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J].2016(02)

第2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expounds the city park and its regional and related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as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discussed regional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它们都是公园景观带来影响因素,同时提供给地域产生的基础。创造具有地域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2、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公园生态利用方式也因之大相径庭。

3、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4、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5、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是针对后工业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调”而指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原则是寻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为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

二、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

1、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

公园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首先必须从尊重地区的自然生态开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对土地造成恶性破坏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2、适宜地域气候特点

气候的差异也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影响地方的建筑样式及材料,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公园景观地域性的形成。而且室外环境气候不同于地形和植被,难以改造,只能适应,所以是否适应地区气候环境是衡量公园景观形式存在合理与否的第一把标尺。

如我国南方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季相变化颇有规律: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由冷转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风和雷雨的调剂,给热天带来凉意,时有台风;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东北季风,冷而不寒。因此植物多以热带、亚热带的棕搁科植物为主。人们外出活动时间较长,所以公园成荫的乔木较多,遮阳设施也要求多一些。

3、乡土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乡土景观,也称为“方言景观”,是指本土的、地域性的景观。其内涵为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乡自然土材料是长期以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下来,这样的材料对城市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对景观设计来说,更是又经济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在公园景观中,乡土自然材料使用较多的就是植物。因此生

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公园景观中的植物栽植,不仅要有绿化作用,更要具有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公园的植物设计时要凭借对不同植物的特性、形态和色彩的把握能力而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地域情景。

4、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今日的建设及未来的开创都蕴含着地区文化的属性,它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总反映,这个属性的特点是传承、转换、创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城市公园亦是如此。公园的外部环境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传统相关联的记忆,每个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有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人们的感觉中,并成为记忆。所以,把握好城市的历史人文要素,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园的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记忆,是创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的关键。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

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

5、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

历史古迹和古建筑是地区人类走过的足印,是地区文化形象的见证。在这些公园的古建筑和古迹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它们本身就是地域传统的一部分。

目前,对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即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公园开发建设就是一个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待传统和历史的态度不应只停留于静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遵循地区文化的演进机制,在保护公园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使之适应新一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活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应采取整体原样保留的方式,完全按照建筑原有风貌和布局加以整固保留。对于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则可以在保留和恢复外立面的同时,改变内部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对于新建建筑,则力求保持与原有公园空间的格局和尺度相一致,体现完整的空间肌理。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却遭到破坏,而它们的主要形式和整体性未受损害的建构筑物进行修复以使其所处环境文脉连续,形成公园的场所精神和公园特色风貌,这样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欣赏历史景观。修复时必须尊重历史资料和文献,所补充的缺失部分必须与整体景观相和谐一致。

同时,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重建的方法对公园中己经不存在的建构筑物进行复制,但要确保现有的历史、考古、文化和景观资料可以将其准确复制。重建景观不易太多,如类似于仿古一条街的形式是不提倡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对单体建构筑物的重建还具有一定意义。如我国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等等。

三、结束语

第3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1.1湿地公园

湿地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作为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儿个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湿地自然景观;(2)具有明确的湿地范围;(3)具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对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

1.2湿地公园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最佳资源利用方式,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2.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2.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2.1.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2.1.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2.2.2以人为本的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和服务管理区4种功能区。其中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要求人类干扰必须很少,因此设计内容较少。

3.1体验区景观设计

体验区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改造地形、联通水文等方式,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从而让人们可以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鱼类捕捞等生产活动以及小范围湿地的合理利用。

3.2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该景观区可以通过构建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服务管理区景观设计

第4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低成本;景观设计

1 引言

随着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恶化。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之肾"也日益得到重视,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我们的社会亟需尊重场地、尊重自然、低成本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 相关定义

2.1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兼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模式[1]。

2.2 低成本景观 成本被定义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对而言,低成本景观即为通过较低的成本和环境代价来获得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景观[2]。

2.3低成本景观设计 是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尽量考虑对项目前期建设投资的最低化,以及项目中后期损耗、维护等管理运营投资的最低化。低成本景观不是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降低造价,而是经济学与景观学的融合[3]。本文所指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是以尊重自然、尊重场地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设计方法。成本控制贯穿概念方案至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需要从设计形式、铺装选材、植物品种、水体设计、维护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兼顾园林景观的功能和美感。

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

由影响景观成本的因素分析可知,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水体、地形、铺装及小品的把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运营成本。

3.1 低成本植物设计

植物品种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的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尽可能保留乡土树种,并对野生植物进行修剪和再利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容易成活、维护和管理成本低,同时可减少长途运输的包装环节,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

植物用材规格控制上应该尽量尊重现有植物的规格,配比合适的树木规格,选择正处于成长期的树,避免出现大树移植,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景观效果而耗费高额的植株成本和运输成本以及后期管理养护的高额支出。

植物的数量和品种之间的配比关系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预留植物的生长空间,避免种植过密,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

3.2 低成本水景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中水体占有很大比重,水景面积的确定需因地制宜,结合地形进行设计,以自然式水体为主,控制人工水景的设置,减少水体底部和岸边的硬化,沿着水面应种植丰富的耐水湿植物群落,既可丰富湿地水体景观,又可固土护堤。

另外可以增加可持续生态水景设计,包括草沟、滞留地、雨水花园和具有净化功能的水景设计与使用,可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对陆地植物进行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并可利用水体净化的展示起到生态教育的作用,提高水景的趣味性。

3.3 低成本地形设计

低成本地形设计应充分的利用原有地形和土方,减少大规模的土方搬运和填充。前期地形的调研是后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土方的就地平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基地如果处在山地,则其地形设计应注重山形水系的构建,发展其原有的景观优势;基地如果处在平原区域,那么地形设计则应以微地形的为主,其高低起伏应控制在1.5m以内,以减少成本。地形的巧妙处理既可以丰富景观层次,又能减少成本投入。

3.4 低成本硬质景观设计

设计中应该减少硬质景观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软质景观会日新月异,景观效果大大提升,而硬质景观则会逐渐老旧,因此设计中的硬质景观如坐凳、灯柱、雕塑、景墙等可以更多地考虑一些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更多地选择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设计中可以利用旧物改造或场地历史性建筑小品的保留与改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当然旧物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本土性,避免通过长途运输调集而来的旧物或人工做旧,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够生态和低碳。应该更多的考虑到硬景的功能性,使功能与景观相结合。

3.5 低成本道路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岸上的道路可以以天然石质材料或渗水砖为主,也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取代钢筋混凝土路面;以卵石或洗米石材料运用于铺装广场;水上的栈道以木质材料为主,根据湿地的深度、离岸边距离及两边的景色来设置栈道的形式 。汀步和小径可以采用天石板铺路,减少对石材的打磨;湿地公园中自行车道也是重要的部分,可以采用生态透水地坪或者砂石铺路等等。这样的道路设计和材质选择可以就地取材,节约运输和材料成本,也可以避免材料切割造成的浪费,同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益。

3.6 低成本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必须重点考虑生境的恢复和植物群落的构建,充分利用"自然力"。湿地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种生态系统,其物种丰富,环境特殊,是具有极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设计应考虑将人工干预降到最小。应该尽可能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为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结构组成越复杂,则其稳定性越高,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这样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能力,延长湿地系统的使用寿命。在湿地公园设计中利用适宜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手段巧妙利用"自然力"恢复和营造生态化的湿地景观,在遵循自然过程的同时又满足空间、审美、功能、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3.7 低成本维护设计

增强湿地的自我维持功能,即通过一些适宜技术将已经退化的湿地生境的生态完整性重新建立起来。如减少供水设施、植被管理等人为辅助工作在湿地发育或演替中的作用,以降低后期的维护管理成本。湿地公园的营建应将水体的污染控制与自净相结合,才能使生态恢复的成效得以持续进行,从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加强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培训并雇佣当地居民种植并收获本土湿地植物,可以将地块划分给群众进行管理和养护,同时能增加湿地公园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保护湿地景观,提高了景观的可参与性。

4结语

我国低成本景观的发展和研究还较少,其具体含义也逐渐的清晰和明确。低成本景观设计不是廉价景观的堆砌,它是以考虑景观综合效益最大化和景观成本最低化为基本出发点,对景观进行全面考虑设计的过程。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融入低成本的理念,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以人为本,以自然元素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和考虑,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需求,减少建设费用高、利用率低、华而不实的景观元素成本,更多的设计一些便民设施和空间,实现低成本的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第5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特别是濒江近海的城市。此类型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条件,在暴雨季节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现象。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为“海绵城市”。

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 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着巨大作用。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组成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直提倡生态设计,如何进行生态设计并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已经成为濒江近海城市发展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海绵城市”的提出,为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提供了思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概念,其在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适合于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1 “海绵城市”及其核心思想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设速度迅猛,沥青、混凝土类的硬质材料覆盖城市地表上,使城市的水循环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无法利用自然力量控制地表径流。而人工排水设施根本不能承受暴雨带来的巨大洪峰,造成城市出现“内涝”现象,危及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突出强调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优先考虑自然力量,并把有限的雨水资源存蓄下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城市打造成为具有自然渗透、自然存蓄、自然净化功能的新型城市,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好的弹性,对地下水、自然雨水及地表径流等起到良好的吸纳、渗透、存蓄、过滤、净化作用,保护城市水环境,缓解城市生态危机。南京市濒江近海,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为解决“内涝”问题,有效利用雨洪,应朝着“海绵城市”方向发展。湿地在城市有蓄水防洪、保护水资源、控制地表径流等作用,其景观设计理应纳入城市整体水循环系统中。因此,南京市湿地景观设计可融入“海绵城市”核心思想,将城市湿地景观与城市水循环系统相结合,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2 “海绵城市”优势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引用“海绵城市”理念,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1 设计原则

2.1.1 防洪原则。湿地景观设计:一方面具有景观功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夏季强降雨后,有效吸纳雨洪,避免雨洪危及城市安全。

2.1.2 空间层次性原则。空间层次设计是否合理,对景观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垂直方向的景观设计,如根据地形变化设计植物种类高度,使垂直景观看起来更立体、更丰富。

2.1.3 生态原则。设计湿地景观时,利用生态理念,尽可能地不破坏自然景观,最大程度地保护当地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建设湿地景观。

2.1.4 完整性原则。为了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要注重点、面、线的合理配置,将城市湿地与城市水环境结合起来,互相协调,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2 设计措施

2.2.1 水陆消落区域景观设计。城市湿地中的水面与陆地交界处属于水陆消落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很多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为了预防水流冲刷驳岸,该区域经常用混凝土砌筑定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湿地的过滤、渗透、净化等作用,影响湿地景观的一致性。南京市湿地景观设计应避免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尽量采用地介入的设计手法,将湿地原有基质土壤保留下来,作为水面与陆地的自然过渡区域,并根据该区域原来的形状、生物分布设计水岸的形态、生物景观,充分保留原生态驳岸的自然形态,不进行硬化造地。对于易被冲刷和土质疏松的驳岸,在不破坏原形态的基础上,用卵石、片石等硬质材料做加固处理,形成自然护岸,防止驳岸水土流失。

2.2.2 水循环系统设计。水循环系统是城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纳、蓄水等重要功能。在湿地水循环系统建立上,要把湿地景观与城市中的自然江河、自然水道等结合起来,使湿地打造成为具有水资源调节和运输能力的“绿色海绵”。一般情况下,城市湿地地势低洼,有自然水渠、水荡等集水单元。设计湿地水循环系统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的水渠、水荡、低洼,如将低洼区域改造成为草滩绿地,把水渠改造成为水道,与南京周围的江河相通,形成互通的内外水循环系统,为城市湿地公园带来活力。特别是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力量,到了雨季,雨水集中于水道之中,随着水道流向江河,有效缓解了城市雨洪压力,以免出现城市“内涝”现象。

2.2.3 湿地植物配置。植物在城市湿地景观中属于视觉要素,既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又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功能。为了体现出“海绵城市”的优势,提高湿地景观的视觉效果,应科学合理的配置湿地植物。城市湿地植物配置采用“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理念,也就是保留当地原有的优质本土植物,并根据美学需求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植物种类,多种植物通过优化配置完美地融于一体,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水生植物是城市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湿地的景观效果。水生植物的配置,以湿地水体的形态、功能、位置、水位以及水生植物的特性等为依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芦苇、灯芯草、睡莲、金鱼草等。比如,浅水区域适合种植灯芯草、香蒲等植物;岸边或深水区域适合种植芦苇等植物;岸边浅水区域适合种植睡莲等植物,浮在水面上,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水底适合种植金鱼草等,摇曳的姿态透过清澈的河水传递出来,美不胜收。

除了水生植物外,还应注重城市湿地公园内的陆生植物配置工作。陆生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守上文提及的防洪原则、空间层次性原则、生态原则、完整性原则,根据南京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种类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植被,尽量营造具有空间层次感的植物景观环境,提高湿地公园景观效果。特别是为了打造“海绵城市”,应种植一些灌木树种,固化土壤,防止地表雨水径流带走过多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景观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蓄水防洪、美化城市、控制径流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职责,是城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当下,可以选取城市中适宜的场所作为湿地公园建设地,基于“海绵城市”进行湿地景观优化设计,让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联系,有效利用自然力量进行雨洪管理,实现雨洪资源化,让城市形成良好的吸纳、渗透、存蓄、过滤、净化等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

第6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

一、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设计背景

(一)区位分析

湿地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防洪功能,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休闲娱乐、美学价值、科研教育、经济效益这8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以河岸为导向,长约1.3公里,江洋畈历史悠久,而西湖因优越的水域地理位置成了建设湿地公园的首选之地。

(二)设计思路

由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联想到对江洋畈文化的传承与解析,将生态元素分解和组合,最终形成本案的思路,即道路布局以发射感型态为主。透过景观环境模式及纹理解析,解构出如何向四周放射性和向一个方向聚集的形式。江洋畈湿地公园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垃圾遍地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净化、防洪、多样性维护、人文效应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园。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地处狭长的长江/河景观带,同样要求将防洪、生态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二、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具体方案分析

(一)功能分区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文化动脉分为以环河步道和环河自行车道为主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为主的绿带。

1.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以骑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湿地绿道为主题,这段湿地绿道正是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在生态教育区内有与主题相关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休息亭廊、木栈道等。

2.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以静态观赏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

(二)交通组织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交通流线:以木栈道为发散点,景观节点向外辐射,木栈道遍及入口广场和西湖,中心的活动区形成次干道开路,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景观空间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公园的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规划区内入口及道路分类为:主入口宽度26m,次入口宽度13m,公园主要内道路(双车道)宽度6m,公园内道路(单车道)宽度4m,公园内小园路宽度1m。 宽6m的双车道指的是靠近江洋畈的村村通水泥路,双车道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和消防通道;宽4米的单车道位于公园内,只允许小型机动车和行人通过,单车道以四个功能分区为轴线,连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和工艺品展示区,直达北、东两端;宽1米的小园路则将四个功能分区与其他的组团小景点连接,增加了组团的游赏性和紧密性。公园主干路顺应地形北、东走向,公园道路形成一个环路,支路均开口于环路。

(三)植物配置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常见植物有:

1.乔木:广玉兰、香樟、银杏、杜英、合欢、黄山栾树、榉树、无患子、白玉兰、桂花、日本柳杉、罗汉松、深山含笑、加拿大海枣、苏铁、华盛顿棕榈、栾树、山麻杆、西府海棠等等。

2.灌木:海桐、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栀子花、红花继木、法国冬青、龟甲冬青、泰特珊瑚、栀子花、大叶黄杨、夹竹桃、月季、棕竹、凤尾竹、八仙花、决明子、;连翘、紫荆、紫薇等等。

3.藤本植物:凌霄、木香、爬山虎、油麻藤、迎春花、云南黄馨、紫藤花、葡萄、常春藤等等。

4.水生植物:旱伞草、蒿苞、花叶芦竹、芦苇、水葱、睡莲、莲藕、香蒲、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等等。

5.地被植物:草坪类的有百慕大、匍匐剪股颖、高羊毛草、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马蹄金、马尼拉、狗牙根等等。

在补种的植物选择上,江洋畈湿地公园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金鸡菊、狼尾草、红蓼、红果接骨木、波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相映成趣。

(四)特色景观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借助西湖,依靠独特的山水之地势,形成园区内山丘绵蜿蜒起伏,溪水蜿蜒流溢,水杉婆娑起舞,苇海草丛荡漾,水鸟扑翅展飞的自然景观,以及环河绿道绿意苍郁,游人可进行观鸟、绿道驱车体验自然、临风远眺、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公共活动,既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又可带动江洋畈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旅游与经济结合的双向产业。总的来说,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包括:

1.以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的动物景观;

2.以杭州市的地域性市花桂花为主,配合其他植物的天然植物景观;

3.以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

4.以西湖形成的自然溪流景观,以及借助溪水优势开展的漂流、涉水捕鱼、游泳、划船等活动;

5.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带来的绿道自然景观,以及沿着绿道展开的骑车、散步、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活动。

6.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息区为媒介展开的教育活动,通过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等设施来告诉游人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整个杭州城区品位和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绿地升级改造和扩建,增加景观设计元素,使之成为一处集市民游览、休闲、活动、交流、健身、娱乐等活动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园,从而丰富杭州城市的生态空间、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公园周边地区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生态及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J]. 景观设计.2013年 12期

[2]郁廷栋、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第7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 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 用地现状 地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74-1

1引言

对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今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曙光。最大限度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及手段来进行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态空间,又为社会做出来有利的贡献。

2数字技术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概念

数字城市是指对其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IS以及遥感技术RS,并且运用多媒体以及虚拟仿真等多种技术,来对城市目前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及用地现状来进行一个总体而详细的检测、采集。也就是说,它是利用勘测信息技术来对城市建设以及规划进行管理,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以及虚拟化的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以水域作为中心,对其周边沿岸的空间环境做一有序、美化的规划,创造更加生态、优美而富有生机的海滨城市水空间。数字技术的应用,摆脱了传统设计的死板模式,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以及革命性的冲击。

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通常,城市中的水域功能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为了防御洪水地区的安全的防洪功能;其二,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的水利功能,就像给水、排水等功能;其三就是游乐场地、绿化以及公园湖畔等调节城市环境气候的功能。设计者在设计时,要合理的考虑其三者水域的相通性,也要良好的进行空间景观内容的设计工作,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可以为河流河域提供有利的基本功能要求,还可以增添生活空间的生动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生活空间。

对于以往传统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通常是派大量的人员对其规划用地进行考察、勘测,并且去了解当地的人文、建筑风格、历史文脉以及地质等等的方面。其过程过于繁琐而漫长,并且勘测结果未必过于精准,设计人员还得对此信息进行大量的筛选与分析。经过漫长而繁重的精力之后,才能整理出设计前期较为准确的资料。而且,设计人员通过将思维构想表现在CAD上,这样的平面化表现无法体现出设计者的空间思维构思。

但是,数字技术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就可以避免传统的弊端。首先,数字技术具有先进的勘察地理信息能力与高端的整理效率,这样大大的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并且节约了设计周期。其次,其具有遥感及全球定位系统。最后,自身的三维模式,可以使设计者身临其境的来进行处理与分析问题,更好的体系出设计者的构思空间。所以,对于数字技术在城市海滨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上大大的提高了设计水平,而且又转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为设计手段拓宽了角度,有效的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呆板、静态以及过于平面化的设计理念。

4数字技术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有效的分析出规划区现状。对于数字技术的应该已经逐渐实现了设计所需信息的高效采集、处理以及分析。对于其GIS系统可以对于该设计场地的地形地貌、水面岸线等等来进行数字化的处理,还可以建立出数字地图,从而得到设计中所有利的资料。

例如,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湿地公园三期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总规划从数字技术系统中体现出:对全园整体上进行宏观把握,将湿地公园分为五大区,分别是湿地科教区、湿地生态社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以及湿地休闲区。 与此同时,本次进行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湿地生态保育区位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中南部,通过数字技术的测量,南面越过二期与城市道路与居住用地相临,西面与靳江河滨河公园相临、东面与城市商业中心区相临,具有一定的公共开放性。因此,将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在东面与南面分别设置了出入口与外部城市干道、园区主干道联通。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此次规划的交通、水系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化的协调性发展。

4.2数字技术有效展现场地内、外部资源。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探测出其地域中的内部资源以及外部资源。例如,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湿地公园三期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使用数字技术可以测出其内部规划范围为湿地,并且在一期中,已被建成了观赏性的湿地,二期正在被建成科普型的湿地。外部资源为:北侧濒临岳麓山(海拔300.8米)、寒子岭(海拔199.7米)、仙窝岭(海拔194.2米)、金牛岭(海拔192.9米),并有165-272m的高差。根据数字技术测量出来的群山,可以作为设计的直接天然背景。同时,周边带有河流,靳江河、湘江水面标高低于场地。通过对该环境进行数字技术测量,将设计的主入口到远山形成一条透景线,使得远山与场地形成了直接的呼应,即为场地增添了景观资源,又为其增添了历史的韵味,而且为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3数字技术具有人机互动的模式。在使用GIS所采集到的水域数据资料后,可以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建模,然后得到三维视图。其具有的真实地貌为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提供遐想空间,设计人员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所处空间的感受,来展开自我的思维想象力,从而产生设计灵感。这样的设计方式即减少了大量重复的劳动力,又符合其科学与合理性,给设计人员带来了便利。

4.4数字技术更加具有科学性。对于之前未引入数字技术的应用时,设计人员只是一味的追求画面效果的美观性,忽略了其技术手段的不完善,最终导致由于定性的成分过多,而定量的分析欠缺,是现实中设计者的主观设计与客观分析不符合,缺乏科学依据,导致规划设计不达标的局面产生。通过数字技术的引进之后,规划管理部门以及资源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GIS所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得到更加全面而且准确的社会状况、实体环境等等现状,以此来作为设计的前提,使得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4.5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对于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源共享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查询工作。设计者对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资源平台来进行采集各类信息资源以及虚拟空间的技术手段,这是一种非常便利的手段。

5总结

作为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已大大增加,数字技术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大展蓝图,这样的应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引进,有效的提高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生态型,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8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水体景观;人工湿地;生态社区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所有景观的根本要素,水的直观表现同美学特征影响并烘托每一处景观,它以被植物吸收、河道中流淌、建筑中的穿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场地空间形象的塑造。其自身具有的自然美学特征吸引人亲近、游赏。人工湿地作为水景设计中一种非常规重塑水体功能模式,意图于保持原有天然湿地系统或者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和景观的有机融合。人工湿地将场地空间自然条件重新整合定义,梳理空间脉络,营建完全契合自然生态的居住区水景。

1项目背景

抚顺湿地公园以“水”和“绿色”景观元素为彩线,编织成一幅完整的、多功能的景观挂毯。本项目位于抚顺李石河开发区,占地面积18万m2,抚顺湿地公园为做绿地剑桥的附属公园,将融合城镇居住、休闲与环境功能。受场地现状与李石河水道的形态启发,绿地湿地公园项目将现有河道与湿地结合的自然系统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框架,并将其他基础设施、发展项目与绿地剑桥居住区建筑有机融合在这个基础框架中。

2 项目局限

李石河发源于抚顺县拉古乡,经抚顺经济开发区流入浑河,河流全长六公里。李石河长期服务于一个高密度人口的区域,面临来至环境的压力和沿河工程的各种问题,对水的大量需求耗尽了这条河的水量,甚至破坏了河床生态系统。

3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3.1居住区水景景观的变型

湿地公园作为水景形式最大程度的人工“演变”,最真实的模拟自然空间生态系统。居住区湿地景观除满足其传统的生态功能及观赏价值外,还必须满足居住区居民所需的娱乐、游憩、休闲等功能。湿地、森林和道路的框架被优先确定,在此框架下依据需求划定休闲空间、广场、儿童游乐场合其他活动场地。选取适当区段设置亲水景观,将抚顺湿地公园建造成为“人与水的零距离、文化氛围浓厚、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持久”的生态型休闲场所,提升居民与水景的互动性。

从地形、驳岸处理、护坡、植物景观营造等多个方面考虑,利用多种水景的组织手法,例如驳岸上植被的种植形成绿色生物过滤湿地阶梯,阶梯的排布将与居住区的规划格局相一致。

3.2居住区生态特征

绿地剑桥社区的开发将面临土地使用模式、水体政治与利用,以及结合生态技术等多重挑战和机遇。绿地剑桥社区利用凭借湿地公园为载体,通过对“水”和“绿色”两大生态元素灵活运用来实现绿色社区的建设,从而减少对大规模、造价昂贵的再生能源技术依赖性的无度需求。有条理的响应节能、减排、人居和谐和绿色环保政策,致力于将抚顺生态公园建造成为抚顺城市的“绿色通廊”和“艺术廊道”,给人返璞归真的心灵享受。

3.3居住区保护当地文脉

抚顺李石河传统水乡生活的人文景观是由一系列作为农田灌溉、记载着古老河流生活的小径以及纵横交错的河网组成的,而河流一直是附近居民的生活、休闲的主要载体。湿地公园建造包含亲水设施和人流汇集的场所,以期在修缮一新的河畔上继续保持这种古老的习俗,重现最真实的湖区生态生活。

3.4 水源储备

湿地景观是一种自然野趣景观,同时亦满足涵养水源,过滤城市径流,净化水质,削洪抗旱等功能。利用湿地的自净功能,构成水资源的净化与再利用的创造性战略平台。湿地结构加速水循环和对富余营养物高效的新陈代谢处理。

4 湿地景观的处理手法

4.1驳岸处理手法

湿地驳岸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的场所,以及提供水体与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李石河湿地水位经年变化不大,其无防洪要求,主要采用模拟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种植植物的方式,即植栽护岸。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土护坡,同时能够利用根系净化水质,又能够丰富岸边的景观层次,美化环境。

在河段适当位置预留亲水驳岸,采用如自然式草坡护岸、阶梯型护岸以及鹅卵石驳岸等。同一水体的护岸如采用多种护岸形式,不同护岸间采取一些过渡元素,如瑜伽亭、防腐木桥等,避免各种驳岸的过渡过于僵化。水景岸线选取舒缓、自然的曲线形式,以流水和绿化为基调,充分运用土石、树木、植被等自然素材构建湿地景观。

4.2 水处理技术

湿地水处理技术参照自然的水循环原理,确保水体的流动性。防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滞水域,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变质、发臭等。

4.2.1消除有机物污染和黑臭

在有充足氧气和丰富好氧微生物的条件下,有机物污染指标COD和BOD明显下降,黑臭现象消失。湖底的有机物降解所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和有害气体被去除。

4.2.2减少水体营养盐含量

充氧后,抑制了湖底厌氧均的有机质分解过程,随湖底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量减少。同时,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底质的无机化过程。磷可以与水体中钙相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降于湖底,从水中去除。

4.2.3消除藻类水华

水中曝气造成的水层对流交换条件,使表层蓝藻水华难以形成;表层水中的藻类被转移到湖底或下水层,因光照条件改变,难于维持生长,抑制藻类的繁殖。 4.2.4改善水色及透明度

被污染的水体中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悬浮物、活的浮游植物及死亡的残骸、大型水生植物碎屑、分解的有机体碎屑等是影响水色和透明度的主要物质。水体曝气增氧后有效的抑制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减少了水中有机质,使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改善水色。 4.2.5减少底泥内源污染

水体增氧后,湖泊底质表层含氧量增加,好氧微生物活动趋强,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促进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逐步形成无机化底质覆盖层,阻断内源污染。

4.3 野生漂浮岛

5 湿地景观植物设计

湿地植物在提供多层次景观效果的同时在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持水土、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考虑李石河水质特征以及沿河土壤特征,选择黄菖蒲、香蒲、蓝花鼠尾草等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

合理配置的水景植物形式确保场地处于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便于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便于充分发挥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根据湿地不同的水深,合理选择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从保证净化效果和景观上进行合理搭配,既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良性循环,又能在构图上刻画出一定的美感。植物的种植不仅仅软化硬质的岸线,在岸线及岸边一定范围内的植物种植要注重和驳岸形式的结合,如在石质或木桩的驳岸边种植垂枝如金丝垂柳和攀援型植物如五叶地锦等,搭配一些不同高度的乔(如京桃、蒙古栎、梓树等)灌木(如大花水桠木、丁香、连翘、小桃红等),同时满足丰富有趣的岸边景观要求。

6结语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扩张,水资源的利用、再生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景观设计着眼于水资源利用的历史——从废弃不用的臭水沟到急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再到建筑设施和空间对水资源的适应性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09).

第9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滨水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空间建设,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区域设计的要求,并从滨水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区域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1.城市水系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水体上游建设橡胶坝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湿地。在满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以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以前设计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河道拉直会提高流速,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沙洲和河漫滩的消失。河道硬化则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使其不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迳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河岸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降低。

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湿地、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 景观工程

依据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及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水系沿岸可设计若干个主题公园,如湿地公园、水景公园、生态公园、百草园。开凿小运河通道把主河道中的水引入主题公园形成独立的水体景观。

2.1 湿地公园的河道、池底都不做防渗透工程,在原址地形底洼处开辟蓄水盆地。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湿地公园以静为主,以湿地景观保育为主,片植芦苇,营造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景观,吸引或人工放养鸟类、鱼类及保护各种野生植物在此栖息繁衍。局部穿插若干景点如渔歌唱晚、诗圣园、生态湿地园等。

2.2 水景文化公园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鸟鸣,吸引着人们前往接近水滨,进行各种亲水性活动,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此方案以中国五千年的水文化史为主线,以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水利发明为载体,还原设计水排、秸槔、水龙骨、水转翻等水力机械,并结合历史名人等文化线索,结合悠久的水文化构成绿地景观[3]。全园可分4 个景区:幽林听泉、枫台听瀑、亲水广场、绿野萍踪。

水景文化公园中的整体水景设计动静结合,静水在于园林风景中,有湖泊、池塘、渊潭及流动极为缓慢的河流。静水形成倒影而产出优美如画的景观,具有悦目的作用。例如,在一池平如镜的水面上,倒映出塘边的植物、山石、建筑、游人及蓝天白云等,形成极其动人的似真似假的鲜明清晰的画面。园林风景中动态水景有河流、瀑布、溪流、叠流、山泉以及完全人工的喷泉。由于水的流动,它撞击在其它物体上能发出声响。如:河流滔滔,小溪潺潺、瀑布轰鸣、泉水噗噗涌冒、雨声嘀嘀嗒嗒,产生各异美妙悦耳的音响效果。水声、水珠、水花及波动涟漪的水面,令人兴奋、欢欣、心情舒展。

2.3 生态公园全园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利用大自然中平常多见的木材、贝壳、砖、石、沙、木屑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柳枝、麻绳、木材等来搭建景点、小品、建筑。在浓密的芦苇、柳树林中,一条由碎贝壳和原木铺成的栈道,正蜿蜒地通向湿地深处,召唤着人们去寻胜探幽。湿地边缘黄色芦苇与碧绿的缓坡草地相映衬,一座木制浮桥连接两岸,呈现出一派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游人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压低声音,惟恐惊扰了水中的鱼儿。生态公园可分为三大景观区霜叶秋浓、七彩枫林、镜湖春柳。生态公园植物配置多考虑常绿树,如姿态优美的油松、白皮松等,配以石刻、石凳,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景观效果。冬季景观以观枝、干、树姿的植物为主,如红瑞木、金丝柳、龙柏、雪松等,可以为我们创造绝佳的冬季园林景观。林间设置有甬路、坐凳、石刻、旱桥、散点置石以及石亭供人们休憩。形成生态公园的总体景观外貌。

3城市道路景观线

沿着水系建设道路系统,统筹考虑沿路的景观,并与周边环境统一规划形成绿道景观。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景观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道路景观线以构筑优美植物景观为目标,体现丰富的地域植物景观特征,在景观上包括远山、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仔细组织透景线,注重植物色彩线条和建筑景观的配合,从而把远处山景、近处城景融入到了城市道路景观画面之中。设计突出宏大流畅的动态景观体验,注重景观整体性、追求景观色彩和体量的大尺度对比。绿带设计与周围景观要相谐调,体现绿带韵律节奏、秩序井然之美。绿化种植景观形成乔、灌、草,高、中、低,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片植与丛植相结合,绿化和彩化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活泼,打破传统的城市道路等距种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单调性。对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形成流畅的曲线,每隔30~50m 保留透景线,降低绿带的封闭度,并使建筑、街景艺术得到体现,营造宜人通行空间。并建设一定尺度的观景平台,展示都市良好的景观形象。

结语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系景观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69.